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现状范例6篇

医学影像现状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1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超声分子显像技术

[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033-04

Research of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latest progress of medical imaging

YUAN Ye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the 731 Hospital of China Aerospace Science and Industry Group, Beijing 100074, China

[Abstract] Medical imaging has from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imaging into the function and molecular imaging era. Imaging diagnostic accuracy has sharply rising. Nowadays, X-rays, CT, MRI have routinely applied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guiding treatment and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Medical imaging image achieves changes from 2 D to 3 D imaging, and even the 4D imaging. In clinic, all the techniques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ble condition. Ultrasonic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has became a kind of potential and ideal molecular imaging method, which is the focus in this field of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 Medical imaging;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MRI techniques; Ultrasonic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y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与该技术关系度密切的影像技术也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成果,医学影像学作为医学方面发展最为快速的一门学科,其设备成像质量也向数字化迈进[1-4],如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均得到很大提升,实现了从2D到3D,甚至是4D的功能成像转变,影像诊断准确率得到大幅升高。本研究综述医学影像学的现状及最新的进展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更多客观的诊疗参考。

1 常规X线

X线平片是迄今为止应用最早、最普遍、操作最便捷的影像学检查方法[4-5]。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常规X线已从模拟模式(传统的胶片)逐步发展为数字模式(医用显示器阅片)[6]。该方式下的数字图像分辨率较高,图像锐利度良好,细节显示较为详细;曝光范围宽,可结合临床需求来处理各种图像;摈弃了胶片化模式,节约物质及时间成本,方便患者,同时也有利于医院会诊与医学生教学[7-10]。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计算机X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数字X线成像系统(direct digital radiography,DDR)等。

CR是X线平片数字化较为成熟的一种体现,其以成像板作为载体,利用X线曝光及信息处理系统形成数字影像,信息的层次感增强。随着DR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其将逐渐在急诊医学中推广应用[11-13]。DDR主要利用平板、数字化探测器,通过X线影像数字化的直接转化,利用计算机将结果在监视器上还原。与CR不同的是,DDR的转换方式更为直接。在不久的将来,DDR技术将会在血管机和胃肠机等各类X线诊断设备中广泛推广。CR是DDR技术的前身,两者有一定的共同的优点:X线图像质量较好;复制与传送十分快捷,存储较方便;X线辐射剂量减少,不足同类检查剂量原有剂量的1/10,使用起来更为安全[14-15]。但相对来讲,CR的缺点是拍片速度较慢,耗时长[16]。未来一段时间CR和DDR技术会并存,不过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CR终将被DDR技术所取代。

2 CT

20世纪90年代初,单层螺旋CT(single-slice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SSCT)在临床中逐渐被关注,并逐渐成熟。其中以CT血管造影为代表的三维后处理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显示方式,其以操作简单、扫描迅速、重复性好、无创等特征广泛应用,但SSCT自身的容积覆盖速度范围较窄,医生往往需要手动增大层厚或调节螺距来进行调节,这样会明显降低后处理图像的分辨力,图像伪影较为明显,此特点限制了SSCT在临床的推广使用[17-24]。

计算机辅助检测(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是当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肿瘤中的应用广泛[25-27]。CAD是一种将计算机数字化信息输入计算机,再由相关医师复阅来提高早期肿瘤检出效率的方式[28-29]。CAD往往在不增加医生工作量的情况下,提高了病变检出率,能够在临床辅助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30-35]。其优势主要表现为稳定、迅速、无生理局限,人为因素(如经验限制、疏忽、疲劳等)的影响较小,降低了误差率。有研究显示,CAD系统对于恶性肿块检出的敏感性为86%,对于活检证实的恶性钙化的检出敏感性可高达98%,可见CAD系统对于检测及标记成簇微小钙化的敏感性较高[32]。

3 MRI技术

1974年磁共振技术首次应用于人体活体成像。近年来随着超高场强设备的发展及3D设备的不断成熟,射频场的均匀性和图像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利用仿真180射频脉冲、超级回波技术、多通道放射状射频发射线圈能够使射频变形减少,超高场强MRI的图像分辨率提高,磁敏感伪影减少。目前新型且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

3.1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three dimensionalartery spin labeling,3D ASL)灌注成像

3D ASL作为一种无创灌注成像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在1.5 s内能够达到1000多次的射频标记,较传统脉冲式标记下的信噪比升高,灌注效果十分均匀,此连续式标记能够满足大范围3D全脑容积灌注成像的要求;②利用FSE序列可有效评价传统2D ASL所不能评价的区域的灌注信息,包括颅底、颞部等区域;③采用螺旋K空间采集技术,在数分钟内完成全脑灌注成像,克服每个梯度线圈的自感问题和多个梯度线圈间的互感问题[33-34]。3D ASL灌注将动脉血中的水分子作为内源性示踪剂,独立于血脑屏障,能够更为准确地对梗死后再灌注的组织进行评价,鉴别畸形的脑血管,对颅内肿瘤新生血管给予准确的肿瘤分级[35]。

3.2 多对比度成像

在MRI应用于临床的过程中,需要对脂类物质信号的抑制来提高病变与背景组织之间的对比,以更好地显示病变,提高诊断的正确率。在脂肪抑制方面,传统的脂肪抑制技术往往对磁场均匀度的要求较高,信噪比不高。目前,基于三点式Dixon技术的多对比度成像技术能够保证任意的水、脂肪比值,提高信号强度,提高组织结构交界处图像的清晰度,达到水脂彻底分离。另外,多对比度成像技术的一次成像便可获得4种对比度(水相、脂相、水脂同相、水脂反相),扫描流程得到明显优化,病变诊断的特异度、病变检出的敏感度显著提高。最小二乘法估计技术(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estimation,IDEAL)是对Dixon技术进行改进的精准定量化技术,通过多回波采集及区域增长技术,能够达到肝脏内脂肪含量的精确量化[36-37]。IDEAL技术较传统水脂成像方法具有更高的脂肪定量的精准性,目前已在脂肪肝、肿瘤、代谢性疾病等疾病治疗效的评估中有所应用。

3.3 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

DWI是依赖于水分子运动的一种成像方式,能够快速检出肝硬化的小肝癌、胃癌、直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对于全身性有肿瘤转移存在较高的敏感性,目前尚处于研究阶段。高清DWI可降低DWI图像变形,提高DWI的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可通过校正采集、识别和重新计算错误数据等技术来减少不同数据截断或生理运动所出现的误差[38]。高清DWI可应用于神经系统,如大脑、脑干、脊髓、丘脑以及灰质核团的细微结构,还可用于腹部病变的鉴别诊。目前衍生出Q-空间成像、高角度分辨率成像(HARDI)、QBI等方法能够准确反映水分子在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特性,即能获得更加精确的纤维走向和连接处结构。动态增强MRI量化参数能够间接对肿瘤血管的通透性及病变的纤维化程度进行评价,主要在乳腺、腹部及盆腔器官实质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的监测中有所应用。随着MRI设备和技术的进步,MRI技术正在向定量成像技术、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和多模式MRI分子影像技术方向发展。

4 超声分子显像技术

随着超声造影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尤其是靶向微泡造影剂的出现,超声分子显像已成为了一种潜在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显影方法[39]。目前,超声分子显像的基础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亦面临着诸多技术的难点:如何制备特异性好的靶向微泡造影剂;如何改善普通微泡造影剂仅能作为血池内显影剂的现状等。液气相变纳米粒、光声成像等新技术为超声分子显像以及多模态分子显像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是目前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发展方向。

5 小结与展望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目前已从传统的解剖成像进入了功能和分子显像时代。医学影像学常规应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指导及治疗效果评价,期望能有效可视化人类疾病高度的表型差异性及其隐藏的内涵特征。但一直以来,影像学家仅从上述影像中提取主观性、半定量的信息,如果能够利用已有数据研究并通过多学科、多领域的广泛协作,解码隐含在影像信息中的因患者细胞、生理、遗传变异等多因素共同决定的综合影像信息,并能客观且定量化将其“内涵”呈现在临床诊治、预后分析的整个过程,这无疑会为临床医学各个方面的发展带来一场举世瞩目的革命并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Segal NA,Nevitt MC,Lynch JA,et al.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3D standing CT imaging for detection of knee osteoarthritis features [J]. Phys Sportsmed,2015,43(3):213-220.

[2] Rhoades GW,Belev GS,Chapman LD,et al. Diffraction-enhanced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 of growing piglet joints by using a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J]. Comp Med,2015,65(4):342-347.

[3] Cuando-Espitia N,Sánchez-Arévalo F,Hernández-Cordero J. Mechanical assessment of bovine pericardium using Müeller matrix imaging,enhanced backscattering and 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analysis [J]. Biomed Opt Express,2015,6(8):2953-2960.

[4] Lombardo M,Merino D,Loza-Alvarez P,et al. Translational label-free nonlinear imaging biomarkers to classify the human corneal microstructure [J]. Biomed Opt Express,2015,6(8):2803-2818.

[5] Javadinejad S,Sekhavati H,Ghafari R. A Comparison of the accuracy of four age estimation methods based on panoramic radiography of developing teeth [J]. J Dent Res Dent Clin Dent Prospects,2015,9(2):72-78.

[6] Viste A,Al Zahrani N,Brito N,et al. 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 after AES total ankle replacement: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versus CT-scan [J]. Foot Ankle Surg,2015,21(3):164-170.

[7] Zboray R,Dangendorf V,Mor I,et al. Time-resolved fast-neutron radiography of air-water two-phase flows in a rectangular channel by an improved detection system [J]. Rev Sci Instrum,2015,86(7):103.

[8] Kono Y,Kenney-Benson C,Shibazaki Y,et al. X-ray imaging for studying behavior of liquids at high pressures and high temperatures using Paris-Edinburgh press [J]. Rev Sci Instrum,2015,86(7):207.

[9] Toma HF,de Almeida Oliveira Felippe Viana T,Meireles RM,et al.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from simple radiography, from before to after Salter osteotomy,in patients with Legg-Calvé-Perthes disease [J]. Rev Bras Ortop,2014,49(5):488-493.

[10] Le NT,Robinson J,Lewis SJ. Obese patients and radiography literature:what do we know about a big issue? [J]. J Med Radiat Sci,2015,62(2):132-141.

[11] Knight SP. A paediatric X-ray exposure chart [J]. J Med Radiat Sci,2014 ,61(3):191-201.

[12] Agarwal P,Vinuth DP,Haranal S,et al. Genotoxic and cytotoxic effects of X-ray on buccal epithelial cells following panoramic radiography:a pediatric study [J]. J Cytol,2015,32(2):102-106.

[13] Dominguez Gonzalez JJ,Zorrilla Ribot P,Perez Riverol EN,et al. Simultaneous bilateral functional radiography in ulnar collateral ligament lesion of the thumb:an original technique [J]. Am J Orthop(Belle Mead NJ),2015, 44(8):359-362.

[14] Makungu M,Groenewald HB,du Plessis WM,et al. Thoracic limb morphology of the red panda(Ailurus fulgens)evidenced by osteology and radiography [J]. Onderstepoort J Vet Res,2015,82(1):953.

[15] McCarville MB,Chen JY,Coleman JL,et al. Distinguishing osteomyelitis from Ewing sarcoma on radiography and MRI [J]. AJR Am J Roentgenol,2015,205(3):640-651.

[16] Chawla H,Malhotra R,Yadav RK,et al. Diagnostic utility of conventional radiography in head injury [J]. J Clin Diagn Res,2015,9(6):13-15.

[17] Sun YL,Moriya T,Zhao C,et al. Subsynovial connective tissue is sensitive to surgical interventions in a rabbit model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J]. J Orthop Res,2012, 30(4):649-654.

[18] Sabarudin A,Sun Z,Yusof AK.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with single-source and dual-source CT: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radiation dose between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and retrospective ECG-gated protocols [J]. Int J Cardiol,2013,168(2):746-753.

[19] Moriya T,Zhao C,Cha SS,et al. Tendon injury produces changes in SSCT and nerve physiology similar to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n an in vivo rabbit model [J]. Hand(N Y),2011,6(4):399-407.

[20] Heinonen T,Thti H,Vhkangas K,et al. Towards toxicity assessment without animals: 28th Workshop of SSCT and FINCOPA seminar 21-23 September 2011,Tampere,Finland [J]. Toxicol In Vitro,2013,27(5):1563-1564.

[21] Wang PY,Zhang L,Wang X,et al. Fitz-Hugh-Curtis syndrome: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dynamic enhanced MSCT [J]. J Phys Ther Sci,2015,27(6):1641-1644.

[22] Jang Y,Cho I,Hartaigh BW,et al. Viability assessment after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using a novel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eutic CT system:Comparison with gross morphology in a subacute infarct swine model [J]. J Cardiovasc Comput Tomogr,2015,9(4):321-328.

[23] 韩顺琪,万雷,秦志强,等.MSCT 鉴定交通事故致死2例分析[J].法医学杂志,2015,31(1):15-19.

[24] 万雷,特来提・赛依提,魏华,等. 猪离体心脏冠状动脉的MSCT造影[J].法医学杂志,2014,30(5):321-324, 336.

[25] Varol K,Gumus C,Yucel H,et al. Correlation of righ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o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with pulmonary artery computed tomography obstruction index ratio(PACTOIR)and comparison with echocardiography [J]. Jpn J Radiol,2015,33(6):311-316.

[26] Zhao Q,Li Y,Hu Z,et al. Value of the preoperative TNM staging and the longest tumor diameter measurement of gastric cancer evaluated by MSCT [J]. Zhonghua Wei Chang Wai Ke Za Zhi,2015,18(3):227-231.

[27] Becker N,Motsch E,Gross ML,et al. Randomized study on early detection of lung cancer with MSCT in Germany:results of the first 3 years of follow-up after randomization [J]. J Thorac Oncol,2015,10(6):890-896.

[28] Zhao XY,Tian J,Ru YH,et 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in the evaluation of renal artery variation in living dono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J]. Genet Mol Res,2015,14(1):314-322.

[29] Rostamzadeh A,Shojaeifard M,Rezaei Y,et al. Diagnostic accuracy of myocardial deformation indices for detecting high risk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out regional wall motion abnormality [J]. Int J Clin Exp Med,2015,8(6):9412-9420.

[30] Chen B,Xie F,Tang C,et al. Study of five pubertal transition-related gene polymorphisms as risk factors for prematu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han Population [J]. PLoS One,2015,10(8):e0136496.

[31] Geng W,Liu C,Su Y,et al. Accurac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surgical guides for dental implant placement [J]. Int J Clin Exp Med,2015,8(6):8442-8449.

[32] Tramacere F,Arcangeli S,Pignatelli A,et al. Hypofractionated dose escalated 3D conformal radio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outcomes from a mono-institutional phase Ⅱ study [J]. Anticancer Res,2015,35(5):3049-3054.

[33] Macchia G,Sainato A,Talamini R,et al. Patterns of radiotherapy practice for pancreatic cancer:result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Radiation Oncology Study Group multi-institutional survey [J]. Oncol Rep,2015,34(1):382-390.

[34] Martin SZ,Madai VI,von Samson-Himmelstjerna FC,et al. 3D GRASE pulsed arterial spin labeling at multiple inflow times in patients with long arterial transit times:comparison with dynamic susceptibility-weighted contrast-enhanced MRI at 3 Tesla [J]. J Cereb Blood Flow Metab,2015,35(3):392-401.

[35] Poteet E,Lewis P,Li F,et al. A novel prime and boost regimen of HIV virus-like particles with TLR4 adjuvant MPLA induces Th1 oriented immune responses against HIV [J]. PLoS One,2015,10(8):e0136862.

[36] Trimboli P,Nasrollah N,Amendola S,et al. A cost analysis of thyroid core needle biopsy vs. diagnostic surgery [J]. Gland Surg,2015,4(4):307-311.

[37] Lanuti P,Serafini F,Pierdomenico L,et al.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endothelialize porcine heart valve scaffolds:novel perspectives in heart valve tissue engineering [J]. Biores Open Access,2015,4(1):288-297.

[38] Ranjan A,Kalita J,Kumar S,et al. A study of MRI changes in Wilson disease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 [J]. Clin Neurol Neurosurg,2015,21(138):31-36.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2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医学影像设备的增添与更新已经成为我省各家医院加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后就是对影像专业人员的需求增加。但到底该专业人员的现状如何?能否满足社会需求?未来3~5年的需求如何?还是一个未知数,全国也未见相关数据报道[1]。为此,我们在海南省卫生厅的直接支持与帮助下,对海南省医学影像界的人员现状及其未来几年的需求情况作了一个全面的调研,为高校今后如何办好该专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

1 调研内容与方法

通过省卫生厅发文到省、市、县、区各级医院,对海南省三个级别医院的医学影像专业(包括放射影像、超声影像和核医学影像)的医师和技师系列的现有人员和未来3~5年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员的数量、性别、年龄、学历、职称和专业知识结构等。同时,也对影像设备的现状和未来需求进行了调研。问卷回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

总共回收270家医院的有效问卷,其中三级医院6家,二级医院64家,一级医院200家,囊括海南省约66%的一级医院及全部的二级和三级医院。

2.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

现有状况: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共1 320名,其士3名(0.2%)、硕士23名(1.7%)、本科387名(29.3%)、大专及以下907名(68.7%);放射科医师533名(40.4%)、放射技师246名(18.6%)、超声医师522名(39.5%)、核医学医师19名(1.4%)。未来3~5年需求状况:共需求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1 253名,其士16名(1.3%)、硕士82名(6.6%)、本科693名(56.0%),大专及以下444名(36.00%);放射科医师489名(39.5%),放射技师243名(19.6%),超声医师486名(39.3%),核医学医师17名(1.3%)。见表1。

2.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现有设备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

未来3~5年ct、mri增长速度较快,见表2。表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表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设备现有状况及未来3~5年需求状况(台)

3 讨论

医学影像学科是一个设备依赖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海南各家医院影像设备增加迅速,人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没有一批高素质的队伍,设备根本无法充分利用。

3.1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技术人员现状分析

(1)整体学历结构低,高学历人员极其匮乏。全省 1 320名专业人员中,博士3人,硕士23人,全部集中在三级医院,硕、博比仅为1.9%。笔者从我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百度网上均没有查到其他省份类似的数据。宁夏、青海、江西等地区医院的博士数都会超过3名。多数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35岁以下的医师几乎博士化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我省医学院校没有自我培养硕士、博士的能力,加之我省近几年经济形势和医生待遇的原因,造成人才引进困难。这使得各级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素质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在不断加大。随着高端设备越来越多,这种不适应的状况会越来越突出。

(2)大专学历仍然是我省影像界的主力军。我省目前本科学历的影像专业人员只有387人,如果按全省影像医师总人数1 074人计算,本科占36%;其中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本科人员比例分别为76.4%(155/203),38.9%(197/506)、9.6%(35/365),而全省专科及专科以下人员(包技师)达 68.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三级医院的医师队伍还没有本科化,二级和一级医院医师队伍的主体还是大专以下人员。这样的人才队伍状况,是很难满足高质量影像医疗服务和高精尖设备引进的。

(3)放射诊断和超声诊断医师占据80%。从专业知识结构看,放射诊断医师占40%、放射技师占18.6%,仍然是人员的主体;超声医师39.5%,与放射诊断医师平分秋色;而核医学医师为数甚少。

3.2 海南省医学影像专业未来3~5年技术人员需求分析

(1)人员总数需求量大。未来3~5年内共需求影像专业人才1 235人(见表2),占目前人数的93.6%,几乎翻一番。这种人员需求量,将是很难满足的,占目前我校影像专业在校生人数,也就是未来3~5年毕业的人数224人的5.5倍之多。

(2)高学历人员需求量大。其士需求16人,是现在的5.3倍,主要集中于三级医院;硕士需要82人,是现在的3.6倍,主要集中于三级和二级医院。这种学历层次的需求与湖北省类似[2],硕士和博士的需求远大于供给,每年愿意从省外来工作的硕士寥寥无几,博士基本要靠很优厚的政策,才能引进。本科需要693人,是现在的1.8倍,主要分布于二级和一级医院,三级医院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专科及专科以下需求444人,是目前总数的0.5倍,主要集中于一级医院,就连二级医院的技师,都有本科的大量需求。

(3)专业知识结构比例变化不大。从事放射诊断医师和超声医生均各占40% 。三级医院希望诊断医师与技师分开,60%以上二级医院需要医师兼技师共用,80%以上一级医院希望医师兼技师共用。这对我们本、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很有启发。

(4)高端设备人才需求量增长迅猛。未来3~5年内影像专业设备需求增长情况:x线机增长0.74倍,ct增长 2.15倍,mri 增长6.75倍,超声增长0.48倍。这种需求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对我们影像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海南医学院目前开办的医学影像本科专业是处于一种供不应求状态。2008年我们39名首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就达95%以上,且三分之二流向了省外,形势明显好于北方部分省份[3]。虽然每年也有省外人员来我省就业,但估计每年该专业本科生的总供给量也就是在40左右。当然,医疗专业人员也可以从事本行业,但对于多数二级医院来讲,影像专业人员更受欢迎。因此,面对如此现状与需求,我们应该有一种使命感,从政府、高校、医院自身及行业学会都应做出短期、中期和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并采取多途径、多层次加快人才培养速度。为此,建议如下:

(1)在职人员的培训:短期以开办培训班为主,辅以人员进修和高职学历教育。主要针对一级、二级医院的新从业人员。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投入。(2)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针对三级医院的年轻医生,尽可能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医院本身应积极鼓励在职人员的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3)加大高校学历教育的规模,扩大海南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本、专科的人才产出数量和质量,政府最好给予一定的投入与支持。(4)尽快实现海南医学院影像专业的硕士点建设以及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速度。政府应给予一定的关注与支持。(5)政府想方设法,将目前我省几个卫校的放射中专学历教育提升为大专教育。(6) 行业学会应加大针对基层医院的学术活动与交流的力度与频次。(7)各级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 要把人才培养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加强在职人员的各级学历教育, 鼓励在职人员采用函授、自学、夜大、脱产和半脱产学习等形式进行学历教育, 提高学历层次。学历教育和进修培训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良好的学历背景,更能厚积博发。我们认为这是提高我省专业人员素质最有效和最根本的方法。(8)高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一定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层次,招生数量和课程设置[4],主要培养本科为主的放射诊断,放射技师、诊断兼技师并用、及超声科医师为主的新一代影像人才。

总之,社会的发展,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和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适应市场需求,确保高就业率[5],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自己也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致谢:该调研得到了海南省卫生厅及各市县卫生主管部门及其各级医院的帮助。在此,特表谢意!

【参考文献】

1 张德营,刘军,卜玉莲,等.安徽省部分医院影像设备及影像专业人员状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8,33(1):31?32.

2 殷国生.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28?29.

3 牛志敏.浅谈新形势下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理想就业的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07,6:14.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3

关键词:CT影像  临床诊断  应对策略

        随着医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CT影像技术的发展日趋迅速,功能也日趋齐全,CT影像目前在临床的应用也日渐重要。因而,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仅影响到日常的医疗诊治,更关系到整个医学的进步和长远的发展。我国的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在近几年来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积极采取措施运用多方面的手段促进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

        1  我国现阶段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的现状

        1.1 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CT影像方面重视程度不断增加,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同其他发达国家、地区进行综合比较起来,仍较为落后。主要表现有:CT影像70%的临床误诊率居高不下,相关专业技术过于独立化和主观化,以及医师和患者对CT影像设备的检测过于依赖。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被普遍运用到日常临床诊治的诸多方面。然而正是因为CT影像运用的普及,致使医师患者常常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者的病状。还有一些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的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常会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并没有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事实上,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如果从事临床诊断的技工就能作出诊断,那么临床医疗专业就没有开设的必要了。

        1.2 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不高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还存在着检测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在对我国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我国的CT影像的检测技术没有随着医学的发展而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还与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和临床经验有关,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却没有达到这种要求。

        1.3 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

        我国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不高还与CT影像的临床运用不合理有关。CT影像的临床运用没有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这就会使得诊断出现相当多的失误或问题。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因此难以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2  如何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

        2.1 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

        由于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CT影像的临床诊断水平就必须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CT影像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在现代医疗诊断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医师患者不能将CT影像的检测结果直接与病情挂钩,不能认为CT的检测结果必然就是患

者的病状。从事CT影像的技术工作者在CT检测中发现异常状况时不能主观臆断妄下结论,要和事相关病情的临床医师进行综合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对于人体的很多部位,CT影像的检测结果,必须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只有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 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

        除了要加强CT影像检测和临床诊断的联系外还应该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在进行CT影像进行检测的过程中应该要考虑到对相关医疗器材的正确运用,而相关人员在这些方面比较欠缺,所以要积极进行改进。CT影像的检测技术应该随着医学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进,所以要提高医生的个人专业素养并不断的积累临床经验,只有提高医生自身的能力才能促进我国CT影像检测技术的提高,只有检测技术水平提高了才能促进CT影像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 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

        除了要提高CT影像的检测技术水平外还要合理的进行CT影像的临床运用。CT影像的临床运用应该要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所患疾病的不同来进行系统的诊断。医院的医护人员要不断积累CT影像临床运用的丰富知识,要合理的运用CT影像。CT影像在具体的临床运用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突发性问题,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要在具体的运用中采取合理的措施。

          总结

        总而言之,提高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提高我国CT的临床诊断水平才能促进临床诊断的科学化归国后制度化,才能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相信在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CT的临床诊断水平一定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孙卫红.窗口技术在CT检查中的灵活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年期.

袁成.CR与普通屏-片系统在急诊床边摄影中的应用比较[A].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年.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4

一、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

如今,系统复杂、功能齐全的精密大型的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医院,这些设备的应用促使临床医学对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准确率越来越高。因此,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排除设备自身的故障隐患,落实积极主动的维护保养措施,减少了DR等设备的维修费用,为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设备环境。

医院的相关人员要及时做好对医学影像设备合理使用、及时保养与定期维修的工作。首先,医学影象设备在医院中的使用率极高,出现故障是在所难免的,但我们遇到医学影像设备出现故障的情况时,要先检查一下出现故障的原因,然后实施相应的检修方法。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使用医学影像设备,要保持良好地操作环境,保持机房空气流通,定时清洁机房的卫生。像X射线机这样的设备如果受潮了,会不同程度的导致影像模糊,甚至出现漏电等现象,所以在启动这些设备之前必须做好相应的干燥处理工作,以确保出现故障。移动医学影像设备的时候,要尽量保持缓慢移动,禁止强烈过猛的震动,防止相应设备器件的损坏。最后,要定时对医学影象设备进行维修,及时排除医学影像设备存在的故障隐患,一年一次或者两次的定时全面的维修会适当的延长医学影像设备的寿命。医学影像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影像设备的相关性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可能会出现误差等,因此相关人员要定时的对医学影像设备进行一些参量、电流和电路的测试。例如:对X射线管电流进行测试的时候,如果出现设备电流下降的情况,应首先测量灯丝,不要着急去调节电阻,而应该试图降低使用的条件或者更换相应的设备。

如何保持医学影像设备运行状态良好,保障医院检查、治疗工作正常进行,是各医院及每个操作、维护者应当首先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各个医院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好相应的医学影像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检修的相关工作,通过从小处和细节提高自己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的医学水平和口碑。

二、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技术

由于医学影像设备技术含量高、价格昂贵、应用环境质量要求高、一旦故障停机,对医院综合影响大等原因,科学地做好数字化医学影像类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是一个重要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已经无法适应现今医院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设备管理效率是当务之急。条形码技术在许多家医院已经开始采用,将贴于医学影像设备表面的条形码记录的信息通过扫描仪扫入医院的HIS系统中,这样可以实现在网上随时查询出相关设备信息。医学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促使诊断与治疗结合到一起,促进医院各个科室之间逐渐接近。PACS方便了医学图像的传递,实现了随时随地查阅图像和无胶片化储存图像,提高了医院的查阅医学影像的效率。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医学中三维的图像将成为现实,多影像融合也会广泛应用到医院中。

医学影像设备管理技术在未来将朝着多功能、易操作和方便化的方向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医院,大大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提高医院影像设备的使用效率。

三、物联网技术在医学影像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应数字化医疗的潮流,目前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医疗中。例如:采用物联网对X射线管贴标签,RFID标签记录有X射线管的包装、消毒、返回日期,种类,数量,编号等具体信息,系统可以通过这个标签对X射线管进行实时的监控,提高了X射线管的安全性,并能高效快速的排查出X射线管出现问题的原因。RFID在医学影像设备中的应用,实现了对设备的及时检查,确保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安全,提高了医院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效率。

物联网在很多地区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它的基本构架、接口和组成部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安全方面,物联网由于设备较复杂,数据量大,监控力度不够,致使物联网兼具自身安全与网络安全与一身。如今,物联网需求量越来越大,有限的节点导致网络经常出现堵塞和误传的现象,所以建立一个安全强大的物联网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5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8-01

近20年来,医学影像学从普通的X线迅速发展到CT、MRI、ECT、PT、PET、DSA等集诊治兼备的综合性性学科。无论是医学影像的成像技术,对疾病的反应,还是PACS数字信息化的应用都在不断快速发展。医学影像学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将所学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知识与临床症状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影像诊断思维。由于涉及的学科种类繁多,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笔者从多年的五年制本科和七年制研究生的教学中体会到,学员对影像学在医学教学中的重要性认识、合理的教学方式、影像学与解剖等相关基础学科的逻辑联系、理解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以及重点病例影像特征的归纳总结是医学影像学临床教学几个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对毫无经验的医学生而言,医学影像学对他们今后工作有多大的需要,并不十分清楚,更认识不到影像学在临床诊治的重要性。我们选择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病例,从患者就诊,基本的临床表现、病史和相关的生化检验结果提供给学生,同时把前期学过的在病例分析的过程中可能相关的理论知识提供给学生,就如何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以前所学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应如何分析,何种影像学表现提示何种肿瘤性疾病展开讨论和分析,病变的定位和诊断等,逐步介绍给学生,使其切实感受影像学在临床病例诊治中运用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之前使之形成如下意识:影像学是基础医学的延伸,临床医师在对患者进行诊治时,需要决定推荐或者选取最合理的检查方法,需要综合分析来自临床和各种影像设备的图像资料,才能作出合理的诊断;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前没有相关专业的影像学知识就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专科医师。

使学员认识到影像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后,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和维持长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PACS教学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等优点。以三维功能处理图像,让教学活动显得更生动形象,图像信息信息更显丰富,有利于形象演示病变的定位和多角度的形态。同时PACS系统利于学生的自习和复习,学生可自行在每个端口查阅图像资料,提出问题,结合每位学员的不同情况和要求,予以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对影像学产生兴趣,实现良好教学效果。

医学影像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症状的联系纽带,它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的基础上,研究活体组织器官形态功能的临床医学,是一种特殊的视诊手段,需要在正确掌握人体解剖的基础上,完成立体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的认识,由人体解剖到影像解剖的认识。认识正常结构的影像表现,形成较深刻的认识,是识别病理改变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遵循从活体组织到平面图像、从人体解剖到影像解剖、从正常组织影像到病变组织影像的授课逻辑顺序,贯彻从感觉到感知、再到认知、最后掌握的教学过程,是实现学生对医学影像学良好掌握的有效方法。

医学影像学涉及多种影像技术,X线、CT 、MRI等,它们的成像原理不同。对同一组织结构和器官,无论是正常还是病变状态,在X线、CT 、MRI上成像的表现是不同的。要掌握影像背后所反映的本质,推测其组织性质,就必须了解不同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及其图像特点。学生对设备的主要功能及成像原理有一定的了解,才可能对各脏器在各种影像技术下的影像表现有所分辨,认识并理解在不同的影像检查下表现各异,是因各种仪器的成像不同、组织表现各异所致,明白某些伪影的产生是目前的技术无法避免的,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医学影像现状范文6

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种功能学影像技术,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经络腧穴的相关研究。随着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广泛深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包括了辅助中医诊断方法和中医辨证的研究、中医疗效评估的研究、中医体质研究、亚健康相关研究等方面。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疾病的确诊度不高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X线、CT、MRI等形态学影像技术的精度在不断刷新,其诊断准确率在逐渐提高。与之相比,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疾病的确诊及病灶的形态描述方面则略显不足。在进行中医学研究时,临床医师无法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疾病的确诊和病灶形态分析,因此,这一缺点成为目前制约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2.红外热成偉技术无法为中医学研究提供统一标准

2.1不同设备型号及参数不同   目前,国内有许多红外热成像设备的生产厂家。不同的应用单位所购买的设备不同,基于单一型号设备所做出的科研数据是否会受到设备型号及参数的影响而有所偏差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收集,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无缝对接传输又成为一个重大的难题。设备参数及数据生成分析技术是各红外生产商的商业机密,要求各生产商公开其关键技术,实现不同设备采集的数据无缝对接非常困难。

2.2不同设备对环境温度的要求不同  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被动接收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直观的温度彩色图谱。不同色彩显示人体表面的不同温度分布状况。依据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准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

由于不同设备所要求的环境温度不同,以满足该设备对人体红外热图的采集要求;而不同环境温度下人体的体表代谢和血流状况不同,体表温度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大。因此,体表所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有所差异,不同设备所采集的红外数据会有所偏差。不同科研项目所使用的设备不同,其科研结果的可

比性不大,严重制约了中医学红外热成像技术科研工作向前发展。

2.3不同设备的黑体校准系统不同  任何物体都具有不断辐射、吸收、发射电磁波的本领。辐射出去的电磁波在各个波段是不同的,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谱分布。这种谱分布与物体本身的特性及其温度有关,因而被称之为热辐射。为了研究不依赖于物质具体特性的热辐射规律,物理学家们定义了一种理

想物体黑体(blackbody),以此作为热福射研究的标准物体。

黑体在红外热成像设备中用来校正仪器的测温误差和标定仪器测温曲线。当设备拍摄红外图像后,对红外图像中的点温进行标准化标定和校正,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红外热成像设备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会受外部因素影响而造成误差,所以需要用黑体来对温度进行定期校正。由于不同生产商使用的黑体不同,对环境温度标定和校准的标准不同,因此所测定的数据就会有所差异。

2.4不同设备的测温精度不同  不同红外热成像设备采集的红外热图成像色标不同,因此呈现的红外图像在同样的温度区间内的精度则不同。如吕少文等所使用的医用红外热像仪所呈现的红外图像色标为16色,温度精度为0.8℃;而目前大部分红外热图的相关研究使用的设备所呈现的红外图像为256色,温度精度为0.05℃。因此,不同设备由于测温精度的不同而采集的温度数据则有所差异。原则上温度精度越高,数据越精确。对于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而言,温度精度达到0.05℃即可;温度精度过高,设备采集人体体表温度的敏感度越高,采集数据时更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产生干扰,反而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2.5红外热图分析思路不同  目前所开展的红外热成像相关研究所采用的红外热图分析方法各有不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红外热图中对异常温度区域的形态描述,以此作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研究的结论。对红外热图中异常温度区域的温度测量,大多数的研究通过测量具体部位的绝对温度来进行数据分析部分研究则采用局部平均温度与整体平均温度的差值,即相对温度差作为数据分析的对象。不同分析思路得出的结论相互之间无法进行对比与参考,因此也限制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3.红外热图分析过多迁就于西医读图标准  红外热成像技术自1956年由美国外科医师Ran Lawson应用于乳腺癌的研究开始,拉开了红外热成像技术

临床应用研究的序幕。50多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在西医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红外图像的分析思路也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导,以发现局部区域温度异常来推断病变见长。

研究表明,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的理论不谋而合。红外热图反应的是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中医学的整体观,结合藏象理论和经络理论,从脏腑的体表对应区域、经络循行区域以及特定穴位点的温度变化等方面综合分析,可以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多以解剖学为基础,以西医的分析思路为主,而忽略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的紧密结合,未能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中的问题探讨

1.明确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区别,突出其优势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X-ray、CT、MRI、B超等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是一种反应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全新的功能影像学技术。其具有无创、无损、全面、快捷、价格低廉的优点。该项技术应用将人体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对人体的功能状态做出全面的综合分析并可据此提出整体的治疗调理方案。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与形态学影像技术完全不同的一种以细胞相对代谢强度为基础的反应人体功能状态的功能学影像技术。人体在出现形态结构变化之前通常会出现代谢异常,因此在病灶区域会发生温度的异常改变,而温度异常的范围、形状又反映了疾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在诊断方面,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在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异常之前就检测到其代谢的异常变化和区域,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只能等到人体发生组织结构的异常才能得到阳性检测结果。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优势在于对疾病的预警和筛查,它主要对人体病前或疾病初期的功能异常做出提示,从而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做出提示性诊断,而并非是疾病的确诊结果。

2.统一各项标准,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中医学研究奠定基础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研究首先要有统一的各项标准,在此基础上不同研究课题所作的科研数据才具有一定的对比性和参照性。因此,需要对不同红外设备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的规格参数等方面进行统一,以便为将来相关的多中心、大样本科研活动做好铺垫。

201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热成像技术规范》(No.ZYYS-201300)已结题完成,该项目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环境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研究,并将于近期以标准的形式。2014年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正常人体中医特征热图研究》(N0.201407004)由10家单位参与研究,计划开展总计20000例红外热图数据的多中心、大样本的科学研究,其使用的红外热成像设备由5个不同的厂家生产。借由科研工作的推动,初步对红外热成像技术所涉及到的设备参数、对环境温度的要求、校正黑体规格、数据中心平台的搭建及数据接口标准进行了规范和统一,解决了由于红外设备不同而对多中心、大样本的科研数据流通和分析造成的难题。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步推进,其科研成果将转化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相关标准,由此可对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规范和统一的标准。

3.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相互结合,可充分发挥其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①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反映了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符合中医学整体观重视内在脏腑与外在肌腠皮毛相互之间的联系的思想。②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研究的最大意义在于重大疾病的预警与筛查。它能够通过捕捉体表异常温度分布的热图信息,对功能异常区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防治赢得宝贵时间,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理论重视疾病的预防与保健的核心理念相吻合。③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体表红外热辐射的特点来分析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异常变化,与中医学“思外揣内”的诊断原理一致。④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的状态,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同时也是疾病阴阳属性的具体体现。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可辅助中医进行八纲辨证。

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的优势,有望可实现中医的可视化、客观化。

总结与归纳

《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医药事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中医学发展战略要以“治未病”临床应用需求为导向,研究预防和早期诊断关键技术,智能化集成创新,开发支撑和带动中医预防服务业发展的“中医预警”技术和关键医疗设备,显著提高重大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