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活动范例6篇

地理课堂活动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1

要选好课堂活动的内容

课堂的合作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特别是在知识的重点处和疑难处创设问题情境,安排课堂活动。并且,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取果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且还要采取恰当的方法组织课堂活动。

比如可以在教学的重点处开展课堂活动。围绕教学重点组织讨论,往往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锻炼学生的思维。因此,要找出这样的活动内容,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如有关洋流这部分的内容,可以选取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处――洋流分布的规律,进行课堂活动的设计。另外,也可在学生理解的困难处开展课堂活动,如洋流分布的规律在洋流这部分知识中也是学生理解的困难处。

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

课堂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在选择的时候应多考虑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比如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小组竞赛。可将班级的学生以几人为一个单位小组,分配给各小组相应的任务。可分配相同的任务并进行比赛,既可增强学生积极性,又可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但在教学内容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给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活动任务。比如洋流这部分内容,将其分成4个小组分别完成不同的活动任务:3个小组分别绘制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大洋环流并展示本组的优秀作品,同时进行讲解且归纳此大洋环流的规律;第4个小组负责整体的归纳概括。最后,由各小组的代表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本组优秀作品,并进行其他相关任务的汇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展示。这样就可以将重点内容任务完成得比较到位。

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的体验性情境

著名教育家伯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主动亲历、体验思维和探究过程,其思维和探究就具有独立性和独特性,所以,在同样的时间和相同的学习资源条件下,如果学生有了足量的思考过程,有了解决问题阶梯和遭遇解疑析难的充分体验,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地理知识,思维能力就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因此,在活动的过程中要给与学生充分的活动和思考的时间,让其自行解决问题,才有深刻的体验。在地理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探讨的时空,才有可能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思考。但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好,则洋流活动的讨论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即可;如果学生基础一般,则需增加讨论时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中,教师要始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按照社会的要求,围绕课程标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以点带面,发挥主导作用。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都与教师是否进行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关。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激发下进行的,并不是自由活动。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解决学生无法解决的困难,才能够形成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乐于学习的气氛。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小组建设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小组成员的整合上下工夫,促使小组充分发挥整体功能,在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意识的同时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们的学生们的,不是现成的高楼大厦,而是教他建筑。”这就是既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现代教育学研究证明,教育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的认识过程,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

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设疑”和“解疑”上。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启发生疑――鼓励质疑――引导解疑的过程;而学生学习过程是思考求疑――大胆质疑――创造性解疑。这种契合与同步,正是“主体”与“主导”最佳结合的生动体现和显著标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的具体状况,科学地设置问题,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在达成知识目标的同时也通过实践过程达成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在自身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目标,培养对集体、国家、民族的应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了解自己,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张扬个性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发展道路。通过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师和学生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师生关系。

活动中要进行相应的评价

终结性评价(尤其是大规模测试)侧重对知识和技能的检查,侧重学习的结果;形成性评价侧重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侧重将课本学习应用于生活实际。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的结果,采取的评价方式是终结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造就了教学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忽视对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培养。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2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意义;良方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6-0212-01

有效教学呼唤有效教研,有效教研支撑和促进有效教学,这是广大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形成的共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逐渐受到更多地理教师的关注。教师组织地理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对学生表达交流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课程资源的构建也要考虑课堂活动的有效性,遵循课堂活动的特征,才能使课堂活动完整而顺利的开展,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有效的地理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对地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都有深远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教学呢?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粗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1.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程中,地理教师要不断提高教研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要由单纯的地理教学工作者向地理研究型、创新型、专家型的教师转变,而这一过程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地理课堂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帮助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使学生养成分析地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倡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态度,加强收集地理信息的能力,加强交流与合作,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从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理解其形成的地理背景,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上述要求,主要依靠地理课堂活动来完成。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活动进行地理教学,注重活动设计,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初中地理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的“良方”

2.1 确定一个原则,课堂活动最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设计课堂活动时,地理教师要正确定位课堂活动是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发现,用这种教学方式使地理教学“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课程目标得以实现。同时,课堂活动后要善于总结,积累经验。教师在活动实施后,应及时进行反思,对活动进行记录,进行效果分析和意见反馈。

2.2 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上,地理教师要扮演好各种角色,并具备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调控能力,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贴近实际生活的有意义的活动任务,使学生"从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学会地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都能动起来,在任务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因此,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努力为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提供广泛的可能性;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设计难度适中的活动;同时合理安排活动所需时间、活动步骤以及学生在活动中的分工。其中,时间的把握最为重要,因为同一种活动由于活动内容、活动目的、活动主体、活动场所和活动手段的不同,所需时间也不尽相同。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学 活动式课堂 有效性

国家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相应的初中《地理》新教材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必须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才有可能使他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但是,如何让课堂活动更加有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活动式课堂的重要性

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在课堂教学中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突出。新课程改革后的地理教材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每个章节中都设置了“课堂活动”这一栏目,教材在结构设计中明显地加大了“活动”的力度。现行教材的课文基本上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类是通过图文的结合、图解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叙述式课堂,另一类是通过各种活动栏目呈现出来的活动式课堂。活动式课堂贯穿整套教材的始终,“活动”栏目的数量、篇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几乎占整个教材篇幅的一半左右,可以说没有哪一个章节的教材是由单一的叙述性文字组成,每一个章节都是由叙述性文字和活动性文字共同组成的。

新教材中的“活动性课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已经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转而承担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任务。通过“活动”这种形式,可以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了教材的探究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二、活动式课堂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参与,加大了活动的比例。但地理活动的展开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而进行,活动形式也就因为内容的千差万别而丰富多彩。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将地理活动式课堂分为以下几种主要形式。

1.游戏竞赛活动。如讲到天气符号和天气预报时,让学生们扮演苏州台的气象播报员,播报当日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污染指数,从而让他们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评出最佳播报员。通过游戏活动的开展,极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

2.分组讨论活动。如:《水资源危机》一课中,关于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何节约用水的建议,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后,给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建议。这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自由、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促使他们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和发展。

3.资料展示活动。学习世界三大宗教时,由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不是很熟悉,可以课前让他们利用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收集关于宗教建筑物的图片和宗教礼仪等方面的资料,既可以是文字、图片,又可以是实物,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口头表达、书面展示,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小报,向同伴做精彩的介绍。

4.动手实践活动。如《从世界上看中国》一课中,使用“中国拼图游戏”,请学生分组完成拼图,对于最快的小组给予表扬;《地球和地球仪》一课中,让学生利用乒乓球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关于南北极、经纬线等知识点的理解,这类活动有助于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情景模拟活动。如《欧洲西部》一课中,在讲到繁荣的旅游业时,可以让学生模拟一次暑期欧洲之行,选择旅游路线,说出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城市,描述可能见到的景观;又如讲述两极地区时,为了比较南北两极的自然环境特征,可将学生分为两大组,分别扮演南极和北极科学考察队员,组成南极科考队和北极科考队,完成科考任务。通过情景模拟,学生掌握了两极的海陆分布、气候、资源等自然环境特征。最后两队分别举办两极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小型报告会,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科学观和环境观。

6.知识延伸活动。如《海陆的变迁》一课中,让学生思考: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会变成新的海洋,地中海将会消失,喜马拉雅山还在不断升高,这可信吗?这类问题教材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活动设置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将已有的知识作为背景,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学习。

三、活动式课堂的误区

1.学生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有时教师往往对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确,容易给人以一种为了让学生活动而活动的感觉。有的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在忙,可忙了半天都无法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时,只考虑到了让学生动起来,而没有充分考虑让学生动什么、为什么动和动的效果怎样等问题。总之,他们关注了学生活动的形式,而忽略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为学习地理新知识服务这一本质。

2.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些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就是对传统讲授法的否定,不管什么内容都要让学生去操作、去探索、去讨论。

例如:在学习经纬线、经纬度时,由于这部分知识很抽象,大部分学生觉得很难,那么在课堂上,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传授讲解,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去“活动”,去自主探索,在理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运用、实践。

其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活动和方式,对于有探索价值与意义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与发现的内容,我们应尽量让学生“发挥”,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我们仍然应该考虑采用讲授法。

3.学生活动把握不够到位。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参与面不是很广,往往让少数学生参与,而大部分学生成为“旁观者”;教师提供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充分,“活动深度”不够;在组织活动时,往往出现“放得开收不住”和“为收得住却又放不开”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体系预判不准确,导致活动“冷场”。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课中,讨论如何有效保护这些传统的聚落时,学生就感觉没有头绪,无从下手。

四、提高活动式课堂的有效性策略

1.活动与学科课程内容互补。开展地理活动是为了更好地为课程内容服务,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学生可以获得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如团队合作精神、环保意识等。

2.规定性与创造性相结合。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能期望学生达到某一目标或获得某一个答案,但往往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另外的结果。这时教师不应马上否认,而是可以让学生继续开展讨论等活动,验证这一结果,这时学生的创造性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学生的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3.可行性与参与性并重。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利用大量课外时间参与地理活动,以地理教学课堂活动为主,课外活动为辅的原则,这充分考虑到了具体活动的可行性,根据学校具体的条件和学生情况,可行的活动才组织,只有可行的学生活动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4

[关键词] 地理课堂 活动 有效性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课堂活动是一种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的设计是值得我们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笔者就地理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教学活动要做到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到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来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而是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探究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例如,在讲到等高线地形图时,我指导学生用钢性较强的铁丝做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圈作为等高线,再用细线连接起来,山顶部系上一根铁丝做拉手。提起拉手呈现山的形状,让学生观察。观察完山的模型后,当众把拉手垂直放下,使各条铁丝圈平放于准备好的小黑板上,接着让学生沿着铁丝的轮廓把各条等高线画下来。移去山的模型,再假设出每条等高线的高度,在一旁标上高度。最后把画好的地形图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参与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从中获得地理学习的能力。

二、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的思想自由飞翔

这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的思想在课堂上自由飞翔,首先将全班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然后进行组内讨论学习,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听、说等方式互相交流,以达到教学目的的过程。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巡回其间,简要个别讲解,帮助弱势学生领悟问题要点。讨论活动是课堂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互相帮助的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也是地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式,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创造型的人。如让学生动手演示昼夜更替。这个活动可以作为课堂演示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也可以教师一边讲台演示学生一边跟着操作。比如:在教室里,把窗帘都拉起来,给学生创造一个黑暗的环境,教师可以利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或者可以用一个废弃的足球,把一半面积用墨水图黑,用来代表夜半球,或者说是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这样也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演示昼夜更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一些知识,懂得了一个道理,掌握了一种本领,这一切都说明在实践中感悟最深刻,在实践中体验最到位,在实践中的创新最能提高人的素质。也许,探究活动课的知识并未形成体系,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三、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每一个学生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面向全体学生,真正的小组讨论意味着所有的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和参与,达到相互的全面交流,讨论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课堂中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它允许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或发现新的观点。所以在课堂活动过程中要特别关心弱势学生,所谓弱势学生我认为就是在班级里比较内向,不善于发言,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具有一定的自卑感的这样一小部分学生。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留意这部分学生,在分组讨论时教师要及时走到他们身边,走下讲台与这部分学生一起讨论,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结果,一有机会要积极鼓励他们发言,要及时给予表扬,从简单做起,起步要低一点,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尊性、主动性,慢慢地使这部分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同时关心弱势学生还必须延伸到课外,平时要多与这部分学生多联系交谈,使他们消除对老师的心理害怕,把老师当成是一个可信懒的长者,是可以相互交流看法的朋友。同时要提高这部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必须消除心理障碍,大胆敢说。其次逐步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乐于学,积极学。

四、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探究教学的最高境界,学生由“他主学习”到“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品质质的飞跃,学生不等老师教而能自学时最成功的教育。教师应充分信任每一位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独自学习。教师在告知学生他们的任务和目标后,指导和培养 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和思考,从中明白事理,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教师在设定任务目标和设计任务时,必须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能力范围,智能因素,认知能力与学科综合,尤其要了解学生现有水平与课程、任务目标之间的差距。只有当所设计的任务接近学生的语言水平或略高于学生的语言水平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从而自主地通过合作学习,小组分工,以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教学活动要强调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中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在上《气候类型》一节学习,就可以根据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四个部分,要求班级中的四个大组,分别就各带有哪些气候类型,各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和成因及该带气候的共同特征,进行说明。还比如:三大宗教、三大人种、国际组织等内容的学习,采取并列式的分组,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是学生思维、心理和实际情况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需要。

总之,新型课堂活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它将有利于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形象和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大钧主编.《教育心理学》,第 251 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5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地理课堂上活动起来呢?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我们应该认真备课:教师备课,要突出重点。首先备教材,教师要深刻的理解授课内容,吃透教材,明确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根据授课需要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确定详略和取舍。其次是备学生,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背景知识,哪些内容通过学生自读或讨论能够自行解决,哪些内容需要予以一般性指导,哪些内容需要重点指导,哪些内容需要个别指导,使教学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要根据知识、学生、学法、组织形式、问题的处理措施写出详细的学案。

还要让学生进行预习,必须把课本预习充分。没有预习的课不能上,预习不好的课也不能上。让学生做到课前预习,思考重点。另外,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恰当的、适当的、恰到好处的讲解知识,做到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精讲,来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在全面把握知识的情况下,注意详略得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教学形式、教学艺术发挥出教学的魅力,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把时间还给学生”,需要我们认真组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随着课改的进行,我们也应该提升自己,由“要我改”转变成“我要改”。

地理课堂活动范文6

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一直重视实践教学,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各国的地理教育除普遍重视乡土地理和环境地理教育外,对地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尤其对技能、智能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较多。当今国外地理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是重视学生课内和野外实践能力的培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教学中多引入地理观察和地理实践活动。目前,国际地理课程标准有以下共同特点: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考虑学生学习兴趣和个体发展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地理技能、实践能力及地理素养;鼓励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上实现创新等。世界各国都广泛开展地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如日本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规定中小学必须兑现“综合实践学习时间”,要求设计和实施“基于地理课题的探究学习活动”和“体验性学习活动”;美国的中小学在地理教学中都实施了“设计学习(projectlearningordesinglearning)”和“应用学习(pliedlearning)”方式;法国在中小学地理教学中实施了“动手做(hands-on)”教育理念。由此可见,在地理学科中利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己成为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综上研究,国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仅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课堂演示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演示活动的方法主要有地理演示法、地理实验法等,课外实践活动主要包括地理观测法、地理制作法、地理实验法、地理参观调查法、地理野外考察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显地理特色。

2.国内研究进展在我国,对活动教学有较早研究的是陶行知和陈鹤琴。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法曾对我国的活动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他反复强调“行是知之终,知是行之成”,在教学活动上十分重视“做”。陈鹤琴是我国近代活动教育家之一,提倡“活”教育,他的指导思想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教他自己做”“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在我国有关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中,把地理实践活动按不同划分标准分成了不同类型,如周振玲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定位与方案设计》一文中按实践活动开展的地域环境可划分为校内与校外、城市与乡村。按照实践活动的特点可划分为实验观测型、考察调查型、娱乐表演型、宣传竞赛型,以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活动内容划分为家庭环境类、校园环境类、人文环境类、自然环境类等。吴建新在《高中地理活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按活动内容划分为论辩型、观察型、实验型、调查型等。杨春兰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的“活动”设置评议》一文中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活动建议”涉及的活动内容、形式及特点等的要求将活动划分为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表类、应用信息技术类五种。梁晓玲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活动课教学探析》一文中按活动形式划分为考察型、调查型、探索型、小型演讲会或辩论会。李长志在《新教材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活动类型》一文中将活动划分为探究型、实践型、交流型、竞赛型、辩论型、展示型。李端蓉在《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一文中将活动分为动手操作类、语言交流类、观察考察类和综合研究类等。曾宪洪在《“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中将活动分为思考性活动、实践性活动、探究性活动三种。通过归纳发现,在不同的划分依据指导下,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许多研究者都是为了研究方便而对地理实践活动进行划分。

二、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及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研究涉及的领域广泛,如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部门组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项目“研究与制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研究。尽管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但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引入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有些学校甚至从未开展过实践活动课程。综上所述,国内关于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十分丰富,而这种理论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教学,引导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能借助实践活动教学,建立一种可操作性的实践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加强交流合作等,这些都是今后地理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