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例6篇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会计;发展历程;文献综述

一、管理会计的起源

对于管理会计的产生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所引起的。而从19世纪80年代起,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兴起和传播,这时规模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大,组织结构更为复杂的钢铁托拉斯企业和销售公司大范围地出现并发展壮大,这对管理会计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管理会计进行了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主要集中在如何进一步控制企业成本方面,但这时的成本控制还只集中于企业的直接生产费用上面,对间接制造费用的关注较少。[1]

管理会计的第三次革命则出现在20世纪初,在这一时期,管理会计逐渐从成本会计的基础上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一门不同于成本会计的新的学科。而发展至今,管理会计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成本会计所能提供的信息和作用,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当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

1、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国外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列举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卡普兰教授和西村明教授的两种观点:

在约翰逊和卡普兰教授将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起源和产生阶段,这主要是指19世纪以前,在这一阶段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企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该阶段管理会计的产生主要是为了满足特定公司的多层次企业管理的需要。

(2)科学管理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现代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部分行业的管理者开发了服务于企业管理的关于计算产品成本的方法,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

(3)综合管理控制阶段,在这一阶段,成本管理与财务记录结合并统一于复式记账,并出现了投资报酬率等新的核算指标,这是对管理会计的开创。

(4)发展停滞阶段,这主要是指1925-1985年这60年,受制于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等原因,该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理论虽已发展形成,但是这些理论的发展都停滞不前。[2]

此后,卡普兰将将管理会计发展历程进一步深化,在原先卡普兰对管理会计的划分基础上,根据上世纪80年代以后的发展和管理会计发展情况,将这一阶段划分为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新阶段。[3]

日本的西村明教授(2004)则将管理会计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进化阶段,这一阶段主要的发展是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数据与管理的结合,管理会计初具雏形。

(2)传统管理会计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将现代的科学管理方法应用于管理会计,在此阶段,管理会计的理论进一步发展。

(3)计量与信息的管理会计阶段,主要着眼于以经济学理论知识为核算基础的最佳收益管理,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的成本会计相区分进而独立发展并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4)综合的管理会计阶段,在这一阶段,会计和管理高度融合,在企业生产等方面涌现出作业成本法等新的成本管理方法。

(5)价值创造会计阶段,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会计和管理研究的深入,如何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成为了管理会计新的关注重点,这一阶段主要涌现出包括平衡计分卡,企业供应链等新的管理会计理论。[4]

2、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发展历程的表述

早期,我国关于管理会计的观点主要包括胡玉明教授和许金叶教授的两阶段论与四阶段论,随着对管理会计的研究逐渐深入,许多专家学者又相继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余绪缨教授(1983)认为,管理会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第二个是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这一阶段管理会计研究的主要关注重点集中在企业的生产等日常方面,主要手段和目的在于进行成本控制,带有一定的成本会计的色彩,而不是完全的管理会计;而决策型管理会计阶段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时研究和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日常生产,而是转移到了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面。2002年后,余绪缨教授又提出了管理会计的三阶段论,把管理会计分为成本会计阶段、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以及后现代管理会计阶段三个阶段。[5]

胡玉明教授(2005)认为,管理会计到目前为止一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20世纪的管理会计和21世纪的管理会计。20世纪的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与经营效益的提升,而对于21世纪的管理会计,胡玉明教授认为,21世纪管理会计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目的是如何培养企业核心竞争能力。[6]

三、文献评述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管理会计起源于发展的不同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到关于管理会计的起源与发展的研究成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形成了比较多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在借鉴国内外不同学者众多理论的基础上,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主要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在这一阶段,关于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初步形成,但管理会计还没有单独形成一个学科,而是以成本会计的形式出现,在这一阶段,相关的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已经逐渐运用到企业生产经营中,并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2)管理会计的执行阶段。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以Taylor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理论基础而形成的初步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运行进行日常管理,主要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此阶段的管理会计主要表现为对企业成本的控制。在这一阶段,管理会计在计算和监督方面将事前计算引进到会计体系中来,通过事前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加强了对企业的监督与管理,可以看作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8]

(3)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起至20世纪90年代止为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管理会计决策性阶段在管理会计执行性阶段的基础上,关注重点不再局限于企业的成本控制,而是更侧重于如何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此时的管理会计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等企业微观管理的战术阶段,而是发展到企业发展决策等战略阶段,真正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战略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帮助。

(4)管理会计综合性阶段

这一阶段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后。管理会计在这一阶段开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新的如战略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等新的分支。并且管理会计也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进步,与其他领域融合,如与信息经济学,行为科学的融合与发展,促进管理会计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 王玲玲.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1.

[2] 托马斯约翰逊 罗伯特卡普兰.管理会计兴衰史―相关性的遗失[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罗伯特卡普兰 安东尼阿特金森.高级管理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1999.

[4] 冯巧银.管理会计的发展动态与评析[J].会计之友,2011,4:157-159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2

以中学阶段为例,这个时期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特点:生理上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快,生理的变化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态度和情绪;对新环境、新集体感到陌生和不适应,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存在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封闭性的矛盾。刚进入初一或高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陌生感,尤其是师生间存在着距离,在开学之初,学生通常对教师保持有敬畏之感。作为班主任,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这段时期内树立威信,成为学生心中的权威人物,以利于班级管理。此外,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树立信心,这一阶段班主任要主导班级管理,采取“指挥式”策略,领导学生建设班级内部框架、确定班级目标和班规,直接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做,促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调整不良情绪,融入新的集体,初步建立起集体凝聚力,引导班级步入正轨。

二、经历风暴,运用教练式策略处理班级内部矛盾

风暴阶段又称为激荡期。随着实际工作的开展,团队成员的各方面差异开始展现,矛盾、冲突也随之而来,这一阶段主要存在着人际冲突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协调和解决,团队可能将一直停留在形成阶段或风暴阶段,团队发展就会停滞不前。可以看出风暴阶段是团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同样存在于班级发展中。处于风暴阶段的班级,存在的矛盾或冲突可能是多方面的,表现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加上中学生情绪波动大、不稳定等特点,这些矛盾存在着扩大、恶化的趋势。所以,这一阶段是班级管理工作中艰难而重要的时期,需要班主任采取教练式管理策略,即,从班主任完全主导的专制管理向逐步放松并支持学生自己管理的方式转变,主要工作是培养出合适的班级干部,像教练一样教会班干部管理班级。此外,在处理班级内部冲突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当学生的某些行为得到了强化,他们就会更多地产生这些行为。所以当学生出现良好的行为时,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等正强化;当出现不良行为时,要有选择地给予负强化或适度惩罚,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三、步入规范,参与式管理促进班级凝聚力发展

如果上一阶段的矛盾得到协调处理,团队就进入到规范阶段。这个阶段团队运作正常流畅,分工明确,能团结起来有效解决问题。团队领导者通过参与式领导让团队有更多自,成员之间开始相互包容差异,调适个人行为,并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制定出一套共同遵守的规范。班级建设也是如此,步入规范阶段,班级管理呈现规范化态势,班内形成了共同目标,制定了所有学生都认同的规章制度,教师、班干部能依据制度处理事务,集体凝聚力不断增强。这个阶段班主任的管理策略为参与支持式策略,要更多地放权给班干部和普通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以支持为主,进一步树立起班干部的威信。这一时期,对学生要多鼓励,通过表扬与赞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努力和进步,营造出融洽的班级氛围,提升集体凝聚力。

四、执行阶段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让学生自管自治

通常而言,并不是每一个团队都能走到这一阶段。表现为团队运行良好,自主管理,没有任何冲突,也不需要外部监督。如果一个班级进入到这一阶段,基本到了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班级形成良性的发展,集体凝聚力强,每位学生都对班级充满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如果达到这个阶段,表明班级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班主任可以信任学生,将管理和监督的权力都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真正自主、自立的班级主人。这时的班主任是非常轻松且富有成就感的。当然,要使班级发展到这一阶段需要前面阶段的铺垫,同时需要师生努力与周围环境的共同促进。

五、解散阶段,处理情绪并帮助学生规划未来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3

关键词 战略管理 竞争情报 阶段 规律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也较为复杂,企业战略管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进而企业竞争情报随之产生,并随之变化。竞争情报是在战略管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研究战略管理理论演进和竞争情报发展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就有重要意义。

二、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内涵

(一)战略管理的基本定义

所谓战略管理,是指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条件,进而制定适合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为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利用内部调节机制对企业发展中的变动性因素进行动态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战略分析阶段;第二阶段是企业战略选择阶段;第三阶段是企业战略评价阶段;第四阶段是企业战略实施阶段;第五阶段是企业战略调整阶段。此外,企业战略管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和相对稳定性。[1]

(二)竞争情报的基本定义

竞争情报,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美国,情报的作用是减少人们在决策中的失误,进而辅助人们制定正确的决策。后来比较完善的竞争情报概念具体定义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对竞争对象以及自身所处的竞争环境进行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分析和信息处理,进而科学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企业管理目标,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智能化、动态化的信息支持。竞争情报能够及时感知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而企业可根据变化的市场环境制定符合要求的战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此外,竞争情报具有对抗性、及时性、增值性和机密性特点。[2]

三、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启发和萌芽阶段

在社会处于科学管理阶段,管理先驱法约尔和泰罗提出了企业内部的发展规划,虽然他们当时提出的计划具有片面性,但为企业战略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后期企业战略管理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来,巴纳德和德鲁克所提出的观点促进了企业策略管理定义的产生。[3]

(二)兴盛阶段

战略管理处于兴盛阶段,是由于企业管理首次实现了与市场环境相联系,企业在符合外部发展环境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内外部的发展需要制定正确的组织结构,虽然兴盛阶段战略管理的内容不够充实,但仍为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框架基础。

(三)热潮阶段

20世纪70年代,社会局势相对来说比较动荡,市场需求正处于复杂化、独特性的发展阶段,战略管理成为当时社会研究的重点。企业的战略思想于1971年被美国学者首次提出,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和战略管理观点于1979年被安索夫首次提出。由此可见,战略管理的热潮发生于

70年代。[4]

(四)回落阶段

战略管理在经历了热潮阶段后,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回落阶段。由于此时社会的环境不断发展恶化,战略管理细分为三个流派,每种流派对企业战略管理都分别进行了具体的反思和分析,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五)融合阶段

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普及和发展,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管理模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企业战略管理回落阶段的三个流派的界线也渐趋模糊,并且彼此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此时的战略管理思想主张竞争与合作并存,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企业战略管理的系统性。

四、竞争情报的发展规律

(一)由外到内的发展规律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首先是在分析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外部环境的竞争态势,后来企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分析外部市场环境以及竞争对象上来。企业动态战略管理理论创新了以往对企业内部资源以及结构的归纳和整理,将竞争情报内外结合,进而有利于企业外部市场环境与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机统一。

(二)由弱到强的发展规律

由于企业战略管理最初的竞争情报较弱,所以当时的企业竞争情报正处于发展初期。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外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情报对抗性渐渐增强,在对抗性较强的竞争情报的影响下,企业开始向强强联合的方向发展,进而促使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延长了企业的生命力。

(三)由短期到长期的发展规律

企业战略管理处在发展的兴盛阶段,在此期间竞争情报时间较短、活跃度较低,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初步形成。在企业战略管理的过程中,为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竞争情报由短期发展转向长期,竞争情报由静态发展转向动态,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创新型发展。

(四)由被动到主动的发展规律

在以往传统的社会市场竞争中,企业外部的市场环境较稳定,进而在稳定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也较为被动。如今,企业外部市场环境变化较大、竞争较激烈,竞争情报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发展规律,由被动的竞争情报发展为主动的竞争情报,企业主动对市场环境和竞争对象进行分析和总结,进而加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竞争活力。

(五)由技术到人的智能性的发展规律

企业战略管理初期,竞争情报重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竞争情报重视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分析以及信息的处理。但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发挥人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进而竞争情报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向战略管理学习,将人作为竞争情报的中心,充分发挥人在竞争情报中的重要地位。[5]

五、结语

在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要想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就要对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以及竞争情报进行细致的研究,进而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前提下,制定科学的管理策略,提高竞争情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对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预防和解决,进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为沈阳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钱鹏(1991―),男,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参考文献

[1] 曹如中,郭华,李丹.合作竞争环境下企业竞争情报战略联盟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03):6-10.

[2] 姚伟.知识治理与竞争情报协同的理论耦合研究[J].情报科学,2013(07):28-35.

[3] 孙红霞,生帆,马鸿佳.竞争情报研究现状评析和未来展望[J].情报杂志,2016

(07):117-121+131.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4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模式 选择 策略

现阶段,企业若想进一步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支持,因此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融入了社会文化,进而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文化模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其自身文化模式也不尽相同,企业按照综合实力和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以及衰退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企业也形成了相应的文化模式。下面围绕企业文化模式进行分析。

一、企业经营发展过程的文化模式分析

企业文化模式按照自身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保守型文化模式、稳妥型文化模式、竞争型文化模式以及风险型文化模式四种类型。

(一)保守型文化模式

保守型文化模式产生于企业综合实力较弱的阶段,这个阶段,企业在对自身今后发展的预期方面较为欠缺,还不具备较强的风险防控能力。因此,大多数综合实力较弱的企业主动选择了这类型文化模式,这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制度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和挑战。保守型文化模式较为注重自身已有管理规范的程序化,重视照章办事,而不注重创新,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思路。[1]

(二)稳妥型文化模式

稳妥型文化模式更重视企业的发展情况,其风险防控意识、守业意识较强,追求稳中求胜,但是也因为过于追求平稳、循序渐进而失去了大量的发展机遇。这种文化模式多出现在企业成长阶段。

(三)竞争型文化模式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模式,竞争型文化模式对企业的当前发展更加关注。尤其是在企业处于成熟阶段,其对自身目前发展状况的关注更胜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关注,与此同时,在竞争型文化模式的应用下,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比较开放,更倾向于诚信、规范、公平、效率、开放等先进的观念,并不断吸收新颖的管理理念,综合运用科学的竞争机制,既注重与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也关注自身内部之间的竞争,同时,也善于利用这些竞争来处理企业内部各项业务,促使企业效益获得较为显著的提升。除此之外,竞争型企业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发展观念,凸显了以利润为中心的理念。[2]

(四)风险型文化模式

风险型文化模式比较重视企业的当前发展,关注眼前利益,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也较为注重,这种文化模式多存在于企业的衰退阶段,由于在衰退阶段,企业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均趋向于成熟,但是经营成本也逐渐增大,使得企业的拼搏精神与预期意识逐渐加强。同时,这种文化模式具有一定的双向性,即成功性和失败性,若是能够防控风险,消除风险,就能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从而得到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文化模式的选择

企业在不同经营阶段均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运营方式,因此,在企业不同经营阶段应当选择与其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模式,促使企业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经营发展。

(一)企业初创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的初创阶段,由于企业还没有能力在品牌运营方面加大投入,所以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明显不足,不管是在自身规模方面,还是在发展效率上均未获得较大市场竞争优势,难以在同行业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一时期,企业不仅难以获得较多的利润,还极易发生亏损情况。基于此,这一阶段,企业经营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谋求生存和发展,又因为此时的企业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因此,大多数企业选择的文化模式较为保守,属于保守型企业文化模式。

(二)企业成长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摆脱初创阶段后,逐步走进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能够将一部分精力、时间和财力投入到品牌经营方面,使得其自身知名度得到一定提升,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一些品牌效益,促使其竞争优势得到明显提高,并随着其不断的发展逐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同时,企业在这个阶段开始盈利,其经营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获得进一步发展、得到更多的利润。因此,根据企业成长阶段的特点选择了稳妥型文化模式,希望借此来促进自身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企业经营提供支持和动力。

(三)企业成熟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已经拥有一定经济实力,其经营管理流程较为有序、规范,所获得的利润持续、稳定的保持在一定高度。在成熟阶段,一些企业为了在同行业中争取更大的竞争空间,开始采取一些竞争性较强的经营行为,尝试着与其他同行业企业进行竞争。由于成熟阶段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企业尽管注重自身今后的发展战略,但是,其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实力的提升。同时,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级员工也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情况,因此,企业的文化也由内至外均着重关注竞争问题,具体体现在,既关注与竞争者之间的市场竞争,也在内部采取多种激励策略、综合运用多种竞争机制,营造竞争氛围,从而鼓励员工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工作积极性,因而,这一阶段,企业的文化模式为竞争型文化模式。

(四)企业衰退阶段的文化模式

在企业进入衰退阶段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已经做出了大量正确的决策,使得企业在管理和技术方面都趋于相对成熟。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其成本消耗也在不断地增大,致使收益与成本支出的比例越来越小,所获利润逐渐下滑。此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思考延迟企业衰退或阻止自身破产的路径,并对自身发展战略不断做出调整,希望能够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形势,与此同时,企业对自身的预期意识逐渐提高,并且开始为自身未来可能出现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况做好资产转移的准备。企业在这一阶段的经营发展目标主要为实现自身的再生,所以,此时的企业文化模式为风险型文化,其具备绝对的前沿意识和风险意识。

三、结语

不同企业在不同经营发展阶段的文化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企业在选择文化模式时应当注意在自身初创阶段,适当选择保守型文化模式,将工作重点放置到提升自身执行力方面。在成长阶段,可以选取稳妥型文化模式,尽量在稳定发展中谋求进步和创新。在成熟阶段,可以选取竞争型文化模式,主要是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而在衰退阶段,应当应用风险型文化模式,及时对各种风险做出防范和应对。

(作者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罗玲(1994―),女,四川新都人,成都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

参考文献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5

关键词: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

 

一、我国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现状

当今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企业基建项目的日渐增多,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大,如何做好企业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日益显现了它的重要性。,控制。。目前我国在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上还存在积习陋弊:如长期以来传统的做法普遍忽视基建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投资决策与控制,而往往把控制投资的主要精力放在施工阶段,先建设后算账的不良后果。,控制。。面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项目投资要进行正确的事前预测和全过程控制,基建工程实现造价管理与控制现代化迫在眉睫,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建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基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水平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建工程实现造价管理与控制现代化——全过程管理与控制

基建工程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主要包括了投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工程发包阶段、施工阶段、竣工结算阶段五个方面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其一,投资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投资决策阶段是基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起点阶段。,控制。。,控制。。这一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包括了项目的立项、选址、可行性研究,以及合理的社会效益预测。一方面是企业投资对基建过程中项目的技术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是企业对基建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合理预测。合理确定基建工程的建设规模、标准、地点、工艺、设备等都将直接影响到工程造价。决策阶段根据企业繁荣发展战略及项目开发的需要,通过对拟建项目的技术、规模、资源、市场、工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证,确保企业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从而也达到了从基建工程的开始阶段对造价的有效控制与管理。

其二,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设计阶段包括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部分,因基建工程施工中原则上严格照图施工,所以设计阶段的工作得当与否,直接影响了整个基建工程的建设和造价。因而其是基建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阶段,它负责了基建工程整体规划,它是整个基建工程建设的定调阶段。一个基建工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而一个合理科学的设计不仅能使项目建设缩短工期、节省投资,而且能降低今后的生产成本及经营费用等。在设计阶段有效控制投资,合理确定工程造价,对实现基建工程项目“质量好、投资少、工期短”起着关键性作用。

其三,发包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基建工程发包阶段包括了招标和签订合同两个部分。首先招标管理与控制,应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科学、技术措施先进、合理、可靠且最佳,投标报价在合理的前提下能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工程且最低,其优势是在质量一定的情况下,选择最低合理价,一定程度上降低基建工程造价。其次,合同管理与控制,加强合同管理,合同的形式有多种且风险各不同,发包时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工期、规模等实际情况,分析市场变化状况和利率等各种风险,选择合同形式,降低风险控制造价。

其四,施工阶段与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

基建工程在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一方面,做好施工中的有效组织,包括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劳务,合理调度、提高管理水平、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从而降低基建工程造价。另一方面,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按照原则,施工阶段应严格按合同,照图施工。在实际工作中,基建工程首先要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如扩大建设规模、增加建设内容,提高建设标准等都是应当严格控制的。对于确实要发生的变更,应做好成本与风险估算做到科学、合理地计算变更造价。竣工结算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也即在严格审核实际工程量、材料设备价格、设计变更、现场签证、隐蔽工程记录、定额套用、合同履约及各项取费等等,科学客观的做出竣工结算书,其是有效控制基建工程造价的最后保证。其工作主要包括了对整个基建工程从筹建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全部实际支出费用进行成本核算,编制竣工决算,比较分析工程造价等。

三、我国的基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基建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比较薄弱,从实施上来看,距离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理论与实践都有很长的一段距离,这需要我国首先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造价人才队伍;其次做到我国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跟国际惯例接轨推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

第一,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我国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发展需要一支德才兼备的造价人才队伍。首先,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造价从业人员执业资格考试制度,执业资格的获得不仅需要坚实的理论知识,而且更注重结合实际,考查报考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所以造价从业人员应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职业能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得失,丰富从业经验。同时对已经取得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还要注重其再教育与培养,对于没有工作业绩和工作能力的,要取消其执业资格。其次,当更多地借鉴和吸取国外工程造价行业管理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在行业管理上逐步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办事,从而推进现代工程造价咨询业制度的建立,提高我国工程造价人员的整体素质。

第二,从发展前景来看,当今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随着企业基建项目的日渐增多,项目投资也越来越大,做好企业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是尤其重要的。我国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跟国际惯例接轨是必然的趋势,它势必推动我国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发展。,控制。。首先,管理理念上,注重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的学习,关注和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工程造价管理理念。其次,实践过程中,运用当前国际上普遍适用的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方法,避免我国不够重视投资决策阶段的工程造价、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严、还未全面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施工阶段对工程造价控制不够、工程竣工结算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不力等等方面的不足。总之,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我国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领域日趋成熟,前景可喜。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对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的浅析,我认为基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结合我国目前相对落后的基建工程造价管理控制的现状,实现对基建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全过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势在必行,其也是我国的基建工程的造价管理与控制跟国际惯例接轨的必由之路。

管理学的发展阶段范文6

关键词:“PDCA”;模式;高校;学风建设

新世纪人才战略要求,高校育人着眼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品质人才,关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扎实严谨的学风建设工作则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立脚点,同时也是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环境的希望工程,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管理学科中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简易分析,并用于指导高校学风建设实践,结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风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实例,进而提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新方法和新突破。

一、“PDCA”循环管理模式简述

“PDCA”循环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资源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方法。“PDCA”表示工作的四个阶段,即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按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工作,称为“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将一个过程抽象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任务和目标,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使过程的目标业绩持续改进的系统。

将“PDCA”循环模式中系统的观点和动态控制的原理应用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中,可以避免高校学风建设各环节脱节孤立的状况产生,从而形成动态的闭合管理,使高校学风建设的质量呈阶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状态。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引进“PDCA”循环管理模式,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探索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从而更加扎实地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二、“PDCA”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结合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开展学生工作中,以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基石,在具体实践中,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其工作思路和相关举措与“PDCA”管理模式有很多契合。以下结合“PDCA”管理模式理论,以化学化工学院实践为例,浅析并构建当前高校本科生学风建设的系统化机制。

(一)计划阶段(P)。1.大力推进学生个人成长与生涯辅导工程。将学风建设工作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化学化工学院在新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对于新生的生涯辅导入学教育,通过专家讲座、优秀高年级学生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引导低年级学生认识自我,做好生涯规划,加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此外,学院依托省级思政科研项目,着力建设“心灵左岸”团队成长辅导室和个体成长辅导室,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辅导环境和平台,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科学引导。2.建设有丰富内容的学习成长工作坊。化学化工学院在团体成长辅导室设立学生成长工作坊。学院邀请在学术方面有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在学习及其他个人发展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校精英、在人生规划和大学生活方面有丰富心得的各类社团人等,开展主题座谈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这种工作坊的特色在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打破专业、学院界限,让同学们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培养专业兴趣。3.完善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学习帮扶机制。为更好加强学院党建工作以及学风建设工作,推动学院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化学化工学院积极构建以学院党委领导,党支部、专业老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党员与本科生班级一对一”机制。通过这类帮扶,学院给本科学生搭建一个接触科研的平台,加强全院的学风建设;同时,也给研究生党员一个实际锻炼的机会,配合各班级导师工作,营造全院良好的育人环境。经过实践证明,该项工作对于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双赢效用,提升了学院育人质量。

(二)实施阶段(D)。实施阶段是“PDCA”循环管理模式得以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实施阶段的任务和目标是执行既定计划,并解决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计划的正常实施,此阶段则是按上一步制定的计划进行实施。在高校学风建设计划中,学生是主体,因此对应实施阶段,首先要注重调动学生主体的行为主动性。其次,实施阶段是对计划阶段的检验和考察。实施阶段要不断地完善调整计划,以确保计划的适用度。1.化学化工学院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风气。学院通过“四级网络平台”,从下而上建立一个学习督促和互进系统,涵盖寝室、班级、年级、学院多个层级,在学院内营造浓郁的学风建设氛围,保障计划实施。2.创新活动内容,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学风建设。学院在继承传统学风建设举措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通过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和激情点,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个人独立学习,同学互相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保障计划实施实效性。3.适时调整计划,提高计划适用性。化学化工学院一直都敢于创新和尝试,对于既定目标和学风建设计划,学院一直保持清醒的认识,跟随学校政策和学院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变更和处理,在计划实施中,如发现不妥和不合理,便会及时召开听证会、座谈会进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