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教学范例

地理课程教学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1

1.补充与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微课程作为地理课堂补充与拓展的重要途径,不仅能补充与拓展教材知识,更是地理教学方式的拓展。地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安排,开发校本微课程,为学生提供崭新的学习天地,将校园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生活中的地理、身边的案例融入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加深了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感受地理就在身边,领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2.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微课程是针对某一具体的重点、难点或疑点问题展开的微型地理教学视频,时间一般在10分钟以内,由于其时间短,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琐碎时间观看微视频,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微课程学习,如等车、乘车、课间、吃饭等,以促进自主学习。地理教师制作的微课程可用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提前将制作好的微课程上传到班群或网络平台,学生获取微课程后有针对地观看微课程视频,自主学习新课程内容,对于难点或疑点知识可进行反复观看,经过微课程的学习,学生逐渐学会如何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同样的,微课程视频也可用于课后解惑与复习,地理教师将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做成微课程,学生可按需要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理解程度控制微课程的播放进度,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消化,经过一系列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印象深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建构形成知识体系,完善自身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微课程”以“微”概念的形式吸引着地理教师、学生的关注,以短小精悍的“微”特点成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微课程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图像、声音、短片、文字和色彩的完美结合,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直观、清晰的图像,生动、简洁的文字,舒缓、优美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趣味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程地理教学活动时间短,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和视觉驻留规律,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学习要求。微课程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地理教学成效。

4.促进地理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在教育部组织下,微课程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中小学课堂,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参与微课程相关培训并切身投入到微课程研究中。从最初对微课程一知半解的认识,到制作微课程并运用到实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思考与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特别是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教学主题、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选取与设计,图片、文字、声音、画面的呈现方式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为了制作有效而精美的微课程必须不断学习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反思、修缮微课程,点燃了教师的创造热情,提高了教师的研发能力与教学水平。微课程不仅能促进地理教师自身专业成长,通过教研活动或网络平台进行微课程交流与学习过程更能促进广大一线地理教师共同成长。

二、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的制作步骤

要制作好地理微课程,地理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身心发展与认知特点,还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适应信息化教学趋势。地理微课程制作的基本步骤一般为“选题设计—教学设计—制作微课程—反思与修改”。

1.选题设计。

微课程的主题广泛、题材微观,经地理教师处理后,学生能自主探究完成的小主题内容都可以成为微课程主题。微课程主题的选择是制作地理微课程的首要步骤也是重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关乎微课程的质量与效果。因此,在制作地理微课程之前要慎重选择主题,分析相关知识点,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处理或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目前,许多地理教师在进行微课程选题时,容易出现选题偏大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将知识点讲清、讲透,难以达到微课程地理教学预定目标。微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选题要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选择重点、难点或学生易错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方法传授等,同时要充分把握“微”特点,即内容精、时间短,确保能在10分钟内将知识讲清、讲透。

2.教学设计。

(1)准备教学素材。

明确地理教学主题后,教师可通过网络、文献检索等方式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素材。地理微课程素材来源广泛,可从央视网站、国家测绘局网站、中国气象视频网站等下载有用的图片、视频、音频资源,其中央视网站的资源相较于其他网站更为清晰、齐全,特别是央视网站中拥有大量的区域地理资源,对于学生区域地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内容分析。

确定地理教学中的微课程主题后,根据微课程所要呈现的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及其地位、教育功能,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调整与处理。

(3)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与学习能力、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和学习障碍等。

(4)教学设计思想。

地理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条件,联系微课程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拟采取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5)教学目标。

微课程地理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地理教学目标,使地理教师明确要教什么,让学生知道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6)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微课程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明确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制作的微课程才能做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7)教学过程。

地理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环节、教学内容符合逻辑性与科学性、教学目标明确等。

3.制作微课程。

完成地理教学设计后,通过制作PPT完成微课件,再运用录屏软件将地理教学过程录制成微课程。在录制微课程时,地理教师只需要将制作好的微课件在电脑上进行演示,同时配上对知识点的讲解说明,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软件则全程记录教师在电脑屏幕上的操作和讲解。录制的过程简单,操作方便,教师只要在录制过程中控制好课件演示的速度,调节好讲解语速,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以免外来噪音影响视频效果。

4.微课程的反思与修改。

微课程的制作过程离不开反思,反思作为地理教师的高级思维形式,应贯穿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始终,从选题设计到微课程的制作再到微课程教学实践的反思,地理教师不断回顾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微课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完善,以提高微课程作品的质量,同时在反思过程中能发现闪光点,积累经验,为以后微课程制作奠定基础。

三、结语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2

新课改之后,高中地理教学目的以及要求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够实现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目标了,因此,在新课改之后,微课程理念逐渐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针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的应用进行探究,先介绍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优点,然后再介绍高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理念应用的过程,以帮助微课程理念更加高效的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地理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随着现代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逐渐渗透,高中地理教学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且在新课改之后的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内容有了重新的定义以及规划,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在新课改之后的教学形势之下问题逐渐凸显。微课程理念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逐渐被高中地理教师接受并广泛应用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使得高中地理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且同时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更加重视。

1.微课程理念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1微课程教学有效的实现了分层教学的目的。学生根据其生活环境不同以及学习能力的不同,在加之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差异最终导致不同学生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能力、方法以及效率上各有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是微课程理念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最大的优势。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平均学习能力以及智力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很难实现。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能够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科学的分层教学规划,从而实现高中地理分层教学,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2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微课程理念应用与高中地理教学中能够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内容个性化与模块化。在模块化之后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层次划分显著,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个性分明,在个性化与模块化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且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自主学习意识的构建。在微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教师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模块划分,凸显各个模块教学的重点与特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长期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

1.3微课程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高中地理知识对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感官水平要求较高。在传统的高中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培养,再加之,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再加之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本身就十分立体化,因此,在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模式之下,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十分困难,即使能够掌握地理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很难将书本上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于是,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微乎其微。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不仅更加重视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深度剖析,且教师也更加重视学生空间现象能力的锻炼以及学生对于地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的逐渐培养,因此,在微课程理念之下,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效率更高,且学生能够促进学生对高中地理知识的应用。实质上,高中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以及对高中地理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加以应用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且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消化与吸收的过程。而学生生活水平以及地理常识的增加也是建立在扎实的地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微课程应用在高中地理知识教学中不论是对于学生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还是学生地理常识的增长都是十分重要的。

2.高中地理“微课程”教学过程

2.1微课程教学主题的确定。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对于知识模块的划分更加明确,每一个教学模块的内容都具体有显著的个性特征,即微课程教学划分的教学模块都有其核心主题。在微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模块的划分以及教学主题的确定是其中十分关键的一项工作,其不仅影响微课程教学后续过程的开展,其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也有直接的影响。

2.2微课程教学时间的控制。微课程教学过程更加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自由学习,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中课堂时间是固定的,教师应该科学的分配课堂时间,微课程教学的时间以十分钟左右为最佳,以充分保障微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2.3微课程教学结构构建。微课程教学过程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教学问题的提出,教学活动的规划与进行,教学问题的合作探析过程。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在进行微课程教学时要十分迅速的切入微课程教学主题,即在教学问题提出阶段,教师应该迅速且有效。在活动设计与进行阶段,首先,微课程教学活动应该紧扣主题且与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紧密相连,在活动进行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探析阶段,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引导,且最终教师应该对于问题进行总结与归纳,对于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结束语

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学生地理知识学习水平的提升十分有效,因此,积极探究微课程教学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对于高中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十分必要。

作者:张智华 单位:莘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时欢欢.泛在学习环境下高中地理微课程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3

传统高中地理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是“重教”,整体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学生经常处在被动学习状态,对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也完全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新课程理念下,提倡对学生进行指引性教学,并对学生的学习开展合理的目标管理及过程评价,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等为主要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传统的“要我学”思想转变成“我要学”的思想,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2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1结合实际,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地理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科目之一,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更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适应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这样才能将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力以及兴趣充分的激发出来。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应结合实际情况,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量,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每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也是有限的,如果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的话,学生很难了解所有的信息,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信心;而另一方面,如果一堂课信息量过少的话,不仅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还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因此,只有了解学生需求才能更好的对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合理的规划。其次,在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积极寻找“教”与“学”之间的最佳默契点,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从而有效的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2.2改进教学,明确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过度依赖教学大纲来解决地理问题,教学方式过于死板,而且,也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将教学大纲作为基本目标来开展教学,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同时要做到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并在每堂课进行之前要确定本堂课的目标,摆清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目标意识,这是确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另外,教师要对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做到举一反三,并不断的解读教材以及课程文本,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帮助。此外,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目标不能由教师单方面的进行确定,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2.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主体意识,在课堂的学习中,都是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能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的学生极少,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兴趣的培养,而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质疑,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不仅仅对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帮助,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

3总结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4

1.1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特点

高中地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相比,更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在教会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的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运用最基本的地理原理来探索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计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让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其必修课程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时代性,内容充实且新颖,选修模块更是涉及到地理学的理论、应用、技术等各个层面,更加关注人们的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同时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总的来说,新课程高中地理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1.2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当包括对地理学科的本体性知识、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地理教学实践知识等,这些知识结构是新课程标准下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学科本体性知识包括地理理论知识和地理实践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地理实践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理论知识包括对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多元化教学。范例教学理论等,要求教师在专业发展中主动去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教学实践知识则是指教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将实际教学情境中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给学生解答,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积累地理教学实践性知识,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二、新课程下高中地理的优化教学

2.1教师要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理念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旁征博引,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知识的积累,积极探索地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尽可能的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另外,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与提升,还应当尽可能的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传授学生地理知识,更是要延伸到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国情发展,多元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学习我国地理知识的热情。

2.2让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对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将地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识对生活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从学校变动的作息时间表来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相关地理知识;利用学生熟悉的气候变化和四季的更替,来有针对性地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所带来的地理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了解时事热点,如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这样必将对学生未来的基础地理教育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从而实现高中地理优化教学的目的。

2.3深入研究教材,开发教学资源

首先,要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是形式新颖,增加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在教材中引入热门话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度,吸引他们深入到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索中,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积极发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到课堂上,辅助课堂教学,但应重视引入的方式方法,切忌过于繁琐,给学生理解带来难度。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才能找出对教学不利的地方,从而优化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

2.4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积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自己为主的教学方法,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发现,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可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师应当更多的扮演引导者,多多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充分优化教学过程。

三、结语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5

地理课堂中应用微课程教学,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因此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学习和应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分析探讨了“微课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对地理教学者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

微课教学;初中地理;优势;作用;应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许多新理念、新方法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微课教学作为新型的教学应用模式,越来越受到教育教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被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过程当中,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冲击。初中地理教学应用微课教学,适应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大提升了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

一“微课程”定义与特点

所谓“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规频为主要表现形式,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就某个知识点而开展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通俗来说,就是传统教学视频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的创新,一般时间较短,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学目标具体而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形象的说明一个问题,实际上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包。地理“微课程”一般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强,目标明确,主题突出,一般围绕一个地理知识重点或难点,进行集中讲解,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主题更加突出。二是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随着时间的加长在不断地降低,时间越长,注意力越逐步下降,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微课程时间紧凑,一般控制在8-10分钟,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三是更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地理微课程一般由画面、文字和音乐组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个感官,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增强。四是高效快捷。初中地理微课程授课方式方便灵活,不受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时间较短,可以占用较零散的时间,学习的场所也不受限制,可以在学校、家中,室内或室外,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授课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网络的普及,地理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利用网络在线学习与远程学习等多种形式,方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需求的方式。而且可以利用电脑、手机或各类设备来观看“微课程”,不仅实现了移动化教学,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的观看,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可以反复播放,对于较易掌握或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选择跳过,极大的提升了教学的效率。

二“微课”与传统教学相比的优势所在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微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更容易掌控,主题鲜明。从学生方面来看,突破了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课堂,通过视频观看,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中掌握了知识,学习兴趣更加高涨,学习主动性目的性加强。从教师方面来看,“微课”视频教学使教师从繁重的讲授式课堂脱离出来,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有选择的将适合的资料视频下载保存到电脑、笔记本或手机等设备上,可以进行移动式授课,特别适合观摩课、评优课等教学。相对与传统教学方式,更加灵活自由,一次成功的“微课程”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甚至一定时期使用,也可以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可以说,“微课程”一经使用便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以其高效、优质、灵活等诸多特点,或将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对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培养和成绩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微课程教学对初中课堂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思考力的培养。地理虽然是一门文科,但是其很多知识点涉及到理科的思维,很多思维不太敏捷的学生,遇到一些偏理性的知识点便无从下手,很难理解和掌握。教师如果一味地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可能更加无所适从,甚至出现理解上的误差。采取生动形象的“微课程”教学,展示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和丰富,从声、色、形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更加直观的内容,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疑难问题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2.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度成为教师冥思苦想的重要环节,提问法、故事法、创设情景法、引导法、反问设问法,等等,一代代教育者为此苦不堪言、绞尽脑汁的去尝试和探索。而使用“微课程”教学,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个难题,学生可以身临其境般的,通过视频的观感享受,直接调动起学习兴趣。比如地理教学中一些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各种地理风貌,只要通过视频展现出来,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接受,更容易被吸引到教学中来。所以,“微课程”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是最简单最直接的一种手段。3.有助于巩固教学成果。“微课程”教学可以将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知识,变得更为直观和形象,学生可以较为容易的接受。另外,初中地理的知识点较为杂乱无章,知识点琐碎,如果不能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概括和总结,很容易漏失知识点。微课的引入,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的反复观看和复习,更加自由和快捷的学习和巩固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对一知半解的问题或者衔接性紧密的知识点,学生可以有所选择的去复习,或者可以系统的去观看整个章节的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梳理一个阶段的知识点,使教学知识点更加连贯,通过知识点的串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四初中地理微课程的应用1.初中地理微课程制作设计。初中地理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需要精心的设计,首先要确定教学主题,微课程一般针对初中地理知识中的难点或重点进行设计,一般只对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时间上要有所控制,内容上不能繁杂。另外设计的教学方案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导入环节、讲解环节、点拨关键点、归纳总结等各个关键环节要条理清晰。还需要注意的是,制作时准备的素材要丰富而实用,要搜集与本微课程内容关联性紧密的素材,视频、音频、图片与文字都要和教学内容相匹配,能让学生形象直观的得到知识点的传授。同一教研室的教师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共同讨论、设计和制作出优质的微课,更加高效的服务于地理教学。2.丰富地理微课程的内容。初中地理微课程除了优秀的教学设计外,要融入具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元素,或优美动听的音乐,或活泼形象的动画,或具有跳跃感的画面,都需要地理教学者扎实的微课制作的基本功,熟悉和掌握微课制作的技巧和方法,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断地丰富微课的内容,要使教学的内容有个性、有特色,能被广大学生认可和接受,需要广大教育者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设计元素,让教学内容更加的形象、生动而具体,活灵活现的展现给学生,并把复杂的知识点通过技术化处理,更加的容易理解和接受,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更加明确,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浓厚。3.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本质实际上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简单快捷的辅助性的学习形式。在地理学习中,一些学生读图能力较弱、地理问题分析和探究能力水平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不够,地理知识相对较为薄弱,针对这些学生,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他们提供“微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把“微课程”资源带回家作为自主学习的资源,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实际需要,有目的性的选择某一知识点的学习,从而解决自身学习中没有理解的问题,补足学习的短板,促进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4.合理开展异步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般只采用同一套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手段,来从事教学活动,整个班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区别对待。而微课程有效的避免了这一尴尬的问题,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资源的便利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异步教学,还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制难易度不同的“微课程”资源,让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结合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受到教育,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从而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教学成绩,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能力。5.要重视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初中地理微课程的设计要重视各个教学细节,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实践的检验,通过设计者的辛勤制作,设计出一个不仅有深度、有广度、有内涵、有特色的优质微课程,要让学生从微课程中找到一种愉悦的观感享受,不仅能接受知识的熏陶,更能引起深层次的思考。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实时加入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要条理清晰、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带入到地理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想象力和思考力。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起到了更好的辅助性教学的作用,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得到了“双提升”,因此也符合新教学理念。广大教育教学者今后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和创新,使更多优质的微课程层出不穷,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同.初中地理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7).

[2]胡铁生.微课程的属性认识与开发建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6

关键词:初中地理;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一、引言

通过对初中地理课本中内容了解可以发现,初中地理课本内容是基于实际社会生活设计出来的。但是很多初中地理老师为了上课方便,再加上需要学校的审批等原因。很少会带领学生走到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去,难以做到利用实际存在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教学。这让初中生很难将初中地理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缺乏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对全面改善初中地理教学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意义

所谓的乡土地理,并不是单单指乡村的土地资源,而是指本市、本地区,乃至本国的一些地理教育资源。一般来说,为了初中地理教学的方便,都是以本市的地理资源为主。以下本文将对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展开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使初中地理教师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有更多的重视。

(一)更好地实现教学总目标

乡土地理资源和初中地理教材之间的关系,就像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没有实践乡土地理资源支撑的初中地理教学,就是纸上谈兵。虽然学生通过死记硬背能记住很多地理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点和实际生活中的地理之间的关系,学生却很难建立起来。比如初中地理中《人口和人种》这一课时,教师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知道亚洲人是黄种人,非洲人是黑种人。但是究竟真正的黑种人是什么样子,学生只有真的见到非洲人才能明白。通过乡村地理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对初中地理的理解能更深刻和全面,进而更好地实现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总目标。

(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

当前新课程改革之后,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有了新的规定。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应有的地理知识,还需要通过地理教学使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环境、社会的热爱,使学生能具备保护环境的意识,具备良好的环保观念等等。如果只是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能很难体会到自己的行为、观念会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比如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乱扔垃圾会导致环境污染。但如果教师在讲到环境污染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走到污染现场,让学生直接看到是什么东西构成了污染,污染又会为环境带来多大的危害。那么学生自然就不会再乱扔垃圾,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会具备环保意识,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列。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利用途径

对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要结合初中地理的教材内容,有联系地进行利用。

(一)利用媒体资源展示乡土地理

石狮市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从古至今在建筑、范围、地理风貌等方面发生了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很多都是学生无法直接通过现在的石狮市风貌看到的,教师只能借助多媒体资源,将石狮市的变化为学生们展示出来。比如在学习《自然特征与农业》(南方地区)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就石狮市现有的照片、视频资源,将石狮市曾经的自然特征以及农业方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这些照片和视频能直观地看到石狮市这些年的变化。比如,新中国成立之后,石狮市开始进行合作互助的农业模式,之后也和全国其他农村一样开展了化运动,在多年的发展中,石狮市实现了农村内部结构的调整,种植业不再是主要产业,渔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等等。之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周边市的自然特征与农业,让学生在学习石狮市自然特征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掌握城市发展的规律,以及当地经济和农业与自然特征之间的关系。

(二)通过社区资源开展地理教学

通过利用社区同样可以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到地名、道路名等。石狮市又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处于不断发展中的城市。存在许多古老的历史痕迹,以及现代化的特色,通过这些信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人类的聚居地———聚落》这一课时的时候,教师在课本上知识点讲解完之后,就可以带领学生去看石狮市市标———一只石狮子。为学生讲解石狮市名字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石狮市从无到有形成的过程。虽然这和聚落的形成存在一定差别,但都是以人的聚集而形成的“生活部落”,对学生了解聚落形成的原因以及规律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是如何形成的,有没有具有历史意义、寓意特殊的名字等等。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在探索社区地理资源的过程中,对聚落的形成有更真切的认识。

(三)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

创建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库,不单单可以丰富学校的乡土课程资源,还能使学生对乡土地理有更全面的了解。因为乡土资源课程资源库的建立,需要学生直接参与。首先,教师可以作为资源库建立的引导者,告诉学生大家要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全班一起建立一个和所学地理知识相关的乡土资源库;其次,教师再为学生分配任务。比如,让学生搜集回家路上的路牌名、社区名、历史古迹名称等等。学生在搜集这些名称的时候,不单单只是记下一个名字这么简单,还会了解这个名字有关的地理知识。比如就拿“厝”这个字来说,学生在搜集地区名称的时候肯定会发现,石狮市很多社区或镇的名字中都会带有“厝”这个字。之后学生自然会对“厝”这个字产生兴趣,去了解这个字的含义。接着学生就会发现石狮市存在许多古厝群,目前石狮市已经开始就这些古厝群展开保护,通过古厝群来发展石狮市的旅游文化。除此之外,学生还会了解到古厝群的特色以及特征,这正是石狮市地理风貌的特色代表。而在搜集这些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石狮市当地的地理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

四、通过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展开初中地理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带领学生进行实际考察。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本地区的一些地理特征、风貌等,但是对这些知识点只是浅层次的了解,对于内在的关系可能了解的并不清楚。比如在学习《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石狮市的河流、渔业生产基地,为学生介绍石狮市渔业发展的历史、原因,以及渔业和石狮市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如此一来,学生就会明白石狮市渔业得到快速发展,和石狮市河流众多适合鱼类生长存在很大的关系。进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推断,长江三角洲为何会被人们称为鱼米之乡,是因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地理环境适合种植米和养殖鱼吗?相信在了解了石狮市渔业发展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后,学生会对长江三角洲这个鱼米之乡的了解能更进一层。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地理和实际生活脱离不开关系,想要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活学活用,使地理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技能”,教师就需要将初中地理和生活联系起来,通过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来丰富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以及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地理课堂。使地理的学习成为学生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良好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小玲.浅谈如何教好初中乡土地理课程[J].教育革新,2016(3).

[2]谢红霞.浅谈乡土地理材料在边远地区教学中的应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7

1.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过于陈旧,仍然采用以老师为主的“填鸭式”教育,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一部分老师依旧采用传统高压式的教学观念,运用强制性的灌输式行为来引导学生。二是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上,教师缺少生活实例的引用或者导入,只是一味讲授枯燥的地理知识,使学生缺乏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课堂氛围沉闷、学生无心学习的问题。三是课堂的互动较少,且互动的形式单一,课堂提问过于单调和随意,很难引导学生扩展和发散学生的思维。此外,作业的布置缺乏针对性和合理性,没有考虑到每个学生学习状况的不同和能力的不同,应把握好学生个体的差异,采用分层次的方式进行作业的布置。

2.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着的几个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学生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者学习目标过于单一。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纯粹是为了高考,为了考试成绩,这就出现了死记硬背或者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合作的现象,这种短期单一的学习目标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背离。二是学生缺乏一个好的学习心态和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味盲从,被动学习,很少积极主动地参加课堂活动,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不能合理安排自己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时间,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个别学生存在着物质上的攀比心理,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学习上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的力不从心。

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1.改变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

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都是以成绩为主,没有真正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以分数为主的教学目标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目标,制订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课堂教育中,将以教师讲课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主动学习,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充足的学习空间,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比如,在学习“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区”时,就改变了以往“注入式”一味教师讲的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自主导学”,学生课本自己容易获取的知识教师不重复说,课堂侧重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知识结合课本图文材料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教师加以指导,学生基本能分析到位,既掌握了方法又提升了能力。课中教学各环节紧扣,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汇报反馈→教师点拨、归纳,做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会学”,而不仅仅是学会。

2.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学生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再加上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式。首先,可以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给学生更直观地展示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让学生更加逼真形象地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比如学习《地球运动》一课,老师可以播放一些地球运行的视频,让学生在不同的角度下观看并了解地球运行的模式以及相关知识,这样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其次,老师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感受地理博物馆,在开阔学生眼界,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了他们创新和观察的能力。也可以开展一些地理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定期组织学生去城市的街头观察和体验,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加真切的认识和感受。比如学习《城市化》一课时就带领学生去县城街道实地考察感受“什么是城市化?”这一知识点学生记得就特牢。最后,老师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时,老师要注意提问方式的灵活性和针对性,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启发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切忌问题频繁或者数量过多,对于能力不一的学生要采取分层次和针对性提问,要及时鼓励或者表扬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进行巧妙合理的教学导入

一节课中,有效的教学导入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导入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情绪,在整节课中起着调节带动的作用。因此老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具体状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导入,不仅仅只是将旧课引入转到新课,还是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整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优化。教师在教学导入时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教学导入的形式要多样化且富有创新性。可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的展示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可以通过地理实验、趣味故事或者新闻事件等形式导入,还可以通过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在增强学生兴趣和好奇心的基础上导入学习地理知识。比如,学习必修1中“热力环流”知识点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导入:课前准备好略大一点的废纸盒、点燃的蚊香、冰块等材料,在废纸盒内两端分别放上点燃的蚊香和冰块,让学生直观观察热力环流的存在,学生兴趣特高,也有助于他们对热力环流基本原理的理解。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过多重复或者连续使用某一种方法,要及时创新和改进导入方法。其次,教学导入要有趣味性和目的性。教学导入时,首先要具有目的性,要快速确立课堂目标,目标明确后,学生就可以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另外,就是要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开拓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外县兄弟校教学交流,教授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先向当地学生了解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学生踊跃发言,一下与学生拉近了距离,接着多媒体播放授课老师自己家乡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图片以及堪称“中国最美滩涂”的景观图片,学生兴致很高。通过两地对照及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在这两地间的不同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这节课学习。最后,教学导入要简洁明了且抓住重点。教师要把控好教学导入的节奏,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进行简洁适当的导入,还要抓住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避免导入内容的冗长复杂。

4.营造良性互助的课堂氛围

地理课程教学范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实践

引言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普遍感觉到地理学习枯燥无趣,知识点多且难以记忆,有些图表比较抽象,理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很多学生都丧失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自身教学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现状

尽管新课程改革给出了具体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要求,带动了教学水平的提升,但对于中学地理教师来讲,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也让其面临艰难的教学环境。教师需要提升教学效率,并从综合角度带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现有的中学地理教学还存在一些非常明显的问题,这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首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地理教材发生了改变,新的教材编写虽然是建立在原来教材的基础之上,但融入了新的教学形势与教学理念,更加符合当代学生身心发展的标准。但与旧教材相比,新的教材中融入了新的知识,且教学的侧重点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与学生尚未适应这种改变,教师还是采用原来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态度来讲解知识内容,这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存在偏差,学习的侧重点也出现偏差。其次,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师大多采用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不断背诵和记忆地理知识中的概念及规律[1]。而学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其思维已经固化,采取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机械。学生眼中的地理学科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学科,其并没有考虑到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而是以背诵和记忆的方式去学习地理知识,自然会感觉知识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进而影响其学习效率。当然,该问题的出现也是由学生并没有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科在中学课程中的存在意义导致的。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其记忆地理知识只是单纯地为了应付考试,自然会采取机械式的学习方法,也就不能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及学习要求。最后,长期处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关系逐渐疏远。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力求保持自己的权威性,仅为学生讲解理论方面的知识,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创设,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够。有些教师对课堂互动的理解有误差,认为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就是互动。其实不然,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偏难,学生就会难以回答,那么其所建立起来的信心就会受到打击。但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讨论的话题就不会仅拘泥于课堂,而是变成了闲谈,这样的互动不仅浪费了课堂时间,也浪费了学生与教师的精力。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的优化策略

(一)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对于任何学科来讲,教材都是其教学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地理教材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在面对该种情况时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身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加深自身对于教材的理解,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2]。新课程改革中已经明确要求教师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根本,转变自身的教学方式,同时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以往的地理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地理知识的自主学习中,感受地理知识的乐趣,明确地理知识对于自己的终身都有意义。例如,在教授学生学习《地图三要素》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确比例尺、图例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以及地图的方向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并为学生布置绘制学校平面图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校平面图的绘制后进行小组间的比拼。这样一来,学生在该教学活动中就可以了解地图的方向,并且明确学校平面图的比例尺问题,最后对学校平面图进行具体图例的标注。如此,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学习兴趣,也能够加深其对地图要素的理解,使其形成自主学习意识。

(二)寻找适当的学习方法

归根结底,对中学地理知识的学习是要对其进行理解和记忆。有些学生采用了死记硬背的方式,虽然也能够记住地理知识,但毫无疑问,其记忆的时间比较短暂,且记忆的效率也比较低下。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知识记忆提出了要求,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在该情况下需要顺应教学需求,引导学生找出适当的记忆方法,从原本的死记硬背转变为理解性记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化为更加直观的影像或图例,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形成知识记忆。例如,在教学生学习《气候》时,学生需要掌握的气候类型知识较多,其很难将全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分布情况都记录下来。这时,教师可以以平面图的方式将地球的南、北半球画出来,并先让学生寻找回归线,然后告诉学生回归线附近的气候情况,以回归线作为分界点,逐渐向两边扩散记忆不同位置的气候类型。而学生根据图与线的引导,自然能熟练地掌握世界各地的气候类型,且在记忆的速度及质量上都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三)多种教学形式的互动

课堂上的教学互动关系到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否流畅。首先,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在课堂上尊重和信任每位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并给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全面提问,而不是把被提问的权利交给个别学生。其次,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巧设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全体学生。最后,课堂教学是双主体、多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静心读教材,与教材互动。要用圈点批注的形式引导学生与学生进行互动。学生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还可以与教师互动,用提问点评或练习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在地理学习中,等高线的地形图问题是学生普遍反映的难点问题,一些学生觉得该部分的知识比较抽象,难以记忆。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准备不同地形的图片,包含河流、山谷、丘陵、梯田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放映的图片来辨别山谷、山脊的部位,并记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引入竞争的方式,让学生形成讨论小组,通过竞赛的方式来阐述山谷以及山脊的特点,并辨别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掌握不同疏密程度的等高线具有怎样的地势特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打破初中生对地理学习兴致较低的局面,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水平,通过自身对教材的驾驭,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教材知识。同时,教师应积极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确保师生、生生互动,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朱蓉.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地理教学[J].成功(中下),2017(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