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例6篇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1

一、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作为国家战略,推进乡村振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文化振兴是很重要的一个支撑,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社会意义和精神价值必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源动力。因此,在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以各种方式推动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1、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延续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艺术深植于中国大地,随着历史的变迁与沉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宝藏,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又不断创新,形成了许多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艺。各类文艺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传播着中华文化的文脉。一部好的作品,一段动人的故事,以及一种贴心的民俗除了其本体的感染力、技艺的娴熟性,文化内涵上也总是贴近民众接地气,让人深刻体会到文化渊源,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甚至影响一个地方的生活形态和社会风俗,引导人们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崇高之美,提升整个民族的精神境界。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对于维系民族精神、弘扬优良品德、传播主流价值体系,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

2、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所在。乡村振兴不仅在“形”,更应在“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乡村发展与文化艺术建立了更为紧密而积极的互动关系。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传承文化基因的有效路径,同时为文化语境下的乡村发展提供了优化产业结构、寻求文化认同、共筑“美丽乡愁”的战略基础,更是加速乡村转型发展、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3、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精神动力。乡村振兴,既要发展产业、壮大经济,更要激活文化、提振精神,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有利于提升乡村主体的文化素养、道德情操、认知能力,可以促动他们从被动的参与乡村建设到主动的投入乡村振兴,由此产生积极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因此,乡村文化振兴将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对策和有效路径

从世界上一些乡村发展富有特色的经典案例来看,英国注重保护乡村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传统文化,建成了世界上最美的乡村;德国的施雷勃田园被誉为童话世界;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已成为世界当代艺术的大型国际基地。借鉴这些国家乡村发展的经验,因地制宜、特色化、艺术化是我国当前乡村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要求。

(一) 推进升级版“三下乡”,精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推进智力下乡,助力乡村谋篇布局。乡村文化振兴,统筹规划是关键。必须立足大文化概念,以本土文化为基础,以更高的视野和长远发展战略做好布局。目前,一些乡村文化项目的实施中出现了一些缺乏规划、缺乏整体推进的现象,如盲目的打造花海、无端建造洋项目、重复建设风情区等。因此,急需文化艺术专业人士参与项目的规划与设计,把握好大格局、大方向,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地推动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使命,上下结合,梳理乡村的文脉和文化基因,关注和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推进作品下乡,挖掘内涵创特色。乡村文化振兴要强调个性、强调特色。要尊重村庄的历史、尊重当地的资源环境、尊重村民的发展愿望和需求,还要关注乡村的未来和设计的可持续性。就目前农村的文化团队而言,他们无法完成作品的创作、品牌的打造,需要文化艺术界专业人士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完善后进行植入。如通过输入表演性作品(如文艺展演、民艺展示) 充实乡村文化舞台,美术与设计人才去从事村庄美化、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文化项目(包括景观) 的打造,从而形成民俗风情与产业特色突出、个性语言鲜明的乡村文化。

3、推进人才下乡,提升内生动力,形成长效机制。乡村振兴需要人才,需要建立更多的平台,让各方力量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建设的合力。推进文化艺术人才下乡,有效发挥各专业的特长和优势,多渠道着力推进文化建设。文艺的生命之源是创新,广阔的乡村大地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无尽的源泉。通过实践,为艺术家开阔视野与思维提供无限可能性;通过实践,也可以发挥村民自主性,激发源动力,从而提升乡村振兴主体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关注村民的需求与亮点的展示,挖掘特色项目,培养专业人才,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与载体,从而建立乡村文化振兴长效机制。

(二) 拓宽与完善文化艺术下乡的有效路径,全面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整体谋划,多种路径全面推进文化艺术下乡,繁荣乡村文化艺术。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文艺团体、艺术机构、高等院校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推进文化艺术下乡;利用乡村艺术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送电影下乡等平台全力推动文化艺术下乡、志愿者下乡、大学生艺术实践,帮助农民全面提升文化艺术素养。通过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载体开展常态化的文化惠民活动,立足乡村文明,挖掘乡村文化潜力,培育良好的乡风文明,繁荣乡村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下乡的形式可以是项目合作、配合乡村文化活动、定点长期对接等方式开展。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2

各村(社区)、机关各部门:

现将《YQ镇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YQ镇委员会办公室

YQ镇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2月29日

2021年乡村振兴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和四中全会精神,践行五大发展理念,以五大发展行动为总抓手,按照区委、区政府“54321”工作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通过培育典型、打造精品,发挥引领作用,推动全镇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二、建设目标

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民风振兴、基础设施振兴的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围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振兴

1.

推进“四大园区”建设计划。推进千亩茶园计划。以改造和新建高档茶园为目标,实施创建千亩生态示范茶园计划,改造1050亩,新建860亩。推进千亩菜园计划。以瞄准安庆“菜篮子”,推进千亩蔬菜幸福产业。扩建500亩花山盛泰农业大棚蔬菜基地,提升800亩鲍冲湖莲花、水芹基地,新建500亩YQ、溪安单季露天蔬菜种植基地;扩大400亩龙山团结岛莲藕种植基地。推进千亩果园计划。以YQ朱红桔——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为依托,打响千亩经果林基地建设计划。实施余湾、余墩2000亩“朱红桔”老果园品种改造,新建余湾50亩优质品种柑桔和40亩精品桃示范园;提升鹿山80亩、鲍冲湖100亩红心猕猴桃示范园;优化提升龙泉300亩蓝莓、70亩猕猴桃、10亩热带水果种植区。建设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合作社。推进千亩田园计划。探索农业绿色生产新模式,加速推进千亩稻渔综合种养计划,以皖江水乡园为核心,在螺山、仓房建设两个500亩以上的稻渔(虾、鳖)综合种养区。

2.

发展四大涉农经济。加快乡村旅游建设。按照“1+3”的框架,以乌龙溪景区为核心,协调推进鲍冲湖景区、余湾美食街、灵山石树景区一体化提标升级,加快市场化运作进程;尽快启动龙山古寨、萧谦中故居、桔子香、快活林等待建、停建项目建设,落实游乐设施用地,力争项目早日建成运营。加快康养民宿建设。盘活存量建设用地资源,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在余湾、溪安、鲍冲湖和花山等村,实质性招引市场主体建设卧龙溪民宿、(山)水库民宿、禅意民宿、森林民宿项目。加快森林康养建设。对石树景区、鲍冲湖景区进行林相改造,栽种彩色树种和花卉。与巨石山景区洽谈,争取合作发展壮大石树景区。坚持康养小镇特色定位,依托市光荣院、儿童福利院养老产业基础,推出杏湾养生谷、鲍冲湖旅居养老、贴心之家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新模式,统一协调周边资源,打造“养眼、养生、养体、养心”的康养基地;结合YQ卫生院迁建工程,利用闲置建设用地,引入社会资本建设9000平米的康养配套服务中心;加快康养(家政)培训服务中心建设,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培养输出优质的康养服务人才队伍。加快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在改造提升现有3900亩花卉苗木基地的基础上,今年新增苗木基地220亩、盆景2300盆,力争花卉苗木基地达到5000亩。依托本镇交通区位和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余墩花卉苗木和余湾水果(农产品)电商规范化建设,积极对接京东知名电商平台,进一步扩大网上销售;谋划建设余墩冷链物流基地、螺山和官兵物流中转基地项目。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振兴

3.

农村道路“硬化”行动。道路硬化坚持通畅为原则,计划2021年9月30日前完成村庄道路硬化10公里,其中余湾村1条、花山村1条、溪安村1条、宣店社区3条;结合引江济淮工程,硬化道路7公里;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所有具备条件的村庄道路硬化。

4.

农村环境“净化”行动。结合农村改厕工程,到年底,新增改厕500口,完成主干道沿线4口公厕改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鹿山村、鲍冲湖村开展垃圾不出组试点工作;结合石塘湖清淤工程,配合建设环石塘湖生态过渡带项目建设;在全镇范围内基本实现垃圾分类收取。

5.

村庄“美化”行动。加强传统村落保护,镇主要入口建设地理标志,2021年1月底前完成花山入口的地标建设;突出乡土特色,发展民宿,今年重点发展花山村、鲍冲湖村、溪安村、余湾村的民宿,先行先发展;结合文明创建工作,实时更新破旧、不合时宜的宣传广告;扎实开展评比最美生态庭院活动,最美生态庭院覆盖率达到25%以上,每个村民组要评出1-2户最美生态庭院。

6.

村庄“绿化”行动。2021年4月1日前完成官兵村水泥厂、鹿山村青山寺宕口复绿;按照一村一策重点打造余墩盆景、余湾柑桔、鲍冲湖银杏等特色景观;按照一路一策,重点打造1.4公里五洲圩石楠大路、4.8公里龙山红枫漫道、1.5公里YQ樱花路;卧龙溪金边女贞1公里,实现差异化的五彩缤纷的绿化格局;按照一山一策,重点打造官兵南孚山杨梅150亩、鲍冲湖龙泉生态蓝莓50亩、鹿山猕猴桃100亩;围绕主干道路、环村道路和沿河沿湖边,完成3万株造林任务。

7.

村庄“亮化”行动。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引导群众布置室外及庭院亮化;到2021年10月前,完成10公里的亮化工程。5月1日前破罡湖社区完成1.5公里的道路路灯安装工作;2月前余墩村要完成环村道路1公里的亮化;12月底前鹿山村要完成1公里的县道S003线路灯安装;2月底之前完成6.5公里机场大道延伸线的路灯安装。

(三)围绕乡风文明,推动文化振兴

8.

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高质量筹办规格更高、品牌更亮、体验更丰富的荷花文化等节庆活动,做足“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章。发挥YQ独特的森林植被和奇石景观优势,在各景区内大力发展野外森林拓展项目,助力全民健身运动。发挥YQ厚重的历史文化优势,营造文化旅游景点,规划建设萧谦中故居,启动李鸿章仓房、白鹿书堂等历史遗迹重建。

9.

推动乡村移风易俗。规范建立“一约四会”制度,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并切实发挥其作用,更好的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及“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发挥“身边人”榜样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遏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正之风,祛除讲排场、比阔气等陈规陋习。

(四)围绕综合治理,推动民风振兴

10.

加强党建引领。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打响“农家乐联盟”“党员六带动”等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改善民风、人居环境整治、绿化造林、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带头表率作用。

11.积极开展“平安乡村”建设。进一步健全基层综治组织,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管理和“三长”制。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不断增强农民群众安全感。实现“发案少、秩序好、基础牢固、社会稳定、群众满意”的示范平安乡镇。

12.

扎实推进村集体经济“破壳”行动。盘活闲置的厂房、仓库、山地等集体资产,发展民宿、农家乐等,增加集体收入。力争到2021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的村达到50万元以上。其中:年收入达60-100万元的村7个;收入100-150万元的村2个;收入200万元以上的村1个。

(五)健全基础设施,提升幸福指数

13.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全民健康教育机制,改变教育方法和方式,普及大众知识。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医疗资源,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强卫生系统队伍建设,要真真切切让群众信任医护人员。

1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47公里扩面延伸道路工程,打通5公里巨石山至鲍冲湖连接线道路网络,新建5处自来水加压站,改造给水支管网1.8公里,完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及抗旱泵站机电设备改造。对1.52公里杨溪桥大沟上段、夫干泄洪沟进行清淤整治,新建团结圩、梅林西闸2座排涝站,争取利用引江济淮影响处理工程资金对鲍冲湖八鲍泄洪沟进行整治。

15.建立和完善扶贫长效机制。开展脱贫人口“回头看”“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突出问题排查,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的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将A类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以及困难群体纳入监测范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及时化解返贫和致贫风险;持续用力抓好各类问题整改落实,精准制定解决措施,如期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16.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深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等农村实用人才,提升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发展能力。培育农村专门人才,支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农技专业人才到新型经营主体、村级集体企业兼职,鼓励知识产权入股,参与企业效益分红。

四、保障措施

17.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领导为常务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定期工作调度和研究等会议制度。各村(社区)要落实工作机制,村(社区)书记要高度重视,明确责任,结合本村的特点和特色,抓好乡村振兴工作。

18.

突出项目带动。以项目为抓手,各村(社区)要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乡风文明、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入手,策划生成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项目。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做到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切实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要将工作任务分解细化到具体单位,明确责任人,做到项目目标化、目标责任化,确保示范项目建设落到实处。

19.

营造良好氛围。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卫生户”“平安家庭”“最美庭院”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网络新媒体及乡村讲师团,大力宣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政策、好措施,为推动乡村振兴凝聚正能量,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3

一、水果强乡:

一是扩大种植面积。完成2020年桐庐县蓝莓特色园项目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立项批复,确定2020年1550亩新面积发展;完成2017-2019年蓝莓特色园新发展蓝莓种植面积1486亩验收及种苗补助;二是推进基础配套建设。完成2017年-2019年桐庐县蓝莓特色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陇西蓝莓主题精品乐园破塘湾区块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打造精品亮点。完成陇西破塘区块2栋占地5208平方米蓝莓连栋大棚建设及占地10亩火龙果基地建设;四是政策扶持。为振兴蜜梨产业发展,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钟山蜜梨产业发展扶持实施意见(试行),分别开展《钟山乡蜜梨产业振兴大会暨韵达快递助力钟山蜜梨发展签约仪式》和《快递助力蜜梨销售发车仪式》活动,2020年圆通、韵达快递签订蜜梨销售合同7.5万箱。五是完成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创建,9月24日钟山乡以91分通过省农业农村厅特色水果农业强镇验收,并与10月18日认定省级特色农业强镇和授予浙江省农业特色强镇牌匾。

二、乡村振兴:

一是美丽乡村工作:完成2019-2020年魏丰市级精品村15项总投资970余万建设,开展2020-2020高峰市级精品村项目立项并完成进度建设45%;完成陇西村人居环境试点项目生活污水、破塘湾溪生态改造、民宿区道路提升、梯田区美丽田园建设,完成才子湖游步道、村容村貌、入村口标识招投标及开工建设。二是民宿产业发展:完成大市长丘田民宿集聚体、双溪口隐陌溪上等4家精品民宿和喜雁普通民宿建设,并且长丘田民宿集聚体例入第三届中国(桐庐)国际民宿发展论坛暨中日民宿与乡创旅居产业大会现场考察点及座谈会。三是化债增收工作:在10月份完成全乡11个村“3020”任务,并且钟山乡化债增收工作在全县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上进行交流发言,2020年全乡11个村集体经济总收入795.1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396.56万元,截止9月份负债1195.66万元,从2016至今债务下降65.3%。四是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圆满完成“五带五十八村”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工作,陇西、大市、歌舞、夏塘等四村围绕县级“产业风情带”进行规划并完成县级评审及批复。

三、水利工作:

一是管理工作:1.完成22座水库山塘的汛前、年度检查及日常养护巡查工作;2. 完成乡级防汛防旱领导小组调整及村级指挥机构调整,完成水库三个责任人调整及水库控运计划编制工作;3.完成汛前水利线上各类重要点位检查及防汛抗灾工作;4.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成立钟山乡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并安装计量设施。二是工程建设工作:1.完成全乡2019年7个水毁工程修复及推进2020年619洪涝灾害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工作;2.完成天井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3.完成寺坞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主体工程;4. 完成城下村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河道76.9米;5.完成石坞坑水库安全鉴定工作;6.完成林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初步设计;7.完成歌舞溪歌舞段河道清淤5700方。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4

 

20xx年,我区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着力点,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村文明进步、农民增收致富。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情况

 

(一)以落实四个优先为前提,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一是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  20xx年xx月xx日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任组长的龙安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组织。全区175个行政村,坚持“一村一队”,从全区各局委中抽调175名科级干部到村中任“乡村振兴”战略村级工作队队长,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工作。全区先后选派了107名区直机关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切实发挥了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尖兵”作用。2018年通过“两委换届”选举出了一大批“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群众信得过”的两委干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组织基础。通过组织建立,科学谋划,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格局。

 

二是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龙安区域内既有城区又有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为此,龙安区委、区政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制度性供给和政策安排设计,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把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流动格局,构建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享共赢的互利互惠机制,让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科技等各类发展要素更多流向农业农村。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乡村振兴,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农业农村建设面广量大,很多项目都是公益性的,社会效益明显高于经济效益,少数有回报的也是投入大、周期长、回本慢,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主渠道作用。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和金融优先服务领域,加大公共财政倾斜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同时,加快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力量办大事,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社会资金配置到了农业农村。20xx年,区财政先后投入5000万元,用于全区乡村振兴建设。

 

四是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差,这既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优先补齐的突出短板,也是影响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主要痛点。龙安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路、水、电、物流等基础条件,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农村科教文卫体、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从形式上的普惠向实质上的公平转变,让农民在农村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

 

(二)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提升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一是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三产融合,促进经济增收。  区委、区政府制定了《龙安区现代农业2018—2020年发展规划》,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新跨越的发展步骤,利用2018-2020年三年时间,通过优化布局、调结构、转方式、强基础、增活力,推动农业布局科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促进农业产业高效发展。

 

20xx年,龙安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绿色发展为保障,以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20xx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25 万亩,总产量达到5.56万吨。

 

二是强化电商发展,促进农村增收。  搭建共享平台,推介特色产品。组织利用邮政系统“邮乐购”平台、各生产销售企业网站的作用和优势,重点突出我区的小杂粮和花卉苗木,加强产销信息对接,釆取开通农产品入驻绿色通道、宣传促销、直播带货等方式,开展线上下单采购、线下统配送“直购直销”服务。 20xx年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同时积极培育电商示范企业加工、生产、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扩大生产,让当地贫困群众参与到企业务工或其他形式增加收入。20xx年,全区共培育电商示范企业11家,网上销售涉农产品341.48万元。新建贫困村电商服务站点2个,提前完成我区41个贫困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带动贫困户39户74人。

 

(三)以生态宜居为关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突出示范引领。  投资200多万元高标准编制了全区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产业振兴规划和省级示范村乡村振兴规划,为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方向。突出抓好善应省级示范镇和马投涧市级示范镇创建工作,着力打造、提升羊毛屯、四门券等6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打造沿省道303线从海村到西上庄村的乡村振兴示范带,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进了乡村全面振兴。

 

二是领导重视,推进农村垃圾整治。   20xx年,我区继续实行农村垃圾治理“五分钱”工程(农户每天拿五分钱),区政府每年拿出1400多万元,坚持以农村垃圾市场化治理为主导,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治理日常化。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通过对乡(镇)、街道、村、和保洁公司三级考核,提高了各级对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重视度,有效督促了保洁公司长期提供高质量保洁服务,真正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区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村观摩调研,现场进行点评;区督查中心、人居办定期进行督查,发现问题,列出台账,跟踪推进,进行整改。有力促进了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的进行。20xx年元月份,我区开展了农村“五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硬化)、污水治理、空心村及村内空闲用地集中整治大比拼竞赛活动,活动期间,全区共清理垃圾、杂物30万方,拆除废旧建筑1000余处,整理空闲用地2000亩,出动铲车、汽车、挖掘机2万余台次,完成1.2万户污水治理,粉刷墙壁15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000余盏,种植绿化树木1万棵。为保证广大群众过一个舒适、祥和的春节,在全区农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号召全区各乡镇、街道利用春节前后开展一次“三清一改”集中整治活动。区人居办实行每天进行督导督查,发现问题立行立改。全区共组织人员5000余人,出动机械车辆300余台,投资300余万元。清运垃圾总量8800余吨。清理村内塘沟50余个;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废弃物130余吨。农作物秸秆通过切杆粉碎和饲料青贮,综合利用率达到了90%。按照“五个一”动态监督管理机制要求,我区从三月份开始,严格实行日信息上报,周曝光、月评比、季观摩制度要求,对全区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进行督导督查,通报排名,有力提高了各乡(镇)办的重视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为全区群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是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xx年我区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投资1000余万元对部分村实施户户通道路硬化 ;龙泉镇投资300余万元对S303道路沿线村庄进行美化;我区紧紧抓住3月份绿化植树大好季节,投资100万元,全区规划30个村进行村庄绿化;投资约5000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的主干道两侧进行新栽、补栽绿化,在东风乡、龙泉镇规划建设了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街心公园、微地形绿化等建设,目前,在龙安区境内已打造成沿省道s303线六公里长的绿化游园建设,形成了“一路带八村”“一路带五园”的乡村振兴示范带。

 

四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  龙安区把改厕工作作为乡村振兴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主要抓手之一,大力推进户厕改造。一是高度重视,推进有力。区、乡两级党政领导亲自抓。制定出台了《龙安区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全员上阵,深入一线指导开展工作。掌握一手资料,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建立了例会制度,每周通报二次进展情况,并及时组织相关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现场观摩,交流经验,极大推进了工作的开展。二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我们经过充分调研,结合每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改造模式。三是试点先行,由点到面。将东风乡王潘流村、海村,龙泉镇羊毛屯村、全林村,马投涧镇李家安村,善应镇中城村作为第一批试点村,整村推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四是建立台账,细化目标,对照20xx年我区1万户的改造任务,我区进行了任务细化分解,把任务数分解到每月,明确到乡办,实行台账式管理,有力促进改厕工作的进行,圆满完成了1万户的改厕任务。

 

五是因村施策,推进污水治理工作。  离城区较近的村,通过积极协调,实行与市政管网连接。投资473万元在东风乡赵张村建设村内污水管网与市政管网连接建设,已完工;投资460万元的东风乡王潘流村14411米污水处理管网已完成主管网建设;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镇区管网。马投涧镇投资170万元在镇区铺设3000米污水管网,已完工;善应镇投资600万元在镇区主干道铺设污水管网,已基本完工;离城区远,具备条件的村实行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东风乡投资116万元在黄张村、许张村修建三级沉淀池和人工湿地处理工艺,已完工;龙泉镇羊毛屯村、四门券村污水管网和沉淀池建设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

 

(四)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一是突出抓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我区制定了《龙安区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脱贫攻坚(2018-2020年)行动方案》,与乡村振兴示范区、示范乡(镇)、9个示范村相结合,开展“四大工程”即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实施移风易俗覆盖工程、实施清洁家园惠民工程、实施孝善敬老工程,把开展扶志扶智宣传教育活动、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发挥“一约四会”作用、开展文明创建等内容纳入到各项创评之中,不断提升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深入开展各类评选活动。 (1)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孝善敬老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助力农村移风易俗。制定印发《龙安区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实施方案》、《龙安区关于在全区农村“推行设立孝善基金深化孝善敬老活动》文件,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龙泉镇东平村连续三年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村民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目前,我区5个乡镇84个村建立了孝善基金会,1207位老人收到孝善基金68万元。(2)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按照年度工作安排,对照文明村镇创评标准,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目前共创建省级文明乡镇2个即东风乡和龙泉镇,省级文明村2个即娘娘庙村和下马泉村,市级文明村15个,区级文明村77个,全区受到区级以上表彰的文明村合计117个,占比66.8%,有力提升了全区乡风文明建设水平。(3)积极参与道德模范、河南好人、身边好人、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活动,我区2人被评为河南好人,2人评为安阳市道德模范,6人入围中国文明网好人榜。通过考评,进一步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进程。同时,结合我区“一创八评”,积极参加安阳市文明家庭评选,进一步弘扬了正能量。

 

三是扎实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通过制定《龙安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印发<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工作方案>的通知》(龙文明[2018]7号),明确工作目标,深入推动移风易俗工作,遏制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的不良风气,遏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陈规陋习,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小落细落实。2018年,全区省、市、区级文明村镇创建活动率先启动,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健全“四会”组织,实现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有规范流程,在全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农村“红白理事会”建设,规范引导农民执行移风易俗规定。

 

四是深入实施各类文化科技惠民工程。   积极开展“文化下乡、送戏下乡”等活动。“龙安区乡风文明智志双扶文艺宣传进基层”主题活动专场文艺演出在马家乡马家村文化活动广场拉开序幕,文艺演出以舞蹈《欢聚一堂》开场,演出了男声独唱、豫剧选段、快板、歌伴舞等14个节目。该主题活动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营造浓厚氛围,提振必胜信心,实现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和谐发展。

 

(五)以治理有效为基础,推动乡村和谐发展。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促脱贫攻坚等工作,推动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实施农村“组织力+发展力”提升计划,深入开展以进行一次动员、强化一项机制、建立一支队伍、开展一次承诺、抓实一项管理、营造一个氛围为主题的“六个一”活动,扎实推行农村干部“红、黄、黑”“三色”管理,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组织100余名农村支部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到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学习,提升了广大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水平。

 

二是健全村务监督机制。  建立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推行村级事务阳光工程,依托村民代表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等,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

 

三是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加大农村普法力度,全力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增强了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建立健全基层司法调解等纠纷调处机制,基层矛盾纠纷逐年减少,上访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全区社会公共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建设平安和谐乡村。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了空中有监控、地面有巡逻、重点部位有技防的防控网络。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全区乡村治安环境实现了进一步好转,民族宗教工作和谐稳定。

 

(五)以生活富裕为根本,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

 

一是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把就业创业作为农民增收主渠道,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决策部署,龙安区努力开创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新局面,20xx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242.64元。

 

1、以稳就业为指南,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取得新成效。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00人,占年度目标850人的105.88%,完成市定目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120人,占年度目标1100人的102%,返乡下乡创业592人,占年度目标350人的169.43%,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100人,100%完成市定目标,返乡农民工创业辅导253人,占年度目标250人的101%。

 

2、以体系建设为保障,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发展。

 

(1)加强创业保障体系建设。成立龙安区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指导乡镇建立统计、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考核。

 

(2)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与辅导,打造特色培训品牌,加强管理咨询、融资指导服务。20xx年,我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100人,创业辅导253人。二是积极推进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依托“互联网+就业创业”系统以及乡镇人社保障所,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注册登记、培训招聘、政策咨询、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大力推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积极开展“春风行动”招聘会。招聘会涵盖百余家用人单位,招聘岗位包括家政、护工、运输工、普工、纺织工、制衣工、服务员、技工等10余个工种,提供就业岗位共计10000个左右;充分拓展了农民工就业可行性,招聘会参与人数达到3500余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的有1500余人。四是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实名制信息采集及台账建立工作,20xx年,我区新增农民工返乡创业592人,全部进行了身份及创业项目信息核实登记工作。

 

3、以示范创建为抓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现新跨越。20xx年推荐省级脱贫攻坚优秀项目2个(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市级示范项目1个(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认定区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4个(马投涧亮飞农场、善应保亮林果种植合作社、龙泉金有盆栽苗木合作社、马投涧龙马家庭农场)。

 

二是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强化乡镇中心学校统筹、辐射和指导作用,推动了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发展。

 

三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积极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适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快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做到了农村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七)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是抓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全区175个行政村全部已完成清产核资任务,为下一步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打下良好基础。制定了“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龙安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龙安区集体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办法”等文件,设计了“农村家庭人员调查表”、“人口信息采集表”、“成员身份核定公示表”等表格,并制定了产权制度改革流程、成员身份界定流程等,目前已有95个村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工作。

 

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  我区大力宣传相关政策规定、研究解决村集体“三资”管理易发多发的问题及对策等,提高村基层干部的经济管理和政策水平。

 

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我区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培育精品园;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龙安区农业农村局新型经营主体遴选办法》等文件,在全区遴选了20名技术指导员,每个技术指导员对接5个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目前我区共遴选出26个新型经营主体,74个科技示范户。

 

四是认真做好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  我区建立了小麦、玉米、谷子、红薯等试验示范基地,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补助项目,为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小杂粮推广提供技术平台。五是切实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上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1.07万亩。以“三地一矿”综合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打造小杂粮、花卉苗木、花椒、红薯、优质林果等示范基地,持续抓好了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村集体经济“清零破五”行动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区175个村全部实现集体收入“清零”目标,集体年收入超5万元的村达到169个。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都市生态农业工作,精品园数量达到20家;积极创建省市重点龙头企业、省市示范专业合作社、省市示范家庭农场。全区共有省、市级龙头企业1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7家、家庭农场56家。

 

五是加强农村金融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金融支撑工程,综合运用贴息、担保、风险补偿等方式,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加大对乡村振兴支持力度,健全多层次信贷供给体系,创新农村信贷产品。区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用好用足普惠金融政策,实现普惠性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发挥好农业信贷担保作用,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融资能力。构建多渠道直接融资体系,进一步拓宽乡村振兴资金来源渠道。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平台建设,使农民合作社和农户通过地押云贷、农信云贷等金融产品实现网上申请发放贷款。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全力抓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少,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我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虽然在不断增加,但总体规模偏小、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大,农业产业化进程仍需进一步加快。

 

二是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突出。  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有资金不足,区级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资金有限,农业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担保难、时间短、额度小,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以扩大经营规模。

 

三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薄弱。  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培育和培训力度不够,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思维意识不强,发展的大局观念不强,发展的长远眼光不足,不适应新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缺乏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是乡风文明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村民的自治意识、自我管理的能力不强,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意识。部分农村存在娱乐活动单一、文化阵地建设滞后、示范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区将紧紧围绕提出的乡村“五个振兴”要求,认真按照省、市的具体部署,科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确保取得实效。

 

(一)围绕“产业兴旺”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培育主导产品。根据我区产业优势和资源特点,围绕培育壮大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及时出台特色产业扶持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二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实施“互联网+农业”,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小杂粮、林果等优质特色农产品及精深加工。四是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实现农村资源高效配置。五是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种养大户为基础,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接、要素链接和利益链接。

 

(二)围绕“生态宜居”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力度,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乡村建设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资源,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二是打造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解决处理乡村垃圾,使乡村环境更美、生活质量更高。同时,严格落实河长制,实行三级河长治污,着力保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三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旅游等发展模式,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乡村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探索发展农家乐、观光旅游、农业采摘、休闲垂钓等旅游项目,因地制宜推出一批特色农家乐、特色农庄,让旅游产业成为我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引擎。如善园小镇、长春观、马鞍山森林公园等可以进行精心打造,并形成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三)围绕“乡风文明”要求,深入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乡村落地生根。 一是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村实际,采取符合农村自身特点的有效方式,加强对中国梦、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挖掘人文资源,推进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推进诚信建设,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二是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传统村落和古村落保护开发,让其既传承历史文化、凝结乡愁眷恋,又跟上时代节拍、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在原有文化根脉上的新生。重点打造王二岗等一批特色文化名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风、一村一韵”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8项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四)围绕“治理有效”要求,打牢基层基础,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发挥其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定期选派第一书记到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加强执纪监督,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二是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本区乡村人物的道德模范,发挥其激励和模范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并通过司法途径着力调解村与村之间、邻里之间、家庭之间的关系,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以“一创八评”为抓手,广泛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三是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将政府涉农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我的中国心”为你整理了这篇2021年乡镇行政执法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1年乡镇行政执法工作总结

衢州市柯城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我乡行政执法工作紧紧围绕结合我乡工作的实际情况,立足于省市区委组织部联系乡的政治自觉,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运动田园、孝礼万田”为主题,紧紧围绕“六抓六比、八大竞赛”重点工作,以“乡村振兴·十美比拼”(党建美、网格美、队伍美、讲堂美、有礼美、环境美、水系美、田园美、经济美、项目美)为抓手,强组织、优环境、化矛盾、推项目,全面加快大美万田建设,构建万田乡村振兴整体智治新格局,在一季度柯城区“六抓六比·八大竞赛”暨乡镇(街道)四平台(模块)PK赛中荣获全区第一。把行政执法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落实行政执法目标责任。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提高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的水平。现将我乡2021年上半年的行政执法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行政执法工作,把行政执法工作作为事关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一把手工程来抓,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冯小青负总责,乡长翁益平具体牵头负责的行政执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分工负责,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把行政执法提高到事关基层社会长治久安的高度来认识,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干部职工配合抓、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我乡依法行政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乡领导班子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重要作用,扎实做好法治意识形态工作,履行落实法治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二、加强法治学习,提升能力水平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今年也是“八五”普法规划启动实施的第一年。我们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以全面启动实施“八五”普法规划为主线,抓紧抓实普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积极引导乡村法律顾问为乡干部及村两委、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解答法律疑问,并积极为乡党委政府提供法律意见建议,已接受法律咨询300余人次。

三、抓队伍、重引领,擦亮基层党建“金名片”

一是“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全面提升。牢牢抓住党建这把“金钥匙”,做深做实做细“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创新推广党员联户“54321”五联工作法,入选全市“三个三”基层党建工程典型案例和市委改革办优秀案例,帮助全乡群众解决各种大小问题800余个,有效提升党员服务质量,密切增进党群关系;开展联合主题党日活动,讲好联户“故事汇”,共话党群“鱼水情”,村党组织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领头雁示范作用明显增强,党组织成为全村发展“主心骨”。二是乡村振兴讲堂成效显著。创新构筑“村播+”模式,实现一村一讲堂一特色一产业,以“村播+”为特色的乡村振兴讲堂全市领先。全乡共4个乡村振兴讲堂被列为市级3A乡村振兴讲堂、2个市级乡村振兴讲堂实训基地、万田乡乡村振兴综合体被授予示范乡村振兴综合体。村播基地获评浙江省首批电商直播产业基地,累计举办村播培训班107期,培训学员6500余人,孵化出50余名“村播”达人。聚焦“一村一品”,推动村播进村、农品出村,10个首批试点村分别与5家企业结对签约,依托乡村振兴讲堂开展村播培训、IP打造,村庄天然IP成效初显。2021年上半年,街区直播带动销售额7.46亿元,税收达2588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以上,成为柯城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窗口。三是党史学习教育扎实开展。从专题学习、专题宣讲、专题宣传教育、专题实践等多方面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党课开讲啦”等形式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并切实把学习教育焕发的强大力量转化成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实际行动,以着力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为目标,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党员志愿服务、认领微心愿等活动,帮助解决全乡群众生活问题150余个。四是铁军队伍建设全面过硬。一方面,发挥乡村两级四维考评“指挥棒”作用,打通“抓人促事”神经末梢。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讲堂、乡镇党校等载体,组织开展万田乡铁军提升班、村社领头雁、新任村两委“雁阵培育计划”等多个专题培训班,出台正向激励机制、加大年轻干部培养,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会写会说会干的万田铁军。截至目前万田乡党校共计开展培训50余期,受训近7000人次,通过“理论+实践”课程学习,充分激发了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提升铁军战斗力。

四、抓治理、保稳定,织密社会治理“安全网”

一是“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试点工作全面深化。积极主动将“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工作融入数字化改革大局,率先将模块与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平台、模块、机构一体运行,高效运转;率先开展多员合一实现减员提能增效,全乡共整合精减人员52人,统筹劳务资金80余万元;率先开展无信访村社(网格)创建,积案化解和初信初访攻坚双管齐下;率先在全区召开户主大会,有效推进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研发“村民务工”智慧监管小程序,在万田、王家、上蒋率先试点并全乡推广,有效破解村级务工不透明、不规范、支出增长快等问题。推动全乡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二是“树正打歪、拔钉清障”专项行动持续推进。全面开展“大干一个月‘树正打歪、拔钉清障’项目攻坚”,突出“模块+网格”管理,联合执法、市场监管、司法、公安等派驻力量,强化力量保障,注重抓早抓小抓苗头,对破坏重大项目建设等行为,“露头必打”“坚决亮剑”,形成有力震慑,为全乡45个民生实事等项目建设扫清障碍,为乡村振兴大干项目之年保驾护航,持续净化基层生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三是社会局面保持和谐稳定。坚持“排查得早,发现得了,控制得住,解决得好”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网格治理+两难化解”工作高效运行,用好“两难”钉钉群,重视村网格员建设,以网格“五个令”为抓手,落实红黄绿“三色”考评措施,确保网格化管理优质高效运行。全面加强信访维稳工作,把矛盾控制在基层,共计办理“两难”问题368件,其中化解部级信访积案3件,化解省级信访积案3件,办结率达100%,群众满意率大幅提升,没有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群体性事件。

五、抓项目、兴产业,跑出建设发展“加速度”

一是谋项目,争资金。通过主动争取、积极谋划、精心准备,在全省低收入农户同步实现现代化试点项目PK赛中,万田乡农民小微创业园(三期)工程(村播云仓项目)在全省20个申报县(市、区)中脱颖而出,获得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等领导专家高度认可,5月份成功争取省财政项目建设补助资金39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500万元,获区“十条军规”典型事项通报表扬。二是强推进,助建设。今年以来全乡推进实施项目45个,包含12个区级重大项目,16个乡级重点项目以及17个村社一村一亮项目,计划总投资25.4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6.76亿元。承办全区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营造“大干项目、干大项目”的工作氛围;顺利拔除数字孵化园窑厂房屋拆除、通景公路二期围墙拆除、万田村改村提升等多枚“硬钉子”;解决区一线一带项目遗留七年征迁问题;农村综合集成改革项目全面落实推进;万田第一生态公墓建成衢州生态公墓的样板示范,全市殡葬工作现场会在我乡召开,得到了与会领导高度肯定;公共卫生服务中心、衢州无界弥生文化产业园、弈谷至印象西城道路、万田村泉井路拓宽、下蒋村古村落建设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三是创机制、重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班人员、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项目管理“五个一”闭环运行机制,将项目立项、审批到项目落地建设全过程细化为40项具体工作,定人定责,全程实现“一站式”服务,做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为产业发展、项目实施解决后顾之忧。同时通过“1名联系领导+2名联络员”开展百家企业大走访,精准摸排企业新老增量,强招引、重要素保障,力争把万田打造成企业进得来、留得下、发展得好的服务业发展新洼地和新增长点。

六、抓整治、促提升,打好大美万田“攻坚战”

一是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万田乡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被列为国家试点项目,全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暨“十类地”处置高质量提升现场会在万田乡召开。实行一张图作战、一支队伍管护、一张网监管等“八个一”机制全面做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推行“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高品质数字水稻,打造种子示范点,力图通过一片田打造万田产业振兴“6朵金花”(一粒米、一杯酒、一碗粉干、一个村红、一个民宿、一条街)。二是农村综合改革集成推进。以衢州市柯城区农村综合改革集成建设项目为龙头,按照“一核三线五园十项改革”功能布局,全面落实农村综合集成改革项目,实施各村道路修复、节点打造、围墙改造等村庄综合整治项目,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个性化名片,做到“一村一主题、一村一文化、一村一特色”。三是“八个一”工作扎实有效。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一座最有礼的城市”号召, 全力做好创文“后半篇文章”,以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创建为抓手,全员发动、全力以赴,成立乡文明有礼专班,实行“红灰旗”制度,进行每周一督查、每周一通报,开展“学、查、改”三项行动,加快营造“八个一”文明有礼浓厚氛围,为衢州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新时代文明生活示范市提供更多万田力量,获评区“八个一”有礼城市建设突出贡献集体。

七、抓民生、增福祉,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感”

一是民生保障持续加强。万田乡便民中心上半年共接待2600多人,受理各类项目5700余件,代办5600余件,完成平台交办98件,办结率达100%。扎实开展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工作,新增低保12户,注销13户,新增边缘户1户,注销1户,实现低收入人群动态消除。完成35人城乡养老保险提档工作、88人失地保险参保和全乡9000余名劳动力数据调查,服务金沃精工企业送工21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征缴率100%,位列全区第一。为巩固提升“消薄”成果,以村级运转收支平衡为基本目标,创新物业增收、创业增收、产业增收等十大村集体经济巩固提升模式,全面振兴新型农村集体经济,6月份全乡16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二是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以“三联工程”为抓手,抓实抓细防控措施,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积极组织各村社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发放预约号码牌,实现定量派号、精准预约、错峰有序,目前疫苗接种已覆盖8000余人。文景苑社区在疫情期间,让留岗留守“两头暖”的举措,登上央视《东方时空》栏目和央视《新闻联播》。三是文化活动广泛开展。高质量运行万田乡综合文化活动中心,精心举办余家山头“女儿节”、第六届荷花节、首届春季樱桃采摘节、首届水稻插秧大赛、“唱红歌·颂党恩·迎大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晚会等系列活动。柯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我乡正式揭牌,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乡村振兴特色亮点范文6

一、基本情况

土兴镇位于平昌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2公里,幅员面积73.74平方公里,辖1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40个农业合作社,9236户36528人。近年来,土兴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坚持规划引领、壮大主导产业、狠抓基础配套、强化社会治理稳步推进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工作方向

土兴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业态振兴、组织振兴”的总要求,聘请成都来也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专业团队进行全方位规划。专业人员通过实地开展乡村振兴规划课题调研,深度分析区域资源情况,科学编制了《土兴镇乡村振兴规划》,为土兴乡村振兴进行了准确定位,明确了工作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明晰了“党政主导、农民主体、生态优先、产村相融、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思路,通过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农业产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三区同建”,促进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

(二)坚持产业优先,增强振兴动力

一是精准定位抓产业。围绕“一核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大力发展青花椒为主的特色产业,全镇回引业主34人,组建专业合作社34个,规模流转土地2.6万亩,种植青花椒1.8万亩,发展水产1500亩,水果3000亩,巴药1800亩,蚕桑1200亩,建设平昌县青花椒主题公园1个,青花椒初加工厂8个,实现了村村有特色产业园,户户有增收致富项目。二是利益联接促增收在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使用贫困户劳动力,增加群众收入的基础上,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做实贫困户现金、支农资金、业主投入、村集体资产、土地流转折资等量化入股,建好产业园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解决业主投入压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和集体收入来源,实现贫困群众有增收、业主有效益、集体有收入。三是巩固提升促旅游。在现有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抓产业的巩固提升转型发展,通抓基础、建特色,按照产旅结合的思路,把产业园区打造成旅游景区,在华山、圣谕等村率先建成“1+6”综合体、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华山”民宿、麻花博物馆、土坯房博物馆等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红烧团鱼、平昌青花椒鸡、土兴麻花等特色美食,实现文旅融合发展。

(三)坚持基础配套,夯实振兴保障

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以改善路、水、电、网、房、厕及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推动农村绿色发展,在抓好脱贫攻坚的基础上持续发力,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一是构建内畅外达的路网结构。在建好江土快捷道路的基础上,加宽黑化土兴—钱家湾主干道,把土兴与县城、元山、五木、得胜、灵山的旅游景点连成一线,极大改善了土兴的区位优势和集散能力。坚持规划引领、清单管理,2019年共加宽改造乡村公路51.2km,建设通组、入户道路56km。全镇“一轴三环”的路网基本形成,群众出行、物流方便快捷。二是全力抓好集中供水的水利建设。以双桥水库县城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依托政策支持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在各村同步开展小集中供水和城乡一体化供水(骨干供水),实现95%的农户与城镇居民同网同价吃上了安全自来水。三是抓牢电网升级改造。围绕15个村(居)委阵地、产业园区、村落组团等重要点位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实现居民生活、产业发展的用电保障。四是提升网络通讯。大力实施网络通信提升工程,完成电视网络户户通。五是强化安全住房保障。全镇实施易地搬迁402户,农村危房改造2688户,地质灾害避险搬迁49户,参与土地增减挂钩建新252户,拆旧1200余户,各项住房保障政策落地落实,确保全镇群众住房安全有保障。六是保护生态环境。利用“厕所革命”、土地整理等项目推进农村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截止目前,全镇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处理,村村配备保洁员,投资20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有望在8月投入使用,两个场镇和双桥水库上游污水将集中收集处理,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

(四)坚持有效治理,探索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