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民间文学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民间文学论文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1

导读,顾名思义就是指导阅读,其源于20世纪80年代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提出的语文导读教学法:“‘导’,指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引导、辅导、因势利导;‘读’,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实践。‘导’和‘读’的结合,勾画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幅‘师生互动’的图景,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滔滔讲授,学生默默聆听’这种单向的‘授—受’格局”[4]。本文所说的导读并非教学方法,而是一种体裁样式,即写于作品后面,指导读者有目的地阅读文章的一段文字,也叫“作品提示”或“阅读提示”、“作品评析”。周作人认为儿童文学:“内容与形式不但多与原始人的文学相似,而且有许多还是原始社会的遗物,常含有野蛮和荒唐的思想”[5]。因此,实践理念下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整合的第一步就是从儿童视野出发,为民间文学写导读。对于导读的写作,钦州学院的做法有三:第一,导作品主题。民间文学与儿童文学一样,内容体现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赞赏与追求,导读作品主题时,应抓住这一点进行分析。如钦州民间童话《金沙奇源》,讲述看牛仔六哥与谭财主丫环三妹遇仙发财,被谭财主陷害的故事。故事主题是好人有好报、坏人受处罚。在写导读时要注意从儿童心理出发,抓住童话的幻想特征,说明六哥与三妹如何遇仙,如何得到金银,又如何被财主陷害,财主如何受到处罚,分析过程中要突出六哥与三妹的善良与勤劳、财主的贪婪与丑陋。通过分析主题,引导儿童做一个善良、勤劳的人。第二,导人物形象。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大都没有具体名字,但人物的性格特征非常突出,在写导读时应注意把人物的这些性格特征描摹出来。如《傻姑爷》,讲述一个傻姑爷娶了个聪明的老婆,一次岳父过生日,夫妻俩回去拜寿,路上老婆说什么,傻姑爷也跟着说什么。到了岳父家里,大家都想看傻姑爷的笑话。厨子有意看傻姑爷出洋相,给他舀了碗没苡米、没鸡蛋的糖水,也没有给他勺子。傻姑爷把途中跟着老婆学的三句话说出来,居然误打误撞被认为是最有学问的人。在写导读时,要对表现傻姑爷傻样的句子进行分析,通过他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出来。第三,导语语言特色。民间文学的语言质朴、生动、简练,易于理解,叙事结构与方式与儿童文学非常相似,在写导读时要把作品的这些语言特点找出来。如钦州儿歌《倒卷珠帘》:“年三十晚月光光,贼上屋顶偷粪缸。盲婆看见惊失魂,聋公听到吓出汗。哑仔大声喊捉贼,跛佬快快走出屋。一抓抓到贼头发,一看原来系和尚”,写导读时应说明这是一首颠倒歌,用了较多的叠词,如“月光光”、“快快”、“一抓抓”等,儿童念这首颠倒歌,不仅接受了一定的思维训练,而且体会到“胡言乱语”的谐趣。从学生所写的导读看,基本都能根据以上步骤来写,但也有“偏题”现象,把导读写成读后感,究其原因就是语言表述上不是“导”,而是“感”,教师要注意引导。

二、把民间文学改编为儿童文学

民间文学属于原生态文学,表现的生活面极为广阔,囊括了劳动人民的思想、观点、道德、习俗、和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内容。法国理论家拉法格说民间文学是人民灵魂的忠实、率真和自发的表现形式,是人民的知己朋友,也是人民的科学、宗教和天文知识的备忘录。这种包容性使民间文学往往良莠交织,精华和糟粕并存。面对这种情况,钦州学院的做法是:首先对改编的民间文学进行筛选。南京师范大学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教育,特别是幼小儿童的教材,应当主要以原型和母题为主要内容和永恒不变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集中在神话、童话、传奇、民间故事等原始文学题材中”[6]。因此,改编民间文学,要从儿童的培养教育与审美需求出发,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符合道德感化、智力开发、美育感染等要求,体裁上可选择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钦州民间文学有些也属于糟粕,如《好人死得早》、《懒人福》、《驼背娶亲》等,改编时要舍弃。其次,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作为口传文学,民间文学大多描述故事轮廓,由于集体创作、世代传承的特点,很多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增加了讲述者的创造而横添了枝叶,使民间文学作品情节杂乱无序,甚至故事杂糅。因此,改编时要理清主要情节、明确线索。对只有简约故事轮廓的民间文学作品,应从故事讲述的需要出发,按情节发展的规律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情节和细节的补充和丰富,变概括的故事梗概为具体而有变化的故事情节。而对情节繁芜的作品,则应删繁就简,以故事的完整性、变化性和丰富性为核心,大胆剔除与故事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旁枝末节,从而变芜杂为明晰,使情节具体生动。如钦州幻想故事《鞋沓鱼的嘴为何歪》,用了很长的篇幅讲述小白鱼骗鲸鱼的过程,而主要角色鞋沓鱼嘴变歪的过程只用几句话就讲述完毕,与题意相差甚远,改编时删减小白鱼骗鲸鱼的情节,增加鞋沓鱼嘴变歪的情节,突出主要情节。第三,规范语言。民间文学以口头讲述为主要传播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口语化的表述中不自觉地注入了方言或习惯语,印上了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色彩。对于儿童来说,文学的接受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语言的过程,语言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他们对作品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因此,对民间文学的改编,必须规范语言,要注意对话语方式的运用,消除方言,以文学口语为故事的叙事手段;对句式结构的安排,要多用短句、简单句,少用长句、复句或复杂句式;对语汇词汇的使用,要多用实词、浅词,少用虚词、深词,不用生僻词。如改编钦州生活故事《三太公请客》,这是一则吝啬鬼的故事,有太多的方言俗语,改编时要注意把方言改为普通口语,如把俗语“赖账是乌龟野仔”改为“赖账就是王八蛋”,方言“得”改为“行”或“可以”,“为内”改为“好友”,“东看看,西瞄瞄”改为“东看西看”,“头壳”改为“脑袋”,等等。在叙述方式上,把文中过多的对话改为叙述性语言,突出主要情节。

三、在儿童文学课堂开展感受

民间文学魅力的专题活动德国教育大师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传递文化,体验文化价值,并培养能创造文化价值和人格。”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学前与小教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未来的幼儿园、小学教师,地方文化的传承很大程度依赖于他们。地方文化的很多内容都体现于民间文学,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又有着天然的联系性,因此,把民间文学内化到儿童文学课程中便成为两者的最佳结合。所谓“知识内化就是把教材中的外部知识经过学生的认知活动重新组合转变成其内部的知识,也就是使教材新知识与学生主体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内在联系,形成其新的认知结构”[7]。

(一)角色扮演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在社会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它是一个社会成员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责任的集中体现,反映个体与自己、周围人群和客观事物之间发生作用时独特和一贯的行为方式”[8]。角色扮演的教学模式是心理学家谢夫倡导的一种以社会互动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概括地说,就是让学生表演问题情境,然后讨论表演,借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且形成处理这些情境的恰当方法。民间文学作品以角色表演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内容情节的记忆与理解。但并非所有的民间文学都适合表演,只有那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突出的民间文学才适合表演,因为“圆滑的故事性,具体的行动性,人物性格的明确性。并且使事件具体的展开,把原因、结果交待清楚,然后加上简洁一贯的架构,动听的音乐和富有韵律感的台词,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9]。在进行角色扮演时,钦州学院的做法体现如下:第一,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角色扮演的起点,也是表演取得成功的保证。创设情境最重要的就是情境介绍,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最一个简要介绍,人物的动作、神态要符合故事的发展。第二,分配角色任务。要根据学生的参与热情、表演能力进行挑选“演员”,不能敷衍了事,因为表演效果会影响接下来的分析与讨论。第三,确定表演框架。确定人选后,学生形成“演员”小组进行讨论,筹划表演内容,确定角色的台词,教师要动员其他同学帮助他们准备表演所需的场景、道具等。第四,训练“观众”。在角色扮演中让不参加表演的学生进入状态,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要引导与培训他们与“演员”互动,并布置一些观察性的问题,如角色表演是否真实?情节发展是否合理?有没有更好的选择?等等。只有大家都进入情境,才能营造出一种活跃的气氛,获得真实的体验。第五,进行角色扮演。这是表演的核心环节,“演员”按照计划进行表演,教师在观看的过程中切忌苛求完美。由于心情的紧张或产生新的想法,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发生忘词或改台词的现象实属正常,教师应给适当鼓励。第六,组织学生进行评议。由于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一,学生对角色的行为取向有差异,教师要分析表演的真实性与合理性,深入挖掘表演的内涵,将评价集中在角色所作的决定上。

(二)游戏活动

《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游戏是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儿童在游戏中反映着周围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体验着周围人们的劳动、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理解、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游戏是实现儿童与周围现实联系的特殊形式、特殊活动”[10]。游戏具有灵活性、积极情感、非精确性、内部机动性等特点[11],在儿童文学课堂上以游戏形式感知民间文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习者主动探求知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不仅体验到民间文学的魅力,而且有重拾童年时光的感觉,身心得到娱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钦州学院归纳出民间文学设计形式的两大原则:第一,娱乐性与认知性相结合。给游戏者带来情感的娱悦是游戏的基本特征,并不是目的本身,对民间文学的认知才是游戏的目的。只有将民间文学转化为游戏内容,才能让学生在获得游戏体验的同时也获得对民间文学的认知。如钦州儿歌《打叉叉》:“打叉叉,卖咸虾。咸虾臭,留俾阿侬送宴昼”,进行游戏时教师在前面进行操作示范,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游戏,游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则儿歌反映钦州的哪些生活习俗?体现什么样的语言文化?边游戏边思考,学生很容易了解这首儿歌的文化内涵。第二,自由选择和全面参与相结合。“自由在何处止步或被限定,游戏便在那里终结”[12]。有自由选择的情感是游戏的心理学基础,因此,是否参与游戏应根据学生的意愿来决定。但并非放任自流,而是在指定的游戏中学生有选择的自由,但在一些团队游戏中,则要求全体学生参与。如要让学生了解钦州文学中的传说人物,如刘永福、冯子材、冯敏昌等,设置为“你说我猜”的游戏,第一环节可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来决定游戏者。开始游戏时,“说”者只能说与人物有关的事迹,但不能点出他的姓名,“猜”者根据所说的事来判断。第二环节则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按自愿组合原则组成几个团队,团队成员排成纵队,主持人把写有人名的卡片给纵队的最后一位成员看,要求他用动作把所猜的人名告诉相邻的队员,相邻的队员再把他的理解示范给下一位队员,最后由第一位队员猜。误解与错解使这个游戏妙趣横生,使学生轻松学会描述人物就是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显示谜底的方法。

(三)举办故事会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2

(一)学风现状

1.学生学习或参加各种比赛的现实目的性更强。据调查,当前大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及其家长在选报学校、专业、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选择是否认真学习某门课程时,首先考虑的是大学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或进入到通过亲戚已经找好的工作),考试能否顺利通过;选择是否参加某项比赛,考虑更多的是参加比赛素拓分能加多少、入党是否优先、对推荐优秀毕业生是否有帮助等。但是学生忽略了大学期间的习惯养成、人格塑造、学习方法的学习等更重要的内容。

2.目标不明确,纪律性不强,效率低下。调查发现,近1/3大学生常有无意思感、多余感和厌烦感等消极心态,学习上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大学阶段的学习自主性较强,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一种无组织、无纪律的散漫状态。相比中学阶段,大学的学习环境、教学模式、培养目标等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被动式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学习方式已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要求。

(二)学风建设现状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为加强本校学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多变的活动多,稳定的制度少。开展专业知识竞赛、学风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老师开各种讲座等活动是各高校学风建设活动的不二选择。但目前存在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结束后不注意总结,活动缺乏连贯性等问题。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很少出于兴趣,也很少从中学到知识或技能,而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参与面小,只有少数同学疲于应付各种活动。

2.形式的过场多,管用的行动少。当前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有制度而不执行或打折扣执行、有活动方案而没按照方案开展、为对外宣传而不是求实效而开展活动等各种过场依然泛滥,真正的能够改善学校学风情况的实际行动少。究其原因,与这些活动是来自于上级的规定动作,而非学生的真实需求。

3.创新多,推广良政少。各高校、各学院为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创新性开展,每年都会推出一系列激励措施,但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各个部门为了争取相应的激励资金年年都会申请并推行创新性的举措,而这些创新的举措很少因为其有效而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

二、我国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当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很多,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研究文献,结合个人近4年的一线工作经历,认为问题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对学风的理解存在偏差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精细化,社会需要的是掌握一技之长的综合性人才。综合性是指不仅要在相关专业领域有较强的技能,还要有在该领域不断学习、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如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诚实守信的品格,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等。因此,大学要学习不仅仅局限于高校领导、教师,甚至专家学者所理解的学校规定教材或者专业知识,高校学风建设也不能只抓课程通过率、专业证书考取率、参加各种比赛的获奖率、考试违纪率等。

(二)课程设置和社会及学生需求不一致,导致读书、学习无用论盛行

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和社会严重脱节,如本科学习理论性过多,实际操作性太低,而当前我国本科教育已经大众化,本科生毕业后的工作大多与自己的专业学习无关,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就想着如何能够把每次的考试通过,不要影响自己顺利毕业。

(三)校园或班级文化建设缺失

有这样一个事实:同样是三本院校学生,有的学校学风很好,学生在各种比赛中频获大奖,而另外的学校情况则完全相反;同一所学校、甚至是同一个学院,有的班级学风特别好,而另外一些班级则特别差。调查发现,好的学风与校园和班级文化氛围密切相关。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如果其管理者(学校、学院、辅导员、班主任)能够为其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集体的学风就必然比其他集体的学风要好。文化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硬文化包括校园和班级、公寓的卫生状况、教室的布置、图书馆、文化走廊等基础设施;软文化包括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班旗、班徽、班歌,班主任的管理风格和水平等。

(四)机制缺失是学风建设的主要障碍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3

(一)强化民族意识,提高民族修养

高校钢琴教师直接对学生进行钢琴教育,担任着钢琴教学的重要工作,其自身行为举止对学生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钢琴教师要以身作则,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提高民族修养水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精华以及中国钢琴音乐的先进部分,来强化自身的民族意识,同时,还要求高校钢琴教师在教育钢琴学习好坏程度不同的学生时,都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节奏感,帮助他们强化民族意识,从而加强他们对民间感情音乐的热爱。

(二)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材结构

相较于外国的钢琴音乐教材,中国钢琴音乐教材数量十分稀少,教材结构也不完备。中国钢琴音乐教材的短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钢琴音乐教学民族化的进程。所以,在笔者看来,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分类形式、等级制度来分配中国现有的钢琴音乐作品,使中国的钢琴音乐教材趋于系统化、一体化,从而能够更好的应用到高校的钢琴教学课程中去。并以此为基础,积极鼓励中国的钢琴作曲家进行关于民间音乐的创作,创作出更多的民间钢琴音乐作品,从而不断完善高校钢琴音乐教材体系。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体系使得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事实上,传统的高校钢琴教学,大多是参照西方的钢琴音乐作品。而如果要体现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作用,就要在教材的选取中体现出来,增加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在教材中的比例,使其成为重要的教学材料。例如,可以多开设一些关于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课程,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民间钢琴音乐作品的魅力;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的创造过程,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在钢琴演奏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每一学习都必须要演奏出固定量的中国钢琴音乐作品,并作为期末考试的一部分成绩。同时,要注意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质量,教师可以强化对学生的教学力度,最大限度上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让学生能够理解透彻作品创作的意义所在。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体系,才能够使民间音乐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更好的应用。

(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也存在很积极的作用。学生缺乏对中国钢琴作品的理解,没有理解作为前提条件,学生自然不能产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例如,中国现有的钢琴音乐作品,有很多是以民间音乐为题材进行改编得来,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原音乐作品,让学生了解原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历程,激发学生对改编后的钢琴作品的好奇心;或是选取一些模仿民族音乐器材的钢琴歌曲,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不同音乐器材的演奏效果,引导学生如何用感情进行模仿,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语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4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

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开展一系列的学生能够亲自参与体验的实践活动,它包括专业的认知训练;各类教学软件的操作训练;各种企业角色的模拟演练;还包括了解当前世界各国的行情,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为最终目标。

(二)实践教学的目标

民办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目标是清晰明确的,紧紧围绕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这一中心目标。首先,实践教学能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操作技能:民办本科院校在培养方案中凸显实践教学特色,要求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平分秋色,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设计性、仿真性实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其次实践教学能强化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求理论知识扎实,还要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民办院校推行职场仿真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操作能力,切实加强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最后实践教学能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民办院校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目的是引导大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举办各类实践技能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创业活动,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在推行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不完善,与需求脱节

民办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和评价体系,实验课程依附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地位被动。另外,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科学,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学生毕业后无法掌握专业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

(二)资金投稿不足,教学设备落后

民办院校资金来源单一,各类实践教学设施不完善,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实践环节设计能力薄弱。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晚,各类投入建设资金有限,较之公办院校的各类财政补贴相差甚远,导致实验室建设落后,加之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有限,忙于教学,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

(三)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民办高校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民办院校的教师多来源于高校应届毕业生,缺少企业经验,实践能力薄弱,严重缺乏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难以培养出具有实战能力的大学生;另外民办高校教学任务重,科研氛围不浓厚,也严重阻碍了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教学水平。

(四)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就业竞争力薄弱

民办高校各项经费吃紧,与企业的外联工作处在起步水平,校外能够真正进行顶岗实习的基地少之又少。近年来,虽然各类民办院校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想法设法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但是力度仍待加强,无法普及到大多数同学。在校大学生缺乏在校园中进行职业素质方面的锻炼,就业竞争力也就相对薄弱。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推行实践教学的优势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民办校在推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有自身的优势。

(一)国家政策扶持,顺势而为

近年来,国家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大力扶持民办教育,给政策给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各当地政府的具体措施,都十分有利于民办教育的发展。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有更加充足的自,在发展应用型人才这条特色之路上更加灵活。

(二)民办高校独特的管理体制是推进实践教学发展的助推器

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方面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一般而言,民办高校是董事长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董事长负责筹措资金,选聘校长、监督检查等工作;校长对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行政管理等全面负责。这样的管理制度,各司其职,有利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许多民办高校设立独立的实验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实验实践中心的设立是面向全校负责实践教学,这是民办院校的特色机构,它具备资源整合、交叉安排、全校共用和统一管理的优势,是实现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输出平台。

(三)引进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有力保证

民办院校师资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公立院校离退休老教师;二是来自拥有一线经验的企业人士,还有就是来自应届高校毕业生。离退休的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社会组织资源,人脉广泛,活动能力强;企业人士具有最宝贵的一线实践工作经验,正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最需要的资源;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活力,能吃苦,能深入企业学习。民办院校的师资力量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学术研究实力薄弱,民办院校引进师资的方式灵活多样,限制较少,可以根据学校的当前任务自行安排解决,这为引进一线的企业人才铺平道路,不一定需要高学历,但是注重实践动手能力,注重顶岗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民办高校狠抓落实,注重实效是实现实践教学的成功关键

民办高校的办事效率是毋庸置疑的,相对公办高校繁琐的流程,民办高校更注重实效。上到董事长下到普通老师,全员参加到推广学生实践教学的活动中。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竞赛、企业与在校老师的研讨会、企业顶岗实习活动等如火如荼的开展,掀起实践教学活动的热潮。有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有的集中全校的优势资源打造国际特色的精英班;有的与企业进行订单合作。民办院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中可谓百花齐放,取得了一系列深受社会好评的成果。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

根据从一般到复杂、从基础到应用、从单项训练到综合实践的认识规律,结合民办院校自身的特点,文章试探讨民办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平台

1.提高实践教学地位,完善课程设置

根据民办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完善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有的民办院校率先要求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的设置比例,由相关专家进行研讨,根据课程要求,专业课程课内实践比例达到50%,同时增设设计性试验和专周实训,使学生系统理解知识,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现实化。

2.强化实践教学质量,注重实训成果

民办高校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更注重强化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实践课程内容要跨章节跨专业多样化发展,单一的实践教学已经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多专业的融合训练更能体现实践教学的成果。例如根据国贸、会计、物流、市场营销同学的特点,设置跨专业的综合实验实训,让学生了解整个实务操作流程,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学习如何与相关专业打交道,如何完整的完成一次业务。

3.创新实践教学授课模式和评价体系

高校主要职责是教授理论知识,而企业强调的是知识的应用技能,两者的有机结合就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等教育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联系企业,民办高校在落实实践教学方面紧密契合这一要求,要求老师走进企业学习、调研,让学生了解企业,认知企业。例如有的民办高校将实践课程的授课模式转变成真正到企业定岗操作,某高校的物流专业由老师亲自带队与EMS公司合作,让物流管理的学生到企业中去封闭式定岗学习,老师亲自指导并积累企业经验,一举数得。在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面,更注重实效,考核不是目的,关键是看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没有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大胆创新,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用作品、调研报告、小论文的方式展现大学生的风采。

(二)建设仿真实验室平台

仿真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大高校进行实践教学的一个最佳选择。民办高校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大力开发仿真实验室的建设工程,把钱花在刀刃上。仿真实验室的特色就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搭建真实的职场场景进行模拟训练,组织学生扮演企业的各类工作岗位(角色)的实践演练,比较成功的教学案例如VBS仿真企业经营训练;外贸单证职场训练、商务谈判模拟训练等。实现了企业环境的仿真,工作岗位的仿真、企业业务流程的仿真,创建了一个虚拟的工作场所。仿真职场实验室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底层本,高效率,一次性解决批量学生的实习环节,效果显著。诚然,要实现仿真模拟实验室的教学功能,必须要解决好以下3问题。

1.仿真式的教学环境

一般来说,仿真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主要是解决好设备的配置问题和实验室内部的设计布局问题。结构布局是要模仿实际单位工作环境、业务流程进行设计,要利于学生团队功能的发挥。真实验室的布置不是简单实验室的布置,而是力求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职场,要把实验室教学功能与学科研究相互融合,让学生亲临其中的时候,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感受学习环境(即虚拟的实际工作环境)带来的亲身体验。比如外贸职场仿真实验室,从外贸公司的设计,到船公司、保险公司、银行、海关、外经贸局都要一一参照实际标准,进行仿真训练。

2.选用合适的教学软件

教学软件是实现实验室仿真模拟功能的桥梁,也是当前民办院校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比如国际贸易专业,很多软件都是企业版的,缺乏专门针对高校的教学版软件,难以让学生加强实践操作,不能让学生全套模拟整个流程,尤其是角色的扮演过程。要解决这一难题,可以采用以下两个途径来解决:一方面通过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与有技术和经验的企业合作,选择符合教学要求的软件;另一方面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与相关研发单位合作,自主研发,自主设计。

3.建立实验数据库

实验数据是进行实验分析研究的基本素材,也是进行各类实验的基础材料和运用教学软件的必备条件。实验数据的获取是进行实验操作的关键环节,建立比较完备的实验数据库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除了注重日常的积累,更需要定期到企业参与调研,积累素材。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校的校企合作被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成为建设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经过不懈努力,在校企合作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

民办院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的时候,切实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培养计划,聘请企业的资深工作人员到学校授课,现身说法。例如经贸类专业,学校专门引进外贸人才到校讲解,或者举办系列讲座,让同学们真实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对自己将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2.校企联合培养

各种类型的订单班在民办院校已经屡见不鲜,开展的如火如荼。订单模式的培养受到企业、学校、学生的一致好评。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整合资源培养学生,让学生通过订单式培养,将理论知识应用实际,一段时间的培养后,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实现就业。

3.校企实体合作

企业作为,应整体深层次与学校开展全面合作,成为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整体。高校和企业合作开发项目,由学生完成创新创业训练。例如某些院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引入电商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电商项目,由学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不仅充分达到实训的目的,而且还将强了创新创业教育,让学生充分享有自和创业权,部分同学还实现了创业梦想。

(四)加强师资建设平台

教师是保证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是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办高校针对这一现象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首先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求教师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自身实践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再者将广大教师送到企业中去锻炼,通过较长时间在企业实际工作,提高自身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同时可以和企业骨干共同研究教学,联合培养学生;最后加强学校和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横向课题,服务地方经济,不断提高对企业工作的认识,从而融入到教学环节中来。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校企合作的模式需要高校不断探讨,不断努力。这些校企合作模式极大的丰富了民办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经验,企业积极参与高校办学,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有利于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五、总结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5

民族是基于共同的历史、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而形成的共同体。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共同的居住地点、生活方式和历史习俗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识,各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又千姿百态,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因素。各民族在主动和能动地创造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将民族文化内化于自己的心灵,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观念体系。1957年,英国思想家波兰尼(M.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一种是通过理性和逻辑分析获得的可以用语言清晰表达的知识,即“外显知识”;另一种是在社会生活当中无意识获得的、不能系统反思和清晰陈述的知识,即“内隐知识”。[2]现代心理学不仅通过实验证实这两种知识独立地存在于人的记忆系统中,而且发现这两种知识具有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和提取机制。外显知识的提取是一种控制化的、缓慢的信息串行过程,而内隐知识在提取时是一种快速的信息并行输出过程,不消耗或很少消耗心理资源,不受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不需要意志努力。因此,相对教育中获得的外显性观念,内隐的民族文化观念更具有自动化和无意识的特点,容易被自动激活,是某一民族人们心理和行为最迅速、最直接的支配力量。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进入大学后,虽然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转移了生活空间,离开了一直浸染的民族文化环境,但原有民族文化观念并不会消失,而是以隐性的方式持续地发挥作用,-33-自动地、无意识地影响他们对新观念的接受以及行为选择。首先,内隐的民族文化观念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接受。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中,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在思想观念深处不自觉地留下印记。这些散布于头脑中的民族文化观念有些与新的文化观念相一致,有些则可能与之矛盾或相悖。当矛盾或相悖的情况出现时,由于内隐的民族文化观念具有自发性特点,它会极大地阻碍和干扰新观念的接受。其次,内隐的民族文化观念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新观念系统的践行。在民族教育过程中,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从内心深处真正接受了新观点和新观念,愿意将它作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新的观念能够马上成为支配行为的力量。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内隐的文化观念具有极强的潜在性和稳定性,它不会因为新观念的出现而消失。在此阶段,就会导致内隐和外显“双重观念”的出现。与外显观念相比,内隐民族文化观念较少需要心理能量和动机从记忆中去检索,所以在没有主观意志控制的情况下,作为一种积淀下来的无意识痕迹,它会首先被激活,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行为反应的最直接的支配力量。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民族文化的忽视

既然民族文化观念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行为的先在性生成因素,并持续隐性地产生影响,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建立在对民族文化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不能无视民族文化的存在。然而,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无民族文化”或“超越民族文化”的现象非常普遍,民族文化成了教育过程中的被忽视的无关变量,这极大地制约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心理健康标准忽视民族文化的适应性

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各高校纷纷开展大学生的心理普查工作,为所有在校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使用的心理健康标准和测量问卷基本上是基于西方文化语境的,我们并没有对其局限性和文化适应性进行足够的反思和认识。受理性主义和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影响,西方心理学把心理看作是一种独立在主体之外的类似于“客观存在”的“精神存在”。这种“精神存在”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反映,并确定科学化的标准。但这个标准是孤立的,它从几个孤立的方面来认识人的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个标准是静止的,它从某段静止的时间来认识心理,而不是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待;这个标准是普适性的,它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心理,而忽视心理的文化相对性。心理异常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于心理与行为表现与特定文化契合性。健康、常态的心理并没有统一的、普适的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有着截然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心理行为表现。受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影响,在遇到困扰时,不同民族大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是不一样的。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只是从科学的、普适的心理健康标准出发,忽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反应的文化性和独特性认知。目前许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适应障碍和心理问题,如,焦虑不安、情绪波动、消极悲观、缺乏自信、人际敏感、强迫倾向等。这种标准化、表面化的测试无法深入各族学生的心灵深处,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失去深入了解学生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容易夸大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程度和性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带来师源性伤害。

(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忽视民族文化的适应性

目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照搬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以追求客观合理、科学、普遍的方法和手段为目的,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心理疾病的治愈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大的社会背景和少数民族学生所经历的独特的文化背景成了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理应忽略的无关变量。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是科学化的、标准化的、去文化的。事实上,任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都是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建构起来的,“潜意识”、“认知失调”和“真实自我”等并非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只不过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对人的一种理解而已。所以,这些理论具有文化适用性。当把这些理论放到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因为缺少特定的文化土壤,可能就会失去其本来的效用。当心理健康教师在教学和咨询中简单地搬用那些西方的心理健康理论,有意或无意地使用那些让人倍感“神秘”的概念和令人“困惑”的推理时,很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距离感和疏离感。同时,当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以科学化的面目出现时,那些非主流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心理健康理念和方法似乎就变成了非科学的,这无形当中会给各族学生带来一种压迫感。目前,在我国的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求助愿望不强的现象也是普遍存在。一项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求助意愿的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向校内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仅占5%,尤其是信仰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多倾向“内省”、“感悟”和“自我解脱”,而不喜欢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求援。[3]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少数民族学生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式,另一方面也说明那些所谓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缺乏契合性,那些冷漠的分析和冰冷的结论很容易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望而却步,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失去必要的信任感。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民族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如果少数民族学生不相信心理咨询的效果,不愿主动寻求心理咨询老师的帮助,那么这一目的就无法实现,其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须保持民族文化敏感

文化心理学家阿克逊和苏(Sue)等人说过:“心理健康服务是一种助人过程,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平等地重视咨询者和求助者的文化印记。咨询专业者必须考虑咨询者和求助者在语言、社会阶层尤其是文化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成为有效介入咨询的潜在障碍,因而咨询者需要努力克服这些因素可能造成的障碍。”[4]文化敏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之意。在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敏感能力,充分考虑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作用,从纵深的民族文化视角解读学生,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一)树立宽容、开放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念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集中体现在其教育对象有着独特的、多元的文化背景。在实际的工作中,以共性的科学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固然重要,但仅用这些理论来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文化心理学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整体,必然存在着许多相似的普遍共性,但不同民族的人们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所以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如何从纵深的、民族文化的脉络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建立深入的共情关系,采用有效的教育方法之基础。正如建构主义所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或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知识,应当是有着显著差异的活生生、具体鲜活的关于个体和个别事物的知识。由于每个个体都是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那一个”,因此知识的要义不在于找到事物的共性,相反,而是应发现其个性。”[5]但在实际的工作中,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出发,发现个性,深入地理解学生并非一件容易之事。心理咨询教师不可能对每个民族文化都能完全了解。因此,文化心理学一贯秉承的开放、宽容的态度应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开放、宽容的前提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承认自己对学生的成长背景和文化背景知之甚少,抛开既有的理论体系去理解学生,对学生的成长经历和民族文化保持一种探索的兴趣。在宽容、开放的理念下,心理咨询教师通过详细的倾听了解各族学生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特有的方式和方法,从学生的参照体系出发,与学生共同分析问题、建构发展目标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一种对等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站在权力一方,不再是独立于学生的观察者、判断者,而是学生的密切伙伴、参与性的观察者。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立深入的信任关系,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二)树立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生态哲学把人的心理看做是一个与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树立生态化的心理健康观有利于全面、系统地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进而采用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首先,生态化的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健康应该是心理系统整体功能的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心理作为一个整体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功能,不断向内部与外部平衡统一的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整体的、动态的平衡,在发展过程中,心理的某个部分功能的缺失或者某个部分发展的暂时滞后并不一定意味会破坏整体功能。因此“问题”并不意味着不健康。因为当心理的某个部分出现问题时,整体发展趋势自然会对部分进行调整或修复,从而使得整体的功能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这要求我们在确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心理的某个部分的健康状况进行界定,而必须有整体层次的把握,对心理整体机能的状态加以评定。同时,在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审慎地对待和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文化适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不可轻易做出“心理不健康”的结论。其次,生态化的心理健康观认为,心理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着交互作用,心理健康取决于心理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因此,评定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入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如,由于多灾多难的历史和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苗族人养成了封闭收敛的心理定势,形成了自律内敛的性格特征。而蒙古族由于一直过着游牧生活,草原部落游牧的生活习俗已经扎根于蒙古族人民的心理,蒙古人具有开放、热情、豪放的性格特征。不同民族性格的人在具体情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会有所不同。如果不从民族文化背景来考量,只用静止、孤立、统一的标准来认识和衡量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是极其有害的。

(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民间文学论文范文6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办好民办中小学的前提

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与公立学校一样,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办学方向不明确,办学思想不端正,很难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并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鼓励举办民办学校,并不是任其自由发展,而必须按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具体来说,民办中小学要全面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使学生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同时还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自觉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监督和检查等。

为了确保民办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对举办民办中小学既要鼓励又要严格审批和加强管理,即,既要从政策上加以扶植和提供服务,又要严格审查其办学条件,看它是否达到设校的基本标准和是否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具体地说,当前要加强对招生广告(简章)的审核和管理,加强对学校教育质量的检查和评估,加强对学校收费及财产、财务的管理和监督。

从民办学校举办者来说,必须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民办学校存在的前提。那种把学校办成“贵族”学校的做法,以及以营利为目的的做法,都是违背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都是和民办教育的宗旨相悖的,应该自觉抵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好民办中小学的关键

民办中小学的校长、教师来源与公立学校不同。由于民办学校大多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的校长由董事长兼任,有的校长由董事会聘任。其师资来源则主要靠公开向社会招聘,包括专职和兼职两类。专职教师的来源大约有3方面:一是招聘退休教师和校长。这部分人年龄偏高,但有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能为教育事业继续发挥力量,所占比例也较大。二是青年教师,刚毕业或毕业分配不久即来应聘者。他们有热情、有理想、思想新,也肯干,然而经验不足,也不够稳定。三是从公立学校以高薪和优厚待遇“吸引”过来的骨干教师。这部分人教学好,精力充沛,是民办学校师资队伍中的中坚力量。然而这种做法却对公立学校师资力量造成冲击。总的说来,民办学校师资状况令人堪忧。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招聘制也隐藏着许多问题。最关键的是招聘制意味着校方随时可将不如意的教师“炒鱿鱼”,同时也意味着教师有权“选择”,可以自由“跳槽”。因此,师资队伍老化和流动性大、不稳定成为民办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办好民办学校的必需条件就是要有好的校长和稳定的有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校长是学校管理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学校活动的协调者,办学特色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的素质和办学自。因此,首先应当聘请具备国家规定的校长任职资格,政治思想水平高,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精通教育、教学和管理规律的行家来担任校长。同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校内部管理方面必须理顺董事会与校长之间的关系,董事会与校长之间应当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校长全权负责学校的行政及教育、教学工作,董事会要对校长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依法管理学校、领导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监督,但不可任意干涉学校内部事务和日常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校长按教育规律开展学校工作。

有了好校长,还需要组建稳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第一,学校要运用好民办学校的用人自,把好聘任师资的质量关。要选聘具备国家认定教师资格,具有敬业精神,政治、业务水平高,懂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师;同时注意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要合理。第二,应当加强教师队伍的内部管理。要建立健全教职工的管理制度,对教职工聘任、待遇、工作的考核评估和职称晋升等都应当有明确的规定。除了使用经济和行政手段之外,在工作中要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吸收教师参加民主管理,使其克服“打工仔”的雇佣思想,树立主人翁态度,将培养学生视为自己神圣的天职。第三,要抓好福利工作,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民办中小学教师没有铁饭碗,除了离、退休来工作的教师外,对于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来说,必须设法解决他们的住房、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问题,使其无后顾之忧,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稳定师资队伍。第四,民办中小学也需要以培训、进修的方式继续提高教师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同时也要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以促使其不断进步。

总之,必须依靠高水平的校长的教育教学管理以及广大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才能办好民办学校,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

三、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以质量求生存,促发展

要办好民办中小学,最关键的一点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对于近几年才刚刚起步的民办中小学来说,教育质量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质量问题上,决不能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和劳动技能素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民办中小学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与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只有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民办学校虽然存在不少有待改进的问题,但它们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却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民办中小学在校长和教师招聘、教育和教学管理、学生收费、经费使用、课程改革、教材使用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自和灵活性,因而可以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较为宽松的教育内、外部环境。其次,它们可以不受现有的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的约束,有利于使其成为“素质教育改革的实验沃土”。民办中小学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优化对人、财、物、事的管理,加大力度,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改革实验。在改革过程中,要广采博纳中、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借鉴公立学校已取得成效的素质教育实验模式,从学制、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到教育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实验和创新,探索一条具有民办学校自身特色的素质教育改革新路子。

民办中小学的上上下下都要转变观念,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从本校实际出发,精心策划,大胆进行素质教育的改革实验。

其一,要针对民办中小学生源的特殊性,加强德育,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民办中小学的学生有许多优点,但因不少学生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生活优裕,受到家长过分溺爱等,养成了某些不良行为习惯。比如,有“骄”“娇”二气,优越感强,集体观念薄弱,组织纪律性较差,生活不能自理,吃穿搞攀比,浪费现象严重等,有的甚至程度不同地沾染了各种恶习并且不服管教。面对这些学习素质差而又参差不齐的教育对象,思想品德教育的难度相当大。加之大多数民办中小学实行寄宿制,学校必须对学生提供“全天候”服务,承担教育、教养的双重任务。因此,民办中小学必须加强德育,把育人工作当作头等重要的事情来抓,将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否则,他们在道德上、人格上从小形成的缺陷,将可能危及其一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当前要着重抓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身心特点,开展“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教育,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奋斗和创业。特别要针对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弱点,加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尤其要突出“封闭式管理、开放式教育”的特色,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社会实践和活动中受到深刻教育,养成良好品德,提高思想觉悟,成为“四有”新人。

其二,许多民办学校设有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年级,这有利于进行学制改革,可以尝试进行“五·四·三制”的改革实验。

实验证明,五年能学完目前六年制小学的课程。将节约的一年加到初中阶段,可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使其更多地参加体育锻炼;加大选修课程,满足兴趣爱好;而且还能有时间接受职业教育,参加劳动技术实践等,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矗。高中阶段则可以实行“高三分流”,即在高中三年级根据学生志愿,实行普教与职教分流,分别为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这样,学制改革就可以为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其三,民办中小学还应当利用其自进行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构建诸如“大纲课程+特色课程+选修课程”的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必须圆满完成教学大纲规定课程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达到合格的基本标准;同时加强英语、计算机等特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有专长;另外还要增设丰富多采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促进特长发展。要从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隐型课程入手来造就学生完整的智能体系和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格。

其四,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民办中小学可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向课堂要时间、要效率。

如可以自主选择行之有效的实验教材进行教学,以达到省时、省力的效果;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指导思想,进行教学法的改革实验;利用经费的自由支配权,舍得投资改善教学设施,大力开展电化教育,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达到课堂教学“高质量、轻负担”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