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例6篇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1

【关键词】素养;兴趣;作用;方法

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我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新课标也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教学白色污染时,通过生活中的污染严重的现象,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污染,作为中学生哪些是我们可以做到的,哪些做不到但是可以向其他人宣传的,让学生对环境保护尽自己的力量;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开展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科学探究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可采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如学习水后,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深入社会生活实际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通过发现问题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并写出调查报告。又如,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演示实验,将其改为探究实验方法,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因此,教学中要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并开展自制仪器、自制实验装置评比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探究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重视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学习我国化学工艺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时,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及纸的西传、瓷器在世界上享誉的地位、火药的发明及应用等。在学习常见的盐讲到碳酸钠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多渠道获取信息,逐步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现在的信息源十分丰富,广播、电视、电影、报纸、网络每天都在传播大量的信息,这就需要教师整合资源,加以指导,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指导学生阅读科技从书,看电视节目“我爱发明”、“原来如此”,通过“科学教育网”、“学生科技网”等获得大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体现化学课程与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学生通过各种信息不断收集、积累、吸收,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总之,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短时间能够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需要教师长期的引导、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需要教师天长日久才能抓出成效。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二十一设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我们每天都通过媒介接受科技方面的新名词、新信息。诸如“纳米”、“克隆”、“干细胞”、“转基因”“苏丹红”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临食品的化学污染、日用化学品污染、化妆品污染等污染问题,不能正确对待,就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高低所致。因此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对中学生来说,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科学素养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而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利于多层次、多渠道地实施“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学生的科学素养无法象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必须通过化学教学与学生自身的需要结合起来协调一致才能真正达到目的,笔者认为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引导。从教与学的关系来说,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也即从依赖到独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开展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交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独立能力、想像力、创新能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介绍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如英国农村大面积种植油菜,用植物油代替石油,美国一些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一些超级市场将顾客门消耗的能量储存起来,转化为电能用于超级市场的电能消耗;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再如,根据生活中有些不法商人利用化学知识进行非法活动,教给学生打假识假的经验和常识,如用烧碱催发海蛰、蹄筋;为节约成本用洗衣粉和面炸油条油饼等事实,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

三、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面临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学习原子结构时,介绍核武器的制造、层子的发现等,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不断渗透,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四、重视化学史实,进行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

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现的历史以及科学家的奋斗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激励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发展永远不会停滞,人类社会将不断进化,从原始、愚昧、落后的状态一步步向进步、文明、富裕、繁荣前进。如学习我国化学工艺发明较早的造纸、制火药、烧瓷器时,向学生介绍纸的发明及纸的西传、瓷器在世界上享誉的地位、火药的发明及应用等。在学习Na2CO3时,介绍我国留美化学博士侯德榜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经过潜心研究,发明了享誉世界的“侯氏制碱法”。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时机和分寸,通过介绍表现出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3

一、利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进行科学观教育

科学素养主要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与正确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理念。中学化学教学在所涉及到的化学定律与化学原理、化学理论与化学基本概念等中蕴含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均异常丰富。故此,我们有必要将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辩证唯物主义元素,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以教学“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化学概念为例,我们可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观点,引导学生从初步认识得氧和失氧的基础上,上升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层面: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因为上述两种反应同时发生,双方均以对方作为反应的前提;倘若不存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也就无从谈起。可见,二者既统一又对立,并在特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通过上述引导,学生既深刻理解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又培养了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看待所有事物的观点,学会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其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正确的科学观也由此逐步形成。

二、利用课堂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必须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在平时的化学课程学习中,少数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缺乏自主探究与积极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往往依赖教师的讲解来解决问题;有的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一知半解敷衍了事,只限于解答问题的答案,而不善于或者根本就不乐意梳理与回顾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出现下次碰到同类问题时仍然无法找到正确答案的现象。鉴于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尽最大努力纠正学生的上述不良习惯,努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与态度,引导学生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演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的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之预设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活动,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验了解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等,引导学生明白: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展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自行培养自己的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自身的化学科学思维,有利于培养自身透过化学现象认知化学本质的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明白:培养自身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有助于理解与吸收课堂知识,有利于活学活用课堂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验与生活是最好的途径。新课标、新教材大力加强实验的同时,还大力改革实验内容,使实验生活化、简单化和微型化,以适应21世纪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例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要求学生取几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取酸碱指示剂,并试验它们在食醋、石灰水、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的颜色变化。这个实验既应用了所学知识――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起作用显示不同的颜色,又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有用的,是和他们的生活紧密相联的。某些家庭小实验如利用饮料瓶、纱布、沙石等自制简易净水器,清洗餐具,制作叶脉书签等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创新欲望,教师应因势利导,积极组织做好这些实验。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运用化学知识。也即在于指导学生既要得心应手地完成教材中规定的化学实验,更要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化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明白:我们的身边随时随刻都存在着化学知识,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均与化学密切相关等。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化学,探询化学领域的奥秘,用化学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造福社会与人类。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4

具备科学素养对于21世纪意义关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包括科学方法、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科学观、科学态度、科学品质。

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夯实基础

知识固然重要,但科学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掌握了科学的方法等于拿到了开启知识的金钥匙,学会学习已成为人们的共同认知。新知识的获得和信息的筛选离不开自学阅读和发现问题,而老师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与教学过程的调控者,要遵循阅读的规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启迪中悟其理、明其意、晓其道,揭示内在实质。比如,设置悬念、善于比较、反复设问等,养成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老师以知识为载体,给学生拟定预习提纲,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指导学生按泛读、精读、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这一阅读模式展开。阅读过程要求学生勾画重点、难点,归纳整理寻规律,比较辨析找区别。抓住概念和关键词,记下原理、规律和疑点,借助图、表把分散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构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的系统化。学习材料力求源于教材,重基础、突出重点、总结规律,如把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盐类水解规律及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归类。逐步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总结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

二、 实验过程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好的思维、行为方式,是能产生知识的“知识”。

化学实验中,让学生独立观察、提问、思考、判断,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英国科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规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挡才能的发挥。”的确,方法问题是化学实验的焦点问题。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强,但却不一定领会其中的实质,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应该在实验中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防止学生只做不看,和看而不想,让一个个现象从自己的眼前溜走。要引导学生捕捉现象、寻求原因、揭示本质,如盐类水解时可在检验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钠、硝酸钠、氯化铵、硫酸铵等盐类化合物水溶液酸碱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探究“盐类水溶液酸碱性情况规律”,“为什么不同类型的盐溶液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等问题。另外,在学习中要抓住实验中“异常”情况设疑引思,如进行浓硫酸氧化性实验时,有时生成蓝色溶液、有时是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有时会看到黑色沉淀。种种“异常”现象令学生新奇有费解,此时老师不可武断训斥学生操作有误或告知“标准”结果,应抓住时机鼓励学生,通过反复试验发现不同现象出现的条件和规律,或猜测出现的沉淀可能是什么物质,并通过水溶性、酸碱性等简单地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测。帮助学生养成勇于发现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

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

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 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科学精神、是科学素养的灵魂,是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和意识品质的总和。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在教学中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表达的冲动,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思想活跃品尝到成功的快乐。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让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2Fe3++Cu==2Fe2++Cu2+设计原电池,设计水果电池等。学生会考虑选什么材料做电极,什么物质的溶液做电解质溶液,用什么方法证明自己设计的原电池是正确的。当学生自己设计的电池能使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我们可以想象学生是多么高兴。在这里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问题特征,将问题和已有的认知结构方式进行调整、改造,以便在问题和自身的认知结构间建立内在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动机与兴趣倍增,创新意识得到体现。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会变换方式去研究,完成时会满意、快乐,其创新意识得到升华,对现象敏锐的观察,对数据合理的处理,大胆的假设与联想,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后,我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国部分地区缺碘,而引起“大脖子病”的资料,谈到“大脖子病”是由于缺碘而引起的,市售食盐中必须加碘酸钾,那么怎样检验市售食盐中含有碘呢?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亲手实验,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5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科学素养;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295-01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品质为主旨的新课程理念。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覆盖面广,有利于多层次、多渠道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教师无法把科学素养像知识那样教给学生。

一、 教师言传身教影响学生良好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形成

教师一方面要处处以身作则,以理服人,以自己突出的科学品质感染人,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一些涉及科学素养培养的行为和品质要有规章,以规章制度教育约束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例如,在演示实验中教师不小心将一根玻璃管掉在地上摔碎了,教师往往会有几种态度:(1)视而不见,再拿一根继续演示;(2)踢到一边或拿扫帚胡乱扫到一边;(3)将碎片小心捡起,并彻底清扫。教师的操作和行为是否规范,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和科学品质的养成极为重要。

二、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科学品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它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它又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催化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科学品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化学教学中充分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要规范操作演示实验,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增补演示实验,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同时,诱发、拓宽、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2)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尝试探究性教学,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3)教师可利用课外家庭小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好的习惯。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有效地获得化学知识,培养了实践技能和素质,而且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4)多给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称量药品、安装仪器、进行实验,既有利于实验能力的培养,又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还可以加强思维活动,因此,条件较好的学校应尽量多做一些学生实验、甚至让一人一组做实验。有时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做实验或做教师的助手。如果学校设备条件较差,缺少仪器、药品,可以寻找上上些代用品,指导学生因陋简地自制仪器。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一种方法。

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允许有些学生到实验室补做或复习尚未熟练的实验内容,允许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己设计的实验,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智力和操作技能。

此外,还可以组织化学学习成绩较好,实验操作技能较熟练的学生,参与设计和布置实验展览。通过他们亲自动手,不仅复习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良好科学素养

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学习化学的主要动机之一。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如学习煤和石油时,教师可以介绍洁净能源的开发、目前各国开发新能源的举措等,学习酸的通性,pH 值时,教师可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 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 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

四、 联系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化学的学科素养范文6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科学素养

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

1.时展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当今社会充满了信息化和知识化,科学技术成果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当中。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体现国家实力的重要因素。为此,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学生时代开始培养科学素养,这对国家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而提高科学国民素养的基础条件就是让学生从初中阶段就开始学习化学,初中化学教师承担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培养国家科学人才的重任。

2.初中化学教学本身的需求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教学教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也是学好化学课程。因此,初中化学教师要将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用语以及化学计算方法教会给学生。此外还应强化学生对化学课程更深层次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或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探究精神,从而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对策

1.重视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化学素养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初中化学的教学有了新的定位,要求不同版块的知识要有不同的教学标准,从而能够保证学生一方面获得创新能力的锻炼,一方面又能学到达到素质教育的知识。比如说,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原理和元素化合物这两大内容时,应当根据该内容在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程度来决定课时的多少,一般来说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以及掌握四个不同的层次。另外,初中化学教材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对一些理论化的知识适当地进行了缩减,而新增加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有机物、清洁能源、白色污染、话费、农药、“温室效应”等。这种教材上的改编是顺应时展变化的客观要求,也体现出了化学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以及科学技术的重要联系。值得教师注意的是,无论新课程怎么改革,科技知识都应当作为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和核心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生活当中的很多现象都离不开化学知识,化学教师应当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情,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也更好地加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爱。当遇到环境污染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能做什么,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在学习酸的通性、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的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教师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创设适用于学生创新和动手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开展探究活动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高深的知识,而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乐趣,培养其科学素养,从而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诱导出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3.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化学这门学科与别的学科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需要依托实验来配合完成教学,因此,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完成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化学实验,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多地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在学习完水这一课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切身实际地去调查当地的水资源以及河水污染情况,找到第一手的资料后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又如,对于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也可以改为探究的实验方法,从而能够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氧气的含量。科学探究的重要媒介就是化学实验,其能够有效地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等,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逐渐在这种实验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继而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4.渗透化学前沿知识,充实学生的科学知识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已成为高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化学前沿知识,使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气息。如学习水时可向学生介绍纳米技术在净水中的应用,介绍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等话题。让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进展、新成就及新问题,加强学生对现代化学知识的了解及价值的培养,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科技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智力空间和思维广度。

参考文献:

1.措成.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J].读写算,2015(11).

2.黄静.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未来英才,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