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体育文化论文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1

1.1 啦啦操的起源

啦啦操的英文名为Cheerleading。Cheer翻译成汉语就是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意思。早期的啦啦操是一种为激励外出打猎或打仗的战士们而举行的社会仪式,部落的族人围在一起点篝火、唱歌、跳舞、欢呼来鼓励战士,并且希望他们能够凯旋而归。啦啦操作为一种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最早是在古希腊的一次奥运会上,在那时并没有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只是观众为参加赛跑的运动员进行呐喊助威,有组织的啦啦操的出现则是在1898年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一次橄榄球比赛中,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自此之后啦啦操便迅速地得到了世界性认可,并在亚欧等很多国家流行起来。传入我国之后短时间之内就得到了青少年的喜爱,并且随着各种球类竞技的不断发展,啦啦操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和推广。

1.2 啦啦操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一些高中与大学就已经开始进行啦啦操比赛了。到了80年代,啦啦操的发展突破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这个大舞台,它一出现就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迅速的风靡全球。随着人们越来越多的喜欢上了啦啦操,啦啦操的发展迅速,为了使啦啦操更加地规范,1998年成立了国际啦啦操联盟。该组织的成立很好地规范了啦啦操,使啦啦操更加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一项体育运动。啦啦操成为一项独立的、世界性的竞技项目是从200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啦啦操锦标赛开始的,自此之后,各国都开始培养专业的啦啦操运动员,中国的啦啦操事业也是从此开始了职业化、正规化、专业化的发展。从实际意义上讲,啦啦操的发展场所主要是大学校园。从事啦啦操运动的人员要富有激情与活力,还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并且最主要的就是成员之间的团结合作,这些要求与大学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并且高校凭借着自身优越的条件为啦啦操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中国高校啦啦操体育文化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之后得到了飞速地发展,并且2008年奥运会当中的啦啦操表演也促使其成为一项重要的活动,近年来各种大型的体育活动、运动会以及一些重大的节日盛典上都有着啦啦操的身影。中国啦啦操事业的正规化发展促使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其中2009年的炫舞激情NBA啦啦队选拔赛在中国的举行标志着我国的啦啦操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并且为我国高校的啦啦操体育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 啦啦操的分类

啦啦操的分类按照动作内容和形式分为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与健美操有点相似,主要适用于健身美体、陶冶情操、调节赛场气氛的大众健身方式,它融合了爵士舞、健美操等等一些舞蹈元素,主要是运用手臂的一些动作来表现的,主要展示出了舞蹈技巧和团队精神,舞蹈啦啦操的难度分为三类转体、跳步、平衡与柔韧。而技巧啦啦操的难度分四类翻腾、抛接、托举、金字塔。而技巧啦啦操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出现的,它既结合了动作技术,还有音乐、服饰、队形以及标示物等众多元素。按照表演目的分为竞技啦啦操和大众啦啦操。竞技啦啦操是大众啦啦操的提升,两者的主要区别则是竞技啦啦操以获取比赛的冠军为根本目的,而大众啦啦操则是以表演为主要的目的。因此大众啦啦操比较随性,竞技啦啦操则不同,对动作的准确性和舞蹈的身姿有着更多的要求。按照比赛的类别分为大奖赛、冠军赛、明星赛、挑战赛、总决赛等等。

3 啦啦操与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方式。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全面、优秀的人才的培养,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以及学生对于体育竞技项目的认识和理解。虽然啦啦操是一种新兴的体育运动,但是它已经被列入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大纲。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健身、教育、竞技、审美以及休闲娱乐等等,而啦啦操的出现则正好满足了这些要求。高校啦啦操运动集中体现了大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健康积极向上的态度,并且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竞技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啦啦操在大学校园的普及和推广,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体育运动的发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接班人。近年来由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的发展,啦啦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对于啦啦操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啦啦操的存在充分的活跃了现场的气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并且还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大学啦啦操体育文化价值

4.1 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啦啦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需要身体的各个部分配合完成,往往啦啦操运动当中的舞蹈、体操、跳跃等等一系列动作的完成需要3到5分钟,一些技巧性和难度性极高的动作的完成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俗话说得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高难度的动作一般都需要极强的训练强度,如果仅仅是普通的游泳、跑步训练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一般的人来说,长时间的跑步、游泳等基础训练都不易承受,更何况是啦啦操这样的高强度训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的身体素质进行专门的训练,并且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运动量的要求,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能够帮女学生塑造出完美的身形,另外就是啦啦操运动中的技巧性动作的训练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平衡性和柔韧性。总之大学啦啦操体育对于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啦啦操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业有着及其深远的意义。从事啦啦操表演的人员在进行专业的表演时总是面带笑容的,因此在国际上啦啦操又被称为“欢笑运动”。啦啦操表演者的微笑深深的影响着观众的情绪,带动观众的积极性,并且能够活跃现场的气氛,使大家始终处于一个欢乐愉快的氛围当中。啦啦操运动一般都是伴随着活跃的音乐,节奏的不断变化能够很好地调节演奏者的情绪。事实证明,忧伤的音乐往往使大家情绪低落,而欢快的音乐则带给大家则是欢乐。因此啦啦操欢快的音乐节奏会使表演者忘却烦恼,心情愉悦,还能够提高自信心,使其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因此,啦啦操运动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减轻压力,形成积极地、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4.2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啦啦操是一项团体运动,仅仅依靠某个人的表演是不能够完成的,对于团体运动最核心的要求就是要注重团结合作的精神。一般的啦啦操成员都在6人以上,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要通过队形的不断变化来展现啦啦操的优美性和艺术性,队形的变化则需要每一个表演者的配合才能实现,从而塑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技巧啦啦操表演中的很多动作例如托举、翻腾等等需要两到三个人的共同努力,这就是合作精神,对于托举、翻腾这些都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动作,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表演者之间要有足够的信任力和默契度。另外就是在表演者出场的时候一般都会有整齐划一的口号,口号要讲求节奏的一致,只有整齐的节奏才能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这都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当今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啦啦操运动的融入对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相互之间的信认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为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啦啦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4.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丰富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啦啦操运动对动作优美性有着严格的要求,它不是简单的运动项目,更多的是结合了艺术气息,舞台的表演艺术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视觉效应和总体效应。对表演者的舞步、服饰、形体以及道具等等都要具有一定的美感要求,这无论是对表演者还是观众都是一种美的享受。人们能够从这些优美的身姿当中净化心灵,不仅如此,啦啦操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啦啦操与一般的体育运动的有着很大的区别,大多数的体育运动侧重竞争,而啦啦操大多数带有娱乐性质。啦啦操的主要意义就是鼓舞人心,增加大家的激情和活力,使人们感到欢乐,从而传递出一种欢乐愉快的氛围。啦啦操的存在丰富了学生的课间娱乐生活,并且还为学生们营造出轻松、欢快的生活环境。

5 结语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2

1.1填补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研究空白

在悠久的时空长河中,海洋体育文化不仅契合在海洋文化的成长、变迁、转型以及现代化等过程,形成并传播自身的文化特质,也在体育历史和文化发展、交流中具有独特功能和重要作用。因此,研究海洋体育文化具有文化学、社会学以及经济学上的重要理论价值。通过查阅和分析现有资料,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学术文献仅有9篇,也没有检索到以海洋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研究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落后于海洋体育的发展。而且,关于海洋体育文化的研究多属于静态的理论分析,鲜有从文化的变迁、传播、冲突、重构等动态视角上的研究。对海洋体育文化的这种研究状况既不符合海洋体育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也难以体现海洋体育文化在休闲时代中的社会需求。因此,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变迁规律,能够填补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研究的空白。

1.2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海洋体育文化,推动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海洋体育运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海洋体育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地理环境的不断变迁,海洋体育文化经过不断的传播、碰撞、冲突、调适、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符号和要素、独特文化特质和功能的体育文化。现代海洋体育文化的转型发展和现代化,需要切实传承传统海洋体育文化。基于这一追求,我们需要沿着历史与地理的时空,在纵向维度上追寻海洋体育文化演进的脉络,深描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特点,在横向维度上剖析海洋体育文化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系统的互动关系,掌握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动力机制,从而有利于把握海洋体育文化发展趋势,驾驭海洋体育文化变迁的规律,更好的传承海洋体育文化,奠定海洋体育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同时,在当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我们的体育文化亦应百花齐放。海洋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型文化,这种海洋文明产生的文化与农耕文明、大河文明产生的体育文化恰好可以互相借鉴、相得益彰。因此,海洋体育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壮大和完善,不仅可以发挥海洋体育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以及塑造人的价值,还可以在体育文化中彰显来自海洋特质的文化特色,推动体育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

1.3对促进现代海洋体育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海洋体育立足万里海疆,以身体活动融入海洋自然和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挑战自我、娱乐休闲、强身健体等方面的需求,这促进了海洋体育的快速发展。作为人类创造的独特运动,海洋体育无论是从当下发展模式,还是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都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在海洋体育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现实中一些滨海地区盲目开发海洋体育资源,机械设计一些诸如应时应景的海洋体育主题公园,刻板推出了海洋体育品牌。但由于缺少了文化环境的营造和文化价值的引导,缺乏海洋文化机制的支持和推动,急功近利,后劲不足,往往造成人财物的浪费,更重要的是使其失去了时展机遇。因此,通过研究海洋体育文化的变迁,能够了解海洋体育的发展特点,全面认识海洋体育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互动机制,掌握海洋体育传播的方式和方法。这对于推动海洋体育,繁荣海洋体育文化,推动海洋体育与海洋体育文化的联通和互动,促进现代海洋体育运动健康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结语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3

1.1高校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描述

与社会有关的特殊社会现象的学问。文化的范围很广,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产物,体现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当然也反映在体育活动方面,从而形成体育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体育文化的概念表述难求完全一致,其分歧源于观察角度、认识的层面、界定的背景等。归总研究,体育文化首先是一种肢体文化,是人类在其自身的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而主动、有意识进行的一种肢体锻炼活动;其次是制度文化,是在各类体育活动的发展和进行过程中,为了体育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所产生的各种制度;再次是精神文化,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民族心理等体育精神文化;最后是各种物化形式的文化,即以人类创造的物质形式而存在,蕴含体育文化内涵的物质产品,如奥运奖杯、火炬、吉祥物等[2]。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高校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高校校园精神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相对于体育文化来说是一种亚文化,它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3],它形成的动因主要来自学校体育开展的状况、学校体育发展的硬件建设、竞技体育水平、体育竞赛与活动的参与率、学校体育的人文环境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教育本体,贯穿到高校教育全过程,使这种以身体活动为原初载体的特殊校园文化渗透到教育各环节,让其在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提高综合素质、造就品格毅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它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环境氛围为依托、教师引导为基础、内化领悟为关键,具有依托性、复杂性、映射性、反复性等特征。

1.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与体育技能教育的区别

高校体育技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根据技术、技能形成的需要,同时也强调体育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体育文化教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如顽强拼搏、公正,团结互助等,它隐藏在运动技能学习与体育人文实践活动之中。体育技能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体育文化教育是一种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融合的教育,它与体育技能教育的显著标志是:教育主体借助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等显性载体,以及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隐形载体获悉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依托性。

1.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体育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文化学的角度而言,体育文化包含了所有的体育行为及促进体育发展的现象。依照这一概念,高校体育文教育包涵了体育理性文化与非理性文化。鉴于庞大的内容体系势必造成研究的重复与表浅,本研究重在对高校体育文化中的非理性文化进行教育,也就是体育作用于人的精神方面的内容,包括意志品质教育、人格情操教育、行为准则教育等。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道德、情意、规范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增强学生体育行为的主观能动性,继而健全人格,升华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衡量教育效果的好坏主要看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否得到充分发展,体育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否全面养成并渗透在社会生活中。

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特点

2.1依托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依托于体育课堂、体育课外活动以及一切促进体育发展的文化现象。高校体育文化教育通常在教授某项运动技术、组织教学练习及课外体育人文活动中施以,体育教学及活动情景是教育实施的前提背景。它是一种文化的传递,需要以体育人文活动为载体来实现教育目标。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载体包括体育课、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运动竞赛、体育建筑标识、体育场馆设施、体育信息资讯、高校体育传统、师生的体育热情、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标志性的体育人物等,这些不同类型的载体为体育文化教育创设了情景、创造了条件。体育文化教育之所以能依托于体育人文活动之中,是因为体育不是纯粹的身体改造过程,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除需要基本的身体素质外,还需要身体素质以外的其它素质,如勇敢、果敢、顽强等;体育活动的开展,亦需要诸如顽强拼搏、团结进取、坚守规则等意志品质及行为规范。体育文化教育因体育教学活动存在而存在,与体育技术技能教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体育教育内容[4]。

2.2复杂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式方法的多样、教育内容体系的庞大、教育环境要素的复杂等方面。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集认识、行为为一体的教育,认识与行为的形成中包涵了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2种形式,涉及到传授、点拨、说服等直接教育方式,以及暗示、感染、模仿等间接教育方式,这些复杂的教育方式,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实践中潜心运用与悉心接受。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内容涉及了品质教育、情操教育、准则教育等3大方面,影响的是人类精神层面与行为层面,不仅教育形式方法多样,更需要找准教育的切入点,适时贯穿。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环境涉及了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多个方面要素。精神文化要素汇聚了大学体育理念、大学体育精神、大学体育道德品位及发展方向;物质文化要素重在体育课、体育活动、体育标示及建筑场馆中倾注人文元素、渗透体育文化内涵,提高物质文化品位,实现以“物”化人;制度文化要素涉及体育文化教育的管理思想、组织机构、评价办法等;行为文化要素主要在于对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师生体育热情的调动等[5],环境复杂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显著特征。

2.3映射性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教育和现代体育2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校园体育文化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开展,它对学校的校风、学风都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能综合地反映高校教育与发展的状态[6]。1)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有饱满的斗志、昂扬的激情,以及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公平公正的规则意识,这些精神的培育,有助于正确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它与高校德育教育目标相一致,能升华精神、完善品格[7];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体育意识。学生需要体育强身健体,更需要通过体育缓解压力、调整心情。在高校学业压力大、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体育文化活动能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减少因压力而带来的一些偏激行为,它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契合,能调适心理,形成健康的竞争态度;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能促进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强。教育实践中参加各类体育人文实践活动是核心,学生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育精神的同时,开阔眼界、加强交流,提高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往与处理能力,它与高校社会适应教育目标相辉映,促进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了基础。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不仅仅是实现了体育学科的教育作用,也与学生的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相映射,共同构成了高校素质教育体系,尤其是它特殊的教育形式,弥补了其它教育的不足。

2.4持久性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持久性体现在教育过程的持久与影响效果的长久2个方面。文化素养的形成是长期培植与积淀的结果,体育价值观、体育精神、体育道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施教者进行直接与间接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还需要受教育者对教育进行选择加工与吸纳内化,首先从施教与接受过程看,就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的复杂过程。再之,教育具有反复性,教育功效的形成需要外界不断地刺激,当遇到负面影响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8]。体育文化教育表现尤为突出,它本身是一项意识与行为于一体的教育,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当受到负面的体育文化因子影响时(如一场不公正的竞技裁决、一些不良的竞争表现、较为突出的不文明举止等),正在形成的某种好的意识极有可能动摇,它需要反复的、持之以恒的正面影响。体育文化教育的作用又是长久的,它是一种素质教育,当优秀的品格行为形成后,会伴随人的一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文化教育中,拼搏精神的形成,能使学生今后无论面临何种困难都富有进取与挑战精神,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乐观的精神;体育情意的形成,能养成理解包容、团结协作、理性分析问题等行为习惯;体育规范的养成,能够以严格的准则要求自己,遵纪守法,以规则约束自己。总之,体育文化教育无论是从生活方式、精神状态,还是精神境界、人格修养等方面,教育影响持久且意义远大[9]。

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要素

3.1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传导者—教师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4结论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4

(一)企业管理阶层缺乏体育文化理念

理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运行前景,由于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比较晚,大部分企业仍然受到军事化管理方式影响,对企业员工缺乏关爱。在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大部分企业管理人员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忽略文化培育的重要作用,更未认识到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有部分企业管理阶层片面的认为体育活动开展属于社会公共产品,体育文化建设的效益是一个缓慢、潜在过程,隐性期比较长。

(二)企业缺乏培育体育文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制度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健康运行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之所以很多企业体育文化建设得不到良好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企业发展运行中,企业缺乏培育体育文化的长效运行机制。我国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文化制度,在体育文化的开展方面比较随意,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资金支持不到位

市场经济环境下,任何活动的开展均需讲究效益。我国大部分企业着重经济效益的追求。体育文化培育无法在短时间带来显著经济效益,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经费投入减少。大部分企业均不希望在体育文化事业开展中投入过多资金,资金支持不到位,严重影响各项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更何谈体育文化建设。

二、现代企业体育文化建设与发展对策分析

(一)全面加强企业体育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体育文化作为一种企业软文化,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内在影响力不可忽略。新形势下,必须全面加强企业体育文化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宣传栏、专题会议等多种宣传途径,在企业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运动舆论导向,全面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体育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真正使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到,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积极开展体育运动、全面提高员工身心素质,不仅是企业文明的重要衡量指标,也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体育运动意识,通过多种体育活动的开展,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指导员工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通过多种创造性的体育活动,积极吸引员工自觉参与体育文化事业的开展中来。在加强企业内部宣传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宣传,真正让企业文化观念深入人心,进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可通过户外广告、大众媒体、宣传栏等方式进行宣传,在具体操作细节上需关照各项活动开展的名称、口号、器材、服务等因素。

(二)完善企业体育文化制度建设

从整体上来说,体育文化建设事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无规矩不成方圆,新形势下,必须加强企业各项制度建设,通过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体育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否则,体育文化只能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企业需要结合自身运行实际,不断探索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企业体育文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文化长效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需注意,企业体育文化制度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必须站在自身企业运营实际基础上,充分结合未来企业发展目标,在调动员工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体育文化制度。

(三)强化资金投入力度

体育文化建设事业的开展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支持。强化资金投入力度,是保障体育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保障。企业需要加强体育设备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各项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加强员工体育运动的经费补贴,进一步激发员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全面提高员工的健康体育消费意识。另外,企业还需要加强体育文化建设的人才投入力度,通过专家讲座、集中授课、实训练习等方式,积极培养大量的运动人才与管理人才。

(四)加强政府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支持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5

一、体育文化的全球化

当今社会最大的进步在于通讯手段的不断完善,尤其是能够全面真实传播各种信息的电视将世界的物理距离大大缩短,使人们的眼界空前地开阔,接受新生事物的心理和能力极大地增强。体育文化借助现代传播媒介更广泛地向世界各个角落传播,使身居不同地域的人们都能接触以西方体育为主体的、以“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为宗旨的奥林匹克,并逐渐地将其价值转化为民众的意识和行为。

西方体育的最大特点是规则明确、公平竞争、尺度客观、评价准确,因此被誉为“物理体育”。西方体育运动诱发人勤奋进取,以不同的技术、战术取胜对方,有效、合理地满足人的原始驱力——攻击性的宣泄,同时也造就、强化了现代人的竞争意识。西方体育最大的属性是群体性,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是在集体协作的情况下完成的,由此极大地满足了人际交往的需要,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和条件,成全了人性复归。西方体育的最大魅力是娱乐,它总是处于一种结局未卜,需不断奋争、时刻把握机遇的过程之中,这一切给人带来无限的刺激,使人产生不尽的感受,愉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这一特性为西方体育文化成为全球体育文化的主体奠定了基础,使体育文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经历着从生存、发展到享受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离不开对游戏的需求。体育运动源于游戏,却又高于游戏,最终它仍将是以游戏为其主导。正是由于这一特性,人们格外喜爱体育。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体育生活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体育能还原人类的本性,通过体育人们能得到种种人性本质力量的感受。

通过体育生活人们还能切实感受到一种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精神,这就是竞争。当今是竞争的时代,是竞争的社会,竞争使整个社会的进程不断加速,使人类的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精神便显得十分重要。体育生活给予人类一个自然的环境,在规定的技术、战术、规则、方法的严格要求下,潜移默化地煅造人们竞争的品格,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的显现部分是必然趋势。

同时,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深厚的社会背景是文化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实质上是一种能量强大的文化广泛渗透,使接受方的生活方式出现趋同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被动还是主动地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多地取决于本土文化的能量,同时也应看到文化渗透往往是在各种有利于人们物质生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世界文化趋向大同,形成文化全球化趋势,使文化组成部分的各个方面也趋于大同,西方体育文化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逐渐地渗透到不同地域人们的生活之中的。

体育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性的文化内容之一,还因为体育文化本身的通约性。体育文化是一种体能符号,它能使不同人群直接理解其中的意义,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由于体能符号是一种流动的、有机的表达方式,可得到直接的回应,产生长远的效应,文化流变均能在体能符号上留下印痕,使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蕴,因此,体能符号的交流成为一种有价值的交流。同时,它还具备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功能,如中国曾成功地运用了乒乓球外交,举办奥运会可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等,这使体能符号更易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体育文化的民族化

民族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随着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世界文化市场为民族文化的展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适宜的舞台。全球文化的形成实质上是多元民族文化共同构建、相互融合的结果。

成长、成熟于各个区域的民族体育不仅具备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独具一格的特色,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内含强劲的民族意识。每一个地区或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体育内容,在相当程度上成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象征,如美国篮球、巴西足球、日本柔道、中国武术等。

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民族体育的发展存在着地域封闭倾向。从历史原因看,不同地域的民族在其自我发展过程中均有自己的文化支撑,以此为支撑点逐渐发展成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从价值观、意识到行为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规范。从社会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其运行机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强化着人们的价值观、意识和行为规范,使社会的习俗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上述两个方面都会制约文化的开放程度,以确保民族文化的特色。其实,文化在现今的交流更多的是以融合为本,也只有不断地交流、充分地融合才能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动力,才能使地域文化被全球文化认同。日本的柔道正是走了一条交流、融合之路,它采取了竞技体育的形式,但核心内容却保留着深厚的民族风格。当然,民族文化的发展必然要经过一个时期的封闭式成长过程,只有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备受民族文化熏陶后才能孕育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同时,民族文化只有在不断成熟中才能逐渐蓄积“文化反弹”所需的足够能量。中国现代武术推广工作步履维艰,究其根源是封闭内养时间不足,民族文化特质的锤炼还不到火候。

发扬民族文化,传播民族文化信息,使全球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是每个民族的义务。每个民族都有将自己的文化向外推广,使世人认同的意向。无论是从政治、经济上考虑,还是从文化本身考虑,推广民族文化实质上是立足世界文化的重要步骤。只有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通过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才能更有效地发展民族文化,造福人类。在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欲走出国门之时,更多的是吸纳、引进了西方体育,西方体育使中国体育文化的层面和内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使中国的竞技体育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有了共同的“语言”。同时,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得到了极大的推广,深受其他民族的认可,同样丰富了全球体育文化的内涵。

体育文化论文范文6

武陵山片区聚居着9个世居的少数民族,如土家族、苗族及白族等,因为特定的地理环境、生活情况及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文化遗产。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非常丰富的,它的特征是原生态气息浓、娱乐性强、覆盖面广。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就有百余种,其中大部分是与民俗文化和其他的文化共同存在于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属于早根文化,如舞龙舞狮、茅古斯、摆手舞、高脚马、打飞棒、硬气功等等。所以,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除了带有自身的特征外,还带有丰富的民俗色彩,在本民族的宗教和节庆及商演等民俗文化活动中出现,没有独立存在。所以,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与多元传统文化共同发展生存的共同体。民俗体育文化是一种优秀的文化,同时也是一种资源。武陵山片区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包含着独特特色的民族传统的文化,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起源有很多,如源于打猎、战争、反抗外来的压迫及农业、、结婚、恋爱等。比如大庸的硬气功表演,其中尤以“双风贯耳”“银枪刺候”“刀床破石”等节目最为惊险叫绝,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白族的“三月街”、仗鼓舞等,苗族的爬杆、摔跤、接龙上刀梯、鼓舞等这些民俗体育文化都蕴含着民族特色,可以作为发展旅游业的资源。将这些资源利用好,就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同时,促进武陵山片区的经济发展。

2武陵山区民俗体育文化的特征

2.1地域性特征

由于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与当地的民俗文化共同生存发展的,所以民俗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和消失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的生活、农业和地区的影响。武陵山片区是由9个少数民族和湘、鄂、渝、黔四省(市)的边远山区共同组成的一个特殊的地理区域。各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实践以及历史文化都不同,使形成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点。

2.2传承性特征

武陵山片区的民俗体育文化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内容是、节日庆典、婚嫁丧娶及生活农事,这些都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如武陵山片区土家族的茅古斯舞、摆手舞等。

1)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传统的体育文化都是随着传统的节日保存下来的。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也发生了改变,古老的传统体育及民俗文化有些地方已经慢慢地淡化,甚至有些民俗体育文化已经失传。因此,我们应该呼吁在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同时,政府及体育主管部门应该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一定场所和发展条件。在固定时间及节日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把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民俗体育文化。

2)传统歌舞文化艺术的传承。

因为武陵山片区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传统歌舞文化艺术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的。武陵山片区土家族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以及戏剧曲艺等都是通过这种形式传承到今天的。

2.3封闭性特征

武陵山片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以及生态环境三者交汇融合,且民族语言种类多但却不相互交流,使其封闭。武陵山片区交通不便利,少数民族与外来的信息交流和物品来往少,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使少数民族的民俗体育文化得以保持完整。

3新型城镇化发展对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影响

1)城镇化使各民族间的地域界限模糊,导致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逐渐消失,村落传统的体育文化失去了其原有的生存土壤。

①新型城镇化使少数民族一些地域性的传统体育文化逐渐消失。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各民族间的地域界限模糊,个别民族间的物质和文化信息交流加快的同时,也给各民族间的文化传承和保护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现代化的主流文化使少数民族对于本族文化的认同度弱化了,如湘西土家族对于本族的舞蹈、传统节日等认同的人数在不断的下降。②新型城镇化发展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消失。由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的村落在减少,而少数民族的不少村落是没有文字的,只存在民间文化,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以及记忆都是通过世袭存在的,一旦村落消失,村落的传统体育文化也会消失,这个民族将不再存在。

2)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少数民族青年大量外流,使得村落文化传承后继无人。

随着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少数民族青年到沿海发达城市务工,而且人数在逐年增加,导致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导致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3)新型城镇化发展使少数民族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破坏了传统体育文化的经济基础。

在落后的农村社会中,人们只是进行简单的再生产,很少与外界进行交流。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同时这种状态对传统的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经济结构体系,使农村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它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和城镇化的程度,但是也使得传统的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存在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4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武陵山片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1)以建设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圈为价值取向。

发挥地区的特色景点、民族特色浓厚的优势,开展登山、跑步等体育项目。继续发掘整理武陵山片区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通过省市的少数民族运动平台,让更过的武陵山片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从大山里走出来,提高知名度。大力宣传提升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知名度,利用现代化的科技,使人们了解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还可以建立武陵山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专门网站,实现资源共享,展示独有的体育文化。加大对少数民族的节日宣传,吸引游客,提高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知名度。统筹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产业群,为了发展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与旅游业联手,打造旅游的平台,实现两者互利。也可以与民族传统相关的体育表演业和服装业以及器材制造业等同步发展,提高效益,促进武陵山片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2)建立文化传承制度。

要对传统的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就必须制定《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条例》。传承人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得以传承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加强对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可以通过在少数民族乡村建立村落文化民间艺人培养的专门机构,加强对乡村民间艺人的挑选和培养,为村落文化的传承培养专门的人才。通过让少数民族参与到保护传统体育文化中来,以此来影响和带动村民积极参与村落文化的保护。通过建立村落文化传承中心,来提高少数民族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要加强村落文化遗产识别,积极建立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

建立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数据库和数字博物馆,使用数字化存储手段,做好资料的保存与归档工作。

4)加强旅游场地的管理。

武陵山片区已经属于开发较为完全的旅游景区,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强化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规范十分关键。首先,武陵山景区负责人应转变管理意识,对武陵山片区内的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开展要积极调动和推进。同时,景区管理者要充分响应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号召,创建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景区管理组织,从而对体育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规划和协调,保障各方面的利益,并服务于观光旅客。此外,在加强体育空间和设备建设的过程中,对于武陵山景区内的管理规章制度、管理手段等要加以改良。

5)开发各种体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