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例6篇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1

1.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

受到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困惑,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过程与结果困惑

科学探究是物理学科的属性,若是缺少了探究,而一味追求结果,那么物理学习也就成了无源之水,物理学科发展也将面临瓶颈。部分物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速战速决,用最快的速度导出其需要的结果,而忽视了科学探究的这个过程,这不但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也降低了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诸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这段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探索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拥有清晰的逻辑线索和大量的素材,要想深刻地把握电磁感应的内涵,就需要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完整的科学规律的学习过程。然而有的教师教学过于急切,只对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进行了简单介绍,就开始讲授大量的习题,这便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实际上,过分注重简单的结果,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探究过程,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1]

1.2实验与习题困惑

部分物理教师认为物理的练习重要,为了换取习题教学时间,甚至不惜将实验精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做实验的教师并不多,但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能够以实验为主线的太少,大部分教师都将实验作为了引言,也就是“抛砖引玉”中的“砖”,匆匆进行演示之后,就快速的完成实验,用节省下的时间来完成习题讲解。从学习规律的角度看,初中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基本思想等理解还比较浅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就会不扎实,学生的学习将会受到不良影响。习题训练只会让学生陷入“题海”教学陷阱,不但带给学生很大的负担,还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只有将原本属于实验的时间要回来,认认真真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加深学生对物理本质与规律的理解,才能使其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2]

1.3好高骛远困惑

受到传统思维习性、经验主义影响,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对基本概念的学习,漠视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建模,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的锻炼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概念原理是物理学习的基础,但是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这点,认为练习难度才是解题的关键,将大量精力投放到“题海战术”中。有的学生虽然基础积累很扎实,练习做的也很多,但是在理论梳理和网络建模上却存在不足,没有按照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将这些知识建成块状网络,从而影响了理解的深度。读题、审题的能力对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学生对这方面却不予重视,这无疑降低了学生的审题效率,造成了诸多的审题错误、理解错误,导致练习、考试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3]

1.4知识与素质困惑

素质教育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素质教育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现在部分物理教师仍然以知识拓展取代素质提高,对学生素质的拓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一些物理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认为教材中习题的比重太低,为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添加了大量要考要求的内容,甚至引入了大学物理的知识和思维,恶性的膨胀使物理教学的氛围被破坏,学生学习也显得有些无可适从,不但不能巩固学生的基础,还造成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学习目标涣散。新课程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课后辅之一定的习题,能够有效地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拓展学生的素质也有着很大的意义。然而若是一味在知识面上加以拓展,对学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课堂教学、知识拓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教师盲目灌输会阻碍学生潜力的挖掘,对学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4]

1.5感性学习困惑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形象思维仍旧占据了主要的作用,故而不完全归纳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典型特点,而这种“不完全”对学生的学习将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这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心理晕轮效应,在具体概念的学习上,学生很容易出现“以先欺后”和“以假乱真”的情况,受到惯有思维的影响,学生对后来事物的接受往往是不完全判别,一旦先由概念错误、片面的话,就会对后面的正确构建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二,盲目乱套公式现象,很多学生还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忽视物理知识的建构,在解题的时候难以甄别公式,就会出现乱套公式的情况。

1.6课堂提问困惑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提问是引导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存在大的随意性,致使语言表达不准确,从而导致学生理解上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诸如,笔者在“汽化和液化”的听课中,就曾经有这样的经历,教师提问“汽化属于物态变化中的哪一类”,此时,全场都没有回应,教师显得很尴尬,略微愣神之后,就责问学生有没有认真预习,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学生用细小的声音说“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直到此时,学生才真正了解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教师没有站在学生的思维、角度,或是结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情况来提问,问题模糊、简单则起不到很好的效果,诸如“这样做对不对”、“问题的结果是什么”等。[5]

2.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有了深入地了解,为此,就需要找到理顺和解决这些困惑的对策。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老的老师,初中生接触物理的时间不畅,对物理学习还比较陌生。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物理学科与生活练习紧密,教师在正式授课之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物理现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熟悉感,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其二,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物理学科虽然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形象思维对学生也一样重要,只有从形象思维切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过渡到抽象思维。而多媒体技术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通过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从声音、立体图像、视频、空间解构等多个层面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与本质的理解,从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取得更好地的物理学习效果。[6]

2.2兼顾物理教学过程与结果

课本知识是物理学习的一方面,而日常生活知识则是物理学习的另一方面,理论与实践对学生都十分重要。理论代表的是结论,而实践、演示体现的是过程。教师应该转变以往速战速决的授课方式,注重对授课过程、实验过程价值的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本质。物理来源于生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故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结果贯穿于过程之中,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3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关系

很多教师都提倡题海战术,试图让学生从大量的训练中巩固知识,甚至将原本的实验时间也剥夺,将这些宝贵的时间给了习题。本来,物理学科就有很强的实验属性,只有在试验中才能更好地观察与思考,记录物理现象,东西物理的规律与本质。学生在初中阶段对物理的理解有限,掌握的基础理论、思想还不完善,过早地引入数学定理对学生的物理理解并无好处。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物理实验与习题的关系,一方面要将物理实验占用的时间返还,在实验过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制作创新型道具,结合实验本身,辅助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并让学生做好实验报告,加强课堂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并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将实验看作一个完整的流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实践,并得到积极的反馈,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练习对物理学习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占用实验时间则殊为不智,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习题的整理与归纳,将涉及到实验的习题糅合到实验的教学中,减少学生的习题压力,精编习题,提升习题的训练效果。只有按照这种方式双管齐下,才能真正挖掘学生的权力,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2.4抓牢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

很多学生好高骛远,不注重物理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知识梳理建模、阅读表达能力锻炼上存在较大的缺陷。长此以往,学生基础虚浮,抽象能力不足,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对日后的物理学习也将造成很大的制约。鉴于此,教师应该采取如下对策:其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初中学生对物理学科刚刚接触不久,尚未养成良好的基础学习和巩固习惯,为此,教师要让渡一定的时间,教授学生物理学习的要点,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其二,加强物理基础练习,基础知识决定学生物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为此教师应该设置一定比例的基础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

2.5转变物理教师的思想观念

素质教育新课标所倡导的,然而部分物理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过于狭隘,受到传统思想与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拓展知识面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知识面的拓展纵然对学生的发展有利,但是素质的提高却还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为此,物理教师要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初中学校要定期安排专家、学者讲座,传授新课程的新内容、新方法、新思路,并组织骨干教师进修,以提升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能力。

2.6完善物理课堂提问技巧

提问是课堂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不但关系到课堂的进程和效率,还是师生互动的关键所在。然而,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存在大的随意性,导致学生理解出现问题。为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教师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实际上存在代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提问的内容,教师要深入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改进物理课堂提问技巧;其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技巧,提问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尽量通过问题启迪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提问一些模棱两可、是非辨别等简单无味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搜集网络上的课堂教案,吸取同事的经验教训,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提问技巧。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2

一、对样本结构的频数分析

1.学校样本结构。本次参加调查的学校分别是:湖南师大海口中学、海口景山学校、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海口华侨中学、海口市第一中学、海口实验中学等六所学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其中,前三所为民办学校,样本数544名,占23.8%,后三所学校为公办学校,样本数1746名,占76.2%。

2.年级样本分布。参加本次调查的学生包括7~12年级的各年级学生,其中,男生1173名,占51.2%。女生1117名,占48.8%;初中生样本1011名,占44.1%。高中生样本1279名,占55.9%。

二、对中学生亲子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1.亲子关系均值解析。本次亲子关系量表共有20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描述情况的符合度打分。若总分在60分以下,表示亲子关系已有了危机,须马上调整;若总分在60~80之间,表示亲子关系还算良好,但是还可以更好;若总分在80分以上,表明亲子关系很好。本次亲子关系调查的均值为70.22,属“还算良好”。

2.亲子关系频数解析。按照以上评分标准及解释,有23.0%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分以下,属“亲子关系危机”;有47.6%的中学生亲子关系得分在60~80之间,属“亲子关系良好”;仅有29.4%的中学生的亲子关系得分在80分以上,属“亲子关系很好”。

三、对中学生同伴关系的频数分析

1.同伴关系均值解析。同伴关系测验由28个陈述句组成,每个句子后面列有“是”和“否”两种答案。要求中学生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是或否的判断。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将所有项目的得分累加起来,即得总分。对总分的解释规则为:0~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的困扰较少;9~14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扰;15~19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的行为困扰较严重;20~28分,说明样本与朋友相处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本次同伴关系测评的均值为7.12,属于“0~8分”,说明中学生与朋友相处的困扰总体较少。

2.同伴关系频数分析。按照以上解释规则,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有25.6%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困惑轻微,这两项合计91.9%。只有8.1%%的中学生同伴关系存在中度以上的困惑。

3.对同伴关系的维度分析。同伴关系测验又可分为ABCD四组。其中,A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谈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B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C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D组的合计得分,代表样本与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系统统计的结果显示,B组和A组的均值较高,分别为2.49和2.04,C组和D组的均值较低,分别为1.35和1.24。有6.4%的中学生交友困惑较大,2.8%的中学生不善交谈,0.9%的中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困惑大,0.9%的中学生在异性交往方面困惑严重。调查发现,84%的中学生待人接物能力强,79.2%的中学生与异性交往得体,65.2%的中学生善于交谈,54.6%的中学生交友交际能力强。

四、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频数分析

1.师生关系均值分析。师生关系测验共有18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是”或“否”,若总分为24~36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严重;9~23分,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9分以下,表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较少或很少。本次测验的师生关系均值9.83,属于师生关系困扰程度中等。

2.师生关系频数分析。根据以上对总分的解析规则,有39.3%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中度困惑,7.6%的中学生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困惑,两项合计46.9%。只有11.8%的中学生师生关系融洽。

3.对师生关系的维度分析。师生关系的测验又包括ABC三组,A组的分数表示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困扰程度;B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情感距离上的困扰程度;C组的分数表示在师生之间地位关系上的困扰程度。系统输出的结果显示,ABC三组的均值分别为:2.89、4.82和2.12。这说明中学生总体在师生情感关系上困惑最大,属中度困惑,在教学关系和地位关系上困惑较小。

五、结论与讨论

1.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本次研究发现,有66.3%的中学生同伴关系融洽,远高于亲子关系融洽(29.4%)和师生关系融洽(11.8%)的比率。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8.1%的比率,也明显低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师生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46.9%),这说明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同伴关系最好。这可能与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的提升有关。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学生是自古以来同伴信息交流最便捷、最活跃的一代。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待人接物和异性交往方面困惑较少,中学生在交谈能力和交际交友能力方面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2.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本次研究发现,中学生师生关系的融洽度只有11.8%,明显低于亲子关系融洽度(29.4%)和同伴关系融洽度(66.3%),师生关系中度困惑度以上的比例46.9%,明显高于亲子关系危机的比率(23%)和同伴关系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8.1%)。可见,在中学生三大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最差。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中学生在师生情感距离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大(65.5%),无困惑的比率最小(18.1%);中学生在师生地位方面,中度以上困惑的比率最小(27.1%),无困惑的比率最大(48.3%);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困惑中度以上的比率(39.9%)和无困惑的比率(36.1%),均介于前面二者之间。可见,师生情感距离困惑是当前中学生师生关系中最大的问题。

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困惑是教师、学校和教育对社会当下的困惑,是市场经济对家庭、学校、社会的侵蚀和塑造,是情感对理性的妥协和屈服,是教育日趋功利化的结果,是师生关系商品化的镜子&h ellip;…是这一切在中学生心灵上的反映。关于这一点,只要看看全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课外有偿补课的繁忙景象,只要听听关于师源性身心伤害事件的报道,就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3

>> 对《新闻记者》新闻打假的感想和建议 语文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困惑和反思 新时代下地理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困惑和反思 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困惑和反思 浅谈初中新任物理教师的困惑和反思 对哈特承认规则的反思辨析 反思新课改的教育困惑 历史教育困惑的反思 关于“严打假新闻 宽容错新闻”的思考 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 素食者的困惑 外企在华打假的策略和经验 解析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自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反思 对“辟谷”的困惑 市场中知假买假者的打假优势 从王海打假试析消费者的界定 一位药品打假者的维权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③本人认为“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因此“假新闻”与“虚假新闻”的内涵完全一致

④从约定俗成的语言内涵看,“假”无非是“虚假”的简称,“失实”的内涵应包括完全捏造的“造假”――引者注

⑤参见唐远清:《任何时候都应追寻新闻的真实――对汶川地震后“母爱短信”报道的反思》,《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6期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4

关键词:新课改困惑;协调沟通;认知规律;合作探究

新课改实施与推广已有几个年头,这些年里广大一线教师孜孜以求,探索出许多符合学生实际认知和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然而也存在一些改革困惑和死角,挡在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前进的道路上。笔者根据我校的教学管理实践,发现一些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并根据实际学情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求出相对应的破解方案,有效提升课堂效率。

一、新课改如何科学使用新教材的困惑

教材是根据新课改精神编写的,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准绳和依据。怎样科学合理运用教材提升课堂效率,一直是一线教师探索和讨论的问题。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就是用教材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念教材。这样一来,在倡导让学生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的时候,往往让一部分教师对教材无所适从。新教材在编写过程中着重体现新课改指导学生通过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迁移知识生成能力的新理念,所以教材的难度表面上看有所降低,其实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线教师必须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规划,引导学生层层递进,拾级而上,获取必备知识。具体操作中,教师一定要先分析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教学进行科学整合,同时要把握好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产生了一个困惑,即延伸度的把握问题:延伸到底要延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开始延伸为最好?我们教师在备课中已是十分认真地研究教材与广泛讨论,但还是觉得无所适从。以往对教材的依赖,对教材内容权威性的敬畏的思维惯性,面对新教材时让教师感到很茫然。比如,科学教材内容中,只是给出了科学实验的内容,而实验的现象、实验的结论没有呈现,学生如果不亲自实验,就无法获得知识。但是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有很多实验由于条件限制是无法开展的,这让教师很烦恼。怎样给学生讲解,讲解什么,讲解到什么程度,教师就把握不好了。如何使用科学教材就成为教师的一大困惑。

二、合作学习实践自主探究的困惑

合作学习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方式,新课改要求我们以关注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为目的,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不足,有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发展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其间学生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也得到巩固和提升,表达能力也得到加强。然而,对这么一种效果显著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在实施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限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一旦将课堂放手给学生,我们如何来有效控制其讨论的方向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走进了这样的怪圈:无论怎样的内容和课程,都组织学生来合作探究,更有一部分教师将合作探究式学习变为一种调节教学节奏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学生讨论的内容与教学关系不大,或者是讨论的深度不够,蜻蜓点水式地浮在上面。这样的合作探究小组学习就流于形式了。

三、破解新课改中困惑的策略探究

1.正确理解,充分把握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是教学的依据,研究教材、正确理解编写的意图,是正确使用教材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校本教研,重视同年组教师的集体备课,采取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的形式,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优势互补,集思广益后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这样才可以使教材和教学达到一个高效的境界。

这里还以科学教学为例,初中科学是由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自然学科整合而成。如果我们不能捋顺教学思路,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来整合知识,那教学活动可能就会陷入知识短路的混沌状态。所以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捋顺教材,并确立科学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积极进取,提高效率。

2.恰当好处,适时高效

如今的学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媒体空前发达。接触新鲜事物又多又快的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往往让教师瞠目。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恰到好处,适时高效。

比如,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综合性科学问题,正确选择合作探究的内容,恰当使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可以为学生设计讨论的导学案,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相互讨论的问题。使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体现自己的价值,正确和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确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3.多元评价,树立信心

当前的教学评价唯考试独尊。考试成绩的优劣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准、教师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聪明度的重要指标。于是一线教师在“唯成绩论”的理念下,只注重学生的各科分数,却对其特长培养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应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努力挖掘学生潜在的特质。尝试运用赏识激励策略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如,表扬助人为乐的学生、赞赏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夸奖擅长书法写作的学生,让大家找到一种成功与自信,能够正视自我,克服困难全面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上文是笔者在多年的一线教学管理中总结的新课改实践中常见的困惑,并提出了对应的改进策略。囿于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们学习和教学理念固化,虽然当前新课改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困惑,但是只要我们积极进取和探索就一定能破冰化解。

参考文献:

[1]王波.新课改实施中的感悟和困惑[J].成功:教育,2010(09).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5

一、教学困惑

困惑一、学生听的兴趣不高,我也经常受其影响,总想改变学生散漫的学习状态,却屡屡失败。

困惑二、上课似乎是在罗列知识点,虽然知识点是讲全面了,但本应很生动的化学课却成了枯燥的灌输课。

困惑三、考点少但文字多的人文知识课,比如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合成材料等等课程,我都不知道讲些什么东西好。知识点一下就讲完了,而课一节课才上了四五分钟。

困惑四、学生考试也不是那么理想,虽然中游的学生很多,但冒尖的很少,也就是很少有考高分的。学生分析新问题的能力很差,碰到没讲过的题,一般是没办法解决。

困惑五、化学实验课纪律差,虽然积极性较高些,但是态度不端正,动手能力差,效果不明显。久而久之,教师对实验课也比较怠慢。

二、解决对策

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是天生具有的,对某学科产生兴趣,有一个过程,它是逐渐形成的。对身边生活中有趣的现象,如花儿为什么五颜六色?钢铁为什么会生锈?食物为什么会腐败?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通过学习化学找到答案。只有当你不断体会到认识过程的快乐时,你才会萌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会越来越大。

2、做好每一个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可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现象,从而了解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初中化学课本上,既有选做实验又有家庭小实验,在这基础上补充了探究实验。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既可亲身体验到实验过程的乐趣,又能体验到同组同学间的合作探究的氛围;既培养了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又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就是提倡学生间的合作、探究精神,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不断地发展,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重视,要认真,绝不可轻视。

3、逐渐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与你以前开始学习的物理、生物等学科一样,化学学科也有其独特的学科语言和科学思维方式,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都是化学的常用术语。作为初学化学的同学应下功夫牢牢掌握它,这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说到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通过不断的学习,你会逐渐领悟它的内涵,从而形成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使你的眼界更加开阔,认识更加深刻。能力逐渐提高。

4、认真研读化学教材

认真研读教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住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和布局。每个课题中都安排有“资料”,“化学?技术?社会”栏目介绍了与学习有关的化学史或联系实际的知识,都能助你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加深对生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了解;另外每个单元后都有“完成本课题你应该知道”的栏目。这更有助于你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和整理,积极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总之,教材是你学习化学的重要依据。

5、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学习就是强调培养学生主动、独立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而奠定基础。我们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多有依赖性,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怎么讲就怎么记,从不去提问题或多方的思考,久之就易养成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习惯。怎样培养自主学习精神呢?首先在学习中要提高自觉学习的意识。如有的单元就可以阅读自学,通过自主学习材料内容来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中要多思、深思、广思,并且善于质疑,联系实际去理解、认识、掌握知识并去运用。自立学习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更是时代的要求,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

6、联系生活实际

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它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充满化学,把自己学习的知识和实际相联系,你就会感到愉快而亲切,学习劲头会更足,当然效果也更明显。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困惑范文6

关键词 阅读困惑;中学生;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5-0087-03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Puzzles and Thinking: Taking Wuxi Area as an Example//Zhang Fengju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Wuxi area in the confusion in reading performance are analyzed,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hinking.

Key words reading confus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uestionnaire survey

1 调查基本情况

1.1 调查背景

为推进《中学生生涯阅读与人格培养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研究深入开展,课题组五易其稿,编制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课题调查问卷,旨在了解目前中学生日常阅读情况与人格发展状况,并期冀从调查数据中发现生涯阅读与人格发展间的相关性,为课题深入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1.2 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是在无锡市初中、高中以及完全中学中抽取的36所学校中开展的,受访者涵盖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和高三等6个年级。调查共发放问卷5 400份,收回问卷5 139份,回收率达到96%。根据统计学原理,本次调查数据全面,翔实可靠。

1.3 问卷形式

本次问卷设计3种题型,分别为单选题、多选题和排序题。其中单选题为15题,多选题为5题,排序题为5题,共计题量为25题。问卷内容主要涉及生涯阅读与人格培养两个方面。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中学生时期,既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阅读的作用强调的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与逐渐形成。就阅读实践而言,中学生的阅读常常需要一定的指导,从而清晰阅读目的,提高阅读技能,并养成阅读习惯。然而,中学生阅读不是想当然的处在一个单纯阅读的理想状态,而是身处于八九门考试功课同时进行的背景中,它常常随着学校升学率这一重要指标而波动,因此,“喜欢阅读”与“现实分数”常常交织着困惑。

2.1 阅读目的不统一

阅读是一种行为,阅读目的制约和影响着阅读行为。《调查问卷》中第2、9、10题的数据分别从学生、学校、家长3个层面显示出阅读目的不统一。

第2题,学生对阅读目的的认识依次为:57%认为是丰富知识,16%认为是形成健康人格,14%认为是提高学习成绩,13%认为是休闲娱乐。

第9题,学校教师在教育学生要热爱读书时,最强调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比例为56%;其次是形成健康人格,比例为22%;再次是提高学习成绩,比例为17%;而选择不明确的比例为5%。

第10题,家长希望孩子好好读书的最大愿望是:提高学习成绩,占62%;形成健康人格,占24%;养成阅读习惯,占10%;不明确,占4%。

从以上数据来看,学生阅读倾向于丰富自己的知识,学校教师则倾向养成阅读习惯,而家长则更注重提高学习成绩。可以看出,家长趋于功利的选择面大。但是这三者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何理顺家长倾向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倾向丰富知识、教师倾向养成阅读习惯之间的内在关联,达到形成学生健康人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阅读目的,这是需要课题研究关注的。

2.2 阅读兴趣不确定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都在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反映在阅读上,兴趣同样重要。

《调查问卷》第3题:“中学生阅读时间很少,你一般首选哪类读物阅读呢?”文学小说,占45.7%;人物传记,占14.4%;科普读物,占24.1%;学科辅导类读物,占15.8%。表面看这是一道了解阅读选择的问题,但它同时也反映了中学生在阅读兴趣上的困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求知的黄金时期,大量阅读、广泛涉猎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树立目标,进而形成高尚人格。阅读文学小说、人物传记和科普读物都有助于中学生成长成才,但从调查结果不难发现,最能影响和形成人格的人物传记类读物的首选比例不足15%,甚至不及学科辅导类读物,这不能不令人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