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1

第一条为了加强我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提高管理质量,促进海洋成果产业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根据省政府浙政发[**]15号文精神,“十五”期间省财政安排的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主要用于:

1.科研项目:海洋资源综合开发试验、浅海抗风浪水产养殖技术和设施研究、种苗生物技术研究、集约化水产养殖技术研究、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海洋药物开发技术研究、水产养殖容量研究、主要水产养殖品种营养及饲料研究等。

2.管理项目:海洋与渔业资源调查、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综合管理和建设、海洋科技人员培训等。

3.产业化项目:海洋蓝色工程示范园区建设、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引导、技术成果组装配套与产业化。水产养殖新技术新成果规模化生产开发、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海洋药物新技术成果转化。

第三条海洋开发管理项目管理程序分为项目申报、项目审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和项目结题等五个阶段。

第四条本办法仅适用于我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和项目的管理。

第二章立项条件与程序

第五条申报原则和条件

(一)科研项目:必须是我省海洋与渔业经济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或对决策部门有重大科研(参考)价值,或对海洋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并对全省具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其成果能较大幅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较明显地促进海洋渔业经济的增长。

(二)海洋管理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及我省海洋综合管理的计划目标,有利于促进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有利于海洋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治,达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产业化项目:应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明显促进海洋与渔业产业的发展,并能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或行业科技进步,具有较强的引导示范作用。项目实施后能产生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申报项目单位须是海洋管理部门和经有关部门核准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海洋研究、开发、管理的的单位,并具有承担项目相关的基础与条件。

第六条项目申报程序

(一)凡是申报我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必须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

1.项目立题依据(包括目的、意义、国内外概况和发展趋势);

2.开发管理内容和预期目标;

3.技术经济指标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4.现有工作基础和条件;

5.项目实施方案和计划进度;

6.资金筹措和匹配落实情况及资金用途;

7.其它应提供的有关材料(如承担单位背景材料,药物、饲料等特种行业的生产资质证书等)。

由第一申报单位填报《浙江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表》(附件2),填写时必须实事求是。项目可行性报告使用A4纸,全部打印并装订整齐后附在《申请表》后。

(二)各市、县(市、区)项目立项申请需由当地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联合上报,并且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各县(市、区)上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申报表内容的真实性、方案的可行性、经费预算的合理性、项目匹配资金落实情况、申请单位资产情况等签署具体意见。国家和省属单位申报项目,可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直接申报。

(三)申报贴息的海洋开发项目,还应附银行贷款凭证复印件及贴息贷款项目申请表(见附件3)一式三份,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匹配落实情况证明等。

(四)同一项目负责人申请的项目,原则上不得超过一个。已获资助的项目在完成之前,一般不再受理原项目主要参加人员申报新项目。为确保项目的实施进度和质量,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必须能在项目完成的全过程中承担实质性的开发、管理与协调工作。

(五)项目上报时间:项目一般每年申报一次,须于每年11月15日前将申报下一年度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请表等材料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五份)及省财政厅(一份)。

(六)各市海洋主管局、财政部门和直接申报单位应对项目进行严格筛选,按项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集中排序形成汇总表,一式三份加盖公章后一并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二份)及省财政厅(一份)。

第三章项目审批

第七条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对申请项目进行初审,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受理。

(一)申请手续不完备,相关资料不齐全。

(二)申报书填写不符合规定,未按要求打印。

(三)不符合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资助范围和有关规定。

(四)申请经费过多,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无力支持的。

第八条项目评审

(一)申报项目经初审后,省海洋与渔业局会同省财政厅对符合申请条件的项目进行评审和综合平衡。

对重大项目省海洋与渔业局将会同省财政厅联合组织专家进行专题论证。论证实行个人回避制度。

(二)对列入市、县海洋主管局海洋开发管理基金和省蓝色工程示范区的项目,在综合平衡时给予优先考虑。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九条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坚持“专项管理,重点支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年初根据当年海洋开发与管理工作任务确定当年的安排重点。

第十条省财政厅和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发文下达当年项目计划的批复和项目资金。项目合同签订后,项目承担单位凭项目合同书向当地财政部门申领项目资金。省属单位的项目资金由省海洋与渔业局核拨。

第十一条为确保项目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各市、县(市、区)对每个项目资金采取分期下达办法,分期下拨比例和时间视项目实施情况而定。

第十二条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执行。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做到专帐核算,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要报送项目开发的总结报告及完整的技术、经济档案材料,并同时报送资金使用情况。

第十三条各级海洋和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对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并把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作为今后安排项目的重要依据。

第十四条凡出现以下情况之一者,将不安排第二年度的项目。

(一)不按规定格式上报项目材料(包括不上报计算机软盘)。

(二)项目主管部门对项目例行检查时不予合作甚至拒绝检查。

(三)弄虚作假、贪污、浪费、挪用资金等,除撤销资助外,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的行政或法律责任。

(四)其他违反本办法中的相关规定。

第十五条各沿海市、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相应建立本级的“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制定“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使用办法,并报省海洋与渔业局、省财政厅备案。

第五章项目实施与验收

第十六条项目计划下达后,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与省海洋与渔业局签订项目合同(附件4),项目合同按规定的格式要求填报(应在计划下达1个月内向省海洋与渔业局报送合同草案,认可后打印并盖章,一式十份报省海洋与渔业局科技处)。

第十七条项目合同是计划执行、检查、项目验收、评审、鉴定的依据,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随意更改,如果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原因需要更改,应由承担单位提出书面报告,经市海洋主管局(国家和省属单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批复后生效,否则仍需按原合同执行。

第十八条鉴于海洋管理类项目是一项公益性的、以社会效益为主的规范性管理工作,因此不签订项目合同,只下达工作计划和任务,年终上报工作总结。

第十九条海洋开发管理项目建设期一般为一年。凡纳入计划的项目,要按期完成,并符合规定要求。

第二十条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要认真执行项目年度检查制度。各市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检查本市年度项目计划进展情况,落实项目承担单位填写相应的年度检查表(见附件5),并审核、汇总项目年度检查表。于次年1月10日前汇总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三份)和省财政厅(一份)。并同时报送WORD软件打印的软盘或E—mail:zjsc@。国家和省属承担单位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可直接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财政厅。

第二十一条各级海洋主管部门与当地财政部门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随时掌握进度、督促项目实施。

第二十二条项目验收

(一)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验收的主要依据:有关海洋开发管理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及项目建设标准,各类项目计划和项目合同等。

(二)省海洋开发管理项目验收的内容:各类指标完成情况及资金使用情况等。

(三)省海洋开发管理专项资金项目验收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负责受理,并会同省财政厅组织验收。

(四)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任务完成后需提出项目验收申请报告,并附有关文件资料,经所在市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审查合格后,会同省财政厅进行验收。必要时,可委托地方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五)项目验收原则上采取现场验收的方式,参与项目实施的专家不得作为验收组成员。项目验收意见由验收组组长签字后生效。

第六章科研项目结题

第二十三条项目结束后,承担单位应及时撰写课题完约报告(说明指标完成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等,详见合同条款第七条),整理课题资料,并将完整的课题资料经市海洋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后,报送省海洋与渔业局和省财政厅(各一份)审查。对经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由于资料不齐的,限两个月内补齐后重新报送。两个月内不补齐的视同不报材料处理。

(二)因不可抗力的原因未完成合同书预定的目标,应以书面形式予以说明,由承担单位领导审阅、单位盖章,连同结题项目材料,经市海洋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或省级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省海洋与渔业局及省财政厅批复、备案。

(三)由于主观原因未能按计划合同书进展和质量要求开展项目工作或完成质量极差者及不报送任何课题完约材料者,三年内不再受理该单位或该项目负责人的项目申报。

第二十四条项目鉴定

对全面完成合同指标的项目,其成果要求进行技术鉴定的,项目承担单位向省海洋与渔业局申请科技成果鉴定。其鉴定程序参照《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科研计划管理办法》执行。

第七章附则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2

在中日关于东海油气田争论及《中国海洋报告2010》(以下简称为“《海洋报告》”)的,将国民头脑中平时处于零散状态的海洋新闻归入了一个系统的认识框架。

报告提醒我们,海洋是一个金矿,而中国人挖掘的还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持续占到GDP一成的中国海洋经济,会否乘胜追击,凭借海洋性新兴战略产业可能实现的重大突破,成为未来的国家经济支柱?

海洋经济将几分天下?

随着江苏沿海经济带规划的获批,全国已有多个沿海规划获批并将进入落实投资的阶段,这让下一个十年的海洋经济对GDP的贡献增长更令人期待。

海洋经济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表现”已经给人以足够信心。“进入21世纪的十年,海洋生产总值增幅几乎每年都明显高于GDP增幅,这意味着我们国家的海洋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起到了重要拉动作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室主任韩立民说。

伴随这一变化的,是海洋产业的“四”变“十二”――由传统的四大产业(交通运输、养殖业、旅游、盐化工)发展为如今的十二个海洋产业。

据笔者从国家海洋局了解到的消息,国家有关部门正在抓紧研究提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思路,组织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要内容被纳入到规划研究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下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的时期,以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的海洋经济可能会在新一轮海洋经济发展格局中扮演全新角色。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每年的增加值已经超过了400亿元。

这一数字尽管还不足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但从发展速度来看值得期待。2001年至2008年,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年均增速在20%以上,2009年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海水利用业、海洋电力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8.6%、25.2%和12.6%,远远快于传统海洋产业。

但与此同时,在推广过程中的成本等传统问题,仍然是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中的变数。

“海洋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额度大、投资回报期比较长,以海水淡化等产业为代表的海洋产业商业化前景并不乐观,降低成本可能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韩立民说。

以海水淡化为例,中国北部地区都是缺水区,但并未大面积使用海水淡化水。“原因就在于海水淡化成本高,可能会到5块钱一吨,而自来水一般只有3块钱,所以难以通过市场利益驱动机制使企业去热衷于这些项目。”韩立民说。

现阶段,海洋性产业领域期待的是国家更为明显的政策倾斜。天津市大港新泉海水淡化有限公司有关人士介绍说,该公司主要生产纯净工业用水,这个淡化标准要高于饮用水,现在拥有全中国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

“政府并没有对我们企业有什么特殊的扶持政策,好像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对从事海水淡化的企业有什么特殊的优惠政策。”该人士说。

山东“蓝色经济区”信号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发改委正在对山东蓝色经济区进行调研,“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已经形成,正在争取进入“国家战略”。一个老牌的海洋经济区,将进入其发展的新纪元。

中国拥有180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但长期以来海洋产业发展粗放,科技转化率偏低,产业派生的海洋环境污染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何使这些问题获得实质性突破,中国需要一块“试验田”。

“山东半岛海洋资源类型多样,打造蓝色经济区在全国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国家海洋局政策法规与规划司司长王殿昌在接受采访时说,“蓝色经济区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探索海陆统筹发展新模式,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和借鉴。”

山东省政府党组成员、山东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费云良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我们一说规划,就把它理解成陆上规划;一说规划,各个地方可能会把自己既有的一些产业统统拉进来。这个思维定势要改变。”

山东具有承担蓝色经济区“试验田”的基本条件。山东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8.5%,居全国第二位;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的17.2%;海岸线长3000多公里,占全国的1/6,海域与其陆域面积基本相当;此外海洋的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备,沿海港口发展迅速,是中国北方唯一拥有3个亿吨大港的省份。

同时,山东拥有雄厚的海洋科研力量,共有国家驻鲁和市属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56所、海洋科技人员1万多人,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广东“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在首届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上,笔者了解到,“十二五”末期,广东将初步建成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5万亿元,比2009年翻一番。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蓝色经济区,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主力省。

去年12月,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在国家海洋局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关于促进广东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的框架协议》时就表示,因海而兴是广东改革发展历史的重要特征和突出优势,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是广东新时期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重大战略。

据了解,“十一五”时期广东省海洋经济总量年均增长17.8%。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8000亿元,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连续16年居全国首位。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屈家树透露,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规划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审议,即将批准实施。

未来五年,广东省海洋综合开发的目标是提升优化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核心作用,发展壮大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两个增长极。

在三大海洋经济区的基础上,广东省将推动构建粤港澳、粤闽、粤桂琼三大海洋经济合作圈。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王宏在广东海洋经济博览会开幕式上表示,国务院确定将广东省列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调查的“双试点”地区,广东省有望在壮大并完善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探索解决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上种好“试验田”。

除了在布局方面寻求创新之外,“十二五”期间,广东省将培育现代海洋产业新体系。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加快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集群,形成门类齐全、高端发展、创新引领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广东也将在科技兴海方面实现新突破。“十二五”将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率先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科技创新和技术成果高效转化示范区。实施海洋人才战略,使广东成为海洋高端人才的聚集地。

区域海洋经济格局初成

《海洋报告》中显示,现在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三大传统区域的海洋经济在经历了以“直接开发海洋资源”的产业发展阶段以后,跨入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海陆一体、以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为基本内容的区域整体协调发展阶段。

王宏表示,目前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沿海地区“3+N”的经济区发展布局基本形成。

伴随这一格局的,是3个比例数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海洋生产总值12015亿元,占全国比重为37.6%;长三角海洋生产总值9466亿元,占全国29.6%;珠三角海洋生产总值6614亿元,占全国比重为20.7%。三地海洋经济占比全国达到了约九成。

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主管部门介绍,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比较优势明显,且两者关联性极强,互相拉动,形成中国海洋盐业和海洋化工业的产业集聚中心;而该经济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各海洋产业之间差异较小,比较优势相近;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和海洋渔业,其海洋生产总值占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生产总值的35.1%。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海洋油气业、海洋电力业和海水综合利用业依靠南海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区强大的科技优势,已经形成以资源为依托、科技为先导的产业集群;该区的主导海洋产业是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和海洋渔业。

在三个区域已经有了基本定位之后,韩立民认为,还应该在几个区域间进行横向的统筹,“国家现在仍有必要以青岛、厦门、上海等为中心,形成多中心竞争格局。同时可以建立起科研协作、科技信息共享、人才交流的平台,打破行业配比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

■ 编后

发展海洋经济莫让“蓝色”变“黑色”

目前,沿海地区正在兴起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热潮,围海造地、兴建港口码头、沿海部署重工业……一片热火朝天。但伴随着“蓝色”机遇而来的,也有不注重规划、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的“黑色”隐忧。

沿海滩涂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国家鼓励各地适度围填海造地,以拓展发展空间,但前提是要适度利用海岸线,不能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然而国家环保部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围填海速度过快,导致海岸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其中近13年间,渤海填海造地面积551平方公里,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减少了718平方公里,年均减少1%以上,相当于整个渤海沿海地区减少2%至10%的污染消减能力。

稀缺的港口资源也存在无序开发、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青岛新建的董家口港和发展已具规模的日照港近在咫尺,整个环渤海年吞吐量在亿吨以上的港口就超过10个。

钢铁、石化、造纸等大进大出的重化工业也在加速布局沿海地区,大有向沿海全线扩散之势,与近海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毫无疑问,海洋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解决陆地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三大难题的新领域。但如果因其资源丰富就一味索取,那么等待我们的将是海洋的报复。已有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才是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权威部门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存在的问题是,重近岸开发轻远海利用,重资源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碳产业少。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3

论文关键词:海洋创新体系,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借鉴

 

近年来,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出台海洋法规与政策,积极投入到海洋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虽然我国在国家海洋中心建设、国家及地方海洋产业集群发展、海洋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相比其他海洋大国和强国,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建设和相关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海洋对于经济发展和强国战略的支撑还十分有限,为了整合现有海洋科技资源,打通海洋强国战略需求和海洋研究开发的脉络,建立富有活力和路径创新突破能力的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我们需要积极借鉴世界主要海洋国家的建设经验。

1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典型的海洋大国,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创新体系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并且被纳入国家创新体系框架。澳大利亚海洋领域的创新驱动包括气候变化、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沿海地区发展和国家安全五个方面。当前专属经济区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是澳大利亚国家创新的重点[1]。当前,澳大利亚海洋创新也面临一系列挑战:海洋研发基础设施不足;体制的发展和演变有待加强;海洋人才供应不足;海洋产业面临调整和转变;海洋研发中的联网与合作。

为了解决经济、环境和社会方面的挑战并且保护其海洋领土日本,澳大利亚需要以连贯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方式进行海洋研发和创新。海洋研发和创新主要涉及知识生产、知识应用、扩散与吸收三方面。在澳大利亚创新周期的“知识生产”部门,发达的海洋研发占据重要一席。海洋研发主要通过政府资助的五个研究机构(AIMS, CSIRO, BOM, GA和AAD)进行,同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也参与其中。但是由于一些地区受到基础设施和资源的约束,海洋研发的效益正不断减少。在“知识应用”方面,主要的海洋研发机构及成果应用者之间的协作已经卓有成效。在特定领域内(如政策、海洋预报、世界文物古迹区的管理和海洋资源的勘探等)海洋研发成果的吸收是非常高的,但是受到海洋环境的限制,很多仍处于未知或开发不佳状态。从海洋研发领域向其他组织和产业界进行创新扩散在某些领域是很普遍的,如海洋气候、海洋保护区与西北大陆架的探索等。然而,在其他领域(如旅游、航运、海洋休闲、海洋生物技术和海岸带发展)海洋部门的分散性限制了创新的传播与吸收。

面对石油峰值、气候变化、食品安全和海洋保护的巨大压力,澳大利亚需要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上进行更广泛的创新,并且建立更加系统的海洋创新体系小论文。海洋政策科学顾问组(OPSAG)提出了澳大利亚海洋科研与创新的国家框架[2]:其框架主张通过合作(涉及所有海洋活动参与者)来创新国家海洋科学的研究,具体包括:探索、发现和可持续性;观察、了解和预测;海洋产业的发展;参与和知识转让。除理论框架外,为了实现海洋资源利用的潜在利益最大化,澳大利亚在海洋研发与创新的治理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包括政府间实施政策衔接以促进地区间的信息交流,创新机构间的合作与分工以提高研发效率,创新投资管理和资金监管,以及研发项目的年度报告制等。

2 美国

凭借优越的海洋自然环境、强大的综合国力,美国在海洋学、海洋政策和海洋管理领域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多次在海洋领域的创新发展中起到里程碑作用,为其海洋霸权战略奠定了可靠基础。美国著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有太平洋海洋环境实验室、大西洋海洋学与气象学实验室、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等,这些科研机构担负了美国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为海洋科技创新贡献了巨大力量。

进入21世纪,美国加快了海洋开发与科技发展的步伐。美国海洋政策委员会于2004年提交的《21世纪海洋蓝图》和接下来的实施的《美国海洋行动计划》是对美国30多年海洋政策综合评价、经验教训的总结,尤其是在加强海洋管理,调整海洋管理体制,增设高层次的国家海洋委员会,加强海洋行政主观部门的职能;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大幅度增加对海洋的资金投入;以及加强政府人员和公众及学校的海洋意识教育等方面特别值得我国参考借鉴。2007年发布的“绘制美国未来10年海洋科学发展路线——海洋科学研究优先领域和实施战略”指出,未来10年海洋科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自然和文化的海洋资源管理;对自然灾害的恢复能力;海上作业;海洋气候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与人类健康[3]。

之后日本,美国环境委员会于2009年提交了《美国海洋政策任务内部报告》,对海洋政策的目标和职责提出具体要求。为保障全球范围内海洋的平衡、高效、可持续和透明的开发和保护管理,美国海洋政策的具体职责有: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海岸带和海洋空间规划,提升对海洋的感知和理解水平,强化涉海部门地区间的协调和支持,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酸化的能力,区域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确保海水质量和陆地用水需求,关注北极环境条件变化,提升海洋观测水平并纳入国际海洋观测网络。该报告还建议美国成立“海洋委员会”,强化对海洋事务的综合管理。

除以上政策层面的支持外,为了保持国民强烈的海洋意识、保证海洋人才的充足,从中小学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到高等海洋教育,美国实行海洋知识的全民终身教育。同时,为了配合海洋科学知识的传播,美国专门设立了国家海洋补助金用于支持相关机构从事海洋研究。为保证资金充足,建立了海洋政策信托资金,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把海洋利用收取的税收更多的用于海洋管理[4]。在创新途径上,通过健全完善海洋基础设施,建立先进的海洋研究平台,拓宽海洋创新领域,使技术创新与理论创新并驾齐驱,不断推动海洋创新体系的发展。

3 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专属经济区水域面积约为陆地面积的12倍。日本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海洋,海洋产业加上临海产业总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经过多年的积累,日本在海洋开发、科研和海上军事力量方面已经堪称海洋强国。

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加大,日本在创新海洋体系建设方面也面临巨大压力。日本政府在海洋创新方面不断进行新的尝试。从沿海50米水深的海域到离岸10千米的陆域日本,日本海洋利用已经实现了空间集约发展,成为海洋空间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政策法规方面,“21世纪日本海洋政策”提倡要坚持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平衡发展的原则执行海洋政策。2004年日本发布第一部海洋白皮书,提出对海洋实施全面管理。2006年日本海洋政策研究财团和日本海洋法研究会提交了《日本海洋政策大纲: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和《日本海洋基本法草案概要》,论述了在海洋问题上日本应选取的道路,提出海洋基本法的制定要以新的海洋立国为目标。2007年4月,日本国会审议通过了《海洋基本法》。日本海洋法规的不断出台完善和政策上的衔接,为海洋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日本的海洋研究创新比以往任何时期进行着更为彻底的改变。在日本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政府研发资金的60%以上资助给非大学科研机构,而大学科研经费的百分之二十来自工业项目资助,产业研发的一小部分(2001年所占比例为1.4%)是由政府资助的,金融危机以后产业研发速度开始放缓[5]。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海洋科学研究由大学、政府部门及相关产业承担。其中政府部门科研主要集中于海洋科学技术中心。该中心承担者研究开发、设施配给、知识培训和信息处理的职责。作为日本海洋领域的一个“问题解决型”科研机构,由日本国家财政支持建立的国家海洋研究所(NMRI)凭借在专业知识、研究设施和技术能力上的优势,为政府和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包括拟定日本和国际的海洋技术标准、保护海洋环境、创新海洋技术、确保海洋运输安全等。2010年是NMRI实施第二个中期计划的最后一年(NMRI的中长期战略如图1所示),作为对政府政策的紧密配合,NMRI在2010年的关键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温室气体的减排和排放标准制定、海上事故的技术分析、日本专属经济区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转移方面[6]小论文。为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合作交流,日本政府在许多地区建立了“创新集群”(innovative clusters)。“创新集群”的设立旨在连接区域的创新参与者,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做出了贡献。除了推动产学互动,“创新集群”也积极鼓励当地企业与分包商之间的合作。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模式的实施已经形成取得很好的效果。

图1:NMRI的中长期战略

4 总结

国家海洋创新体系涵盖涉海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发展、创新服务与管理等一系列内容。为了能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海洋创新体,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陆续出台国家海洋法规或政策,并积极维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区域衔接和时序衔接。除此之外,海洋创新体系的发展需要凝聚海洋基础研究和产业集群的力量。海洋基础研究大都是由政府科研机构和大学共同承担。澳大利亚、日本的研究机构多依靠政府的规划指导和直接投资,而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强国则通过将海洋科学研究根植于大学之内,使海洋科研与海洋人才培养相结合,这两种模式各有其优势和特色。同时,国外海洋研究机构大都具有明确的社会公开义务和职责日本,尤其是在社会公众的开放式参与方面有所突破,在从事规范研究的同时,激励和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后备人才)对海洋创新活动的认知,为普及海洋知识、吸引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世界海洋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领军企业及企业间组织的资助研究与开发、涉海科研机构的支持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群体。这些产业群体通过参与国际行业竞争和国际化产学研合作,形成具有地方创新性产业集群和全球行业价值联结点双重性质的载体,与相应国家的海洋研究及人才培养机构一起构成了国家海洋创新体系的主体。

在海洋创新资金投入与管理方面,世界各主要海洋国家都将加大资金投入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资金的来源方面各有侧重。美国政府在海洋创新方面资金投入较大,通过建立海洋政策信托基金、和国家海洋补助金等来支持海洋科学研究,同时鼓励将更多的海洋税收用于海洋管理。相比之下,日本则更加注重“产学研”的内部互动。此外,国家海洋创新资金的运营和管理也日趋规范,各国普遍把资金侧重投向本国的优势领域,重视海洋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信息沟通,创新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完善,推动海洋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Gunn,J;Poiner, L; Smith,N and Harris,P: Review of The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Submissionon Marine R&D and Innovation by the Oceans Policy Scientific Advisory Group[R],Submission on marine R&D and innovation Cutler Review of the NationalInnovation System, April 2008.

[2]AustralianGovernment Oceans Policy Science Advisory Group: A Marine Nation : NationalFramework for Marin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R],March 2009.

[3]中国科学院海洋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海洋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4]杨金森.海洋强国兴衰史略[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5]LennartStenberg. Government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Policies in Japan [J].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4

参考文献

[1]高俊国,刘宝银.南沙群岛空间融合信息分析与示警:裙礁发育、军事区位、警示系统[M].北京:海洋出版,2009.

[2]夏志农,陈至立等主编.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薛桂芳编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4]王琪延,白日荣.统计在法律中的应用于展望[J].统计研究,2008:(5).

[5]阎学通等着.中国与亚太安全[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6]刘容子,齐连明等着.我国无居民海岛价值体系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7]马克斯·普朗克比较公法及国际法研究所主编,陈致中、李斐南译.《国际公法百科全书》第二专辑:国际法院、国际法庭和国际仲裁的案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

[8]张海文主编.《联合国海洋法》释义集[M].北京:海洋法出版社2006.

[9]赵理海.海洋法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0]黄伟.论中国在南海U形线内“其他海域”的历史性权利[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11]高之国,张海文,贾宇主编.国际海洋法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12]韩正华主编.我国南海诸岛史料汇编[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参考文献

[1]蔡祥.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审计研究,2003(03):36-40.

[2]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薪酬管制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02):92-101.

[3]陈炜,孔翔,许年行.我国中小投资者法律保护与控制权私利关系实证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08(01):24-31.

[4]杜兴强,杜颖洁.会计准则、公允价值与会计稳健性一一1998年至2008年中国资本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0(03):10-15.

[5]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140-141.

[6]陈胜蓝,卢锐.新股发行、盈余管理与高管薪酬激励[J].管理评论,2011(07):155-162.

[7]陈旭东,黄登仕.上市公司会计稳健性的时序演进与行业特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6(04):59-65.

[8]陈志广.高级管理人员报酬的实证研究.当代经济科学[J],2002,24(5):58-63+70.

[9]陈信元,陈冬华,万华林,梁上坤.地区差异、薪酬管制与高管腐败.管理世界[J],2009(11):130-143+188.

[10]陈冬华,梁上坤,蒋德权.不同市场化进程下高管激励契约的成本与选择: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J].会计研究

参考文献

[1]工成栋:《政府责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2]关振宇:《预算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3月版.

[3]财政部财政监督考察团:《德国财政监督的经验借鉴(上)一一德国的财政监督体系及主要做法》,《财政监督》,2005年第11期,第48页.

[4]邓淑莲、杨丹芳、曾军平:《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2011),《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8月,第52-56页.

[5]丁震华:《国库集中收付体系下的公务卡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2009年4月,第28页、35页、38页、46页.

[6]财政部财政监督考察团:《巴西、委内瑞拉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的经验借鉴》,《财政监督》,2008年第9期,第68页.

[7]陈家刚:《协商民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4年第3期,第28页.

[8]何志群:《关于公务卡试行过程中的利弊》,《财经界》,第94页.

[9]陈少英:《从4万亿投资<预算法>的缺陷》,《法学》,2011年第11期,第30-31页.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5

关键词:海洋战略海洋强国海洋软实力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三面环海的地缘优势决定了海洋在美国发展历程中必然拥有重要的地位。美国的海洋发展经历了从陆权大国到海权大国、海权强国以及综合性海洋强国的变迁。当今美国的海洋强国地位表明美国的海洋发展是全方位的,包括政治层面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颁布与实施以及各级政府的海洋管理体制的建立;经济层面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海洋经济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军事层面包括美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在内的海上力量建设;以及“海洋软实力”方面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等方面的注重与投入,这些都为美国作为世界上的海洋强国奠定了基础。对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进行考察,对于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和平崛起拥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进程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最早的欧洲移民是通过海洋抵达美洲大陆。美国随后的独立、发展与崛起,也与海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美国的海洋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海上崛起的准备期:建国之初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尽管美国在建国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海洋在美国的未来发展中并未显示出重要地位,但利用海洋以及发展海军进行本土防卫的理念却在独立战争时期早已有之。最初美国对海洋的利用是基于“海防”的理念,基于当时外敌从海上对美国构成的威胁。在独立之后,美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国力,加强本土防御,同时抵御来自海上的威胁。其中最为明显的体现就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在卸任之际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到“不要把美国的命运与欧洲纠缠在一起”,因此,海洋在美国建国初期的主要任务就是防止其他海上强国的入侵,保护美国的海上贸易等,其海洋战略就是守土保交和袭击商船。

为加强海防,在179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成立了一个包括炮手和工程师在内的委员会,研究美国海岸的防卫体系。经过考察,选取了21个地点建立炮台,这一时期所建立的炮台即构成了美国海防的“第一代海防系统”(The First System)。由于资金和技术的匮乏,美国的第一代防御系统建造过程相当缓慢,至1812年第二次英美战争之际也未能完成。1802年,美国国会选派的炮手和工程师组成的委员会中的工程师们,指令他们在纽约州的西点地区创办军事学校,也即西点军校,以摆脱对欧洲工程师的依赖。1807—1808年,在杰斐逊总统的号召下,美国又开始建造第二代海防系统。尽管在第二次英美战争之际,这些海防系统还在建设之中,但它们在有效抵御英军入侵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Berhow M A. American Seacoast Defense: A Reference Guide. Coast Defense Study Group Press, 2004

在1812年进行的第二次英美战争之后,为打破英国海军对美国沿海的封锁,保卫美国的海疆,袭击英国海军及其海上贸易,美国建立了常备海军,后者在美国随后的历次战斗中获胜做出了重要贡献。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的海恩认为:“加强海军不但是对美国最安全的防卫手段,而且是最便宜的防卫手段。”杨金森.中国海洋战略研究文集.海洋出版社,2006:208这样一种基于海洋防卫的战略在此后的美国总统政策中得以延续。1824年,门罗总统与海军部长就海军舰队的状况和学说向国会递交报告,提出了“战时的伟大目标是将敌人阻止于海岸上”的论断,从而将美国海上安全定格在“最好的防御就是防御”。这标志着美国“守土保交”思想的诞生。张炜主编,冯梁副主编.国家海上安全.海潮出版社,2008:174甚至到1861—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美国还奉行“守土保交”的思想,即把海洋看成是美国的“护城河”,通过海洋将美国与海外列强隔开,从而实现美国的国家安全。

至19世纪末,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以及美国与世界其他海上强国力量对比优势的显现,美国逐渐放弃“孤立主义”的政策,开始海外扩张。在海外进行扩张和海外利益的保护,首先必须拥有强大的海军。在海军方面,19世纪90年代担任美国海军部长的本杰明·特雷西特别重视海洋对于美国未来发展的作用,他曾经这样说道:“海洋将是未来霸主的宝座,像太阳必然要升起那样,我们一定要确确实实地统治海洋。”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255256他在1889—1890年度报告中也详细阐述了关于“控制海洋的主动性”和“战列舰建造”的观点。他说:“美国的防御绝对需要一支作战武装,我们必须有一支战列舰队伍,这样的话才能击退敌人舰队的攻击。”刘娟.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的转变:试论美国海权战略的确立与强国地位的初步形成.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1):70当时美国的参议员马西克也对美国的海军建设进行鼓吹,他反问道:“世界上哪有作为一等强国而无海军之理”。参议员巴特勒主张美国应当放弃传统的贸易掠夺的海上战略,采取建立远洋舰队作战的现代海上战略。陈海宏.美国军事史纲.长征出版社,1991:1731890年,美国国会也通过了海军法,授权建立一支具有远洋深海作战能力的海军。

几乎就在同一时代,美国著名的海军理论家和历史学家、美国海权之父阿尔弗雷德·马汉提出了海权论,这为美国加强海洋力量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马汉通过对英国与欧洲其他列强海战历史的研究,认为海权是战争中的决定性因素,控制海洋、掌握海权是海岛国家强盛和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他认为,海洋的机动性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海洋的自由通达特性,对海洋的控制就意味着国家在国际政治斗争中活的了重要的权力。海权的争夺突出地表现在海军的较量上,而对海上贸易航线的控制,则成为实现国家利益至关重要的因素。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当代亚太,2006(5):2324“合理地使用和控制海洋,只是用以积累财富的商品交换环节中的一环,但是它却是中心的环节,谁掌握了海权,就可以强迫其他国家向其缴纳特别税,并且历史似乎已经证明,它是使国家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办法。”[美]艾·塞·马汉.海军战略.商务印书馆,2003:7马汉曾经担任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顾问,马汉关于海权以及海军战略的思想深的罗斯福总统的赞赏。马汉的思想为美国建设海上强国、实施海洋战略打下了理论基础。

2海洋强国的崛起: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40年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海洋发展的重要契机。一战前,美国已经确立了其经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其海上力量的发展也经过了初步的储备期,在理论上以及实践中都已经为美国建设海上强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马汉思想的影响下,189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海军法案》大规模发展海军,美国的海军实力很快由世界第12位上升到世界第三位,仅次于英、法两国。由于对海洋发展以及海军力量的重视,美国凭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契机,大力发展与扩充海军,实施海洋扩张战略。1916年,美国通过“大海军法案”,在这一时期美国各届包括工农业界、学术界、金融界等大都支持海军扩建和备战,美国的海洋扩展战略得到了从政府到国会、从总统到民众上上下下的支持,胡德坤,刘娟.从海权大国向海权强国的转变: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海洋战略.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496这些都为美国建设海洋强国在军事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赢家”,这不仅体现在美国与传统欧洲强国在经济方面的力量对比上美国占绝对优势,单就海上力量增长方面,英国的海上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受到重创并开始衰落,美国在一战期间其海军的活动遍及世界各个大洋和重要水域,至一战结束时,美国海军部长甚至宣布“美国海洋战略家们所期待的两洋舰队的梦想——即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各拥有一支强大舰队——已经成为现实”。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已经拥有16艘“无畏”级一线战列舰,装备的都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和武器,并且服役年龄均不超过8年,当时的另一海洋强国英国的舰只尽管在数量上比美国多,但大都是老式的,缺少现代火炮控制系统等。美国依据1916年美国设定的造舰计划,美国的新型主力舰的数量将达到35艘。Potter E B. Sea Power: A Naval History.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Inc. 1960:479因此,依据舰队这一重要海上力量的指标考察,美国已经可以与英国平起平坐,并拉大了同其他国家海上力量的距离。

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美国追赶一流海上强国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美国超越其他海上强国的机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际,美国利用太平洋战争的机会,将本国在海上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西太平洋;通过与英国的租借法案,将力量深入到了大英帝国传统的势力范围之中;通过参与惨烈的欧洲战争,为掌握战后欧洲的命运打下了基础。冯梁等.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0至二战结束之后,美国不仅在经济上成为世界的一流强国,其海上力量也远远超过了英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强国。

3综合性海洋强国地位的确立:20世纪50年代至今

至20世纪50年代,美国海洋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海上军事力量建设方面,也体现在海洋管理、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立体化、全方位发展,因而更具有综合性。由于在这一时期美国对海洋的认识发生的变化,传统的认为海洋作为海上交通的公共通道、隐蔽战略武器的基地等作用,仅仅是海洋的间接性作用;而海洋作为可持续发展资源宝贵财富的作用,则更为重要。这体现在1969年美国海洋科学、能源和资源委员会并由总统签署的题为《我们的国家与海洋:国家行动计划》(Our Nation and the Sea: A Plan for National Action)的报告中。US Commission on Marine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Resources: Our Nation and the Sea: A Plan for National Action. Washington D. 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69报告对海洋在国家安全中的作用、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重要性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几个重要的主题:首先它号召要全面实现国家海洋和海岸带资源的效益,需要集中联邦政府的海洋工作,倡导建立民用海洋和大气机构来承担实现海洋有效利用所需要的所有活动;其次,报告认为亟需协调一致地来计划和管理国家的沿海地区,建议加大研究力量,成立海岸带管理的联邦-州层面的项目;最后,报告进一步强调,在联邦和州级政府层面都需要扩展海洋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课程设置,以促进美国海洋教育的发展。CicinSain B, Knecht R W. The Future of U. S. Ocean Policy: Choices for the New Century. Island Press, 2000:4647

基于这一认识的变化,美国加强了国内海洋制度的建设。随后美国在国内首先建立健全了全国性的海洋领导机构,以对美国的海洋发展进行顶层设计。这一时期建立的主要海洋领导机构包括海军研究署(1946年)、国家科学基金会(1950年)、隶属于美国科学院的海洋学委员会(1957年)、国家航空航天局(1958年)、机构间海洋学委员会和国家海洋资料中心(1960年)、海军海洋局(1962年)、环境科学服务局(1965年)、海洋科学工程和资源专门委员会(1966年)、交通运输部和海岸警卫队(1967年)、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1970年)。这些机构的建立与有效运作,奠定了美国海洋管理机制的总体架构,并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也加强了海洋科技以及海洋教育的投入。作为19世纪一项创新性的、有效的学术研究项目——土地基金大学系统的对应物,1966年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与美国商务部联合发起了“国家海洋基金大学”项目(National Sea Grant College Program),建立了一批“海洋基金大学”,首批加入“海洋基金大学”的包括俄勒冈州立大学、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南加州大学等33所在海洋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突出的大学。National Sea Grant College and Program Act of 1966. http://www.house.gov/legcoun/Comps/nsgpc.pdf, accessed on January 20, 2013通过这一项目的引导,进一步加强了这些科研机构对海洋的研究与海洋人才的培养,到20世纪70年代,这个以资源为导向的、集中的海洋研究项目已经初见成效,专注于海洋研究计划的第一步成果正在变得明显。

美国是世界上制定海洋规划最早也是最多的国家,其中大部分的海洋发挥咱规划制定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早在1959年,美国就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军事海洋学规划《海军海洋学十年规划》。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海洋发展规划,如1963年美国联邦科学技术委员会海洋学协调委员会制定的《美国海洋学长期规划(1963—1972 年)》、1969年的《我们的国家和海洋——国家行动计划》、1986年的《全国海洋科技发展规划》、1989年的《沿岸海洋规划》、1990年的《90年代海洋科技发展报告》、1995年的“海洋行星意识计划”以及《海洋战略发展规划(1995—2005年)》、《海洋地质规划(1997—2002年)》、《沿岸海洋监测规划(1998—2007年)》、《美国21世纪海洋工作议程》(1998年)和《制定扩大海洋勘探的国家战略》等,明确提出要保持和增强美国在海洋科技方面的领导地位。钭晓东.美国海洋发展战略起步最早,领先全球.中国海洋报,20110909:4美国还于1999年进一步完善了国家海洋战略,并成立了相关的国家咨询委员会,从法律上明确了海岸带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定义,确立了海洋经济的管理和评估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海洋发展政策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与变革性。新世纪美国海洋政策的主要变革就是在海洋发展战略方面加强了对海洋安全的重视,并且对战略性海洋资源的争夺、海上通道的维护方面的能力也采取了进一步加强的措施。2005年美国了《国家海上安全战略》白皮书,这是美国在国家安全层面上提出的第一个海上安全战略。冯梁等.中国的和平发展与海上安全环境.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22该白皮书认为,美国海上安全战略的基本目标包括阻止恐怖主义袭击、犯罪和敌对行动;保护滨海人口中心和与海洋有关的重要基础设施;把海洋领域因袭击导致的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并迅速恢复;保护海洋及资源免遭非法开采和蓄意破坏。从白皮书中,可以看出在新世纪美国海洋安全方面关注的重点在反对恐怖主义袭击,并且提出“21世纪海军力量转型图”,以强势的海军力量来维持美国的霸权。另外,在新世纪中,美国还相继提出包括海洋在内的“全球公域”理论。依照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全球公域是“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所支配而所有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所以来的领域或区域”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2010. http://www.whitehouse.gov/sites/default/files/rss_viewer/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pdf. Accessed on January 10, 2013,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海上安全也是美国“全球公域安全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中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等6个海上通道是全球海上公域安全的核心。全球公域理论的提出,意在让新兴国家分担责任的同时,继续美国领导其所建立的国际制度和维护美国的全球领导者地位。王义桅.美国宣扬“全球公域”有何用心?.文汇报,20111227:5

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

尽管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地理优势,但美国也并非从一开始就重视海洋。作为一个海洋领域的后发国家,美国的海洋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美国海洋发展的物理基础

美国不仅地处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而且面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实际上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国家。美国海权论的创始者马汉在其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一书中,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对海权的影响有非常深入的描述。他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海上实力的要素有六项,其中前三项:地理位置、形态构成和领土范围所涉及的都是一个国家所处的海洋自然地理环境。马汉.海权论.中国言实出版社,1997:2958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既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靠近海洋会激发商业活动,而希腊城邦国家的基础就是商业活动。温和的气候会对国民性格的形成、人的智力与活动精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马汉认为,美国人关于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想法与政策正逐渐发生变化,尽管美国的丰富资源使其出口额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这种局面存在的原因更多地在于大自然对美国极为丰富的馈赠而不是其他国家对美国制造业的特别需求。美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态度变化中,有意义的特点是美国把目光投向外部而不仅仅投向内部,以谋求国家的福利。美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美国相比于其他国家在海洋利用方面具有更加便利的自然条件。也正是有着较为有利的海洋地理环境,使得日后美国更能从地缘战略出发,谋求在夏威夷群岛、中美洲地峡和加勒比海三个地区的扩张。

2综合国力的增长是美国海洋发展的物质基础

美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与发展,是影响美国海洋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国力与其他国家的对比更显优势。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工业的发展就进入了迅猛发展的时期。在1859—1914年间,美国的加工业产值增长了18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美国基本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在这一时期,工业成为美国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重工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基本上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技术装备的需要。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工业生产的优势地位更为显著,在整个世界工业产值中占38%,超过了英国(14%)、德国(16%)、法国(6%)和日本(1%)四个国家工业产值之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远离欧洲战场,通过战争期间与交战国的军火生意,获取了38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美国带来了更大的发展契机。战后,欧洲大部分国家受到战争的蹂躏而精疲力竭,美国则一枝独秀。至1945年,美国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石油资源的46.3%,占据了铜矿资源的50%—60%。美国不仅从供应军火和战略物资中获取了1500亿美元的利润,而且在全球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

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使美国拥有了巨大的经济实力,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跨越海洋,建立和推行全球性的经济和军事政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强大海军是美国海洋发展的坚实后盾

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美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力量的发展,与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2007年美国海军和美国海岸警卫队联合的《21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美国武装力量无与匹敌的实力,在任何时候可以向世界上任何地方投送兵力的能力,维护着世界上最为重要战略要地的和平。”US Navy and US Coast Guard. A Cooperative Strategy for the 21st Century Seapower, October 2007. http://www.navy.mil/maritime/maritimestrategy.pdf. accessed on January 2, 2013美国拥有目前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海军舰只,其海军舰只的吨位比排在其后的17国海军舰只吨位之和还要大。Work R O. Winning the Race: A Naval Fleet Platform Architecture for Enduring Maritime Supremacy.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05美国舰只不仅数量庞大,武器装备也是世界一流,这使美国的海上力量保持了较之其他国家的压倒性的优势。

从美国海洋发展历程中,可以了解,美国海军的大发展是在20世纪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时的欧洲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都可以见到美国的舰只,这对美国赢得二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随后的冷战中,美国海军也成为美国对抗苏联进行核威慑和全球对抗的重要力量。冷战结束之后,美国为维持其遍布全球的海外利益,继续加强海军力量的建设,并在2005年提出了未来30年海军造舰计划,据此计划,至2010年,每年建造一艘驱逐舰;至2020年,每年建造1.4艘驱逐舰;到2035年,总共建造260—325艘舰只。O’Rourke R. Potential Navy Force Structure and Shipbuilding Plan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2005. http://www.ndu.edu/library/docs/crs/crs_rl32665_25may05.pdf. accessed on January 8, 2013

美国强大的海军以及遍布世界重要地区的海外军事基地,使美国有能力将力量投射到全球各大海域之中,参与和平维护和区域战争,这在美国外交和防御政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李长久.世界经济重心回归亚洲与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经济,2011(1)美国强大的海军也保障了美国拥有良好的海上安全环境,推动了美国国内商品的出口,保护了美国的海外经济利益,而且成为美国扩大政治影响力。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当代亚太,2006(5):23

4前瞻性、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布局美国的海洋发展

具有前瞻性的、长远的战略性行动纲领,是美国在海洋发展领域中保持高速发展以及政策连续性的基石。美国早在1945年9月,杜鲁门就公告,宣布美国对邻接美国海岸的大陆架拥有管辖权,由此引发了世界性的“蓝色圈地”运动。1961年,肯尼迪总统宣布“海洋与宇宙同等重要”,“为了生存”,美国必须把海洋作为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后,美国一直把称霸海洋作为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上文提到的美国所颁布的系列海洋发展规划之外,对美国海洋发展进行规划的重要文件还有美国皮尤海洋委员会(Pew Ocean Commission)在2003年的题为《规划美国海洋事业的航程》的研究报告,报告对美国海洋政策的演化从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详尽的考察,认为解决目前海洋危机的可定方案是存在的,但是要使这样的方案在现实中获得成功,必需对美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进行精细的创新性规划,并建议美国制定新的海洋政策。Pew Ocean Commission. America’s Living Oceans: Charting a Course for a Sea Change, 2003. http:///uploadedFiles/wwwpewtrustsorg/Reports/Protecting_ocean_life/env_pew_oceans_final_report.pdf. Accessed on January 10, 2013

进入21世纪之后,美国更是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化,加速了海洋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200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海洋法令》,规定总统每两年必须向国会提交一份相关内容的报告。2004年,美国出台了新的海洋政策,即《21世纪海洋蓝图》,对海洋管理政策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彻底的评估,并对21世纪的美国海洋事业与发展描绘出了新的蓝图。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303随后,小布什总统了《美国海洋行动计划》,以落实实施《21世纪海洋蓝图》。US Ocean Action Plan. The Bush Administration’s Response to the US Commission on Ocean Policy. http://data.nodc.noaa.gov/coris/library/NOAA/other/us_ocean_action_plan_2004.pdf. Accessed on January 10, 2013奥巴马上台以来,继续传承了对海洋发展事业的关注,在2009年6月12日发表的总统公告中说到:“本届政府将继往开来,采取更加全面和综合的方法来制定国家海洋政策。”并于2010年7月19日,签署总统行政令,宣布出台管理海洋、海岸带和大湖区的国家政策。刘佳,李双建.新世纪以来美国海洋战略调整机器对中国的影响评述.国际展望,2012(4):63这一系列海洋战略和海洋政策的颁布和调整,有利地保障了海洋发展议题能够进入到决策层的议程之中,并成为他们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进而保障了美国的海洋发展事业的进展。

5领先的海洋科技与教育是美国海洋发展的动力之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美国领先的海洋科技为美国的美国海洋发展提供了力量支撑与不竭的动力之源。美国拥有众多一流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如位于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特拉蒙-多哈蒂地质研究所以及国家海洋大气局所属的水下研究中心等。美国联邦政府除了对这些研究机构进行支持外,还在国家层面颁布推动海洋科技发展的各种规划,例如自20世纪50年代先后出台的《全球海洋科学规划》、《90年代海洋学:确定科技界与联邦政府新型伙伴关系》、《1995—2005年海洋战略发展规划》、《21世纪海洋蓝图》等。倪国江,文艳.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推进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29在《21世纪海洋蓝图》别指出,“海洋科学技术是美国整个科研事业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认识地球环境如何随时间而变化,改进气候预报,明智地管理海洋资源,开拓海洋资源有益的新利用,维护国家安全,揭示地球上生命的基本奥秘,海洋科技不可或缺。”石莉等.美国海洋问题研究.海洋出版社,2011:69这些规划方案的颁布,为美国的海洋科技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力政策支撑,从而确保了美国在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显著优势和领先地位,为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启示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既有其独特性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其他国家实现海上力量崛起和建设海洋强国可以借鉴的共性特征。在被称为海洋世纪的21世纪,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的中国,也高度重视海洋事业的发展。主席在十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可以从美国海洋发展的历史经验中借鉴适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发展潮流的做法。

1加强对海洋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

美国海洋发展的迅速进展,与其战略性、前瞻性的海洋发展规划是密不可分的。自美国提出国家海洋政策的概念将海洋建设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之后,世界上已有十几个沿海国家如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开始在国家层面从整体上考虑海洋政策问题。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海洋强国,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建设海洋强国等,都要有全局性、总揽性的顶层设计。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的颁布,不仅可以为海洋发展的未来进行谋划和布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海洋发展顶层设计,可以整合多种力量资源,围绕海洋强国的建设形成合力,进而尽快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中国在近年来特别注重海洋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早在2008年国务院就批准了针对海洋工作的首部综合性规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而至“十二五”建设期间,国务院又批准了《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实施。孙安然.“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中国海洋报,20130125:1《规划》对“十二五”海洋事业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确定了海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对新时期海洋事业的发展进行全面部署,并且确定了在2020年,实现海洋强国战略阶段性目标。

另外,建设海洋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从法律层面对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近年来,国内对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基本法》的呼声越来越高,要求在宪法中规定海洋的战略地位,以立法形式把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固定下来,专家建议尽快制定海洋基本法建立海洋警备队伍.法制日报,20121231. http:///mil/201212/31/c_124168759.htm(访问时间:2013年1月10日)一些学者提出应在国务院层面设立专门管理海洋事务的职能部门,以统一筹划国家的海洋事务,这是均是值得认真考虑的建议。

2加强海洋科技能力,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

当今时代的国际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美国强大与先进的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美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与国际领先地位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支撑与保障。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与促进海洋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强大的海洋科技能力的支撑。中国自“十一五”期间就开始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海洋高科技建设,加强了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与重点领域的建设,部署海洋研究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而在2011年,国家海洋局、科技部、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又联合了《国家“十二五“海洋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我国2011年至2015年海洋科技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并确立了海洋科技将从“十一五“时期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为主,转向引领和支撑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海洋局等联合“十二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http:///jrzg/201109/17/content_1949648.htm(访问时间:2013年1月8日)海洋科技的发展与海洋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将有力推动海洋经济的不断发展。另外,需要加强与积极参与国际大型、多学科交叉的海洋研究计划,并要从作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海洋科技研究国际地位和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度出发,积极谋划以我国为主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从而及时了解和掌握海洋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尽快缩短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倪国江,文艳.美国海洋科技发展的推进因素及对我国的启示.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6):3334

3建设强大海上力量,提升海洋执法能力,加强海洋权益的维护

尽管“前面是军舰,跟随而来的是商船”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但强大的海军与海上执法力量的建设仍然是海洋发展必不可少的有力保障。在国家安全层面,国家安全威胁主要还是来源于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海防力量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我与周边国家围绕海洋资源的纠纷和海洋归属等问题存在着较大争议,因此,必须尽快改变我国目前在海洋执法力量上存在的“九龙治海”现状,近期应建立执法协作机制,各海区多支执法队伍实行协作执法。从长远看,还应建立一支统一有效的执法力量,平时确保国家海洋权益不受侵犯,战时协同武装部队执行军事任务。从另一角度看,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中国的对外贸易需要通过海洋走向世界,以石油为主的中国的能源安全也有赖于海路的运输,大量的资源进口也需要海洋作为通道。在西方大国海上力量仍然占据海洋主导地位的今天,只有维持一支足够有效的海上力量,才有可能保障中国的海上利益的安全。

4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问题

美国在海洋发展与海上崛起的过程中,妥善处理了与既有海洋霸权国家英国的关系,充分利用机遇进行了跳跃式的发展。刘中民.世界海洋政治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时事出版社,2009:171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与美国的海上霸权或者通过海洋维护其全球霸权体系的目标是不同的。中国的海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与美国不同,中国海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并不是同海外强国之间对海上霸权的争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与美国的海上霸权建设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国防部.中国建设海洋强国不是追求海上霸权. http:///xwfb/201211/29/content_2278535.htm(访问时间:2013 年1月2日)中国的海洋发展与海洋强国建设倡导并践行“和谐海洋”的理念,遵循《联合国》、《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准则,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发展。基于此,针对中国在南海、黄海、东海等所面临的划界和岛屿争端等事件的处理,必需服从于中国和平、合作和发展的大战略,寻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应该是战略首选。曹文振.和平解决海洋争端是首先战略.学习时报,20120409:2我国政府在日本不断掀起“国有化”闹剧时坚决开展维权执法行动,同时保持一定的对话渠道畅通,再次表明了我国政府在海洋争端上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的基本态度。

5加强海洋智库建设,提升“海洋软实力”,增强国际海洋领域话语权

当今美国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影响力的重要方面是美国参与和制定了世界上大部分的国际制度,在海洋领域也不例外。尽管美国并没有批准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但美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总设计师之一,美国总是选择性地遵守公约的一些规范和规定。中国在海洋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受制于”国际海洋规则的约束,被动适应的做法绝对不应该是以海洋强国建设为目标国家的选择。中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制度的构建,使这些制度在国际社会更具有公平性,避免成为某些国家实现霸权的工具。

中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彻底摆脱以往单纯依靠强大的海洋军事力量以武力实现海洋强国的发展之路,转而采取通过发展海洋软实力、通过提升海洋综合实力来实现海洋强国的新模式。王琪,季晨雪.海洋软实力的战略价值.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12(3)因此,提升国民的海洋意识,塑造和谐海洋的理念,完善国内海洋立法,公开有效地开展海洋执法,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的海洋文化、推进海洋文化交流等途径之外,王印红,王琪.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路径研究.太平洋学报,2012(4):8889加强海洋社团雷波.海洋社团要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中国海洋报,20130108:1以及涉海类智库的建设刻不容缓。在涉海类智库的建设方面,尤其注重与国外相关智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设以中国主导的“第二轨道外交”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轨道外交”的独特作用,利用这一平台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从而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洋强国的建设。

海洋经济研究报告范文6

与上海、大连、天津三个保税港区相比,洋浦有怎样的特色?

保税港区是我国继设立经济特区、经济开发区、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之后,开放层次最高的一种经济区域开放模式。洋浦保税港区的设立,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步骤之一,也是海南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洋浦与其他三个保税港区相比,既有共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特点,其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正确而有效的产业定位。洋浦保税港区的港口条件潜力巨大,为发展油气重化工业创造了重要条件。洋浦要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实行高度开放的政策,以油气综合开发为重点,把洋浦建成现代化油气综合开发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实现邓小平当年的战略设想。

您怎样看待洋浦保税港区对于海南经济发展的意义?

海南省是最近两年正式申请设立洋浦保税港区的。但为争取洋浦实行符合国际惯例、高度开放的运作模式,已经历了近20年的努力。1989年4月,邓小平对洋浦发展问题做出重要批示。这些年,由于多种历史原因,尽管洋浦开发区有很大发展。但始终没能实现邓小平同志的遗愿。

特区“特”在哪里?是近几年海南人常常思考的问题,洋浦保税港区的设立,是海南在改革发展新阶段突出“特”字,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海南“重塑特区意识,重振特区精神”的动力,是海南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必将极大地鼓舞海南人民加快改革开放的信心,从多方面促进海南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注意到洋浦的产业定位和新加坡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是不是也都考虑到要做区域经济的物流中心?

是有些相像之处,我们在洋浦的产业规划中也特别提到了可以借鉴新加坡裕廊岛的经验。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向国内外发出一个重要的信息:洋浦需要进一步开放,洋浦会更加开放。洋浦保税港区的设立,将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发展华南特别是环北部湾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运和物流发挥重要作用。

洋浦保税港区肯定将在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设立洋浦保税港区有利于发挥洋浦天然深水良港的优越条件,抢占东南亚地区新的航运制高点。洋浦保税港区也将在“中国一东盟”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口岸。另一方面,洋浦保税港区是我国环北部湾第一个保税港区,它将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初始阶段占有重要的位置,从而提升海南、洋浦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这种战略地位不是地区性的,而是区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