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例6篇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1

【关键词】课本;实验教学;科学素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提高每个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般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生物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把生物课上出“科学的味道”,笔者认为,不管是哪个实验,其过程本身都蕴藏着特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科学方法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是不可替代的,这些实验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素质方面也有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师生的“教”与“学”的活动,科学实验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在此,人教版初中生物学课本安排了大量的实验;笔者认为可巧用这些课本实验,并通过这些课本实验资源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本人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所启发。

一、通过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要学会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为此,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排了“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以及《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操作能力的科学实验。教师在教学这些实验中,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动手实验前教师提出明确要求:一是玻片标本上的观察材料一定要对准通光孔的正中央。二是当转动粗准焦螺旋时,一定要缓慢,且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三是在转动粗准焦螺旋过程中,若看到划迹或污点,只需轻轻上下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找到物像。

教师对部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错误现象,教师应及时指出其错误的原因:第一,物镜下降时没用眼注视物镜。第二,对光完成后还在移动显微镜。第三,不注意用左眼观察。又如,在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部分被遮光部分的叶片遇碘也变蓝,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首先,可能是叶片遮光不严,有散光照射进去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其次,因为叶片遮盖前没有对植株进行一昼夜的暗处理,造成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没有完全耗尽。

二、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研究的是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一切均尊重事实和规律,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能力。为此,笔者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先提前设计了一些问题;倒如:①小猪刚出生就会吃奶吗?②一只幼蛛从刚出生之日就会结网吗?③在你看杂技时小猴会骑自然车是一种什么行为?④菜青虫为什么总是取食十字花科植物?⑤海豚会模仿人表演高难动物?等等,然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具体实地观察,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学生印象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

又如,根据我校校园环境,在教学到“社会行为”一节内容时,“群体中的信息交流”课文是这样描述的“群体中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教师根据此论述,布置学生在校园周边蹬下观察正在地上“牵线”的蚂蚁,然后收集人的一定量唾液,放入正在“牵线”的蚂蚁中,然后观察后面的蚂蚁是不是找不到原先的行进方向,由此学生可以得出“蚂蚁的通讯”是通过气味进行的,细菌学家弗莱明通过观察和研究菌落而发现了青霉素,大量的事实证明,观察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笔者在教学时,之前先布置学生回家或到市场上收集粒大饱满且活的菜豆种子,用较大的一次性喝水杯,然后用一根小木棍分别在其位置的上、中、下部用细线绑上三粒菜豆,然后向怀内放水齐至中间一粒的一半,让另一半暴露在空气中,这样下一粒种子完全浸没于水中,上一粒完全暴露于空气中,让学生把杯子放在温暖的地方,过段时间,叫学生观察,然后教师问学生哪一粒种子能萌发?学生肯定能答出是中间那粒,然后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自己总结出:①适宜的温度;②一定的水分;③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进而教师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本实验是在温暖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把本实验置于低温条件下(如冰箱中)行吗?进而引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设置。教师通过以上探究性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四、让学生在课本实验中感知领悟,培养科学素养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通过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一些简单的仪器,学习实验基本知识,了解一些基本的分组实验,包括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一节内容时,学生可从教材中知道,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没有消化食物的酶。这时有学生会困感,唾液是一种消化液,它含有消化淀粉的酶,胆汁也是一种消化液,但不含消化酶。胆汁对于食物的消化究竟起什么作用呢?课堂中,笔者让专职实验员分发给每组实验的学生两支洁净的试管,让学生向两支试管各注入1亳升花生油,然后分别向其中一支滴入几滴新鲜的猪胆汁并摇匀;作为对照,另一支试管滴入几滴水并摇匀。约30秒后,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两支试管内的花生油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时教师再加以解释,学生不难理解。通过本简单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的精神,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目的。

五、提高学生对课本相关知识的验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2

【关键词】:提高 生物科学素养 途径

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

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我国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主要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层次: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

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转贴于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三.学生生物学素养的培养途径

1.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的世界观是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学生们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3.科学、技术与社会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3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主要有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兴趣六个方面。通过在生物教师岗位上的工作体会,对生物科学素养的实施感触良多,有以前的的无所谓,到现在的逐渐重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全面的学生,具体方法如下:

一、根据课堂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教育

课堂教学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对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目标和主要内容之一,但许多教师仍在重视知识的灌输、轻视能力的培养,只重视结果的传授,忽略学习过程的引导,单纯强调考试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素质的提高。

从分利用教材,结合相关的内容,重视对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讲述科学家如何提出问题、创立假设、设计实验、从而确定事物内在的必然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得到规律,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可通过讲述教材中的科学史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创新成果是在逆境中诞生的,经受了无数次的打击和失败,有的甚至使人心力交瘁。比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期间,顶住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的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八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就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水稻。

课堂教学中方法运用也同样的重要,是教学的必要因素。教学的好坏关系到教学的成果与效率,探索法教学是种高水平的启发式方法,是学生处于一种“真正”是在发现和探索的状态,如在讲解“孟德尔”的是杂交试验时,老师先不告诉学生应得出什么样的结论,而是展示科学家的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由学生自己从中发现问题、分析推测、探究、各抒己见。这一过程必须要在老师的控制下,分段齐步进行,最后由教师给每一位学生的结论给予评价,这样学生即有参与的热情,也有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达到师生互动的作用。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因此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教师如何能运用得好、掌握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的的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才能形成。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殊作用,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观察和实验,能使学生对生物现象和事实获得具体的明晰的认识,从而得到科学的结论。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还具有客观性、直观性、兴趣性等特点,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来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奥妙的兴趣,从而对未认识或未充分认识的生物过程和现象有着直观的了解,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的科学好奇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在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还要使其掌握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用掌握的理论知识正确的分析实验现象,最后总结出实验结果等一系列科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如定义实验、解剖试验等的基本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运用规范的语言,清晰的操作排除实验

转贴于论文联盟

过程中的偶然性和次要因素的干扰,才能准确的发现规律,把握现象和事物的本质。还要鼓励学生勇于面对疑难,让学生懂得成功往往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获得的。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观察与科学思维紧密结合互促进才能取得科学上的突破。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书本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兴趣等,充分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把握课外活动的最当时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对学生进行生物科学素养教育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4

1.科学方法

物理学理论的建立遵循着这样的途径:观察实验(广义的)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理论通过广泛的实践验证理论。在其他领域,大至科学理论的建立,小至自行车、台灯故障的排除,基本途径都是相似的,有意识地沿着这样的途径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首先、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新教材中多次做了特别的说明。

第二、重视“猜想和假设”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作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需要猜想。在新教材中,每个探究实验都让学生经历了猜想的过程。

最后,在教材中,多次应用并正面介绍了某些普遍适用的科学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建立物理模型法等。中招试题中也是年年都有有关科学方法的考查,能够有意识地用科学方法处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用的能力。能否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表现之一,近年来,方法教育已经得到很多物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是,方法教育只能以知识教学为载体,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不能把科学方法异化为新的知识点。在物理教学中要在适当时机指明某些常用的科学方法,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一门课程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是有限的,但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某些知识的细节以后可能再也不会用到,但是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所掌握的科学方法却可以迁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自然科学以外的其他领域,使人终生受益。因此,在物理课程中不断探索方法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科学觉悟

科学觉悟,指的是对于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作用;也指对于科技成果的亲近感。

关于科学技术的作用,已经有很多文章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教材的编者作了一些努力来落实这方面的教育。过去的教材中关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一般到技术层次为止,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则在可能的场合把它延伸到科学和技术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包括资源和环境问题)。教材的“科学世界”“STS”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物理学史的内容,目的之一也是进行这方面的教育。

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缺少对于科学技术的亲近感,中学里的物理教育是有责任的。究其原因,一是许多学生学不会,二是教学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自然会疏远物理学,进而疏远一般的科学技术。在教学,不分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倾向,一律片面强调本学科的主干知识,许多与生活密切相关而又有趣的内容,由于在物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枝节的位置而不能在中学教材中人选。一门课程如果以这样的面孔出现,怎么能够使人亲近呢?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教材及一些新科技如“高铁运行”“电网三合一”“新能源的开发”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觉悟。

3.科学精神

不唯上、不唯书,不受传统观念的左右,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精神。真正作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候要经受痛苦的观念转变。质疑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是重要的科学精神。初中物理课本十分注意从习以为常的现象或“理所当然”的想法中引导学生找出矛盾,展开课题。课本写得思路清晰、节奏轻快,本身就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有的实验在课堂上做不了,有的理论推导对中学生说来预备知识不够,或者有的推导或运算是留给学生自己完成的,那么这些地方都有明确的交代,不丢失任何一个思维环节,也就是说,绝对不给学生养成死记硬背、人云亦云的坏习惯。

相信科学技术的力量,是又一种科学精神。关于技术,除了一般理解的产业技术外,还有管理技术,包括使用符号的技术。在工业社会里,管理庞大的企业、管理复杂的社会,需要技术,它是产业技术的延伸。企业和社会的法制化管理,则是科学学科的公理化体系的延伸。科学教育不仅在传授科学知识,它还在塑造人,塑造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思维习惯。所以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物理学科在培育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觉悟和科学精神方面的作用。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5

论文关键词:生物探究性实验,思维能力,科学素质

新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探究实验课在其中也占了不少内容。学生学习实验知识、完成每一个实验过程,都是伴随着人与外界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都伴随大脑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探究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种极好的形式。

初中生物“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课。笔者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巩固相关知识的同时,尝试对学生在思维的问题性、思维的全面性、思维的实践性、思维的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素养。与同仁们共勉。

一、提出问题

探究什么?首先要提出问题,怎样提出合理的问题?学生先要做的是观察,观察鼠妇的生活,记录它的生活环境和活动状态,注意对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观察到的鼠妇作比较,用可能影响鼠妇的各种环境因素对鼠妇刺激,观察鼠妇的反应。在此过程中,学生是带着问题去观察的,渗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如在什么季节、什么时间段去观察鼠妇更容易找到?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几种?鼠妇的大小、饥饱等不同状态对相同刺激的反应相同吗?等等。在观察中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本节课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提出问题”是探究实验课的第一个环节,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

我们要注意创设一个现实(或类似)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个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问题应在学生质疑之处提出,有启发性,这样容易满足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情感,学生较快投入到探究情景中。在经历多次探究学习的基础上,养成了动脑的习惯,学生的思维的问题性、全面性也得到逐步的锻炼和提高。

二、作出假设

“作出假设”是进行探究实验的第二个环节。假设就是预测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有了假设,就为下一步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方案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指明了方向,也就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一座桥梁。

当学生提出了探究的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他们就很想知道“会怎么样?”,他们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现在观察到的现象,脑海中就会猜测:光线对鼠妇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或者光线对鼠妇的生活不会有影响的,这就假设。学生不管是选择肯定的还是选择否定的假设,都会进行全面的考虑,这过程会激发起学生全面性的思考。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作出假设,活动中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着力营造一种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思维进入兴奋点,这是创造性思维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心理条件,这样氛围对培养学生思维极为有利。

三、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

该实验是学生进入初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用什么样的方法,遵循什么样的实验程序来验证假设是否正确,学生是陌生的,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学生要对课本对应的内容进行自学,结合教师的重点讲解,尝试亲自动手去实践。最后确定:“光”是变量,要设置“阴暗”、“明亮”两个环境作为对照实验,这是制定计划关键的一步,接下来是以此为依据准备实验材料、设置具体的对照装置、确定实验的方法步骤,随着实验的进行,还要仔细观察鼠妇的活动情况,认真记录实验的数据,这便是实施实验计划。

“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的过程,是探究活动中最容易出现差错的环节,学生做探究实验还是第一次,老师要鼓励学生不要因为怕出错而缩手缩脚,一定要主动参与,大胆尝试,用心体验,积极思考,教师也要及时指导: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描述也要实事求是。

我们应该知道: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问题,科学上早有定论,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了解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熟悉学习的规律,体验知识的生成,因此,过程重于结果,思想方法重于结论。通过本实验,学生切实体验到了过程和成功的乐趣,知道鼠妇为什么在阴暗的环境下生活。学生体验到了研究者的艰辛,思维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得到了锻炼,当然也体会到了成功者的快乐。

四、得出结论

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如果本实验顺利,实验结果应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阴暗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多,明亮一侧的鼠妇越来越少。证明了鼠妇喜欢阴暗的环境。结论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无论结论出现何种情况,都应以实验的客观结果为准,不能人为地改变实验结果,按主观愿望弄虚作假或伪造结论,科学实践必须有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性思维方法。

实验结果若符合预期推测,则说明预期的结论是正确的;若实验结果不符合预期推测,则应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主动反思,找出原因,鼓励大胆实践,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发掘学了生的创造潜能,逐渐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及进行科学探究的求知欲望。

探究实验结束后将鼠妇放归大自然,潜移默化地唤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五、表达交流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与实验前的假设比较,然后在班里进行交流、汇报,反思和修正,最后撰写实验报告,这些都是“表达交流”的内容。

初中生物科学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运用能力,也包含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对待事物的观念。初中阶段是学生各项能力、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教育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具体的教学策略展开详细分析。

一、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途径分析

(一)演示课

演示实验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向学生演示某个实验现象或原理时,通常是教师进行操作、讲解,学生只扮演参观者的角色[1]。该种教学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会让学生形成错误的学习态度与实验态度,丧失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给学生的后续学习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基于此,教师需积极改变实验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并积极思考、探究实验结果,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实验观念与态度,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发展。

(二)分组实验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分组实验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各项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将学生合理分组,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掌握科学的物理实验规律,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物理现象,从而形成正确的实验态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2]。相较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分组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操作能力、思考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多项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是因为,在分组实验过程中,学生需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并接触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掌握物理实验规律,掌握灵活运用实验器材的技巧,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与学科素养将得到有效锻炼与提高。为保证物理实验教学效果,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探究、自主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能过多干涉学生,但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如给学生提供实验方向上的引导,避免学生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另外,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实验总结,及时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反思,这样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学习能力、实验能力,有助于学生查缺补漏,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也是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好途径,学生通过课外实验能将物理书本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充分锻炼与提高,学生可在实验中学会独立思考、细心观察、积极提问,从而领会物理科学实验的奇妙之处。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外实验这一平台,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给学生指明实验探究方向,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开展实验,并从实验过程中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物理现象、物理规律,且通过实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学习态度,形成物理实验思维,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渗透物理核心素养教育策略

(一)更新教学理念,渗透核心素养

教育的价值在于立德树人,在现代化背景下,将物理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是时代对物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为社会培养素质与能力同步发展的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分析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发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方式过分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过度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略对学生思想观念、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与情感的培养,这与核心素养的本质相悖。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核心素养教育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丰富学生思想观念,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开端。此外,在传统教育观念下,许多教师抱着“学生可以不会做实验,只要能应付试题就好”的思想,不重视实验教学,有需要做实验的章节,只是为学生做简单演示,这样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让学生无法从实验中获得真情实感,使学生无法形成正确的实验价值观,导致学生的学习发展受到阻碍。鉴于此,教师更要积极创新教学观念、教育思想,不断接触先进的知识理念,并尝试将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法、教学思想融入实验教学中,以此提高实验教学效率,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另外,为促进物理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机融合,教师需做好相应准备工作,要结合教材仔细钻研与思考,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促进物理知识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在推进物理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基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课程性质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与分析,有效提升物理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实现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机渗透[3]。

(二)优化实验教学方法

与其他学科相比,物理学习相对复杂,仅凭简单的口头说教难以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物理实验为学生创建实践平台,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检验、得到深化,以此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实践能力的增强以及核心素养的生成与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正确认识到,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且核心素养教育在初中物理教育中的渗透也离不开实验,只有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才能获得正确的物理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为此,教师需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科学构建实验平台,给学生提供接触实验、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利用实验促进教学效率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也需深入研究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有效融入方式,教师可学习借鉴国外跨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入方式,尽最大努力实现物理实验教学与核心素养教育的协调统一。

(三)科学利用多种技术手段

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多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内容、实验要求,科学选择、合理应用相关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实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实验教学活动有序开展,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