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例6篇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1

【关键词】新课改 数学 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既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育过程。练习是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和训练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战场。练习是学生对所接受的知识进行再现、整理、加工的过程,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合理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下面我简单谈一谈我对初中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有趣味性

数学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有效数学学习活动的前提。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在课堂练习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集中地投入到练习中来,这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练习的多样化入手:

1.在练习的组织形式上要多样化。我们现在倡导的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正是这种多样化的体现。个人的练习,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小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探究知识的能力;全班练习交流,可以让学生集思广益,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2.在练习内容形式上要多样化。如开展提问式练习:教师提问,学生齐答或指定学生个别回答。板演式练习:让学生到黑板上去板演练习。让多样化的练习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变以前的“要我练”为现在的“我喜欢练”,把练习过程变成小竞赛,挑战同学,挑战自己;把练习变成是小游戏,我游戏,我快乐,我喜欢。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重典型性

所谓典型性,是指练习所涉及的问题、思维方式、解法等具有代表性,对学生富有启发性、示范性和实效性,作为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例习题,应蕴含着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上的深刻规律性。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几个典型的例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对例题的剖析,使学生学后能以点带面,一通百通。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领悟解题方法和技巧,把握数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因此在精选例习题时要加强集体备课研讨、加强信息联络,依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设计例习题。例如在复次函数及其图象时,可设计如下例题:已知二次函数Y=-X2+X+4,求:(1)抛物线的开口方向;(2)抛物线的顶点坐标;(3)对称轴;(4)抛物线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5)X为何值时,Y有最大(小)值?(6)画出函数图象,说出函数图象是怎样由y=-x2平移得到的?(7)根据图象回答X为何值时①Y>0;②Y>0;③Y

学生通过这道例题的学习,可达到以下复习效果:①加深了对二次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②掌握了求抛物线顶点坐标的两种方法,即公式法和配方法;③会用了五点法画二次函数的图象;④掌握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规律;⑤了解利用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上述典型例题,带动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复习,达到了以点带面的目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三、设计要体现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学习最终目的还是看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应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也就是注重实践性。

例如,学完函数后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某市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1分钟,再付电话费0.4元;“神州行”不缴月基础费,每通话1分钟,付话费0.6元(这里指市内话费)。若一个月内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y1元和y2元。(1)写出y1、y2与x之间的函数方式;(2)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话方式的费用相同;(3)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这一问题来自学生的日常生活,背景比较熟悉,结合学生生活中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 新课程 数学作业设计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数学作业的设计也要创新,要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接近生活,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作业。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析目前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一些要点。

一、数学作业设计的几点体会

1.以学生为基本,设计要体现人文关怀

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和心态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积极和热切的期望。作业设计应面对全体,充满人文关怀,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由发挥。对作业充满自信。

2.以课堂为核心,要优化课堂作业设计

在教学创新的今天,课堂仍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教师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重视课堂作业的设计,课堂作业一要有针对性,包括针对具体的知识点,针对具体不同的学生,用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牢固快速的掌握;二要有启发性,在课堂上作业要渗透数学基本方法,基本技巧,便于学生课后能熟练运用;三要有教育性,通过对课堂作业的完成,能培养学生的一些精神和情操,如知难而进,勇于探索的精神等等,学生有了课堂上所学的这些知识和品质后,面对课后作业就游刃有余了。

3.以社会为载体,要拓宽课外作业设计

课外作业是课堂作业的补充和延续,教师也要加强课外作业的设计,课外作业一要有综合性,要覆盖课堂上的多个知识点,注重知识迁移和学生灵活运用能力;二要有实践性,能让学生去合作,去交流,动手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运用价值,提高对数学的审美能力;三要有创造性,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开放性作业,既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又让学生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

4.以发展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设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一些良好的效果。如一章复习后发动学生每人制作一份试卷然后老师随机采用,笔者发现布置后许多学生积极总结设计,通过这种形式学生能总结反思自己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这也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数学作业设计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离不开各门学科扎实、生动、活泼地诠释。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探究欲、创造欲,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完成作业。教师就应对作业精心设计作业,学生能够对此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主动完成作业的兴趣,并期待着教师下一次作业的布置。这样完成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被实践所证明的真理。

(二)作业设计要注重拓展性

在作业设计中,要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巩固延伸知识,培养、发展能力,反馈教学信息的功能。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作业模式。全面提高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设计观察作业、调查作业、实验操作、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用数学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作业的延展针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还可设计节假日自主作业、自行总结、自找习题、自编试题等。拓展型:拓展型作业是一种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作业,是教师提供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去思考,产生不同答案的作业,它具有多样性、启发性、挑战性、完美性及适应性的特点。教师只有在作业设计时注重开发和拓展,才能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空间,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三)布置的作业题要有层次性

作业的层次化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笔者的做法是:

1.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作业要求

在数学学习上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使人在学习上存在个性差异,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发挥他的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且能够得到的数学知识。教师在作业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

2.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提供不同的作业内容,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3.提出不同的作业形式,供不同层次学生选择

(1)自选作业。即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选择课本上一定量的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

(2)自编作业。根据学生实际,自编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可以互相交换做)。

(3)自批作业。将学生某次作业相互交流,相互交换批改,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批改作业。

这种作业设计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还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初中 数学 解题课 作业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55-02

一、基于解题教学任务设计例题教学流程分析

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一般分为巩固知识、领悟思想和优化认知这三个阶段,解题课例题教学设计主要是依据这个任务过程来进行的。在解题课的各个任务阶段中设计相应的例题以及例题教学策略如分析实例、归纳内涵和梳理关系等,来突出教学的有序性和层次性,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机械性。

(一)变式延伸,巩固知识。数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是解题课教学中最重要与最基础的首要环节,为了能够牢固地掌握这一环节知识,例题教学中主要采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基本到变式的层层递进的变式拓展的教学策略。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与结论互变、条件与结论互换等等。

(二)点拨渗透,领悟思想。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说真正掌握了数学内容。那么在例题教学中如何落实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其中有效的策略是逐步渗透。比如在学习数形结合的思想时,可以在数形结合思想的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形成阶段和深化阶段分别有目的的设置例题,通过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层层渗透的方法领会和掌握该方法。

例:己知a, b, c R,且a+2b+3c=6,求证:a2+2b2+3c2 ≥6

常规是利用比较法证明:由a+2b+3c=6 a=6-2b-3c得

a2+2b2+3c2-6=(6-2b-3c) 2+2b2+3c2-6=6[b2+2(c-2)b+2c2-6c+5]=6[b+(c-2) 2+(c-1) 2]=0得证。

但学生普遍反映通过配方法得多项式的值恒非负,难于想到,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将上式设为关于b的函数助)=b2+2(c-2)+2 c 2-6c+5,问题转化为证明函数值恒非负,则只须

进一步,又有学生通过观察条件与结论,发现a=b=c=1时取“=”号。由此构造了更简单的证法, (a 2 +1)+(2b2+2)+(3c2+3) ≥2(a+2b+3c) =12,a2+2b 2+3c≥6在此过程中解法一次次得到简化,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其中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也是一种求易的心理,其中有直觉思维(如第三种解法)起了关键作用的,只不过与前面的区别是他时刻有严密的逻辑演绎作后盾,确保了成功。

(三)分层归类,优化认知。每个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教师要设法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针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结构特点,对不同学习内容进行适当整合,打通不同模块之间的联系。比如在学习了有理数、自然数、正数、负数、分数、整数后,可以利用分层归类的方法把它们整合为一种关系结构图。

二、基于解题教学任务确定作业内容设计

要按照解题课的教学任务过程来进行设计,以突出设计的针对性和核心性,避免设计的机械性与重复性。

(一)在巩固知识阶段,实行阶梯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具体表现在设计形式上是首先为基础题,然后为巩固题,最后为提高题。这样设计的好处是有利于学生找到问题的规律,提高解题的效率。

(二)在领悟思想阶段,实行核心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时首先选定某个数学核心思想,围绕这个数学思想方法来具体设计实例。比如让学生领略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时,设计的具体实例可以出数到形,也可以为出形到数,从而促进学生对该思想方法的领悟和掌握。

(三)在优化认知阶段,实行生长式作业设计。作业设计按照问题本身的逻辑关系进行有序生长排列,从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之间的有序性、结构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现知识脉络的干线和分支,从而有利于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

三、基于作业内容设计选择作业讲评策略

对解题课作业进行讲评时,主要依据作业的内容设计而采取相应的讲评策略,以突出评价的灵活性和高效性,避免评价的单调件与低效率。

(一)对于阶梯式作业设计,采取变式拓腿法讲评。比如条件变式、结论变式、条件和结论皆变等。变式的方向可以为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平巾到主间、从有限到无限、从猜想到验证答,从而提升学生知识学据得深度。在开始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时,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制作的无底长方体盒子的模型,增强学生间的共融性和合作意识。接下来提问:

变式1:如何制成这个无盖的长方体盒子?(在硬纸板的四个角截去四个相同的小正方形)

变式2:若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得到的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该长方体的底面积是多少?[长为80-2a,宽为60-2a,底面积为(80-2a)(60-2a)]

变式3:若做成的无盖纸盒的底面积为1500cm2,则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应是多少?

讲评中,通过变式提问,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通过思考利用列方程的思想得以解决。设小正方形的边长x cm,那么盒子底面积的长及宽分别为(80-2x)cm及(60-2x)cm,根据题意,得(50-2x)(60-2x)=1500,整理得:x2-70x+825=0。接下来和学生一起来复习方程的“元”和“次”的概念,对比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感悟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二)对于核心式作业设计,采取归类砰祈沈讲评。对学今的典型错误进行列举,对数学典型方法进行指导,特别是对具有相问数学思想方法的题目或相同错误解法的题目进行归类,以提高讲评的效本,实现“讲一题、通一类”的教学目的。

(三)对于生长式作业设计,采取分类讨论法讲评。生长式作业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层分类排列的,弄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重要,这有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采取分类讨论的方法有助于弄清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比如要理清有理数的知识时,首先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分为整数和分数:而整数分为自然数和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利负分数。这样,学生对有理数的认知就比较完整了。

参考文献:

[1]许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教育实践与研究 2011/11

[2]陆琴,深化 反馈 巩固 迁移――初中数学习题课的教学思考与探索,江苏教育研究 2013/29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要点

1.合众的学习资源,作业设计时要选择恰当的材料

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主要包括教材中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外拓展的课程资源等,教学中,组织不同的学习材料或对相同材料的不同组织,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就截然不同,学习材料的选择与使用往往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恰当的作业材料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学习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除了要认真研读教材,还要认真调查学生的现实基础及学习需要,创造性地选择和组合作业,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恰当的学习材料,还要用好、用活、用实材料,用好,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或根据教学的需要,或针对教材中的不足之处,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2.合心的学习指导,作业设计要有针对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有针对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学生存在着个性差异,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概而论,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必然造成一些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不知从何“入口”,因此,教师布置作业就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因班而异,因人而异,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不拿同样的作业去对待所有的学生,比如,将作业分为课堂独立完成作业和课外思考作业;也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学生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组,然后分层布置作业,分成必做题(基础题)、选做题(提高题)、拓广题;有的同学要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提高题,有的同学在完成基础题后自己去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让不同情况、不同程度的同学都得到提高、都感到满意。

3.合序的实践活动,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把来自于实践的理论知识和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联系起来,让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其学习的热情必然会高涨,学习效果必然会显著提高,事实上,每名学生都有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的本能,这种本能如果能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那么学生将对学习保持持久的兴趣,应当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业。

二、作业分层设计方面

1.学生分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作业的改革上,教师也应立足于这一出发点,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只有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本回归”。在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和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并根据自愿的原则,运用模糊学的方法,笔者把全班分为短期性的创优组(学优生)、奋进组(中等生)、希望组(学困生)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2.作业分层

笔者尝试从改变作业的形式、内容以及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进行思考,实行分层作业模式,从而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合理、有效的完成作业,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C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侧重训练课本习题中的“综合运用”、“拓广探索”。A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则介于二者之间。希望组学生必须做A类作业,鼓励完成B类作业;奋进组学生必须完成A、B类作业,鼓励完成C类作业;创优组学生三类作业都需完成。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教学中从作业布置中承认学生的差异,努力减轻他们学习上的压力,让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给他们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树立自信心,给他们学习上的快乐。

3.评价分层

对各个组的作业的评价采用不同的方式:在标准上,对希望组学生判分适当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判分适当从严。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希望组、奋进组学生可放松,对创优组学生可紧些。在奖励上,超额完成一类作业半倍加分。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值设计不同,采用附加分的形式来提高创优组、奋进组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用多种形式的反馈,考查各层次学生情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要创造机会让每层次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可能,通过不同形式的评价标准使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4.辅导分层

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课堂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依然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在教师个别辅导的同时,组内成员相互帮扶,共同进步。对希望组、奋进组学生,作业做错了,可暂不打分,等他们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对学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的,笔者便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再练一次,再进一步,不断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让创优组内学生比作业的速度、准确性、思维质量。通过分层辅导,在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5.动态分层

教学中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采用动态式的方法。在两次考试或两个月的作业中都能够达到高一级的要求,可以进入到高一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学习有压力也有动力,在成功的尝试中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可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数学 主体 探究 教学法

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和体验过程,坚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的真正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方法进行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理论依据

1.1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数学学习不是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是教学活动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其着眼点不仅让学生知道结论,而且更多地让学生探索和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与合作进行意义建构,主动获得新知,发展能力。

1 . 2掌握学习的基本原理:布卢姆认为,假定学生的能力呈正态分布,则按传统教学与按掌握教学的成绩分配却不一样,前者的结果仍是正态分布,而后者则是偏正态分布,即更多的人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2探究式教学法遵循的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以学生主体,给学生认识教育信息载体的机会,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主动认知、独立思维,通过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探究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等到保障,主体地位等到落实。

2.2民主性原则

在探究性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民主平等,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及宽松的创造空间。这样,学生才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创造潜能才能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来。

2.3探究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学生。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体会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形成和发展过程,构建新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4合作性原则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在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遇到思维障碍时,应引导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取长补短,激发灵感,合作创新,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对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

3操作程序

探究式教学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由情景设置,提出问题;主体探究,合作交流;整理概括,构建网络;解决问题,突出创新;总结反思,深化认识五个环节构成。

3.1情景设置,提出问题

情景设置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自然社会和其它学科的生动有趣的素材,创设新异、惊愕、悬念、幽默的问题情景,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揭示矛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的兴趣。问题的提出不能偏离、超越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能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不能仅仅为了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当然问题的提出,最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

3.2主体探究,合作交流 根据需要探究的问题,在组织学生自学课本及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自己设计科学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合作精神和集体智慧。在探究中全班或分小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共同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不断完善和提高认识。同时教师应主动地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断地起促进和调节作用。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思维训练,不仅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3整理概括,构建网络 在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形成一定的认识后,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中获得的各类新知进行归纳整理,要求用简炼的语言或图表加以整理和重组,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和简约化,能揭示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理解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实质以及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网络。

3.4解决问题,突出创新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归宿。因此,在学生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后,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组织层次不同的变式题、实际问题、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通过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知识贴近现实生活、有其“人性化”的一面,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应用数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课程设计范文6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作业 设计 认识 思考

课堂作业,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进程中,实时了解自身教学活动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课堂作业已成为构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重要“部件”。教师课堂作业设置内容,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效果。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未能认清课堂作业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功效和深刻意义,存在重视教学过程设计,轻视课堂作业设计的不良现象,课堂作业设计随意性大,信手拈来,未经过大量调研和深刻研析,课堂作业意义效果不明显。作业设计是课堂作业教学的基础环节,首要工程,做好作业设计对课堂教学影响深刻。本人现就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活动的开展,从三个方面进行简单试论。

一、作业设计要渗透教材目标要义,利于巩固强化知识素养

课堂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课堂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程度的有效“抓手”。课堂作业的设计,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将数学教材知识内容渗透和融入课堂作业之中,是课堂作业成为教学目标、学习要求以及教材要义的“承载体”和“代言人”,从而使初中生在完成作业进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复习巩固,提升自身数学知识素养。但笔者发现,少部分教师设计数学课堂作业存在随心所欲,浮光掠影的现象,作业内容与教材内容不贴合,不紧密,课堂作业巩固强化功效未能发挥和展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作业设计时,要做好备教材的“工作”,认真研析数学教材内容,找出本节课教材知识点讲解的重点,学习的难点,以此来选取和编排课堂作业内容,保证课堂作业紧扣教材“精髓”,提高初中生数学知识素养。如“不等式的性质”第一课时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首先做好研析该节课教材工作,在整体研析活动基础上,抓住该节课教材的“不等式的三个性质”教学重点以及教学难点,并根据该节课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设计了“若a>b,用‘’填空:(1)a+2 ___b+2;(2)3a___3b;(3)-2a ___-2b;(4)a-b___0;(5)-a-4 ___-b-4;(6)a-2___b-2”;“用不等式表示下列各式,并利用不等式性质解不等式。(1)a的 是非负数;(2)m的2倍与1的和小于7;(3)a与4的和的20%不大于-5”等作业案例,让初中生借助于典型案例,再一次巩固提升初中生对该节课重难点的掌握和理解。

二、作业设计要紧扣学生主体特性,利于锻炼提升学习技能

课堂作业设计是课堂教学预设活动的一个环节和一项工作。预设作为课堂教学的基础环节,准备工作,自然要按照和遵循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学习能力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任务,将学习对象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渗透和落实于课堂作业内容之中,使课堂作业成为学生锻炼提升的有效载体。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设计课堂作业内容时,不能粗浅、简单,一看就懂,一看就会,而应该设计具有一定探究性、推理性的数学案例,让初中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实践进程中,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辨析能力等得到锻炼和提升。如“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一节课课堂作业设计中,教师按照新课程改革“能力为王”目标要求,在研析综合教材内容基础上,设计了“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2k =0有两个实数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是否存在实数k使得x1・x2-x12-x22≥0成立?若存在,请求出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具有一定探究特性的作业案例,为初中生提供运用所学知识内容及技能进行锻炼实践的载体和时机,更好的培养锻炼初中生良好学习能力素养。

三、作业设计要注重结合课堂实际,利于调节教学活动节奏

笔者以为,课堂教学活动进程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决定了预设教学内容践行于实际行动时,应该联系实际,“因时制宜”。课堂作业作为课堂教学活动体系的一部分,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作业设计时,应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树立“未雨绸缪”思想,针对初中生解析问题进程中,容易出现解析错误或瑕疵的地方,预先设计一些针对性的作业案例。结合初中生完成解题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调节原有教学节奏,有的放矢地呈现和布置给初中生,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菱形”一节课作业设计中,教师结合以往课堂教学经验,针对初中生解题中出现的“不能全面深刻掌握菱形的性质,错用菱形性质解决问题”错误,防患于未然,事先准备了“已知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ED=AF,求证:四边形AEDF是菱形”案例,放置在课堂作业最后部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视情况而定,呈现和展示给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