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例6篇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1

目的观察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方法观察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分析肋骨骨折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优势及缺点,找出漏诊及误诊的根本原因,为法医鉴定提供有力依据。结果肋骨骨折影像学优势及缺点各异,及时找出漏诊误诊原因并及时进行纠正能有效保证检查的准确性,提高法医鉴定的可信度。结论影像学的三维重建技术能作为法医鉴定的主要方式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

肋骨骨折;影像学;法医鉴定

0引言

在法医鉴定中,常借助医学影像来观察人体内部情况,帮助了解案件发生的大概经过。而在法医鉴定案件中,肋骨骨折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损伤现象[1],医学影像能直接观察肋骨骨折是否发生、清晰观察到骨折的位置、形态、何时骨折及骨折的数量等,为法医鉴定受伤程度提供有力依据[2]。但错误的诊断及漏诊严重影响法医鉴定的结果,甚至影响刑事案件或民事案件的审判。笔者为了观察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针对肋骨骨折影像学进行了观察分析,详细内容见下文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影像学发展史:自1895年发现X光后,临床中终于实现了不动刀即可得知人体体内器官变化的医学伟大成就,同时掀开了影像学的帷幕,经过经济及科技的不断发展,影像检验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着,从最初的X光-CT-MRI等,影像学的发展及壮大给临床诊断及治疗带来许多便利。目前,临床中主要影像学方式主要包括数字X线摄影、双能量减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技术等。

1.2方法

在进行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过程中,第一次诊断结果可能与第二次诊断结果不一致,主要原因包括:扫描技术条件的差异、肋骨骨折部位的复杂性、呼吸运动、肋骨骨折不同时间段进行影像学显示的结果不同。可能患者在骨折第一周诊断显示图像为模糊期,极易导致部分细微骨折漏诊现象,但在第二周显示的影像学结果与第一周结果不一致。影像学检查机器的先进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肋骨骨折的检查准确性,大部分基层医院内CT主要为多层,在2排以上,其扫描层厚主要集中在5mm至10mm之间,较小进行三维重建技术;而MSCT三维重建较为清晰,若扫描层厚集中在5毫米、10毫米则会严重影响肋骨骨折的诊断结果。影响肋骨骨折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因素还包括放射科医师经验不足或存在阅片不仔细等主观原因,这是肋骨骨折误诊及漏诊的又一因素。

1.3观察指标

分析肋骨骨折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优势及缺点,找出漏诊及误诊的根本原因。

2结果

肋骨骨折进行CT检验的优势在于检验操作便利、费用低,缺点在于检验可能存在不准确性,极易导致细微骨折漏诊现象;MSCT三维重建技术优点:能清晰显示肋骨骨折的部位、形态、数量,能仔细观察到细微骨折,减少漏诊及误诊的情况发生;缺点:技术含量较高,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费用较高等。临床中出现漏诊及误诊的原因主要包括:a:操作者经验不足、技术水平较低、阅片不仔细等;b:影像学检验设备较落后,无法对骨折部位进行精确显示;c:肋骨骨折影像学表现结果受时间的影响而变化;d:检验的局限性,极易受到外界因素及患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检查结果的不准确性。

3讨论

肋骨骨折属于法医鉴定中较为常见的疑难现象之一,人体外伤后是否存在肋骨骨折现象、骨折部位、骨折数目及骨折严重程度、新旧程度等是决定加害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及判刑时间长短的重要指标[3]。因此,肋骨骨折影像学对于法医鉴定的影响及价值较大。MSCT是重症及胸部外伤患者最好的诊断影像学方式之一,患者外伤后3周左右应及时采用CT扫描,保证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4],而DR可以作为检验筛查的首选方式,为了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减少漏诊及误诊现象,临床在进行检验时应采用正斜位及多角度摄片,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超声检验价格低廉,在肋骨骨折及骨折愈合程度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及特点[5],能广泛应用于法医鉴定中,MSCT三维重建技术具有强大的三维重建技术,是法医学鉴定的主要优选检查方式,其主要结合多种三维技术对伤者进行综合、全面分析及观察。肋骨骨折发生后最危险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伤者受伤后3天左右[6],在临床法医实际案件中,肋骨骨折伤者在此阶段大部分伤者会出现血胸及气胸症状,且逐渐加重,法医鉴定人员应在确定伤者肋骨骨折的同时全面考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准确提高诊断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7]。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伤者伤后一个月内进行CT三维重建技术复查能有效提高肋骨骨折的检出率,发现肋骨细微骨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确保法医鉴定

结果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法医鉴定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综合因素,优化检验技术、先进技术设备,结合伤者受伤时间、骨折时间及影像学报告等综合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与观察。结果可知,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能提高影像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法医鉴定结果的可靠性,值得推广并使用。

作者:张万伟 周红亲 单位:临汾市曲沃县公安局

参考文献

[1] 冀建华,李新奇,靳永胜,等.肋骨骨折影像学诊断与法医学鉴定[J].法律与医学杂志,2007,14(2):S7-S9.

[2] 龚晓虹,孟祥志.肋骨骨折影像学在法医鉴定中的应用及相关问题[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4,29(4):342-345.

[3] 李跃辉,李富增,苏政,等.肋骨骨折的法医学鉴定[J].母婴世界,2015,15(8):387-388.

[4] 赵晓波,高波.多层螺旋CT多种重建技术联合应用在肋骨不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6(5):940-942.

[5] 朱建国.探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中的影像学检查判定[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3(8):2421-2421.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2

【关键词】 数字合成体层成像; X线数字摄影; 肺内结节; 敏感度

中图分类号 R81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4-0063-02

肺内结节通常是指直径3 cm以下的肺内实性病变[1],其可能的诊断多种多样,良性的包括炎性假瘤、错构瘤、结核球等,恶性的则可能是原发性肺癌或肺内转移癌。目前临床诊断肺内结节主要依靠医学影像学技术,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平板多功能数字化系统在我国医疗机构广泛使用,该系统相比CT技术的优势在于能够清晰地获取冠状面和矢状面图像,从而弥补CT技术的不足[2],与普通的X线数字摄影技术相比,优势明显。笔者旨在探讨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和X线数字摄影(PA)对肺内结节探测的敏感度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0年1月-2012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检查的105例肺内结节患者,男61例,女44例,年龄26~58岁,平均(39.6±5.3)岁,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105患者均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标准:(1)患者均为自愿参加此次研究;(2)在入院后经过CT检查证实至少存在一个肺内结节;(3)无其他严重慢性疾病,如哮喘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经过CT检查证实存在肺内结节。对所有患者行X线数字摄影(PA)检查,再行数字合成体层成像技术(DTS)检查,曝光剂量范围为69~135 mR。

1.3 影像评价

将影像阅读窗设定为标准肺窗,由本院所在医院3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读105例患者的CT影像,统计和记录肺野内的所有直径超过3 mm的结节的大小。随后采用不同检查方案分别对患者进行检查,同样由3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统计和记录肺内结节的大小和数量,并与CT结果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不同检查方案结节个数对比

对比三种不同检查方法患者肺内结节情况,以CT检查结果为标准,CT结果显示共有280个肺内结节,而采用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检查发现有173个可见肺内结节,X线数字摄影(PA)共发现43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三种不同检查方案结节个数对比 个

检查方案 左上肺野 左中肺野 左下肺野 右上肺野 右中肺野 右下肺野 合计

CT检查(n=105) 84 62 43 35 31 25 280

DTS检查(n=105) 56 31 24 24 21 17 173*

PA检查(n=105) 12 11 6 6 5 3 43*#

*与CT检查比较,P

2.2 不同检查方案敏感度对比

以CT检查结果作为此次研究的标准,可以发现DTS检查结果敏感度要明显高于PA检查结果,特别是在结节直径

表2 280个结节三种不同检查方案敏感度对比 个(%)

检查方案 共同 直径

5~10 mm 直径>10 mm

CT检查 280(100) 64(100) 142(100) 74(100)

DTS检查 173(61.79)* 33(51.56)* 84(59.15)* 56(75.68)*

PA检查 43(15.36)*# 7(10.94)*# 15(10.56)*# 21(28.38)*#

P值

*与CT检查比较,P

3 讨论

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是近年来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技术,相比常规的CT具有辐射低的优势,同时比X线数字摄影有较高的诊断正确率。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于诊断患者肺内结节时DTS相比PA优势明显,检出率更高。目前有研究报道发现DTS技术对肺内结节的探测敏感性较高。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以CT检查结果作为标准,DTS的探测敏感性高达61.79%,在直径10 mm的肺内结节中,敏感度高达75.68%,显著高于PA的28.38%。所以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通过DTS替代CT为结节患者进行随访检查,以确定结节的良恶性,避免了患者重复的照射高剂量辐射[3]。以往X线数字摄影其敏感度较低,所以目前多采用CT技术为患者检查,但是CT技术在高敏感性同时带来了高费用和高辐射[4]。因此DTS技术应用而生,其断层融合所产生的辐射剂量要低于CT几十倍[5-6],但是由于该技术尚未完全推广,其使用范围局限在规模较大医院[7],对于县级医院等规模较小医院还未开展该技术。同时临床经验发现DTS技术容易掌握,即便是刚参加工作的放射科医师在1个月的时间内就可以熟练运用并为患者提供诊断[8]。本研究中由于事先已经采用了CT对患者进行了肺内结节的检查,故对于结节的位置和大小已经有了确切的目标,再行DTS或PA检查方法来检查患者肺内结节时,就会人为的提高检查敏感度。若事先无CT检查结果作为参照,DTS或PA技术对肺内结节敏感度会有所降低,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DTS对肺内结节敏感度会低于此次研究结果,但是差距不会太大。目前DTS技术对于发现直径

综上所述,DTS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高的肺内结节诊断敏感度,较低的辐射量和相对低廉的费用深受医患双方的青睐。在放射学中,DTS影像可以和CT影像联合使用,从而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平面的断层图像,大大提高了诊断正确率。鉴于该技术还未完全推广的情况下,故仅在规模较大的医院掌握该技术,因此大大限制了其实际意义,笔者建议应该大力推广,为肺内结节患者随访检查提供更多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张梦龙,孙峰,王雅莹,等.数字合成体层成像和X线数字摄影在肺内结节探测中敏感度的比较[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4):597-600.

[2]费军,黄海滨,张朝利,等.数字化X线胸片计算机辅助检测对肺结节检出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3):509-511.

[3]陈建新,沈永榕.X线直接数字摄影双能量减影技术及临床应用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12):62-63.

[4]张庆怀,李平,付占昭,等.CT引导肺内小结节经皮穿刺活检术的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2009,24(5):553-555.

[5]陈世沛,赵张平,李剑波,等.数字断层融合技术对肺内非钙化性结节灶检出能力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1):2234-2237.

[6]夏春华,季亚莉,高斌,等.CT灌注成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1,26(3):290-294.

[7]王华斌,李苏建,卢光明,等.初步评估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研究中的价值[J].放射学实践,2010,25(5):504-508.

[8]韩凤东,李冬,赵英男,等.螺旋CT在肺孤立性结节诊断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3):181-183,封4.

[9]朱智明,周漠玲,刘进康,等.多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技术优化与标准化探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30(20):1893-1896.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3

关键词:影像医学;临床作用;价值

影像医学是利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进行检查的一门科学,如放射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神经系统学科等,。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影像医学技术包括线片、造影技术、电脑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笔者结合相关资料将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做如下阐述。

一、影像医学常用的检查方法

常规线成像常规线成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非数字化线摄影、计算机线摄影技术、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等阶段。影像接收器使用屏胶结构已有多年的历史,随着数字化线成像技术的出现,板、平板接收器取代了传统的屏胶结构,数字化线成像技术成为线成像技术发展的必然。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这是将常规线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联合形成的医学影像系统,目前常用于关节、肝肾胰脾及诸多软组织的检查,其具有分辨率高、图像清晰、对微小病变敏感等优势。年世界上第一台扫描仪设计成功,年螺旋扫描仪出现,随着技术的革新,多层螺旋不断更新。造影技术造影影像技术包括血管性造影技术及非血管性造影技术。非血管造影技术自从线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不久就被应用于疾病诊断,钡剂的发明与应用,促使影像医学实现了功能与结构的结合,如消化道钡剂检查等。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碘剂被发明并应用于影像医学,实现了血管性造影技术,再随着技术的革新,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成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出现,具有很高的密度及空间分辨率,甚至可以将血管结构动态地显示出来。磁共振成像技术技术能够将人体各解剖组织及相关的关系清晰显示出来,对病灶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效果,尤其对早期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检测图像清晰,对人体无辐射,安全可靠,目前在临床医学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被广泛应用。融合成像技术世纪,诸多影像医学新理念、新思维模式形成,如将或技术与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田技术同机融合。

脑磁图属于一种无创的脑功能影像检测成像技术,其与磁共振成像技术叠加整合后,能够对大脑的解剖及功能学进行准确定位,还可以实时反映大脑功能的瞬时变化,且具有灵敏度高、时间及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影像医学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与价值促进疾病早期诊断及治疗现代医学影像技术可对微小病变、功能及代谢异常疾病进行准确诊断,使得疾病的早期治疗、超早期治疗成为可能,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其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如相比于常规胸部线筛查而言,螺旋筛查能够准确、敏感地发现早期肺癌,使得重度吸烟患者因肺癌而造成的死亡率降低近两成。又如随着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多层技术的应用,血管栓塞性疾病可在早期被准确诊断,且诊断简单、快速、可行性高,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判断肿瘤分期及评价疗效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可准确评估肿瘤的大小变化。功能与分子影像学的应用使得恶性肿瘤的分期取得了更为准确的判断依据,如弥散加权成像技术能够在早期发现病灶内由于胞膜完整性改变或组织细胞数量增加所致的水分子弥散受限,为肿瘤淋巴结转移提供了早期准确的判断依据如葡萄糖代谢成像对肿瘤的入分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功能与分子影像学能够在肿瘤形态变化之前测量病灶内部的水分子弥散情况,反映肿瘤组织细胞的数量及细胞膜完整性是否发生变化,还可对肿瘤的灌注参数进行测量,间接反映微血管的密度及通透性是否发生改变,甚至还可以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肿瘤代谢物的变化,为肿瘤的疗效评价提供参考。获得诊疗证据影像学检查可为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可靠、完整、详实的诊断依据,大大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

如血管造影能够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对于冠状动脉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斑块、钙化及心肌桥的诊断具有巨大的优势。冠状动脉软斑块属于不稳定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无法将其直接显示出来,而血管造影可对的极小软斑块具有高度敏感性。此外,、可以实现心脏功能及心肌灌注显像分析,获得心功能参数及心肌毛细血管水平的灌注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证据。促进诊疗模式变革随着影像医学学科的迅速发展,影像诊断及治疗技术发生了不断革新,诊疗模式也因此发生率较大改变,如复合手术室、多学科协助相继出现。目前,影像诊断室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与交流日益密切,临床诊疗已离不开影像检查资料,影像诊断资料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影像设备的实时成像特点促使临床治疗的视野延伸到普通外科器械,甚至药物所不能触及的领域,从而使微创医学不断发展。诊疗技术微创化是临床医学未来发展的趋势,外周血管介人、心脏介人等微创治疗技术目前已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首选手段,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影像医学促进临床医学诊疗模式变革的典型案例。所以说,影像医学对诊疗模式的变革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结语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革新,医学影像技术作为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诊断技术、造影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融合成像技术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发展,为多种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参考依据。影像医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影像医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振中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

[2]王胜先医学影像学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3]袁立华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中外医疗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4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中医学;优势;综述;

作者简介:何清湖,长沙市岳麓区含浦科教园区湖南中医药大学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根据温度高于绝对零度以上的物体,都有辐射红外线的原理,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受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分布图形反映到红外探测器的光敏元件上,从而获得红外热像图的一种医用技术。通过收集人体散发的远红外辐射热,经计算机处理形成直观的温度彩色图谱。用不同的色彩显示人体表面的温度分布,依据正常组织与异常组织的红外热辐射差,准确测量人体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判断病灶的位置及范围,是一种能够反映机体代谢的功能影像。

红外热成像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应用于乳腺肿瘤的筛查开始,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中医学的研究始于经络穴位的相关研究,之后在中医诊断客观化、辅助辨证治疗、中医体质辨识等方面得到广泛研究,距今已有30余年。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研究的优势

1.预测早,信息全疾病不同阶段的中医证型不同,其表现也有差异。疾病在出现形态结构变化之前通常会出现代谢的异常,因此,在病灶区会发生温度的异常改变。而温度异常的范围、形状和温差大小又反映了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在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异常之前就检测到其代谢的异常变化和区域,从而及早进行疾病的预测。而其他影像学检查只能等人体发生组织结构的异常时才能得到阳性的检测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进行一站式人体全身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健康评估,能够综合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态[1]。

2.非介入,无损伤红外热成像技术无辐射,只接收人体细胞代谢中产生的热辐射,且不接触人体,是相对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其他影像学检查一般有射线、强磁场或者核辐射,或者要被检者服用造影剂,对身体具有一定的伤害。对于传染病、严重创伤性疾病及其他重病无法耐受造影剂等情况,使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中医病证的诊断及疗效评估则有更明显的优势。

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理论的结合

1.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整体观”不谋而合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各脏腑形体官窍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诊查疾病时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各脏腑之间、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影响。

人体是一个天然的生物红外辐射源,人体任何部位的病变均会导致其红外辐射的改变,利用红外技术可以获得人体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2-4]。红外热图可反映人体体表整体的温度分布状况,根据中医学藏象理论与经络理论,从不同的脏腑体表对应区域、经络循行区域、以及特定穴位点的温度变化综合判断中医病证,这与中医学的整体观不谋而合。

2.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更好发挥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优势“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同时也是指导亚健康干预的主要理论之一[5]。其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对“治未病”的认识。具体而言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尚无病,此时的“治未病”目的是为了养生强体,以预防疾病发生;二是“已病”,已经产生了疾病(或潜在的,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的是有病早治;也包括疾病发展到了某些阶段,此时“治未病”为的是阻止其进一步加重。

经过历代医家对其理论的不断完善,现代对于“治未病”的理解概括起来有4层意思[6]:1未病养生,防病于先;2欲病救萌,防微杜渐;3已病早治,防其传变;4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疾病在发生器质性病变之前就已经发生组织代谢和血流的改变,因此,在体表温度分布上会产生异常。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功能性影像学技术,能够通过捕捉到体表异常温度分布的热图信息,对功能异常区域定位,对其严重程度定性,为疾病的早期发现与防治赢得宝贵时间。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疾病预警方面体现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影像学技术无法比拟的。这与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具有相同的意义。结合“治未病”的理论,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3.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思外揣内”的诊断原理吻合“有诸内者,必形诸外”,疾病内在脏腑的病理本质都会在体表表现出来。《灵枢·本藏》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表现,可测知内脏变化,从而了解疾病发生的部位、性质。《丹溪心法》总结:“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

望诊为四诊之首,且有“望而知之谓之神”之说。中医理论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的病理变化,必然会通过外在的表现反映出来。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中医望诊的延伸,捕捉的是人体体表红外热辐射的特点,反映的是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动态变化。根据藏象学说及经络学说,在异常的脏腑体表对应区域、经络循行线以及特定穴位产生的体表温度变化,测知其内在疾病发生的部位和性质。这与中医学“思外揣内”的诊断原理相吻合。

4.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中医学“八纲辨证”理论能够很好地结合八纲辨证是运用表、里、寒、热、虚、实、阴、阳8个纲领对四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从而辨别疾病现阶段病变部位的深浅、疾病性质的寒热、邪正相争的盛衰和病证类别阴阳的方法。通过八纲辨证,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所在,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推断其趋势,为临床治疗指明方向。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病邪有阴邪与阳邪之分,正气有阳气与阴液之别。阳邪致病导致人体阳气偏盛而阴液受损,或是阴液亏虚而阳气偏亢,均可表现为热证;阴邪致病导致人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均可表现为寒证。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素问·调经论》)即为此意。因此,寒证与热证实际上是机体阴阳盛衰的具体表现。

正常人群热态结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对称性,疾病状态下人体脏腑或经络热结构出现的凉偏离或热偏离,能印证中医脏腑气血阴阳的异常病理改变[7]。研究表明,红外热像技术可全面客观地测量各脏腑对应体表的温度,使脏腑功能状态变得可视化;生理状态下,人体各脏腑的温度呈现出一定的排列规律[8]。通过测知人体体表温度的状态,能够反映脏腑功能的盛衰,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同时也是疾病阴阳属性的具体表现。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八纲辨证,反映了脏腑的阴阳盛衰,同时也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寒热属性。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现状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在辅助中医诊断、辨证、疗效评估、经络理论相关研究、中医体质、亚健康等多方面的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辅助中医诊断方法的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采集人体体表辐射的红外线来分析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的状态,是中医望诊的延伸。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应用于面诊、舌诊以及其他局部望诊的辅助诊断。

1.1面诊面诊是中医望诊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了面色与光泽的诊断。由于体质禀赋、季节、气候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面色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面部光泽判读,主要是依靠临床医生主观评价,缺乏客观化数据支持,成为影响中医面诊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9]。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面诊研究能避开可见光检测技术的难点,通过分析面部皮肤表面的温度来测定对应脏腑的寒热属性。

吴敏等[10]对700名学龄期健康儿童进行了面部红外热像望诊,结果表明正常学龄期儿童面部温度均值无明显性别差异。李洪娟等[11]通过测定316例健康体检者面部红外热图,分别取额、目、鼻、唇、下颌等部位的平均温度。研究发现,平和质者两目温度最高,左右额头次之,男女无差异。鼻子温度最低,男性高于女性。左右面颊温度基本对称,右颊略高于左颊,嘴唇和下颌温度与额头接近,男女无明显差异。

1.2舌诊舌诊是中医望诊独具特色的诊法之一。舌体与脏腑通过经络构成联系,是反映内部脏腑功能的一面“镜子”。相关实验证明,舌体上布满血管,没有脂肪组织,比起指尖以及手臂等部位更能准确地反映人体内部微循环等方面的信息,是疾病无创诊断的很好的测量点[12-13]。舌温与年龄、性别、舌色、舌面分区、病证及舌血液灌注率等有关[14]。

刘黎青等[15-16]应用红外热像技术,观察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红外舌图特征及冷热温度负荷变化规律,之后又对42例糖尿病患者不同舌质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舌温低于正常人,不同中医证型的红外舌图各有其特征及变化规律。此方法简便直观、无痛苦、可重复性强,可作为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疾病转归、疗效判断的实用客观指标。

此外,相关研究发现,不同的季节舌体的红外热图存在差异性[17];老年人不同中医证型的红外舌图也各有其特征[18]。

1.3其他局部望诊除舌诊与面诊外,专家学者对其他局部望诊也进行了相关研究。李顺月等[19]通过分析正常人体背部的红外热图探寻背部温度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正常人背部的平均温度值为(32.58±0.91)℃;2背部及躯干左右两侧温度较对称,两侧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正常女性背部的平均温度值比男性的稍高;4颈部平均温度值为(34.10±1.21)℃;肩部平均温度值为(33.94±1.18)℃;背部平均温度值为(33.55±1.25)℃;腰部平均温度值为(33.18±1.27)℃,按照从颈、肩、背、腰部顺序向下温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红外热像图所观察到的背部温度的正常值将为背部疾病的诊断和经络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辅助中医辨证的研究寒证与热证,是人体阴阳盛衰的反映。辨清寒证与热证,是确定“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疗原则的依据,对于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辅助中医辨证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寒、热的辅助辨证。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体,在同一患者身上,往往出现既有寒证,又有热证的寒热错杂现象;或者出现疾病本质为热证,却表现出“寒象”的真热假寒证,或者出现疾病本质为寒证,却出现“热象”的真寒假热证。通过传统中医望诊进行辨证很容易出现错误,而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分析人体体表红外热图数据可以一目了然地发现病证的寒热本质,为中医辨证提供了客观而准确的依据。

李红娟等[20-21]通过红外检测发现,平和体质人群与冬泳、艾滋病感染者3组人群的督脉、命门等区域热差值有明显差异,说明正气强弱在人体体表温度上有差异。对比寒证、热证两组艾滋患者的脏腑热值数据,获得两组人群在胸膺(肺)、大腹(脾)等区域热差值的显著差异,为辅助寒热辨证提供研究基础。张越等[22]借助红外热成像技术对手足心热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借助红外热图可以比较客观区别阴虚、阳虚及脾虚阴火证等病因,打破了手足心热是由阴虚内热引起的常规认识。张宜等[23]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肾虚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不同部位的温度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膝骨性关节炎不但是局部病变,而且与肾阳虚和心脾阳虚相关;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可及早识别阳虚与阳虚兼证,从而可辅助中医辨证。

此外,通过对乳腺增生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红外热图的关系研究发现[24],红外图像变化与不同证型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乳腺红外探查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及判定临床疗效的观察指标,可望成为中医辨证的客观依据之一。

3.中医疗效评估方面的研究正常人体红外热像图与正常解剖结构相同,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和稳定性。以人体后正中线为中线,以腰骶菱形窝为中心展开,上下及左右对称大致分布均匀[25]。只要打破这种分布规律,远红外热像就提示机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出现异常[26]。当人体患病或者某些生理状况发生变化时,全身或局部的远红外辐射热能就会受到破坏和影响,在临床上表现为组织温度的升高或降低[27]。

从中医角度来说,人体健康的“阴平阳秘”状态就是构成人体各个区域热值均匀,脏腑产热散热平衡[28]。当脏腑气血阴阳失衡,对应体表各个区域热值出现寒热偏离时,即为非健康状态;通过中医干预治疗,人体脏腑气血阴阳调和平衡,通过红外热图则表现为全身各区域寒热偏离状态得到纠正。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中医疗法的客观评估指标之一。

诸多专家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中医干预疗效进行了评估。郭会鹃等[29]通过对183例艾滋病患者2个疗程的红外热值与118位正常人的红外热值对比,初步揭示了艾滋病患者治疗前后身体热态的变化趋势,从而验证了艾滋病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张立娟等[30]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足的疗效,实验证明血府逐瘀汤治疗后红外热图像变化明显,疗效显著。黄进淑[31]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利用热图中炎性病灶热区最长径线改变量及热区温差差值这两个量化指标对200例盆腔炎患者不同疗法进行对比评估,从而为中西医结合疗效的客观评估提供理论依据及基础。

4.经络穴位相关理论的研究

4.1经络穴位客观化研究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的主要部分之一,其中穴位是针灸治疗的主要靶点。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呈现经络穴位的温度分布规律及走形,观察针灸前后机体的温度变化是分析针灸作用的一个途径,也是经络客观化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32]。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探测经络的存在及循行路线,其探测到的红外高温线带与经络走行基本一致,证实了经络的客观存在。相关研究已基本证实,循经红外辐射轨迹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且多表现为经络线下的表皮层的高温线带[33]。该红外辐射轨迹可以在穴位的体表刺激下诱发产生,但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电针次之。

4.2针灸治疗的临床研究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非侵入性的功能性医学影像手段,已经在针灸的临床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提供给我们诸多直观的科学证据[34-35]。

相关研究表明[36-38],艾灸热敏腧穴产生的腧穴热敏现象(如扩热传热),除了受试者的主观感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被红外成像客观显示。红外热成像技术很好地辅助了经络穴位的相关研究,使患者的主观感受客观化、数据化、可视化。临床研究[39]显示,面瘫患者患侧与健侧存在明显的温差,针灸疗法能调节患病区域表面温度,使之与健侧温度接近对称。而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够指导临床取穴,提高针灸疗法的有效性。

5.中医体质相关研究中医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40]。体质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对病因的易感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转归预后的差异及个体对干预措施的不同反应性[41]。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中医体质的辨识,是中医体质辨识客观化的重要方法之一,避免了量表评估法由于个人主观理解及认识的不统一而产生较大偏差的缺点。

研究表明[42],红外热图能有效地显示出夏、冬两季人体体表温度分布的差异,并与中医体质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能客观反映人体的季节性变化,并在中医体质客观化研究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郑霞等[43]对30例阳虚质正常人和30例非阳虚质正常人的红外热图特点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发现,正常阳虚体质者和正常非阳虚体质者具有相同的代谢热值规律,头面部和四肢区位是应用红外热成像系统评价阳虚的两个敏感区位。李启佳等[44]采用非制冷镜头的红外热成像仪对30例平和质与46例阳虚质的正常人的红外热图进行对比研究,得出:1示指、中指、无名指和下肢是应用非致冷镜头的红外热像诊断系统判定阳虚的敏感区位;2无论何种致冷方式的红外热成像仪对膝部、股后区与小腿后区热值差异的研究具有可重复性;3冬季仅行下肢扫描即可进行阳虚评价。

6.亚健康的相关研究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低质状态。亚健康状态者尚未发生器质性病变,临床生化物理检查无法得到阳性诊断结果。而红外热成像技术作为一项功能型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为亚健康的诊断提供客观化的重要依据。

连志强等[45]通过对730例健康体检者的红外热图筛查,诊断为健康组102例,亚健康组355例,疾病组273例,亚健康组的颈部不适部位与热图异常区域符合。因此,颈部红外热像图可作为判断亚健康状态颈部不适的客观依据。王超等[46-47]以亚健康态胸痹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健康组、亚健康态胸痹组和胸痹组,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探索亚健康态胸痹的红外热图特征。结果发现:亚健康态胸痹组的症状表现程度与红外热图异常变化相符,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作为判断亚健康态胸痹的客观依据之一。

思考与展望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领域应用的研究已逾30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红外设备在中医学中的研究缺乏统一的标准[48]。红外设备有各种类型,配置不同,性能和功用也各异。哪一种配置的红外设备更适合于中医学的研究,目前尚无相关文献研究[49]。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研究采用的设备参数不同,是否会影响研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人体体表温度数据采集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人体内部温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其波动范围较小,但体表温度的波动性较大。不同人体部位由于皮下组织结构、血流状况、环境温度等因素,导致不同部位体表温度差异性较大。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中的研究中无法使用全身统一的温度标准来研究。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研究中缺乏统一的科研路径。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小样本的研究经验层面[50],缺乏统一的科研路径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数据。因此,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研究结论缺乏可比性。

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数据采集受干扰因素较多。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采图时对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度、环境布置等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采图环境受干扰的因素较多。此外,受检者需要在采图之前禁止能够影响体表温度的活动,且需全裸拍摄。数据采集受干扰因素较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另外,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技术操作缺乏统一的规范。目前,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方面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系统的学科理论体系,临床医生对红外热成像理论缺乏系统的认识,操作水平参差不齐,对红外图像缺乏完整的认知能力以及综合判断能力,严重制约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学的科研发展。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5

1.1开展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我院抓住机会适时更新教学设施,以营造融合型学习(Blendinglearning)[1]环境为目标加强了现代教育技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融合型学习又称混合式学习或结合式学习,强调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现在,我院教学管理办公室集中配备了多台笔记本电脑、移动存储设备、实物投影仪、便携式投影仪、扫描仪、数码像机、数码摄像机、影碟机、电视、刻录机和各种模拟教学模型;建立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及电子阅览室;配备了VCD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和中外文大型医学期刊全文光盘数据库;为方便手术示教,在手术室、放射介入室安装了2部电视摄像转播设备,在医院学术厅、6个外科教室开通7个转播点,可以开展双向互动教学;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及局域网(内网),在电子阅览室及相关科室开通二十多个局域网终端,2007年医院在部分终端建成了内网和外网两套资源获取通路,开办了“襄樊市中心医院数字资源中心”网站,网站内设置了“电子资源”、“常用工具”、“读者留言”、“学术论坛”等专栏并链接“医院主页”,电子资源包括“常用数据库”、“教育培训”、“热点推荐”、“医海导航”板块,其中提供“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医学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源数据库”、“医学法律法规数据库”、“综合医学信息资源”、“医学继续教育资源”等电子信息资源,“医学多媒体教学参考资源数据库”中包括:视频资源(中外医学视频、学术讲座、医学记录片、外语学习、健康教育等)、医学动画、医学课件资源、医学图库(各类医学学科图谱、病理图谱、手术图谱、CT图谱、MRI图谱等)、医学音频资源(诊断学心肺听诊、心理理疗音乐、健康教育等)、医学文本等多媒体资源,系统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用户只需在浏览器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实现在线收听收视、在线阅读、下载等操作,使远程教育更加方便。目前,全院形成了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等,常规媒体—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教学媒体并存及优势互补的新格局,极大的方便了学员的灵活自主选择性学习。

1.2适时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为适应学员学习习惯实现有效学习,我院自2002年起重点对各科教学秘书多次举办电脑幻灯制作技巧讲座,同时科教科派专人指导乃至协助主讲人制作幻灯,2003年实现了全部采用PowerPoint大屏幕投影开展教学讲座的目标。近年来,根据工作需要,多次进行了医学期刊全文检索技巧、医学情报资料计算机检索与应用网络技术进行网上查询技巧培训,同时还针对性开展了Photoshop软件应用及便携式投影仪、扫描仪、传真机、数码像机、数码摄像机等教具的操作培训。

1.3开展多形式教学保障临床实习质量

临床实习的主体常为分散式小集体,多数甚至是一师一生式带教,教学伸缩性大,为保障教学质量,我院从加强多形式教学入手进行教学管理,满足实习生学习的多元化需要。

1.3.1定期集中讲座强化医学理论医院针对进修、实习生每周举办1-2次教学讲座,内容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并由主讲人结合临床病例自选。讲座普遍采用了PowerPoint电子版幻灯演示文稿大屏幕投影的课堂式教学,通过声像结合、主讲人生动讲解与分析、课间讨论,使学生对讲授的临床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够形象、深刻地理解。

1.3.2典型病例床边教学在临床带教尤其是“一、一”式带教时,晨间查房时的床边教学是最常用形式,在普遍规律与特殊个体印证过程中,可使医学理论得到较强烈的感知与深化,临床诊疗经验逐步积累。

1.3.3疑难病例探究式学习针对临床死亡病例、疑难危重病例,实习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体如图书资料、VCD教学光盘、多媒体课件、电子阅览室上网查询、网上论坛与在线咨询等多种途径寻求帮助。同时,各科室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医务人员进行死亡病例、疑难危重病例讨论会,与会者各抒己见,开放式讨论可使实习生及时吸取他人的临床经验。

1.3.4基本技能模拟培训病人维权意识逐年增强而不同程度排斥进修、实习生的诊疗操作,同时医患关系的恶化基于医疗安全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进修、实习生临床动手机会。为了熟练掌握医学临床基本技能,临床实习必须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和模式减少甚至不干扰正常医疗秩序。按实纲的要求,我院适时购进必要的教学模型,可对实习生酌情进行一些基本操作技能的模型模拟训练及培训,如注射术、无菌技术、外科缝合术、氧气吸入术、气管插管术、胸外心脏按压术等:播放教学光盘、录像带———教师在模型上示教———实习生练习———教师指正———实习生复训至熟练。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后,实习生进入临床,对病人进行临床操作时就能胸有成竹从容面对,从而取得病人的初步信任。模拟操作技能培训以它完备的功能、人性化的使用方式、时间上的方便性、使用上的可调节性和可重复性、允许出错但对病人无任何风险等优势为实习教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3.5在线学习医院在电子阅览室同时开通局域网与因特网,学生可灵活方便的利用网上丰富的医学资源进行专题研究、在线咨询及接受远程教育课程学习。

2效果

2.1课堂教学逐渐受欢迎

通过不断引进新型教学设施与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灵活的获取信息通路,院内讲座备课越来越充分、课件越来越精彩,原来人影稀疏的课堂慢慢活起来,不仅受到本院进修实习生的欢迎,而且越来越被周边兄弟医院专业技术人员所关注,经常打听讲座计划,积极组织参与学习。

2.2教学环境与资源受到进修、实习生一致好评

我院结合实习生的特点,尽可能多地提供不同型式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实习生可根据具体的学科内容、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自己的学习风格以及可用于学习的时间,从所有可以得到的学习资源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媒体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有力保障了临床教学质量,到我院实习成为本地区医学毕业生“毕业后找个好单位”需奠定的基础之一。

2.3教学资源与教学质量受到更多的医学院校关注

近年来,联系建立实习教学业务关系的院校逐年增多,除过去省内院校实习基地外,逐步建立了外省一些院校如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实习基地。

医学影像技术优势范文6

关键词:医学影像设备;维修;管理对

在过去,我国的医学影像科室只是作为医院的一个辅助部门存在的,但是在现代,大部分医院已经将医学影像科室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分离出来,可见医学影像对于现在医疗救治过程中的重要性了,甚至有的医院已经将其作为临床科室来对待,医学影像布置与医院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关还直接关系到医生能否准确诊治患者的病症。然而一般的医学影像设备都是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对于这些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与管理工作是很难开展的,本文根据笔者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实际维修经验,阐述其现状以及改进维修不善的方法。

1 我国当前医学影像设备维修方面的问题

对于医学影像维修中出现的问题,有三个责任方可以追究其在维修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主要包括:供应方、使用方、方。

所谓供应方,及时供应医学影像设备的商家,现代医院中使用的医学影像设备无论是外部装置还是内部结构都及其复杂,一旦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故障,导致无法继续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具体病症,只是在故障现场进行更换零件是不能使其恢复正常的,必须要通过返厂来进行维修,有时需要有原厂的模块来代替,但是即使是普通的医学影像仪器也有着昂贵的价格,其进行调试的软件也极其特殊,必须通过原厂的专业维修人员进行影像设备的维修工作,然而一些影像设备的厂家将售后的维修市场垄断起来,一些厂家甚至不重视售后服务,只将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销售影像设备中,还有一些商家虽然负起维修的责任的,但是并没有落实下来,在医院需要的时候,不能在第一时间展开维修工作。

使用方就是购买医学影像设备的医院,医院在对于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问题上也要承担一部分责任,三级医院以主要依靠厂商的维修服务,辅助自行修理,二级医院没有三级医院的资金条件,因为医学影像设备的维修险也是极其昂贵的,因此有些供应商就故意抬高价格,设置不合理的价格,然而由于设备价格信息不对称,导致二级医院只能任由厂商开价,使得维修情况恶化,另外一般的医院只重视医疗团队的建设,而忽视了医疗工程队伍的建设,医生不是专业维修人员,尽管医术精湛,面对专业之外的影响设备的故障也只能束手无策;医院对于维修人员的忽视还可从其薪酬低福利差看出来,使得这个专业的人员被一些待遇更加优厚的国外影像设备商家吸引,使得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更加欠缺。

方主要指的就是独立的第三方维修力量以及一些商,如今我国的第三方维修团队还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规模,更像是一般的电器维修店,医院在选择第三方维修时,不能给予足够的信任,一旦遇到专业能力比较差的维修方,不仅不能修好故障,反而会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诊治方面的工作,虽然我国的影像设备发展比较快,但是其维修方面的问题显然已经阻碍其发展了。一些比较落后的维修团队还在使用一些落后的检修手段以及不先进的维修仪器以及工具。

2 改善维修问题的对策

在对医学影像设备在维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们可以针对这三个角度的问题提出一些能够帮助医院改善进行影像设备维修状况的方法。

从目前影像设备维修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维修、保养需要各类专业技术和建立高效的维修保养体系,才能保证所有在用设备可靠、有效、安全而经济地运行。传统的维修组织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医院发展的需求。笔者认为从医院医工科的角度来讲,做好医学设备的维修工作应加强医院的设备维护管理,重视预防性维护,与厂商积极合作,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设备维修工程人员。本文总结对策如下。

2.1 加强对影像设备的管理力度

使用为保证影像设备的可靠性运作,必须改变以往的定期维修、通知维修、事后维修等常规观念,而向预知维修的趋势转变。医疗设备的维修不同于一般的电器修补,需要维修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全面的维修技能以及广泛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应根据医疗设备的属性、物理风险、安全性能、使用频率、工作年限等方面加以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时间周期,设定优先等级,在故障发生前就对医疗仪器进行检查维护,保证医疗仪器高效运行,同时将各种现代化的新型维修技术应用进去,使心脑电图机、放射线设备等大型设备以及电子类设备可以达到85%的自维修率;分析天平、色谱分析仪等实验室内使用的精密仪器,在维护和校准下达到 95% 以上的自维修率; 而制冷设备、常见的口腔设备等常规医疗器械需要达到100%的自维修率。

2.2 新型维修模式

与厂商积极合作,利用医院能在设备购置中卖方市场地位争取利益;与多家社会维修力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售后技术支持信誉度公示制。作为厂商维修和自身维修之外的重要补充部分,第三方维修服务有利于医院对设备维修进行合理安排,考虑到医疗设备较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复杂的结构,安排从事维修的人员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

2.3 医院自行组建维修团队

医院维修力量具有自身优势,如接受过基本培训,具有反应速度快,维修成本低,适应全院各产品等特点。然而,医院内工程技术人员的地位低、工作环境差、加上员工专业培训、待遇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等原因导致一些技术骨干流失,难以独立开展S修。因此,医院要培训适合医院工作的维修工程师,明确他们在医院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医院自身设备维修的能力,改变大部分设备都由供应商维修的局面,尝试多元化合作维修模式,培养训练维修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提高保养维修技术,并及时将高新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维修保障工作中去。

结束语

医院的正常运行是离不开影像设备的正常运转的,现代人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周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精神压力过大等,一些以前没有出现国的病症都产生了,这也对医学影像设备提出了新的选择与挑战,只有技术更加先进的影响设备才能辅助医疗过程,因此医院必须重视其关于影响设备的维修问题,培养优秀的维修人才,学习其他国家维修方面的先进技术,有效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