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事管理范例6篇

优化人事管理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1

1.1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

人事档案是整个人事服务工作的依据和基础,人事档案材料的收集是人事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是人事档案利用的起点和重要基础。建立高效、集成的电子文件数据收集交换系统,不断优化档案信息资源,为归档材料进行实时在线归档以及进档后的数据迁移、数据处理。人事机构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准确、及时地传输人事信息,建立、完善综合数据库,通过网络联接形成开放的分步式数据库群,提高人事信息管理的科学性、时效性。

1.2保证人事信息的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

为准确地评价一个人,及时反映个人的真实情况,要重视研究人事档案用户的多方位需求,除收集考察、考核、学历、各种培训、聘任、专业技术晋升等常规材料外,尽力收集能反映人事人员业务能力、科研、教学、行风、信用等富有个性特征、有科学的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的个性化材料。加强档案材料的鉴定,完善审核制度,保证人事档案的权威性、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档案整理的清晰化、有序化,可为快速、准确、及时利用档案提供保障。

1.3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来存储人事档案信息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坚持计算机技术人员同档案业务人员协同配合;通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将文字、图片、声像等资料转变成数据资料,实现人事档案纸质与数据格式并存。充分利用新媒体来实现人事档案信息存在形态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提供优质高效的人事档案信息服务,确保方便快捷准确地利用人事档案信息。

2几点体会

2.1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监督机制我国档案服务

政策体系的内容框架尚未形成,现有政策整体上“管理性”十分强势,“服务性”却相对弱势,应尽快建立和完善档案利用服务政策体系,明确人事档案管理的责任、义务、服务对象、方式与内容,制定开放范围和程序,同时要制定、完善有关奖惩制度和量化考核指标。不断优化人事人员的档案管理程序,引导合理、高效、准确地利用档案。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科学合理规范双方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建立高效灵敏的信息反馈和检索系统,使人事档案工作步入科学、有序的发展轨道。

2.2积极借鉴国外人事档案管理的先进经验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事工作越来越民主、公开、透明,我们应当适度、有效地借鉴人事档案管理的先进经验。改变传统的封闭、单一的管理模式,树立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宗旨,完善人事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提高人事人员档案管理水平。为单位、组织部门或个人提供快速、便捷的利用方式,以便其及时、准确地利用人事人员档案。

2.3加大宣传力度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2

(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管理懈怠

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缺乏应有的科学认识,造成从管理者到具体工作的员工对此不够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很难做出显著的成绩,工作考核方式不明确,不能引导员工的积极性,这样的状况使得员工的工作懈怠,员工不重视对自身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办公设施难以得到更新,缺乏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该项管理工作处于低水平状态,这就是被动的应对管理模式,急需要在改革中进行创新管理模式。有的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缺乏专业性工作人员,这样难以满足该项工作对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的要求。这就需要对该部门的人员进行专业素质培训。在人事档案管理的硬件方面也十分匮乏,需要建立档案管理的相应的配套设施,增添打印机、扫描仪等专业设备。

(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满意度较低

当前,随着社会对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高职院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对于新的发展形势,如“人档分离”,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也进行了改革。而长期以来形成的人事档案管理旧的管理理念一直阻碍着人事档案的管理服务。此外,一些院校的档案管理技术手段十分落后,仍旧采用手工技术,不能进行现代化的信息化的技术应用。与此同时,由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迫切需要档案管理对师资的学历、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行反映,但是,很多人事档案仍旧收集整理的是政治面貌、职务变动等信息,缺乏人事档案工作的个性化和创新,造成人档案失去了院校遴选人才的价值。在面临着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迅速扩大的局面,原有的人事档案管理观念和技术手段远远不能满足于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二、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

(一)心理学原理与方法

通过运用心理学相关概念和方法,把握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心理规律、心理机制,给予他们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正面的情绪,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价值的自我实现激励和引导着工作人员不断改善和提高工作水平。改善该项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不断挖掘他们的工作潜力,激发人的正向建设性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使员工自身和工作都能够获得积极的进步。高职院校的领导应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加强该部门员工的乐观、积极等正性情绪的培养,通过积极情绪因素来改善员工的身心和工作状态,从而带动整个部门的工作效果。因此,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改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

(二)改善人事档案管理的心理学路径

首先,要重视档案管理人员心理状态。高职院校的领导者要给予该部门员工更多的人文关怀,让员工能够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尊重、关注以及欣赏的积极情绪,这样才能让员工充分发挥自身的工作能力,让员工体验到工作的充实和幸福,员工才能够可持续性地进行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强人事档案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为该部门员工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举办人事档案管理的教研和交流活动,让员工分享到其他人的成功工作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得他们能够获得工作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正是通过关心档案管理人员心理状态,采取情感化管理方式,才能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以人为本理念。

其次,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乐观积极的工作特质。从员工个体的角度,要培养乐观积极的工作特质,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富有工作上的创造力,员工易于采取积极方式来更好地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抵抗特殊工作性质带来的压力。这样的工作效果反过来也促使员工获得积极反馈,员工更加热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此项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获得事业发展的动力。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应加强绩效考核,引导员工通过工作努力来获得院校领导的认可和奖励。

最后,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使其获得工作的认同感。由于档案管理需要团队分工与协作,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员工的自信,获得其他同事的认可,这样有助于提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整体的工作水平。要重视对员工职业技能如信息技术、档案业务的培养,提高员工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得到领导、教师的赞扬,这样也增强了档案管理人员对此项工作的自我认同感,才能以最佳工作效率进行工作。

三、结论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3

当前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许多的不足,而高校中最为重要的人事管理制度上就明显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主要传承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劳动与管理分离的状况。该思想主要以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在职能划分标准上就存在分歧了,目前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存在问题具体指的是:一是高校有些部门人员存在冗余或者使用率很低,部分人员具有闲置的可能;二是高校教师教学和管理上没有进行分工,有些教师既是教学工作者也是行政管理着,这种双重身份的管理上又存在不一致的方面,这就导致了双重身份者在绩效考核、工资福利上存在较多的重叠和资源上的优势,而有些专心搞科研的教师却很难获得较好的考核,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对高校情感上的缺失。三是高校在资源利用上存在很多的冲突,本来高校设备、设施是全校教职工都可以充分利用的,但是为了能够在管理上有较好的责任意识,高校设备、设施进行了院系负责制等,导致了很多教学设备、设施不能充分的被利用。这些在人事上管理都存在了诸多的问题,以下是目前高校人事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

1.1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高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要得到优化,首先要对高校教师提高积极性上做好服务,高校教师比较容易满足现状,他们为自身的未来前景的看法存在不一致的,较多的教师都是只要较好自己本专业的课程就好了,至于其他的活动和科研上不够用心,导致了一个高校系统竞争力不强或者他们对科研转化社会效应这个思想认识层面上具有怀疑性。他们对高校人事管理部门的规则和规章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公然的违背规章流程。同时人事管理部门有对一件事情反反复复的工作,这更加导致了高校教师的不积极性,使得高校人力资源上得不到开发。

1.2分工过细,流程具有断裂性

较为常见的组织机构均是以分工原则为基础而逐渐得以发展的,即便是根据分工原则构建的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组织可以把各个部门的分工内容和具体职责划分明确,但是也会产生划分职责上过细使得高校教师在工作效率上过低或者有几个部门同时对一个人进行不同的考核或者管理,造成了高校教师人员管理上不知所措,容易出现管理流程的断裂现象。例如我院现有院内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和教辅部门),包括办公室、党委工作部、纪检监察室、人事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学生处(含团委、保卫科)、计财处、产学研与继续教育处、招生就业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12个部门,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完成各自工作任务。但是,有部门无法明确的工作任务也就成为不管地带,通常由办公室协调处理。

1.3缺乏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资源信息共享平台不仅包、括了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组织资源。通过分析资源信息共享平台,我们可以得知要成为一个良性运转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要认真的探讨人事管理资源利用途径上实现。高校人事管理上资源利用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高校人事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信息平台是对人事管理制度利用率测量的一个有力观察点。而高校人事管理实践证明,高校的人事管理的信息资源比较集中在几个部门之间,这对信息资源的共享存在较大的阻力。因此,高校人事管理部门应该建立ERP、网络信息中心等人事管理软件来采集高校教师信息,并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汇总形成人才信息数据库,构建起面向高校人事管理流程的一种运作方式,从而真正得可以获得高校信息资源的共享。

二、高职院校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实现途径

高校人事利用岗位的差异性,可以把高校教职员工分为三类岗位:一是教师教学岗位、二是管理岗位、三是教学辅助岗位,其中教师教学岗位和管理岗位是高校教师岗位的核心,是实现高校教师人事管理业务流程实现的主要途径。

2.1教师教学岗位业务流程的优化

平时我们所讲的教师教学岗位指的是学科专业教学岗位,主要分为四个等级:助教职称、讲师职称、副教授职称和教授职称。他们是一个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人才,在教学岗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业学科教师教学岗位主要可以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和科研上的加大扶持,实现高校教师教学岗位的壮大。其次高校管理岗位是教师队伍管理的领导者,他们主要是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服务待人的精神来进行高校人事管理,这个可以通过内部晋升和外部招聘来壮大高校教师队伍。教师岗位业务流程优化的措施包括:(1)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扶持力度,改善科研研究氛围环境,使高校专业教师真正的能够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学术问题,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转化社会效应的能力;(2)高校人事管理部门要及时的了解高校教师数量和质量的状况,根据学科的专业及时补充适合高校教学科研的实用性人才,通过内部的晋升和外部的招聘来获取新的血液或吸收营养成分(3)在考核制度中尽量的做到公平公正,真正的提下人才考核的意义和本质,不断促使教师改进自身的不足。

2.2管理岗位业务流程的优化

在整体上说,我国高校人事管理实行的是校级、院系两头的管理体制,这个不仅管理到了教师个体还管理到了管理和教学双重身份者。管理岗位的业务也包括人员配置和岗位设置等方面。其中人员配置还可以分为内部晋升、外部招聘,由两个部门分别加以承担,人事处所负责的主要是其它管理岗位的设置与规划,而组织部所负责的主要是处级以上干部岗位的设置与规划。从大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管理岗位是合理的,但是在组织机构上有“多头管理”的问题存在,所以,应当根据“大部制”的思想,把组织部门、人事部门成立合并为“人事组织部”。因业务流程相对较为合理,所以,为了保持管理岗位的稳定性,只需要在现有体制与管理流程之间有较大冲突发生时,再改造管理岗位。另外,在岗位管理业务流程的优化上,可以围绕岗位管理,适当的改造及调整其它人事管理业务流程,以便于方便教师或者缩短周期,提高高职院校的服务水平。

三、结束语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 人力资源管理 瓶颈 优化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由国家机关或由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是以实现政府职能,提供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一些公益性单位及非公益性职能部门,主要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能,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行政事务管理人员(有些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人员依照国家公务员管理) 、后勤服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对这些人员进行素质提高、资源配置、开发规划、能力利用及追求效益优先等一系列行为,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工作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最终实现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

(一)管理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正处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组织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等级分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直接服从于单位决策层领导,往往与业务部门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领导层面与职工层面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缺乏必要的了解渠道。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仅限于员工调配、工资发放以及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提拔晋升等, 升迁制度的标准也仍然停留在身份、资历、学历、年龄和户口等综合考核体系,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元素。在人力资源管理手段上,也是以传统的管理为主,缺少对人的关心,专注事务性,缺少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策略,常常是纸上谈兵来敷衍,背离了人力资源要求的开发员工潜力的宗旨和要求。所以只有做好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而不是一味地排斥与抵触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活动的推进,才能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和基础,减少改革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二)激励约束机制缺乏

事业单位激励机制不科学主要表现在是手段方面,薪酬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表现突出,加薪、超额奖金、股份期权等与业绩挂钩的酬劳增加方式不能完全采用。很多事业单位还存在着薪酬等级不明显的现象,没有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是很多事业单位员工的潜在思想意识。实际操作中,事业单位执行职务工资由固定和津贴两部分组成。津贴部分理论上与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 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不劳不得。但在实际中, 大部分单位都把津贴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发放,未能体现区别对待。

(三)绩效考核不到位

考核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指挥棒,但这个指挥棒有时候并没有发挥好作用,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考核机制,在平时无法对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作情况进行实时考核,只能是在年终对职工进行总体性评价,但年终考核范围通常比较广,考核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人员实际工作技能和效果。考核的方式也过于简单:一般是由主要领导挂帅,成立个考核班子,然后大家分别评议,在当面评议中尽说好听的,不说不好听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表扬与自我表扬,即使仅有的自我批评,也是不痛不痒的,考核的失真使单位领导难以摸清职工队伍的真实情况,容易导致单位决策的失误。至于缺乏有效机制的投票方式的推广,就更没有任何实质效果可言了。另外,绩效考核的结果并没有科学地运用到职工的奖优罚劣、薪酬分配及职位升迁等机制中,一般事业单位年终考核结束后,考核结果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没有真正起效,导致大家对这个考核效用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工作态度不认真,效率低下,缺乏竞争意识。只要员工不犯大错误,工资福利照常发放,绩效考评流于形式,考核目的无法完成,不利于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四)培训不到位

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包括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养、潜力的挖掘、品格道德的锻造、业务技能的培训及岗位环境的匹配性训练等多个方面,但是我国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到位。一是投入方面,因为培训的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而部分领导又过分强调投入和回报成正比的急功近利的观点,使得单位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工作持消极态度,没有把工作人员受教育的需求视为硬性需求。二是效益方面,忽视培训制度的战略性,缺乏长远规划和有效的适应性措施,员工培训内容与其本职工作的关联性和针对性不强,忽视了职工长远性的岗位发展。大部分事业单位只有年度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员工培训安排,这就导致培训开发活动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这种情况下的人力资源开发投资效益比较差,且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发展的非持续性。三是内容方面,对工作人员个人条件的针对性不强,没有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计划等一套管理体系,培训内容也枯燥陈旧,缺乏针对性,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工作人员感受不到培训带来的效果,只是为了培训而培训,所教的知识不能把理论与实用性、操作性相结合。理论型培训以思想品德教育和政策理论学习为主,忽视职业自身的实际需求和潜能的全面开发,易引起事业单位员工的反感,导致负面情绪的产生。人才培养开发机制的不健全导致事业单位人才培养的随意性强,也导致单位人员知识结构的老化,对于新观念、新事物、新方法的接受能力较低,形成恶性循环,使得事业单位开发培训的积极性越来越低。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措施

(一)打破传统约束,树立新观念

更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淡化“权利”理念,增强“服务”理念。应培育、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点,重视人力资源在事业单位组织自身生存发展及服务社会职能实现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是,在有些单位的人力资本投资工作中,人才流动受到了严格的控制,性别歧视进一步严重;更有甚者践踏国家人才待遇政策和号召,大搞不正之风,这些都忽略了人力资源这一主导力量在企事业单位中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应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权力中心”思想束缚中跳出来,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去为员工提供需要的服务。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重视员工,关注员工,尊重员工,激发其潜能,实现单位与员工个人的共同发展。抛弃以往的官本位思想,坚决杜绝对他人意见和建议采取一票否决的态度,培养职工参与单位民主决策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单位效益。

(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良好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仅对个体产生积极影响,更能在集体中形成竞争的氛围,从而提高单位整体效益。激励机制除了要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外,与之对应的还要有合理的物质回报。另外还要满足工作人员高层次的需要,即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对其进行感情激励和精神激励,使工作人员在单位能感受到足够的踏实、尊重、信任和愉悦,才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所以,应该结合本单位具体的情况来设置科学的评价指标,这样才能有效的消除考核结果中的主观误差。考核制度的建立必须坚持公正客观的原则,实行群众评议与领导考核相结合,考核工作态度与考核工作实绩相统一的方法,把考核结果作为解聘、续聘、晋级、增资、奖惩等的依据。

(三)健全绩效考核体系

要充分认识到考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做好考核工作。首先在形式方面,不仅要将日常考核、专项考核、年终考核与季度考核相结合,而且要实行分类评估,不能用统一的评估指标来尺度所有的人,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工作人员应用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坚持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考核方法,以减少评估中的主观性;采取领导为主、群众参与的评估方法,扩大信息来源,根据具体情况引入多方评估主体。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体系方面,我国的德、能、勤、绩的考评模式是一种对“人”的考评指标体系,很多指标与当前工作任务的关系不够密切,所以考评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评估维度,还可增加用于考察机动性、临时性任务的动态评价指标。既要考核工作质量和业绩,也要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潜力。具体设计指标体系时,要选择科学的指标权重设置方法,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应主要依据组织目标与价值取向,二级指标的权重,与职位的高低与性质有关,要以职位分析为依据。通过考核,发现工作人员的优势和不足,对优势进行鼓励和发扬,对劣势进行教育和培训,扬长补短。另外,还要引入竞争机制,及时进行绩效工资和奖惩兑现,形成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评估结果也应与任职、升迁、奖惩、培训、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等挂钩。

(四)加强教育培训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对教育进行投入,可以使人的能力提高,价值得到提升。应加强人力资源教育培训,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计划。培训教育要针对工作人员个人的能力,素质和工作岗位的要求进行,提升工作人员与工作岗位的协调度。可通过讲座或座谈会的形式进行培训需求调研,并结合单位工作的特点,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要与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把工作人员个人的发展与单位的发展相捆绑,要结合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使员工的发展促进单位的发展,单位的发展为工作人员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二者相得益彰。培训内容不仅要包括岗位技能,还要包括员工职业道德的强化,使其具备适应事业单位发展的道德水平。激发员工的集体荣誉感与使命感,用先进的企业文化思想武装员工头脑,在此基础上结合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需求,给予对未来晋升的期待,促使员工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5

一、要在吃透人事制度改革精神上下功夫

也是加强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央、省、市州等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审时度势,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时代前进、事业发展所需。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规定,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作为基层的实践者和落实者,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全面吃深吃透上级的相关文件精神,以确保人事制度改革始终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取得预期实效。具体讲,应把准四个方面的原则。第一是把准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要进一步落实干部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切实增强干部人事工作的透明度,坚持合理规范的有序竞争,把各类优秀人才配置到最能有利于发挥作用的岗位上去,形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优秀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第二是把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要把干部的德”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首要依据,坚持品行为本、责任为重、务实为要、民意为上,真正把忠于党的事业、忠于人民利益,锐意进取、敢闯敢干,求真务实、默默奉献,群众认可、清正廉洁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第三是把准面向基层、任人唯贤的原则。要从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真正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放眼基层和生产一线,放眼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矛盾复杂的地方,放眼关键岗位、重要岗位、长期默默奉献的岗位,及时发现各方面优秀人才,并适时合理使用。第四是把准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原则。要遵循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和干部成长规律,改进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实现干部工作制度、方法和工作机制的科学化,真正实现靠制度选人、靠制度用人、靠制度管人。

二、要在完善科学的干部考评体系上下功夫

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永顺县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通过采取先行办点示范,逐步扩面推广的办法,先后成功建立了科级干部绩效考核管理实施办法,乡镇干部“三向选择、积分考核”管理模式,县直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暂行规定,十佳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评选办法等一系列干部科学考评体系。特别是绩效考核实施办法,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乡镇等不同类型,分类制定了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目标和领导干部岗位考核目标责任,尽量实行量化,使干部考核工作更具合理性、可比性和操作性。此基础上,还按照中央、省、州委的要求,着力实现“四个转变”建立起“八项制度”四个转变”就是考评内容上实现由单方面考评到全面综合考评的转变;考评形式上实现由静态固定考评模式到动态多样考评形式的转变;考评工作重点上由重任职前考评到任职考察与平时考核相结合转变;考评工作环节上实现由偏重考评过程到兼顾结果运用的转变。八项制度”就是抓住当前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有利时机,针对存在问题,着重从制度和机制层面入手,巩固完善已有制度成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了干部平时考核制度、民意调查制度、民主测评制度、干部学习考核制度、谈心谈话制度、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考评结果运用制度、考评责任追究制度等相关的配套制度。特别是考评结果运用制度,永顺县严格遵照执行,坚持对事不对人,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使一批只谋人不谋事、成绩平平混日子的干部被撤换下来,一批实绩突出、敢想敢为、思想素质好、群众评价高的干部被选拔到重要领导岗位,较好地落实了省委“三个不吃亏”用人导向,激发了广大干部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热情。

优化人事管理范文6

(新疆华泰重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人事档案承担着选拔和管理各类人才的重任,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有效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效率,使其管理具备优化性,最终有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达到合理管理和利用人力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人事档案管理 现状 优化措施

改革放开以来,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企业单位也处于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当中,尤其是其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工作受到更多的关注,人们更期待其人力资源的部门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作为人力资源部门重要工作之一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近些年来备受关注。充分认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不足,对于提高管理效率和使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具备优化性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和不足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目前很多企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意识、管理方式、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淡薄。很多企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意识淡薄,在人事档案信息的管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重视度不够,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必复杂和耗费财力物力。因此,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抱以应付的管理观念。这直接影响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和优化。导致不能及时对人员信息进行归档、存档,部分人事档案长期得不到更新,导致人事档案信息的全面性得不到保障。

2.采用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比较落后。人事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同时具备政治性,注意其档案的保密性的工作。随着我国IT 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崛起和在各个方面的充分运用,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已经向电子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通过与IT 技术的结合,使得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和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然而部分企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设备方面的投资不足,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在电子化和数字化方面的进度缓慢,甚至滞后的现象发生。许多企业单位仍以纸质文档作为人事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实施一人一卷的存放方式,对于档案的整理、检索等管理工作仍然以手工操作的方式来完成,这导致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为繁重,影响档案的检索速度和利用程度的提高。这样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既不利于人简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也不利用提高其管理效率,更使得档案存在的价值得不到及时充分地利用。

3.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相关工作者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很多企业单位对人事档案的管理存在重档案管理,轻档案利用的工作理念,因此对于人事档案的收集和利用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做不到及时采集加工信息。在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时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捕捉不到人事档案其动态规律性,忽视对员工真是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展现,也就缺少主动开发利用人事档案信息的意识,导致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难以被统一和规范化。

二、人事档案管理的优化措施

虽然各企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是,通过充分分析和认识这些不足,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一些优化的措施,对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优化性具有重要意义。

1.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识。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资源是人才,人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各企业单位应提高对人事档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人事档案是该单位人才资源的一个专业的信息库,是该单位开发使用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各企业单位应注意转变管理观念,及时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予以重视。

2.规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各单位应严格按照标准对人事档案进行鉴别,严格按照相关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对人事档案进行收集和分类归档,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集中收集工作和档案更新工作。做到及时补充缺少人事档案,和人事档案的更新和合理快速传递。

3.丰富人事档案所包含的内容,充分利用档案价值。人事档案不能仅仅包括员工的基本信息,应该真实的记录和反映员工的道德素质、工作能力、工作业绩等全面的信息。丰富人事档案的内容是企业单位充分利用档案价值的基础。以充分做好企业单位专业技术类的人员管理,技术职称的考评,单位干部选拔等方面的工作,以充分利用档案的价值。

4.实施信息化管理。实施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管理,须加大管理的投入,增加和更新相应的设备和软件,建立起计算机互联管理网络,提高检索速度和工作的效率,及时收录和传递人事档案信息,发挥其人事档案信息的功能。

5.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企业单位可以通过开设培训班、参观学习以及进行实践等方式,从多个层面和多种形式来开展业务素质提升工作。这些方式能有效使工作人员熟悉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拓宽相关工作人员的知识面以及转变其陈旧管理理念,进而优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三、结束语

对于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优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关键的任务,其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选拔、任用、培养等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做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对如何加强人员配置,为各企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齐建萍.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