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教学理论范例6篇

语境教学理论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1

【关键词】语境理论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4-0041-01

一 语境理论及其发展

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最早提出语境的概念。他首先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后来又补充了文化语境。马氏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个概念成为语境研究的奠基石。

英国语言学家弗思继承和发展了马林诺斯基的观点,将语境分为两类: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他认为,语境存在于语言外部,即语言进行的特定条件的情景。弗思提出了语境的三个范畴:一是言语活动参与者的相关特征,包括言语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二是与语言活动相关的事物;三是言语行为的效果。这样一来,语境研究涉及许多微观的东西,如语境要素、类型、范围和特点等内容。

在关于语境的界定中,韩礼德的语境理论影响最深,贡献最大。韩礼德批判地继承了其导师弗思的情景语境观,将语境分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语境。文化语境是使语篇有价值,限定语篇的解释范围的结构性和观念形态性的背景特征。情景语境包含三个变量: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基调。语言语境是指语篇的上下文。韩礼德在情景语境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所谓的语域(register)理论。其理论包括话语范围、话语方式和话语体式三个情景特征。话语范围指语言发生的环境,包括谈话话题、说话者及其他参与者所共同参与的整个活动;话语方式指语言交际的渠道或媒介(medium)。三者之间相互关联,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所交流的意义的变动,从而引起语言的变异,产生不同类型的语域。语域不同,阅读的情景语境发生改变,阅读产生的效果也就不同。

中国的学者较之国外学者研究语境理论有些晚,但是这个领域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胡壮麟(1995)在韩礼德框架模式基础上把语境归为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言语境,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ntext);情景语境,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及方式等;文化语境,即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张德禄教授在《语境理论与外语教学方法》一文中以功能语境理论为基础,讨论了不同语境下(互文语境、上下文语境、即时语境和文化语境、交流语境)应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并对已有教学方法提出了改进。

二 语境在大学英语阅读中的作用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语境,任何篇章都是一定语境的产物。在对篇章动态解读的过程中,如果读者不能激活大脑中的有关语境知识,积极地重构、有效地理解篇章的语境统一体,就不可能做出符合作者交际意图的解读。语境在大学英语阅读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有助于确定词义和句义

根据语境线索有助于确定多义词的情景意义,推测生词的意义。通过语境从词语的多个意向中确定合乎上下文的概念意义。同样一个句子也有可能表达多重含义,所以理解句子的准确意义也要结合语境。

2.有助于确定语篇的语义关系

语言形式上的衔接手段包括前指、互指、省略、对比、重复和替代等。这些手段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最强,又称为篇内语境。上下文在语言运用中起着重要作用,除了第一句话之外,每一句都要受到上下文的制约。因此,掌握好篇内语境理论,有助于理解语篇的逻辑关系。

3.有助于确定语篇的主旨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风俗习惯等。如果不了解相关的背景内容,往往无法弄清语篇的主旨。因此,在教学中要借助文化语境来求证语句后面隐含的文化信息。这样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大意和重点,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及问题的指向。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地把“提高阅读能力”作为第一目标。英语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语言单位为载体,交际环境为依托而展开的信息交流过程,而语境理论有助于语篇意义,从而保持语篇连贯性。借助语境进行语篇分析是我们正确理解词义、句义,并实现阅读目的的必由之路。因此语境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三 结束语

近年来,许多学者和语言学家越来越注重语境理论的研究,并一致认可语境理论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上的作用和功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语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英语的兴趣,还能帮助学习者建立信心和巩固基本的阅读技巧,甚至能培养阅读中处理问题的能力。一个阅读者的语境分析能力的大小,既是其语言水平的反映,又决定了其语言理解的灵敏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实际阅读水平。因此,英语阅读教学是离不开语境的。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 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2]张德禄.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胡壮麟.当代语言理论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2

1. 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作用

1.1在特定语境下词语具有临时意义

对于英语词汇而言,在不同语境下其所表达意思也存在一定差异,比如“yes”一词,若在商店中营业员说“yes”,其所表达意思就是“您买什么?”若在课堂上教师说“yes”,其所表达意思就是学生有什么问题,因而在不同情境之下,词语也就有不同感彩,在不同语境中词语具有临时意义。在英语词汇中,有些词语属于中性词,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有歧义产生,应当利用语境对其词义进行确定。

1.2语境有利于对词义进行猜测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词义进行猜测,这对学生分析能力的训练以及增加对英语词汇记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Most of us agreed,however,Bill dissented.在这句话中,对于“dissented”可能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其意思,但是从句子中的转折词“however”可推断出其意思为“不同意”。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而言可利用具体词组或者句子语境对词汇意义进行学习体会,另外一方面而言,可利用语境对陌生单词的基本外延意义进行推测。

1.3语境有利于词汇歧义的消除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一词多义现象大量存在,对于这些词汇而言,当处于不同语境时,其词性以及词义也存在很大不同。在英语词汇学习过程中,若脱离特定环境,则无法对词汇意义进行正确理解,很容易有歧义产生,而通过结合语境,便能够准确掌握词语含义,消除歧义。

2.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语境理论的应用

2.1通过语境对词义进行猜测并确定

对于英语词汇而言,其存在十分普遍的一词多义现象,同一词语往往具有多种意思,这导致很多学生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困难。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为能够准确理解词语含义,应当与具体语境相结合,特别是对于这种一词多义词汇,联系不同语境对其不同意义以及用法进行确定,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深刻记忆。比如,“The Statue of Liberty was dedicated on an island in Upper New York Bay in 1886.”对于该句中单词“dedicated”,很多学生可能感到比较困惑,这主要是因为在之前所学知识中,该单词意思为“献身”,然而在该句中明显不是这一词义。此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根据语境进行猜测,该句中主语为自由女神像,句子中介词短语表示地点,因此“dedicated”在句子中意思应当为“落成”、“坐落”。然后,教师可告知学生该词属于多义词,在处于不同语境时,其含义也有所不同,在理解该词时可依据不同语境确定。因此,通过特定语境讲解单词,可使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单词增强感性认识,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从而使学生单词学习效率提高。

2.2利用语境创设使学生词汇量扩大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学词汇进行讨论,从而创造出学生比较感兴趣语境,在语境中尽量融入相关单词,从而使学生词汇量扩大,对学生记忆单词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比如,在对“banquet”这一单词进行学习时,教师可创设适当语境,将关于西方正式就餐文化的一些词汇对学生补充,比如“entree”、“snack”以及“fork”、“spoon”等,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加深记忆,不但能够使学生记住所学单词,还能够使其记住一系列相关单词,改变以往单词记忆枯燥乏味情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不同活动创设语境,使学生对词汇运用语境有真切感受,从而对词汇能够加深理解,提高学生词汇能力。

3. 结语

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为能够使学生对英语词汇准确理解,加深记忆,应当对语境理论有效运用,将英语词汇放在特定语境中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学会联系实际语境对词语意思进行理解,从而对英语词汇能够准确掌握,提升其英语词汇学习兴趣,进而使其英语词汇水平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丽. 从语境理论视角谈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5).

[2] 宁晓洁. 语境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4(03).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3

摘 要:1923年,马林诺斯基在奥格登和理查兹的《意义的意义》这本著作当中第一次提及了“情景语境”的概念,之后,这一理论便不断获得了充实和完善。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外国人进行教学和将其当作第一语言进行教学有很大不同,特别是对词汇的理解。随着汉语学习热潮不断提升,如何进行高效实用的汉语词汇教学也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语境理论研究则为这一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提供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境理论;语言交际

利奇曾说:“语境是语言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1]语言所使用的现实环境会限制住词义的范围和理解,反过来,词语的意义也会反映出当时的语言使用环境。当词语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其意义的确定就会变得困难。所以,语境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手段,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运用特定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加良好的效果。

一、语境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一)语境理论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

早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学者对语境这一概念做了阐释。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就曾提过一个名词究竟具有多重意义还是唯一意义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考察,虽然他有语境的意识,但却没提出明确的语境概念。而其发展是从皮尔士提出索引词语的时候开始的。索引词语是指可以像索引那样起作用的词语,如指示代词和专名词。如当你和朋友在讨论一部电影的时候,这个电影肯定是你和朋友都看过或听过的,否则你们无法进行交谈。像这样需要利用语境才可以理解的词语就是索引词语。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马林诺斯基是在提出语境概念的学者中第一个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及的。在《意义的意义》中他说:“如果不给详尽的语言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就不可能翻译一种原始的或与我们自己的语言相差很大的语言的话语。”[2] 后来,弗斯受到其观点的影响,提出了关于语言和语言分析的普遍理论。他将其分成参与者的特征、言语活动和非言语活动三个要素,并且将语境分成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

后来,以韩礼德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学习并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提出“语域”,并将其分为语场、语式和语旨三个构成要素。语场、语式、语旨分别指的是语言活动所发生的范围、借用的媒介和参与者的角色。任何一个构成要素产生变化都会引起意义的改变,产生不同的语境类型。

认知语用学在19世纪八十年代蓬勃发展了起来。语境是心理的产物是以斯泊伯和威尔逊为代表的语言学家们的观点。他们认为,语境除了包含上下文语境和物质语境,还包括假设、信念、记忆和心理状态等其他方面的因素。并且他们认为语境是不断动态变化和发展的,会随着交际过程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语境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

陈望道在《修辞发凡》中提出了“六何”,即“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3]这是中国语言学界对语境最早的阐述。张志公教授后来也提出现实的语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语义的影响,小到说话的风格,大到一个时代性质和特点都可被看为语言环境。随后,何兆熊教授提出了对语言之外因素的考虑,如交际双方的知识背景和互相了解的程度。

1994年,胡壮麟把语境分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三大类:一是上下文语境,即话语内部的环境;二是情景语境,即话语产生的环境;三是文化语境,即说话者所处的语言社会团体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等等。1997年,钱贯连提出“语境干涉”的概念,即话语会受到语境的限制,从而影响我们话语的理解和表达。此外,何自然、熊学亮、王德春等也都在不断丰富发展这一理论。

二、语境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关于语境,不同的语言学家有不同的分类,在文章中,我主要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来探讨一下语境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一)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指的是话语或文本产生的环境,包括参与者双方、场合、媒介、话题等,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词义的选择和确定。

我们可以把情景语境看作是一定语义信息的承载体,我们如果能够创建有效地情景语境就可以使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比如我们都知道汉语当中有一个词叫“多少”,词典中它有3个释义,假如我们只是将这些意义告诉同学,就会枯燥乏味,但如果我们创建一个交际情景来进行教学,效果可能大有不同。我们可以给同学们说一个使用了“多少”这个词语的对话:A:这个香蕉多少钱一斤?B:不多不少正好4块钱一斤。A:哎呀,你这多少有点贵了吧,能便宜一点吗?B:这已经很便宜啦,你或多或少要让我们赚点钱呀。A:好吧,那就给我少称一点吧。通过这样的对话,同学们就会同时知道“多少”有几个方面的意思,以后用起来就容易理解的多。

再比如“狗”,其本义是指“一种很常见的犬科哺乳动物,也是饲养率最高的宠物”,如“小狗、花狗”等都体现了本义。但是我们现在常说自己“累成狗了”却并非是指一种宠物,而是表达到了很深的程度的意思,由此可以推断,类似“累成狗了”这种“形容词/动词+狗”这种结构是描述程度极深的意思。由此而类推,学生们也能够造得出“饿成狗了、睡成狗了”,这也是利用语境对“狗”的活用的用法作出的解释。

(二)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人们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包括风俗习惯和行为和心理上的习惯等。语言中词汇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影响的,它也是语言的基础,与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说,汉语的词汇直接反映了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之中,留学生们对汉民族的文化都不太了解,可能常会出现词语错用误用的现象,因此文化语境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影响也值得我们关注。

比如“望子成龙”这个成语,它从表面上看是没有问题的,但西方人的理解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魔鬼”,中国人的理解则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这正是中西方对于“龙”的理解差异而造成的。在西方人看来,龙是一个长得特别凶残的动物,是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人理解中,龙是吉祥的动物,是古代皇帝的象征。由于这些差异,才产生了一些由于武断的猜想而产生的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造成了交际过程中的交流不畅和使用汉语词汇的困难。

其实,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课堂上,常会出现由于留学生本民族的文化和汉民族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只对留学生进行词语、语法、听力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汉民族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的教学贯通其中,为他们构建良好的文化语境,达到真正的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氛围。

适当的结合语境因素来进行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不仅增强了词汇学习的实用性,还能够帮助留学生们熟悉词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增强对词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当然,语境的利用不只是对外汉语教师的必备的一个能力和素质,对于想真正融入汉民族文化的外国学习者来说,积极主动地来利用各种语境来进行词汇学习也同样重要。

语言是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使用的交际工具。汉语由于其特殊性,很多词语都具有多重的意义,但是脱离了语境,其意义就会变成孤立、静止、片面。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应当适时的运用语境理论来帮助我们进行更好的教学和学习。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杰弗里・N・利奇.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4

研究教学论的专家认为: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入汤中,才容易下咽、吸收;知识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活力和美感。因为抽象静态的文本知识借助特定的情境被“激活”了。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联系生活体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学生内心爱的情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征、认知能力以及接受水平,需要找到一个从生活经验到概念学习转换的过渡“阶梯”,而“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正好与之相契合。这种为教育教学而创设的情境适合小学生的语文情境学习,被赋予了感情、符合学科特点,它不仅降低了儿童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让小学生得到别样的情感体验。

一、带入情境启迪想象,发挥学生能动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阅读到写作,都突出了“想象”。儿童的想象需要情感伴随,儿童记忆屏幕中的形象要组合成新的形象,需要“力”的推动。儿章常常会因为好奇而想象;因为想改变眼前的现实而想象;因为可以获得心理的愉悦而想象。想象可以展示孩子的聪慧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的体验,想象力是儿童拥有的巨大财富。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育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录的多是生动有趣的童话、小说、寓言等文章。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环境、一种氛围,让学生能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描摹的情境中。课堂上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巧用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悟情境、通过语言描绘情境。这些情境设置能让学生在想象的情境中自由翱翔,弥补了单纯课程容易陷入知识系统状态的缺陷,将知识的系统性、活动的操作性、审美的愉悦性和环境的广阔性融为一体,凭借特定的氛围,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在优化的情境中,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李吉林设计的各种“情境”,“无论是进行语言训练,提供作文素材;进行审美教育,促进整体发展;还是考虑到多种题材体裁的教学:识字的情境教学、阅读的情境教学、散文的情境教学、诗歌的情境教学、童话的情境教学、寓言的情境教学、作文的情境教学,对学生来说,都是种新鲜的刺激。这些精心设置的“情境”具有显性的目的指向,及时“提供人的自我意识、场景记忆、他心想象共生演化的学习环境”,因而引领着儿童迈向更优化的方向,促进儿章全面深入的发展。

二、培养兴趣指导观察,注重学生实践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语文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极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固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章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小学语文教师非常注重课堂设计,所设计的每一个问题、所展示的每一幅画、所吟唱的每一首歌、所分配的每一个角色能做到精益求精,能最大程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李吉林老师是把学生引入“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情境,利用课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培养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情境教育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欣喜、兴奋,在唯美的活泼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中,他们感受、体验、表达,语言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李吉林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课堂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训练,潜在的智能也得到开发,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的渗透出现一派生机,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

三、陶冶情操渗透审美,培养学生感悟性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非常注意那些直接的令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创设情景寓情于教,促进学生素质的主动协调发展,情境教育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学生读一些作品时,由于时空原因,由于学生年龄认知、修养、阅历等原因,理解起来有些“隔”。他们也许会叹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却不会被感动。而语文教学如果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注定是失败的。因此,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紧扣文学术语,应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去寻找周围相似的人或事,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与文章的共鸣。

从思维规律来看,人的思维具有多向性,教材中往往只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我们不妨利用反向思维,为学生提供另一种拓宽思维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想象、发挥。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就如同绘画讲究留白,讲究“言外之意”“意外之象”。从这个角度出发,运用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的语文课堂可以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想象力,在揣摩作者写作目的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感知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寻根究底,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加深学生思维深度。

从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审美感悟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从了解课本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到积极思考、开拓智力、发展能力。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于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应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陶冶情操渗透审美,能最大效果地培养学生的感悟性。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3-0326-0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得以迅猛发展,西方的金融机构和各种大型企业纷纷涌入我国,这就对高校外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时代及社会需要,教育界在培养外向型、复合型人才,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人才方面任重道远。随着语言和心理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外语教育、教学理论空前繁荣。外语教学研究和实践从重视认知能力的培养转向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外语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转向心灵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也为其具体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1]。近年来,这一学习理论已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流行,我国外语教育界特别是从事基础外语研究的学者与老师,对其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但对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却相对偏少。因此本文拟结合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就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指导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践,探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又称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理论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后来,由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如布鲁纳、乔治・凯勒、马斯洛等)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及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丰富的发展起来的[2]。

建构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吸取了多种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等。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认知主义理论强调强调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加工处理的内化吸收,人本主义强调有真实意义的学习,主张包括认知和情感在内的全人教育,社会互动理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在其与他人交往与互动过程中,强调学习的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认为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对知识的转换、加工、处理,学习是在一定环境中对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理论支撑,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及教学起着重要作用[3]。这一理论还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与情景联系密切的自主活动,学习情景要与实际情景相结合,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为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境与翻译教学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语境还可分为宏观语境和微观语境,宏观语境指把具体某句话的实际环境或现实语境和社会情景各方面当作语境。微观语境是从研究语言效果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来描写语境。我国语言界也有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的理论,认为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生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习俗和价值标准。

韩礼德(Halliday)认为学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通过语篇的语境化可以使学生了解在什么语境中出现什么语篇。语境教学的任务是探讨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实现语言的语境化来学习,通过语言和语境的互动来教授语言[4]。由此可见,语境在翻译教学与实践过程中十分重要。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语言学习者是知识的积极探求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通过人与环境的互动得以实现,而翻译语境教学就是要求在生动、真实、全面有效的语境中,利用老师、学生、任务、环境影响教学过程的四个重要方面的作用,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目的。下面结合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情况,着重从建构主义角度探讨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促进者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现拥有英语专业教师近五十位。其中翻译课程教师12位。近几年来,学院教授翻译课程的老师们都致力于翻译教学方法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尤其是在转变传统教育观点与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对吉首大学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传统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传输者,而建构主义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吉首大学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意义的帮助者,应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是创造良好的翻译知识学习环境:通过设计真实有效符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的翻译情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创造良好的翻译学习环境。可以通过目的语环境建构学生的语言知识。通过丰富的信息环境,为学生提供最恰当、最真实的语言信息输入、引导、帮助学生外语知识和能力的习得和发展,有助于他们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建构性。二是创造生动的翻译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动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根据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步引导学生增加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三是创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确认学习目标,提高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理解力的逐步深入,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能使其从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以及对更多更深一步学习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5]。

2.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主动者――学生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翻译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受到外界刺激而来接受知识的被动者。学生必须发展独立管理自己翻译学习任务和过程的能力,要有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主动建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元认知能力,能经常反思、批判并改进自己的翻译课学习策略。

吉首大学有些英语专业学生对翻译课程学习往往是简单、机械地接受教师的“灌注”,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往往是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的内容,可见,传统的学习方法及理念严重影响了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及其翻译交际能力培养。高校英语翻译语境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了信息加工的主体,通过翻译教学语境的创设,学生能在上翻译课时或者从事翻译实践活动中发现建构知识的意义,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翻译方面信息和资料,同时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组来提高翻译知识运用与思维创造的能力。

3.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催化剂――任务

依据吉首大学英语教师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与所得经验,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才能使课堂教学抓住重点,教学效果得以保证。Vygotsky认为教学任务是整个社会教育框架下互动过程的一部分,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信息交换、意义协商、思想表达、情景运用等机会[6]。翻译语境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语境为学生设置语言运用的真实情景,创造信息输入、存储、提取及知识再建构的渠道,达到新的知识经验作用的意义建构,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高校英语专业翻译语境教学,不能只是停留在简单英语词、句的传授,而应结合学生实际,仔细分析任务构成的环节与要素,认真处理翻译语境的创造材料的输入及目标的实现,通过具体翻译语境帮助学生获得结构化的综合化的翻译知识,使学生建构真正的有效知识,使学生能真正发展语言能力。

4.翻译语境教学中知识建构的协调系统――环境

环境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微观环境指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思维及情感变化的精神和物质的总和,如:教师、伙伴等。宏观环境是学习之外的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如: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直接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学生对知识在社会和环境关系中发生的合作建构与再建构成为可能并变得更加容易,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语境教学注重课堂教育中的学习客观条件,个体情感条件、师生人际关系条件和学生生理条件,融合情景因素,创设真实、生动的语境。促进师生互动,使学生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规律及知识间的互相联系,形成有创造性的翻译知识建构思维模式。可见,在翻译语境教学中环境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人际间的协助活动达到实现意义建构的目的[7]。因此,环境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加强创造了重要条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几年来,吉首大学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翻译教学新模式――翻译语境教学,同时强调,在翻译语境教学这一新型翻译教学模式下教师、学生、任务、环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翻译语境的积极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有关信息、主动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促进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翻译交际人才的目的,更好地适应当今国际化市场与社会人才的需要。在大力提倡教学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吉首大学以及所有其他的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都背负着培养创新型翻译人才的重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开拓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依据,我们必须要在理论上更深层次的分析和把握它,结合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实际,进一步发挥建构主义理论在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际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蓝建青.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应用翻译教学[J].江汉大学文理学院学报,2012,(2):71-73.

[2]Piaget,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M].W.Mays(trans.).London:Toufledge &Kegan Paul Press,1972

[3]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景教学[J].外语教学,2003,(2):89-91.

[4]Halliday,M.A.K.&Hason,R.Language, Text and Context[M].Greeking,Vic.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

[5]关秀娟.翻译教学的语境化构想[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1,(4):84-86.

语境教学理论范文6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7)12-0104-036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