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持续范例6篇

经济发展持续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1

 

一、确立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必要性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至今,其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尤其在中国,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中国经济法是否独立存在,经济法调整对象、本质和概念、基本原则、结构体系等诸多经济法本体问题,长期困扰着我们,理论上莫衷一是,客观制约了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

 

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协调的法律,其历史使命和立法宗旨是追求并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经济法主要协调社会整体利益与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同时协调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关的社会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以达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社会作为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本质上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整体。社会整体利益是在整合无数千差万别的社会个体利益基础上形成的,是一定社会形式中满足社会成员有机总体生存、发展需要的客观对象。

 

社会整体利益应具历史内涵,它是动态的、能持续满足社会成员有机总体生存、发展需求的一切客观对象。人类的生存发展以社会整体利益动态、持续地实现为前提,客观上要求经济法应确定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持续发展理念下经济法视角的拓展

 

经济法的持续发展理念强调的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运用国家之手宏观地调控市场,克服市场经济的固有局限,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

 

单纯的经济增长会导致资源耗减、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又因人口、资本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会达到极限,加之人类为追求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难持续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是一种无发展的增长。人类在不断反省中认识到经济增长只能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并提出经济发展的观念。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衡量指标:可持续发展并不否定经济增长,但更关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承认自然环境的价值,以自然环境资源为基础,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法在追求和保障社会整体利益这一法的目标时,只有确立持续发展的理念,遵循自然法则,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

 

三、经济法治建设中应凸显持续发展理念

 

从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作为独立的法部门,经济法调整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其基本功能在于立足于社会整体,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整体协调,使其符合客观规律,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

 

经济法的本质内在地决定了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保障,促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及未来经济法的根本目标。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反映着经济法的规定性,该理念下经济法的价值追求表现为最大程度地保障社会整体利益的持续实现,这种价值追求已深入到经济法学研究、经济法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持续发展理念应成为经济法学和经济法的灵魂。

 

首先,经济法学研究应尊重客观规律,真实地凸显持续发展理念,而不是回避。其次,经济法的制定应直接体现持续发展理念,以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过去和将来相当长时期内经济发展的压力都非常大,总结我国20多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经验和教训,经济法的制定不得不直面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的关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在中国,当前尤为突出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要结合起来,需设置相应的法律机制,关注经济发展中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确保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支撑的基础上,国家宏观调控,除应尊重经济规律,还必须尊重生态环境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从宏观上把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实现其相互间的平衡,保障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公平竞争秩序的维持,也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客观上要求创建有效法律机制,限制、阻断因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外部不经济性给竞争秩序带来的危害,在市场竞争中,突出公益的维护,加大对公害的治理力度。

 

持续发展理念还应落实到经济法实施的各环节。法的运行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有了立法,有了科学、完备的经济法律规范,经济法的目标也并非能自动实现,它需要通过守法、执法和司法等方式将经济法的要求在社会生活中转化为现实。社会成员对持续发展理念的接受,提升各社会成员的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其经济行为选择考虑资源、环境的制约因素,并能动地作用于各自遵守经济法的活动中,经济法的实现就有了强大的社会基础。

 

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执法和司法,执法者和司法者本身若缺乏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对经济法的适用往往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维护,经济法的精神实质得不到落实,由此会产生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影响社会成员对经济法的自觉遵守,影响经济法目标的最终实现。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培育、提升执法者和司法者自身持续发展的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

 

综上所述,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单纯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传统法固有的维护社会个体利益的法律机制,在促进社会个体利益实现的同时,面对社会个体行为自利性的局限、个体差异积累所导致的贫富不均等束手无策。

 

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的经济法历史地承担起为社会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法律保障的使命,只有经济、环境、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才能达到全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持续实现,人类社会才有可能永续不断。经济法持续发展理念的确立、提升,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经济社会化条件下经济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途径

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目前随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农业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竭泽而渔的现象,这对农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农作物的卫生安全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文章围绕可持续农业经济为中心,分四个部分展开了细致的分析探讨,旨在提供一些该方面的理论参考。

1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在其含义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可持续的生产、可持续的经济运作以及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其中生产可持续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运作中,满足稳定长期的农产品生产提供,而这一点也是人类能够在地球上生存的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性指的是,在满足人类基本生活条件之下,能够不断实现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的收入增加,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在农业生产的结构上进行调节,并且在生产技术上也不断给以创新;生态的可持续指的是人类在进行农业生产中,不能对原有的生态环境造成过大的影响。要实现农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这是保障长期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基础。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其目的是实现现代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的结合,进而保障在农业经济发展中,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进而不断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出现。从整体上观察发展可持续农业,其目的更多的是在农业发展中,通过可再生的农业经济体系以及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并且总体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进而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化。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意义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进而保障农产品供应的稳定、安全;其次为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实行,逐步提升农业生产者的环保意识,也提升其经济上的收入;最后还有利于人类将自然和人类之间的不可逆关系给以捋顺。

3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

在我国实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总体上制定出一个相关的发展大战略,进而透过这个战略,找出明确的方向。首先必须认知到,目前在世界范围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受到极高的重视,而发达国家更多的是着眼于目前不断恶化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并且已经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道路。而随着对自然形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深化研究,已经证明发达国家所研究和总结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并且在其本国中也具体实行了。在具体措施上,在农业生产上,将目前十分发达的信息技术投入了其中,并且实现科学化的控管,通过生物技术在农作物调节上也采用生物自身调节的模式,最后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影响的零损害,如图1所示是日本爱东町的农业生产模式,其便实现了农业生产对环境的零损害。较之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上的动作,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方面还属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在手段技术还是在资金扶持上,都难以和目前的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因此当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时,不可以完全复制和套用发达国家的模式,而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吸取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实现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战略制定。具体而言,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制定上,必须深入细致地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进而以我国的农业发展情况作为基础进行战略制定。并且在目标上必须放在农村综合开发、食品安全保障以及生态资源保护之上。进而达到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大战略的落实,实现农村落后地区的精准扶贫,农业科技和生态保护建设的同步,促使我国的农业科研部门不断研发出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切实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4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4.1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指的是充分利用目前发达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及研究成果,以及农业系统自身所具备的平衡和自我修复能力,遵循整体协调发展、充分开发区域资源的优势,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模式,对农林牧副渔进行合理的调整发展,进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优产高产和优质高效,保障农业经济和生态的有效循环,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和谐化发展。

4.2三色农业

所为三色农业,其指的是白色农业、绿色农业和蓝色农业。三色农业在我国最早是由包建中老先生所提出的,同时也是钱学森老先生所致力推荐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中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绿色植物的种植业中,以及赖以其生存的畜牧养殖业,在所需的原材上,只需要水、光、土和气几种;蓝色农业所指是水域农业,而且是以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作为主要的开放区域,逐渐将陆地上的生物资源转移至海洋生物的资源开发上,进而减少对有限陆地资源的消耗;白色农业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所依靠的是微生物学,以生物工程作为主要的技术载体,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目前较为成熟的白色农业主要包括酶工程、发酵工程几种。

4.3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是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农业学者所提出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并且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得了具体的实施。精准农业其所指的是,摒弃传统牺牲环境、消耗大量资源,但产出较低的农业生产模式,充分利用目前先进的科学技术,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变率处理设备等高新技术融入其中,进而实现农作物生长产量有影响因素的精准采集,并且分析得出最佳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从而在农作物生长中尽可能去达到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也可以称作配方农业。

4.4集约型农业

集约型农业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家刘思华所提出的一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集约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的参考、结合了我国的农业实际国情,特别适用于我国农业资源匮乏,人多地少的基本情况,在其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稳定持续提升农产品自给率和商品率、土地的使用生产力;稳定持续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收入;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置的建设质量,不断健全和营造生态农业发展必需的环境基础;优化农业生产的管理体系,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最后在国家层面,需要构建一个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断优化国内的农业政策环境。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人口数量位于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是确保我国能够不断发展,解决最为基本吃饭问题的必要措施。具体而言,我国在进行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大战略制定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的情况,参考目前发达国家成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三色农业、精准农业以及集约型的农业,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化。

[参考文献]

[1]宁强,张萌,崔文艳,等.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5).

[2]杨婧.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J].中国商论,2016(05).

[3]赵琨.我国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4(08).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3

一、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演变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结合的发展模式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其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到1992年,是森林工业阶段,以提供林木为主的林产品生产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10年,追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1995年制定了《21世纪议程一一琳业行动计划》、《林业经济体制改革纲要》明确了我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基本框架。1998年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对林业进行重新定位,表明我国林业的战略性转移开始实施,2002年林业的“六大工程”和“五大转变”为林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供了具体的落实途径,2007年进行的现代林业建设,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內涵更加丰富。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林业经济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当前,我国林业经济正处在第三阶段,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态建设和社会效襦。 

二、当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林业经济结构单一 

我国的林业生产现在还普遍采用粗放密集型的生产,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原榭料浪费严重,结构不合理等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2.森林资源急剧下降 

面对全球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我国的状况也令人堪忧,面积总量少,只占世界总量的3.9%,而森林的蓄积率更是低至3%。我国森林资源人均占有量很少.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1.3%,人均森林蓄积量只有世界人均蓄积量的l/8。森林覆盖率只榴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的61.3%。同时,对自然树木的乱砍滥伐,大木材比例逐渐减少,在巾幼林中,人工植树造林的比例很高,由于树木单一,易于死亡。我国的森林状况正处于低产期,低效益,这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3.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林业体制改革进展缓慢,妨碍了林业经济的发胰。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政企不分,职责不明,产权和经营杈不清,企业不能自主经营等问题。政府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不强,林业经济整体上是弱势经济,资金不足严重阻搿丁企业的创新改造能力。我国的林业经营模式还处在传统的体制中,缺乏自由竞争的意识。 

三、对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方案 

1.深化林业体制改革,增强林业经济活力 

林业发展遵循“调研出思路、思路带规划、规划带项目、项目促投资”工作规律,社会发展不断的变化,只有体制创新,才能为林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各地区应该根据实际调研情况,组建工作小组修改或补充相应的地方规定。加强林业规划项目管理,完善规划项目管理体制,积极争取项目储备和支持,完善林业项目库建设,积极向省、市林业厅申报争取项目,争取将林业项目纳入本地区项目规划;注重林业项目前期和林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强项目保障,为林业项目建设打下扎实基础;深化改革国有林业单位体制,解放林业生产力。现有的林业资源主要有公益林和商品林。作为公益林主要是政府为其提供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以各级地方政府投入为主,同时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商品林的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各种木材和林业产品,加大政策扶持,以市场为导向,经营自主,大力提高经济效益。运用现代化科技,提高林业产量,加速林业资源的发展。 

2.强化科教兴林,坚持依法治林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国家拨款方式,鼓励国家及地方院、校、所及企业投入人才物力于林业及自然生态均衡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作为社会中间力量的院、校、所及民间有实力的科研团队,要积极主动地投人到这场人和自然和谐沟通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人类对自然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对自然界自身破坏极限和修复极限的研究。可以寻求人类对大自然索求的极限。对这种自然规律和发生条件的研究,可以给林业经济开发规模和开发程度规定必要的限制条件,实现人类发展的自我约束,顺应自然环境的进化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济道路,实现人和自然发展的和谐统一。 

3.加强政府扶持,保障林业长期稳定发展 

一直以来,政府在我国林业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林业经济要想得到快速良好的发展,在健全的法律法规等政策的基础上,还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监督作为保障。加强地方领导,除了引进外资项目外,在地方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给予高效经济林开发项目以奖代补。要花大力气,通过组织培训、引进能手等方式,促进提高林业实用技术在农村推广普及的水平和效果。同时,利用政策优势,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材料,通过建办林业高科技示范园和高效产业示范途径,不断提高地方林业水平。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4

【关键词】资源环境循环经济发展重要性

1前言

循环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据新华网报道称,我国东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已到达临界状态,如不及时“刹车”,将严重影响其可持续发展。东北地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部分工农业资源濒临衰竭;可采森林资源枯竭,森林生态功能严重衰退;草地资源由于过度放牧和滥垦退化、沙化、盐碱化;耕地开发已经饱和,有的地方过度开发,珍贵的黑土资源侵蚀严重;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辽河的干支流和部分湖泊水库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集中饮用水源质量;一些资源型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采方式和治理滞后,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并有逐年加剧的趋势等。由此看来,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大到整个国家,小到我们每一个普通公民,我们都有一种责任来维护我们的环境,为我们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2起源及发展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60年代。1962年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指出生物界以及人类所面临的危险。“循环经济”一词,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提出,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因此循环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经济;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着重与生产量的经济;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发展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两大趋势,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引入了关于循环经济的思想,此后对于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

3主要体现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自身的独立特征,专家认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4重要作用

循环经济的由来是随着人类的逐步发展而来的,在这种人口膨胀、资源过度消耗、污染的不断加重的经济性社会,我们不得不必须的必要的推进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旦我们放任的去任由其发展,自然、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灾害将是不可修复性的毁灭性打击。所以循环经济不仅刺激着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也维护着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我们不仅要重视它的发展,还要督促它的发展,使其走上一个良好的、绿色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5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经济工作紧紧围绕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十条龙”建设为重点,以开放引资、项目带动和农业标准化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加快推进文明新村建设,着力探索农业循环经济新模式,使农业结构明显优化、种植业形势喜人、养殖业稳步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发展势头。

据统计资料显示: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实现61亿元,同比增加8.5亿元,增长10.7%,其中:农业产值实现17.1亿元,增长6.2%;林业产值实现1亿元,下降5%;牧业产值实现38亿元,增长13.5%;渔业产值实现3.8亿元,增长8.1%;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1.1亿元,增长9.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1410.3元,同比增加317元,增长29%。

上半年全市农业及农村工作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狠抓政策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继续高涨。市委、市政府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三到位一加强”的要求,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两个“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二是以筹办省丘区会为契机,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市上下借筹办全省丘区会的契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龙头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十条龙”基地建设进一步发展壮大,企业与农民的联结逐步走向制度化。

三是依托项目建设,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顺利推进。全市结合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文明新村建设,依托大中型养殖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把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微水工程、农机提灌、农村交通建设等农业项目打捆使用,实行重点倾斜,启动了14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走出了一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四是搭建招商平台,农业开放引资成效明显。立足农产品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项目为载体,积极开展以资源招商、以产业招商、以企业招商等招商活动。今年3月,市政府组织13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统一组团参加在成都召开的2005年全国糖酒交易会,签订贸易合同总额达6.73亿元,签订招商引资项目合同10个,引进市外投资7.28亿元。

五是创新农建机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去冬今春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和文明新村建设,多途径加大建设投入,狠抓以治水修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去年9月至今年5月,全市累计投资4.2亿元,投劳4200多个,完成土石方8240余立方米。

六是推进劳务培训,劳务产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大力抓好培训工作,今年,全市争取劳务培训资金423.6万元,省财政专项劳务培训补助100万元,重点开展了“简阳送奶工”、“资阳建工”、“川妹子”、“资阳机电工”四大劳务品牌培训;并在着力提高输出组织化程度和积极服务农民工、引导农民创业上下工夫。

据业内人士分析,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形势及趋势看,我市要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增加值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228万吨以及畜牧业“千万工程”的目标任务,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

从有利条件看:一是国家宏观政策继续倾斜“三农”问题,必将更加直接地调动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二是全省丘陵经济发展现场会在我市的胜利召开,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的发展热情。市委一届十一次全委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市丘陵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也为全市下一步农村工作指明了方向。三是我市以四海、临江味业、若男食品等为代表的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扩建项目相继竣工投产,必将拉动我市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运用,降低了农业成本,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加之小家禽、水产品、蚕茧等农产品价格上扬,也必将对农民增收带来有利条件。五是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闹“民工荒”的大背景下,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地农民工务工收入普遍提高,人均月收入上升30—50元,这必将促进我市劳务输出和劳务收入的增加。

从不利因素看:一是随着农业税、“两工”的全面取消,农民政策性增收的空间逐步缩小;我国粮食价格在高价位上下降的可能性很大,这将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二是化肥、农药、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增大了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是由于当前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在产业化“十条龙”基地建设的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运用上难度增大,不利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四是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掌握了一门适用技术的农民工还不多,我市劳务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还不强,这必将影响到农民工就业和收入的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为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完成,目前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十一次全委会议精神,突出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思路、机制和工作方式,在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在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中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实施“环境兴市”战略中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服务环境。

——抓龙头企业,突出增强竞争力和带动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安岳“两节”等,组织举办大型农业招商引资活动,引进资本新建、改造一批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整体实力。要着力构建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大力发展以食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在浅加工和精深加工的结合上做好文章。切实为龙头企业服好务,努力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抓基地建设,突出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要围绕“龙头”建基地。龙头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建什么样的基地,围绕龙头企业调整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围绕四海公司,发展“猪业家园”,建立“出口可控猪源基地”;围绕澳士达公司,发展“羊业家园”,建立“出口可控羊源基地”;围绕华通公司、宏大可卜尔公司、若男公司等扩大柠檬、胡萝卜、优质小麦种植,建立优质柠檬、优质胡萝卜、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在品种上要重点抓好DLY三元杂交猪、波杂羊、乐至黑山羊、简阳大耳羊、强筋优质小麦、优质胡萝卜等优良品种的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突出加强有机农业基地建设。

——抓循环经济,突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继续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着力在养殖、处理、利用三个环节上实现有效循环。要结合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文明新村建设,着力抓好沼气池、灌溉渠和庭院经济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加强技术指导,完善利益机制,积极规划、包装、推介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努力促成国家农业部到我市抓循环经济试点。

——抓机制创新,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要继续创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形式,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资金参股,让农民和企业两个市场主体形成更加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创新金融支持“三农”的有效机制。探索信用社支持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和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机制。创新农技推广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各类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尤其要发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龙头企业技术力量搞好基地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小陈老师工作室版权所有

经济发展持续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每年新增建筑数量逐渐增多。建筑行业为能耗水平较高的行业,尤其在我国当前资源消耗总量较大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人员应认识到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的必要性。传统的建筑模式下,建筑工程成本较高,同时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已无法满足当前建筑行业发展的多重需求,基于此,建筑企业负债人应意识到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和实施使中国建筑行业占据了更多的市场份额这一发展现实,确保加深研究,加强实践,以有效提高建筑整体经济效益。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的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一)法律法规不健全现阶段,虽然我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障绿色建筑的顺利实施,但是不够完善和规范。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对于绿色建筑缺乏充分地了解,更无法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实施,就算制定出了相应的规范建筑企业也不能完全依据要求践行,在这种情况下,绿色建筑无法实现进一步的发展。

(二)鼓励性政策较为缺乏当前我国绿色建筑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其重要原因是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激励政策和法律可以通过结合来保障绿色建筑的发展。由于缺乏相应的鼓励性政策,一些企业无法融入其中,也很难在企业发展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为了助力于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不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还要设立专门的鼓励性政策,以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缺少专业的绿色技术支持科技是企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于科技的支持。不管是落实绿色建筑经济理念,还是实现设计想法,都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及技术创新工作,为这些想法和理念的实现提供有力支撑。和传统的建筑经济发展相比较,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其技术含量相对更高,其相关的规范和制度相应也更为完善。但是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投入大、期限长、技术门槛高的特点,这是凭借个体企业的力量无法做到的,因此需要政府部门提高重视力度,从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从而激发社会团队主动参与开展技术研发,以推动绿色建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缺乏针对性的评价机制我国对绿色建筑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在如何发展上,却忽视了评价机制的重要性,这导致了人们对绿色建筑经济形式的评估效果存在认知障碍。当前,我国主要是依据多年前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经济进行评价,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该标准的很多内容都比较落后,已经不能体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需要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做好更新完善,以符合现阶段绿色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迈向新的台阶。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实现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完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主要是由建筑产业中各种类型的以及具有供给关系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和生物一样有着共生的关系。例如,如果想要建造一座建筑物就必须安装墙体材料,那么就必须有企业负责生产建筑墙体材料;在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绿色经济循环工业理念是:收集报废的建筑物垃圾,然后进行简单处理,或者直接把矿渣作为生产墙体材料的原材料。这个过程就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条。另外,在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中,水泥的生产厂家是其一个中心,因为水泥厂家直接把水泥销售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不仅利用水泥进行建筑施工,还能对水泥包装袋以及在墙体材料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热能进行回收处理,水泥厂可以把城市中的灰尘、污泥等作为制造水泥的原材料,这样就能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上述两个例子表明,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理念下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设相应的建筑产业经济生态链。

(二)注重政策激励,增加建筑产业经济发展动能1.绿色建筑启动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产业刚开始启动时,各个方面的机制都处于萌芽阶段,其政策制定所面对的主要方向是产业以及提高开发商以及生产商的积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提高绿色建筑的推广质效:第一,构建良好的产业发展经济环境,建立健全行业相关规范制度;第二,制定优惠政策,激发相关机构主动参与绿色建筑发展的积极性,对于开展有关研发活动的团队或者个人进行一定的奖励,同时,落实相关实体的责任和义务,对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有效监督;第三,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给绿色建筑相关企业开辟资金获取的绿色通道,为开发商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另外,政府可以采取集中采购绿色建筑或者产品的方式以提高购买力,制定较为详细的产品目录为后续政府部门采购提供购买细则。在建造经济适用房时,可以邀请主动开发绿色建筑的企业参与到竞标中,优先选择这些企业开发经济适用房。2.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1)对开发商的经济激励政策。在绿色建筑开发阶段,经济因素是决定开发商是否继续开发绿色建筑的关键因素,而政府的经济激励政策的力度大小则是影响开发商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在该阶段政府在制定经济激励政策时可以侧重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成本压力。另外,必须对绿色建筑专项基金的资金去向以及覆盖面的汇报系统进行完善,进一步筛查基金会的拨款明细,以确保每项绿色建筑基金都落实到开发企业。(2)对于消费者的经济激励政策。购房者的需求情况直接影响到绿色建筑的消费情况,因此要对于需求端不同群体需要进行差异化的经济激励政策分析,对于高收入的群体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购房的主要因素,因此经济激励政策较为侧重的应该是中低收入群体。从这一方面来说,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采取以下三方面的措施来助力绿色建筑的发展:第一,实行财政补贴激励政策,和当前国家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所采取的相关财政补贴优惠类似,这样能够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从而提高绿色建筑市场的购买力;第二,实施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减免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相关的购置税、维修基金税等费用;第三,实施贷款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购买绿色建筑的利率,或者采取放宽按揭年限等多种能够调节消费者购房行为的措施,反之,如果消费者购置非绿色建筑,政府部门可以适当增加能源税以及环境保护税,这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以转变消费者的购买行为。3.绿色建筑成熟阶段的经济激励政策绿色建筑迈入成熟期之后,随着国内市场的逐渐完善,国际市场便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个阶段,国务院可以采取一定的经济手段来提高我国绿色建筑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引进和吸收一些国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政策理念,以使我国绿色建筑更能迎合国际需求。对于在我国开发非绿色建筑的国外开发商征加一定的税款,对于向国际市场进军的国内绿色建筑开发商可以设立一定的进出口补贴策略,适当地放宽进出口手续办理规定,尽量精简流程。

(三)加深技术研究,推动建筑产业绿色创新技术应用节约能源和资源是绿色经济发展必须实现的目标,因此,相关建筑企业以及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重视力度,做好绿色建筑技术成果的积极转化以及市场推广工作。如果刚进入市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符合评价标准,要及时把其纳入相应的标准规范范围内,要不断优化完善节能环保的发展规模以及标准体系建设情况。比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等常用的绿色建筑施工材料,在研发时,要重视其强度和质量等时效性,以确保能够提升建筑物的耐久性。另外,还要做好绿色材料的研发工作,尽快研发出可回收、易降解、利用率高的材料,以提高建筑施工的节能环保性。

(四)改进评价标准,指明建筑产业持续长效发展道路不断对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和改进,2014年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经被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取代。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评价绿色建筑经济的国家标准要及时做好更新。2019年所实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重新调整了评价绿色建筑的时间节点、技术指标体系,新增设了绿色建筑的等级,并就绿色建筑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我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将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相关部门要时刻关注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市场的普及情况,及时做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工作,持续推动我国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