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例6篇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1

关键词:资产管理;非标准化业务;风险控制

现代金融服务随着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政策性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向现代金融服务企业的转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理从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历史使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发展为拥有保险、信托、租赁、银行和证券等各类金融业务子公司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为转变成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业务模式也从传统的处置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向为各类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进行转变。在这种业务变革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出现了许多非标准化业务,如夹层融资、资产证券化、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这些非标准化业务在准入标准、尽职调查规范、风控要求等方面对标准化规范的制定、执行和监督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形成了新的挑战。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

2000年11月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规定,“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是指国务院决定设立的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因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资产的国有独资非银行金融机构。[1]”此外,传统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以下四部分:一是债务追偿和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和销售,企业重组,债权转股权及阶段性持股;二是财务及法律事务咨询顾问、资产及项目评估;三是向金融机构借款,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发行债券;四是资产管理范围内的上市推荐和债券、股票承销。[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成立之初,在管理和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政策性不良资产方面,已形成了一整套不良资产管理和处置的标准化规范,培养了一大批处置不良资产的专业人员队伍,积累了丰富管理和处置经验。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背景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立或控股了一批金融业务的平台公司,业务种类已延伸至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行业范围内,区别于传统已形成标准化规范的处置不良资产业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出现新的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中间业务、投资咨询顾问、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等,尚未建立真正意义的标准化规范理念和文化,也未形成体系性的标准化规范,这些业务由于自身业务或交易内在构成的复杂,很难制定标准化规范并加以执行和监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从实务概括来说,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基于金融创新的背景下,运用多种金融手段和金融工具开展的尚未通过成体系性的标准化流程或规定进行规范的商业化业务,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业务内在构成复杂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些非标准化业务,从广义上说,可以概括为大投资银行业务。在现代金融服务领域内,金融创新日新月异。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业务内在构成越来越复杂,交易结构从资金来源至项目运营,往往涉及诸多相关利益方,法律关系错综复杂,交易手段各有不同。各种业务同质性差别较大,往往一个项目、一个案例在交易结构、资产评估等方面都较难比较。这种内在构成的复杂为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业务需求多样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传统的政策性处置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转变为开展商业化业务的金融服务企业,经营目标要实现市场化,经营模式应通过自身产品的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也已经从商业银行、大型国企和政府机构发展扩大为各类金融机构、大小企业和政府机构、甚至是高净值的个人客户等等。客户的业务需求多种多样,业务需求的规模、手段和内容大相径庭,而作为市场化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立身之本应该通过自身的服务来满足客户需求,而这种多样的业务需求很难通过统一的准入标准、风控要求等进行标准化规范。

(三)从业人员观念不同和经验不足

金融资产管理从设立之初至今,发展历史不过十几年,经营理念也发生了从处置不良资产的政策性任务向开展商业化业务的变革,从业人员在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但在商业化业务当中,不少从业人员,包括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人员和项目人员,尚未形成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商业化观念,商业化业务的操作经验也不足,不少从业人员还以政策性业务阶段的惯性思维对待客户需求,以我为大。这些都为非标准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业务标准化规范的必要性及指导思想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实践经验总结来看是指为了防范和控制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根据业务范围的不同在准入标准、业务承揽要求、尽职调查、交易结构的设计、风险控制措施等方面,通过制度化建设建立指导规范,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督交易或业务事项的变化,并根据执行过程中的反馈,及时修订指导规范。

(一)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金融服务企业,从某个程度来说经营的就是风险,而非标准化业务由于自身业务特点,比较传统的经营范围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影响更大,因此,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产生的金融风险意义重大。标准化规范为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不仅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更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规模的扩大和经验的积累。

(二)金融资产管理商业化转型经营理念的变革

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是商业化转型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体现,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应当树立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具有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特征的金融服务企业,在完成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历史使命后,为股东创造价值是企业经营的根本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为股东创造价值的重要标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非标准化业务进行标准化规范就是满足合规经营的要求,而树立同时以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思想就是要在制定和执行标准化规范的过程中建立以服务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只有建立服务客户的理念,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市场化经营当中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而为自己创造利润,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持续地获得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

三、关于非标业务的标准化规范的建议

(一)转变和加强从业人员的经营理念和文化

从管理学角度讲,任何标准化规范工作的落实都要依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从业人员来进行,而从业人员的理念和企业风险管理文化的影响都是标准化规范工作的有效性实施的基础。[3]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自2009年经营存续期限问题得到解决后,从业人员队伍不断扩大,人员结构不断更新。但从整体来讲,从事传统标准化业务和具有传统业务经验的从业人员仍占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人员的大多数。在部分从业人员当中,特别是法律审查、风险控制部门的人员,存在沿袭着原政策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思维习惯和作风。在对非标准化业务制定和实施标准化规范过程中,没有建立以服务客户、满足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造成工作僵化、阻滞工作创新。因此,树立新的经营和风险管理文化,转变从业员传统思维观念,对于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非标准化业务保驾护航和促进非标准业务发展的方面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应当建立从高层做起,通过公司新文化的宣传和培训,逐步树立和加强标准化规范应以合规经营和利润最大化并重的指导思想。通过明确的前后台职责分工和便于业务开展的流程管理,发挥执行标准化规范对于开展非标准化业务的积极作用。

(二)根据不同业务模式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非标准化业务因自身的业务构成的复杂和业务需求的多样性,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化规范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具有相当大的困难,而且统一的标准化规范也较难适应不同的非标准化业务模式特点。虽然统一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执行,但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业务的创新,而创新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区别于传统银行发展的根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大投行概念,提供的金融服务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为了促进非标准化业务的发展,在合规经营的前提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相关部门应充分研究银监会、证监会等监管机构的监管思想和指导意见,正确领会监管部门监管思路,根据目前非标准业务发展的现状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以利于业务开展。按照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模式,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制定统一的指导意见,避免标准化规范带来的指导僵化、不适宜实务要求的现象。例如,对于固定收益类增信业务,在准入标准上应根据房地产行业、能源行业、商业、农业等不同行业类型规范制定有所不同,在抵押担保的风控措施上应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在抵押率上设定不同要求。[4]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规范工作的信息沟通和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标准化规范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但有效执行标准化规范不仅需要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还要依靠有效的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目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整合业务审查流程和项目管理流程,一定程度上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阶段建立标准化规范有效执行的监督机制,通过内部审计和不定期检查,在事后控制阶段监督标准化规范的执行效果。[5]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机会,标准化规范的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虽然能保障标准化规范工作有效执行,但对于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及时修订和完善标准化规范方面却有所欠缺。因此在监督机制当中,应当建立健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有效信息沟通管道,通过在公司网站建立部门提问与解答共享板块、建立不定期业务部门访谈、建立信息沟通的激励机制等,加强和完善标准化规范工作制定和执行工作的科学性和合规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标准化规范在防范和控制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非标准化业务是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也是可能产生金融风险须加以关注的重要方面。非标准化业务的开展对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形成自身竞争优势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对于非标准化业务的标准化规范工作是防范和控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是其合规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标准化规范应当符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理念的变革,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作为标准化规范的重要指导思想,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作者:姜慧 单位: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2000-11-10.

[2]中国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金融企业财务规则[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于家钦.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前景的思考[J].金融纵横,2014(4).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2

(一)指导思想。坚持“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促进国有产权安全完整、保值增值和有序流转,全面提高产权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维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各级出资人的产权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出资人的产权管理工作范围、标准和程序,落实工作责任,改进创新动态监管手段,在市管企业及其权属企业中建立起制度健全、权责明晰、程序规范、信息准确、运行顺畅、监督有效的产权管理体系,实现国有产权管理工作体系有效运转。

(三)基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做好产权管理的基础工作,服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大局。坚持依法管理,严格制度、规范程序、落实责任,防范产权管理基础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坚持统一监管,各级出资人统一执行产权管理制度,监督指导所出资企业的产权管理行为。

二、建立健全产权管理体系

各级出资人要按照国家、省、市有关国有产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形成权责明确、配套协调的产权管理体系。

(一)建立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各市管企业要制定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转让、融资担保、资产处置、股权管理等制度和具体业务操作规范,并报市国资委备案。

(二)明确产权管理机构。各市管企业要设立专门的产权管理工作机构,或明确有关部门承担产权管理工作职责,落实责任人。要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和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提高产权管理业务操作水平。

(三)修订完善公司章程。要将涉及各级出资人权益的产权管理重大事项决策权限写入公司章程,严格按照公司章程完善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决策程序,明确各级国有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和定期报告制度。各市管企业要采取日常监管和定期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权属企业产权管理的监督检查。被出资企业每年一月份向其出资人报告上一年度产权管理工作情况,产权管理工作报告的内容包括国有产权的运营和流转情况、产权管理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执行情况等。

三、严格规范产权管理各项工作

(一)依法办理产权登记,保证国有产权归属清晰。国有产权占有、变动和注销登记等经济行为应依法合规,提交的相关文件和资料应真实有效。投资设立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控股和参股公司均应及时办理产权登记。已经登记的企业名称、组织形式、资本金及股东持股情况等发生变化的,应及时办理变动登记。企业发生解散、依法撤销、破产及国有股权全部依法退出等情形的,应当及时办理注销登记。

(二)实施评估项目核准备案,公允体现资产价值。各市管企业要严格审查中介机构的评估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评估准则的规定,评估结果是否公允体现了资产价值,逐级对中介机构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进行实质性审查并明确表示审查意见后,报市国资委核准或备案。

(三)规范产权转让行为,促进国有产权有序流转。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行为要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根据有关规定分别实施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转让底价,充分披露交易条件和受让方条件,坚决执行公开进场交易制度,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有序流转。

(四)严格担保抵押行为,切实防范融资风险。各市管企业要严格执行《市市属国有企业担保管理办法》(试行)有关规定,认真分析担保、抵押项目的可行性和可能发生的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市管企业原则上不得为其参股企业、非国有企业提供担保。

(五)规范资产处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市管企业处置实物资产价值超过企业资产总额1%,以及处置房产、土地使用权的,须经市国资委批准。拟处置资产经评估备案后,须委托具有公物拍卖资质的拍卖企业公开拍卖或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挂牌转让,未经批准转让底价不得低于评估价值。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 清查管理

在我国,作为党和政府发挥质证能力的保障力量,行政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国有资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产生关键影响,不仅能保证其工作职能的有效发挥,而且有利于其公共服务职能的进一步实现。因此,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对其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近年来,我国全面开展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工作。通过半年的清查工作,使我们基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趋于规范。同时,笔者作为财务人员也受益非浅,从工作中发现和总结了一些问题和解决办法,拟对其作出以下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资产清查的重要意义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可促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规范与完善。通过强化资产清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保证公共财政职权的有效履行,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减轻事业单位的运行压力,提升运行水平,促进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资产清查工作的实施,可对政府财务资产情况进行全面反映,进而为综合财务报告的制定提供有效参考。

强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力度,能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行状况全面掌握,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还能够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规范,促进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节约资产的同时,为预算编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能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数据库的管理与规范,通过对国有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对存量资产产生盘活作用,进而提升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率。

二、资产清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未充分认识到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于清查工作不积极组织,缺乏人力保证,资产清查工作责任不明确。清查工作不全面,只对固定资产清理,忽视往来款项的清理工作。

资产管理制度滞后,资产管理职责不清。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的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缺乏有效监管机制。资产管理工作缺乏制度保障,严重会导致国资产毁损流失。

资产管理日常基础工作不规范,资产管理不严,重购置,轻管理。体现在以个几个方面:一是资产购置时账务处理只列支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二是国有资产领用发出环节缺乏严格登记审批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三是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未进行必要的可行性认证,未按相关的程序审核审批;四是对于报废、破损、变价处理固定资产不按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审批,无视资产处置的程序而是随意处置;五是没有建立定期盘点制度,长期未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资产登记台账与实际情况不符,不能反映国有资产真实状况,资产信息失真、账实不符。

三、强化清查、加强资产管理工作的措施

提高意识,高度重视,做好资产清查和资产管理工作,加强资产管理的执行力度。行政事业单位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是其单位职能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做好资产清查工作的后续工作,及时查漏补缺,提出整改措施,形成总结报告,推动本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认真落实资产管理职责,避免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当和浪费。

完善资产日常管理制度,建立资产管理责任。建立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限范围和相关责任,落实资产管理责任,把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将资产管理制度与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结合,实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健全定期清查机制,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采取预算约束、资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账实核对等措施,走制度化、经常化轨道,确保资产完整。

加强资产全过程监控,进一步促进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监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购置审批的具体流程加以规范,强化预算控制与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科学配置;第二,完善财务核算制度,对国有资产各项账目资料进一步明确,账目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记录,保证账、卡、物三者完全相符;第三,加强验收、领用、出租出借控制,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规;第四,规范固定资产处置行为,严格履行审批手续。从资产管理基础工作上全过程监控,确保国有资产安全有效。

加强培训,提高人员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提升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除加强资产管理知识培训外,还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确保相关岗位人员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更好地胜任资产管理工作。

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资产信息化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大背景之下,行政事业单位在正常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国有资产呈现出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因此应进一步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资产信息化管理,实现网络操作化管理,将资产管理流程和措施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实现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的因素,保护国有资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制度建设

加强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必然要求。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构建一个产权明晰、配置合理、处理规范、管理有序,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效能的国有资产监管模式,才能更好地保障行政事业单位认真履行职能,提高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顺利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人均资产相差悬殊,苦乐不均现象严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国有资产的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配置水平差距较大;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脱节,缺乏约束,一些单位不顾实际需要,互相攀比,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

2.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重配置、轻管理”的问题突出,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较为普遍,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水平较低,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损失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

3.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重分配、轻监督”,一些单位的资产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没有纳入财政管理体系;一些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行规则紊乱,收益不断转化到部门甚至个人手里,运行费用和资产损失却统统由政府买单,国有权益被不断侵蚀;一些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清,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土地等国有资产的价值没有按市场规则的要求进行计量,普遍存在“失真”和“失实”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缺乏准确统计,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资产使用和处置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导致资产流失。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涉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三个主体。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具体来说,财政部门,一是要管好政策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关注关键环节。从源头上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要管出整体效应。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个侧重资产全面管理及整体运行质量监管的平台,把每一项工作都纳入到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提高资产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外,各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向财政部门提出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意见,编制资产配置项目预算,完成本部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承办职责范围内或财政部门授权的资产管理工作。对内,各主管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统一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和完善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在规定权限内审核审批资产管理事项,组织实施对本部门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督促本部门所属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协调和组织部门内部资产调剂工作,推动资产共享、共用,盘活资产存量。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基础环节的工作,它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产产权、实物资产和资产账目的管理,建立资产使用管理内部责任制,避免盲目配置、闲置和浪费资产,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本单位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事项,确保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

2.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资产管理科学发展

(1)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机制。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和基础,预算管理是加强和规范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的有效手段,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财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预算约束机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对部门和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实行项目预算审核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把资产管理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维护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重要抓手,增强资产管理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资产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2)完善资产运行管理机制。在资产配置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国有资产的均等化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分类制定统一和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实物费用定额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存量,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合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资产使用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资产存量及使用状况,盘活存量,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实行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审批制度和等级备案制度,对单位的对外有偿使用资产实行跟踪管理。在资产处置环节,财政部门要以规范资产处置程序和加强收益监管为重点,细化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调剂、申报程序、审批权限以及收益收缴等,把资产处置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资产管理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中介专业评价鉴定机制,建立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实行评估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在资产管理基础环节,各部门要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3)逐步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财政部门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省级财力供给状况等,分类测算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有均等化水平,及时为资产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理念,认真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按照职能需要、功能属性、公共服务标准、公共服务质量等,建立资产投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推行资产占有使用目标考核管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管理的长远目标模式和长效机制。

(4)建立资产整合和调剂机制。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资产的调剂使用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调剂资产管理平台,逐步改善资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财政部门在审核部门和单位的资产配置申请时,能够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通过存量管理,推动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节约政府公共资源。同时,按照高效节约的原则,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试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单位需要的该类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申报配置和管理。

(5)建立资产分类管理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资产要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要求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剥离出来,盘活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

3.夯实管理基础,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尽快研究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5

关键词:资产管理;地方财政;财政管理;创新

一、当前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弊端

(1)监督不到位,资产流失严重。当前,我国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存在一些漏洞,导致一些单位为牟取私利,在实际工作中滥用资产,以投资、赊销等形式把资产转让给其他的单位或个人,而且长期不催还债款,因而导致了大量呆账、坏账,变相将国有资产收益逐步转变为集体或个人所有。比如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为招商引资推动经济发展,经常将土地等资产低价处置给客商,事后也不报告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的约束力和监督职能被弱化。还有一些国有资产被用作对外投资,国资主管部门不能履行出资控股人的职责,缺乏对企业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再有,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缺乏与经营者经济利益挂勾的奖惩机制,企业上级主管部门不管国有资产等等,使国有资产监管形同虚设,造成的资产隐形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却无法追究责任,反而给地方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2)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由于一些国有资产使用单位存在“部门使用”就等于“部门所有”的错误观念,而资产购置又全凭领导的个人意志,在一些单位部门中形成了攀比的风气。首先部门职能的多样性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个别强势部门领导讲排场、好面子,盲目追求部门设备的新和全,不惜花高价购置很多尖端设备,甚至重复购置,看似高大上实则用处不大,很多资产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资产的闲置和浪费。比如在公务用车方面,有些单位人少但仗着职能上有优势随意配置公务车,增加了财政负担,浪费了资源和资金,也形成了不好的示范效应,部门形象大打折扣;其次,资金来源的多样性(财政拨款、单位自有资金、上级补助资金等)使得部门资金不好管理,这也间接造成了部门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另外,由于资产配置是无偿的,单位之间抢资金、争项目的情况屡见不鲜。

(3)信息化程度不高,监管漏洞不小。我们处在一个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工工作已经被智能化机器所取代,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资产的管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是就当前地方财政部门的普遍管理现状来看,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尚低,信息平台的搭建还不完善,各部门将相关信息公开、分享的意识还不高。这在无形中也给随意使用资产提供了方便,资产得不到精细化的信息录入、公开和实时更新,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监督管理,管理漏洞将会持续存在。

二、优化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创新措施

(1)加快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市场经济也正在大力推进法制化进程,财政部门资产管理自然也要在法制方面有所建树。要从根本上做好财政部门资产管理工作,首先要紧紧抓牢法规制度建设环节。一方面通过立法明确划分资产使用权限,明确资产使用者的连带责任;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对故意滥用、冒用职权者予以严惩,对造成资产严重流失后果的,要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同时也要抓紧制定覆盖资产的配置、使用、评估等资产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严格审批各单位购置资产、转让资产、报废资产、调拨资产等行为;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信息报告体系,实现对单位固定资产的动态监控和实时管理,审查并控制各部门固定资产购建的资本性支出预算,并对内部闲置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调剂。此外,地方财政部门还应依法完善资产处置的相关程序,遵循“公开、公正、透明、规范”的原则和相关政策的规定对需处置的资产进行处置,而当所涉及的金额比较大时,应先审计再决定,严把“审计关”;对于需要报废的资产,要先核算再销毁,严把“核销关”;对于进入交易市场的资产,要确保资产的处置合乎规范,严把“产权交易流程关”。

(2)建立资产管理绩效的规范机制。不管是财政管理还是资产管理,都应该把钱用到“刀刃”上,该用的就规范合理地用,不该用的就坚决不用,绝不浪费一分钱,使部门单位购置的资产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要真正将这一原则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资产管理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即坚定不移地贯彻“实用主义”,首先从购置目的上就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了才能进入审批环节,有效防止盲目购置、过量和重复购置等低效益的现象发生,切实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而在行使资产处置权时,一定要谨慎、反复斟酌,做到“见人见物、人到现场”。因为只有经过当面的询问和实地的考察,财务人员才能真正了解情况。必要时还可向行业专家咨询、委托评审或评估等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二是要进一步规范资产产权的交易行为。资产的出租、出借是目前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地方财政部门应切实加大制度的执行力度,将各单位的出租、出借等行为全部纳入到财政部门的监控范围之中去。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将单位的出租出借行为全部纳入财政监控范围,实行市场化公开招租,确保将出租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同时要有效对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资产的科学流动和优化重组,充分发挥资产管理服务改革发展的作用,扩大资产“进场交易”的范围,不断提高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度程度。三是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管理。结合开展财政部统一部署的事业单位所办企业产权登记工作,全面摸清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底数,深入查找管理中的问题,合理确定监管职责分工,制定完善管理措施,确保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资产能够“看得见、控得住、收得回,能增值”。

(3)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为使资产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和实效化,财政部门必须加快建设资产管理的信息系统,为产权登记等基础工作有效推进建立平台,构建起产权登记和管理信息年报制度,横向上建立起“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主管部门”的管理框架,纵向上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立体管理网络,实现横向和纵向平台上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及更新,为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提供服务功能;将日常资产管理的各项工作按照电子政务的规范进行网上管理,避免人工管理的疏忽大意和信息篡改等不足,对管理流程进行完善;建立资产共享和闲置资产的调剂等分系统,这将有利于解决财政部门资产管理中的账卡物不符、资产不明、设备不清、闲置浪费以及资产流失等问题,建立起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为地方财政部门资产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全面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贾明亮.地方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探究.内蒙古大学,2012.

2.土红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国内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10(06).

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范文6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配置不合理,人均资产相差悬殊,苦乐不均现象严重。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公务用车等国有资产的不同地区、不同级次、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之间的配置水平差距较大;资产配置与预算管理脱节,缺乏约束,一些单位不顾实际需要,互相攀比,重复购置或盲目追求高标准、高性能,超编、超标配置使用资产。

2.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重配置、轻管理”的问题突出,资产闲置、低价出租、无偿出借等现象较为普遍,资源整合、共享共用水平较低,资产使用效率不高,损失浪费情况较为严重;资产有偿使用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管理水平低,效益不高。转贴于()

3.管理状况不容乐观。“重分配、轻监督”,一些单位的资产游离于财政监管之外,没有纳入财政管理体系;一些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不明确,运行规则紊乱,收益不断转化到部门甚至个人手里,运行费用和资产损失却统统由政府买单,国有权益被不断侵蚀;一些单位资产管理账目不清,产权和实物管理混乱,土地等国有资产的价值没有按市场规则的要求进行计量,普遍存在“失真”和“失实”现象,对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占有的国有资产规模缺乏准确统计,造成家底不清,账实不符;资产使用和处置的审批权限和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导致资产流失。

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涉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三个主体。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具体来说,财政部门,一是要管好政策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关注关键环节。从源头上加强和规范管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三是要管出整体效应。要积极探索和建立一个侧重资产全面管理及整体运行质量监管的平台,把每一项工作都纳入到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财政部门综合管理的职能作用,提高资产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稳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主管部门对本部门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主管部门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外,各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汇总并向财政部门提出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及处置意见,编制资产配置项目预算,完成本部门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工作,承办职责范围内或财政部门授权的资产管理工作。对内,各主管部门需要结合本部门及所属单位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需要,在统一的管理制度框架下,制定和完善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在规定权限内审核审批资产管理事项,组织实施对本部门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考核,督促本部门所属单位按规定缴纳国有资产收益,协调和组织部门内部资产调剂工作,推动资产共享、共用,盘活资产存量。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实施具体管理。其承担着国有资产管理基础环节的工作,它管理使用国有资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利用。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资产产权、实物资产和资产账目的管理,建立资产使用管理内部责任制,避免盲目配置、闲置和浪费资产,严格按规定程序报批本单位资产配置、处置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担保事项,确保本单位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2.创新管理机制,推动资产管理科学发展

(1)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机制。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延伸和基础,预算管理是加强和规范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产的有效手段,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财政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预算约束机制,结合部门预算编制,对部门和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实行项目预算审核制度,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合理配置和充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把资产管理作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降低资产维护运行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减轻财政支出压力的重要抓手,增强资产管理的服务功能,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效结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强化资产管理,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

(2)完善资产运行管理机制。在资产配置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资产清查结果,对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国有资产的均等化水平进行调查研究,分类制定统一和规范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和相关实物费用定额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存量,以存量制约增量,以增量调整存量,合理配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资产使用环节,财政部门要充分掌握行政事业单位现有资产存量及使用状况,盘活存量,促进资产的有效利用。同时,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有偿使用国有资产的监管,实行国有资产对外有偿使用审批制度和等级备案制度,对单位的对外有偿使用资产实行跟踪管理。转贴于()在资产处置环节,财政部门要以规范资产处置程序和加强收益监管为重点,细化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的范围、调剂、申报程序、审批权限以及收益收缴等,把资产处置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序的资产管理良性循环机制,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资产使用和处置过程中涉及到的中介专业评价鉴定机制,建立评估档案管理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活动进行有效监管,实行评估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在资产管理基础环节,各部门要制定规范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实物管理、价值管理和财务管理进行指导、监督和考核,切实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

(3)逐步建立资产使用绩效考核机制。财政部门要结合政府职能转变、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省级财力供给状况等,分类测算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占有均等化水平,及时为资产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同时,要在省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理念,认真研究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按照职能需要、功能属性、公共服务标准、公共服务质量等,建立资产投入——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推行资产占有使用目标考核管理,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绩效管理的长远目标模式和长效机制。

(4)建立资产整合和调剂机制。财政部门要尽快研究建立资产的调剂使用制度,构建一个统一的调剂资产管理平台,逐步改善资产分配不公平的现象。财政部门在审核部门和单位的资产配置申请时,能够通过调剂解决的,原则上不重新购置,通过存量管理,推动资产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益,减少资产闲置和浪费现象,节约政府公共资源。同时,按照高效节约的原则,积极探索对行政事业单位大宗资产以及部分价值昂贵、使用率不高的专用设备试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单位需要的该类资产,由主管部门统一申报配置和管理。

(5)建立资产分类管理机制。对行政事业单位公益性资产要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要求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同时,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和安排,把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剥离出来,盘活省级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

3.夯实管理基础,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水平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尽快研究制定一系列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措施,建立完善的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