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做好充分课前预习工作很重要

高中历史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内容分册,而且以专题来编排的。古今中外,容纳一体,知识庞杂,纵横交错。对于初学者,可谓一头雾水,不着边际。好多知识可以说杂乱无章,没有头绪。在看完一遍课文后,“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作为预习的方法,显然,只读一次课文是不行的。要边看课文边思考,对于其中的历史知识盲点,要主动地去查阅书籍资料或者网络,或者和老师探讨。总之,光看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课本可以说是缩写,而其中需要掌握和理解的东西太多了。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过程就是扩写的过程,探究的过程。

二、课堂是关键,课后是温习和发展知识的空间

经过课前的预习,带着问题来课堂学习,只要认真听讲和思考,做好课堂笔记,学习效益肯定不错。在老师的引导下,要积极主动地善于思考探究一些历史问题,因为课前的预习为你的思考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作为学生,应该有信心来驾驭历史问题,即使难度大的问题,相信在老师的指导下,也会解决的。还有,要做好课堂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价值的笔记一定要做。课后还要及时做好温习和巩固知识,对于理解和记忆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多看多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时在基础知识熟练的情况下,还应多看多做一些历史测试题,也包括高考题。这样可以见广识多,思维自然灵活多端。学习成绩肯定会优秀的。

三、养成看历史地图册的好习惯

历史地图册是配合教材编写的。每一节教材内容,凡是用地图册能显示的,地图册上都有。学习历史和地理一样,必须有空间概念,这只有通过地图册给我们刻画印象了。我们通过地图册,不光可以看相关地图,而且也可以掌握一课或者一个专题内容的知识结构,总之,地图册上内容丰富,有地图,有图表,有历史人物介绍,有知识结构,还有习题。很值得我们师生去学习和研究。可以说,地图册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好帮手。经常善于看地图册的同学,历史一定学得不错。可是事实上,不少同学认为地图册无用,早就糟蹋了。如果老师不及早做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地图册就会成为浪费资源的一堆废纸,对学生学习历史无疑是一大损失。

四、基础稳固的前提下,多研究高考题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树状结构;存在问题;运用形式;效果体现

复习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都要实施的一个教学环节,理想化的目标是把零碎、散乱的知识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组织更加有序,从而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并能对知识进行系统的重组。小学科学不仅有着其知识范围大、面广、独立性强的特点,而且科学知识跟学生的生活常识密切相关,更有着学以致用的要求,这就使得科学高效的复习对学生是否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尤为重要。据了解,常见的复习方式是“线性结构”,每节课、每单元、每册书的内容一一复习,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造成了复习时间紧张,学生兴趣低落,知识掌握凌乱、“碎片化”、复习效果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寻找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来提高复习效果,已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共识。

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传授是我们教学中的一大主题。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体验,发现运用“树状结构”于科学复习中有着知识脉络清晰、贯穿性强、覆盖面广、节点可灵活调整等优势,与传统的复习方法相比,更是一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

一、“树状结构”的认知

1.“树状结构”简介

“树状结构”的定义:树状结构是一个或多个节点的有限集合。它满足:(1)有一个根节点。(2)有众多的子节点,每个子节点都可以单独成为一个新的“树状结构”。(3)节点代表某项资料,边连接节点。

2.“树状结构”的应用

“树状结构”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企业各部门的组织架构,课件的制作等方面。以本人制作的《水的三态变化》课件制作为例:课题《水的三态变化》相当于“根节点”,菜单中的内容相当于“子节点”。借助于超链接的方式,课件会自动转向相应的分支,极大地提高了灵活性。同样“树状结构”的组织架构形式也可应用于小学科学不同形式的复习之中。

二、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梳理

1.按系统性梳理

小学科学三到六年级,共32单元内容。按从大的知识来分,可分为三大板块: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板块又可作为“根节点”展开形成“树状”。具体的“树状结构”及所涵括的年级与课时如下:

生命科学:《植物》S37、《动物》S37、《我们的身体》S47、《生物与环境》S57、《生物的多样性》S67;《植物的生长》X37、《动物的生命周期》X37、《新的生命》X47、《环境和我们》X67。

物质科学:《我们周围的材料》S37、《水和空气》S37、《溶解》S47、《声音》S47、《我们关心天气》S47、《光》S57、《运动和力》S57、《工具和机械》S67、《形状和结构》S67、《能量》S67;《温度和水的变化》X37、《磁铁》X37、《电路》X47、《食物》X47、《岩石和矿物》X47、《沉和浮》X57、《时间》X57、《热》X57、《微小世界》X67、《物质的变化》X67。

地球与宇宙科学:《地球表面及其变化》S57;《地球的运动》X57、《宇宙》X67。

(注:S37指的是三年级上册共七课时,X57指的是五年级下册共七课时。)

2.按具体性梳理

在实际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知识板块展开,还可以再继续细化,这样能满足一课时完成一个板块知识的复习,以便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复习方法的巩固。

具体的板块知识可分为:植物、动物、磁铁、能量、电学、简单机械、浮力、空气、材料、时间测量、天文、地理、光、运动和力、形状与结构、微小世界、环境保护、物质变化、测量仪器等。

三、小学科学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学科学知识系统的独特性致使复习低效

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类比,小学科学知识有着独特的系统结构。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知识的建构上是典型的“螺旋上升”,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需要去复习一年级的拼音字母、加减法。而科学学科的知识之间却是“板块式”平行结构,从三年级开始,每册书有四个单元,每单元的知识各不相同,同一个知识却贯串不同的年级,这样容易造成知识记忆上的“碎片化”,这也是科学复习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2.小学科学知识内容的多样性致使复习费时

小学科学包罗万象,涉猎范围极其宽广,既有学生很感兴趣的动植物,也有学生见之畏难的电学、天文、机械等知识;既有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又有科学探究精神的教育;既有仪器使用的方法掌握,又有科学知识的学以致用等等。详细具体地梳理后就会发现科学知识内容多达二十多种,各板块之间互不关联的,而且每册、每单元内容独立性强、跳跃性大,其中实验的内容及方法数量尤其可观。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内容之广、复习难度之高可见一斑。

面对这样庞杂的知识,在单元复习、期末复习甚至总复习时都觉得非常不易。若无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而用传统的“线性结构”复习法,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卷,复习无疑是费时费力的,效果也事倍功半。

四、“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

1.“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的运用策略及优势

“树状结构”就是运用结构法建立知识的系统体系,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不同类别形成系统,编制成网,转化为准确、清晰的知识架构来进行复习,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状结构”在科学复习中还有着其特有的优势之处:

(1)贯串性强。以某个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把多个年级(如三年级到六年级)的相应知识贯串到一起,编织成网。例如,从三年级的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出现了一幅大树。那么在复习植物的知识时就可以以“大树”作为“根节点”展开,通过知识梳理,把相关联的三上、三下、四下、五上的有关植物的知识贯串在一起,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棵“知识树”,实际教学中显示的是PPT图片。

(2)覆盖面广。“树状结构”的分支度大,各分支在科学复习中容易交集,能达到重难点知识多重复习的效果。如,在复习茎的运输水分、矿物质和养料的实验时,如何能清晰地观察到茎的导管,就会复习到六下《微小世界》单元里的放大镜和显微镜,甚至可以以它们为“根节点”展开,又会长成一棵“知识树”,这样就能相互交集,形成网络状。

(3)灵活性强。以根节点为起点,可灵活复习任何一个子节点,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复习法中的每册每课分散复习的刻板,防止了知识复习的凌乱,有利于相同知识的整合。如,以“植物”知识板块为根节点,可灵活选择在植物的结构、作用方面子节点展开,也可在六上的《生物多样性》单元中的植物分类子节点中展开,这样就囊括了三至六年级的植物内容的知识。

(4)根节点的知识点可大可小。即知识整理可从大的知识板块为起点,也可从小的知识点为起点,可随实际课时要求灵活调整。如:复习时间有连续两课时以上,可从“植物的结构、作用”为根节点展开;只有一课时的那可从“植物的分类”为根节点开始。

2.在复习课中的具体运用

我在尝试“树状结构”引入植物知识复习时,提前布置学生尽量带齐三上、三下、四下、五上、六上各册科学书,提前布置学生课前自行复习相应内容。同时在上课时制作课件,课后下发每节课的板块复习汇总资料,真正落实“学有所得”的教学理念。

3.高效复习效果的体现

“树状结构”复习方法避免了以往“线性结构”带来的知识板块中各年级相关联知识的松散,能高度集合同一板块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对板块内知识的建构和认知。其作用具体体现如下:

(1)复习的省时性。教师对整个小学科学知识板块的结构作了解后,就能合理安排各知识板块的复习时间,避免了以往复习的随意性,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2)复习的高效性。科学的复习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比如,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最早学过的科学知识已经过去了四年,曾经学过的内容已经模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通过系统的复习来清晰、巩固所学过的知识。“树状结构”复习方法犹如一张网,能网尽所有的基础知识,甚至能交集,做到无一遗漏。学生能轻松整合同一板块的知识内容,并能对板块内知识的拓展变化作了解。在多年的科学复习教学中本人发现运用“树状结构”方法复习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学习的惯性,课堂中学生参与程度极高。通过每节点的展开,结合相应的课本与练习,学生记忆中曾经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进而得到了巩固加强。同时结合自己编写的各板块复习资料作为学生复习练习作业,从而构建合理、清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学生复习过程轻松、成效显著。

(3)复习的针对性。教师能根据复习时出现的问题,及时缩小板块中的知识点,也就是调整“根节点”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加强复习,再结合相应的练习,达到突破难题的目的。

(4)科学高效复习方法的传授。“树状结构”独有的架构模式能在复习中形成由点到面,最后形成覆盖全面的网络。在教学中极易从一个节点的知识触发学生的记忆,容易引起学生抢答,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这样就能逐步养成从知识的认知到学法的提炼。“树状结构”在课堂上的多次运用,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运用这种科学高效的复习方法,理清复习线索,节时、高效地自我复习,这也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艾滨浩斯遗忘曲线表明:在知识掌握的最初阶段遗忘是比较快的,以后会逐渐变慢,这表明高效复习是很必要的。“树状结构”架构是一种很高效的复习方法,既可运用于总复习中,也可运用于各单元、各册之中。这样,在科学知识复习整理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参考文献:

[1]裴毓华.运用模型方法解决小学科学教学问题[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02).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3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册的运用策略

第一,培养学生读图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按如下方面指导学生进行读图训练:图文对照,将地图与文字结合起来;由历史地图中的信息分析历史地域的特点,让学生树立历史时空观;引导学生观察历史图片,体会历史的生动与鲜活等。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读图常识。要注意图的名称和内容,注意图例与标注(即历史地图语言,包含了各种符号及文字说明、数字、名称、地名的沿革等),分析图中细节,构建图与史实的联系。

第三,指导学生读图的方法。在解读历史图册时,观察是首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册内容,由表面信息切入,注意细节,并联系所学知识,发掘历史图册中隐含的信息。其次是叙述,即准确地表述历史图册蕴含的信息,并做到逻辑清晰、史论结合。最后是解读,即让学生结合问题去思考、分析、概括,更深入地解读历史图片,构建知识联系,从而完整地认识历史,培养对历史图册的解读能力,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册的运用实践

1 利用历史图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知识讲授通常是静态的,易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实践表明,视觉效果要远远高于听觉效果。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历史图册,来增强教学的动态性与直观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实际上,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历史图片与地图资料,为历史地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呈现历史地图,让历史教学更具趣味性,更具动态性。如教学红军长征、分析战争形势等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利用箭头在已处理好的空白图上通过动态手法将地图上的那些线条按照历史进程加以延伸。另外,教师还可将所经过的地点运用多媒体课件中动画弹跳或闪烁等手法来呈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打出字幕,让学生了解与地点相关的重要史实。如教学“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时,教师可在已处理好的历史地图上画出相关航路,以展现路线延伸过程与延伸方向;将重点地名标记出,以引起学生重视,然后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加以讲解与描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

2 利用历史图册,引导学生构建记忆框架。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与方法来引导学生更快捷、更有效地记忆历史知识,而利用历史图册则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手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培养与提高学生对历史地图的形象记忆,引导他们学会利用历史地图联系已学知识,构建记忆框架,也就是在头脑中形成记忆图画,从而加深记忆。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地图册是地理教学中最实用、最不可缺少的教具

地图册是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在我的地理课上,学生地图册不离手,培养了经常看图、用图的习惯。课上,学生们能积极从图中查找教学中所述的各种地理事物,并借助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位置、分布、特点、规律等内容,将教材中的地理知识融入地图中,变文字内容为地图语言,丰富地图的内涵,增加学生对地图符号的理解,再通过读图题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学文看图、图文对照的良好习惯。在课下,学生能随时用彩色笔把一些没有经纬网的地图画上重要的经线和纬线,把政治事件、自然现象、建设成就等一一落实在地图册上,再利用地图分析各地区的区位因素,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发展前景。

通过课上坚持不懈的训练、课下不断的积累,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了。打开每一个学生的地图册,重要的地理信息赫然醒目,各种符号、颜色、标记,记录着学生们自己的积累,记录着自主学习的收获,学生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地理空间定位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理解、记忆地理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与学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灵活运用地图,教会学生学习地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地图是最直观、最简明的地理“书”。运用地图知识进行判读、分析,是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和最基本的技能培养要求。在复习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就充分利用地图册,教会学生自己利用地图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学习的喜悦。例如在复习黄河水系的地理知识时,第一步:我让学生在水系图上用深色的笔描出黄河水系,让学生感受黄河水系的源头、流向变化和注入海域。第二步:我让学生用深色的笔把政区图、地形图、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上的黄河水系分别描出,使黄河水系在几张图上非常醒目。第三步:我就可以让学生自己看图分别说出黄河流经的省区、地形区、温度带和干湿地区,进而分析出各段降水多少,分析出哪段落差大,水能丰富,分析出有无结冰现象。第四步:进一步让学生分析出黄河各段的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反复翻看地图册上的各张地图,给学生反复的形象刺激,经过学生自己动手描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给出学生任何一条河流,他们都会通过翻看地图自己分析出各种特征,而且能说出这些特征的原因。

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在图中进行综合归纳、条理化,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非常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培养学生学会读图用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学习地理自然变得轻松了。

三、读地图串知识训能力,提高二轮复习的高效性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上,应试图把学过的知识串起来和把基本能力训练出来,既有复习又有提高,避免简单重复。

例如在“河流专题”的内容设计上,我突出双基和热点相结合,力求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得到提升。我采取图形变化迅速检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具体操作如下:第一步电脑演示地形图。使学生把有关水系的知识和判读能力在小小的一张图中表现出来,帮助一些在判读方面有些模糊不清的学生理清思路。河流水系特征表述角度一般可从河流的长度、流向、水系形状、河网密度等。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发源地与流向;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及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及各河段河床特征;流经省区、重要城市及流经地形区。第二步电脑演示添加经纬线地形图。同样的地形图在添加了经纬度后,就有了区域性,水文特征就一目了然。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温、流速等方面,与气候、地形和植被关系密切。如径流总量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取决于主要补给水源的水量变化,主要还是要分析流经地区的气候特点,当然还要考虑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作用;结冰期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还可以联系到凌汛知识,含沙量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等。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享受,教师享受自己的教学,学生享受自己的学习。充分利用地图,不断地挖掘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头脑中有一幅活地图,才是使学生“学会”地理,更重要的是真正“会学”地理的关键,也是我们地理教师应努力创造的最高效的课堂教学。

我推荐的书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5

    考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与课程的特点,因地制宜,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全国注会考试选拔性的特点,其各科考试都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教材及其考试大纲的要求,要全面考核考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作为注册会计师所具备的实际执业能力,因此,首先要明确注会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命题特点,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供参考:

    (一)全面考核、重点突出,紧密围绕大纲要求从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出发。考虑到本科目作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实际情况。考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重在掌握注册会计师所需的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从去年本科目试题的情况来看,它基本涵盖了考试大纲所确定的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两个部分的考试范围,并且这两部分的内容比重大体适当(相对而言,公司战略的比重略微大一点)。试题对每一部分的重点掌握得当,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公司战略、风险管理各部分的中心内容。这主要体现在对基本概念、名词术语等方面的命题上,侧重运用性的知识点考察,如对SWOT分析法的考察、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运用、风险类型等等,他们占试题基础部分的比重较大,这一点从客观试题中看得非常明显。

    (二)重视知识理解、实际应用及职业能力需要。同时联系实际这一点相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运用而言,是较有难度的,它测试考生是否具有成为一名注册会计师的基本执业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和发挥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既包括有无坚实的基础知识和灵活全面的掌握知识,更主要的是测试了考生具备运用基础知识判断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试题的难度是递进的,它们一般体现在是否能具有从所提供的试题信息中识别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这些试题猛一看,似乎是教材中的“原话”内容表述,但细细一看,似乎又是“陌生”的,它们略微高于教材。考生在复习中,要想培养一种发现问题,并按一定的工作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认认真真地掌握教材及其考试大纲中的要求。此外,要求考生能够以合适的角色并根据这一角色的要求,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提出建议、观点和意见,也是考察学生的一个能力。许多试题实际上是在考察考生是否懂得考生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以及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掌握相关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在简答题、综合题中是较为明显的,这些试题要求考生经过所学知识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实践经验、较强的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将很难准确、全面地发现存在的问题。

    (三)掌握新知识、新内容,实现知识更新的需求坚持终身学习,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是对注册会计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因技术不断变革而落伍的基本素质要求之一。时代的要求给注册会计师及时更新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特别是相关领域所涉及的新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强、涉及学科较多的课程,因此掌握并回答好本科目试题对考生而言,并非易事。本年度考试中对新知识、新内容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试题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如结合金融危机、人民币和美元汇率等出的一些题目体现了这一特点,这些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考生的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较强,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将会变得比较容易。另外,在本科目的考试中,还特别强调考察考生能否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掌握合理学习方法的建议

    结合考试大纲要求和本年度的命题,可以看到本科目对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等级,由易到难分别是:专业知识能力、基本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从本年度的试题构成来看,也体现了这样的安排。这三方面的能力和知识构成如同地核到地幔的向外扩展一样,三层圆代表知识核心、知识中层和知识的外层。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这三种能力的测试中,较多的是第二种能力的测试,其次是第三种能力的测试,第一种能力的测试比重并不是很高。可以预见,随着以后注册会计师考试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科目的成熟和完善,这个趋势还会加强。虽然从表面来看,《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课程》相对于其他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课程而言似乎容易一些,但真正要掌握这门课程并非易事,其困难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上。如何在实践中提升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的境界、意识和理念是十分重要的。为较好地掌握该门课程,建议采用学习方法如下:

    (一)理解和掌握每章的基础理论知识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结合案例,来理解每章的相关知识和理论,并做到融会贯通。把知识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进行堆积搭配,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审视、分析和思考。长期下去,坚持不懈,相信考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一定会与日俱增,不断提高的。

    (二)梳理和总结各章要点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各章考试大纲要求及习题能够认真练习,要针对各章的知识点,对每章内容进行梳理、回顾和总结。

    (三)重视案例

地理下册复习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梳理教材知识点,确定复习重点

其实要上好一节复习课绝对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课前教师要做大量的备课工作:对整册教材做认真细致的梳理,准确归纳出本册教材的知识重点,从而确定复习的重点。比如我们都知道“字词教学”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通过梳理,我们就会发现一二年级的重点是不一样的。一年级有这样几项重点:一是重在“读说”的训练,如“读一读,说一说”的形式:“滴?摇?摇?摇雨滴?摇?摇?摇水滴 ?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这样的“字开花”的练习;“鸟蛋凉凉的?摇?摇?摇凉凉的鸟蛋”同一意思不同的表达方法的形式。二是重在寻找“识字”的方法和规律,如“票 漂 飘”“加一加”的识字方法;“队?摇?摇?摇认”“换一换”的识字方法;“鸟?摇?摇?摇岛”“比一比”的识字方法等等。三是重在在生活中识字,如:认一认同班同学的名字;看电视识字;在逛商店时识字;逛街看商标识字;在读课外书时识字等等。二年级“字词”的教学重点则是落在:一是对“词语的积累”,如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积累四字词语;在“词语接龙”游戏中积累词语等等。二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如用“渐渐地”等词造句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带点词语用得好,“一条彩虹挂在天空。”其中“挂”字加点;感悟汉字一词多义的现象,“丹丹回头一看,原来是小艺。”“我的朋友马玲是个回族人,陈琳是满族人。”“有一回,列宁去找养蜂人聊天。”理解在这三个句子中“回”的不同意思等等。三是词语的类型体现出多样性,如有像“打开窗户”这样动宾结构的词语;有如“大大小小”般AABB式的词语;有“茂密的枝叶”这样偏正结构的词语等等。有了这样的梳理,教师在上复习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内容亦能落在教材知识的重难点上,复习起来既不会拔高也不会有所偏颇,从而扎实、有效地达到“课标”对于第一学段的要求。

二、明确复习目标,寻找并总结规律

每一节复习课要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并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寻找和总结规律。比如一年级的关于“字词”的复习课,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重点的复习内容:一可通过具体的“字例”帮助学生总结出识字的方法——加一加、换一换、合一合、减一减、拆一拆、猜一猜、形近字比一比、反义词记一记、同偏旁归类等等方法。二可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进行各种扩词、形近字组词、同音字填空等的练习,从而巩固所认读的字词。二年级的“字词”的复习课可安排以下几项重点内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孩子辨析字形、区分词义、区别近义词、体会句子中用词的准确性、积累四字词语、进行词语搭配的练习等等,从而帮助孩子习得辨析词语的方法:把词语放在句子中能更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多读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给乱词组句时先要读词语,然后编序号,接着按顺序读一读,最后再抄下来加上标点后再读一读等等。这样的复习课既抓住了每一册教材的知识重点,又帮助学生归纳了这些知识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同时又总结了一些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平时我们要想办法“把书读厚”,而到期末学期结束时就要想办法“把书读薄”,做到扎扎实实地归纳了知识重点,有效地掌握了规律。

三、针对“学情”,倡导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课也不例外,一是要鼓励学生质疑,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如在四年级“修改病句”的复习课上,教师可事先让孩子说一说平时在修改病句时,感到哪一种类型最为困难,哪一些句子最难判断和修改,然后再根据孩子最感困惑的内容进行复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规律,概括方法,解决疑问。如“人物描写”这一内容是五年级孩子习作的难点,上这节复习课前,教师可先让孩子收集有关描写人物的词语,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在这些词语中,有的是描写人物动作的,有的是描写人物外貌的,有的是描写人物神态的等;紧接着教师创设情景让孩子用上各类词语来说句子,从而体会到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来描写人物,才能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紧接着再分小组讨论、归纳出在本册教材中我们认识了哪些人物,他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概括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神态、语言、心理、动作、外貌等的描写,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人物的特点。课后鼓励孩子运用这样的方法写一写自己熟悉或喜欢的一个人物片段。这样的复习课既突出了本册教材的重点,又针对孩子平时学习的难点,扎实、有效,同时又体现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四、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复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