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例6篇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1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阳光明媚”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秋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总体情况

根据教务处期中教学检查的相关要求和教学安排的实际情况,组成了以招就处处长张敏为组长、副处长肖友平、副处长肖虎为副组长、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中心教师为组员的期中教学检查小组。本次检查针对必修课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通过教研室专家听课督导、同行听课反馈、教学研讨、教师访谈、召开师生座谈会等方式,从教学运行秩序、课堂教学各环节、考试准备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搜集了教学相关情况。总体上看,课堂教学情况总体良好,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作业布置批改等情况与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保持一致,教学效果有待学生教学评价、第三方机构相关评估的反馈。以下数据主要反映课堂讲授课程的教学运行情况。

二、检查内容及自评情况

(一)学习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引导教师们采用自学方式,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从教师教育教学使命出发,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为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课程教学

1、本学期采用了2019版修订教学大纲,并对标新旧版教学大纲在教师开课前进行了说明。本次教学大纲修订主要根据教务处相关要求,强调了课程思政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给出了具体的授课要求和思政切入点;从线上-线下-课后延伸等环节进行了改进,促进老师们根据大纲教学模式的变化,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时间分配进行了调整,并通过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课程考核内容分值分布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2、结合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本课程建设实际情况,从教学大纲到作业布置等环节,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将平时成绩的比例从40%调整到50%,并从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出发,统一规范了4次平时作业的考察要点和完成要求,引导师生从教与学、理论与实际、课堂与课后等多个方面,贴近学生大学生涯发展实际和就业准备等共性和个性化问题,进行教学调整与改进,力争帮助学生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三)教学情况

1、授课情况:授课教材用书、授课教案、授课进程、推荐学生参考文献多数能紧贴课程教学大纲,个别教师教学进度稍有延后,主要跟因病、因公出差等调停课情况有关。调停课均按学校教学管理要求进行补课。

2、课后延伸情况:目前均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统一在教务处文化素质教育(尔雅超星)平台布置了4次课后作业,从难度上根据大纲要求进行了设置,并规范了学生完成和教师批阅的要求,覆盖全体2020级大一新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为提升教学过程的管理监督和教学效果的考察提供依据。

3、考试管理情况:《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行课时间是2020秋季学期第6周到第13周,目前正在准备组织考试。本学期考核方式仍采用开卷报告的形式(学业职业规划报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拟从出题、阅卷、归档方面等方面进行改进调整。

(四)教材建设与选用情况

1、教材建设情况。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本科教学实际出发,目前正在编写校本化教材《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实务手册-学生手册》。

2、课程教材使用情况。本学期2020级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教材仍然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璞主编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材。

(五)其他

1、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主要采用集体业务培训、四川省赛课集体备赛及观摩活动、课堂教学设计活动讨论等形式展开,从基础师资培训到重点师资打造,以训促建、以赛促建的方式点面结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为教学活动和教学竞赛打下基础。

2、本学期开学检查存在的问题。

个别老师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没能将师资培训内容更多地融入到教学设计中,或在借鉴培训内容时,没能更好地结合本校本专业进行本土化分析和融会贯通。

个别老师部分教案课堂活动设置应提升与教学目标的匹配度,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情况;活动或案例的分析总结不够透彻,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分析总结不够到位;提问设计还要更贴近学生生活现实,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思考和行动。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与《职业能力实践》(二课)的关系强调不足,对我校生涯教育教学与实践体系的全方位、全程化性质理解不够,一课与二课之间的关系在教案中的体现需强化,推进课程体系的校本化建设。

三、 持续改进的措施

1、强化教学改革。根据教务处2019版教学大纲修订要求,结合课程思政和OBE工程认证理念的要求,强化教学中的结果导向(目标导向、能力导向或需求导向)、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就工程认证指标中终生学习这一导向,尝试从课程结业考试中评价内容和评价体系改革出发,反向引导教学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一二课之间的衔接等方面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推进个性化和探究式教学。

2、强化院校共建共享。《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各学院学工系统教师和部门有任教资质背景的教师,专职教师1名,高职称教师少且不稳定,需要从学生生涯发展与学工工作的密切关系等角度,进一步引导提升学院整体对授课师资培训稳定的重视,强化谁重视,谁受益的意识,如针对新开课教师和新入职辅导员,持续开展生涯教学技能和生涯辅导技能提升活动和培训,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专业性、成就感、归属感,从而不断增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3、强化教学管理。要求《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所有任课教师进行互相听课,促进资深教师与年轻新开课教师的互动交流学习,并作为2019秋教学排课的依据之一,强化了各类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持续学习精进;2019春开展了“生涯辅导理论”集体内训中的就业指导能力培训,提升学院生涯教育新开课教师和辅导教师的课堂授课和课后辅导能力。

4、《职业能力》为实践类课程,借助二课平台开展辅导项目活动。本次中期检查主要就《职业能力》网课修学、各学院项目申请数量、申请方式改进、成绩认定情况等进行了梳理、反馈、探讨和培训,持续推进二课精品项目建设(含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推进二课项目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特色化系统化建设实施。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2

关键词:三元智力理论;PBL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要立足于小学生的成长情况,能够以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促进小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结合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来看,其特征体现出综合性、经验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

二、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三元智力理论融合下的PBL模式

1.教师角色。处于PBL模式下,教师角色并未发生太大的改变,依旧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较好的探讨和掌握。

2.学生角色。学生角色在PBL模式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换。PBL模式下,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自主地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PBL模式下,需要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设计问题,予以重点考虑。

三、基于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提出来的,他认为完整的智力需要从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以及情境性智力出发,从而对人类智力进行有效定位,使智力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评价指标构成

1.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成分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关注: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解决问题的方式及途径、解决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资源的分配情况四方面内容。在权值设置过程中,根据重要程度,可依次设为6、5、4、3。

2.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的理解能力、熟悉问题所处的崭新环境、ξ侍饨饩龉程中出现的差异性把握、提升任务操作的灵活性。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3.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

情境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与成分性智力和经验性智力评价体系构建相关联,包括以下内容:适应现有外界环境的能力、对新环境的把握、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自身的社会能力。在权值设置过程中,依次为6、5、4、3。

结合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看作是C级指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为A级指标,成分性智力、经验性智力、情境性智力作为B级指标。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结合上文中设置的指标权值,对应的可设置四个等级,即“优、良、中、差”。其中,优的等级分数在20~24之间;良的分数在12~20之间;中的分数在9~12之间;差的分数在0~9之间。通过对C级指标的评分,综合C级指标,可以对B级指标情况进行评分,进而反映出三元智力理论的PBL模式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情况。

参考文献: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3

关键词:企业管理 高职院校 教学质量评估

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管理理论获得长足发展,流派众多,总结起来都是从结果出发,前申到条件创设与过程管理,高校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也可借鉴企业管理理论,构建适应高校特色的质量评价体系。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在多年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管理要求,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经过不断的实践检验与修正,效果明显。学院教学质量检测及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三个部分:

1.教学条件与环境评价

教学条件与环境是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障,主要包括专业定位、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六个方面。

专业定位。招生分析:目前的专业规模、招生分数线、平均分、计划完成率、报到率、省内同类院校比较情况-5-;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就业岗位描述(主要工作、技能与素质要求)-10-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生师比、总数、学历、职称情况、承担核心课程及改革情况、双师比例、学科带头人、校企委员会等、教师开展教研、应用性科研-10-;兼职教师:人数、比例、承担课时量、来源、学历、职称、行业影响力、科研能力、教学水平-5-。

课程建设。课程内容:课程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5-;教学方法手段:实现“教学做”一体的课程、课程改革的情况描述、课程如何考核-5-;教材建设与选用: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专业课程教材选用情况-5-;教学资源:校企合作共享的教学资料、课程的题库建设、课程习题集、实验报告、作业集、网络资源库建设情况-10-。

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条件-实验室与专业核心技能匹配情况、实验室使用率、实践教学条件水平、图书、建设方向-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比例-3-;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内容来源、教材与教案-3-;技能大赛-专业常规技能大赛项目、时间、内容、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及获奖情况、同类院校中的地位水平-3-;双证书获取-双证书种类、学生参考率、通过率、在同类院校中的比较-3-。

教学管理。学习量:学生课堂表现(出勤水平)、学生自习量(周小时)-5-;作业及辅导:课程作业量及批改比例、核心课考辅导比例(考核后的补习)、专业导师(给学生专业成长的指导)-5-;实习管理:认识实习的开出率、顶岗实习对口率、学生意愿、教师指导、管理及考核办法、同类院校对比情况-5-;学习成效:核心课程及格率、技能过关率、岗位方向选择分布、休学、退学率-5-。

校企合作。合作协议:企业地位、规模、主要目标岗位、合作协议-5-;

合作内容-订单岗位、人数、师资认证、学生认证人数、接收顶岗实习人数、接收毕业生人数-5-;合计--100-。

2.课程质量评价

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的课程质量评价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效果。考核通过率>85%-教考分离、统一考试课程满分10分,非统一考试课程满分8分。低于85%为0分-10-。考核难度超过同类院校-同类院校指省内民办本科高校及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超过10分,同等8分,不明确6分。-10-;

教学能力。课程难度超过其他课程-课程难度是指学生学习此课程有难度或对教师挑战较大。难度较大10分。有难度不大8分,无难度6分。-10-。教学能力高于兼职教师(或高于专职)-聘请兼职教师有难度或与兼职教师(含校内兼职)相比,教学效果更好。高于兼职10分,同等8分,低于兼职6分。-10-。

过程管理。学生学习状态 良好-学生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听课状态高于全院平均水平。高于标准10分,同等8分,低于标准6分。-10-。课下工作效果好:作业批改及时、课下学习指导、辅导、测试、网络平台建设。每项加2分。-10-;

课程设计。有创新与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研讨教学、CDIO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考核、网络平台等10分,边讲边练8分,其他6分-10-;课下设计与辅导、测试效果较好:作业量适度,或者课下活动设计恰当,有辅导及测试。课下学习饱满10分,一般6分,没有课下学习要求0分。-10-;

教材选用。适合学生学习-自编出版教材10,选用合适教材8,自编校内教材6,选用不当教材及无教材0-10-;

教学资料。教学档案齐全-根据课程要求,具备应该有的所有教学材料,达到存档要求10分。不够丰富减2分,只有必要项6分,缺少必要项0分。-10-;合计--100-。

3.人才培养结果评价

人才培养结果评价是高校办学质量的主要考查指标,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教学效果、就业率及就业质量、就业单位满意度、学生满意度四个层面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数据来源主要通过专业评估、企业调查、学生调查、社会调查等途径来获得。

教学结果。-补考率-补考人次与考试各科目总人次之比-5-;-毕业率-当年专业毕业生与应届学生数之比-5-;-肄业率-当年肄业学生数与应届学生数之比-5-;-退学率-分年级单独统计-5-。

就业率及就业质量。-近三年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单独统计-6-;-初次就业对口率-从事人才培养目标中所含专业-6-;-就业城市分布-当年毕业生就业城市分布-6-;-平均薪资-毕业生签约工资与一年后工资单独计算-6-;-年后专业留岗率-一年后从事所学专业工作-6-。

就业单位满意度。-毕业生专业能力水平-岗位工作技术适应性-5-;-毕业生综合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沟通、文案等-5-;-毕业生综合素养-严谨、积极、吃苦耐劳等-5-;-再次招聘率-有往届毕业生在本单位工作-5-。

学生满意度。-专业规模-与全院及全省同类专业相比较-6-;-招生分数线-与全院及全省同类专业相比较-6-;-平均分-与全院及全省同类专业相比较-6-;-计划完成率-与全院及全省同类专业相比较-6-;-报到率-与全院及全省同类专业相比较-6-;合计-100-。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4

一、研究背景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2]要求医学院校必须依据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制订符合本校实际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开设选修课供学生选修是扩宽学生知识面的主要方法,各医学院校也很重视选修课的开设,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在实际教学运行中,出现了学校管理不严、选修课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不重视只为凑学分而选课等现象。也有一些地方高校选修课的教学中存在“无序化”、“自由化”、“散漫化”三方面的问题。还存在开设的选修课课程种类和数量相对偏少,课程结构不够完善和合理,总体上不尽如人意;教学方法和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需要;评价方式单一或匮乏;考核方式简单;教师和学生不够重视,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3]海南医学院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也或多或少存在以上问题,而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中,进行公共选修课管理改革至关重要。经过调研发现,要对公共选修课进行改革,除了进行制度建设外,还急需构建一套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建立相应评价机制。

通过课评,调动教师开课积极性,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更新教学管理部门工作理念,最终,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为培养综合能力强、具备独特个性的,适应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形势的医学生打下基础。

二、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制定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并组织评价,但未见医学院校开展相关工作。海南医学院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际,制定了《海南医学院公共任选课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三个部分,评价成绩分别所占总成绩的50%、30%和20%。

1、专家评价

专家评价分为师资队伍、教学档案和教学内容、方法及改革3个一级指标,教师基本情况、主讲教师教改情况及学术水平、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进度计划、教案提要、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改革9个二级指标,分别占5%、5%、10%、5%、10%、5%、20%、20%、20%。

2、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分为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4个一级指标,对讲课内容和方法做了精心准备,推荐学生阅读,并引用电子信息资源;教学热忱, 仪表端庄、情绪饱满,为人师表,关心、尊重学生,教书育人;对学生进行上课到课率检查;教学内容符合课程要求,容量适宜、信息及时反映学科动态。观点正确, 条理清晰, 系统性强。有独特见解;重点突出, 难度、深度适宜,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鼓励创新。课堂安排现场实践或随堂测验;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学氛围,提出启发式问题供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发表不同观点;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安排作业、实践或论文撰写等;学生能较好地接受并掌握所讲知识,能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能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8个二级指标,分别占10%、10%、5%、15%、10%、10%、10%、30%。

3、教学管理部门评价

教学管理部门评价分为学生选课及上课情况、考试管理及改革2个一级指标,学生选课情况、学生上课情况、学生推荐开课率、学生成绩考核、考核方式改革5个二级指标,各二级指标占20%。

三、高等医学院校公共选修课评价体系的实践

1、评价的组织

海南医学院公共选修课评价由教务处组织。教务处根据公共选修课教学运行安排评价,一个学期组织一次评价。

(1)专家评价。专家评价主要以查阅资料为主。所有公共选修课授课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向教务处提交本学期课程教学档案,教务处组织专家对课程档案材料进行综合评审后给出评价结果。

(2)学生评价。学生评价由专门的统计学专业学生小组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完成评价的组织工作。评价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学生上课情况检查,包括学生上课出勤率和课堂纪律,由学生小组对所有公共选修课每次上课情况进行检查,并录像存档,统计检查结果后向教务处提交各课程学生出勤率结果。二是上课学生对课程授课质量的评价,由学生小组在课程快结束时,于课间对上课学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课程评价,分析结果后向教务处提交评价结果。

(3)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教学管理部门评价是教务处等职能部门根据教务管理系统中公共选修课日常监控管理情况、学生小组问卷调查结果和查阅教学档案进行评价后给出结果。

2、评价的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5

【关键字】财务管理,实验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一、财务管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实验课程不够系统化、体系化。由于高校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一直以来重理论、轻实践,所以很多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里专业实验课程学时安排都不是很充分,更谈不上系统化地进行实验课程规划,整个实验实训教学环节也谈不上体系化。笔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三十多份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二本和三本高校为主)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从数据的统计上来看,部分高校财务管理的实验、实训类课程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两门,如财务管理实训,财会综合实训,实验课程难成体系;且已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一般为期1至2周,实验教学学时也显不足。另外有些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程虽然门数多,但各课程在相互衔接和开课时序上还有明显不合理之处,各高校之间也没有统一标准,均按各自的理解来开设,随意性较强,实验课程难言体系化、规范化。

2、实验课程的师资力量不够。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兼备的课程。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师资配置都是比较充分的,但实验课程的师资配备还明显不足。有的学校基本上就没有专门从事实验课程教学的团队,多数都是理论课程老师直接兼顾实验课程教学。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很多高校教师基本就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接触企业实务的机会就很少或根本没有,如此背景的教师一般都只能惯性地从事理论课程教学。实验课程专职教师从已有理论教师队伍中转型培养,这在有些学校里缺乏政策支持和成熟经验借鉴;另一方面,直接对外招聘引入职场人员,从个人待遇上又难以保证这种人才流动,短期内实验教学的师资力量培育困局还是难以突破。

3、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通过对其他高校的实地走访与经验交流,笔者发现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特别是直接与财务管理理论课配套的实验实训课程在各高校实施的时候内容都不是一致的:有的学校是以财务报表分析为主,有的学校则以案例剖析与数据计算为主,有的学校是以电子软件虚拟对抗为主。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都会受到教师课堂控制水平和学生感兴趣参与程度两方面的影响,只要一点做得不好都会让教学整体效果不够理想。此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客观条件所限,如实验室环境仿真度还不够,情景教学理念的缺失、教学手段的匮乏,学生的模拟实务的代入感不够强烈,最终导致实验课程演变为理论课程的习题课、作业课,没有真正达到实验课开设的目的。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综合各高校的办学经验及自身的教学感受,笔者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要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实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标。实验课程开设目的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联系书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亲自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座沟通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的桥梁,做好高校专业理论教育与实务具体工作的无缝对接。据此,实验课程的开设一定要明确该课程到底能培养学生何种技能或技巧,课程的开设是否符合基本教学规律,是否能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获取相关知识。在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应突出实验教学的目标,避免实验课程流于形式,避免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企业的实际需求脱钩。

2、分层次展开实验课程。实验课程的开设应系统化,体系化。笔者认为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两个衔接,水平衔接和纵向衔接。所谓的水平衔接就是要保证实验课与理论课能互相呼应,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实验实训课程。比如,财务管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财务管理”理论学时上完后,在同一个学期马上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这样安排实验课程,一方面可以分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差异化内容,另一方面又把两种教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便学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当然,也可以考虑不专设集中实验课程,而是把实验实训课程打散,融入到理论课程教学学时中去。比如开设总学时为64的财务分析课程,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配套上机实验教学24学时,老师每讲完一个专题就开始一小段实验课,如此交替进行。而所谓的纵向衔接是指实验课程开设的先后次序问题。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财务管理专业在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上遵循如下次序:首先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是“基础会计学实训”课程,在大二开设“中级财务会计实训”和“财务核算软件实训”课程,在大三开设“财务管理实训”课程和“财务分析实训”课程,在大四上学期开设“分岗综合虚拟实习”课程,此思路是考虑到财务会计为财务决策、财务分析提供数据源,所以实验课程体系前期以会计实验实训为主、中期以财务管理为主、最后以对企业实务工作的模拟为主,培养学生会计账务处理技巧的同时也注重提高学生财务管理的综合技能。除上述必修实验课程外,可以再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专业细分方向,在高年级开设诸如“证券投资实训”“金融服务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专项实训”等选修实验课。

3、加强教学软硬件投入。教学硬件的投入主要是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为实验实训课程配置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目前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多以实验实训软件为主要载体,故计算机机房是花费较大的投入项目。从提升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新近流行的高仿真情景实验教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当然其资金投入会更多。此外,加强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亦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软件投入。师资队伍建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保持原有教师配置的情况下,应积极组建专门的实验实训教学师资团队,不断总结自身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应多走出去进行横向沟通,借鉴其他高校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

三、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以核心实验课程“财务管理实训”为例,讲述该课程的具体实施。如前所述,财务管理实验课程到底开设什么内容,各高校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但从教学改革的趋势来讲,沙盘模拟式的教学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沙盘模拟又分为实物物理沙盘模拟和虚拟电子沙盘模拟。不管采用哪种形式,不管是那家教辅企业提供的沙盘,模拟运营沙盘基本原理都大同小异:

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范文6

在现实中,高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真正符合条件任课的教师不多,无法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导致了降低开设选修课的任课条件。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任课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备课,投入时间多才能上好该类课,因此,多数教师不愿意开设这类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任课教师的师资水平。

作为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它存在着一些学校和学生等多种原因导致的问题,因此,解决这类选修课的问题,必须结合实际,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坚持以育人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课程内容重组和体系改革对汉语言文学类选修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了解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要求,以其为标准确定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的标准。根据标注安排选修课的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可以把语言和文学艺术以及国学经典纳入学习的范围内,以此重新整合汉语言文学类的知识内容,重建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技能。根据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特点,可以将课程分为不同的种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通过课程分类,能够避免学生盲目的选课,还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长。

实施网络选修课教学针对高职院校学生对选修课不够重视,以课程设置不合理,不感兴趣,教师教学方法不好,平时学习和活动多等理由逃课现象。学校可以考虑开设网络选修课,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注册登录后,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学习,考试及格后可申请学分。建立教学监控体系,对课程和教师进行监控和评价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科学的教学监控体系,联合院(系)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随时检查,定期分析通报课堂情况,并上报教学管理部门和校领导。教学管理部门和校领导定期召开所有教学相关部门和人员的会议,通报并讨论近期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建立教学和课程评价体系,学生在查成绩前,必须先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另外,其中也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提建议,期末进行总结,奖励教学中做得好的优秀教师,并作为评职称等的优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