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例6篇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1

关键词:成本效益法;经济管理;医疗事业

1引言

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仍有部分医院存在资源浪费、经营不善、效益不高等问题,部分医院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社会效益严重下滑,影响了医疗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运用成本效益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2成本效益法概述

2.1何为成本效益法。成本效益法是指通过对项目投入成本与可能获得的收益的综合对比,评估项目是否具有实施价值的一种决策方法。对医院经济管理而言,是指医院财务部门通过分析投入成本,计算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然后制订相应的成本控制方案,以实现用最小成本投入获取最大收益的方法。2.2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目前,成本效益法包括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和内含报酬率法。在进行成本分析时,可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人群,也可根据医疗项目、病种、诊次、科室等进行成本核算。2.3成本效益分析步骤。一般情况下采取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一是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二是对项目收益进行计算,包括可能获取的额外收益;三是对投入成本与项目收益进行比对,并制定图表;四是评估量化成本和效益。

3成本效益法应用于医院经济管理中的意义

3.1分析经济活动,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对医院经济状况进行科学梳理、分析与总结,并对医院提供的社会公益服务、医疗服务以及相应的支出情况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后,可制定出医院经营情况报告,报送给医院领导,为其提供医院财务经济状况资料,为下一步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医院是社会化服务单位,不能仅以经济效益评定医院的经济管理状况,更应注重医院资金、资源的利用率和成本控制情况。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强调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费用,在确保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不让患者做不必要的辅助检查,尽可能不开药效一般但价格极高的药物,有效避免了国家医疗资源的浪费,确保了广大患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更好地体现了医院救死扶伤的社会效益。3.2了解发展情况,促进全面方向。利用成本效益法对各科室、专业进行成本核算,对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可为医院管理者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使其更好地掌控各科室、各病种的发展状况,便于明确下一步工作部署。例如根据季节不同,皮肤病科室会有不同的创收情况,通过分析,对皮肤病科室人力资源进行合理调控,可以有效降低医疗成本。再比如,尽管110急救中心、急诊室创收能力较弱,但其担当的社会效益却很强,应当予以高度重视。总之,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为管理者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支持,为管理者制定政策、方案提供有力参考。3.3调整激励措施,引领发展导向。成本效益法的推行,可以帮助医院员工树立起节约意识、成本意识。医院可以将节约开支作为考核指标,使“节流”与“开源”并重,引导广大医护人员通过人事、技术革新,有效降低就诊开销、提升医疗质量、减少医疗成本,从而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院又好又快发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院通过强化成本核算,确保了医疗人员按劳取酬、按岗取酬、按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取酬,有效杜绝了医生向患者开售高价药物来吃回扣的现象。

4成本效益法在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4.1综合考虑经济成本,重点突出社会效益。医院作为社会化服务单位,存在一些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收益,比如社会效益。在以往情况下,通常不注重医院的社会效益,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医院的信誉和名声受损,甚至经常发生医患冲突。对此,在采用成本效益法时应更加关注医院的社会效益,要做到以病人“为本”,将满足病人的心理、生理需要作为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操作中,可以根据一定比例,对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并纳入经济管理体系,以提高医院经营状况分析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2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切实加强成本控制。成本效益法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医疗成本的合理控制和医疗资源的循环运用。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相对有限,同时贫困人口占据很大比重,所以加大公共医疗服务力度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医院要开展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考虑不同人群的接受能力,尽量满足不同患者的医疗需求。另一方面,医院应谨慎使用医疗资源,争取不增加患者负担,有效降低看病成本。4.3实时监控经营数据,及时反馈有关信息。大型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体系的主体,其资金投入多、规模大、接纳患者的能力强,需要相关部门予以重点管理和监督。对此,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利用成本效益法,准确、直观地了解医院的经营状况,为开展面向医疗界的监督和帮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与此同时,医院管理者也要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更加全面、直观地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并及时构建反应机制,帮助医院实现开源节流。在成本效益法分析的基础上,医院还应当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公平竞争机制,促进医院和谐稳定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在医院经济管理中运用成本效益法,不但能有效降低医疗成本,还可充分体现医院的社会效益。因此,医院应当加强对成本效益法的应用,在提升医院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潘婕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向卫.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

[2]王晓荣,侯颖.医院经济管理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应用分析[J].商,2015(40).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2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重点是对科研资金投入的经济性、管理的效率性和产出的效果性进行审计。

1.投入的经济性。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经济性审查,主要是对资金使用和物资利用情况进行审查。其一,审查是否节约使用资金,包括资金使用是否事先编制预算,预算是否合理;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有无擅自扩大开支情况;资金使用是否严格执行授权审核制度,有无授权不当或虚假开支情况。其二,审查是否合理利用物资,包括物资采购是否符合规定的程序,手续是否齐全;对财产物资是否具备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无滥用、毁损或丢失等情况;物资是否充分利用,有无采购的物资长期闲置情况。

2.管理的效率性。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效率性审查,主要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其一,审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完善,包括是否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是否完善科研经费转拨、项目结余管理制度;是否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考核制度。其二,审查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包括是否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岗位;是否具备真实、完备的科研经费使用原始单据。

3.产出的效果性。高校科研活动产出的效果性审查,主要是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对科研经费使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审查。其一,审查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如按期完成数量。其二,审查科研成果质量,如科研成果获奖情况、应用情况。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1.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高校科研活动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其绩效大量体现在社会效益上,很难用客观性指标进行计量。所以,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需注重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但应以客观为主。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评价时要有客观依据,不可随意估测;二是评价时,若能用定量分析的,尽量用定量分析。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更应关注社会效益的取得。科研活动作为高校最重要的业务之一,相应地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要注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3.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由于科研活动的特殊性,其绩效很多体现在未来。若仅以短期效益作为评价指标,容易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不利于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在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上要统筹兼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避免急功近利现象,促进科研活动健康发展。

评价科研经费绩效的主要指标

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是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的关键,绩效审计作为对业务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计,其指标设计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1.衡量科研经费经济性的指标。科研经费结余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100%。科研物资使用率:反映高校科研活动所购物资利用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物资使用效率=实际使用时数/可充分使用时数×100%。科研物资完好率:反映高校科研活动所购物资管理情况的指标。计算公式:科研物资完好率=现存物资价值/物资价值总额×100%。

2.衡量科研经费效率性的指标。有效资金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计算公式:有效资金率=科研成果累计总费用/科研经费支出总额×100%。管理制度健全性:反映科研活动管理制度健全程度。制度执行有效性:反映科研活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3

医院开展经济运行的管理工作,并非仅为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还要对医院的社会效益给予充分考虑。至此,在对医院实施经营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全面、充分的考虑成本效益,促使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相结合。本文通过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法,探讨其在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实际意义,最后就医院在经营管理当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具体对策进行论述,以此为相关领域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医院;经营管理;成本效益分析法

伴随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运行中变得更为科学、规范。然而当前一些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比如在经济性和公益性之间出现失衡状况,医院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等。所以,在医院实际运行过程中,为促使其能够为广大人民提供更为优质全面的医疗服务,对当前所存在的看病难状况予以改善,需要重视医院的经营管理工作。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和实施步骤

1.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概念成本效益分析法是一种在各项经营管理工作中具有决策性的方法,通过科学对比项目中的整体效益和投入成本,有效评估相关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通常状况下,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相关部门相应经济决策工作中予以运用,能够促使投入最小成本而获取最大收入效益的目标得以实现。针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际应用来讲,通常在评估公共事业社会效益的经济工作中较多运用,而在开展评估工作中,项目的实际效益及成本被很好的予以呈现,并且还做到了相应量化。

2.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施步骤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项目的成本;二是对项目的额外收益进行确定;三是就项目实施当中可实现节约的相应费用给予确定,然后将预期投入成本和收入效益的相应对比表进行制作;四是评估和量化项目的具体成本和实际收益。

二、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全面掌控医院各专科的运行情况医院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将成本效益分析法予以运用,核算医院各专科的收入效益及投入成本。医院的经营管理者能够全面了解医院各专科相关数据和指标,以此对各专科实际运行状况进行掌握,并将这些数据及情况作为工作开展依据,制定与医院现实情况相符合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促进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使医院管理现状得以改善,实现医院的健康发展。

2.有助于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活动的具体内容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即管理医院财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经济活动,就医院资源利用信息及医疗服务予以提供等。为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实质性提高,针对医院经营管理运行来讲,将成本效益分析法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控制医院经济活动的相应成本,促使医院充分及有效的运用资源,提高医院各种资源的实际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资源浪费状况,达到有效控制医院医疗成本、医疗患者相关费用成本、减少其治病医疗负担的目的。

三、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实质对策

1.基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高效控制医疗成本在医院经营管理工作中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医疗资源,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有效控制医疗成本的目的得以实现。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此,对我国公共医疗卫生事业进行全面建设,还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适应。医院经济运行的顺利运转,要求医疗机构尽可能节约医疗成本,促使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将其所具有的价值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就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予以满足。此外,对于公立医院来讲,要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给予充分利用,有效管理医院在经济活动中的实际成本投入,分析并核算医院在实际成本投入和具体收入收益的数据,控制各科室的投入成本,促使公立医院在今后发展中更为健康及可持续。

2.综合考量成本投入与社会收益,实现成本效益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成本效益分析主要包含有考核、控制、分析及预测等,由于成本利益分析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含医院的各个方面,甚至与医院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是医院乃至全体职工开展成本维护的实质基础。因此,医院可成立相应的成本效益分析小组,由院长带头,由财务执行具体和细化的成本核算工作,而其余部门给予配合和响应,从而形成全院参与及相互配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在医院日常经济运行中,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综合考量医院的成本投入,此外,还应对相应社会收益进行深入分析及比较,以此作为医院今后经济运行的指导标准,医院的社会效益也将成为整个经济运行中需要首先考量的基础因素,使成本效益分析的全面性、准确性及客观性得到有效保证。此外,针对医院投入成本方面的影响因素,在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医院医疗人力需要给予一定的成本投入,医院内部员工开展定期培训也需要相应成本投入,医疗资源的大量使用更需要诸多成本投入,以及医疗设备的维护升级及水电方面的消耗支出等,这些支出及投入均体现了分析结果方面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另外,基于社会收益方面相关要素分析,医院开展相应科研工作,就原有的操作程序合理简化,提升医院工作效率,从而达到保证医院医疗效果准确性及有效性的最终目的,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一些医院在具体科研工作当中,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收益无法用金钱来衡量,通过成本效益分析法的有效运用,对此类收益实施相应评估及分析,以此就可体现分析效果的全面性。

3.以医院公益性为支撑,促使医院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有效融合对公立医院来说,其经营活动主要以公益性为目的,因此,政府针对公立医院相应投入力度要不断加大及多元化,强化其内在的责任感,就国民健康策略给予不断完善及创新,对我国人民群众在就医方面的负担给予减轻,有效缓解当前所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对医疗卫生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扩大辐射范围,使更多人群受益,并为我国人民提供安全及价廉的医疗服务。此外,公益性医院应摒弃经济利益的束缚,不断规范医院的经营行为,就其经济运行机制给予不断完善,促进医院在服务性及公益性方面得到保证,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充足的医疗保障。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融入成本效益分析法,不仅能够为医院带来更多实际利益,还可对财务纠纷给予避免,这不仅是医院自身的实际需求,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框架下的现实需求。所以,应将成本效益分析法充分运用到医院经营管理中。此外,医院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规范,应以医院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基础,对所出现的问题及时找出解决对策,从而促使医院经济安全运行得到保证。

参考文献

1.明莉.成本效益分析法在公立医院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经济师,2013(10).

2.储振华,杜乐勋.国外卫生经济学中成本与效益分析方法的运用.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1985(01).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4

关键词:社会效益;社会责任;社会责任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引言

近些年,从三鹿奶粉事件、紫金“毒水”、富士康“十三连跳”到双汇“瘦肉精”再到中国电信垃圾短信,这些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职工利益和社会利益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日益突出,使得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这些问题频繁地发生凸显了我国企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和国家、人们、社会整体利益矛盾的加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因此,为了缓和企业经济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矛盾,协调企业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监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在我国企业建设社会责任会计刻不容缓,也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现状

我国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方面都还不成熟,在探索中缓慢发展,没有形成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发展模式。

(一)理论方面。我国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社会责任会计在我国会计领域是一个较为新心的事物,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有些著名学者有所成就,但是这种研究是以概念性的探讨、重要性的分析、国外研究状况的介绍为主,没能在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因而,理论研究还未能满足实际需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规范的、专门的、统一的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建立加以规范。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和监督制度方面的研究更是一片空白。

(二)实务方面。理论指导实践,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在理论方面研究的不成熟必然导致实务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社会责任会计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例如计量对象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对它的计量不仅需要经过专业训练的会计人员,即使这样也常常伴有主观的臆测,可能导致企业虚增和虚减社会效益和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社会责任会计报告流于形式。由于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过高,在我国只有一些大型的上市公司和国有企业向外界社会提供了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书,但大部分信息以文字形式披露,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撑,信息的真实性得不到保证,也没有专门的审计人员对其进行鉴证。

三、我国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必要性

(一)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然选择。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应该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不仅要反映企业内部的成本和收益,更要反映企业外部的效益。我国会计在关于企业经济活动对外部环境影响的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随着我国在国际上经济地位的提高,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完善我国会计体系的必然选择,以促进国际会计协调化与趋同化的发展。

(二)企业提高形象的需要。目前,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职工利益和社会利益问题日益突出,被曝光的企业市场明显受到影响。相反,那些乐于公益事业、对环境问题重视、关心职工利益等反映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事业的企业在消费者心中口碑较好,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因此,社会责任会计为企业宣传自身形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特别是社会责任财务报告将成为企业向社会公众宣传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包括生态环境方面、依法纳税方面、维护员工利益方面和其他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要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关注环境、资源和员工福利等问题,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科学构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合理确定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灵活选择计量方法,有效建立规范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体系,从而真实记录企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人力资源利用情况,并反映企业对生态环境和人力资源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四、推进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律规范与社会监督。政府在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建设中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工作,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强制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行为,并出台相应的惩治措施,使企业严格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

(二)企业自身要加强社会责任意识。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使企业长期只注重经济活动的内部效益,而忽视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作为社会责任会计建设的重要主体,企业应大力宣传社会责任知识,以提高企业各级人员对社会责任重要性的认识,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三)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教育。目前关于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只是某些专家的个人成就,社会公众对它的了解甚少。政府有关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杂志等传媒加强社会责任会计的宣传教育力度,这样社会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可以进行社会舆论监督。同时,应普及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关知识,建设大批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在核算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与传统会计有较大的差别,这就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在会计信息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等不能照搬原来的理论,要推进社会责任会计建设就必须建立符合我国经济现状的完善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余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0(01下):33-35.

[2]王世江.浅议我国推行社会责任会计的难点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1(08):88-89.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5

 

随着我国社会情况的不断发展,经济立法的发展也逐渐开始变的越来越完善,司法也逐渐开始广泛的展开,这些经济法的深入探讨和探究准备了实证材料。但是经济法理论研究过程中,经济多年的积累,经济法的基本理念也逐渐开始反思准备出了成熟的理论条件。

 

一、经济法是社会经济秩序的保护法

 

(一)经济法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管是哪一种法律作为一种制度都是应对社会的问题所出现的产物,并且这也是社会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也正是社会问题的产生,能够良好的解决法律的发展情况并且确定了自身的赋税的主要任务,这样引发的法律目标或者是任务是有所不同的情况。所以法律部门不同于其解决问题的主要类型,这样也是最终引起目标或者任务的不同情况。

 

(二) 经济法保护的利益。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决定了人们在利益结构中公共利益已经具有非常高的权重,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所能够过去的分享的权益,还需要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秩序以及公共物品中所分享的公共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

 

(三) 经济法的问题、利益以及经济秩序。在19世纪开始,世界各国间经济的发展能表民,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问题起关键的内容就是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和稳定有效的发展,但是这一问题的主要解决方式还在于能否形成比较好的经济秩序。

 

二、经济法是规范经济公害的行为法

 

(一)主流观念和选择。 法律作为社会的规范,之所以能够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主要是由人所具有的理性,以及其行为的主要意志支配的,也正因为如此,法律所规范的行为就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但是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根本的性质也决定了人的所有行为,但这些情况主要的原因都是利益的行为。

 

(二)行为分类和法律部门。(1) 行为类型和特点。在行为损害利益的视角能把造成损害的行为分成私害行为及公害行为。其中私害行为指的是为损害个人利益产生人的私益。而公害行为指的是为损害的利益主要就是人的公益。这两种行为的主要特点就是由其损害利益及受害的主体特性所决定的。(2)行为类型和法律规范的演化。在国家产生之后,人在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是其他人或公共机关两类主体之间的相互统一,因此,对人的损害也无非分成两种性质和主题,在现有的法律部门看民法、商法主要是私害行为的防范和控制,并且社会的主流观念也是自由主义的个人观念,所以近些年来,在对于利益的法律保护过程中,民法和行政法长期处于部门的主导地位。

 

(三) 经济公害行为和经济法。(1)经济公害行为的法律规范路径。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有计划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利益结构和行为发生了严重的变化,其中公共的利益占有的权重逐渐增加,同时对于社会的主观影响也在不断的加强,甚至公害行为所导致的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损害后果也逐渐呈现出来,导致公益保护逐渐被法律所重视程度。(2)经济公害行为和经济法规构造。在复杂的经济体系中,很多行为不属于经济公害的行为,这一点不仅仅和行为者所处的经济系统以及其行为在系统中的角色以及经济实力有关系,这也和方式的社会主流以及经济学观念对于这一行为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经济法中一般情况下没有设置专门的执法机关,这一点也决定着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的规则是否合理,这个也是能够有效控制经济公害的主要因素。

 

三、经济法是事前规制的主导法律

 

(一)决定规则选择的影响因素。在经济法的领域中,很多损害的行为是损害小但是分布却非常广泛的情况,例如:市场规制中各种损害消费者行为的,甚至很多行为有害性甚至展现出非常长的时间,限制市场竞争行为,对于市场竞争产生严重的影响,对于产业结构产生的主要影响等,甚至有些行为和损害结果的关系并不明确。

 

(二)决定规则运行的损害性特征。对于法律法规中的事后真让人规则,还需要有效发挥其主要的功能条件,并且需要在经济公害中被完全的颠覆,事前规则的设置主要还需要设立的专门机构进行调研,这也是在意义上来说以事前预防为主,防治经济公害的方式。

 

结论:根据以上内容能看出,经济法的发展和产生,碎玉社会的经济背景以及社会观念,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保护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并不是个人如何自由利用自身要素更好生活的问题,参与协商民事行政诉讼且加以改造,这样也能够建立起最新的诉讼形式,建立起最新的公益诉讼制度。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6

(16)

1.在技术方面[见第<15>节,1.],劳动效益划分方式的区分:

A.根据劳动效益的分配和结合。即:

1.根据同一个人承担的劳动效益的方式。这就是:

a)或者在同一个人手中

1)同时完成领导的和执行的职能,或者

2)只完成领导职能或只完成执行职能。

关于a):当然,对立是相对的,因为一个正常情况下,又完成领导职能者(如富农),偶尔也“一起干活”。此外,任何小农,或者手工业者,或者小船夫,构成1)的类型。

b)或者同一个人完成

1)技术上不同形式的和产生不同的最终结果的劳动效益(劳动效益的配合),即或者

(1)由于对技术的各部分缺乏劳动效益的专门化,

(2)在季节变化之时,-或者

(3)利用一些主要劳动效益没有要求的劳动力(附带劳动效益)。

或者同一个人完成

2)仅仅是特别形式的劳动效益,即或者

(1)根据最终结果单独分开出来:即同一个劳动效益的承受者完成所有为达到这一成果所必须的、技术上形式相互不同的、同时进行的和逐渐进行的劳动效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存在着劳动效益的配合):劳动效益分类化。

(2)根据劳动效益的方式,在技术上专门化,因此,必要的话,可通过若干人的(根据不同情况)同时的或逐渐的劳动效益,实现最终产品:劳动效益专门化。

这种对立在很多方面是相对的,然而原则上是存在的,而且在历史上也是重要的。

关于b),1):(1)的情况典型地存在于各种原始的家庭经济中,在它们当中-除了男女不同性别的典型的劳动分工外(关于这个问题在第5章中论述)-,每个人都根据需要,做着种种工作。

对于(2)的情况来说,农业和手工业的冬季工作之间的季节变换是典型的。

对于(3)的情况,是城市工人的农村副业劳动和无数的-直至现代的机关-继承下来的“副业劳动”,因为有自由时间。

关于b),2):对于(1)的情况,中世纪的职业划分的方式是典型的:大量的手工行业,它们工作实行分类化,各自为政,都是为了一种最终产品,然而,毫不考虑,在技术上往往是他治的劳动过程导致这种产品,即毫不考虑劳动效益配合的存在。(2)的情况包括着劳动的整个现代化的发展。但是,从严格的心理生理观点看,几乎不再有某一种即使是高度“专门化的”劳动效益,真正是彻底孤立的;其中总蕴藏着一种劳动效益的专门分类,只是不再像中世纪那样以最终的产品为取向。

此外,劳动效益的分配与结合的方式(见上文A.)是不同的:

2.根据为取得一项成果,若干人的劳动效益相结合的方式。可能是:

a)劳动效益的累积:为取得一项成果,若干人的同样方式的劳动效益的技术结合:

1)通过有条不紊的、技术上相互独立进行的、平行的劳动效益;

2)通过为达到一个整体效益在技术上社会化的(同样方式的)劳动效益。

平行工作的割草工人或铺路工人可以作为例子,用来说明1)的情况。在古代埃及,很多为完成同一个劳动效益的人“驾”在一起(拉在绳子上),最大规模地(成千上万的强迫劳工)运输庞然大物,可以作为例子,用来说明2)的情况。

b)劳动效益的结合:为取得一项成果,质上不同的专门化的[见A.1.b)2)(2)]劳动效益在技术上的结合:

1)通过技术上各自独立进行的劳动效益,即

(1)同时进行的,即平行地-

(2)逐渐专门化地进行的劳动效益,或者

2)通过在同时发生的行动中,技术上社会化的、专门化的(技术上互相补充的)劳动效益。

1.要说明1)(1)的情况,在经纱和纬纱上纺织的平行进行的劳动,是一个告别简单的例子,还有许多类似的、大家都旨在生产整个最终产品的、技术上并行和独立进行的劳动过程。

2.要说明1)(2)的情况,纺纱、织布、缩绒、印染、砑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最普遍的和最简单的、在所有工业中都一再出现的例子。

3.要说明2)的情况,从铁匠的夹着铁块和抡锤(这大致在任何现代的锅炉制造厂里都重复着)开始,现代工厂里“手交手”的密切合作方式,都是典型例子-对于现代工厂,这虽然并不特殊,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乐园和话剧是工厂之外的最高典型。

(17)

(继续论述I,参阅第(16)节)。

此外,在技术上劳动效益分类的方式还作区分:

B.根据与相互补充的实际生产手段相结合的程度和方式。首先,

1.根据它们

a)提供纯粹的服务性劳动效益;

例子:洗涤工、理发师、演员们的艺术表演等。

b)制造或改制实物产品,即:“原料”加工,或者运输。更准确地说:根据它们是

1)安装的劳动效益,或者

2)产品制造的劳动效益,或者

3)产品运输的劳动效益。相互对立是十分模糊的。

安装的劳动效益的例子:粉刷工人、装饰工人、石膏花饰工人等等。

此外:

2.根据它们使所获利的货物可享用的阶段。

从农业的以及矿山的原料产品,到可享用的以及送到消费地点的产品。

3.最后,根据它们利用:

a)“设备”,即:

(1)动力设备,也就是说,为取得可利用的能源的手段,即

①天然的能源(水、风、火),-或者

②机械化的(首先是蒸汽的或者磁力的)能源;

(2)分开的劳动车间;

b)劳动手段,即①工具;②器械;③机器。可能是:利用这种或那种生产手段,或者都不用。纯粹的“工具”应该叫做这样一些劳动手段,它们的制造是以人的手工劳动的心理-生理条件为取向的:“器械”是这样一些劳动手段,人的劳动作为“操作”是以它们的工序为取向的:“机器”应该叫做机械化了的器械。它们之间的十分模糊的对立,对于确定手工业技术的一定时代的特点具有某种意义。

对于当今大工业很独特的机械化的动力设备和机器的运用,在技术上受到两方面的制约:a)特殊的工作能力和节省人的劳动耗费;b)按其方式的规模,劳动效益的特别均衡性和可计算性。因此,这种运用只有在对有关品种的产品有着足够广泛的需求时才是合理的,也就是说,在流通经济的条件下,只有在对有关品种的货物有足够广泛的购买力,即有相应的货币收入,才是合理的。

当然,关于工具和机器技术的发展和它们的经济学发展的理论,在这里甚至不能探讨,哪怕是开始作个最微小的探讨。诸如用脚蹬启动的织布机和无数类似的劳动工具,都应该理解为“器械”,同人的(或者在另外的情况下:牲畜的)机体相比,它们无论如何已经表现了力学技术的固有规律性,没有它们的存在(特别是各种不同的矿山“输送设备”也属于这个范畴),机器就不会按它们今天的功能产生。(利奥纳多。达。芬奇(1452-1519年,意大利画家、雕刻家、建筑师、自然科学家和技械师)的“发明”就是一些“器械”。)

(18)

II.在社会方面[见第(15)节,2.]劳动效益分配方式的区分:

A.根据在质上不同的或者尤其是互补性的劳动效益如何分配给自主的和(或多或少)自治的经济方式,然后在经济方面,又根据这些经济是:a)家庭式预算单位;b)赢利企业。可能存在着:

1.统一的经济,它具有纯粹内部的即完全不自主的和他治的、纯技术的劳动效益专门化(或劳动效益的分类化)和劳动效益的结合(统一经济的劳动效益分配)。统一经济在经济方面可能是:a)家庭式的预算单位;b)赢利企业。

最大规模的统一的家庭式预算单位,也许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国民经济,最小规模的是原始的家庭经济。原始家族经济包括所有的产品生产劳动效益或者它们的大多数(封闭的家族经济)。具有内部劳动效益专门化和劳动效益结合的赢利企业的类型,在只有商人们统一反对第三者的情况下,自然是相互配合的大规模的经营。这两种对立即开辟又(暂时)结束自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前景。

2.或者在自主的经济之间存在着劳动效益的分配。这种分配可能是:

a)在他治的、然而是自主的、以一种协议的或强加的制度为取向的个体经济之间的劳动效益的专门化或者分类化。这种制度在实质上又可能是:

1.以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的需求为取向,即或者:

1)以一个领主的家庭预算的需求(古希腊家族的劳动效益分配为取向),或者

2)以地主的赢利经济为取向;

2.以一个生产合作社团体成员的需求为取向(团体经济的劳动效益分配),即从经济上看,或者

1)以家庭的预算为取向,或者

2)以赢利经济为取向。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团体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I仅仅是(实质上)经济调节性质的,或者

II同时是经济团体,-除了这一切之外,还有

b)在实质上仅仅以利害关系,而形式上仅仅以一个维持秩序的团体的制度(第二章第(5)节d)为取向的自主的和自治的各种经济之间,还存在着流通经济的劳动效益的专门化。

1.说明情I的类型,即仅仅调节经济的团体,具有2(合作社团体)和1)(家族预算)的性质:印度的乡村手工业(企业);说明情况II,即经济团体,具有1(地主的家庭预算)性质:把王公的或者领主的或者农奴主的家庭预算的需求(或者:王公诸侯在政治上的需求)摊派给臣民、佃农、隶农或者奴隶,或者农村雇农,或者要缴纳社区捐赋(见下文)的农村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这原本在全世界都存在过。在情况1中的缴纳手工劳动效益,仅仅是经济调节性质的(1),例如往往是根据领主的司法权提供的手工劳务,和在情况2中,根据城市的司法权所提供的手工业劳务,也是经济调节性质的(只要它们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不是追随物质的,而仅仅是追随财政的目的)。以赢利经济为取向的[情况a),1,2],:家庭工业的劳动效益分派给各个家庭。

情况II中的a),2,2)类型,是在某些很古老的小工业中强加的劳动效益专门化的种种例子。在索林根的冶金工业中,原来存在着生产合作社协议的劳动效益专门化,只是到了后来才具有领主的[经销]性质。

对于情况a),2)2)1(仅仅调节的团体)来说,所有流通领域的“农村”或“城市经济的”制度,只要它们在实质上干预货物生产的方式,就是一些类型。

情况2),b)就是现代流通经济。

还必须作如下的详细补充:

2.情况a),2),1)I里的团体制度,是按特别的方式以预算经济为取向的,通过它们是以各个成员所预见的需求为取向,而不是以(乡村)团体的预算目的为取向的。这种取向的分类化的奉献义务应该叫做手工业品的实物捐赋,这种方式的需求预防措施应该叫做手工业品的需求满足。这里所涉及的总是团体对劳动分配和-可能是-劳动结合的调节。

如果相反,(在2,a),II的情况下)团体本身(不管是领主的,还是生产合作社的)拥有自己的经济,为此劳动效益又进行专门化的摊派,就不应该使用这个名称,徭役领主、地主和其他大家族的专门化的或分类化的实物缴纳制度,构成这些情况的典型。不过也包括由王公们、政治的和社区的或者其他主要以对外经济为取向的团体,为领主或者团体的预算所摊派的交纳义务。这种质上分类化的、按制度规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的徭役和缴纳义务,如果大家庭的预算作为接受者个人,就应该叫做家族的实物捐赋,如果团体的预算作为接受者,应该叫做团体的实物捐赋,以这种方式供应经济团体预算的原则,应该叫做社区捐赋的需求满足。这种方式的需求满足曾经起过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以后还要多次谈到这种作用。在政治团体里,它代表着现代的“财政”位置,在经济团体里,它意味着大的预算的“非集中化”,因为它把预算的需求分摊给农民和庄园的手工业者以及形形色色赋役的承担者,他们不再保持和利用共同预算,而是进行自己的预算,然而,对团体预算承担缴纳义务,缴付徭役和实物租息、只要他们依附于这个团体。罗特贝图斯首先把“家族”这个术语用于古代的大家族预算之中,这个概念的特征是通过家族成员或者依附家族的劳动力,保障需求满足的-原则上-自给自足,实际的生产手段毫无交换地供他们使用。事实上,古代(尤其是埃及的“新王国”时期)的地主、特别是王公大家庭,是把大家庭预算的获得分摊给依附的赋役义务人(徭役和捐赋的义务人),这类家族在极为不同的程度上接近这种类型(纯粹的类型罕见)。同样的现象有时也在中国和印度发生,在较小规模上也发生在我们的中世纪,从卡洛林王朝的庄园法规开始:大家族往往不乏对外交换,但是具有家庭预算式的交换性质。同样地,也往往不乏货币分派,但对需求的满足仅起将要作用,并且受到传统的束缚。-担负社区捐赋的经济也往往不乏对外交换。然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根据重点,需求的满足是通过作为摊派捐赋的偿付而交出的实物来实现的:实物津贴和土地俸禄。当然,其种种过渡形式是模糊的。但是,这里所涉及的总是在劳动分配与结合的方式上团体经济对劳动效益取向的一种调节。

3.对于情况a),2,I(经济调节的团体)来说,西方中世纪的城邦、中国和印度的行会和种姓制度中的经济调节,是情况2)(赢利经济的取向)的一种相当纯粹的类型,它们调节着手工业中师傅位置的数目和种类以及劳动的技术即劳动取向的方式,只要其意向不是用手工业者的有用效益去供应消费的需求,而是-并非总是、但是经常如此-保障手工业者的赢利机会,尤其是保持劳动效益的质量和划分顾客的范围。正如任何经济调节一样,不言而喻,这种调节也意味着限制市场自由,因而也限制了手工业者们自治的赢利经济的取向:它以为既有的手工业企业获得“粮食”为取向。因此,在这一点上,尽管有其赢利经济的形式,在内在实质上,还是与家庭预算经济取向相类似。

4.对于情况2)中的a),2.II来说,除了已经列举的家庭工业的纯粹类型外,首先是我国东部的庄园经济以及以其制度为取向的固定工经济,和西北部的含有佃农经济的庄园经济都是一种典型。庄园经济也好,经销经济也好,都是地主以及经销商的赢利企业;固定工和家庭工业工人的经济企业,既在强加给它们的劳动效益的分配和劳动效益的结合方式上,也在它们的赢利经济上,主要以庄园团体的劳动制度和家庭工业的依附性所强加于他们的缴纳捐赋义务为取向。此外,它们就是家庭了。它们的赢利效益不是自治的,而是为了地主以及经销商的赢利企业的他治的赢利效益。根据这种取向的实质划一的程度,同一个企业之内,纯粹技术的劳动效益分配的实际状况可能接近于在“工厂”的情况。

(19)

(续论II,参阅第(18)节)。此外,在社会方面,劳动效益分配方式还区分为:

B.根据把一定的劳动效益作为报酬的现存机会如何被占有的方式。占有的对象可能是:

1.劳动效益的使用机会;

2.实际的生产手段;

3.由支配性的劳动效益提供的赢利机会。

关于“占有”的社会学概念请看上文第1章第(10)节。

关于1.劳动使用机会。其中可能是:

I.劳动效益给予一个单一的接受者(地主)或者一个团体;

II.把劳动效益投放到市场上。

在这两种情况下,存在着如下4种极端对立的可能性:

第一种可能性:

把使用机会给予劳动者个人垄断性的占有(“行会自由劳动”),即:

1)世袭的和可转让的,或者

2)个人的和不可转让的,或者

3)虽然是世袭的,但是不可转让的,-在所有这些情况中,或者是无条件的,或者是以物质的前提相联系的。

关于Ia),1)的例子:I的例子是印度的乡村手工业者,II的例子是中世纪“现实的”手工行业权利,情况I中的1,a),2)的例子,是一切谋求“一个职位的权利”,情况I和II中的1,a),3)的例子,是某些中世纪的手工行业的权利,然而,首先是印度的手工行业的权利和中世纪形形色色的“官职”。

第二种可能性:

b)把劳动力的使用让给一个劳动者的所有者占有(“不自由的劳动”):

1)自由的,也就是说,世袭的和可转让的(完全的奴隶制),或者

2)虽然是世袭的,但是不能转让或不能自由地转让的,而是例如只能与实际的劳动手段-尤其是土地-一起转让(隶农制,世袭奴仆制)。

让一个地主对劳动使用的占有,在实质上可能会受到限制[b),2):隶农制].劳动者既不能单方面擅自离开他的劳动岗位,也不能单方面剥夺他的劳动岗位。

对劳动使用的这种占有可以被所有者利用,

a)家庭预算式的,即

1)作为实物的或者货币租息的源泉,或者

2)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家奴和隶农);

b)赢利式的,

1)作为:①商品的供应者,或者,②所提供原料的加工者,目的在于销售(不自由的家庭工业),

2)作为企业的劳动力(奴隶或者隶农企业)。

在这里和以后的论述中,“所有者”当中,不是指这样一种必然要参加劳动过程的人,不管是当领导也好,也不管是参加劳动也好,他作为占有者可能是“领导者”;然而不是必然是这样,而且往往并非如此。

“家庭预算式”地利用奴隶和隶农(任何形式的仆从),即不是作为赢利企业的劳动者,而是作为租息的源泉,这在古代的中世纪早期是很典型的。例如楔形文字记载过波斯的一个王子的奴隶当学徒的历史,也许是为了让他们作为家庭的劳动力,然而也许也可能是为了换取捐税(希腊文是:“apophora”,俄文是:“obrok”,德文是:“Halszins”或者“Leibzins”),而实质上,让他们自由地为顾客劳动。在希腊的奴隶中,这正是常规(当然,不是毫无例外),在罗马,带有经营手段或经营资本的独立自主的经济(不言而喻,要向地主交捐税),越来越成为法律范畴。在中世纪,很多地方的农奴制统治萎缩为一个仅仅从其他方面几乎独立的人收取租息的权利,例如在德国的西部和南部,这是非常普遍的;在俄国,实际限制地主从实际上(尽管法律上是困难的)自由迁徙的收取捐税是很经常的(纵然还不普遍)。

“赢利式地”使用不自由的工人,尤其在地主的(此外可能也在某些王公们的,估计也在法老的)家庭工业里采取的形式,或者是:

a)不自由的供应手工行业形式:交付实物的形式,其原料(诸如亚麻)由劳动者们(依附农民)自己获得和加工,或者是

b)不自由的加工利用手工行业形式:对地主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的形式。产品可能被地主变为货币,至少是部分地变卖为货币。然而,在很多情况下(在古代就是这样),这种市场的利用局限在偶尔的赢利上,-近代的初期阶段,在德国和斯拉夫的交界地区,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不是仅仅)在这里,产生了地主和农奴主的家庭工业。-农奴主的赢利变为一种持久的企业,既可能采取。

a)不自由的家庭劳动的形式,又可能采取

b)不自由的车间劳动的形式。

后者是古代希腊作坊和种种不同的形式之一。两者都存在于东方地区的法老时代的作坊,寺庙作坊和(根据坟墓壁画证明)农奴主私人的作坊,此外存在于希腊(雅典狄摩西尼工场),在罗马的庄园副业企业中(参阅古默鲁斯的论述),在拜占庭,在卡洛林王国的妇女工场和近代比如俄国的农奴工厂(参阅M.冯。图干-巴拉诺夫斯基关于俄国工厂的著作[1900年版].

第三种可能性:

C)不存在任何的占有(在这个词意上形式上“自由的劳动”):依据形式上双方自愿的合同的劳动。然而,合同可以在实质上通过惯例或法律强加的劳动条件制度作形形色色的调节。

自由合同劳动可以被利用于而且典型地被利用于

a)家庭的预算:

1)作为临时工作(毕歇尔称之为“谋求工资的加工手工业”);

(1)在雇主自己家里:上门做活的工人;

(2)在劳动者家里(毕歇尔称之为“家庭手工业”)。

2)作为长期工作

(1)在雇主自己的家里(雇佣的家庭奴仆);

(2)在劳动者家里(典型的是:罗马帝国的世袭隶农);

b)用于赢利方面,即

1)作为临时工作,或者

2)作为长期工作,-在这两种情况下,同样的是,或者

(1)在劳动者家里(家族手工业),或者

(2)在所有者的封闭式的企业里(庄园或工场的工人,尤其是工厂的工人)。

在情况a)中,劳动者根据劳动合同为一个消费者服务,他“领导”着劳动;在第二种情况下,劳动者服务于一个赢利的企业家:尽管其形式往往在法律上相同,在经济上却有天壤之别。世袭隶农可能两者兼而有之,然而,典型地是古希腊家族经济的劳动者。

第四种可能性:

d)最后,可能让一个劳动者的团体占有劳动使用的机会,而劳动者个人没有任何的占有,或没有任何自由的占有,由于

1)对外绝对的或者相对的封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