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问题范例6篇

管理学的问题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1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 involves a lot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mong these,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are the top priority.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mental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student's mental problems are two important respects. We should promote student's self-awareness, make "self" strong enough; Strengthen the life education,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respect life, respect the person's value; Value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help students carry forward personality. Above content is a college student who urgently needs to address the mental development problems.

关键词: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心理问题

Key words: college;student affairs management;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5-0243-0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学生事务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管理模式,逐渐进入到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实践视域。一些高校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原有的管理架构中抽调部分人员组建“学生事务管理中心”,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一些高校则打破原有的管理体制,设立“学生事务处”,专门负责学生事务的组织协调工作。作为一种教育改革实践,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我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探索和解决的现实难题还有很多,而心理问题则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1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历史演化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一个起源于美国的“舶来”概念,不断吸引着我国学者的研究热情。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探索,学生事务管理已经在部分高校进入到实践层面。一般认为,“学生事务”(Student Affairs)是一个与“学术事务”(Academic Affairs)相对应的概念,而“描述学生事务的有关术语有学生人事工作、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事务管理等等”,它们出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1]学生事务”或“学生服务”在我国通常被翻译为“学生工作”。

从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一概念的演进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替代父母阶段、学生人事工作阶段、学生服务阶段和发展学生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分别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萌芽、形成和重要转变阶段,发展学生阶段则表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深化。[2]发展学生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是旨在发展学生的理性和心智,主张教育应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人的价值与意义,尊重生命,弘扬个性,促成学生提升生存意义和完善人格。学生事务管理在我国高校是以“学生工作”的形式存在的,研究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学生事务等同或类似于学生工作。[3]但是从学生工作的内容和目标上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学生工作仅处于学生事务管理的替代父母阶段和学生人事工作阶段,换句话说,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普遍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轻教育、轻发展”现象。

2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从工作内容上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一般包括四个方面,即学生活动、教学辅助活动、生活辅助活动和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管理。[4]学生活动的概念十分广泛,既包括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社交活动、 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等,也包括由学生事务管理部门指导和组织的大量活动,如社团活动、自治活动、训练项目、培训课程和志愿活动等。教学辅助活动一般包括招生、注册、学术(学业)指导、专业定向和就业指导(咨询)等。生活辅助活动主要是指食宿、新生定向、奖(贷)学金发放、心理咨询和医疗服务等。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管理则主要包括职员选聘、绩效考核、专业化、机构内部调整和项目管理等内容。

从我国高校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上看,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分散于学生工作(含共青团工作)、教学工作、后勤工作以及组织、人事工作之中。一般来说,共青团工作主要对应于学生活动,包括学生社团管理和学生自发活动的管理两大部分。教学辅助活动和生活辅助活动中的大部分工作通常由管理部门为主导,由学生处和教务处负责实施,而食宿部分则多半由后勤集团负责。学生事务工作自身管理在国内高校并无明确的界定,基于组织管理权限的划分,组织人事部门负有更大的责任。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如果我们将学生事务管理定义为学生工作,那么国内高校现有的学生工作体制很难完成学生事务管理的诸多工作。多头管理历来被管理实践所诟病,从“大部制”的改革创新到学生事务管理的实践探索,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去除多头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单纯地引入学生事务管理这一教育理念还不够,还需要在管理体制上进行改革,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中国化进程。

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中的主要心理问题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对策

一、目前《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管理学》教材内容陈旧。《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受用面较大。目前市面上《管理学》教材颇多,但教材内容大同小异,相似度较高。所以,《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陈旧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它要求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管理学》教学还是偏向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存在空白。虽然有的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管理学》的实践性,安排了实践教学,但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很少,或者在执行时实践课时也用来理论教学。所以《管理学》教学还是就理论教理论,并没有达到它实践性的目的。

(三)教学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课堂上教师讲授为主,《管理学》教学亦是如此。目前,《管理学》的教学形式还是以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在底下认真听讲做笔记为主。这种形式仅仅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有所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并没有被培养,更没有提高。另外,枯燥的理论知识也让学生对学习《管理学》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四)考核形式单一。对一门课程的考核,通常都采用的是笔试的形式进行的,《管理学》的考核形式也是如此。每学期期末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管理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针对其所作的笔记和课堂中讲授的理论知识进行熟记,有的不能理解的就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最终学生通过了考试,但对《管理学》的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而且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也没有被培养起来,偏离了学习管理学的目的。

二、提升《管理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选择新版《管理学》教材。教材是学习一门课程的基础。目前市场上《管理学》的教材较多,但知识较为陈旧,影响了学习的效果。所以,在选择教材时,针对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组织教师编写教材。这样教师对教材就会有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也会有针对性,适应性。

(二)增加《管理学》实践教学。《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是基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有管理的思想并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管理学》课程性质的要求。所以在《管理学》的教学中,应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多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提升学生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三)丰富教学形式。丰富的教学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管理学》本身的理论知识内容较多,但其教学和学习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这些特点对《管理学》的教学形式提出了多样的要求。现实中,《管理学》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最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要以学生为主导,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性,提升学习效果。在新技术下,教学手段也多样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新鲜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进行的,这是由传统的教学理念形成的。目前,从对人才的要求上看,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另外,《管理学》本身的课程特点,也对学生的考核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为了提高《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打破传统单一的考试的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通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解决办法。最终还可以通过小论文的形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形成文字成果。这样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文字叙述能力,多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实践能力。在目前的教学生,《管理学》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了学习的效果,也影响到了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因此,针对《管理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寻找解决的办法,提升《管理学》的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学生的管理素养和管理实践能力,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李梅 单位:陕西服装工程学院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 管理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增速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中国所面临的管理型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一门专业课程,理论性极强,所涉及的面也较广。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管理规律和管理技巧,并且使学生能够将掌握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管理实践中,能够较好的完成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学课程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结合到管理工作实际来看,管理学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本文就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解决管理学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更好地进行管理学教学。

一、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的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药充分地考虑到学习者的专业属性,从他们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管理学课程的设置。许多高校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而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二)管理实践课程较少: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而由于理论知识往往都是万年不变,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结合时代问题进行实例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就会缺乏时效性,课程的相对吸引力也会下降,所培养的学生也很难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到“学”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现今依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高校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化的“填鸭式”教学,很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互动式教学在高校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被忽略的,教师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太过于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课程考核形式单一:期终的书面考核形式基本上是大部分高校课程考核的一种形式,管理学课程也不例外。但是这种基本上都是靠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出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甚至也无法体现出他在实际操作中的管理水平,所以这种考核形式还是太过于单一了。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一)完善管理学课程设置:高校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时,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属性,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置。并且在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能只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给学生,而忽视他们对实践课程的需求。最好能为学生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明白许多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比教师的枯燥灌输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是大得多。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关键的一步。

(二)推进教学改革,要以案例教学为核心:一般的教师都有经验,在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比较大,但是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很快就会感觉到厌烦。所以进行管理学教学,同样不能只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最好能够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到实际案例之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不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能接触到枯燥的理论知识。

在做案例选择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既方便学生理解,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案例。要更多的采用巩固知识型案例和启发式案例,来帮助学生既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对管理学知识作出一定的自我思考。而在案例选择好之后,要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案例教学的成功。

(三)加强实践教学:高校应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学生创作更多的实践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到第一手的管理知识,而且对学生之后的就业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理论知识是死的,只有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管理学的要义和内涵,才能真正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管理能力。

(四)完善考核方式:传统的文字考核方式对于有实践能力考查要求的专业来说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如果只是单纯的以文字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检测,那么就会忽视学生的创造力,完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对学生的全方位能力进行有效的考核,让学生感觉到他们的努力,他们的创造力你们看得到,这才有可能使得管理学教学活动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时展需求的管理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凤辉. 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开封大学学报. 2009(04)

[2] 任文举. 基于企业模拟运营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11)

[3] 王长峰. 管理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J]. 陕西教育(高教). 2010(03)

[4] 王菲,马孟丽.论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发展——以红河学院商学院为例[J]. 红河学院学报. 2011(03)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4

一、增加教学内容

翻开管理类教材,其最大的特点是章节多、理论多、学术化、例子少、图案少,学生一拿到书本便头疼,对这样的课程有畏惧心理。为了使学生有兴趣听这门课程,教师一定要勤奋工作,加强学习,不断增加教学内容。

1.增加最新的例子

在讲授“企业营销原理”这一章节时,特别强调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以列举令全国震惊和愤怒的“毒胶囊事件”等。笔者还特地复印张帮俊的文章《桥品如人品》,让学生们认真阅读,领会深意。文章举了三个发人深省的例子:一是赵州桥兴建至今已1400年,依然巍然屹立;二是茅以升先生设计的钱塘江大桥,74年来任凭风吹浪打,至今岿然不动;三是宁波奉化江上灵桥,75年前由德国公司设计完工,75年后灵桥管理处收到了一封从德国寄来的文件,文件提醒灵桥管理处要及时对灵桥进行维修,确保车辆和行人安全。结合这三例反观当代一座又一座的“桥脆脆”,的确令人汗颜和反思。在讲述“沟通”这一章节时,引用《人民日报》2012年4月15日刊载的最新例子:因航班延误,广州、上海部分旅客跑道“维权”,危害公共安全。在这一事件中,民航公司与旅客的沟通存在诸多问题,缺乏理性的旅客也有过激行为,而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力的执法手段加以制止和打击,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一个法治的国家里,公民的遵纪守法、冷静处事是至关重要的。让最新的例子出现在课堂上,教师讲得轻松,学生听得有味,课堂效果良好。

2.增加图案和数据

多收集一些与管理学相关的漫画、动漫、图案、数据等,制成课件在课堂上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观念在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

需求。

1.进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综合、概括、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研讨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在课前下功夫、费心思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精心设计课堂上需要研讨的问题,这些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争论。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归纳整理、评价、表彰,使得课堂气氛始终保持活跃。

2.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给传统教学课堂带来了便利。其生动形象、富于变化的特点,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然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不断熟悉和钻研多媒体技术,熟练使用各种软件。其次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各种例子,如动漫、漫画、图案、视频、音乐、歌曲、企业宣传片、公益广告等等。对一些平面媒体的文章,教师还要制成课件进行演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震惊全国的富士康集团员工相继跳楼事件、广东南海“小悦悦”事件等,笔者都及时搜集相关资料和信息,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相处,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民生,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了解和认识管理学的含义,在更为宏大的空间中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教师特别是管理学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行和思考习惯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管理学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大为增加,对学生更有吸引力。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艺术的不断提高、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管理学教师只有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试论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5年2月11日

普通高等学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是完善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制度,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保障高等教育改革健康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历层次多样,使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加强和完善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对高职院校稳定教学秩序,促进校风、学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陕铁院”)严格按照教育部及省教育厅相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建立了科学的学籍学历管理制度,确保了此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曾被评为“陕西省高等教育学籍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管理工作先进集体”。

一、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复杂,学历层次多样化日趋明显,给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一)学籍学历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作接受教育和管理的对象,不把学生当作服务对象,从而造成学籍管理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只注重管理的规范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人性关注甚少,对学生的某些权利视而不见,管得太死,忽视学生的自我管理,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对学籍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领导和学籍管理人员还没有把学籍管理作为一门学问来对待,认为学籍管理只是简单的事务工作,缺乏学籍管理研究的氛围,只是停留在常规管理上,忽视甚至放弃学籍管理的创新。有的高职院校对学籍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只是在教学检查或教学质量评估时才抓一下,随着检查评估的结束,管理力度大打折扣,很少考虑长远的发展和进步。对学籍管理岗位重视也不够,致使岗位变动频繁,有时成了引进人才家属安置地。

(三)学籍管理制度、分级管理责任制不健全。多数高职院校都对本校学籍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但是少数学校存在制度简单,修订不及时,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分级责任制落实不够细化、不明确,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没有具体的分级责任制内容,也没有列入学校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之中。

(四)学籍管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随着高职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新专业、科类增加,在校生人数激增,学籍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成倍提高。一是数量配备不足,学籍管理专职人员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二是结构上须改善,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非专业出身,其本人缺乏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学籍管理的专业知识,现代信息化管理技术,亟须培训、提高;三是管理水平上有待提高,学校对管理人员重使用、轻培训,在实际学籍管理过程中往往按惯例、按领导指示办事,缺乏依法依规办事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籍管理工作停留在传统型、事务型的管理水平上;四是学籍管理队伍不稳定,由于缺乏学习的机会,工作与专业不对口,以及高校对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加上职务升迁困难、工作任务繁重等原因,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往往不愿长期从事学籍管理工作,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呈不稳定状态,对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产生不利影响。

(五)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高职学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少数高职院校工作手段还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学籍管理信息量大、要求高、时限性强,没有现代信息平台很难及时完成工作任务,甚至出现信息错误、服务不及时等后果。学籍管理中有大量的档案要整理归档,有的高校档案齐全,有的高校档案积累的较少,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是工作人员自己凭经验进行归档,造成高校之间档案管理水平差别较大。

二、陕铁院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主要特色

陕铁院在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及省教育厅学籍学历管理相关政策的同时,结合学院实际,积极探索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制度健全、责任明确、管理有序、常规工作扎实,保证了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责任落实。随着学院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籍学历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和繁重,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及时部署,狠抓落实,实行了院系二级管理体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学校党政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系(部)和辅导员(班主任)具体落实,全院师生参与监督”的管理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和辅导员(班主任)各级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统筹管理和分级分层组织实施全院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做到了责任明确具体,工作过程覆盖。

(二)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学院积极行动进一步规范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强化工作责任机制,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合法权益,建立学生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先后制(修)订了《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考试违纪处理办法》、《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切实可行的文件,建立了一套严密而具体的管理措施和办法,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严把关口,规范操作。新生学籍复查注册、在校生学年注册和毕业生学历即时注册,是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重点。学院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严把三关(新生入学复查关,在校生学籍异动关,毕业生信息审核和证书发放关),保证数据的准确、真实、及时。在2011级新生学籍复查工作中成立了由分管院领导负责的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领导小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领导全校新生入学资格复查工作。及时、准确地完成新生学籍注册工作,并及时通知全体新生上网查询个人信息。

(四)以生为本,重在服务。学生学籍学历工作事务繁杂、政策性强,各高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广泛进行政策宣传,在校园网上或《学生手册》中人性化地设计并告知办理学籍学历各类事务的工作流程图和资源表格等,通过多种现代信息手段加强沟通,及时处理学生的咨询和事务。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管理,建立了学籍预警制度,关口前移,及时提醒和告知。安徽中医学院制定印发了《学生违纪处分解除实施办法》,帮助和引导受处分的学生改正错误,重新进步,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五)多种渠道,加强宣传。陕铁院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学籍学历政策宣传力度。一是利用学院食堂、学生宿舍及教学楼前的宣传栏、公告栏,及时张贴《高等学校学生获取学籍及毕业证书政策告知》等宣传资料;二是及时将学籍学历管理办法和最终的补充规定在校园网上;三是利用学院广播进行多次广播;四是通过召开班会、座谈会等形式进行宣传;五是将学习学籍学历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六是利用就业指导课,把学籍学历的相关内容以及国家关于各种学历证书的格式、内容等向广大同学宣讲。

(六)保障有力,工作有序。学院专职学籍学历工作人员基本达到要求,辅以兼职管理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基本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分级管理”的工作队伍。为保证学籍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学院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并有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办公经费(处室合用或实报实销),用于学历证书、新生火车票优惠卡、新生学生证、毕业生档案袋、学生邮寄档案、学籍学历培训以及学籍学历出差等费用支出。通过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学院学籍学历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三、关于做好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认识。高校学生学籍学历管理是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要充分认识到学籍学历管理在打击假文凭、规范办学行为、维护高等教育声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完善和加强学籍管理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维护学校教学秩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籍过程管理,实现管理全程化、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建立完整的高职学生数据信息库,统计分析高职学生学籍变动基本规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学籍学历管理队伍建设。学籍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同时它又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术工作,作为学籍管理人员,应当不断学习,交流经验,改进工作方法,时刻确立以教学为中心,充分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将服务学生作为自己的工作宗旨。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日益提高,高校的学籍管理实施了电子化、网络化,实行电子注册,这对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队伍提出了新要求。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籍学历管理队伍建设,创造条件,支持他们参加业余学习和进修,开展工作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适应新形势学籍学历管理工作需要。要把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检查、评比之中,采取积极措施激励相关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干好本职工作。

(三)进一步落实分级责任制。随着在校生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职学籍管理不是教务处可以独立完成的,学籍管理应在二级系(部)建立二级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各系部直接管理作用,通过教务处负责制定学籍管理日程和管理规定,各系部按既定日程和要求完成工作,减少中间管理环节,调动各系部的积极性和管理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四)加强高校学籍管理装备现代化。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规模逐年扩大,人数逐年增多,管理工作任务日趋繁重。要重视管理机构建设,设置独立工作部门,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办公设施设备,实现管理工作现代化。要加强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管理手段的作用,重点做好学生档案、信息资料、数据统计、学业登录、奖惩记载等工作,确保“三项注册”数据的准确、真实、及时,确保学生信息档案齐全、完整、规范、安全,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

总之,学籍学历管理是高职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细致而又繁杂的业务管理工作,从事这项工作要有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面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新形势,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保障措施。因此,认真研究学籍学历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问题,采用高效率的学籍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学籍学历管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殷涛.如何提高高校学籍管理工作水平[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管理学的问题范文6

我认为建立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上级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教师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所需求的。如何建立这种多元评价体系,我以为所有的管理都要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发展为中心。多角度多渠道的使教师获得教师课堂教学的信息,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控,逐步使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是最关键的问题。教育管理机构要构建一种多元对话制度,促使教师学会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自己。

1.教师和教师对话。培养能自我发展的老师。牛津大学有一个喝下午茶的惯例,就是学校免费为教授们提供下午茶,其目的是为了教授们有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还可以加强不同的研究领域的信息了解与整合。这种宽松的环境容易使人进发出灵感和创造的火花,很多科学家的发明就是在那里得到了灵感。新课程强调整合教师的智慧,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这样,学校的日常教学研讨要形成一种习惯和氛围,要有学术研究的气氛。如何创造这种气氛?管理者要精心策划。

笔者所在学校原来教研活动仅仅是一种形式,教务处老师每次都非常辛苦的去等老师们签到,其结果还是有不少老师无视这种管理,请假的有,聊天的有,改作业的有。后来我们改进了管理方式,出台了“中心发言人”制教研活动,开展“课例展示”“教材研讨”“理论学习”“一周教学自我评价”等专题形式,定期进行活动,收到较好的效果。如:“一周教学自我评价”要求教师写下一周来零散的、点滴的教学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把自己的教学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予以同行分享。这样,在学中用,在用中思,在思中悟,教师们就能够快速的成长。

2.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培养真正能让学生收益的教师。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对话,强调师生的交流、合作。教师不仅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有个性的学习等等。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乐于与学生交朋友。如何让教师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实现渗透这些教学理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教师信箱等形式多渠道的使教师从各个角度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打造一条师生良性沟通的“绿色通道”。为此,我们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讲真话,讲实话。从评教的目的、态度、语言等等方面要求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积极参与评价。评课不是为了挑老师的刺,打击对自己曾经有过严厉责罚的老师,而是为了激励教师“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需”。

经过对学生的一番事前思想教育,我们看到了很多有意思的评价,如:“老师,你的板书能不能清晰一点,这样你的可就很完美了。”“老师你的课堂很精彩,可惜有时节奏快了一点。”“老师,我们多么希望看见您美丽的笑脸。”这些来自学生心灵深处的肺腑之言确实能对教师有很大的促进。我们要求培养真正能让学生收益的教师。

3.教师和管理者的对话。培养有积极教研教改意识的老师。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平时深入教学一线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课。以前管理人员听课总是以领导者的地位居高临下的评课:搜集、挑拣教师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以自己原有的认识水平、经验模式对教师的课堂下定论。

在课改的今天如何听课评课,显然需要改变。我们在以下方面进行转变:从评课的身份看,不以管理者的姿态出现在教师面前,而是以一个“研究者”、“学习者”的身份出现;从评课的目的上看,以激励为核心,真正了解教师的疑惑和困难,和教师共同研讨,而不是挑三拣四,监督检查,让教师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改之中;从评课的态度上看,与教师和平共处,多采用平等、交流、对话的形式,摆正心态,共同商量,而不是一言堂,我说了算;从评课的语言看,以肯定为主,体现出研讨的气氛,如:“你认为这节课怎么样?…你想怎样上这节课?为什么?”“备课前你为学生的学是怎样设计思路的?…你觉得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原因是什么?”;从评课的方式看,先让教师自己谈感受,领导再从他们的自我评价中解决观念、方法等问题。

通过实践,我们明显感受到这种深入教学一线的评课,既让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放下了思想包袱,能真正敞开心扉,乐于交流。又能让老师从“领导者”那里看到了自身的价值。这对于教师今后的工作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