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的价值范例6篇

教育理论的价值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1

1.1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具有来说有以下几种:教育的功能是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批判能力的人,而这类人应该能够清楚认识到文本的集权性与独霸性,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来跨越文化的边际;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种社会文化背景来构建和睦相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构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生态意识,并将平和、安定、和睦相处理念应用于整个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认知,进而建立起社会责任感。

1.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在后现代课程观中认为,学校课程设置应该具备变革性、复杂性及动态开放等特征。课程的变革性主要表现课程对象的内在性、个性化发展以及模糊教育中的平衡与失衡之间的方向;而课程的开放性则将课程视为一种开放性系统,因此可能导致课程出现变化、流动或者错误现象,这也是系统改革的一个契机;课程的复杂性主要指课程内容不再是一层不变的,课程目标也不是预先设置好的,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其将成为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一个过程。现代教育课程改革中首先需承认课程实施的复杂性,并将其从封闭、静态的课程模式中解放出来,恢复课程的动态开放特性,而互动、开放及共同对话的课程模式也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所在。

1.3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学评价观在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中,教学评价呈现出标准化、定量化、客观性、信度与效度等特征从而导致其形成一种固定的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这种基于理性的教学评价形式虽然满足了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需要,但更多的是丧失了教育评价应有的教育价值功能。在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观中,其认为每一个学习对象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需要给每一个学生的不同见解预留一定的发挥空间。因此,在后现代主义教学评价中,其主张教学评价应该注重教育对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的平等性;另外,在后现代教育评价中,主张评价目的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分性和控制性。

2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借鉴与启示

2.1改革高校教育教学目标在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中,反对现代教育观所培养出来的理性、总体性及大写的人,而其则主张培养小写人、生态人。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中,充分借鉴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论的偶然性、差异性、生成性,将传统过高的学目标转化过来。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其教育目标应该以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客观事实,支持、引导和指导大学生个体成为一名符合自身特质的特殊性的、片面发展的高级人才。对于高等医学院校后现代教育观的教学目标,其目标定位应该具备三层:在现代医学理念指引下,坚持开展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医学研究之路;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基本职业道德素养;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发展理想,努力为现代医学事业而奋斗一生。

2.2优化高校课程内容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中,其认为现代主义课程内容隐性表现出一种“是什么”,而其则这种“是什么”视为一种及物动词,即:可能“是什么”。因此,在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影响下要求课程学习者必须对所研究的材料掌握足够的信息,不仅能够完整的分析、解释、表达、解决素所研究的材料,同时还需以离奇的方式及丰富的想象力与所研究的材料进行交流。从上述理论中我们获得启示,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该注重疑问性、多样性以及启发性,同时还应该形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教学氛围;由于课程属于是一种转变性过程,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对话,更需要教师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激发这种对话。隐喻方式相对于逻辑方式来说更为有效,其具有生产线,其可以帮助我们看到我们之前所没发现的东西。隐喻具有启发性、开放性且可引起对话;逻辑则是具有一定的界定性,其通过排除、结束等方式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见我们所发现的。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中,我们既需要创造性想象也需要一定的逻辑界定,因此,建议教师在进行描述性内容教学时,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案例来诱导、鞭策、鼓励学生去深入研究,实现有效的文本对话。一般好的教学案例应该具有足够的不确定性,这样才能够引诱教学参与者进入到对话中。

2.3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正如前面所述,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即:单一的考试方式)在进行课程评价存在很多的弊端,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高校医学教育课程的教学情况。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尝试建立一个内在化、多元化且带有不确定因素的差异性课程评价体系。当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高等院校已经从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推进医学理论课的考试改革进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主要的改革趋向是:参加社会实践,积极探索以小论文、实行开卷考试及试行诊断性的多次考试等多种形式,采取期末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笔试与临床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主观卷与客观卷相结合等多种课程评价体系,以此来消除传统课程考核体系中存在的弊端。

3结语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2

价值具有一定的哲学属性,也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价值这个概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价值这个概念具有一定的偏好属性,主要是表达事物存在的重要性以及事物所具有的功能和特点。价值这个概念一般强调的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获得美好事物的本身。大到国家的发展,小到政策的制定,都需要有价值取向作为指引。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样具有其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从而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性。

二、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是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世纪初,美国古典主义管理学家创立的科学管理学科;在20世纪,德国的管理学家创立了社会科学组织理论,他们都强调组织的重要性,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首先要完善科学的组织体系,制定完善的计划,运用严谨的制度来约束管理,使管理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权责明确,进行科学的分工管理,这些管理理念为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应该按照科学主义价值取向进行管理,实现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注重科学量化的实证资料。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将管理工作量化能够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能够针对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定量化的标准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调查和统计,能够给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数据,使管理者根据数据制定有效的管理策略。在大量的数据面前,在对小学教育的管理中就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管理。

2.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在统计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在小学教育的管理工作中,管理者要在获得准确的量化资料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管理政策,使管理人员可以发挥自身的长处,制定科学的分工制度,让管理工作更加有效。

3.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在管理过程中要灵活地处理问题,避免管理的单一化,要辩证地运用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在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管理方法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不能机械地照搬,要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实现管理的全面化和灵活化。

三、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分析

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教育管理的关键,所以,小学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注入人本主义理念,实现管理的高效性。

1.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人本主义管理的必要性。

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并不是在近期形成的,而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西方,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形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用于对人的教育,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当时的思潮是相契合的,坚持以人为中心,与当时的“人文主义运动”结合,实现了人的价值。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理念,是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仁”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本主义,主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要讲究道德准则,坚持以人为中心。在20世纪,“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世界范围内盛行,我国也将“以人文本”的观念列入科学发展观中,在管理工作中,坚持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是有丰富的理论依据的。

2.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学校是以人为组织的重要机构,在教学中要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时,必须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克服单一、机械的管理模式。人本主义价值取向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全面地体现出来,教育管理者在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时,不能单一地进行考评,不能运用机械化的标准,而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在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评价其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不能制定机械化的标准,运用标准去评价教师的教学情况,而应该在统一的原则基础上,运用人性化的眼光去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小学教育管理中,不能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要站在更加长远的角度上,分析哪种教学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管理的同时,还要支持教师运用人本主义价值取向来组织教学,在课堂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3.在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相结合。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 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现代价值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在杜威实用主义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国情,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对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如是说:“生活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人们要过健康的生活,就需要健康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就有劳动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就有科学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就有艺术的教育。”

一、对生活教育理论三个方面的浅析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主体部分,它指明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目标和内容。第一,它说明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教育是存在于生活之中的,或者说生活本身即是教育。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对“生活”二字不是狭义的理解,它包含着我们生活的一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方方面面。而且,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并不是说既然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那么教育就等同于生活,可以一味地生活而无需教育了,这显然是片面地理解了此话的含义。在这里,陶行知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虽然有生活即有教育,但是在不同阶段,人们的生活不同,受的教育也就不一样;即使是在同一阶段、同一社会之中不同的人所过的生活也不相同,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这样更需要教育来引导了。第二,“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决定教育。陶行知认为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教育最终还是为生活服务的,教育始终离不开生活,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这也说明了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育,教育要想发挥其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必须通过生活来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表明了生活需要教育。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上,而这些都是人类生活的需要,因此生活又需要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和“生活即教育”是一脉相承的,既然有生活就有教育,教育无处不在,那么到处都应该有教育的影子。此主张反映了生活教育思想实施的途径,即把广大人民作为教育的对象,把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范围,把生活实际作为学习的教材,这一主张有利于扩大教育的对象,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但是“社会即学校”并不是主张取消学校,而是强调学校教育应当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同时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教育要求。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其主要含义是“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合一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新课改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一种“交互主体”的关系,这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颇有共通之处。

二、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我国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注重生活的基础上,具有其现代价值,对推进素质教育、推广大众教育和主体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

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不难发现,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还是流于表面形式,应试教育仍旧愈演愈烈,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还有升学的择校热等,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动性。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把我们的生活作为教育学生的资源,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因此,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1)素质教育要注重受教育者与社会、自然、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发展的需要,必须开阔眼界,多联系实际,而不是一味坐在教室看书本;(2)素质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未来,更要关注并解决当下我们面临的难题,培养人的主动性与实际生活能力。

(二)生活教育理论与大众教育

陶行知无疑是一个社会本位主义者,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培养的不是小众教育,而是占人口80%以上的、与民众的生活、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大众教育或者叫平民教育;不是培养“人上人”的教育,而是培养“人中人”的教育。他的“社会即学校”,提倡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这一主张着眼于扩大教育的领域和内容,有利于把社会生活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普及大众教育,用教育来影响生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使广大劳动群众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从他的“社会即学校”还可以看出到处是生活,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教育的场所。由此,在普及大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事、物等资源,发挥教育的社会化作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环境下,普及大众教育是实现学习意识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社会化特征的一种途径。

(三)生活教育理论与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是以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尊严为前提,对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培养。通过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具有主体性创造意识的人,促进社会发展。主体性是创造型人才的必要条件,而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新课改倡导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学习的主人,都是主体性教育的体现,其含义与陶行知的主体性思想是一致的。鉴于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主体教育的意识;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动性;第三,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交互主体”的关系;第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教育文著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64.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489.

[3]陶行知全集:第3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623,27.

[4]教学做合一[A].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185.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90.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生命教育 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11-03

[作者简介]王婷,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讲师(重庆400067)

近年来,面对社会大量道德失范现象以及汹涌而至的各类传媒信息,高校频繁发生道德失范事件,甚至发生了自杀、投毒等恶性事件,暴露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严重缺失。作为“我”字当先的新一代大学生群体,传统以灌输为主的德育实效性越来越弱,以尊重学生自由选择和主体地位为核心的价值澄清理论给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大学生精神家园中意义世界的缺失

米兰・昆德拉在经典之作《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指出,人生的痛苦来源于人们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赖特・米尔斯在探讨“社会影像”中提到现代人处于失范状态的原因是因为在面临失控变化的同时自身生命意义的消解,以及在迷茫虚空中追求新身份的失落。创造性与不成熟性,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与对现代文明的批判,积极主动和厌世消极等相悖现象同时并存于青年文化之中。一方面是大学生对民主参与政治活动等缺乏热情,感叹大学人际关系淡漠;另一方面又发出“我的地盘我做主”、“我的青春我主宰”等彰显大学生追求自我、渴望寻求意义世界的呐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意义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割裂不仅是文本教材中道德知识和意义知识的理论断裂,而且也是道德教育与意义教育的过程断裂。让意义与生命“相遇”不能只靠外部力量的强加,也不能单靠科学实证的简单召唤,而应该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去共鸣,才能摆脱单纯的适应与束缚,寻找到我们逐步失去了的精神家园。生命价值澄清理论除了在生命教育实践领域的实用价值以外,还对当前青年一代正确建构未来的理想目标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人生选择需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生命与意义的融合――生命教育升华的必然路径

(一)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可能性:价值澄清的价值多元与民主

1.价值多元的时代背景孕育了价值澄清理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道德状况日趋衰落,价值道德观念混乱,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社会变化的要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价值澄清理论孕育而生。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深化阶段,西方各种思潮以及价值观念从多渠道、多角度传入我国,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多元化倾向,尤其互联网时代西方国家的各类传媒对我国的渗透也更为便利和广泛。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通过收听收看国外电台与报纸了解国内时事性新闻的已达到17.1%,通过互联网访问《时代》、《华盛顿邮报》、牛津大学网页等,了解各类资讯信息的大学生已逾半数。当前西方国家利用先进便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加大了对我国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使我国社会出现了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这与价值澄清理论的兴起背景有极其相似之处。

2.“我的青春我做主”的“价值”与“澄清”

价值澄清理论中的“价值”指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与追求,是个人选择和认可的某种观念或事物。“澄清”就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以个人的、独特的方式对多种可能选择进行不断的选择,最后形成自己认可和接受的决定和行动。

价值澄清理论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在于强调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结合,并特别强调情感因素。只有经过受教育者深思熟虑接纳和自主选择的价值,才能形成自我价值,其关键因素是受教育者的自觉自愿、珍视与珍爱。重视认知、情感以及行动的融合,是价值澄清理论区别于其他德育理论的重要特点。另一方面,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认为真正的价值必须是个人的自由选择而不是外部强制添加的结果。在涉及价值问题时,我们必须愿意给儿童以选择的自由。简单的说,任何强迫强制的选择根本就算不上是选择。例如,价值不可能由充满威胁或贿赂的选择发展而来。强调让学生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映了现代德育理论和实践融汇贯通的时代趋势。

(二)生命与意义融合的必然性:从心开始的和谐社会构建

1.“心起点”的生命教育

在一个经济繁荣而精神颓废、道德沦丧的社会,生命教育需要“从心开始”,肩负拯救人心灵的重任,体现出伦理道德的取向。如果说预防自杀、防止恶意伤害等的生命教育核心是教会人们珍惜爱护生命、解决生命个体存活问题,那么伦理哲学层面取向的生命教育则着重探讨的是人“为什么活着”、“应该怎么活着”等生命根基问题。台湾大学孙效智认为,只有对生命本源问题进行不断追问,才能有助于心灵摆脱面临功利时代、物质时代、纯技术时代的虚空和失衡,实现身心灵的均衡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是一种追求完整人的全人教育,不论是人的生理属性还是心理属性都应该得到满足,是人的身心灵、知情意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 价值澄清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启示

在当前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侵袭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高校德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主导价值体系和信仰根基的支撑。《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党在十报告中再一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达成社会共识。价值澄清理论作为美国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改革中最富有争议、应用极为广泛的一次尝试,对于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产生及其主要观点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产生。

二战结束以后,随着民主文化运动的兴起和科技的迅猛发展,西方传统的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都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的单调乏味的价值标准也无法满足个人的内在需求,逐渐被追求个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所代替,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开始多元化,道德相对主义逐渐兴起,价值澄清理论应运而生。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主要观点。

1.价值澄清方法的“四个要素”。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价值澄清方法包括以下四个要素:一是以生活为中心。价值澄清方法认为首先应该使人们把注意集中于自己生活的某个方面或者是自身一般的生活问题上,要以现实的生活世界为落脚点;二是对现实的认可。它要求不偏不倚地接受他人的立场,不管他人的思想或情感是多么混乱或消极,都不必表示赞成或反对;三是鼓励进一步思考。它要求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认可的水平上,而应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更加全面地思考价值问题,使学生更加明智地去选择,更加清楚他们所珍视和珍爱的事物,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之中;四是培养个人能力。它要求人们能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以便更好地整合其选择、珍视和行动。

价值澄清理论明确地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关照现实生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等,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价值选择能力提供有益的帮助,也有利于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价值澄清的“三个阶段七个步骤”。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价值选择的重要性,主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价值选择的自由。在《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拉思斯等认为价值基于三个过程,也就是价值澄清的三个阶段,分别为选择、珍视、行动,同时提出要成为价值的事物必须适用七个标准,也就是价值评价的七个步骤:(1)自由地选择;(2)从各种可能中选择;(3)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作出选择;(4)对选择感到满意;(5)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6)根据选择行动;(7)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重复。①只有涵盖了这三个阶段、七个标准,事物才能称之为有价值。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关于“选择”的标准,认为要想做出真正的选择,首先要有充分的被选择的对象,其次要让儿童了解各种选择的意义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要强调儿童应该有选择的自由,强迫的选择根本算不上选择。同时,价值澄清理论也认为,价值源于个人的经验,不同的经验造就不一样的价值观,而且个人的价值观会随着其生活经验的改变而改变。②

3.对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了剖析批判,提出了大量的价值澄清方法。

价值澄清理论旗帜鲜明地反对思想灌输,他们认为,人们在日益重视情感、智能、社会条件、团体压力等因素对行为影响的同时,却忽视了价值对行为的影响,指出传统的学校德育方法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价值教育的作用,实质上都是在设法使儿童接受成人认为“正确”的价值观,这些方法都带有“说服”、“灌输”的性质,而这些方法在学校价值观教育中成效不佳。因此,拉思斯等人也设计了许多价值澄清的策略和方法,例如对话策略、书写策略、讨论策略、提高对结果认识的策略等及澄清反应、价值单、讨论和认识后果等方法。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局限性及其衰落

价值澄清理论,因其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自由选择;重视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曾一度在西方道德教育领域广为流行。“1975年胡佛研究所的一项调查表明,数以千计的学校教学大纲都应用了这种方法,并指出有10个州(现已超过半数)已正式把此法作为道德教育规划的一个典范予以推广”。③然而,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价值澄清理论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倡导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品格教育所代替,这与它本身的局限性不无关系。

(一)价值澄清理论的局限性。

1.倡导相对主义价值观,缺乏核心价值体系主导。

价值澄清理论倡导相对主义的价值观,不承认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认为价值是个人的,随意的,可随个人的发展而发展,随个人经验的变化而变化。按照该理论的逻辑,“所有的道德原则都有价值,其价值是由个人偏好的事物所产生的。这种做法所鼓励的价值观唯有随意而为的行动”④。诚然,价值观的多元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该尊重个人的价值选择,但若过于强调个人选择,就容易走向相对主义,导致价值虚无。社会中应该也确实存在某些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在某种有限范围内具有导向价值,能够对其他的价值观发挥整合和统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减少道德行为的失范,有力地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过于强调德育形式,忽视德育内容。

价值澄清理论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强调教学方法对道德问题评价的运用。他们认为“如何获得价值观”比“获得怎样的价值观”更加重要,强调帮助学生澄清自身的价值观,而不是认同和传授正确的价值观。⑤这种过重强调道德教育的形式而忽视道德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导致了价值观教育中的形式主义。价值的判断和选择能力固然重要,但不能涵盖一个人价值观的全部内容。“把价值等同于明显的、操作性的行动,简化了价值的意义”⑥。德育的方法必须与特定的德育内容结合起来。

3.片面肯定自我价值澄清法,否定传统德育灌输法。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教育者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之中要保持中立的态度,强调个体价值观的自由选择和内省,反对通过直接传递、控制、被迫接受等方式将价值观传授给受教育者,全盘否认传统的德育灌输模式。虽然传统德育灌输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主体的主动性,但这种直接经验的传导,容易使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掌握道德知识,增强辨识能力,这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因此,完全否定传统德育灌输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价值澄清理论的衰落。

价值澄清理论旨在解决青少年的价值观选择困惑和道德失范问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之后,它并没有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反而还加剧了青少年价值观混乱的状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社会根据现实的需要又提出了“品格教育”,强调核心价值观教育,即把西方民主和宗教传统中好的品德、价值观和道德观“灌输”给年轻人。澄清价值观教育也逐渐走向衰落并最终被品格教育所取代。

三、价值澄清理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启示

价值澄清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其最终的衰落和转向,对我国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应该吸取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引导大学生认同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

价值澄清理论因主张价值相对主义,否认社会中存在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最终也没能解决西方社会青少年价值观混乱、道德失范的局面,进而走向了衰落并被核心价值观教育所取代。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多元化成了不可避免的趋势。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我们要正视这一事实,对于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追求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统摄、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引领是一门高超的艺术,核心是以人为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做到在唱响主旋律时不妨多吸取一些民间话语,在宏大叙事时不妨关注一下小叙事,在张扬庄严肃穆的基调时不妨加些幽默因素,在和谐愉悦的语境和氛围下,更加有力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各种社会思潮中的引领作用。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职责仅仅是“把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⑦,把学生当成了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价值观的“容器”。针对这种状况,价值澄清理论强调,道德或价值观不是靠传授获得的,而是经过自由选择、珍视和行动澄清出来的。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品德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帮助儿童或多或少减少、消除、分析、检查、改变及澄清存在于其头脑中的混乱”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价值观形成中的主体作用。当然,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现实的活的载体,是具体教育教学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施教的主体。他们拥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成熟的教学经验,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学习和发展,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干预,而不是任其盲目的进行选择。

(三)回归生活世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值澄清理论主张价值观源于个人的经验,一切脱离学生生活的价值观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⑨,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作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作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扎根于生活,反映现实问题,对大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冲突予以观照,引导学生在现实可感的生活中,在现实世界的价值冲突里,感受、体验、觉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避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变成抽象的条条框框和空洞的说教。

(四)培养学生的价值选择能力,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水平。

拉思斯曾说:“在我们看来,‘他是如何形成他的思想的’比‘他得到了什么’更为重要。”{11}价值澄清理论致力于纠正那种认为道德习惯完全是外界迫使个人形成的观点,鼓励学生在通过自我经验形成现有价值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从而提高他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12}在当下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刻不容缓,这就意味着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顺从的价值观教育模式,要把教育的重点从限制选择、强调说教、树立榜样转向以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能力上,要鼓励学生自主地对价值冲突进行分析、判断,同时珍视他们的价值思考,并充分利用价值冲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

(五)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科学把握教育内容。

价值澄清理论认为,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单一的教育方法是无法奏效的,必须将各种教育方法综合起来加以运用,发挥出整体效应。传统的灌输方法具有目的明确、内容连续等特点,有利于人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然而它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作用下也无法满足人们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需要。因此,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优点,又要尽可能地吸收价值澄方法的长处,加以综合运用。另外,人们不可能教授没有任何内容的价值技巧和过程,如果方法不与特定的德育内容结合起来,只能是一种形式主义的游戏。{13}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要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结合内容,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注释:

①[美]路易斯·拉斯思著.魏贤超主编.超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7.

②赵野田.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0(8):53-56.

③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96.

④陈平.价值澄清学说及其兴衰原因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1):105-109.

⑤Gilness J.How to integrate character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J].Phi Delta Kappan,2003(03):243-245.

⑥丁道勇.品格教育:观点与评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8(3):74-78.

⑦[美]路易斯·拉斯思著.魏贤超主编.超谭松贤.价值与教学[M].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7.

⑧[美]路易斯·拉斯思著.魏贤超主编.超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47.

⑨赵祥麟、王承绪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346.

⑩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65.

{11}[美]路易斯·拉斯思著.魏贤超主编.超谭松贤译.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7.

{12}王凯旋.价值澄清及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启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7(4).

{13}娄先革.论价值澄清理论及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J].学术论坛,2006(8).

参考文献:

[1][美]路易斯·拉斯思.魏贤超主编.超谭松贤.价值与教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教育理论的价值范文6

关键词 教育价值 价值主义教育 理论旨趣

教育的主要对象就是人,将人生归纳起来主要就是两件事:一件是活着,另一件就是活得有价值。就古代而言,孔孟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近代,在我国最受欢迎的思想教育人物主要有威廉・詹姆斯、杜威以及凯洛夫等。他们的教育思想都积极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前进与发展。然而,当下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思想教育转型,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工作者的最优抉择吗?

一、价值主义教育的理论旨趣

1.人生价值的认识

在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局限于一个狭隘的层面,不能比较好地处理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利害关系时,就会产生拜金、贪图安乐以及个人自我膨胀等极端的人生价值观。在人生的价值取向观念的建立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在面对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情况时,应当以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努力使个人的人生之路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去发展,尽力发展为有理想、有抱负,能够迅速融入社会群体的自然状态下的人。而价值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朝着这样的方向去改造。

在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要求的束缚下,往往要将个人的价值融入到社会、集体以及国家利益中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私主义精神。而对人进行价值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尽可能地向着积极向上的方面来进行,让人以一种合理且聪明的方式生存于社会中,该思想下,人会对生命更加地珍惜,生活得更加幸福美满。但这些的实现是建立在评价体系比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必须努力提高该体制下人员的个人素质,参考历史且推进社会群体的实践工作的同时,对人生价值取向做出较为正确的评价。

2.价值发展活动

价值思想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人对于价值的主观认识。社会群体的所有事物的发生都是价值活动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价值的创造和消费的过程,这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人对于知识,自我能力的认知以及自身品质的认可,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实现都是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习性、生产方式以及社交活动方式与思维活动的方式发展与跨越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教育的影响,使得教育更加有价值。因为教育不但能够让人们处理好个人问题,同时,由于良好的教育,人们还能够轻而易举地将家庭事务以及工作问题等处理得更加完美,还能够睿智地处理好国家大事。

3.建设教育价值的必要

教育价值本身具有其弊端,所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公私不分,教育腐败,教育价值意识比较模糊等等,对于教育价值的重建,就会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徇私枉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逐渐改正以及消除,经过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会对教育的尊严予以本质上的尊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各个教育机构在教育腐败方面很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说权利、学术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与其他腐败现象相比较,教育领域出现腐败现象具有持久性,同时,一旦出现腐败问题,就会涉及到很多部门,所以对于教育腐败问题一定要进行彻底的治理,否则,将会严重曲解教育价值的本质观念。这里人们就会产生疑问:我国社会中,人们为什么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怀疑学校的以及教育的公平公正性?以上的疑问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学术的金钱化、学校的行政化以及学习的情绪化。在建设教育价值过程中,如果学校管理中出现问题以及教育价值出现些许的漏洞,在教育过程中就会出现严重的教育腐败问题,而且,这种腐败会逐渐蔓延,不断地波及教育领域的其他部门,这样就需要努力地对教育价值进行全面的重建与完善,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对教育价值进行重改与组建,防止再次出现教育漏洞。在对教育价值进行有效的重建之后,就会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腐败问题予以彻底的根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就会得到有效的体现,同时教育尊严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价值主义教育的本质

1.价值主义教育的引领与创新

就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看来,教育应该是来自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并高于现实生活的社会活动,而不仅仅是折射现实生活、追求短期效果的工具。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观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及价值功能在于为人类社会服务,并且能够引导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教育事业的革新工作以及标榜价值从以下几点表达出来。第一,带动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生活方式的改观。教育可以使人们的生活活动更加地理性健康,并且用道德的标准去约束自己。教育还能够培训出人性优秀的一面,例如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爱护环境、勤俭节约、注重自我素质的提升以及在生活中让自己更健康快乐,而这种健康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意义上,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受伤害,在自我内心产生幸福感。第二,带动社会生产方式方法的改观。是人创造并制定出一系列的生产方式和规则,这也是文明进步和生产者素质提升的一个过程,将生产从低级、无目的性到高级以及具有自我意识生产能力的转变过程,而将以前的依赖于消耗资源来带动经济进步的历史逐渐改变,慢慢地摆脱以前的生产模式,让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并努力提高生产者的自身素质,使生产到达一个全新的阶段。第三,带动管理者对社会生活管理方式的改观。人永远都是管理的核心,这一地位永远不可动摇。而教育是推动社会体系公平公正的源动力。人们通过教育加强了社会体系的管理意识以及提升了自我能力,在就业、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教育还会促进管理体系的完整化以及合理化,让社会更加公平。

2.价值主义教育的发展

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一个整体化的、全方位的理论。首先,价值主义教育关注于教育规模、教育质量、教育结构和教育速度的协调统一,根据实际状况,适当地调整教育的结构,如区域、所有制、类别及专业的结构组成,通过合理的竞争促进教育质量的广泛提升,通过普及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其次,价值主义教育关注于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致力于促进各种教育的均衡构成与发展。再次,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还关注于课程体系的价值建设,例如,课程类别的构成要合理,课程与教学要具有衔接性,课程的教学方法要具有个性、开放性及探索性,课堂教育模式要尽量高效,以及课程价值取向要使个人与社会价值有机统一,探索提高课程体系的整体价值。最后,价值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要建立统一、协调一致的价值观念及教育效益,防止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包含的教育价值及效益之间互相矛盾、互相排斥,要建立各类教育的有机统一的价值链,使接受教育的人不论处于何种教育阶段,其所受到的价值教育都是积极、正向的。

3.价值主义教育注重提高教育制度价值

我国每年都培养着大量的人才,却很少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下,不能激发教育的活力。所以激发教育的活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教育价值,就要改变当前我国大一统的办学体制,要鼓励公办、私办及公私合办等办学体制,只有建成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才能不断增强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教育管理体制的配套建设,要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学校的主管部门应当主要抓“学校主要领导什么”和“教育评价问题”等,将教育宏观管理与中观管理、微观管理手段有效整合,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从而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还有一个非常艰辛的任务就是教育评价的改革。按照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来讲,我们对教育评价制度的改革就是对考试制度的改革。现在的高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但依照发展的事态来看,我认为是一定要改革的。不能把高考作为各省学校录取学生的办法,而是作为一种评价参考。变一次考试为过程考试,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整体素质结合起来考察。

三、价值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1.价值主义教育对人类的三观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人类的物境、人境和意境的形成是由人的自然、社会、精神这三种属性决定。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能够提高人生的各种境界,实现和发展人的价值。教育将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价值贯穿于全过程,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意识,提高生存的技能及生存的智慧,增长幸福生活的信念,即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感知生命的宝贵,而学会热爱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学会敬畏生命;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感知生存的意义,学习生存的各项知识,并且能够提高生存的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感知生活的价值,从而学会热爱生活,学习奋斗,树立起幸福生活的信念。通过对受教育者开展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通晓生理,具有调节心理的能力;使受教育者能够明白事理,守伦理、通晓哲理。通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智力价值、情商价值和能力价值,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2.价值主义教育密切联系社会

在对学生进行价值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有耐心,且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系相联系。只有让这些价值在每一个人身上都能够完整地体现出来,加上循序渐进地培养,日积月累,我们的教育价值才会呈现完全映射状态。

3.价值主义教育仍需进一步完善

在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实用主义思想肆意扩张,教育成为一种工具,教育的传承和创新的价值不断流失,教育的创新创造力不断弱化,教育失去了方向,中国出现了教育危机。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是以价值原则为指向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超越了许多著名教育思想,特别是超越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种创新的教育思想成果。价值主义教育是对人的社会价值与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重要思想理论,所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成为反省和化解我国教育危机的新释解和新路径。但价值主义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的建设还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一些基本理论还不够完善。所以价值主义教育思想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完善,比如,价值主义教育中对于师生的关系论述中,虽然提及了学生和教师在教育中都处于主体的地位,要尊重和实现师生的主体价值和地位,但对如何更好地完成角色扮演及二者的关系价值等未进行详细的论述。除此之外,价值教育还有待于探索出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四、总结

在适合人类发展和生活、不违背万事万物的基本规律、与当代社会环境下的价值观不冲突的前提下,价值教育是值得推广的。以环境自然和人为自然、社会群体自我意志为基本属性作为基本理念,把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创建出适合的价值观取向知识理论库,与社会生活加以结合。从事物最基本的方面去考虑,价值观的取向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更适合的思想体系还有待我们去发现和思考,路还很远,前途茫茫未知,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提升自我修养,提升自我素质,以历史背景为依靠,探索出一条全新的科学的价值理论体系,将社会生活建造得更加美好,让人类的生活更加舒适幸福。

参考文献

[1] 刘青峰,罗崇敏.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J].云南社会科学,2014(3).

[2] 郭振有.人类最应当思议的是教育――有感于“价值主义教育思想”[J].华夏教师,2012(3).

[3] 罗崇敏.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