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论文范例

国有资产论文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1

(一)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

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忽视国有资产使用管理的现象,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往往局限于建账(卡)登记管理,或者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效益,导致购买的资产存在使用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情况。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建立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一些单位只注重向上级申请资金购置资产,忽视了现有资产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效益。此外,大部分国有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上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由于净利润与实际应纳税所得额之间通常存在差异,企业为了节省人力,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时间上直接选择税法规定的最低摊销年限标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使得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使用状况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对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正是造成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虽然已有部分市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考核办法,但考评指标往往停留在被考评单位是否建立了相关制度或是否将资产购置预算纳入部门预算等较为浅显的层面,未对制度本身的执行情况及资产购置预算的合理性进行深层次分析,这使得考核内容流于形式,无法深入评价国有资产是否存在闲置、浪费及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更无法建立行之有效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问责机制,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

(二)固定资产处置不及时造成严重浪费

行政事业单位在处理毁损、被盗及报废转让等大型大额固定资产时一般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1)单位申报;(2)主管部门审批;(3)财政部门审批;(4);评估备案与核查;(5)公开处置。在审计实践工作中,笔者发现,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在会计账上仍然保留着被盗或已经报废不用的固定资产,有的报废资产甚至挂账3-5年之久。究其原因,相关单位在固定资产处置申报之后迟迟得不到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的批复,而申请单位在未得到批复的情况下无法对该资产进行处置,更无法对其进行账务处理。由于报废资产无法得到及时处理,长时间的存放不仅造成原本应有的处置收益不断缩水,而且严重占用了申请单位的储存空间。此外,由于报废资产仍在账面反映,申请单位在申购新资产时将会受到影响。

二、对完善国有资产绩效管理提出的建议

(一)简化采购审批流程,加强事中管理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的国有资产采购审批手续极其复杂,严重降低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因此,简化审批流程势在必行。然而在简化审批流程的同时如何保证申购资产的合理性,这需要加强申购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用“事中监督”替代“事前审批”不仅大大提高了国有资产的采购效率,避免申购单位在等待审批过程中的机会成本浪费,还能对所购资产的使用管理起到积极的监督指导作用。财政部门及相关审批部门在资产申购审核过程中应尽可能简化审批手续,重点关注申购资产到位后的实际使用情况及经济效益,由申购单位在每个会计年度末自行提交大型、大额资产的使用运行报告,在报告中详细列明该资产目前的折旧、贬值、耗损及收益等情况,由各级财政部门及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单位提交的报告进行针对性抽查,确保国有资产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

(二)建立科学的国有资产绩效考核指标

1.考核申购资产的必要性。获取固定资产的途径包括购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及自行购建等,而不同方式获取的固定资产在能够达到相同使用目的的前提下所付出的成本是不同的。在对固定资产绩效考核中,首先应当考核单位所购固定资产的必要性。例如当单位所需资产为非经常性使用资产且耗损不大,则应使用经营租赁方式获取,又如当某些国有企业面对良好的投资机会且资金较为短缺时应当选择融资租赁。在对申购资产必要性进行考核时,应将着眼点放在无差别实现目标的前提下是否以最低成本获取该资产的实际使用效益。

2.对于经营性资产及非经营性资产确立不同的考核标准。经营性资产是指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资产,也可以理解为该部分资产的使用将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这样的资产包括机器设备、销售场所、运输车辆等。非生产经营资产是指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而是为了满足维持办公基本需求或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福利需要的资产,如办公所需的基础办公设备及科研等其他方面使用的房屋、设备等资产。对于经营性资产,考核的重点应为权衡该资产为本单位带来的持续性收益与为该资产所付出的实际成本及机会成本之和的关系。这里所说的机会成本,指的是更换另一资产替代原有资产所创造的超额收益或多余损失,而实际成本指的则是为维护该资产正常运行所付出的人力物力。当该资产所带来的持续性收益大于等于该资产的实际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时,可以认定该资产的绩效管理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反之则应重新考虑该资产存在的必要性。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则应当着重考核该资产是否处于良好的使用状态且是否及时得到适当养护。以非运输性车辆为例,考核的着眼点应落在该车辆的已使用年限与其实际耗损程度之间的关系上,考核该单位对国有资产的使用及养护是否合理适当。

(三)建立专业化国有资产处置机构,提高国有资产处置效率

目前我国大型大额国有资产处置审批时间普遍较长,有些报废资产长年挂账,得不到相应处理,间接引起申请单位经济利益的流失。相对于数量庞大的管理对象———各机关事业单位而言,财政部门有限的监督力量已显薄弱,难以对各部门的资产处置状况进行全面监督,而且财政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因此,建立专业化的国有资产处置机构,引进、培养管理素质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资产评估及处置人员迫在眉睫。国有资产处置程序可简化为以下步骤:(1)由成立的专业处置机构对各单位申报处置的国有资产进行初步鉴定、出具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2)鉴定意见及处置方案报经本级财政部门或国资委等相关机构审批。(3)由专业机构统一对外竞标拍卖或进行相应的报废处理。这样做不仅可以大大缩短资产的处置时间,提高处置效率,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被处置资产不被低估、浪费。

三、结语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2

1.1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缺失

目前,由于企业对资产意识的薄弱导致了很多国有企业在管理上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在招聘资产管理人员的时候,对资产管理人员的要求以及专业的素养都是比较低的。近几年来,又由于全国各地国有企业的改革制不断的增加扩大,在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方面又出现了很多的新情况。原有的管理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而不能适应目前形势的新变化,因此,直接的影

1.2资产账实不符

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工作,职责不清,所以,导致一部分国有企业的资产账实不符。企业应该及时的给固定资产进行日常结算和管理,这样不仅不容易造成企业固定资产的核算账实不符,也不会给国有资产造成较大的流失的现象。

2.完善我国资产运营管理的对策

产权是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与约束性的,产权明晰是产权有效发挥的前提。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法人支持所有权对产权不明,导致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和管理效率的明显降低。因此,针对此类问题,所以提出以下完善国有企业的资产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找到非经营性资产的可行方式,根据产权的定义要求,要使得收益大于使用成本的单位或者是个人能够及时使用的资产,以此来提高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率。

第二,找到行之有效的非经营性质的资产管理模式,根据统一的分级管理原则,非经营性质资产的管理可以由资产管理部门为主,实行三级管理和二级核算的方式。

第三,加强准经营性质资产的管理,企业后勤社会化过程里的准经营性资产管理问题,重点依旧是通过明晰产权来规范国有企业以及后勤实体双方的权利,并且要查清核实,依法进行资产价值评估,以界定国有产权,维护国有企业通过对后勤实体进行的投资而形成的有效权益。

第四,企业应该加强经营性资产的价值评估,国有企业所占的资产,大部分都是依靠国家无条件拨款而起来的,账单价值往往只是反映了资产在投入使用时的价格,然而,资产的原始价格还是难以取得真实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的国有资产价值在不断的上升,在经营使用以后,要重新给予其新的价值评估,并且做到科学的资产价值确定。

第五,明确国有企业对经营性质产权的享有投资收益权,是为了克服当前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之后,由于资产管理不当,责任监督管理不够严格导致的经济收益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各个国有企业与经营的单位要签订严格的书面文件来加以明确投资的收益情况,以此来保障国有企业投资收益权利的有效实现。

第六,可以实现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合作,从产权上顺应国有企业与其合作的私营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其次还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利益等方面的关系,从根本上来实现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合作的产业规范经营、规划的风险以及加快其合作的发展,逐渐形成产权清晰,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分开管理,从而实现国营企业的自我发展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大力发展。

3.结语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3

1.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制度不完善。

高校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属国家,使用权和管理权分散归属于学校的不同部门,国资处、财务处、后勤处,图书馆和各教学院系等都具有相应的管理和使用权。从调查结果来看,河南省大部分高校,管理机构的设立都比较规范,符合内部控制的需要。但由于缺乏权威的领导管理部门,容易导致多头管理、管理机构和部门重叠的现象,致使国有资产管理组织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在管理制度方面,现有的制度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准则》等,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各种经济业务,制度观念略显滞后。管理制度中存在“重购置轻管理”“、重钱轻物”的现象,对资产信息管理不重视,信息化程度不高。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的国资处、财务处和各教学院系之间缺乏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同高校之间的制度更是千差万别,制度不完善的现象较为普遍。

2.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

河南省部分高校的国有资产配置并不是严格依照按需分配的原则,导致购置的资产无法被充分利用。一方面,由于高校校内各部门的资产管理具有相对封闭性,资产的购置又缺乏严格的购置标准和预算规制,造成资产重复购置;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部门之间特别是高校之间的资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资源难以共享。这反过来又使得各部门愈发强调对资产的绝对占有和存储。

3.国有资产核算和评估不足,账实不符。

从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整体来看,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紧密结合,缺乏日常性的核算和检查,导致账实不符的现象出现。例如,部分高校的相关部门利用本部门有偿服务取得的资产,未办理入账验收手续,使这些资产排除在学校国有资产账目之外;类似的还有高校接受捐赠的资产,入账不及时也造成一定的帐外资产;有的资产已经被使用部门报废了,但并未及时履行财务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

4.无形资产管理环节薄弱。

河南省高校普遍对无形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管理盲点。实际上,高校是无形资产的富集之地,河南省高校的科研成果也相当丰富,但高校的无形资产管理缺乏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造成无形资产的总体价值不清,管理混乱。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将科研成果据为己有,而且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擅自将科研成果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高校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没有进行准确的评估,或未能严格履行财务程序,转让收入未及时入账,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

二、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管理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高校对国有资产的地位、作用和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国有资产权益保护的主动意识。从表面上来看,这是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管理理念,“重人轻物,重购置轻管理”,在思想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加强学校资产管理,发挥资产的最佳效益,不仅是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高校长远发展的题中之义。但从本质上来看,高校的双层委托设置导致国有资产主体缺位,对二级者高校管理者的监督不力才是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单薄最根本的原因。

2.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从体制上看,河南省许多高校尚未建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就由各教学院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等进行监督和管理,缺乏一个权威的机构进行统一协调和整合;有的高校虽然建立了专职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但该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没有很好地对接,无法实行有效的控制、检查和监督的职能。由于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使得学校的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衔接不紧密,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的各环节相互脱节,有的环节出现无人管理,而有的又出现交叉管理的状态。国有资产多头管理的模式,削弱了资产管理的权威性。

3.监督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

高校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对闲置浪费、随意挪用、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处置不够严格。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的规章制度和约束机制,资产管理没有建立单位或个人责任制,造成管理责任无法追究,资产的效益和价值难以提升。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不科学,奖惩机制不合理等现象比较普遍,容易造成国有资产闲置和流失。

4.风险控制管理体系不到位。

河南省高校对国有资产浪费和流失等风险控制管理不到位。尽管高校建立了资产评估、监督核查、财务和审计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未从风险控制方法、风险控制内容和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建立完整的风险控制管理体系。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仅仅停留在实物对账层面,现行会计账面不计提折旧,导致资产存在隐性风险;由于缺乏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导致国有资产提前进入待报废状态;国有资产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产权模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的制约,带来很大的资产流失的风险。另外,对国有资产监管者和使用者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也缺乏有效的控制防范措施。

三、强化河南省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树立现代资产管理理念。

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河南省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和理念相对滞后。强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首先是要增强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广大师生和员工要明确各自的权责意识,严格遵守国有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和制度,树立产权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和动态观念;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等现代资产管理理念,把风险意识根植于每位教职员工的脑海中,使他们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风险、预测风险、评估风险和应对风险,使风险降至最低。具体而言,高校各级领导和职工要形成重视国有资产管理的共识,遵循把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和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价值管理、绩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将国有资产管理作为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形成国有资产管理的校园文化。在资产购置、使用等管理过程中,注重遵循市场竞争的规律,树立投入产出的效益理念;在校办产业经营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促进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的提升。

2.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完善资产管理体制与制度建设。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实行“国家统一所有,财政部综合管理,教育部监督管理,高校具体管理”的管理体制。河南省高校应根据国家政策,建立“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比如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促使国有资产管理由原来的行政管理向产权管理转变,资产管理机构以产权管理为中心行使资产的监督权、投资权和处置权等;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由“归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设立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与此同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资产配置制度、资产使用制度、资产处置制度、资产评估与资产清查制度、资产信息管理与报告制度、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资产监督管理制度等。制度建设始终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

3.升级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资产管理现代化水平。

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国有资产数据库建设,实现资产的网络化和电子化,是实现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必经之路。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及时掌握资产的数量,价值、分布和经营状况,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清查提供决策依据。首先,由学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规划,在教育部对高校资产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国有资产信息管理数据库,并使其能够包括学校资产的全部内容。其次,基于校园网的硬件和技术基础,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或购买适用于校园网的资产管理软件,并使学校各部门领导和员工可以根据权限了解到自己的相关资产信息。再次,将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相关系统对接和信息共享,如财务部门、预算部门、审计部门等,实现资产从购置到报废的全过程的动态信息管理。不断升级与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及各项功能,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4.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

针对河南省高校无形资产管理薄弱的现状,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和核算体系,防止无形资产流失,提高资产管理效率。第一,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意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并在国资管理部门中设置专职的无形资产管理机构。第二,建立并完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如产权制度、财务制度、对外合作转化制度、开发利用制度、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等。第三,建立无形资产评估核算体系,将高校无形资产要素纳入财务核算范围,确保高校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重视无形资产投资转让时的评估工作,保障学校无形资产的权益。

5.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评价,建立风险控制管理体系。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4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着机构相互作弊、人员互相推卸责任、中层管理大手笔花钱,账务报销双管齐下、规避国家法律体系的专业化走向等发展趋势。这种管理弱化的取向,最终导致了国家的投资会逐渐被个人或其他权力部门抽走,投资的效率几乎为零。虽然酷法能够暂时震慑住一部分人的欲望,但从长远看,法律的作用在渐趋式微。“政策不出中南海”的主流话语体系更加助长了国企大胆制造假账的信心和决心。具体讲,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弱化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云计算的数据集合技术限制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数据操控性

所谓云计算(cloudcomputing)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在云计算模式下,使用者最为难以理解的是这一计算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云搜索可以实现资源的便捷使用和快速的复制和粘贴,但在财务管理的实践中,云计算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财务工作人员是否懂得云分析技术,从而对海量的数据进行明分梳理;财务部门的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是否精通云搜索的引擎和传播规律;不同行业的云数据能否实现资源的共享等问题。在数据叠加层面上,云计算的数据集合技术限制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数据的操控性,从而降低了财务管理的效能。

1.2大数据的海量数据流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准入权限

在比特级的数据计算领域,信息是按照“兆”级来度量的,但在一般的数据分类中,数据是按照“束”或者“丛”等流媒介来捕捉的。当一种计算超出千万级了,一般的人工几乎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必须借助于server,也就是服务器的中介才能实现。尽管一个单位的特定财务数据在一定时间内是有限的,但在企业或事业单位发展的长远历史上,这些数据的量还是比较大的,单靠几千兆的存储媒介已经很难实现数据的调用和使用。所以必须由单位自行购置服务器,并且保证服务器的数据流不会因为二级缓存的空间有限性而制约了财务数据的实践拓展性。不仅海量数据的收集,而且大规模数据的分析,甚或财务数据的初始权限和密码的保护等都制约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准入资格。在现实的操作中,容易导致财务管理资源的混乱和各种“黑箱财务”的出现。

1.3生态审计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理念冲击,使得他们很难应付会计电算化的生态化转型

所谓“生态审计”是指在审计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的法则,实行审计过程和审计结果的辩证统一、审计方法和审计价值的辩证统一、审计理性和审计道德的辩证统一、审计手段和审计目的的辩证统一、审计经济效益和审计社会效益的辩证统一、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辩证统一、风险审计和传统审计的辩证统一、电算化审计和实体化审计的辩证统一。关于这一概念,应该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生态审计是一种辩证关系,绝非单向度的考量;二是生态审计是指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之间的有机的、可再生的、质量升华式的变迁过程,而不是胡乱的联系和随机的会计活动。“生态审计”概念最早由荷兰环境主义学者LindaS.Spedding提出,斯伯丁指出:“生态审计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环境意识增强及经济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在1991年召开的欧共体国家环境部长会议上,与会专家明确提出了“生态审计(Eco-audit)”和“生态认证(Eco-labeling)”两个概念,在会议出台的官方文件中,生态审计被定义为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企业生态审计、温室气体削减、ISO14001、旅游环境标志计划。分析欧洲学者的认识,我们发现,在西方人看来“,生态审计”一般是指环境审计,也就是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等程序化理念相联系的一组审计形态,它强调按照一定标准,依法独立检查被审单位和项目的环境经济活动,对其进行合规性审计、财务审计以及绩效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是否合法合规;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是否合法;环保投资项目和建设项目是否合法合规。此外,在低碳经济主流背景下,环境合规性审计还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对低碳经济法规、政策以及低碳标准的执行情况等。环境财务审计重点应当关注对企业环境报告完整性、公允性的审计。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包括:环境政策法规执行的效率性;对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如企业能源利用率,即能源投入产出率,环境资源成本和社会效益比是否达标等;环保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的效益性;环保投资和建设项目的效益性。在低碳经济主流背景下,还应当注意对低碳经济资金进行绩效审计,主要对资金预算、筹措、管理、使用、投资等进行审计,对其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做出评价。

2加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

我国的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一般比较低下,财务管理也特别混乱,企业长期以来积累的呆账和坏账名目繁多,账目不清、账实不符和资产不明的现象屡见不鲜。某些企业还设立有账外资产,形成小金库运作模式;对应收账款的催收也不积极,人为导致债权损失增大。根据对全国60家国有企业的实地调查发现,因债权管理混乱没有及时索回债款导致国有企业三年以上难以收回的呆账损失有2万亿元;部分国有企业为了小集团利益(甚至是企业负责人的利益),进行虚假经营,损及国家利益。比如,部分国有企业多列费用,虚开成本,截留或转移国有资产收益等。从财务效能学的角度讲,试图通过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来保住国有资产,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加大对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培训的重点是财务管理人员的数据存储业务的素质。一般来讲,技术培训分为两种:一种是国内培训,被训人员的地域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内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或直辖市,由于国内科学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千差万别,所以大多数的培训都会流于形式。不仅如此,有些有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的职业培训,大多都变味成随团旅游或者观光活动,再加上这几年党中央一律反对变相利用公款进行考察,所以一些单位为了规避政府审查,就采取了会议的方式。无论怎样变换手法,诸多国有企业利用会议陷阱花掉公款的年头还大量存在,腐败的人性根源还没有产出;党的法律震慑力只是治理了表面现象,并没有治本。二是出国培训,被训人员的地域活动主要集中于国外的各个州、县、或者自治市。由于近几年国家一般地反对投机活动,使得成果培训大多流于形式。一是领导为了到国外变相旅游大多采取了培训的方式。这种方式名正言顺,不会引起中国高层官方的怀疑,而且花费还高,出去的时间也长,玩的地方和花样也多,最受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睐。

2.2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保密意识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5

1.经营性国有资产

经营性国有资产是以国家作为资本所有者和运作者,在一般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实行企业管理和运作。中具体地说,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存在于生产制造业、物流交通、服务经营、日用品、食品和轻工业等领域,经营性国有资产和一般企业一样以盈利为主要目的,那么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改革主要目标就是实现资产保值和经济增长。但是需要注意,经营性国有资产在某些实物领域还具有进行市场的宏观调控的责任。如在社会出现特殊震荡,市场出现了诸如哄抬物价、囤积居奇扰乱市场规律和破坏民生的现象时,国有资产应当介入这一市场混乱中,通过国资注入冲抵临时资源匮乏的方式来稳定物价,从而达到保护民生稳定民心的目的。因此,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面还存在一个对于市场危机管理的预判意识。在关键的时刻要能供出有底气的存货,不要被散户市场所绑架。

2.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

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主要存在于基础民生、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科研教育、国防交通等把控着国家命脉的公共领域。行政事业行国有资产是我国国有资产拓展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具有前景的领域。深化行政事业性的国有资产改革,应该准确评定一类国有资产的公共服务的重要性,并以这个重要性为参考来活泛调节对它的经济增长的要求。如科研教育和环境卫生等关乎社会民生和宏观的国民发展大计的领域资源,应当有魄力的放弃短线的经营增长,而将调控的力度和重心放在起专业服务领域的执行力上。任何一门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做到健全健美,如果着重在经济增长,那么必然会在人性化服务上面出现短缺。作为这类具有重要民族前瞻性的领域,一定要保持系统的纯洁性和专业性,不要以短期的浮躁经济氛围来污染它,而造成了长线的不可估量的延误和损失。以我国的科研教育系统为例,目前的大学科研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重职称轻学术之风,教授和专业导师等高级学术职称人士忙于拉赞助、跑关系等俗物而忽视了专业的科研工作,这是非常不利于国家科学发展的。因此,下一步的科研教育类国有资产改革应当明确区分公共服务和行政之间的界限,保持公共服务领域的纯洁性。

3.资源性国有资产

资源性国有资产是指在国家的政策调控下,对某种资源的开发以及后续的销售等运作手段一体化的国有资产,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石油、矿藏等。这一形态的国有资产虽然有国家支配,但这种支配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地大物博的特性,某些自然资源的所有量蕴含着巨大的财富。因此资源性国有资产的开发和市场管理一定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我国的资源性国有资产通常都是国家垄断的,某且相关企业更是涉足了从开发到经营的一整条路线。由于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资源的开发又是取自无需成本的自然,所以造成了这类企业严重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我国的中石油中石化为例,虽然在资本所有量上在世界五百强之列,却因为不是合理的市场竞争下所创造的产值而不被广泛业界所认同。同时,行业中频频爆出的天价消费、爆表的员工福利等负面消息也表明,这类垄断的“肥缺”领域存在的问题实在太多,国有资产的改革不仅要对自然负责、对民众负责、还要对这个社会负责。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改革任重道远。

二、所有者和决策者明确问责机制,促进国有资产保值

国资委成立之后,解决了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臃肿,管理分散的问题,有效实现了问责机制的确立,国有资产管理的内部审查和监督机制的完善,重要行政力量的介入,大大触动国有资产腐败的根基。多年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编制一定与政府行政编制挂钩,不仅设有党组书记等职位,干部也全部享有对位级别的行政职称。一位中石化的副总,同时又享有副省部级的行政职称,这在进行企业问责管理时就会让审查者背负非常大的压力和面对巨大的阻力,明确划分所有者和决策者的问责机制后,让资本的管理和审查有一个纯洁而顺畅的环境,有效促进国有资产的改革。

三、总结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6

1.完善管理体制,充实管理队伍,明确管理职责。

我校于2000年第一轮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资产管理处,是较早集中统一管理学校国有资产的院校之一,将原先分散在各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从各自部门工作职责中剥离出来,统一划归资产管理处,在学校直接领导下与财务处一起共同管理学校的国有资产。在体制理顺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把各项管理职责落实到人。为做好做实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学校在人员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给予资产管理处核定了充足的人员编制,目前核定编制20人。学校在重视专职管理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强化兼职管理队伍建设,明确要求各部门须有一名部门领导负责本部门的资产管理工作,对各部门兼职管理人员实行备案制度,不得随意变动,如有变动需办理交接手续,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资产处加强对他们的业务领导和培训,以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2.以制度建设为导向,提高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制度建设是资产管理工作的基础,学校相继出台了资产管理、公用房管理等方面相关制度,逐步形成资产管理从配置、采购、管理、使用到处置整个周期的规章制度,使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使国有资产处于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之中,为资产精细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出台的管理制度有:《经济合同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物资采购管理规定》、《招投标管理规定》、《公用房装修改造管理细则》、《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服务性房地产有偿使用管理细则》、《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暂行办法》、《无形资产专利工作管理办法》、《图书采购规定》等。

3.理清思路,把握重点,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学校国有资产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其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环节众多、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经过几年的探索,我校形成了一套符合学校实际、重点明确、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思路。学校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国有资产管理基础工作:

(1)建立资产管理责任网络体系,明确管理责任。

为了使资产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学校、院(部门)、实验室(科)三级资产管理责任体系,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范围,层层分解资产管理责任,使每项资产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校长是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总责任人,对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负总责,学校财务处、资产管理处是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代表学校对全校国有资产进行管理,资产管理处下设物资保障科、固定资产科、房地产科、服务性资产管理办公室(筹)。学院(部门)一把手是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人,对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负总责,同时学校把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列入单位负责人经济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促进单位责任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2)严格规范采购环节,努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随着政府及社会对教育投资的不断增加,学校的物资采购工作已成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方面,学校除认真执行政府集中采购规定外,还制订多项学校物资采购管理规定,对拟采购的大型仪器设备可行性论证、市场调研、招投标、合同签订、货物验收、款项支付等环节提出要求,并做出规定,同时对不相融的工作岗位,由不同的人员承担,以加强内部监督和内部控制。

(3)统一房地产管理,科学管理房地产资源。

学校房地产资源占学校国有资产比重最大,是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学校积极探索房地产管理模式,朝着分类管理、分类运作的方向努力,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制定学校各类用房的分配定额,建立健全房地产管理规章制度,禁止随意转变房产用途。严格管理经营性和服务性房产,尽量在利益机制、经济责任制上不留空子,抓好资产出租收入,严格按照收入管理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范资产收益的收缴。通过几年的努力,学校房地产管理工作出现良性循环的局面。

(4)加强通用设备管理,预防资产流失。

通用设备因其流通性强,管理难度大,流失现象严重。学校从资产清查入手,查找存在问题,积极处理资产管理历史遗留的积案,以期解决通用设备不在其位的现象;对一些携带方便、价值较高的通用设备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等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定期查对;完善财产管理交接制度,管理人员或责任人岗位变动或离开均需办理财产移交;通用设备列入资产清查、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定期核对账目,控制不正常现象的发生,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5)严格资产报废程序,规范资产报废行为。

学校在报废资产管理工作中着力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固定资产报废的认定;二是报废资产的去向。在规定金额以下资产的报废由实验室(科)提出报废申请,部门和资产处审核批准,方可报废。规定金额以上资产报废,实验室(科)提出申请,学校成立审核论证小组进行论证,然后报校领导批准。已经批准报废的资产,资产管理处立即派人收取放入废品集中库,定期以招标、询价、进入政府产权交易市场等公开方式进行处理。

(6)开展资产清查,摸清学校“家底”。

为配合“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启用,学校决定对全校固定资产开展全面清查,以摸清学校的家底。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清查的效果,清查工作以资产处为主,成立清查小组,配备专门人员,直接对全校固定资产进行清点检查,各学院和部门协助、配合清查小组的工作,清查工作的方法是以物对账,以帐找物,以提高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的准确率。

4.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载体,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精细化程度。

随着学校固定资产种类日益多样,结构日趋复杂,传统的管理手段已不能满足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依靠信息化手段实现动态监管是资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结合省教育厅推进“省属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管理工程”,积极加快使用省教育厅为省属高校开发的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同时开发运用了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信息系统,材料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房屋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构建学校国有资产动态控制、多元应用的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学校校园网,实现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提高了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二、存在的问题与整改思路

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受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

学校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状况如何,对学校发展将会产生根本性影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内在驱动力,长期以来侧重于资金管理,忽视实物管理,造成资产使用率低。今后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使学校各级领导及全体职工意识到,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发展活力的决定因素和源泉所在,也是进一步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内在需要。引导全校职工更新观念,树立“购置设备重要,管理设备更重要”的思想意识,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益,构建转型时期的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2.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涉及面广量大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7

新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或企业所承担社会经济性和政治性功能应当被有效地约束在一定的范围内。企业在更多的情况下应当体现出一种经济性的职能,而其政治作用只能被限定在社会架构中最基本的地位。新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国家行政权力的次级分配,而应当着重考虑其为国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可能带来的收益。即国有企业就是一种国有资产的管理形式而已,不带有任何个人或团体社会政治地位的体现。在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政企不分”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矛盾。省部级企业经理、地市级企业主管等等,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都是不正常的。

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应当“产权清晰,权责明确”

我国的市场经济制度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饭大家吃”似乎成了一种约定。在相应环境的影响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明确一个基本问题。那就是国有资产(或者国有企业)没有“产权和权责”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所体现出来的仅仅是一种政治资本而已,并且极大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经济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求国有资产必须走企业发展的路子,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发展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只有这样做,才能够减少产权主体多元化发展的状态,明确国有资产管理的流通环节。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要建立适当的监管约束机制

新时期为了防止国有资产在相应的改革中被恶性贬值或者国有资产管理没有实现其最基本的义务,国家应当建立相应的监管约束机制对国有资产管理的细节进行层层把关和严格控制。对于国有资产流动的全过程做到有效的评估和预警建立一种全程追责的体制,以防止非必要的国有资产损耗。这种监管约束机制应当是全面的,包括社会性监督和管理系统内部的监督、网络系统监督等形式。同时,相关职能部门还要制定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随国家经济发展环境的调整而调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时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会根据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目标而逐渐调整)。

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还要关注激励机制方案的选择

国有资产论文范文8

(一)企业法人治理体系不完善

多年来,尽管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了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内部治理机构,但从实际上看,距离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努力实现市场经济下的利益目标时,相关上级部门的行政干预又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而在董事会中,大股东往往也会干预企业的经营,侵犯小股东的权益,有时也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国有资产监管面临新难题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资企业逐渐进驻国内许多重要的民生经济领域。为了争夺当前的经济利益,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展开了争夺股权的大战,个别的官员暗中勾结外资企业对国有资产进行掠夺,这严重损害了国有企业的利益。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时,新形成的产业往往较难区分其中的产权,再经过多次投资组合之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链也就越拉越长。因此在管理这些“混合产权”时,要做到既不遗漏国有资产的产权,又不侵犯非国有资产的产权,这是一个新的难题。

(三)国有企业发展缺乏前瞻性

一方面,尽管国有企业当前的分布区域广、数量多,但是普遍缺少竞争力较大的大型国有企业,资本化水平偏低、资产流动性差。国有企业对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不足,缺乏示范性作用,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又无法顺利进入。而在国有资产与非国有资产结合的股权多元化企业中,非公有资产占据的份额较小,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情况下,行政干预的可能性加大,政府相关部门参与决策,无法直接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对企业进行管理,降低了决策的效率性和时效性,阻碍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间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大多是沿用行政任命、行政考核的用人模式,企业的管理人员往往只求更好的政绩以实现个人升迁,而忽视了企业经营对经济利益和长远发展的追求。

二、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下国有资产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制度

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根据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产权结构国有企业的特点,吸引战略投资者,通过中外合资、相互持股、债转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健全企业的激励与约束机制,逐步推进高层管理人员持股。二是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以董事会建设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以外部董事为主,规范董事会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责任追究机制,使董事会作为全责主体的角色发挥得更加充分,主导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管理层的选聘工作。三是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如试行累积投票制度,切实提高非公有制资本的积极性。

(二)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积极探索“以管资本为主”为核心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各级的国资委要完善对国有资产监管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修订工作,以产权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依法通过公司章程和公司治理,围绕公司资本作出管理,不干预企业内部的具体经营活动,不侵犯企业法人的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增强国资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完善外派监事和财务总监管理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稽查等职能,不断优化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三)提高国有资本流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