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与规划范例6篇

课程设计与规划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1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2

Abstrac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ourse,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to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traffic, proper arrangements for land use planning concepts. Using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emphasizing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cooperation capacity of students, basic skills, hand and verbal skills have been trained. The objectives, content and teaching process were redesigned and reformed. The course in six years was promoted to the Guangdong provincial quality course.

关键词: 城市规划设计;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quality course;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21-02

0引言

《城市规划设计》课是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2002年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重新开设这门课程以来,经过近十年的课程改革与实践,《城市规划设计》系列课程逐步发展和成熟,我们对课程定位、课程内容与授课过程都做了全新的设计和改革,现在已经发展成为教学模式科学、教学方法先进,特色鲜明,教师队伍过硬的专业核心课。2008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在国家建设部组织的城市规划专业评估中,评估专家专门旁听本课程,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在参加国际竞赛、联合工作坊等交流合作活动中均得到好评,并屡有奖项。

1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系列课程的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方法上从前三年建筑设计教学的基础上向城市规划设计的提升,并建立综合分析环境、合理组织交通、妥善安排土地利用的规划理念。掌握综合处理规划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形态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基本原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规划设计构想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为未来的城市规划的从业者,在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本科生应当培养对城市公共空间敏锐的观察能力、对社会文化空间公平客观的支持态度,并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手段分析城市问题,建立和培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本课程设计鼓励同学主动观察与分析城市现象,涉及城市发展动态的前沿课题,发掘城市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去处理城市问题

2课程重点

2.1 着重规划思维的训练训练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顺利完成从建筑的相对小比例到规划大比例的尺度观的转变。使学生的设计思路逐渐清晰、逻辑性增强。在土地使用、交通规划、景观设计、城市公共空间塑造等方面掌握基本的章法。

2.2 在空间形态设计中综合处理人文、自然各因素的训练培养学生在规划设计时。综合处理规划过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条件和物质形态设计的关系等方面的能力和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全局观、综合平衡能力。

2.3 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大部分设计题目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培养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求学生关心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前沿课题,发掘城市历史、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素质去处理城市问题。训练学生的调查和分析能力,通过系列的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4 基本功及手头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在核心设计课程中间,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快题设计练习,强化和提高同学的手头表达能力,包括图面的色彩、线条、构图和图面效果等。同时,考虑到学生即将到规划设计单位实习,加强对城市规划规划技术规范的掌握。

3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本系列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城市认识、城市专题调研、城市规划设计(三)。

4.1 城市认识设计思想:组织同学参观典型城市及重要设施。鼓励学生主动观察与分析城市现象,发掘城市社会和文化背景,并以全面、系统的专业角度去理解城市问题。

效果: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观念上从建筑师向规划师的顺利转换。使学生熟悉各类城市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以及与相关规划要求,包括用地、交通、空间形态、环境景观等。培养现场测绘、观察、分析的能力;

4.2 城市专题调研设计思想:围绕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各相关方面进行,用调查研究的种种方法,如访谈、问卷、案例分析等形式,发现问题,并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城市专题调研的成果是小组合作完成的调研报告。

效果: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问题的学术态度,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增强学生将工程技术知识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法律法规、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等多方面结合的意识及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进行专题研究的能力。小组合作的工作方式使得学生的协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得以提升。

4.3 城市规划设计(三)――总体规划设计思想:城市规划设计(三)是本系列课程中唯一要求真题实做的课程。通过城市总体规划项目设计的实践,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内容和方法。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包含从具体城市的实地现状调查到规划方案的编制、规划文件的编写,直至规划成果的技术评审的全过程。通过详尽分析和整体实践操作,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前四年学习到的规划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规划编制实践中去。

效果:学生能全面感受、参与、理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并使学生基本具备从事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能力。

5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运用

本课程中作为城市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主要以设计辅导为主,每组8-10个学生,配备一个教师和一个助教。充足的教学资源使教学方法手段可以多样化:

5.1 案例讲评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所有《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中,都结合大量的案例和相应的调查分析进行。如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部分,通过对珠三角地区已经建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区进行调查和居民访谈,分析其使用状况和存在问题。在城市设计部分,首先,结合近几年完成的城市设计案例,简要说明城市设计基本原理,以及根据城市不同的规划层次,让学生掌握不同设计阶段、不同设计深度城市设计的要点,使其掌握更多的城市设计实例及相关经验,拓宽学生的视野。其次,开设相关知识专题讲座,介绍及讨论最新热点问题,与当今的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实践紧密结合。通过案例讲评,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规划设计原理的认识,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最合适地作出反应,学会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5.2 方案陈述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的方案陈述时间,让学生讲述本人的设计思路、设计手法、研究要点等,并在全组学生及教师内部展开讨论。通过自我表述,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应对能力等都得到了相当的锻炼。在方案的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通有无,教师的从旁引导,使讨论过程成为一个有趣的学习过程,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个人的设计思路亦在讨论中逐渐清晰及得到矫正。如城市设计课上,学生有机会制作演示文档,面向全体同学及老师做个人的方案陈述,同学可针对其方案中的问题进行提问以及提出个人的意见,老师加以指导和启发,提出修改的建议,总结其优缺点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有一个接近现实操作的平台,最大程度的应用个人的专业理论知识在设计的方案中,提高学生组织和应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邀请执业城市规划师和城市规划管理者对近期较有影响的城市规划方案进行介绍和分析,使学生对城市规划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问题有更为直观的体验,并加深学生对规划理论及其运用的理解与认识。另外,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请专业策划公司的策划人员对典型案例从策划定位、规划设计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总结其成败的原因,提高学生在实际设计中更好地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的能力。

5.3 角色互动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分别扮演规划师、政府官员、当地居民、开发商等不同利益主体,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保障公众利益。结合课程内容运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收集某一主题或特定规划的专业和社会反映,对这些反映进行整理,然后对此进行讨论,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一专题的认识,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在城市专题调研中,要求每个学生介绍自己熟悉城市(通常是自己的家乡)的局部地段规划建设现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4 GIS技术运用一般针对规划设计课程中的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通过向学生介绍利用GIS技术进行规划设计前期分析和后期辅助决策的相关的技术方法,结合具体的课程实践直接运用到实际项目实习中,同时,在GIS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介绍新技术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的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期分析、辅助决策、成果制作等方面的运用,逐步改变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结合GIS课程在城市规划专业中的教学实践以及在具体规划项目中的运用,加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和数据分析、整合、处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从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来看,GIS教学与城市规划教学与课程设计结合的思路取得初步成效,学生也逐步培养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总体规划方案的构思具体化,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应用的需要,尽量结合GIS技术应用的可能性,逐步建立相对理性的评价方法与标准;同时,对于一些地形较为复杂的场地设计,也有意识的开始考虑利用GIS技术进行辅助空间分析,例如高程分析、坡度分析、坡向分析、通视分析等。

5.5 与实践性课程相结合结合各项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对实际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这些实践学生均已参与过,有较好的感性认识,但需要在理论层面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如城市规划设计课程之前进行了“城市认识实习”,并在此课程之后安排居住区设计的课程,使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中有更为直接的联系。在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之后安排总体规划调研实习,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调查方案、组织调查工作,训练了学生观察社会和理论分析能力,同时在学生协同调查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性课程中强化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运用,使我校学生的调研报告在建设部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作业评优中每年都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6课程的主要特色总结

6.1 课程选题与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业评优要求紧密结合,采用真实基地并关联热点问题,重视培养学生的实地调研和分析能力。

6.2 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中安排若干陈述环节,开展充分的方案讨论和辩论,形成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效的交流,训练学生的综合表达及交往能力。

6.3 整合式设计教学模式:配置了人文地理、GIS学科的师资,开阔设计思路,学生的规划设计具有社会经济视角,亦因结合GIS技术应用具有相对理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内各教学环节的衔接还可以进一步优化,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环节与城市设计课题的关联关系可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配合课程设计的要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系统化,达到课程的最优目的。由于新版《城乡规划法》出台,本课程对城市规划成果编制的新要求还需要一定时间予以适应,对规划成果制定的法定性、技术准确性等将有一定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李德华主编.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建设部高等教育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文件[Z].2001.

[3]洪亮平,朱霞.新形势下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探讨[J].城市规划,2000,(3).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景观规划与设计》 课程教学改革

一、《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1. 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大部分采用先进行专题理论知识讲述,然后给个地形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多数采用真题假做的概念性设计,实施起来较难。在教学手段上则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很直观地通过图片和文字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和值得探讨的地方。

2. 教学问题。

第一,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教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根据市场对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实际需要,以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确定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较强适应性的培养目标。高职高专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要求太高,主要培养设计辅助人才、施工和管理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团队合作性。

第二,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理论知识介绍得过多,实践知识介绍得不够,容易一个课题重复训练,时间分配重点不突出,教学要求面面俱到。每个设计均要求从构思、详细设计到表现等全过程,使学生在正图、表现等大量简单重复性工作上浪费大量的时间,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教学方法。《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大量相关的图像可以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直观,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但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也存在其弊端。如信息量大,速度快,来不及记笔记,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师生互动少,容易形成“满堂灌”,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学生可参考的内容太少,没有适合高职高专的专业教材,大部分参考本科教材。大部分教师是靠经验教学,重点和难点不突出。再加上高职高专建校较早,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对欠缺,学生的课余生活比较单一,对于所学的知识和实践训练不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这些都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困

难,极大地阻碍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本门课程总学时为144学时,每周8节,实践训练比例较重。作为景观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在课程内容上既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又要注意和其它相关的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对此,应当注意的问题主要为:一对理论知识掌握以够用为度;二针对能力培养目标,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新编排章、节及前后顺序,根据现在相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适当增加教学内容,并使每一章为一个专题,每个专题对应一个实践训练;三注意每个专题的连贯性。

三、《景观规划与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1. 展示教学。

不能因为是设计课程,我们就一改以前传统的授课方式。相反应利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加黑板边讲边画,利用挂图、模型、多媒体教室等手段,增强直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不能实现现场讲课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将有关设计要素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加感性认识,使学生将课程与项目背景联系起来,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互动教学。

通过典型案例及项目实例边讲边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形成师生间互动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深化、拓宽所学内容。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学生在公开场合的应对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通过参与,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研究者。

3. 实例教学。

通过组织学生到各类城市或周边进行实测与调查,加强感性认识。在现场教学中,教师结合实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讲解,可以起到更加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三、《景观规划与设计》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改变传统实训独立完成的模式,采用分组合作性完成,发挥每个学生的专长,互相协调。借助企业合作办公模式,让学生在了解企业办公流程的同时达到训练的目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主要进行方案的讨论,挖掘每一个学生(设计组成员)的想法激发学生设计的灵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实训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学生设计、制图主要在课外时间完成。

1. 方案构思。

这需要全组学生各述起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灵感,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 图片收集、分析图制作。

可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与设计专题相关的案例,进行专题分析。借助电脑运用PowerPoint、PhotoShop等软件绘制分析图。

3. 效果图制作。

要求做出CAD平面图、PhotoShop平面效果图、PhotoShop效果图和3DMAX效果图,熟练掌握各种软件的运用。

4. 书面文字表达。

方案投标中设计说明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条理清晰、思路明确、对每一个设计想法都能给予文字的美化。

四、《景观规划与设计》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是平时成绩10%,最后作业90%,而且要独立完成一套方案。这不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学生的每次作业都在赶时间,最终导致其厌恶学习,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这种考核模式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必须加以改革。考核方式将做如下更改:

1. 平时到课率10%。

只扣分不加分,迟到或早退一次减0.5个百分点,无故旷课一次减2个百分点,并不得评定优秀成绩,旷课次数累计达学校规定则不能参加考试,按学校规定执行。履行了请假手续的病事假不减分,但累计达3次以上的,将影响成绩的等级。

2. 实践考核分占80%。

每部分成绩考核分四块:方案阶段20分、收集资料完成分析图10分、CAD制图10分、效果图制作20分、设计说明20分。

3. 期末技能考核占10%。

通过快题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快速设计能力。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进行设计快题考核,要求学生做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根据图纸完成情况给成绩。

五、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其它问题

面对现在激烈的学生就业现状,我们的任课教师应在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入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把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充分利用不同的教学场合和教育机会,帮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培养方向,认清本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年轻教师应抓紧时间、机会自我充电,可从理论知识和实际项目两手抓。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有理论的讲解,还必须有实践技能的指导,以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这就要求高职学院的教师向“双师型”发展,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走学产研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4

Chen Xiaojuan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Wuhu 241000,China)

摘要: 对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课程内容按照职业导向的理念进行了重构,结合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以培养学生物流规划设计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Abstract: This article reconstructs the course content of 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iew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philosophy, and also seek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relevant to the reconstructed course content in order to foster students' skills on logistics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n analyzing and solving problem.

关键词: 职业导向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 课程重构

Key words: professional guidance;logistics system planning and design;course r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62-02

0引言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不断推进,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城市的芜湖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1]芜湖作为皖江制造基地,形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电器、建材等三大支柱产业,而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无疑是其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汽车产业链条上的汽车零部件仓储配送企业,由于经营对象的品种繁多、类别各异,以及配送及时性的严格要求,使得对其运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改变过去信息不准确、配送不及时、仓储不安全、包装标准不统一等各种问题造成的服务质量不高,由此就面临着汽车零部件物流系统的重新整合优化问题。对物流人才的培养来说,培养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就成了必须。

我院在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之初就设置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这门专业核心课程。[2]该课程综合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管理学、物流学等相关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课程的教与学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得学生在物流职业领域游刃有余,结合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本文从课程内容重构、重构后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1以职业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

经调研,与物流系统规划设计领域相关的岗位有:物流系统分析员、物流规划员、信息系统助理工程师、物流项目经理助理等。本文以芜湖地区某汽车零部件物流企业因服务水平升级的需要而筹建新的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项目为背景,结合物流项目规划设计主要阶段的工作任务,分析了以上所列岗位的职业能力,如表1所示。

根据职业能力分析,重构后的教学内容按照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分为四个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1: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调研与目标定位,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共10课时。任务1,物流系统的SWOT分析,4课时;2,基础规划资料调查、筛选和分析,4课时;学习任务3,新建系统的目标定位,2课时。

学习情境2: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选址及整体规划布置,分为四个学习任务,共16课时。学习任务1,物流节点的选址,4学时;任务2,EIQ分析,4课时;任务3,配送中心布置规划,4课时;学习任务4,运用AutoCAD软件绘制平面布置图并优化,4课时。

学习情境3: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硬件软件及组织结构设计,分为五个学习任务,共18课时。任务1,硬件设备包括货架、包装容器、搬运设备、配送车辆等的数目及型号选择,2课时;学习任务2,配送路线的规划设计,4课时;任务3,新建物流系统业务流程的分析,VISIO软件绘制业务图并优化,4课时;任务4,新建物流系统主要单证页面的制作设计,4课时;任务5,运营组织的构建及岗位设置说明,4课时。

学习情境4:芜湖某汽车零部件集配中心的方案制定及综合评价,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共48课时。学习任务1,方案的整理制作,16课时;学习任务2,仿真设计,16课时;学习任务2,方案的展示及评价,14课时。

2重构后的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重构后,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为主体,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而以学生为主体,职业为导向,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了主动的学习探究知识以解决问题。下面简单举例说明。

在学习情境一中,任务1,物流系统的SWOT分析,采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查询相结合,来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物流战略。在交流中学生对芜湖地区的零部件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逐渐清晰,并且结合产业环境能够进行市场定位。任务2,基础规划资料调查、筛选和分析,采用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教学方法。首先教师提供大量的基础规划资料,并提出最后想要得到的关键信息,由学生来决定自己通过什么方式来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学生自行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比对。在这一阶段锻炼了学生的数据统计分析能力,为后续的规划做铺垫。任务3采用讨论式教学,通过前面的战略定位、现有资料的分析,来对新建系统的目标进行定位。

在学习情境三中,对于配送中心的内部布局规划设计这个学习任务,采用理论教学和软件设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介绍完必备的设计理论知识后,学生根据相关的背景资料即着手进行区域的规划,运用乐龙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对于信息系统的分析这个教学任务,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学生首先对企业的运作流程进行调查,并用visio软件绘制业务流程图,教师进行总结教学。

在学习情境四中,配送中心的方案制订阶段,学生3-4人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进行方案的设计编写工作。在综合评价阶段,选择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并请校内相关教师和企业专家进行点评打分,学生根据相关专家的评判采用AHP法对展示的方案进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并得出较优的方案。在该教学任务的设计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文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知识的应用能力。

3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之前的考核方法为:总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以作业10分,出勤10分和课堂表现情况10分来评定。重构教学内容以后,需要对原有的考核方法进行修改,实施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并且增大过程性评价的权重,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每个学习情境15分,共60分,教师根据每个学习情境需要提交的文案及其在讨论环节的表现、答辩情况等综合进行评分;期末考试环节,共40分。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town planning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in view of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curriculum target orientation,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organization, teaching material construction, course practic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overal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exercise student'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comprehensiv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skills.

【Key words】urban overall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前言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城市规划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城镇规划专业高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法规的不断更新,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准确地把握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使课程发展趋于完善,本文尝试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课程实践等方面进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

二、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在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第三、四学期开设,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第三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以理论教学主,辅以实践教学和第四学期开设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主要以实践教学为主。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开设至今,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行模块教学,在保证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建设课程信息和资料库,在零距离上岗的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在2011年,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被评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精品课程。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当

从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整个教学计划来看,由于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主要安排的是公共基础和大量的建筑设计课程,没有安排规划的理论课程,因此安排在二年级第三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城镇规划专业的首门专业理论课,同时在本学期还相应的安排了一些与总体规划相关的理论课程,如《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这样的安排旨在为第四学期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但是大量的理论课堆积在一个学期,一方面使得每门专业理论课的课时量相对减少,学生消化起来感觉吃力;另一方面在仅有三年学制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接触专业理论课的时间较晚,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影响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政策性,因此城市规划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必须及时反映到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教学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不断地涌现,同时,新规范法规及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和变更,如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颁布、2012年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中来。

(三)课程实践教学不足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环节,但是,受高职院校学制影响,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实践学时偏少,教学实践环节不足,学生的动手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学院城镇规划专业师资队伍较为年轻,总体规划方面的工程实践少,缺乏一定的项目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实践教学。再加上课程实训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和顶岗实习,导致课程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同济大学吴志强、李德华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该教材内容系统、全面,是部级“十一五”重点教材,是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系列教材。但是,由于受众面主要针对的是普通高等院校,高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在使用该教材时,内容就显得较深而多了,不适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要求。

此外,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所出版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因此迫切需要一本高职类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材,以指导课程标准教学。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总体规划原理部分,理论性内容较多,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少量互动和案例教学,基本上是老师教什么,学生被动的学什么,没有很好的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创造力与职业岗位素质的培养。

三、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

不同于本科院校,根据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基本技能、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适应能力的应用型规划人才,在胜任大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和研究工作的同时,主要面向急需规划人才的中小城市(镇)发挥专业才能。结合城镇规划专业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和内蒙古地区建设行业特点,针对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提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究相结合,技能训练与思维培养”相结合的课程设计思想,并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力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城市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中的经济技术问题,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城镇规划专业知识打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二)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

课程设置时间的调整主要是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进行分解,把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内容分为总规原理(一)和总规原理(二),分别安排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内容安排在第四学期。这样的设置,不仅为理论、实践教学争取到了更多的课时量,任课老师不会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赶教学进度,而且拉长了学生学习、消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相关内容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解决了大一学生接触不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尴尬。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重构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围绕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对企业人才需求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论证和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专家的指导建议,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选取。同时,课程内容的选取始终坚持以我国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法律规定为依据,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紧密结合,努力反映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把教学内容的选题重点转移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逐步凸现我院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以小城镇为主题、与规划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鲜明特色,从而确定了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的内容模块。如图1所示。

图1: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内容模块示意图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的改革

1、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按照我院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在研究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种课程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根据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实践环节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即课程实践所选择的均为实际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项目,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采用“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的课程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可能地让学生参与体会真实的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其岗位操作能力。

案例教学:主要针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理论性较强的特点,为了丰富课堂,避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城市总体规划典型案例,尤其是学生较熟悉的或身边城市的规划案例进行讲授。通过个案分析,并引入其他城市案例进行分析比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城市总体规划模式,另一方面能够加深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动式教学:主要通过加强课堂讨论和组织阶段性方案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对城市总体规划的方案进行汇报讨论。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要了解、准备好方案汇报,又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其他方案进行评比,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总体规划的认识,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相关课程的教师进行专题讲授,如在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时,邀请社会经济方面的教师就城市经济社会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了解城市经济社会分析研究方法,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在方案制定过程中,则邀请城市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教师就城市工程规划有关知识进行专题讲座和答疑,在此基础上学生初步完成市政工程规划方面的内容,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总体规划成果。

2、课程教学组织改革

以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践教学为例,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进行分阶段方案设计的教学设计,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图2:分阶段方案的教学组织示意图

(五)加紧课程教材建设

课程以《城市规划原理》教材为基础,结合我院城镇规划专业特色和学生特点,组织教师以授课讲稿为基础编写《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教材。教材根据高职高专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关国家现行规范规定,以掌握基本原理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相结合为目标进行内容的组织,注重设计方法上的解析和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实用型、实践性的职业能力教学特点。目前该教材主体部分已大致完成。

(六)完善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特别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除了将电子教材、教案和课件等基本教学材料上网之外,还将增加总体规划设计案例、总体规划相关法规、往届优秀学生设计案例等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秀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七)注重课程实践性教学

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由城市认识实习(城市现状基础资料调研)、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和小城镇总体规划设计三部分组成。在这三个部分的课程实践中,始终坚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选取适宜的实践项目,通过现状调查—分析—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到提出规划方案—向教师专家组汇报交流—修正规划方案,直至提出规划成果的阶段性的实践模式,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城市总体规划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调查分析、综合设计和综合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与企业联合,建立“仿真+全真”开放式的校内外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实训基地,将教学项目与实际工程相结合,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开展,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八)课程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

在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中,引入过程考核评价方法,建设学生作业评分标准体系(如表1所示),使各项内容的打分有据可依,增强作业评分的客观性。

表1:学生作业评分标准

同时采取“学生互评、指导教师考核与课程指导小组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如课堂参与程度、能力获取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评定;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由本班指导教师与城市总体规划课程指导小组共同评定。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使得学生评分成绩相对透明、公正,也使得学生在评分过程中清楚的认识到设计的优与劣。

四、结语

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通过对城市总体规划设计课程改革的探索,我们将根据课程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深入分析学生群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丰富教案,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关注新的教育理论,注重教师师资队伍的培养,扩大学术交流,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形成课程教学特色,以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友川,崔东旭,张军民,城市总体规划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探索,高等建筑教育,Sept. 2006,Vol.15 No.3;

[2] 陈玉娟,唐瑜,应云仙,汪如钢,张静莹,独立学院城市总体规划原理课程建设研究,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e 2011,Vol.10 No.2;

[3] 陈锦富,任丽娟,罗文君,《城市总体规划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新建筑,5/2009,129-131;

课程设计与规划范文6

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方法。

关键词:城市规划;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何为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即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将实践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才能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本文以城市规划专业谈谈校企联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1.目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校环境与规划学院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学科发展已逐步体系化,师资力量也得到加强,教学体系在有条不紊的运行着,但由于其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受到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专业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深入探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1建筑基础课程和设计类课程比重太小

首先,我院低年级的建筑类课程太少,仅开设一门《建筑初步》,而且也没有开设建筑设计类课程,我系学生普遍存在建筑理论以及建筑造型能力欠缺的问题,随着我系师资力量的加强,在新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应该加重建筑类课程的比重。

其次,我院专业课程体设置中设计类课程比重太小,严格意义上讲只有在大三上学期有一门城市设计课程,其他的都是在专业原理课后由主讲老师加的为期两周的课程小设计,学生没办法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方法和步骤。课程设计基本上是“纸上谈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1.2理论与设计衔接不畅,学时安排不尽合理

我院参照其他办学时间较长,经验比较充足的学校,开设的理论课程比较系统,但是在理论课后,比如,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概论等,进行集中讲授,与相应的详细规划设计、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设计衔接不畅,无形中造成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离。

1.3教学方法方面

当前在理论课教学方面主要采用的方式就是课堂教学,而且年轻教师经验不足,接触案例较少,造成规划理论教学抽象,教学效果不理想;而规划设计课程主要由外聘教师担任,目前具体实践活动初步开展,但仍不尽人意。而且,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师难以相互沟通,造成理论与设计的脱节。因此,应改革规划的灌输式教学为注重调查、研究、决策、反馈的科学方法;加强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是规划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

1.4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城市规划专业是个实践性特别强的专业,教学实践也是专业课程体系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院现在在实践教学体系模式上还处在探索阶段,存在以下问题:①实习环节太少,目前只开设了城市认识实习一个教学环节;②毕业设计成果在内容和深度上能够完全按照要求完成,但是题目是假设性题目,学生不能完全体验一个完整的做项目的过程,尤其是在前期调研和向甲方汇报这样的环节有些缺失;③校内专业实验场地匮乏,目前只有一个仅容纳30人的专业绘图室;④毕业生实习还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基本上靠学生自己联系。

2.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对应用性比较强的城市规划学科而言,坚持教学、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则是推进城市规划专业学科建设的关键。

2.1加大课程设计的比重

在二年级的理论课程里增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在大二下学期增加两个建筑类设计(住宅设计和旅馆设计),另外还增加模型制作环节,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原来的课程设计大多是由主讲教师在理论课程中穿插几个小设计,课程设计的深度不够,课程体系调整后,新增加了居住规划区规划设计、城市总体规划设计、城市详细规划设计,教师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让学生由调研、方案设计、手绘图纸到计算基础图,要掌握一个完整的设计程序和方法。

2.2调整开课时序和学时分配

专业课开课顺序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注意教材前后衔接,在专业原理等理论课后紧接着开设同种性质的设计课。比如,在城市规划原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理论课程后,紧接着开设相关的课程设计,让理论运用于实践中。而且要调整理论课和课程设计课的学时分配。减少原理课的学时,增加设计课的学时。一年级,学生经历了由专业概况到基本技能、设计思维的学习;二年级,由认识城市整体到认识子系统、由整体空间到建筑空间、由前期条件到建筑设计的学习;三、四年级,由方法论到具体规划课程设计应用的学习―这是符合城市及城市规划专业的认知规律的。同时,训练的内容及课题的选择是符合由简单到复杂的专业学习的规律。

2.3教学方法改变单一的“填鸭式”,侧重案例教学和启发式教学

在专业教学中,一是要求专业任课教师结合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多讲实例,注重对地域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方面的分析和介绍,使学生能较好地把握在特定地域环境背景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二是要求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参与的相关展览和竞赛作为项目课题,通过以赛代训、以展代练的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竞争和严格的环境中得到锻炼。

2.4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广泛开展校企合作

由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实践性特点,在课程体系建构上,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增加实习环节,除了城市认识实习以外,还要增加美术实习、测量实习、综合社会实践等;毕业设计应该由作假设性题目和做实践项目相结合,尽量让学生跟着指导老师或者跟随当地设计部门做实际项目,这样才能从前期调研到方案设计过程中的反复修改以及后期方案汇报,全程学习体验城市规划专业的整个过程,为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做好热身工作;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实行校企联合培养,一是院里鼓励教师去社会兼职,为地方服务和与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二是定期聘请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城市规划专业人员回学校举办讲座,通过他们多年的从业感受教育、影响和激励学生,让们知道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使他们及早明确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三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手,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创新发展。在大学第五学年的两个学期,将学生送到设计院、规划局,让他们跟踪实际工程项目,真刀真枪地完成毕业设计。

3.总结

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一是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弥补了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不足,促使教师学习最新的规划理论与方法,掌握专业发展最前沿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城市规划最新的内容及科技成果充实到教学中去,把实践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二是培养了学生,通过实践型研究,加深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对城市科学相关理论的掌握和对城市研究方法的探索,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城市的理解和认知。

[参考文献]

[1]浅谈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商场现代化》 2010.23.

[2]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教育与职业》 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