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例6篇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1

专业设置和建设具有共同的一般规律。相同专业的学科、理论知识和课程等资源配置也大体相同,具有共同性的一面。但由于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类 型及其侧重点的理解、设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其学科、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也不尽相同,从而形成相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持久、稳定、系统、规律性的特点集合而成为特色,即相同专业的不同特色。 

 

一、专业特色的形成条件 

 

1.历史条件和因素 

许多专业的产生和形成,都是应当时社会实践包括生产、管理、军事、政治等急需而设置的。以后的发展、延续和壮大往往都蕴含着起初的历史痕迹,并渐进凝结为特色。 

2.环境资源因素 

专业的成长、发展和演变是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完成的。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院系的环境和资源禀赋,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和浸染专业的成长。久而久之,必然形成差别性的特点。 

3.时间因素 

专业特色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特色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过程,需要酝酿、产生、更新、变异,经历无数大大小小的生生息息、重组再造、演化整合等,最后由每一代变异留存下来的富有生机的因素凝结为新的变异体并呈现特色。这里有两点:第一,特色是在特点上形成的,是由诸多特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特点与特色的不同,在于特点可能是暂时的、短期的,而特色是特点在不断地更新、变异、整合中最后形成系统、持续、稳定的状态,是特点之有序集合。由此可见,没有一定的时间,特色是很难形成的,或很难称其为特色。 

总之,专业特色应当在一定的历史延续中和特定的环境资源里,经过较长时间和几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融合而成。 

 

二、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 

 

1.行政管理专业的特点 

以政府为管理主体是行政管理的基本特点。研究政府行政管理的一般过程,是行政管理研究的传统,相应地,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传统搭配方式形成了政治学背景和倾向的特点。然而,随着行政管理向法治化、科学化的扩展和推进,以及行政与法、行政与管理技术的日益融合,行政管理开始告别传统时代。同时,与政治相对分离的行政管理开始向各领域的分部门管理延伸和扩展,出现了教育行政、卫生行政、文化行政、军事行政等,行政管理衍生、推进至公共管理阶段,步入公共管理形态。经济行政正是在这种格局下独具形态、在理论及理论实践的发展中蔚为壮观。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活动是人类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主体活动,管理经济一直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另一方面,在专业行政部门日益分化、发展的格局中,经济行政也成为独立的领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发展壮大。何况任何领域无不包含和渗透经济活动而成为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使得经济行政不仅具有不断壮大、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且具有广泛的覆盖性。 

2.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含义和支撑体系 

经济行政是指以经济活动和领域为对象的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行政管理专业的经济行政特色是指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在遵循传统、保持行政管理专业基本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增加和突出经济及经济管理课程、师资、实验等资源配备,以培养懂经济、知法律、擅行政、会管理的经济行政管理专门人才。在实践中,经济行政与公安行政、司法行政、人事行政、军事行政、教育行政、文化行政、医疗卫生行政、社会工作行政等并列存在、相互区别。 

专业特色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时空因素,一个是时间维的历史传统因素,另一个是空间维的资源环境因素。这里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行政管理专业为例: 

在历史渊源上,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由工商行政管理专业演变而来。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创建于1981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设立该专业的高校。工商行政管理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及其交易、竞争行为和有形市场进行监督管理的行政执法过程。既是政府行为,又是对经济活动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市场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是经济、行政、法律融合一体的经济行政管理,具有突出的经济性。 

1998年,教育部组织调整高校专业目录,工商行政管理专业不复独立存在,学校的相应专业转型、扩展为行政管理专业,设于公共管理系下。整个专业的转型经历了名义阶段、板块阶段、覆盖阶段,目前正向融合阶段发展。这个过程中,在探索和保持行政管理专业一般特征的同时,工商行政管理由课程、师资、周边专业学科、相关社会资源支撑的经济行政特色保留了下来。 

在环境资源上,学校以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见长,相应的师资、课程等资源丰富。学术氛围也以经济学、经济管理学为主调,同时,又有较为齐全的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和历史较长、特色鲜明的法学学科专业。这个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显体现。学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统一的规划与规范。分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和文法4类提出学科基础课课程设置方案,原则上统一执行。学校结合专业和历史等情况确定专业课设置。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原则下融汇了历史传统和现实环境因素,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并反映了专业特色。例如,公共基础课中有“高等数学”课,学科基础课中有“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财政学”、“统计学”等经济管理课程,在专业课中有“工商行政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有“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课程。同时,行政管理的核心课、基础课诸如“政治学”、“行政学”、“领导科学”、“公共政策”、“公务员制度”、“行政伦理学”、“公共管理”等数量和理论知识比重充分,功能不减,既保证行政管理专业的本色,又具有经济行政特色。 

在时间因素方面,学校有17年工商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历史并赢得较高声誉;行政管理专业也有了11年的办学历史,并于2000年建立了北京市属院校第一个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点,2007年成为北京市属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第一个重点建设学科。经济行政特色在历史延续和探索中日趋成熟、稳定。 

在社会资源方面,学校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学会、研究机构保持长期的合作与交往,包括会议、调研、课题研究、咨询培训等方式。近年来,与北京市发改委、市政管委、城市科学学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社会工作委员会等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深化了经济行政的社会根基,进一步扩展了行政管理专业的公共管理空间。 

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建设比较交流方面,有可供分享 的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经济行政的研究著作有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蒋云根教授编著的《经济行政管理概论》。学校工商行政管理研究领域,自80年代后期,陆续出版了《企业行为规范》丛书、《工商行政管理》系列教材以及多部单本著作;完成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委社科基金以及国家部委有关经济行政方面的科研项目。近10年来,各高校的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都依托所在院校的资源、历史等,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的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以其历史和经验获得独特优势。 

 

三、行政管理专业的价值评估

1.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公共经济与市场经济比肩在我国呈后发之势。公共管理在后市场经济时代是维护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北京作为首都和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对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强烈。作为北京市重点大学和人才培养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和公共管理资源,行政管理专业在北京市属院校处于前列,应当发挥学科优势,为北京市培养经济、行政、法律复合型公共管理人才。 

2.行政管理专业在学校的地位 

公共管理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和经济学并驾齐驱有益于丰富学校学科类型,完善学科结构,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学实力较强,公共管理学相对较弱,但具有良好基础并在北京市属院校居于前列,搭建了学科结构有力、专业齐全完整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平台。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的母学科,历史长、特色显、有优势,应当成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的增长极。 

3.学院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后盾和平台 

行政管理专业依托的城市学院,是为专门和更好地服务于首都而建立的。学院依托区域经济和公共管理两大学科,设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工作专业以及首都经济研究所、不动产研究所。这种专业学科环境既具有复合型、交融性,又不失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宗旨,有利于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学科发展,有利于行政管理专业经济行政特色的塑造和体现;同时,行政管理专业作为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筋”,对相关专业的发展具有粘合、伸张的作用。 

 

四、行政管理专业的发展路径 

 

1.在既有体系中巩固特色 

一是丰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从课程上体现特色。保证专业通行的基础课程。“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必备的学科基础课不缺门;通过课程建设,增强课程针对性,力求精要;通过沟通研讨,达到课程之间相互了解、互补和融汇。保证体现特色的经济学课程。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公共经济学”外,还应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通过考试与考查、必修与选修的制度设计,优化经济行政效果。开设“法学原理”、“行政法”、“经济法”课程,满足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功能需求。进一步完善以工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为核心的政府监管和经济监管课程板块,实现理论、政策与实践的贯穿,经济、行政与法律的融合,凝结和强化监管功能的专业设计。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体现特色。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将理论知识讲解、案例政策分析、参观考察相结合;选聘校外、政府、企业的专家,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或储备,在专职教师组织下,穿插搭配兼职教师的专题和讲座;通过“数字城市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加强软硬件功能开发和综合利用。同时,适当增加实验课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控制教师选聘结构,充分调配现有资源,形成学术型、讲授型、实操型师资的有机搭配。 

2.将特色的基础拓宽,触角延长 

拓宽与之交往的经济行政部门范围,由工商行政部门扩展到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进而扩展到发展改革委员会、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市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部门,建立制度性联系;在上述政府部门和系统建立实习基地,形成持续联系,延伸触角;通过科研和教师纽带,与上述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增强教师对实践的了解,增加学生直接、间接的实践机会,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聘任、聘请兼职教师、指导教师或吸收为团队成员,增加互动通道。 

3.在学院复合学科环境中,吸取营养,谋求新生 

学校的城市学院是系、所合并的学院,学科专业较为宽泛,教师的专业领域更加复杂。学校规划城市学院建设发展两大学科——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院、系、所,学科、专业、方向相互交织,对学院的组织管理和业务规划提出挑战,同时也提供机遇。处理不好,各种要素混杂交错,内耗互扰;处理得当,相互倚重,相互交融,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实际上,公共管理和区域经济两个学科具有新兴和开放的共同特点,又有在区域和公共方面的融汇之处。两大学科的交融为各自学科及其之下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富营养的土壤。行政管理应当借助公共管理寻求应用空间,借助区域经济管理增强经济行政特色。 

4.在国际交往中检验调整,发展壮大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贸易经济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230-02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国强. 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J]. 经济研究,2005 (2):113~125.

[2]阮守武. 对现代经济学的理解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J]. 中国大学教学,2009(10):44~45.

[3][美] 曼昆. 经济学原理(第4 版)[M]. 梁小民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方福前.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 中国大学教学,2005 (9):13~15.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3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市场经济学,对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概括和理论总结,被认为是主流的、发端于西方的现代经济学。学习西方经济学,主要是学习基本方法,通过行为假设、模型分析市场经济行为主体及经济现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将西方经济学设为经管类各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一般在低年级开设。这门课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认识市场运行机制,及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都具有重大意义。

 

贸易经济专业是我国的新兴专业,自设立专业以来,受到广大学子的青睐,短短十几年,发展成为各高等院校招收学生人数较多的大型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经管专业一样,将西方经济学设为基础必修课程之一,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再接受贸易专业理论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对贸易经济专业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课程教学要注意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为什么要开设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基础和启蒙课程,通过学习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的经济学素养,提高他们的经济分析能力。贸易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主要是为了奠定学生的经济基础,巩固专业基础。西方经济学基本方法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设定行为假设,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对于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专业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绝对优势理论相似,按照绝对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的绝对劣势的产品,以满足本国居民的消费需求,获得利润的最大化。西方经济学里的供求模型分析,利用消费者偏好曲线、预算曲线、生产者生产函数,生产可能性曲线等分析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国际市场也适用,有助于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对国际市场进行相关分析。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第三个问题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贸易经济专业中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让学生记住一些具体的经济学理论结论,而是在于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教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因此,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能从西方经济课程中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国际贸易问题。教师在讲解西方经济学时不仅要讲解有关经济学理论的结论,教学生如何求解经济学模型化的计算题,还要让学生切实理解经济学模型的具体假设与条件界定,同时联系国际贸易市场的经济现实对模型的假设、条件界定进行比较分析。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贸易经济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有义务用正确的方式来讲解西方经济学,教会本专业学生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4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社会需求;差异;改革;实践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发展简介

产业经济学也叫产业组织学,是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当今经济学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

1996年,我国对经济学学科专业门类进行调整,“产业经济学”开始成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由此开始,我国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或商学院相继开设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产业经济学学科。目前,产业经济学已成为我国各大院校的重要学科。

产业经济学在我国大学经济管理类院系普遍受到重视,与其明显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轨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区域内结构不均衡,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区际间产业同构度较强等问题,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阶段的确定、区域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区际间产业发展的协调化等方面急需相关理论指导。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重点恰恰在于产业组织与市场效率、产业结构与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与产业发展、产业政策与产业规制等方面。虽然,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面临的许多经济和产业问题具有中国现实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鲜明特征。但是,立足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体系,对改善和解决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产业经济实践方面的战略性问题具有普遍适用性和有效性。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

产业经济属于应用经济。因其应用性,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一直位居各学科前列。但从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实践、就业供求来看,产业经济学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在:

从产业经济学的报考热度看,经济学科的报考热度和录取分数在我国一直位居第一、二位。而相比国民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老牌经济专业,产业经济学的报考人数更呈几何级数式增长,竞争激烈。究其报考缘由,集中表现为: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类经济,实用性强,对就业有帮助;大多考生希望通过产业经济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跻身大型公司的市场研究部门或进入专门的市场研究公司等从事企业咨询和管理工作。而从进入产业经济学学习的同学反映来看,普遍认为,同院校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授课模式、同学的学习力和学习目标的明确性以及网络游戏等的诱惑相比,产业经济学教学设计偏理论化,专业教学广度强而深度弱,在分析经济现实时,缺乏深度与力度,可能是造成同学专业兴趣损减的最主要原因。而专业教师也普遍反映,如能在产业经济学专业教学中更多加入实践环节,引入产业经济实践专题分析,教学效果会改善很多;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看,学术界、实业界和政府部门对于产业经济学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普遍反映上岗人才进岗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认知。表现在:开放经济下,全球产业经济的竞争和融合加剧,企业及其相关管理部门对能够利用专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对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以及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向下的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发展前景、演变进程进行分析预测,对企业在产业发展中可能的竞争优势、劣势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测评,对企业未来竞争策略、可能的绩效进行分析,对企业效能提升中的组织制度的改进与重构进行动态评价。而这些需求对人才的学术背景、理论素养和实践经历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但从现实的产业经济学人才供给看,对产业经济的分析方法有着基本掌握,但对于特定产业的产业认知较为缺乏,由此产业分析报告往往缺乏实践根基,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和预测力非常有限,与产业经济学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 转贴于  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差异进行细致分析,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可归为:在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中,如何将西方成熟的产业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的现实产业经济实践相结合。只有实现这种结合,才能实现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同学期望间的统一,满足产业经济人才需求,更好地为我国的产业经济市场实践服务。而解决这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的转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分析

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实践背景下,如何顺应产业经济学应用性重点由政府产业政策的制定、产业的行业规制和宏观层次的产业发展向特定产业环境下,企业和行业分析中的产业组织和产业绩效的提升这一方向的转移,进行产业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呢?

这里,仅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机制两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看,产业经济学应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产业经济学学科人才,主要面向企业服务,从事大中型实业公司、专门性市场研究、咨询公司或第三方研究机构的产品和市场分析、组织效能提升等方面的专门性研究和服务工作。

对于这一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机制应加重实践分析和锻炼。这意味着,课程设计上,应更多融入对现实产业经济的专题分析。当然,考虑到大学学制的规定性和专业教师可能的实践缺乏,更多可以邀请企业人士进行课堂串讲,或邀请企业市场研究部门人士进行具体产业的专门性研究分析。同时,尽可能地鼓励专业教师引入企业横向课题或与企业合作,运用产业经济理论分析范式,组织学生参与专门的市场分析实践。

这里,涉及到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问题。

第一,从师资配置看,各大院校目前的专业教师更多直接来源于院校应届毕业生,相当多的专业教师没有从事企业分析、行业分析等的产业经济实践经历。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专业教学中的广度有而深度缺的问题,促成了人才培养与同学期望、社会需求间矛盾的形成。意味着,各院校应更多给予教师从事实践锻炼的机会,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5

西方经济学当中的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为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分析当今国际市场的贸易状况和发展趋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同时也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学习贸易理论,掌握贸易专业知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西方经济学采用模型化的方法研究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对影响经济主体市场行为的因素抽象化,例如,微观经济学里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但通过消费者偏好和预算约束来进行研究,生产者的市场行为则由生产可能性曲线及生产函数来进行研究,等等。

一、对于贸易经济专业教师怎样进行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

首先,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师要明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讲授西方经济学内容的同时与贸易专业相关知识联系,注重对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授好这门课程,让学生对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及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运用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国际贸易实际业务部门实践相联系。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法和讨论法等,达到西方经济课程的教学目标。

其次,西方经济学课堂设计根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断翻新的原则,把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分析,不断地把学科理论的最新发展、国际市场上的热点问题传授给学生,资料不断更新。经济理论必须来自现实经济,在国际市场特定的前提假设下,借鉴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国际贸易的实际问题,并提炼出与国际贸易理论相符合的前提假设,对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改进,归纳出符合国际贸易的理论内容,进而形成有贸易经济专业的理论体系。

最后,课堂教育与国际贸易理论紧密相连,教学不仅要偏重于各个知识点以及经济原理的讲解,而且要进行国际贸易相匹配的案例的分析,一方面采用经典的贸易经济学案例,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另一方面加强案例的国际化和前沿化。即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认识国际市场上的经济现象,解决国际市场现实中遇到的经济问题。此外,教师在课程教学上应有重点地补充当前世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前沿和动态。

二、贸易经济专业学生能从西方经济学课程学到什么?

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职;商科类专业;定位;内涵要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43-03

问题的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院校都要通过设置专业来培养人才,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专业是高等院校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分门别类设置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高等教育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直接的渠道。专业定位问题实际就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人才针对什么样的行业、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的问题,简而言之,就是为谁培养人、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

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的许多文件提出,高职教育为区域行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这样的定位指导方针已经很明确,但指导方针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对高职教育一线的教育人员而言,所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把握好专业定位策略的方向性问题,以及如何解决好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的问题。只有在解决好这些顶层问题后,才能在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的就业问题上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才能走出一条高职教育真正的特色之路。

高职教育在我国大力发展近二十年,成就突出,但问题也同样突出,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就业问题、人才的素质问题以及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认同度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因素,即专业定位、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个问题其实是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的老问题,除了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工科类专业以外,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文科类、商科类专业中,使得高职院校的文科类、商科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的情况十分突出,学生和企事业用人单位对此都颇有微辞。这也说明我国的高职教育虽然历经二十多年的大力发展,但这一基本问题在实际层面的解决差强人意,仍然处于摸索当中。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分析成因,以期找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专业定位的内涵要素分析

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未来10~20年的经济发展规划是专业定位最重要的战略依据 宏观经济发展的需求,区域经济未来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区域经济未来10~20年经济发展规划的需要,是确定高职院校专业中长期发展目标至关重要的依据和战略方向。因此,如何分析、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高职专业能否有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对这一问题的理论分析,已有很多文章进行探索和总结,应该说高职院校对这一问题的战略方向考量是无异议的,问题出在如何做和如何真正贴近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上。在分析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确定专业定位时,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特点差别很大,发展方向也不完全相同,尤其以沿海发达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和中部以及内地欠发达地区的内向型经济为两大主要特征,这一特征反映在高职教育乃至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发展上区别非常明显。以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专业为例,这一类型的专业在江浙、广东、山东等区域表现出人才需求供销两旺,而在欠发达的中部和西部,这类专业多数处于人才就业对口率普遍偏低的状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除了管理模式和人才培养的差别以外,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区域经济形态的主要特征,也就是说,专业的特点是否与区域经济形态特征相吻合,是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最重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