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例6篇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1

【关键词】高等教育;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

0引言

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是党的十报告对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战略部署,也是今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1]。课堂教学是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的主渠道,高等教育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必然和应该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构建高效大学课堂已成为了现阶段大学教研教改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道路工程专业是从事道路的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道路各方面的应用学科技术,涉及道路建设的各个领域。道路工程专业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一大优势特色专业,是开设道路工程专业的高校中专业排名前列的高校之一,在科研实力、师资队伍以及教学设施设备上都具有一定的优势。2011年,道路工程专业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首批获得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资格的专业之一,更为道路工程学科建设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课堂学习在我校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面占据非常大的比重。由于道路工程专业是为培养从事公路建设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因而道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繁杂,课程任务重,如在本科期间,道路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道路勘测设计、路基路面工程、道路建筑材料,桥梁工程等大量的专业知识,这些课程是道路专业的本科生以后从事公路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然而通过调查与走访用人单位,得到了部分道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课堂教学效率差应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作为学校优势特色专业的道路工程都面临专业素养不足的尴尬结果,其他专业估计也会不例外。因此,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如何提高本科生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提高本科生的专业素养,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已成为我校道路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应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1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规定的时间内,用比较少的资源投入,获得尽量大的收益。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2]。笔者认为高效课堂教学不是越快越多就越好,高效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前提,将质量与速度有机结合的教育活动。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3]。对道路工程专业课而言,高效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吸收教师所讲的专业知识,课下能够独立自主的完成相关练习题,能够处理一些专业问题。所学知识并非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不至于用人单位对道路工程专业的专业人才不满意,这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2阻碍高效课堂的因素

2.1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自身素质

教师应该明白,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过时了,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的目标趋于多元化[4]。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好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对知识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比教师的教授过程重要的多。教师需要将传统课堂教学中主导地位的角色彻底转换过来,课堂教学要以让每个同学都能高效的学习到专业知识为目标。[5]

2.2学生学习欠主动,态度差,对专业课堂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经过调查,一些学生上课态度确实很差。甚至有很多的迟到、早退与旷课现象。上课时,只有教师提醒学生这个专业知识点要记笔记,某些学生才很不情愿的拿起笔来,还有的学生居然会选择拿起手机对课件进行拍摄,这是对课堂极不认真的表现。有的学生上课故意选择后边的座位而舍弃前面利于听讲的座位,玩手机、看小说、睡觉,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情。有的学生来到教室只是为了应付某些老师的点名政策,更过分的是他们还代替自己所谓的“好哥们儿”签到,学习的氛围是如此的差劲。他们并未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也许有些同学可以认识到道路工程专业课堂的重要性,但是处在如此学习氛围中,可以明哲保身的学生又有几个呢?这样下去,所谓提高课堂效率,无非是天方夜谭。

2.3缺乏有效的评价管理机制

任何事情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有效、高效的评价与管理[6],对于高效课堂的构建也不例外。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它更能激励教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的提高。简要地说,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有效地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优缺点,只有让教师充分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不足,才能为使自己以后的更加优秀指明方向。课堂教学评价是老师了解自己授课情况的一条至关重要的途径。对我校学生而言,在道路工程专业课程课堂上一般没有专门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适量的给学生做课堂测验,当堂课当堂测试,评出优秀与否,并适当的进行成绩奖励与惩罚,从而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听课质量。

2.4教师的备课重视程度

在确立了课堂教学模式之后,教师就应该根据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认真地设计好课堂的教学内容,预先考虑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况,并且想好怎样处理这些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对讲授的内容充分地理解与掌握,还要对这个知识点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分析,明确当堂课的教学目标,并对教学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必要的梳理。所以,教师在进行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材是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和梳理,备学生是在了解自己学生的特点的前提下,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愉快主动的掌握课堂知识。另外,采取必要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的应用、实验的操作等也是很重要的。教师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达到课堂高效教学的目标,直接关系到高效课堂的构建。所以,课前教师必须要深入认真地研究学生和教学内容,写好每一节教案。

3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3.1深化教学新理念

教师要跟上时代的潮流,改变传统的教育授课理念。教师角色要由传统的“师长”变为“学长”,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学习作用。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学生对课堂认识的最直接通道。教师在对道路工程专业课学生授课过程中,应该采取丰富多元的教学方式,可以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专题模拟等等形式合理地利用起来。创新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要勤加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针对自己的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本身的素质过硬,才能较好的引领学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2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主动学习的意识

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题,非常有必要使“讲堂”变“学堂”。学生本身要对道路工程专业的学习有个详细的规划,设立学习和专业素质提升的目标,有目标才有动力,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为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不断地提升和塑造自己,对于不好的学习习惯,要积极改正。要明白学习是为了自己,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并且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与其他同学要互帮互助,养成基本的团结协作精神;遇到问题首先独立思考,尽量课堂上配合老师。

3.3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结构是指组成课堂的各教学环节的先后顺序与各教学环节在时间上的分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分成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几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这种课堂结构至今对课堂教学还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过分地强调了课堂结构的完整性,对各个环节的教学时间也有大致的规定,这样课堂教学就变得“模式化”了,就显得非常呆板、没有课堂活力,所以要构建高效课堂,传统的课堂结构必须要进行改进。

3.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道路工程专业课基本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现阶段专业课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模拟实验为辅,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但是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有些脱节。据用人单位反映,新毕业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不佳,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无法将理论与实际结合,遇到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校要求从事道路工程专业课授课的老师必须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须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据调查,学生更喜欢在课堂上听到生动形象的工程实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讲解,那样将导致学生听课兴趣不足,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难以达到高效课堂的目的。将工程实例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学生易于理解、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3.5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

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要适应现代高校教学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课堂督导体系。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基本教育制度。教学监督是提高教育质量和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没有高素质的教师,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都很难,而没有高效的监督体系,也不可能出现高素质的教师。适当的监督体系可以使教师的素质普遍提高,也是不听话,贪玩学生的警钟。所以学院领导要做好审查工作,定期组织院督导专家进行课堂听讲,了解教师的授课水平,学生的听课状况和整个课堂的效果。

4总结语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满足市场上对本科生专业素质的要求;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效率是全面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中心环节。道路工程专业课课堂教学进行改进的目标就是要形成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利,并能提高课堂效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本论文分析了阻碍道路工程专业课高效课堂实施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期待对于推进大学专业课高效课堂来说,能起到一点点启示作用。高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价值追求,更是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给与其更多的思考和关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培养具有优秀工作能力的高级人才出发,扎扎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龙宝新,张立昌.当代我国高效课堂改革的成因与走向[J].教育科学,2014,01:31-38.

[2]龙宝新,折延东.论高效课堂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4,06:122-129.

[3]罗海东.关于高效课堂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25:209-210.

[4]龙宝新.论当代高效课堂改革的理论架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8:52-56.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2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 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思维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管理实践

        理论源于实践,管理理论是管理实践的升华。《管理学原理》是关于一般性的管理问题的科学,传授的是共性管理理论和实践,可应用于不同部门的管理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无疑也是一种管理实践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将管理理论默化于教学行为中,自觉地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不言而喻,对提高教学效果将大为有益。做为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教学效果与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关系固然十分密切,但是能否把课程要传授给学生的理论同时也应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中,本质上是自己所熟知的管理理论能否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是检验教师本人是否是一名“有效的管理者”的实践方式。

        简言之,管理思维就是用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规范管理行为的心智活动,是有意识地应用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指导管理实践的系统思考活动。要用管理思维管理课堂教学过程,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管理学教材中对管理有不同的定义,我国一般采用的管理的定义是: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在特定的组织内外环境的约束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利用组织的资源,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概念包含了管理的基本问题,从《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的视角分析这些基本问题,是在教学中确立管理思维的起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管理的基本问题

        管理的概念包括六个内涵要点,分别是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客体、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载体、管理的环境和管理的目的。这六个内涵要点又可称为管理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管理基本问题主要有管理者、被管理者、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

        1.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是承担着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组织成员,是管理的主体。传统的管理者是那些告诉别人该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的组织成员。现代组织结构、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的属于管理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分布于更多的职位中,例如在目标管理及团队管理方式中,在学习型组织这样的组织形式中,所有的组织成员均参与制定计划和制定决策。据此,现代管理者是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职责的组织成员,他们最主要的工作是协调组织的人财物力资源,整合他人的行动,达到与别人一起或者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目标的目的。无论从管理者的传统含义还是现代含义来看,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都是管理的主体,承担着协调与整合课堂教学过程的职能。自己管理自己的行为不是管理学意义上的管理,所以学生不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

        2.谁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

        管理学概念中所蕴含的管理的客体是指组织的各类资源,即管理活动的接受者。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关系资源、时间资源。其中除财力资源外,《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最主要的接受者是学生,与其他资源相比较,人是一种特殊的客体。课堂教学过程的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学生起着主导作用,是转化其他教学管理客体的关键性资源。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讲,教育“双主体”论中认为,学生是学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物质资源以教材和教学手段为主;信息资源则为教师要所要传授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系资源不可忽视,教师做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协调好与教学管理最主要的客体——学生的关系,在特定的课程及情景因素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为有效,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保证,也是教育“双主体”论探讨的主要关系。当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配置上述各种资源时,就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3.《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内容特征是什么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客体。《管理学原理》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一般组织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目前国内外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一般围绕管理过程(职能)形成课程体系主线,在介绍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管理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按照管理过程来展开相应的内容。对初涉管理学知识的大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具体特征可概括为,基本原理的抽象性、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原理与实践的关联性。基本原理是抽象的,不采用大量的例子或案例来解释基本原理,学生必会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所涉及的内容是广泛的,不仅要求教师有管理方面的足够知识,还要求教师涉猎人文、社会、生物、理化等多方面知识领域,根据教师个人的知识结构,自如地运用学生已有的最恰当的知识来解释抽象的管理理论,将管理理论寓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实践之中,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能动地理解管理的基本原理。应用性和实践性是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案例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案例教学与课堂教学举例的区别在于,举例是为了说明原理,案例是为了考察学生对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4.教师要具备怎样的技能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要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客体之一——学生,才能有效地配置其他课堂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的技能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十分重要。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将管理技能概括为三种,分别为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在孔茨看来,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最为重要,人际技能对各层次的管理者都很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者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者的教师,根据《管理学原理》课程内容的特点,应当集三种管理者身份于一身,同时具备三种技能,尤其是概念技能,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5.如何界定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范围

        管理活动要利用管理职能来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具体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又称为管理过程。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工作始于上课之前,首先由计划职能开始,课程教学计划和相关教学文件在上课之前就要完成。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中的组织职能体现在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过程等方面。领导职能的两个重要方面是沟通和激励。沟通首先是师生间的信息的交换,教师怎样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问题;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管理的主体,如何将“双主体”理念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形成效果低下的“一言堂”,是领导职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外,教师在具备前述三种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对学生能产生个人影响力,有助于沟通和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控制职能贯穿于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始终,作为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控制职能,主要包括上课之前的教学资料的教学计划积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信息交流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最为重要,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无论是“互动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情景式、游戏式或其他形式,没有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的控制和协调,都可能演化成图有虚名的机械过程。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重新设计教学过程是控制不可或缺的环节。

       6.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的目的是什么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构成一个组织,这个组织的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目的。《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为:了解和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理解管理过程;了解现代管理实践变化与理论发展进程,理解管理问题的特点,体会管理思维方法;联系实际,学习必备的观察能力、思想方法和基本技能,锻炼发现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管理过程要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分工协作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引领学生一起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是教师作为管理者的职责,教师切忌自己管理自己,只求进度和效率而不讲求教学效果。

        提高《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

        1.准确把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定位

        从管理组织的变化和管理者现代定位看,与传统的管理者不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起着协调与整合管理客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团队成员,是一个协作者,处于协作的轴心位置,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引领者、启示者,而不能充当布道者或先知者角色。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师应当其冲地培养学生自主性、思考性和协作性的团队意识,通过营造团队学习的氛围,将管理学原理的精髓潜移默化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之中,与通过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某个原理相比较,起到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形成是的一种自然的自主行为。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唤起学生的内心互动,通过学生转化课堂教学内容,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在初涉《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生看来,教学内容似乎没有什么难度,一看就懂,用不着怎样学习。教师如果不能起到由浅入深再深入浅出的启示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去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会产生教师无用的感觉,产生诸如“即学就忘”、上课“人在曹营心在汉”的消极心态。第一节《管理学原理》课最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心态,用最恰当的技能阐述管理学的基本问题,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知道自己学习本门课程后可以掌握哪些最基本的知识和原理,可以解决什么问题。

        3.研究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相容性

        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过程由备课开始,课堂教学方法是备课时在确定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不同教学方法;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则应当设计几种教学方法从中选择优。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有的要在教学过程中发起讨论加深理解;还有的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或寻找案例来完成。用多元式的教学方法阐明相对抽象的管理原理,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

        4.分析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统一性

        教师定位于课堂教学团队中的一个成员,职责是以学生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确了以上三点后,教师的管理技能还要与学生的特点、素质及知识水平相适应。教师必须熟悉管理学专业知识,但这只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不具备得当的人际技能、不善于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沟通,不能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可能产生的效果是“阳春白雪,和者盖寡”。教师的概念能力表现为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新思想的能力,能让学生感到“眼前一亮”,启发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激发学生产生举一反三的拓展性思维,真正体现“学高为师”的教师风范。因此,从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与专业知识相比较,方法和思想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技能,怎样从自己的“一桶水”中给学生倒出来一碗,并让学生真正地汲取消化,需要方法和思想。

        5.善于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调整教学方法、适时管理课堂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管理思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计划并已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只是一个框架和思路,不能机械性地运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师生间的适时互动具有不可重复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教与学中产生“灵感”,都会在彼此的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都会有情绪的涨落变化。教师事先计划并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是事前行为,即使是有经验的教师,也不可能预计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可变化、或调节的情景。教师要观察课堂教学的情景因素,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响应程度、学生的表情等,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有意识地管理课堂教学过程,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灵活利用教学方法,处理好与学生间的交互关系。这就是管理中的权变理论之精髓。 参考文献:

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第七版)》[m],孙健敏,黄卫伟,王凤彬,焦叔斌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乔颖丽,《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3

关键词:大学;财务学;翻转课堂;实证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2-0047-10

当今在校大学生基本是“95后”一代,他们生活在信息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日新月异,特别是互联网深刻地介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手机控”、“低头族”成为大学课堂的最大挑战。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球掀起了一股风潮,有人认为它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次教育革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次颠覆,是改革大学课堂的利器。当然,质疑声音也有,毕竟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新生事物。本文通过对相关研究的梳理,结合《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翻转教学实践,通过定量分析,揭示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并提出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文献综述

20世纪9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R祖尔(Eric Mazur)将“翻转学习”概念与其创立的“同伴教学法”进行了整合,即:学生在课前看视频、阅读文章或运用自己原有知识来思考问题,然后回顾所学知识,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前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发课堂学习材料;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共同解决难题。2004年,可汗学院开发数学等各学科的网络课程资源,根据每一个单元及其基本概念加以细分化与结构化,教师的角色开始了从“讲师”到“教练”的转型。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中学教师伯格曼和萨姆斯把自己的讲解内容制作成教学视频,在课前让学生观看,课中则用于理解度的检测与个别辅导。2011年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提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FC)的本质特征是对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翻转”安排,即“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知识内化,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教学模式。2013年,乔治梅森大学的诺拉博士(Noora Hamdan)、皮尔森教育发展中心帕特里克博士(Patrick McKnight)等,提出翻转课堂的四大支柱,即:灵活的学习环境(Flexible Environment)、学习文化的转变(Learning Culture)、精心策划的教学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和专业化的教师(Professional Educator)。

在国内,尽管翻转课堂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在一些学校流行,但在2011年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翻转课堂。2012年仅有16篇文章对“翻转课堂”进行相关研究,2013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已多达125篇,增长速度惊人。黄雪娇等(2015)基于数据分析认为,国内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倾向于以下方面:一是从“理论”范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范式转变;二是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共同体”;三是形成教育、技术一体化;四是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1]。郝林晓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指的是课程与教学地位的翻转、教与学流程的翻转、“做学”与“听学”方式的翻转[2]。秦炜炜(2013)认为,翻转学习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和自由协作等特征,学习过程包括经验融入、概念探究、意义建构和探讨运用等四个环节[3]。陈明选,陈舒(2014)提出了基于理解的“五翻转”策略,即翻转课堂组织结构,创设多维互动环境;翻转教学设计流程,促进理解目标的实现;翻转资源提供的时机,诱发先前认知的实现;翻转学与做的顺序,激发学生内在理解动机;翻转提问的时机,启发学生在探究中理解[4]。黄阳等(2014)认为,“翻转课堂”的关键在于“组织活动、监督指导、反馈评价”[5]。杨宁等(2015)构建了基于“学习手册”和“学习资源包”的翻转教学模型[6]。吕晓娟(2015)探讨了以学习力理念为基础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调适的矛盾和防止的误区[7]。潘国清(2015)提出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螺旋模型,将支架学习策略应用于微型学习资源开发和学习活动设计[8]。苏仰娜,黄映玲(2015)设计开发出以“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翻转课堂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实验技能知识的内化、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与效率[9]。

关于翻转课堂的疑虑也不少。刘永琪,胡凡刚(2015)认为,有关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还缺乏长期基于教育大数据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的教学伦理规范[10]。于洋等(2015)认为,翻转课堂存在本土化的困境和师生情感交流的缺失[11]。陈洋等(2016)认为,翻转课堂引发了宏课与微课、技术与人、学习者知识的建构与接收等一系列的矛盾关系[12]。尹达(2014)发现,我国目前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翻转课堂”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在实践中,有些学校误读“翻转课堂”,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设计与制作“微课程”严重加大了教师的负担;测试学生课前“已有水平”信度和效度值得怀疑;课堂教学时间分配,对学生的精准反馈都存在很大困难[13]。尹华东(2016)研究显示,翻转课堂在增进学习兴趣方面效果明显,但对增强学习动机作用有限,能否显著提升学习成绩还需进一步论证[14]。张学新(2014)认为,中国学生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文化传统,会影响翻转课堂效果[15]。田爱丽(2015)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教师课前准备时间过长,视频制作困难,教学负担加重,课堂难以驾驭,教学观念和角色有待转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欠缺;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需进一步改革;数字化设备和资源还有待改善等[16]。

综上所述,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利用讨论式学习,增强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我国教育传统文化的惯性和现阶段教育评价模式,导致翻转教学异化或者效果不佳。有的翻转课堂演变成了“题海战术”的翻版;有的课堂无问题可讨论;有的教师驾驭课堂经验不足,知识零碎,效率低下;还有的课堂只有少数同学主导,影响了整体效果。显然,现有的研究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性认识已经比较深入,但是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定量分析还比较少,包括翻转课堂效果的观测指标、影响因素、实证模型等都没有系统的研究。

二、《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堂翻转效果实证研究

(一)变量选择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以课程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表示;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学习行为包括课堂讨论(Disc)、观看视频(View)、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其中“观看视频”(View)以分钟为单位,“访问数”(Visit)、线上讨论(Edis)以次为单位,课堂讨论(Disc)、知识点测验(Test)、章节作业(Work)以成绩分数为单位。

(二)模型选择

选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超星泛雅平台2014年秋季学期到2016年春季学期289名学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课程线上学习学情统计数据,和四个学期“课堂讨论”、“期末课程综合考试”成绩记载。

由于处于翻转教学探索阶段,四个学期在不断调整课程考核权重,且2014秋季学期时主要采用的是慕课辅助教学方式,没有真正实行翻转教学。所以实证分析采用分学期逐步回归的办法,以便有针对性地观察翻转教学效果及其决定因素。

(四)统计分析及检验

1. 2014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4秋季学期,《财务学及技术基础》采用“慕课”(MOOCs)辅助教学方式提供给学生试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课程视频,在观看视频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由老师组织讨论解答,其它时间仍然依据传统模式教学。课程考核按照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包括:知识点测验(Test)55%、观看视频(View)35%、线上讨论(Edis)5%、访问数(Visit)5%,没有设计章节作业。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对线上学习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如表1。

从线上学习行为看,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基本与视频实际时长相符,这说明基本完成了视频观看任务;观看视频的离差率为21.56%,即^看时长也比较接近。“知识点测验”平均成绩44.22分(总分55分),离差率11.22%,这说明完成测验任务也比较一致。访问次数离差率为53.93%,这说明访问网站次数差别较大。参与讨论的次数差别也比较大,“线上讨论”离差率高达78.13%,次数最少的为0,即没有参加讨论,这说明线上讨论主要是部分“积极分子”在参与,平均每人参与讨论32次,可见总体上参与学习的程度不深。

为了检验各种学习行为与效果的相互作用,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2。

从相关分析上看,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最相关,与“访问数”较相关,与“线上讨论”的关系次之,而与“观看视频”的相关性不显著,与“知识点测验”相关性更小。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观看视频和知识点测验有可能存在“舞弊”现象,即学生中可能存在“空转”、“代看”、“抄袭”、“代做”等行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证实,课堂讨论比较客观真实,经常访问和积极参与线上讨论才是比较深入的学习。

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访问数”和“线上讨论”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影响,并利用SPSS20统计分析软件估计回归系数及显著性检验如表3。

可见,“访问数”和“线上讨论”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状况,即增加一次访问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32分,每参加一次讨论可以提高期末考试成绩0.096分。如果统一量纲,即对两个观测值进行标准化,“访问数”更能够体现学习的态度和效果。

2. 2015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翻转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将一个教学大班(68人)分成两个小班,其中教学一班32人,教学二班36人。每个班按照4人一组,建立学习小组,平时每个人各自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线上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并通过线上讨论相互交流,完成线上学习任务。线下各学习小组将每个成员线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汇总,进行线下再讨论,自行解决部分问题,对确实无法解决的问题,梳理出问题的本质,推荐一名代表在课堂上提出来,交由全班讨论解决。课堂交流期间,有问题的同学可以随时追加提问,其他同学都可以就所提问题发表意见。

课程考核权重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50%、课堂讨论(Disc)20%、线上成绩30%。为了突出观看视频的基础性作用,为课堂讨论打好基础,“线上成绩”的权重进行了调整:知识点测验(Test)20%、观看视频(View)60%、线上讨论(Edis)10%、访问数(Visit)10%,没有设计章节作业。

同时,为了让每个同学充分发言,采用交叉“小班教学”,即单周教学一班课堂讨论,教学二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双周教学二班课堂讨论,教学一班线上学习或小组讨论。这样安排除了实现了小班教学,还能够让每个学生除了业余时间线上学习,还可以有个课表上规定的时间进行线上学习和小组讨论。

全面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后,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4。

可见,由于提高了“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同时增加了专门的线上学习时间,学生观看时长明显增加,平均每人增加了417.62分钟。但是这种增加很不平衡,离差率达到了85.12%,从描述性统计看,观看时长最短的同学只看了644.4分钟,这说明在规定的看视频时间都没有看;而观看最多的同学,达到8386.7分钟,按一学期16教学周计算,平均每天观看视频74.88分钟。相应地访问次数也有较大幅度增加,平均每人增加访问121次,离差率为31.18%,比2014年秋季学期降低。这说明大部分同学线上学习时间得到了保证,同时反映出这种观看视频“进课表”的安排具有明显的“外溢”效应,可以引导学生上线学习。线上讨论次数人均增加10次,离差率为41.88%,明显降低,说明翻转课堂教学使得线上讨论明显增多,参与面也在扩展。知识点测验成绩折成百分制较上学期平均提高了10.20%,离差率进一步降低(6.77%),说明在完成知识点测验任务时更趋向一致。

仍然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Exam)”、线上学习的几个主要观测值和“课堂讨论(Disc)”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5。

可见,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后,期末综合考试成绩与线上学习基本不相关,或者说相关关系不显著。经过课后座谈发现,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1)学习文化冲突。学生普遍感觉翻转课堂导致课业负担十分繁重。有的学生反映,一门课程翻转基本占用了全部业余学习时间,造成学生中畏难情绪严重。有的存在“破罐子破摔”的消极应付心理,影响了学习效果。

(2)过程机会主义。各讨论组不同程度存在投机行为,即每次推荐一名同学准备课堂讨论资料,其它同学实际上没有参与线下讨论,只是形式上完成观看视频、线上测验等任务。这直接影响了课堂讨论效果。

(3)结果形式主义。事实上的线下准备不充分,导致课堂常常出现讨论偏离重点、讨论不深入、“冷场”等现象。有的同学讨论时重复视频内容,缺乏深入思考,有的同学把课堂讨论异化为作业解答,功利思想较浓。凡此种种都影响了课程学习效果。

3. 2015秋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5年暑期,课程改革小组召开了专门研讨会,决定系统设计章节作业、拓展讨论主题,强化线上知识训练,引导学生线下搜集资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2015年秋季学期,7万字的章节作业题库、10个章节讨论主题上线运行。课程考核权重仍然为: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其中线上成绩增加了章节作业(Work)权重40%,观看视频降低到30%,知识点测验20%,访问数10%。考虑到课堂讨论比较充分,线上讨论不计分,只作为课堂讨论的准备和补充。

2015秋季学期,线上学习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如表6。

与2015春季学期比较,由于观看视频的考核权重下调,观看时长趋于理性,人均观看视频时间变化不大,但是离差率降低了58.02%,较好地屏蔽了观看视频中的功利心理。平均每人访问次数及其离差率都没有明显变化,这也侧面印证了观看视频趋于理性。同时,讨论数明显减少,人均减少22次,而且极不平衡,离差率扩大了59.85%,可见讨论不计成绩后,线上讨论功利性明显减小,讨论主要是兴趣使然。知识点测验平均下降了3.48分,而且离差率有所扩大,这应该是章节作业分流了部分精力的结果。章节作业平均得分32.31,相当于百分制的80.78分,x差率20.52%,说明学生普遍比较重视章节作业任务。

增加章节作业后,再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课堂讨论和五个主要的线上学习观测值作交叉相关性分析如表7。

由表7可知,增加章节测验后,“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相关性明显增强,但与线上学习的五个观测值相关性不明显。再观察“课堂讨论”发现,它与线上学习的三个观测值相关性明显。“期末考试成绩”与“课堂讨论”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8。

模型中常数项未通过检验,剔除后再回归,“课堂讨论”对“期末综合考试成绩”的偏回归系数为0.852,t检验值66.09,统计检验显著,即课堂讨论成绩每提高1分,可以提高期末综合考试成绩0.852分。

进一步对课堂讨论与线上学习的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访问数(Visit)”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予以剔除,结果如表9。

可见,线上讨论没有计分后,基本过滤掉“刷讨论次数”现象,线上的讨论者是为学习理解而讨论。从回归分析看,每增加一次线上讨论会提高课堂讨论0.08分。“章节作业”对提高“课堂讨论”亦帮助较大,“章节作业”每增加一分可以提高“课堂讨论”0.132分。

经过三个学期的摸索,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课程考核计分办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通过加大考核权重就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

(2)学生学习行为不同程度地存在功利性,突击看视频、“空转视频”、刷讨论数、刷访问数,甚至请人代看、代答、代刷等不同程度存在。

(3)任课教师任务繁重,设置的考核越多,教师的任务越重,特别是主观型“知识点测验”、主观型“章节作业”都需要教师在线批阅,如果没有及时批阅,会影响学生观看视频进度。有的时候教师批阅时学生未提交,等到学生提交时教师未上线,这种不同步也会耗费额外的时间。还有线上讨论答疑,也十分耗费教师的精力。

(4)平台运行、网络环境等都会影响学习效果。不明原因的反复认证不能登录,网络拥堵,观看不流畅等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心情和效果。

4. 2016春季学期学情统计分析及检验

2016年春季学期,试行预布置讨论主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观看视频,有针对性地讨论,碰撞出新的讨论话题,线下搜集资料,开展小组讨论。确保课堂讨论紧扣中心,突出重点,同时减轻学生课外学习负担,增加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课程考核仍然按照线下“课堂讨论”20%,“线上成绩”30%和“期末综合考试成绩”50%。其中线上成绩调整了“知识点测验”和“章节作业”的权重,观看视频调整为40%,知识点测验20%,章节作业30%,访问10%,线上讨论继续不计分。线上学习行为统计如表10。

2016春季学期学生观看视频平均时长略高于视频真实时间,最短的也接近全部视频的实际时长,离差率9.21%。这说明学生都看完了课程视频,部分学生可能是“反刍”的需要重复观看了部分章节视频,空转视频的情况明显减少。访问数统计平均136次,离差率36.15%,也比较接近真实情况,离差率偏高可能是由于学习习惯差异,有的同学倾向于零星学习,而有的同学喜欢集中时间学习。线上讨论基本延续了原来的状况,主要是一些学习兴趣较浓的同学在参与讨论,其它同学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加线上讨论。知识点测验有所提高,平均增长2.13分,离差率进一步缩小,降低了4.4个百分点,反映出线上学习自觉性明显增强。章节作业也基本延续原来的趋势,而且杜绝了“白卷”现象。

(六)关注学习困难群体是翻转课堂的难点

实证分析表明,有些学生很努力地想通过视频理解相关知识点,通常表现为“反刍比”很高,花了很多时间观看视频,但是学习效果并不好,乐厥钡贾鹿劭词悠涤胱酆峡际猿杉ǚ聪蛳喙亍F涫担这部分学生正是课程学习的困难群体。如果任课教师不予以关注,他们就会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看客或者“低头族”。事实上,很多翻转课堂都容易演化为少数优秀学生的讲堂,对这部分优秀同学确实有丰厚的回报和意外的收获。他们不仅学到了课程知识,还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任课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需更多地关注困难群体,发现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要引导先进包容后进,做到享受优质教学“一个都不少”。

参考文献

[1] 黄雪娇,梁海青,赵可云.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述评:热点与趋势――基于CNKI文献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5(06):82-88.

[2] 郝林晓,折延东.翻转课堂理念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05):80-86.

[3] 秦炜炜.翻转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08):84-90.

[4] 陈明选,陈舒.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4(12):63- 67.

[5] 黄阳,刘见阳,印培培,陈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4(12):100-106.

[6] 杨宁,林丽征,徐梦诗.翻转课堂教学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新课程设计与实施[J].中国远程教育,2015(03):61-65.

[7] 吕晓娟.基于学生学习力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15(12):98-102.

[8] 潘国清.一种翻转课堂的螺旋模型及实现[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84-91.

[9] 苏仰娜,黄映玲.基于交互式实验模拟软件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与应用――以“虚拟多媒体教学系统”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5(10):60-67.

[10] 刘永琪,胡凡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伦理省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5(06):78-84.

[11] 于洋,傅海伦,张艳丽.“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下的“先学后教”[J].教学与管理,2015(30):111-114.

[12] 陈洋,胡凡刚,刘永琪,刘家良.翻转课堂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6(02):71-76.

[13] 尹达.对“翻转课堂”的再认识[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02):64-67.

[14] 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01):25-30.

[15]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05):5-10.

[16] 田爱丽.“慕课加翻转课堂教学”成效的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06):86-94.

[17] ALAN NOVEMBER,BRIAN MULL Flipped learning:A response to five common criticisms [OL]March 26th,2012.http:///2012/03/26/flipped-learning-a-response-to-five-common-criticisms.

[18] 钟启泉.翻转课堂新境[N].中国教育报,2016-05-05(05).

[19] 金陵.“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9):20.

[20] 刘健智,.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评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68-71.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4

一、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初步形成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通过研究,切实把握高中数学课程的学科特点,深刻理解高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寻求实现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一支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课标理念所要求的新型高中数学教师队伍;生成一批实施有效教学的典型课例,发表一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科研论文.

二、研究内容

1.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标研究

有效课堂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堂课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1)通过探讨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从而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阵地,也是课程改革主阵地,因而也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2)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为重新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提供一种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在强调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文化性及主体性等特质的基础上,将实践活动、交往、主体性作为理论基石,为重新建构现代教学的教学策略理论框架,提供一个新的解释系统,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辨的提升,理性的思考.

(3)通过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揭示课堂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研究,帮助高中数学教师反思和克服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传统教育观念,摒弃片面追求分数而压抑学生发展,以及目前在急功近利价值取向影响下所造成学生虚假发展的严重弊端,增强高中数学思维活动的意识,增强教育改革的意识,明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方向和主题.

2.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及操作策略研究

(1)本课题将分三个层面展开研究:教学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实施策略和课堂教学评价策略.在准备教学时,教师必须要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型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教案是否有效主要是看后续教学实施行为即40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益如何.课堂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的一系列行为,它可以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与课堂管理行为.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指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评价指标围绕本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着眼于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课堂评价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施:专家、同行的评价评价和学生、家长的评价.

(2)由骨干教师来承担子课题的研究,实施行动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研究操作中,探索出符合本校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3.课堂有效教学的课例、案例分析

本课题旨在以课题研究为方法,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石,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与反思,摸索出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般策略与方法,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提高专业素养.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的基础.探究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得以培养和健全,可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是学生熟悉的.利用这些题来改编成可探究性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收效颇丰.学生往往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构起一种不协调,这样不协调很容易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让学生尝试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求问题结果的热情.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探究,达到开发智力、增强能力的目的.

三、问题研究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5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1-1]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1-2]总结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经验教训,探索课堂教学规律,研究和把握课堂教学要领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查询,发现近三十多年来专家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领的研究不够系统,相对薄弱。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已有研究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提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四大基本要领,即教学准备立体化、教学实施“戏剧化”、教学评价常态化和教学创新持续化。

一、教学准备立体化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礼记中庸》)因此,要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在上课前做好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这是上好课的前提。上好课需要备好课,这是人人皆知的老生常谈。但是,关于如何理解和界定“教学准备”(即备课),关于准备什么或从哪些方面准备,关于如何做好教学准备等一系列问题,人们往往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据调查,确有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准备主体单一化、教学准备的内容简单化、教学准备的眼光短视化等不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倾向。要改变教学准备单一化、简单化和短视化等倾向,必须转变落后的教学准备观念,树立教学准备立体化新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准备立体化新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教学准备主体多元化。教学准备或备课多年来一直是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到课堂上去接受教师的“灌输”,这是造成课堂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教学准备主体由教师单一主体变为教师和教师指导下的广大学生,即实现教学准备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准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理想信念”部分之教学时,笔者作为教师不仅要围绕“理想信念”部分做好教学准备,而且还指导学生组成“学研小组”围绕“理想信念”的内容选择感兴趣的题目,利用课余时间拟就提纲、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或制作PPT课件,为在课堂上限时交流或展示做好准备。教学准备主体多元化的教学尝试收到了出人意料的积极成效。

(二)教学准备内容全面化。有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或备课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走向教学准备内容简单化的误区。例如,仅仅满足于对教材的熟悉,而对教学对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点、知识结构、价值取向、接受能力、专业属性等了解和研究不够,并且受教学习惯或教学惯性的影响,缺乏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探究,导致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不强。教学准备内容的全面化,要求不仅要做好上课的物质方面和钻研教材方面的准备,还要通过教学准备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彼此沟通和了解,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教师的角度,就是要把“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等方面统一起来、统筹考虑、全面准备。从学生的角度,就是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教材的有关重点内容,利用课外时间,选择题目、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开展调研、撰写文稿或制作课件(PPT)等。

(三)教学准备眼光长远化。据了解,部分教师的教学准备或备课常常是“就事论事”,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谋划”。其实,上好一堂课也许经过一定时间的突击努力能够实现。但是,上好每一堂课却并非易事,因为上好每一堂课是教师良好的综合思想素质与教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较好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基础、机智娴熟的教学手段、能言善辩的语言艺术、执着深情的事业追求,要真正上好每一堂课是不可能的。一位教师上好一堂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在自己整个教学生涯中上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非一日之功,需多年长期不懈的积累和锻炼,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和能力,没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决心和意志是达不到的。因此,必须坚持教学准备眼光长远化,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探究、终身实践的理念。

实现教学准备立体化,就教师而言,重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深刻把握教材

认真钻研和把握教材是上好课的基础。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走进教材:要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内容深刻理解、全面掌握;要对各章节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以及章节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融会贯通;要对教学目的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等准确定位;要依据规定的课时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表,认真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钻研教材不仅要走进教材,还要走出教材:俗话说,“台上一出戏,台下十年功”,教师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舞台”上有出色或高超的“表演”,就必须苦练“内功”,真正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意志和行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又高于社会实践,并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意义,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因此,要真正备好课、教好课,教师还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积极深入社会生活、投身社会实践,走进人民群众,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社会现实、把握时代脉搏、丰富人生体验、增长人生智慧、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分析、判断和思辨能力,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必须学习中外历史、面向世界未来,要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中正确把握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教师必须博览群书,除本专业方面的书籍以外,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和科普知识等都要广泛涉猎,博学多识,方可在课堂教学中旁征博引、挥洒自如;教师必须学会走进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走出教材但不脱离教材,以教材为纲,以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现实素材为目,纲举目张,相得益彰。

(二)深入了解学生

不了解学生,教学就缺乏针对性,甚至会出现部分教师谓之“对牛弹琴”的尴尬局面。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辛辛苦苦上课,学生却不买你的账——上课玩手机、看闲书、听音乐、乱说话,有时迟到或借故请假,甚至随意旷课,学生懒散无聊,教师苦恼无奈。教师缺乏成就感,学生缺少满足感。究其原因虽然甚多,但教师对学生不甚了解,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是重要原因之一。了解学生主要解决“了解什么,如何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了解学生主要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变化、心理特点和心理变化、愿望需求、知识基础、能力素质、志趣爱好、行为习惯、人际关系、专业类别等,教学中必须从学生上述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以求事半功倍。第二,了解学生主要通过开展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个别访谈、利用校园网建立在线思想交流服务平台等方式进行,同时也可以在各个班级建立调查大学生思想、心理和需求变化的学生信息员制度,充分发挥学生信息员的积极作用。

(三)科学选择教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要圆满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选择科学、适宜、高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和教育力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主要是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所决定的,不存在万古不变、到处适用的方式方法。正确的适用的方式方法总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联系。”[2](P110)因此,选择教学方法,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要遵循课堂教学规律和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及其不同特点精心选择。

二、教学实施“戏剧化”

教学准备立体化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而教学实施“戏剧化”则是上好课的关键环节。教学实施“戏剧化”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借鉴戏剧艺术的方法和手段,经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角色定位合理化、步骤设计科学化、教学手段艺术化,充分发挥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事实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艺术的力量和集体的力量,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教育力。

(一)角色定位合理化。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角色定位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弊端:教师集“编剧”、“导演”和“演员”的角色于一身,学生只扮演“听众或观众”的角色;教师站在讲台高高在上、单向“灌输”、“一言堂”,学生在下面被动接受;教师是知识“权威”和道德“判官”,学生以“服从或顺从”的身份出现;有时教师热情高涨、慷慨激昂,而学生则无动于衷甚至偷开小差。针对上述情况,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角色定位合理化,即由教师主要扮演“编剧”和“导演”的角色,放手让学生扮演“演员”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由单向“灌输”、“一言堂”向多向互动、“群言堂”的转变,实现由“权威—服从”型师生关系向民主平等型师生关系转变。笔者的教学实践证明,角色定位合理化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与探索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步骤设计科学化。“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与各步骤所需时间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尽管教学步骤视不同情况要有所不同,但就一般而言,应包括‘引子(或序幕)、发展、高潮、结束’四个基本步骤。四个步骤紧密相联、环环相扣、前后呼应、有机统一。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81.48%)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设计得像一出引人入胜的话剧,让学生随剧情的逐步展开(序幕、发展、高潮、结束)去思考、去探讨、去领悟……”[3—1](P156)

引子或‘序幕’是一节课的导入与开始。“发展”与“高潮”两个步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发展”阶段侧重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阐释和学习,“高潮”阶段更侧重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的运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育法治精神、促成崇高信念等。“发展”与“高潮”阶段不可割裂,各有侧重,又相得益彰。“结束”阶段一般包括课堂小结(与学生共同回顾、归纳本次课的要点,理清思路,突出重点,加深印象);设计“悬念”(激发学生对下一次课的求知欲望);课堂练习(检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布置作业。“结束”阶段虽然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视。好的结尾不但能够起到画龙点睛、开启心智、升华精神的作用,而且为下一次课埋下伏笔。[3—2](P156)

(三)教学手段艺术化。教学手段艺术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语言、悬念、视频以及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段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手段,但并非每位教师运用的教学手段都是艺术化的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只有艺术化的教学手段,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步入乐学、善学之境。正如古人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当然,实现教学手段艺术化,使学生达到“乐学”之境界,需要长期不懈地学习、探索和实践。

三、、教学评价常态化与教学创新持续化

教学评价常态化是指教师经常通过师生坦诚座谈、发放简易问卷或利用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了解、评判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其变化,以便及时总结经验、弥补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评价常态化要求教师更加重视课堂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并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常态化课堂教学评价的维度。一般来说,评价、判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考量:一是课堂教学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思想目标、态度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等)的达成度,二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度(即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得到调动和发挥的程度),三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总体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解),四是教师从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和愉悦感之强弱程度。

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常态化与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的有机统一。学生永远不会满足于教师已有的教学水平,教师必须在教学评价、教学反馈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更高教学水平的期待和需求。教学评价常态化是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的前提条件,而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是教学评价常态化的必然归宿,两者密切结合,统一于提高教学实效性的过程之中。据调查,对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说,即使教学效果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他们还是倾向于按照多年养成的教学习惯来上课,因为这样上课轻车熟路、比较省心省力省时,而教学改革创新则意味着将付出更多心血。这说明教学评价常态化必将受到相对固化、保守的教学习惯或教学惯性的制约。教师要克服惯性思维和保守性教学习惯的约束,坚持教学评价常态化和教学改革创新持续化,必须确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增强教学自觉和教学自信,树立“四种意识”:一是自我超越意识——不满足个人已有的教学成就和教学水平,挑战自我教学水平极限,在教学上不断战胜自己和超越自己;二是教学民主意识——对学生以诚相待、平等相待,善于倾听学生意见,集思广益;三是探索研究意识——通过常态化的教学评价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探索和研究教学的奥妙和规律,培养提高教学研究兴趣,增强教学研究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教学完美意识——教学上追求卓越和完美,永不满足,永不懈怠。

总之,教学准备立体化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学实施“戏剧化”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学评价常态化是上好课的条件,教学创新持续化是上好课的动力。四个方面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统一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构成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基本要领。全面、正确地把握上述基本要领,是增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科学性、针对性、时代性、艺术性和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DB/OL].2006 [2011-11-03].hainu.edu.cn/sxzz/asp_hainu_show.asp?id=29233

高效课堂的基本理论范文6

关键词:新颖与智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构建

1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是系统地教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的思想政治道德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端正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及坚定政治信仰的主要渠道[1]。尤其是现阶段,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处于关键的转型期,各种不良思潮纷纷冲击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这种前提下,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效课堂,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学生获得相关的思想政治课程基本知识,还关系到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任务。但由于政治课程本身的特点,始终被学生认为是比较枯燥乏味,教学效率不高。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新颖与智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听课积极性。

2 融入新颖与智慧,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效课堂的主要思路

2.1 转化课堂知识内容,调动课堂积极性

长时间以来,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是被人看作是一门很枯燥的课,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真正的运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髓,课堂平铺直叙,照本宣科。有些学生是从来就不想听,有些学生想认真听,但听不了多久也是实在无法继续集中注意力听,昏昏欲睡。导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至,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情况,不要说高效课堂,就连基本的传授理论知识都困难。因此,我们要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效课堂,首先就要从课堂授课模式入手,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融入更多的智慧,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让学生始终带着兴趣去听课学习。比如学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部分知识时,为了增强学生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内涵的理解,教师可以借用“量体裁衣”做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进一步阐述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高、体积都在变大,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变大,只有根据身体变化做出来的衣服才会更加合体。学生听完这个例子后,很快就明白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关系,也自然会感觉这个很有意义。教师在借此进一步深入讲解,学生自然都会最终明白,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辨证运动,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得以持续[2]。

2.2 加强理论联系实践,提高课程实用性

大学生不爱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这门课空洞而抽象的理论过多,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太多知识缺乏具体的依托点,导致学生一是不知道学的什么,二是不知道怎么能听懂,三是不知道听懂了有什么用,就这三点就让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望而生畏”,但又苦于,这些课都是必修课,无法逃脱,只能耐着性子学。其实,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哪一门,其基础的理论都是来自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而我们要分析现实问题,解决实践困境,必须要依靠实践,在实践中寻找真理。正如所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实这就是对实践与理论的一种客观论述。我们学习也是如此,当真的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的平台,“智慧”的模式把理论与实践串联起来,学生自然就会恍然大悟,瞬间感触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和意义,其学习积极性自然不在话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需要把握这样几个原则:首先是应该联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其次应该联系教育对象的知识结构、经验历程等实际;应该联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解决教育对象在思想中存在的模糊认识;联系历史发展的实际;联系理论发展的实际[3]。比如学习改革开放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所在城市的变化,用图片、影像资料、参观和真人切身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们真实的感受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用一组组鲜明数字、一幕幕生动的影响,生动的展示出改革开放为这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所带来的转变。学生自然都会感觉到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也就从实践中找到了知识的支撑点。

2.3 完善课堂授课语言,增强教学艺术性

语言是课堂教学最主要的工具,也是传递知识最主要的载体,因此很多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制约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语言艺术性,一方面体现在授课音色、音质本身,另一方面也在于语言表达技巧。首先从音色、音质本身来说,很多教师会说我的嗓音是天生的,这个怎么改变,其实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术化语言技巧不是要求教师去改变声音,甚至要用“假嗓子” 。具体来说,教师美化声音不是完全改变天生的嗓音,而是以自然真诚为目标,通过训练实现语音清晰标准,语速节奏适当,音量及时调整,语调抑扬变化等等,让教师讲话更有魅力,也让学生感到新鲜[4]。另外,教师要学会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藿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5]”。比如,讲一些抽象的概念时,一些理解能力差的学生的确无法理解,或者回答问题回答不上来,教师切勿一味的批评。因为大学生普遍比较敏感,往往教师一句不经意的批评可能会影响他对整个这门课程的看法,因此,教师要更多的使用鼓励语言。比如回答不上来,教师可以适当的提示,即使真的回答不上来,教师也可以说看来这位同学的确是太紧张了,没关系,先坐下再想想之类的话。学生自然会感觉教师很理解自己,而且对自己给于了鼓励,他就会愿意去继续学习。

3 结语

高效课堂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具体到教学实践中,如何融入新颖和智慧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授课内容,也要相应的调整授课思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岸琳.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探讨[J]. 河南农业,2011(6).

[2]侯素芳.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趣味性教学的思考[J]. 科技咨询导报,2007(6).

[3] 王振华,刘继高.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三要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