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例6篇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1

【关键词】历史 教学 重视 处理

一、重视知识信息处理的原因

重视知识信息的处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首先,从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来看。高中学段历史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更好地把握现实和未来,并为其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从历史教学的任务来看。历史教学的任务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过去的人和事,也就是历史知识;二是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过去人和事的途径和方法,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是重点,是中心

再次,从历史教学本身的特点来看。历史教学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历史教材所提供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记载而不是历史本身。历史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教材这一手段,使学生去感知、理解和把握动态的、复杂的历史运动过程,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历史教学必须将知识信息的处理作为中心内容并坚持不懈,贯穿始终。

二、处理知识信息的基本原则

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明确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向,是有效地处理知识信息并使教学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进行的保证。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知识信息的处理应注意遵循整体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针对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从教学的整体内容出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认识和处理整体内部各要素的地位、作用、属性,揭示其内部的各种内在联系,最大限度地获取知识信息并进而形成理性认识的教学原则。

2.理论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以历史理论为指导。

历史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进行历史思维的核心,也是开发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理论。历史教材中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充分体现了历史理论的运用;历史概念更是理论思考的产物。

3.针对性原则。即历史知识信息的处理要根据历史教学的目的、方向、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有的放矢的来进行。具体说来,应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知识信息处理的针对性。

一是在高考的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三是在考查方法上,坚持将多种因素和谐地、实质地结合起来,统一于试题之中。二是对教材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分类处理,突出内在联系;三是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多角度立体分析,形成全面认识;四是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深化、拓宽、拔高处理,加深理解,凸现隐性知识;五是加强理论渗透,突出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良好历史思维能力,力求智能的统一和同步发展。突出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增强知识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目的性,而且也为历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历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三、处理知识信息的主要方法

科学、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历史知识信息的不同类型和构建整体性、立体性、有序性知识体系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吸收、借鉴各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对知识信息处理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1.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现代学习方法理论指出,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唯一正确法则。据此,整合教材,建立知识结构,就成为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首要问题和必要方法。

2.范例解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率。范例是指那些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处理历史知识信息的过程中突出范例解剖法的运用,就是使学生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学习加深对同类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实现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的效率。

3.问题驱动、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正是由于问题的不断出现,才推动学生去探索新知,使思维不断向深度、广度上扩展。据此,在对知识信息的处理中,必须根据历史知识的特点和教学要求,针对学生知识和认知上的薄弱点,以深化、扩展知识为目的,设计出简明、切题、恰当而又富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不断感到自己在掌握和理解知识上还有这样或那样的“空白点”,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入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历史思维能力的目的

4.类比联想,活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类比联想就是通过联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问题连接起来加以类比和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而受到新的启示,产生新的思路,得出新的结论。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维发散性、知识迁移性和虚拟性的特点,是促使思维由浅入深、由分散到整体、由无序到有序、由平面到立体的重要方法。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2

【摘 要】高中历史是文科的代表学科,不仅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有着显著的作用,也对学生的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正因为现阶段高中应试教育的压力,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能按照考试大纲,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强化教学,让学生强行记忆整个历史重点知识。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只能学习到被提炼出来或者总结后的历史知识与理论,整个高中历史细节教学的缺失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层次难以深入,而历史教学的效果也只能停留在应付考试的阶段中。因此,文章结合实际的教学经验,对高中历史细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以为历史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历史;细节教学;教学策略分析

历史细节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能够为历史知识的探究找到更多的切入角度,也能直观的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因此,在实际的历史课程教学中,适时的补充一些历史细节知识可以更加丰富整个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并提升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中应试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学习任务也越来越严峻,因此,有限的历史教学课堂都变成了知识点提炼与总结的强化教学课堂,历史细节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逐渐被忽略,而正是这种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了学生应试能力强但历史基础却非常薄弱的现象。因此,在现阶段高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的对历史教学进行探究,为历史细节教学提供必要的策略。

1.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入历史细节知识

以人教版教材为载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为例,整个课程的教学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以及教学实践的紧迫,即使在教材中有一些小的备注,教师也只能对教材中提炼的重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以最高的效率让学生记忆整个历史考核的知识点。因此,按照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突然补充一些历史细节知识,则会表现的非常的突兀,并且课程的衔接性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如果在一个章节知识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借助教材后面的大事年表,并以历史细节帮助学生记忆知识,这种方式下,一方面,历史细节的教学与课程的衔接更加的紧密,另一方面,历史细节教学的作用也能直接体现在对于学生成绩提升的方面。

例如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以大事年表为依托,在谈及新中国发展与统一的问题中,补充入邓小平与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基谈话的故事,进而以故事中邓小平的发言来引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让学以1982年发生的谈话故事来记住一国两制首次提出的时间。这种历史细节的补充,既能使得学生对于每个大事件都能够更好的记忆,更能让每个历史细节结合实际的事件发挥出其推进知识点记忆的功能,进而,即使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历史细节教学也能通过有效的方式逐步的展开。

2.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多渠道开展历史细节教学

由于国家对于高中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级中学自我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高中都配备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网络资源的丰富,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补充渠道变得更加的便利化。因此,在推进历史细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帮助,丰富整个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将整个历史细节教学工作逐步的带动起来。

历史教学纪录片应用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创新,虽然在整个高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时间显得非常的紧迫,因此高中教师往往会充分的利用时间督促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背诵,但是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却忽略了多渠道方式进行历史知识传授的优点。借助历史纪录片,学生不仅能够结合自己的教材,对教材中提到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并以视觉和听觉的帮助强化整个知识的记忆效果,同时还能够在历史纪录片的介绍中,明确各个事件发生时的细节故事,尤其是在历史画面重新回顾或者是事件当事人或研究员对某一事件进行解读时,学生能够了解的历史细节最充分,而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以及对于部分历史人物的认知也能够做到更加的全面。

3.有效的课外阅读,补充课内历史细节教学的内容

由于高中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即使采用有效的措施来推进历史细节课程的教学,教师也不能很好的将整个历史细节教学工作完善的开展起来。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高效利用好自己的时间,以课外阅读结合课内知识的形式,来有选择的选取课外书籍,进而对课堂历史细节教学的内容做有效的补充,强化整个历史课程教学的效果。

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某一知识点适时的为学生推荐部分优秀的书籍,让学生能够在假期的阅读中既获得课外知识的补充,又能联系课内知识,提高自己的成绩水平。例如在人教版历史课程《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这一章节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就可以以课程内容的本身为载体,在讲到孙中山呼吁革命、倡论共和等历史细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三十三年落花梦》,让学生在作者宫崎寅藏对自己革命故事进行回忆中,逐步的丰富相关的历史细节知识,也从侧面加强对孙中山先生的了解,进而通过这种阅读的方式,学生的历史细节教学内容又能得到合理的补充。

结束语

高中历史课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以及成绩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作用,而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历史细节教学同样能够起着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强化学生历史知识理解程度、推动学生历史成绩提升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借助有效的措施,推进历史细节教学的有效开展。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大事年表为依托,逐步补充入历史细节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多渠道开展历史细节教学;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书籍的推荐,以有效课外阅读的方式,再次补充课内历史细节教学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徐华绒.试谈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5):81-82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3

一、复习阶段为什么要整合教材

1.整合教材是优化复习内容的需要

通过整合舍弃教材的枝节内容,保留教材的骨干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简约而集中。这样既有利于教,也有利于学,既有利于节省教学时间,提高复习效率,又有利于师生把握教材的核心内容,对重点、难点知识进行重点突破。

整合可以使复习内容变得有序、完整而系统,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宏观历史,便于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的深刻理解。

2.整合是提高复习效果的迫切需要

整合教材使复习的角度和内容有别于新授课,可以有效避免雷同与重复,可以产生对学生的“新异刺激”,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整合,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纳入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记忆保持;整合把对教材内容的平面叙述变成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而从不同的角度组合教材内容,又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因而,整合特别有助于发展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3.整合教材是提高应试水平的现实需要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非常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阶段特征、历史发展过程,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对宏观历史的认识,要求学生从整体上、结构上把握知识内涵,认识历史知识的价值,即使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低层次要求,也不仅仅是再认、再现孤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强调了再认、再现的系统性、完整性、透彻性。高层次的“历史阐述”和“文字表达”更是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整合教材的要求。教材本身是平铺直叙的平行系统,而中考命题思路则是专题形式的立体系统,因而复习过程中不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就无法适应考试要求。分析近几年的中考问答题,对整合知识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1)要有比较精巧的、有别于原教材的整合角度;

(2)要有鲜明的历史基本主题;

(3)要对整合教材进行深入的思维加工,即概括内涵、揭示特点、说明原因、分析影响、比较异同、得出结论。

整合教材是教师应该钻研的基本功。整合得好,复习内容就精而准;整合得不好,复习内容就散而废。所谓整合得好,是指抓住了基本主题,揭示了历史知识内在联系,反映了历史知识的核心内容。整合水平的高低,反映了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而要整合好教材,教师必须做到深刻理解各章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深刻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就学生而言,必须学会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来指导接受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

二、整合的原则及方法

1.联系原则

历史知识有着前后相承的因果性、左右交织的关联性;历史知识的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整合的依据,发现并揭示联系是整合的任务。因此,不能离开联系搞“拉郎配”。

2.主题原则

能否提炼出覆盖教材的核心内容、体现中考能力要求的鲜明主题,是决定整合质量的关键所在。复习课必须用鲜明的主题来贯串、归纳、组合历史材料。

3.复合原则

对教材的整合是对教材内容的立体分析,处于教材支配地位的核心知识必须放在多维结构体系中反复考察,这样才能全面、深刻理解其内涵,认识其价值。如“新经济政策”既可以放在一国范围内看苏俄经济政策是怎样根据本国实际而调整的,也可以放在世界范围内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政策作比较,以揭示社会主义国家是如何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巩固新政权的。总之,对重要的历史材料,教师和学生要学会“左顾右盼”,反复利用,对它作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

4.层次原则

这是指整合内容可以是多层面的,师生可以根据复习要求分层次对课本内容进行整合。可以先从史实角度,再从理论角度整合;可以先整合单一历史现象,再整合复杂的历史概念体系。总之,整合要遵循由史实到史论,有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5.思维原则

思维原则要求师生带着思维要求去整合。整合不是简单地对历史知识的堆砌和罗列。要使整合的内容具有内聚力和生成力,离不开用思维主线贯串材料,离不开对历史材料的归类、概括。思维原则还要求师生带着观点去整合,以求使整合内容涵盖知识、观点、历史思维方法三方面要求。如整合“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就必须带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概括历次调整的核心内容,分析调整原因,说明政策调整的历史影响。带着观点和思维要求去整合,可以使整合的内容更深刻,更有力量,更能说明问题。

依据上述原则,整合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以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为核心

第一,把涵盖众多章节的重要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如“国民大革命”涵盖4节内容,完全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复习,可以重点考察国民大革命兴起的历史条件、大革命的含义、大革命的过程、结果、历史影响以及各阶层在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可以分析产生大革命最终结果的原因。

第二,抓住重要历史现象产生背景条件来聚合内容,或者抓住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影响来发散内容。如复习1931―1937年的历史,可以抓住“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四件大事分别考察共产党、亲英美派、爱国将领、工人农民、学生、英美等各种政治力量对待四大事变的政治态度、政治活动及政治影响。

(2)以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思想为核心

第一,综合历史人物的活动,概括历史人物核心思想,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并作出正确评价。

第二,分析、比较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活动,说明其历史影响。

(3)以历史现象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核心

可以从点、线、面三个角度去整合。如整合“一战后、二战后、20世纪六十年代、九十年代世界格局的演变”等。

(4)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核心

如19世纪晚期到“一战”前夕是特定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经济上垄断,政治上逐步民主化,对外扩张增强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抓住这一特点,可以概括、串联若干历史材料。

(5)以历史观点或者历史结论为核心

可以用历史观点来统率史实,用史实来说明结论。如抓住“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观点,就可以把各个时期资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4

转变认识

在高中阶段文、理选科之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尴尬与无奈:理科能力弱的学生,在走投无路之下,走上了文科学习的道路;而所谓能力强的学生则对以历史为代表的“死记硬背”文科不屑一顾。历史学科给人的印象就是一门思维力不足的学科,只要态度端正都能学好的学科。

事实上并非如此,历史学科有着其深刻的思维力和缜密的逻辑性。通过教与学过程中的整体认知,同学们日益感受到了历史学科的内在逻辑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材中的中国史部分,呈现了一幅中国人民由专制到追求民主,再到最终实现民主的斗争画卷。中国古代政治核心内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近代中国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中国政治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过程,也就是三大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三个时期的政治演变紧扣专制到民主,既体现了时间的承接性,更在内容上体现着一种内在的连续性。整个过程主题鲜明,线索清晰,联系紧密,无不展现着严谨的逻辑美。缜密的逻辑推理,赋予了知识更多的活力,而不是枯燥乏味、杂乱无章的堆砌。课题研究让更多的学生开始发现历史学习中蕴含的智慧与魅力。

提升自我效能感

由于对历史学科学习方法论上的认识不足,历史学习曾经让很多学生苦不堪言,望而却步。如何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历史的信心,尤为重要。两年来,笔者更加自觉地关注知识的宏观构建与整体认知,积极主动地实施“整体认知”教学,学生也能在笔者的指导下,逐渐走出历史学习的误区,整体认知的意识与能力不断得到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从原先惧怕历史学习,开始慢慢向乐于学习历史转变,“学好历史,我能行”的信念也渐渐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

课题研究过程中,笔者还十分重视用整体认知这把钥匙来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力的潜能。通过两年多的实践与锻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大为提升,现在一节课,甚至一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撰写提纲,已经没有太大的问题。虽然提纲千差万别,结构还不是很完美,但同学们都能用“整体”的视角来看待知识与学习,有了他们自己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他们的历史意识不断形成,他们学习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前面提到的,有同学主动提出来给同学们上节课,记得有一节是《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是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多而且抽象的一节课,笔者当时还是有点担心,但结果还是出乎意料,讲课的同学非常自信与镇定,对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与贸易体系界定清晰,对事件前因后果分析也是比较准确的,虽然语言上略显稚嫩,还带着些紧张,但他们对学习历史表现出的自信和对历史学习所展示出来的能力都让人无比欣慰。

拓展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两年多的课题研究,笔者逐渐将“整体认知”确立为自己教学的一种新方法、新模式,设置了凸显“整体认知”特色的课堂教学流程。链接生活知识,寻找与本课内容有关信息;链接前面知识,探寻与本课内容的关联性;宏观把握知识,建立起本课内容框架结构;链接后面知识,探寻与本课内容的关联性。通过这四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整体感知了本课内容在单元中的地位,同时也让学生对本课知识间的内容有了整体把握,使学生历史学习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与提升。

在讲授高中人教版《辛亥革命》一课时,通过对前后知识的链接,笔者让学生厘清前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能清楚地看到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链。

在自身教法与风格调整之时,笔者也将“整体认知”方法推荐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也有意识地将“整体认知”作为自己一种新的历史学习方式,给自己进行一场历史学习的革命,让“整体认知”成为学生们历史学习的一种习惯。

只有注重整体认知的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习,突出历史知识的整体建构,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历史知识的本质,领悟到历史学习的真谛,并将自己不断从传统的认知与行为中解放出来,从而产生巨大的历史学习力。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5

现代教学;教学设备;历史课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64-01

1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1创设形象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的历史学习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历史学习信息最可取的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形象、生动、直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增加视觉、听觉的信息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科学合理的历史场景,使学生悦耳、悦目、悦心。

1.2增大课堂教学信息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历史知识的传授,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历史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抽象的历史知识以直观、生动的动画或闪烁的文字、变化的图像等手段呈现,课堂教学的容量明显地增加,学生对重要历史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程度大大地增强,教学效率也会明显地提高,节省下来的课堂时间,将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再现的历史现象、历史场景,进行信息处理和图像输出,使学生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变抽象不可视为形象可视,有利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加深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探索和把握。

1.3创设多主题德育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目前我们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内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场景,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是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和策略

2.1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有机整合的主要模式。投影、录音、录像、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在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时主要表现为三种模式:(1)基于多媒体电脑的多媒体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模式。(2)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模式。此种模式是对学生学习方式产生影响最大的一种模式。(3)基于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模式。这一模式是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尝试的一种模式,其针对某些历史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虚拟场景,使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境中自主地学习。

2.2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学习过程的整合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主要有认知、调控、资源等策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图片、图表、图像等历史资源,对其进行理解和表达,改进认知策略。我们可以教会学生在互联网上搜寻资料、使用远程资源、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获得在线咨询、在线支持,培养学生自觉地控制整个历史学习过程。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完成历史学习目标,掌握对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检索、评价、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而改善调控策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互联网上的一些历史学习网站,扩大其搜索历史资源的范围,让其感受到自我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的快乐。

2.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过程的整合策略。在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整合过程中,教师必须将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联系起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优化,以友好交互的方式将其集成、加工处理、开发为学生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获取高中历史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从而将高中历史知识有效地融入现代教育技术之中。具体地说,主要表现为:

第一,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构建了一个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建筑、课堂、图书室以及家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还包括历史学习资源、教学策略、学习氛围等,它是与高中历史教学共存共生的,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第二,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功能的扩充,历史教学内容突破了对教科书和教辅材料的局限,实现了历史教学资源的多样化;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再现功能的出现,对一些抽象的过程、微观的历史现象进行模拟,对以前社会动态的过程、瞬间的历史现象进行定格分析,使历史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虚拟功能的运用,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摆脱了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产生了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也更加全面;随着现代教育技术超文本功能的完善,历史教学信息组织表达的最优化,使过去难以实现的教学设计变为现实。

3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整合的对策建议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一次改革,其为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打开了教改的思路。在具体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特点,切实处理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时间、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产生的效益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带来的体验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大容量的历史信息输入,让学生体会到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课程整合带来的学习快乐。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高中历史知识整理范文6

进入高中阶段后,大部分学生沿袭初中阶段学习历史的方法和习惯用于学习高中历史,结果往往出现"水土不服"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先清楚初高中历史之间在体例设计、目标层次、发展方向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而选择适合学习高中历史有效而科学的方法。

在体例设计上,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了专题史模式,从宏观视角突出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线索和基本特征。内容比较抽象、枯燥、不易掌握。初中历史教科书则采用通史模式,从微观角度切入详细介绍某一时期的历史全貌以及各个要素(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之间的相互联系。内容相对简单、生动形象且趣味性强。在目标层次上,根据初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对知识需求程度各异,初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只需学生能识记和叙述基本的历史史实和时间,而高中阶段历史的学习要求则在此基础上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各项能力。在发展方向上,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打好历史基本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高中阶段的学生则需具备一定地解释、思考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简而言之,初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积累者,高中生要做一位历史知识的运用者。

正是初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存在上述差异,高中生如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掌握并能灵活应用高中历史学习所需的方法和技巧,则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不再是一沉重的包袱。笔者就结合自身对高中历史学习方法的探索和研究,谈谈高中阶段最常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构建历史知识框架使之条理化、体系化

根据高中三年所学内容范围的大小,可将知识框架分成单课知识框架、单元知识框架、专题知识框架。单课知识框架是指每课结束后,学生自己要把本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之一目了然。如人教版必修一《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学生学完这课后可参考下面方法进行梳理。

单元知识框架可本单元内容或将几个内容相关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梳理。这主要将知识点连结成知识链,也可列出细目或是构建知识网。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历程的整理:(1)发展脉络:萌芽于战国;建立于秦朝,发展于汉至元,强化于明,达到顶峰于清。(2)发展演变的依据及趋势: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不断加强直至顶峰,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相关主要措施:加强皇权的措施: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立军机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秦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度――科举制。

专题知识框架容量丰富、内容全面、知识点环环相扣,联系紧密。它最大的特点是打破教科书的章节体系,把同一性质或同一类别的知识归纳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如在总结人教版必修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历程时可将第二单元和第八单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罗列。我们得到这样一个过程:从新航路开辟伊始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时期世界市场得到拓展――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二战结束后不久建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掌握科学记忆方法,从容应对来自遗忘的挑战

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可以发现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命题者命题的主阵地。这也切合高考历史能力要求中所说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历史过程的能力的要求。因此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应重视强化历史知识的记忆。但历史知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如按部就班进行逐个记忆,一则耗时耗力而且难免会有漏网之鱼,再则读后忘前,前后不能呼应。要能把所有知识一网打尽谈何容易?大多数学生在这方面都感到力不从心。不过,只要掌握科学的解决方法,任何问题都可变得迎刃而解。拥有持久记忆的方法也例外。下面就介绍一些在高中阶段常用的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1)归类记忆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归类可按时间线索、人物活动轨迹、事件发展脉络等方式进行。通过归类记忆,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历史知识进行概括,提炼成几个要点,学生能言简意赅地掌握其要点。通过要点回忆出其中的具体细节,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3)规律记忆法。历史本身就是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一梦学科。记忆知识点时抓住这一方法既可有效增大记忆容量又能从整体把握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我们在复习中国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时,可将第一单元、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进行整合作为一个体系。从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到秦朝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再过渡到近代中国人民在反侵略同时开展探索追求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努力,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才实现这一愿望。这过程时间跨度虽长,但由于掌握了历史发展的规律,线索很明朗,记忆过程应该很轻松。(4)比较记忆法。有比较,才会有发现。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从而理解历史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复习古希腊民主政治时,我们可以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之对比,从中发现两者的区别并进一步分析两者存在差异的原因从而得出一定的认识。这种方法能可学生在比较发现中形成对历史事物的理解,加深对历史事件的印象,记忆的深刻性不言而喻。(5)重复记忆法。孔子曾说:"温故而知新"。记忆的深刻性正是靠知识对大脑的反复刺激才形成的。重复记忆的方式很多,大体说来有两种,一是通过默写或背诵的方式重新呈现记忆的内容,查出遗忘部分并对其反复强化增强记忆;二是通过题目训练的方式对记忆知识进行反馈,通过检测结果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