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1

通过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从石化公司了解到现在石化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以及现在石化公司所需怎样的专业人才。到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乐清分公司了解到,现在石化行业的前景,随着国际油价的上涨,石化行业的资金运行的紧缺,促使很多企业关门歇业,从而出现了许多人员的下岗,虽然这样但是石化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特别紧缺的,特别是管理岗位的专业人才。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对与管理这一岗位的胜任是绰绰有余的,但是大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还有就是自己的动手能力,我们要承认大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比现有的老职工都要强,但是他们的实践能力都比较柔,大学生要加强社会实践能力,我们要通过努力,通过学校和社会的不断努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现在石化专业大学生在石化行业的岗位特别多,石油行业经过前几年的体制改革和重组,预计毕业生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各专业的毕业生尤其是研究生仍将是石油工业就业市场上的紧俏产品。只要毕业生愿意到石油行业就业,每个人包括女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应该是不难的,就石化公司而言,大学生可以到基层的加油站工作,一开始可以先拿油枪,从基层工作开始锻炼自身能力,再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加油站管理人员,特别是加油站的安全管理人员,加油站的计量员,以及加油站的站长等岗位,这些都是石油公司的基层岗位。这些岗位现在特别多,现在石油公司急需加油站的管理人员,由于最近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温州乐清分公司要扩建三个加油站,所以需要的石化专业人才也就特别多,石油公司现在对加油站的管理人员的紧缺主要表现在我们现在只能从现有的职工中选出能力比较强的进行综合能力的饿锻炼,这样很浪费人力物力,所以石油公司对大学生的需求也就特别多了,我们很欢迎大学生到加油站这些基层工作锻炼自己。

石化专业学生还可以到油库工作,油库的岗位待遇比加油站的要好一些,但大学生要作好思想工作,在油库工作是一件比较枯燥的是,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在油库,特别是到洞库时,那是很寂寞的事,大学生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才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还有石化学生可以到炼油厂工作,在炼油厂有很多的岗位提供给石化专业的大学生,特别是油气储运的学生,可以做好油品的收发工作,特别是原油的进库和原油输送到机器上的过程,都需要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而且在炼油厂的成品油的运输也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所以说石化专业的就业是很好的,但现在的工作都是合同工的形式,不再有正式工了,就是有也只是原来的老职工了,随着他们的退休,石化将不再有正式员工了,全部都是合同工,但是合同工的待遇还是可以的,一般的社会福利都会给予的,石化还有自己的福利,在这不好说,每个石化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有福利。石化专业学生还可以到石化设备企业工作,特别是油气储运专业的学生在石化设备企业可以找很好的岗位,特别是石化设备的设计方面,拥有相当好的经验,通过专业知识的运用,更好的设计出石化运用的设备,为石化行业的生产设备提供良好的保障。

在油库的设备管理方面也有一定的能力要求,石化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特别是油库管道的设计铺设,对提高油库的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在油库石化专业的学生还可以管理油库的用电设备,对电器的合理设计以及电路的铺设,用电的安全措施,特别是油库的防爆措施,运用专业知识更好的为石化行业服务。提高油库的用电安全,使油库成为安全的油库。石化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到油田一线工作,在油田可以运用油品输送工程技术,油田工作是特别辛苦的,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无法承受油田的寂寞以及工作的艰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到油田工作是锻炼大学生能力的最好岗位,为以后的管理岗位很有帮助。能够提高以后的管理能力,更好的为石化企业服务。

对于大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石化相关负责人是这么说的:

1、提高外语、计算机水平,积累专业经验,使毕业生自身条件与用人单位的需求相适现在石化专业大学生在石化行业的岗位特别多应。如各石油单位对外合作的任务加剧,需要既懂专业尤其是具有现场经验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毕业生。拥有相关知识的毕业生现在的人才市场十分紧缺,所以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

2、加强自身基本的文明礼貌和道德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工作条件好的单位往往要求也比较高,比如说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基本的行为举止和做人的基本素质等方面也影响用人单位的选择。大学生的形象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形象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就业成败,所以说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的素质形象,人虽然要外在的美,更需要内在的美。这就要求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

3、现浙外的企事业单位也很多,不妨可以把就业的眼光放远一些。虽然在浙江工作有很多好处,浙江的企业事业单位更喜欢浙江境内的毕业生,这种现象比较明显,但这样存在的就业压力也比较大。为了能够更好的找到工作我们可以放眼远一些,到西部工作,发扬大学生支援西部大开发,通过对原油储备的了解,我国的原油都存在西部不发达地区,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知识才干为西部的建设而努力。通过在基层的工作更好的了解基层工作者,为以后的发展提高保证。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4-0053-03

引言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在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仿照原苏联的教学模式成立了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如大连工学院(即大连理工大学)在1951 年率先成立了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第二年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也相继设立了化学生产机器与设备专业。该专业的设立,对我国当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我国化工、石油化工、轻工、制药等行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该专业主要的特点是将化工过程和过程设备有机地结合起来,所学知识既可以解决化工生产过程遇到的难题,又可以根据化工生产需要来设计、改进和加工所需的设备,还可以对生产设备进行操控、维护和维修。该专业曾被誉为“万金油”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长期备受社会青睐。[1][2][3][4][5]

然而,随着工业和科技的发展,高能耗、低效率、高污染的粗放式的生产模式已与时代主题格格不入。目前的生产,要求过程设备向大型化、精密化、节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调整时,将原来的“化工设备与机械”专业更名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专业名称的变更,既拓宽了专业领域范围,也拓宽了专业知识结构。

目前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涵盖了化工设备与机械、真空技术与设备、炼油机械、矿业机械、建材机械、轻工机械等专业。也就是说,过去的这些专业经专业调整以后现在都叫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对应专业名称的变更,专业知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即从原来的以化工过程原理和化工设备设计知识为主的课程设置,拓宽到以过程原理、过程装备和过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就业领域也从原来的以化工和石化企业为主导领域,拓宽至化工、石油化工、炼油、食品、环境工程、制冷工程、生物化工、动力能源、冶金、轻工和制药等领域。不可否认,专业名称和专业内涵的变革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同时,专业范围的拓宽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鉴于目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就业形势较好,目前全国已有120多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其中部分院校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并不是由原来的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转变过来的。这些院校为了满足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保存原来专业的特点,课程体系一度变得庞大而复杂。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学生们在一定程度上对本专业的认识、专业课程的学习、就业甚至再深造专业的选择产生了一定的困惑。目前,为了与国际工程教育接轨,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国际化,即使是由化工设备与机械发展起来的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非常庞大。图1是我校2015级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加上选修课共60余门次。目前面临的一严峻问题是,课程门数在增多,而总学时却在减少,从而出现学时紧张难以分配的现象。对本专业而言,一些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工程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仅有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学生对这些课程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深入和透彻,这导致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如过程流体机械)中比较吃力,难以理解过程中涉及的物理现象;甚至有些学生在考研时,几乎不敢报考专业课程为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高等院校。

其次,课程的大而全,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面对复杂的课程体系,学生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要学什么,将来能干什么。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对很多课程认识不足,只是简单的根据学时的多少来判断课程的重要性,这导致他们在学习时不能很好地把握专业方向,严重影响了就业方向选择的主动性。再加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本身在专业方向归类时就比较特殊,其本科阶段归属于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而研究生阶段(即化工过程机械)又归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这无形中又增加了学生对专业方向理解的困惑。再次,目前有些院校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专业方向,但从学生就业和发展的角度来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再加上目前高校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学校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且单一的专业方向会影响学生的就业,形成内部竞争的局面。因此,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的精心凝练和认真规划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专业方向的规划和思考

正如前述,早期曾把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称为“万金油”专业。但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啥都能干,那也就意味着他啥也专不了、精不了。就学术界而言,到目前为止,本专业出来的两院院士和杰出科学家屈指可数,所以专业方向的凝练和规划是必然的。为了与国际接轨,专业方向的凝练不能偏离已有的课程体系,而应在与国际接轨的基础上,认真规划专业方向。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我校的过程装备控制工程专业而言,主要的专业课程可分为:过程设备、过程机器和过程控制三大类。顺着这三大课程类别,实际上可以规划为过程设备、过程机器和过程控制三个专业方向。学生在数学、自然科学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基础课程学完之后,就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专业方向选择。确定了专业方向后,学生就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和个人的发展深入学习相关课程。当然,制订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专业方向的需要合理地安排相关课程、分配学分和学时。

(一)过程设备方向

该方向以过程设备(包括存储容器、换热器、塔器、反应釜等)的结构设计、强度设计、材料选用、制造加工为主。支撑专业方向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应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过程原理、工程材料,主要的专业课程应为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装备制造工艺、压力容器设计规范、信号测试与处理。相对于其他专业方向而言,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这些课程的学时应偏多些。

(二)过程机器方向

该方向以过程机器(包括压缩机、泵、离心机、汽轮机等)的结构设计、热力设计、节能设计、操作运行、故障诊断为主。支撑专业方向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应为流体力学、热力学、传热学、过程原理、材料力学,主要的专业课程应为过程流体机械、故障诊断技术、过程装备制造工艺、信号测试与处理。相对于其他专业方向,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这些课程的学时应偏多些。

(三)过程控制方向

该方向以过程控制仪表(包括压力、温度、流量、应力应变等传感器)的结构设计、原理设计、电路设计、控制设计为主。支撑专业方向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应为电工和电子技术、控制工程基础、复变函数、过程原理、计算机原理及应用,主要的专业课程应为过程控制技术及应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过程控制与计算机控制系统。相对于其他专业方向,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这些课程的学时应偏多些。

表1列出不同专业方向课程的对比情况。从中可以看出,每个方向都有自己的重点课程,这样做有以下优点。1.学生明白了专业方向的重要课程,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很好地将课程学习和自己将来的就业和发展结合起来。2.优秀学生在进一步深造学习、选学校和专业时,比较灵活,选择的余地比较大,摆脱了考研专业课程只敢选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的尴尬局面。3.能够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分层次教学,比如每个专业方向的重点课程应配置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进行授课。对于这些重点专业课程,不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均应严格要求,在纵、深方面均应达到预定的水平。而对于相同课程、非专业方向学生的教学,教师应侧重于知识广度的教学,不应再抓细节、求深度。4.便于课堂管理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了专业方向,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比较强,重点课程会多投入,非重点课程应以了解为主。对学生而言,在明白了课程的学习目标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会相应提高;对教师而言,课堂管理也会相对轻松。

三、结束语

不可否认,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教育也如此。教育的改革和国际化,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诸如课程体系膨胀、专业方向模糊等一系列问题。本文针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模糊不清这一问题,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解决方案。在笔者看来,根据目前的课程体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设置过程设备、过程机器和过程控制三个专业方向,然后再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每个方向应根据需要来设置自己的课程,不同的方向、相同的课程,可配置不同的学时,讲授不同的内容。面对具体的专业方向,学生应制订详细的学习目标。这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就业乃至未来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志义,. 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认识与规划[J].化工高等教育,1999(3):9-12.

[2] 李志义,.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背景的认识[J].化工高等教育,2003(1):11-14.

[3] 闫绍峰,廖国进,熊晓航.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6-123.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4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1.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1.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2.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2.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2.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3.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5

论文摘要: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根据涉外旅游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4个模块、3个阶段、有目的的教学设计明确了教学目的,优化了课程安排,最终达到培养符合涉外旅游市场需求的人才的目标,同时符合涉外旅游专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涉外旅游市场迅速发展起来,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基础上纷纷开设涉外旅游专业。高职教育具有两个属性,一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一为高等教育的属性。目前,我国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这两个属性,尤其职业技术教育属性,导致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不准确,培养方式与就业有差距。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课程设置指学校为学生所提供的教学科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课程设置的结果就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性课程体系和实践性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根据一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由相关学科知识及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及逻辑顺序排列组合而成的知识系统。”高等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的设置,尤其取决于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水平。

1当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特点

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从设立之初起,各学校就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尚未对此达成共识,一致认为缺陷不少,问题仍然比较严重。

1.1课程体系专业定位模糊

目前,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普遍体现出定位模糊的特点,没有认清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职业中专的区别,出现两个极端,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明显的高职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部分的高职院校把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满足旅游业大量需要的初级技术职员和一般服务员的层位,为保证高就业率,而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指导,学生潜力无法得到可持续的充分发挥。www.133229.COM

1.2课程体系与就业脱节

课程体系的制定者对旅游行业和就业市场的了解不够,闭门造车现象突出。教师到行业从业很少,造成课程体系死板僵化,教学内容与学生就业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手法传统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学生毕业后还要再一次进行实践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1.3课程体系带有拼接色彩

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拼装特色,主要表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课程、外语课程的简单加和现象,导致涉外旅游专业往往成了旅游管理专业的附属专业,没有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的重复、外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分离现象十分明显。还有部分的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过多,涉及的知识涵盖了旅游专业相关学科的很多内容,学生普遍感觉到什么都学,但到具体应用时却感觉到了自己掌握的知识的深度不够,不能熟练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使自身的发展陷入被动,这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1.4课程体系受教材制约

当前市场上适合高职用的教材很少,受教材制约,导致外语教学与旅游专业知识教学脱节。比如现在在市场上就很难找到适合高职涉外旅游(韩语方向)专业用的教材,现有的大部分都是纯语言而没有结合专业的教材。由于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教材的问题,导致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只能把语言课和专业课分开开设,能进行双语教学的专业课很少。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有旅游管理和外语两个专业的简单叠加,只是简单地在旅游专业教学中多设置几节外语课,或者是在外语教学中加入简单的专业知识;另外一种是完全就搬本科院校的设置方式,基本不考虑高职院校本身的特点。根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定位,结合旅游市场的情况和用人单位用人的情况,涉外旅游教学有必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教学特色、突职业教育、多学科结合的课程体系。

2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模块,就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的结构。”模块课程体系,是指整个课程结构以模块化的形式进行构建,根据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将几门课程组成一个大的模块,几个大的模块组成某一专业的课程计划,也有人将之称为板块。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根据市场需求先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同时,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模块课程体系以其灵活性与开放性受到高职院校的欢迎。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下。

2.1就业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的目标和内容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考虑到了就业市场的需求,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瞄准职业方向并落实到具体岗位,就业方向在课程体系中清晰体现;课程设置指向工作需要,即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来确定课程内容,每个课程模块都有明确的就业指导目标,同时兼顾到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

2.2用模块化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建设课程体系首先对行业就业岗位的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将课程进行模块的划分,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课程设计为文化素质模块;再将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应用模块,以上两个模块为专业通用的课程;最后将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及职业技术模块,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学生潜力培养模块、专业素养培养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技能模块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2.3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通过选修课程模块和预实习选择专业方向的设计来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确定好的模块有的放矢,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所选的模块上,不断地钻研直到精通,强调专项技能的强化。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内容模块,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指导和评价,让学生也能负责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活动,主动地学习。

2.4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灵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很强的灵活性。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置中专门针对市场上对涉外旅游人才的需求来确定一些模块的学习,这一部分在设置的初期留出一定的时间,到需要的时候灵活设置,适时调整,可以通过选修课程和专业讲座等来实现。

3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

构建就业导向的涉外旅游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根据该课程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涉外旅游专业的特殊性,采取一些措施来进行。

3.1对涉外旅游市场进行调研

作为面向职业和岗位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计一定要与市场紧紧相扣。构建课程体系之前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有计划的到涉外的旅游市场和企业中去进行调研,确信将要开设的课程是目前企业需要和正在使用的。

首先,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过程一定要与企业相联系进行。组成由校内、校外人士(主要是企业的专家或管理人员相结合的专业委员会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

其次,对涉外旅游企业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涉外旅游专业对应的职业方向,确定职业方向所需知识、能力与态度的教育模块;分析每个职业方向模块应具备的专门技能和知识;得出相应的调研结论。

再次,调研人才市场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每个方向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对学生选修人数做调整,有必要的时候要通过竞争来达到合理的学生学习人数控制。

最后,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目标。设置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体系改革必须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

另外,教师也应该增加到行业就业的经验。教师如果没有到行业锻炼的实践经验,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就不会符合市场的需要,教学活动也会与就业实际脱节。

3.2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实施

在市场调研和学科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首先以旅游市场就业需要为目标,分解目标,逐步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所以,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要考虑涉外旅游市场的需要、教学时问和学科特点几个要素来进行设计,并且与实践教学联系。根据以上这些要素,构建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框架如图1。

该课程体系的创新体现在4个方面。

(1)充分体现了“理论+实践”的高职教学原则。此体系中,实践课程不再是学生学习周期结束后的最后一项学习,而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着实践训练。第一阶段是通过学生到企业预实习的方式进行;第二阶段通过周末顶岗实习进行;第三阶段通过最后的毕业实习进行。3种实践方式的成绩最终都纳入学生学习的总学分中,在学习中,如果学生没有这3项的学分就无法拿到毕业证书。

(2)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原则。根据涉外旅游市场就业情况的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同时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基本素质的培养确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把从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潜在能力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分3阶段完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3个方面的培养。根据“基本素质一职业能力一岗位技能”的培养方向,确定每个阶段的具体培养目标,然后在目标的指导下确定课程培养模块,最后分析这一模块中包含的课程内容,确定具体的课程体系。再根据市场的变化需求,灵活的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对于所有学生都必需掌握的核心内容,采用必修课形式,对于非核心性课程则采用选修课形式,以适应学生之间的差异,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时间上,适当的把暑假时间纳入课程体系中。暑假自主学习的时间,由学生自由安排,但是要求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暑假学习制定评价体系纳入学分中。现阶段高校学生有两种来源,一类是参加工作后再参加高考的,还有一类是高中文理科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再考入高职涉外旅游专业来学习的,学生的目的性很强,其工作期间的实践可以算入学分中。高中毕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实践经验,因而入学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要求学生自己寻找与所申请专业一致的企业进行为期2~6月的预实习,学校通过带班师傅的鉴定对学生进行考核并且纳入学生毕业学分中。通过预实习的过程,让学生对行业有感性的认识,以后的学习就更加有针对性,可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4)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同步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加强了外语的学习,但是不是单纯的加多外语课程的课时,而是在原有专业课上采用双语教学,形成外语教学的外语基础课程到专业外语基础课程再到双语教学专业课程的渐进培养方式,旅游专业知识学习与外语学习从原来的分开进行到同步进行转变。

4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支持体系面临的挑战

4.1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就业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实施,必将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革。

首先,学校学分制度面临挑战。由于预实习、周末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践教学加人到学生学分统计中,对学校学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现行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面临挑战。该体系实施后,由于学生选修与选专业方向的影响导致班级设置会受到影响,班级管理、学生评优等出现新问题。因此,必须建立信息化的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系统,排课方式将进行大的调整,选修、重修等也将遇到新问题。

4.2教材

目前,尽管开展高职院校涉外旅游专业的学校为数不少,但教材编写工作并没有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涉外旅游专业实践的需要。

首先,专门教材较少。当前高职高专涉外旅游专业教材很大部分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版,针对高职高专涉外专业的教材很少,这些教材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偏难、偏深,课程内容不同程度交叉重叠。更有一些专业方向,尚没有相应的专门教材,比如韩语、日语方向等很难找到专业与外语结合得很好的教材,这为课程体系中双语教学的开展提出了难题。

其次,教材的更新较慢。涉外旅游专业的教材的老化问题严重,最新的行业信息难以很快反映到教材中来。教材跟不上课程体系的需要,导致最终出现课程体系向教材“妥协”的局面。限制了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技能性的教材较少。目前大部分教材普遍强调理论基础,技术应用性知识少。

4.3师资

课程是靠教师来实施的,合格的高职师资对于课程实施的效果至关重要。目前要实施这一课程体系,师资水平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高职涉外旅游课程体系是应用性的课程体系,教学中也强调应用性,同时它强调外语的应用。它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旅游理论水平,还要有旅游行业实践的背景,另外还要有专业外语能力。在专业课教学方面,不仅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应用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同时要能进行双语教学。不但要懂理论,还要懂实践,能灵活应用双语的“双师型”教师是涉外旅游专业的基本要求,所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能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质量达不到要求。由于旅游业发展快,知识更新换代迅速,专业教师都比较年轻,因此,专业教师队伍不稳定,高学历、高职称和“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未能及时得到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和提高。

化学专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教学改革;就业导向;康复

中国分类号:H319

1. 前言

1.1 康复治疗专业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由于全球人口老龄化,老年人慢性病的康复以及各种意外损伤、自然灾害所致伤残疾病康复,对康复技术的提升引发了康复事业发展的需求的探索和思考。同时国家对我们社区康复事业的政策关注,宏观目标明确提出“2015年人人享有康复服务”,通过近几年现代康复事业的发展和努力,及国家对康复服务事业的扶持,加大了对社区康复卫生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加快康复卫生事业在社区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展开社区康复治疗技术服务。因此,培养以适应社区及现代康复技术市场需要的高技术性综合人才,成为高职高专培养康复治疗技术人才制定课程标准的发展专业目标。目前,康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现状所引起的人才供求市场需求等方面问题存在,同时,如何使得各高校(尤其以职业技能为导向的高职高专院校)就康复专业的人才培养更适应市场经济就业趋势的发展需求也同样存在问题。

1.1.1 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高等教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社会需要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3],加强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拥有“一个专业,多种能力”;所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即可直接上岗。一般院校本科康复专业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的高级应用型康复治疗技能人才。这些观点主要是从改革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角度进行思考。

1.1.2 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高校专业教学应构建“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4][1]。在“双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和学科基础平台2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整体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群所构成。这类观点认为要从课程体系的改革入手进行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1.3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一直以来,如何培养和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是职业院校的一个热点话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的实践能力倍加关注,如果我国高等教育的主导方式还只是停留在理论传授上,学校的毕业生将无法应对社会的竞争和挑战。因此,我国高校必须顺应社会需要,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真正作为今后改革的重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要求极高的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此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1]。

2.在目前国内外研究基础上,结合本专业特征寻求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就业导向”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解决方法

2.1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适合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高素质高技能的目标。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开发和提高学生职场技能的基本素养,增强进入职场的适应能力综合技能教育。通过市场调研的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培养方案、实施后实习学生和行业单位的反馈收集等方法的研究,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等方面着手,提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使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康复专业技术培养模式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使职业技能教育更符合市场化经济发展方向的需求。

2.2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构建核心部分,主要从前人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体系”,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方面出发,系统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

在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过程中,以临床工作问题为引导,指导学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巧,进行分析、学习、解决问题。发挥学生自觉、主动性学习愿望。以理论联系实际“能用,够用”为原则,教学与操作相结合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运用理论解决康复实训操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改革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将符合于行业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课程增设到日常学习课程中,改革课程方案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能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关键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及职场现场技术技能实践实习训练等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现代康复治疗理念的康复职业从业人员,注重学生在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的专业领域的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创新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体系。

2.3 以就业为导向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实施的对策

在针对性地对实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加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过程中,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首先,在调研和改革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理论教学应遵循市场化需求的知识技能进行传授和学习。同时加强企业行业联系,增加学生到行业职场氛围的现场体验实践次数,同时提高行业授课教师的参与教学指导,因临床指导教师缺乏带教经验[2],应对行业授课教师专业化、职业化教学指导水平进行培训提高。

3、结论

总之,根据康复专业人才市场供需关系以及本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以就业市场为导向,通过调研和方案设定,将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方案引入运用于教学课堂,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习的知识和结合行业教师的执业职场经验相结合。发展“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三结合,教学课堂与行业课堂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自学与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模式,推动康复专业市场人才专业技能标准化、对口化;专业与市场对接完善,提高学生专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慎峭,金荣疆等.优化临床创新型康复人才培养体制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2,(2):18-2

[2] 卫芳盈.我国职业教育康复治疗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0,(2):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