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例6篇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1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经济发展在未来5到10年可能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可能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中国的政策和企业发展战略在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和改变?

如何看待金融危机的性质

首先我想谈一下,金融危机爆发了两年以后,如何看待这场危机的性质,以及如何预判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为了更好地研判未来5-10年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想非常有必要把这场金融危机的性质以及过去两年的演变做一个总结。这场金融危机和13年前爆发在亚洲金融危机本质完全不同,我们不能简单照搬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做法,这场危机的本质在我看来,尤其是和上一场金融危机相比,有三个基本的不同,三句话能非常简单概括总结出来。第一句话爆发于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金融体,西方人喜欢把英国、美国、欧洲称之为世界的核心,把我们称之为世界的,用他们的话来讲这是世界核心经济体的危机。

第二句话这场危机起源是私人部门和私人企业的危机。这个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是又特别值得我们回味。因为和上一场亚洲金融危机相比,这场危机很显然是爆发于雷曼兄弟等私人部门的危机,与此相关的是,美国、英国、欧洲、日本等的国家信用并没有受到损伤。而亚洲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国家的危机,在那种情况下,俄罗斯国债卖出不去,泰国无法在国际社会融资,韩国外汇储备不够用。

第三句话,这场危机本质上讲、从起源上讲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而不是产能过剩的危机,也不是供给方出现了巨大冲击的危机。这场危机并不是因为消费不足带来的,也不是像石油危机那样出现了生产主要原材料供给不足的危机,恰恰相反,是因为欧美国家的消费者过度消费所带来的危机。这场危机是若干部门包括企业和家庭过分借贷,因此带来了负债过高、资产相对缩水的危机。尤其是在资产泡沫破裂之后,各家企业资产方随着市场价格的下降迅速缩水,但负债并没有变,因此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

看到了这些之后,我们非常好理解发达国家在过去两年就忙活一件事情――在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中以如日中天的国家信用做担保和后盾,发行国际上钞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发行国际上仍然认可的债务,通过增发国债和钞票弥补和修补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用它直接在金融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把有权证券价格炒上去。在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通过政府注资的方式得到修补之后,这场危机最直接的原因和起因得到了控制。

因此我们看到,过去两年内,全球性的资产价格得到了迅速的上升,2009年全球平均资产价格了上升25%。只要是资产负债表的危机,只要是国家信用没有破产,注资、印钞票等方式马上可以奏效。当然我们看到,西方国家在这场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受到了伤害,伤了元气。

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应该这么总结,它是过去20年以来,从1990年苏联、东欧事变之后所发生的对整个世界格局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性事件。影响力在未来若干年还将持续存在。

总的说来,这场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我看来,可能就是一句话――这场危机使得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多极化了,使得1990年苏联、东欧之后,美国一枝独秀、独霸天下基本的格局事实上改变了。

未来经济金融领域新的格局性的特征

对于中国而言,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相对地位提前了3-5年,没有这场危机,中国经济总体规模超过日本可能还要再等3-5年;如果没有这场危机,我们国家参与国际新的治理体制、金融改革等活动日程至少还要推迟5-10年。正是由于金融危机,G20本来就存在的但是不引人瞩目的机制被推向前台,我们国家领导人反复被邀请参加G20会议。金融危机使得这个世界更加多极化,也使得中国国际地位突然间得到了上升,使得我们在国际上很多的场合被迫要发言、要表态。实事求是地讲,对此我们并没有准备好。

为了准备好扮演中国的角色,我们需要对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演变做一个预判。我想三件大事将可能主导未来5-10年国际经济金融的发展。

第一件大事,未来5-10年全球国际货币体制很可能会出现缓慢的,但是最终是巨变的变化过程。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发达国家的财政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削弱,OECD平均每个国家的国债占水平上升到20%以上,平均国债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00%左右。在这样的形势下,各国经济继续需要维持和刺激,答案只有一个――必须保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样一个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直接结果,会使得在未来3到5年全球流动性相当充足。这件事情会有一系列直接的后果,包括资产价格继续攀升,包括发达国家通货膨胀率可能由过去2%上升到4%,甚至更高。这件事情最终将带来更加重要、最终有影响力的结果――由于英国、美国、日本,包括欧洲,货币发行量非常大,货币政策非常宽松,长此以往,经过5年10年的运作,这些发达国家的国际货币地位会逐步下降。今天在全球各地热烈讨论的话题是,如何让过去一个货币独大的局面逐步转变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流动性过剩最后会产生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制,在我看来这是未来5到10年国际经济金融可能出现的格局性的变化。

第二,全局性的变化,新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型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期内表现为对我们的轮胎、钻井钻杆、钻井炮筒和一次性注射针筒反补贴反倾销的贸易保护政策,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必须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本质是什么呢?本质是发达国家在经历这场金融危机之后正在反思全球化整个的进程。在此我引用美国总统奥巴马最高经济顾问劳伦斯•萨默斯两段话,我想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西方主流政策精英基本看法。两年多前,萨默斯在帮助奥巴马竞选总统的过程中讲过如下的话,“全球化并没有给美国人带来当初所想象的那么多的好处,固然全球化使得美国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美国波音公司得到了更多的销售和利润。但是问题在于,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大量生产鞋袜、生产低端制造业产品的工人下岗了,而美国政府并没有能力从全球化受益的企业收取更多的税收以补贴下岗的工人,从而带来了广泛的社会问题。”

今年1月27日,萨默斯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做了更加精确的表述,“再过300年,我们的后代将会书写今天的历史,他们也许对这场金融危机不屑一顾。他们会认为,这场金融危机是一个短暂的交通事故,但是我们的后人将着重墨描述另外一个事实,今天的世界有十几亿人口正在迈向现代化,十几亿人口实现幸福现代化生活的梦想。摆在我们西方人面前的任务是什么呢?如何让十几亿人的现代化进程和已经过上现代化生活的几亿人口的利益相符合,我们必须为此设计出一套新型的全球治理和管理全球化的制度。”由此可见,发达国家精英们,他们想的事情是如何让全球化的过程更加符合未来的发展利益。所以在我看来,我们不可能再指望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继续把10%的产能通过贸易顺差的方式卖到他们国家。中国的产品大量卖到国外的市场,由此消化我们的过剩产能,这样历史性的、全局性的、世界性的现象恐怕一去不复返了。从国际政治考虑,从西方自己的经济发展需要考虑,未来国际贸易大的形势,应该是非常严峻的。

第三个格局性的变化就是绿色、环保上升为升意识形态,我称之为“绿色主义”。绿色、环境保护、绿色发展曾经是全球引领浪潮的运动,西方人、欧洲人主导的运动,但是今天这场绿色运动已经升华为绿色的意识形态,所谓意识形态而不是运动,指的是一种理念和信仰,一种宗教。在西方人看来,全球气候变暖是头等大事,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活动带来的,我们一切的一切必须围绕着这样一个重要的目标展开。根据我的观察,从2006年开始,在西方,从幼儿园的孩子到退了休的政府官员、退了休的企业高管,从平民阶层到经营阶层,都已经转变了他们的看法。2006年是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很多大的公司,国外跨国公司、主要的商业媒体都转而承认并认同人类活动带来气候变化,而从现在必须开始减排。这毫无疑问将成为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穷国与富国之间争论的焦点,这也对我们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挑战,当然,同时也是机遇。

中国经济面临的三大挑战

在这样大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呢?中国经济经历30年的发展,市场经济、市场体制已经深入人心,社会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受益,但是再往前看,我们的发展确实还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在我看来,不管挑战有多大、困难有多大,我们必须认清一件事情――中国经济未来10年的增长潜力仍然是巨大的。为什么这么讲呢?我的理由非常简单,尽管我们现在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是中国经济仍然是贫穷的,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即便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也不到7000美元。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来看是赶超型的经济,我们的企业、政策、各行各业仍然还可以从全球最先进的国家学习到最先进的理念、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管理方式。摆在我们面前最主要的任务还是如何学习好,而不是在技术最前沿进行推进。

更重要的是,我们仍然是一个大国经济,我们有上海、北京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相当高的城市和地区,我们也有像安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地区,我们更有像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这样相当贫困的地区,这部分地区大量的民众基本的需求还没有得到满足,仍然愿意勤奋工作,仍然愿意接受比较低的工资率,所以这一点使得我们国家内需的上升大有潜力。我做过各种各样的推算,在我看来,保持比较快的,比如9%左右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有潜力的。我并没有说我们应该追求高增长,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追求增长的质量,但是与此同时,不应该认为中国经济会出现7%、8%,甚至6%中低速增长的前景。这一点坦率地讲,经济学界是有争论的。到目前为止我是少数派。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释放这个潜力呢?三个基本的挑战要有非常好的回应。

第一个挑战,:迅速地由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内地市场发展的内需主导的增长方式。对于这件事情,我们已经取得很多的成绩,也做出很多的努力,但是还不够。我讲一个简单的数据,提升内需重要的表象是如何减少对外贸顺差的依赖度。外贸顺差3年前占我们GDP的比重大概是10%左右,两年前我们降到了7%左右,去年是6%,今年很有可能能够降到2%左右。根据我的推算,今年外贸顺差将在1000亿美元左右,我们的经济总量5.1万亿美元,外贸顺差的占比下降这个已经是事实,而外贸顺差的下降不仅仅是外需萎缩所带来的被动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内需发展创造的。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到各个地方调研,发现很多出口企业在纷纷转向内销,这些企业告诉我,内销的利润往往比外销还高。我们自己经济结构的发展已经到了这个槛,内地大量的居民生活水平开始提高了,内需的提升应该比较快,只不过希望更快一点,因为这是影响全局的国际政治问题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

1.重商主义,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贸易自由化,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新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二、金融危机形式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 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言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出现。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英国首相布朗“把英国的工作留给英国劳工”的言论,都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步入衰退之时,全球自由贸易可能面临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所笼罩的危险。

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倾向于贸易保护是历史惯例。如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一些保守派媒体和政客提出购物要买美国货,在经济危机中首先被裁的应是在美工作的外国人,全然不顾这些外籍员工同样是纳税人,同样为美国缴纳了大量“救市所需税款”这一事实。保守势力要求,获得逾15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银行“要优先保证美国公民的工作”。

各国“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愈演愈烈。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同时也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本国的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

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金融危机催生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经济步入衰退总是如影随形。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显著放缓,国内就业压力就会凸显。为了取悦部分利益集团或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发达国家政府总是将就业问题归咎于外国商品挤占了本国市场份额,从而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例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诉诸反倾销反补贴立法、指责外国政府操纵汇率并要求外国货币大幅升值等。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当地时间13日最终通过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最终还是保留了虽有所软化但仍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常识表明,面对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绝不是出路,而恰恰有可能成为一剂加剧世界经济困境的“毒药”,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金融危机。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美国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全面爆发。10月,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胡佛总统于1930年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顿。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美国在危机之初挑起的贸易战有直接关系。此后,国际社会又耗费数十年,才逐步拆除了这一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因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而且让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什么也保护不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等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战,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信奉保护主义的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贸易保护主义有弊无利,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贸易保护法案并不是救命良药,而是一剂可怕的毒药,最可怕的是受伤的是整个世界: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报复,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很快伤及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自身。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也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

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一些贫穷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使目前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人道主义危机。过去几年,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不少贫穷国家经济逐步发展、民众生活逐步改善。但随着金融危机持续发展,不少贫穷国家再次陷入困境。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竞争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而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命运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各国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早日渡过难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严国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黄晴.人民日报海外版.

[3]周世俭.财经, 2009-02-10.

[4]明金维.新华国际时评,2009-2-14.

[5]李小年.文汇报,2009-2-16.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3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树立信心,要看到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条件和机遇。

(1)生产部门: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到各自分管的联系点组织员工学习刘xx同志在总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员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员工们了解到了,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们。激发了基层干部和员工应对危机挑战、促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通过晨会,周会,月末会议各类会议传达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想办法、找措施、争取尽快度过危机期。公司举办的“练内功、提建议、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活动,也是从根本上解放员工的思想,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安全方面,公司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板报、墙报、橱窗、灯箱等宣传载体作用的同时,还建立起安全挂图展览室、安全音像资料库、安全电教室。经常在运输总公司网上浏览《安全责任论坛》。组织员工学习安全常识、在线讨论、观看影像资料。以小新闻、小故事、小漫画的方式,编写安全知识手册,印发安全工艺流程图,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氛,激发了员工“想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坚持开展“生命价值”、“岗位荣辱”、“细节善恶”3项特色教育,宣传安全哲理、安全道德、安全知识,组织员工们进一步学公司的“安全生产禁令”和《员工守则》,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在此基础上,每月对员工进行随机教育,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组一事一议活动,及时化解矛盾,杜绝思想偏差。开展“我要安全大家说”活动,采取剖析案例、现场演示、音像回放、模拟推论等形式,让员工从身边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我要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为让人人有心得、有感悟、有收获、先后开展安全文化“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跨系统联动水上应急演练,提高全员水上消防应处置能力;举办一次“事故案例大家谈,事故亲历自己讲”的安全演讲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思;举办一次安全事故漫画展览,增加员工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一次安全警语和温馨提示征集活动,让安全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评选一次安全文化先进班组,弘扬身边的安全典型。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4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论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金融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贸易保护主义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即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经济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经济一统天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从经济角度看,全球化被视为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资本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自由贸易显得愈发重要,也越来越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利益,但是对外贸易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在冲击着国内的产业,这点对于世界上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因此,尽管当今世界的主流是倡导自由贸易,但是国家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着贸易保护政策,其中也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发达国家。 贸易保护最初源于重商主义,以本国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使各国竞相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后来的凯恩斯的贸易保护学说、李斯特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都为贸易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历史上国际贸易政策演变的几个阶段不难看出,国家贸易政策的本质是保护性的。 1.重商主义,即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重商主义思想是当时保护主义的理论基础。 2.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占主导地位,但是同一时期后起的德国和美国,则在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的保护贸易思想影响下,基于他们特定的对外竞争条件,主张运用贸易政策保护国内的幼稚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 3.超保护贸易政策,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成为超保护贸易政策的催化剂。 4.贸易自由化,战后世界贸易自由化倾向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贸易自由化浪潮,但是战后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与自由竞争时期的贸易自由主义有所不同,并不强调全面的贸易自由,而是一种有保留的贸易自由,它并不完全排斥贸易保护政策。 5.新贸易保护主义,关贸总协定(GATT)条件下新保护主义时期。1973年的能源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高失业率,给发达国家经济以沉重的打击,使各国贸易政策开始脱离过去自由放任的思潮,转向以管理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主义,引发了全球性的保护贸易浪潮。 二、金融危机形式下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 伴随次贷危机的深化与扩展,各种贸易保护主义言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再次出现。奥巴马经济刺激方案中的“购买美国货”条款、英国首相布朗“把英国的工作留给英国劳工”的言论,都表明在发达国家经济集体步入衰退之时,全球自由贸易可能面临被贸易保护主义的阴霾所笼罩的危险。 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倾 向于贸易保护是历史惯例。如印度尼西亚已宣布对至少五百项产品实施进口管制,要求进口产品必须申请特别许可,并须加税。俄罗斯也要调高汽车、家禽和猪肉的关税。法国则拟设立一项国家基金,防止本国企业被外国企业并购。美国一些保守派媒体和政客提出购物要买美国货,在经济危机中首先被裁的应是在美工作的外国人,全然不顾这些外籍员工同样是纳税人,同样为美国缴纳了大量“救市所需税款”这一事实。保守势力要求,获得逾1500亿美元救市资金的银行“要优先保证美国公民的工作”。 各国“自扫门前雪”,贸易保护愈演愈烈。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同时也会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本国的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第三次保护贸易主义高潮,主要是通过非关税限制的行政法律措施和对不盈利的工农业部门给予补贴,以达到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保护其已有市场的目的。自从这种政策兴起之后,非关税壁垒已经取代关税壁垒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 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 目前,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的形式下,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主要体现为阻碍自由贸易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比如阻碍美国签订新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另外还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要求,相应的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以此来释放国内保护主义的压力。还要注意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以其他理由来设置贸易壁垒。比如美国国会中就有人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一些人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就成为新形式下新保护主义的三副面具,需要引起各方的警惕。 三、金融危机催生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毒药”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贸易保护主义与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发达国家经济步入衰退总是如影随形。一旦发达经济体经济显著放缓,国内就业压力就会凸显。为了取悦部分利益集团或转移国内选民的注意力,发达国家政府总是将就业问题归咎于外国商品挤占了本国市场份额,从而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进口商品成本,例如提高进口关税、实施进口配额、诉诸反倾销反补贴立法、指责外国政府操纵汇率并要求外国货币大幅升值等。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当地时间13日最终通过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这项计划最终还是保留了虽有所软化但仍带有明显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历史经验和经济学常识表明,面对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绝不是出路,而恰恰有可能成为一剂加剧世界经济困境的“毒药”,贸易保护主义只会加剧金融危机。 > 1929年3月,胡佛宣誓就任美国总统不久,美国表面的经济繁荣背后隐藏的问题全面爆发。10月,纽约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胡佛总统于1930年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了全球贸易大战,国际贸易因此几近停顿。很多经济史学家认为,世界经济之所以陷入大萧条长达10年之久,与美国在危机之初挑起的贸易战有直接关系。此后,国际社会又耗费数十年,才逐步拆除了这一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因此,《斯穆特-霍利关 税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而且让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从历史经验看,贸易保护主义其实什么也保护不了。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中,美国等国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引发贸易战,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造成严重不利影响。信奉保护主义的人最终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四、贸易保护主义有弊无利,中国应如何应对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贸易保护法案并不是救命良药,而是一剂可怕的毒药,最可怕的是受伤的是整个世界: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同样的贸易保护报复,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面对危机,各国以邻为壑,全球贸易额大幅缩减,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很快伤及当时最大的出口国——美国自身。全球贸易总额从1929年的360亿美元缩减到1932年的120亿美元,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也从1929年的52亿美元左右缩减到1932年的12亿美元。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 事实证明,贸易保护主义还将对一些贫穷国家造成灾难性影响,使目前的金融危机演变成一场人道主义危机。过去几年,全球贸易持续增长,不少贫穷国家经济逐步发展、民众生活逐步改善。但随着金融危机持续发展,不少贫穷国家再次陷入困境。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只有积极参与博弈,埋头苦练“内功”。对外,在现今的体制和规则下,该说的话要说,该打的官司要打,该采取的反措施要采取。商场如战场,与狼共舞,就要有狼一样的生存竞争意识。对内,要适应世界贸易的形势和环境,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国家经济内需拉动的比重。要着力提高产业的技术档次,包括环保要求,掌握更多的自主核心技术。 为应对金融危机,中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了积极努力,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包括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稳定、增加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密切同其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配合,等等。中国还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税负等措施。最近,中国政府又出台了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从2008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中国将增加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用于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同时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中国将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调整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 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这必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而务实合作是战胜危机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的命运已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加强合作,携手努力,同舟共济,才能有效应对危机。历史经验表明,越是危机关头越要坚持开放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不仅会加大危机的严重程度,还会使危机持续更长时间。因此,各国要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深化国际经贸合作,推进多边贸易体制健康发展,从而为世界经济早日渡过难关打下基础。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5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融资困境 对策

在我国的经济市场中,中小企业占主要地位,它不仅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解决民生问题,更是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让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得到不断的优化。然而,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金融危机的爆发,阻碍了世界范围的资金流动,这就加剧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面临如此的环境,如何突破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不断走出融资这一困境,让中小企业在一个良好的的市场环境下发展,从而来确保我国经济的稳定,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小企业一般采取内源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种融资方式。所谓的内源融资就是资金来自企业内部的积累。外部融资就是指当企业内部融资已供应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时,采取对外进行资金积累的一种方式,其外部融资的方式很多,例如,发行股票与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手段;银行借款与民间信贷等间接融资手段。在这样的金融危机环境下,国家也不断采取措施来改善经济环境,例如,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适当提高出口产品的退税率等政策,国家虽然采取诸多的措施,还是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几个方面:

(一)内源融资不足

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能力弱,企业财务信息的不对称,企业缺乏专业人才,财务制度不健全,信息化水平不高,资料残缺不全,银行对新办中小企业缺少认识,对企业发展前景没有把握,对贷款缺乏信心,因此大多数企业争取不到银行的贷款。中小企业主要靠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来发展企业经济,这样的方式由于受到企业自身的规模和经济效益所限制,目企业内部自身的资金积累又非常有限。加上这样一场金融风暴,更是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二)直接融资方式不多

发行股票和发行债券是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方式。但实际上,在这样有限的手段下进行融资,不仅所占比例极低,融资也是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金融危机爆发前,原有的资本市场本身就没有发展成熟,规模不够大,就没有一个适合中小企业的通过股票上市等手段对外进行融资的跳板;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小企业想通过对外上市进行融资的念头就直接被扼杀了。企业原想可以通过股票的上市来弥补资金的不足,但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我国主要的股票市场股票一路狂跌,上市发行股票的之路也行不通了,这就无法从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

(三)间接融资难度大

我国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经营规模不大,缺少市场经验,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应对危机的能力较弱,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中小企业对外融资的间接融资方式中的银行借贷比较困难。从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角度考虑,银行对大中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放贷,其所产生的固定成本是一样的,企业规模大小是不会影响银行信贷所需环节,然而固定成本不变,而企业经营规模却不断减小,这样一来,银行贷款的单位交易就会成本上升。加上中小企业信用度又低,无形上就给银行加大了风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就更乐意将贷款给信用度相对较高的大中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就更加严峻。

(日)其他的融资途径也受阻碍

从服务体系上看。国家虽然针对中小企业不断出台了各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法律制度,设立了一些基金为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然而这些基金数量不多、服务方位较窄。从而满足不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影响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企业自身、国家政策、市场调节等因素共同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

没有缺乏足够的抵押担保。当前还有很多私营中小企业实行的还是家族式管理管理模式,确实运用现代管理理念来进行管理的企业相当少。在这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最终导致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没有得到有效的分离,企业资产与所有者个人财产也不能得到明确的分开,所以,在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上相当混乱。有的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在财务核算体系上也没有得到建立和健全,这就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也是处于混乱的局面,最终造成在其在经济市场上的信用度越来越低。在最近的一些调查中发现,在推动为企业的经济发展时中小企业的违约行为远远高于大中企业大,中小企业经常发生以破产、改制为名逃避银行债务等事件。这就无形中又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在贷款上所采取的谨慎态度。

(二)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政策

在货币市场上。由于中小企业信用度低。金融机构对个企业实行“区别对待”政策,具体表现就是:在资本市场上,对其中小企业要求较高,这就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对其设立如此的高求是为了给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同时,又要考虑投资者的利益,就使得部分中小企业不得不放弃上市融资这一途径。再者,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在扶持中小企业上的相关机制没有得到建立或是健全,没有为中小企业设立专门的相关服务机构,例如、信贷服务、担保服务及中介服务等,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下,从而使得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的爆发

虽然我国政府采取放宽政策来缓解中小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融资困难。但由于世界型的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金融机构更加审慎选择融资对象,金融机构的风险评估机制变得比以前更加严格,金融机构为规避违约风险,宁愿将资金滞留在自己手中,也不愿意将资金贷给风险水平较高的企业或项目。金融危机爆发后,直接使得这些企业的出口订单减少,贷款抵押物更少,因此想要进行银行贷款就更是难上加难。

三、解决融资问题的对策

当前的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企性,企业融资难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需要企业、银行、政府等各方面共同做出努力。

(一)中小企业方面

科学的投资决策可以使企业很好的规避财务风险,减轻财务管理的压力。企业面对风险程度大、市场效益不明朗的项目时。应当主动回避。中小企业应当尽快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体系,投资决策应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要改革管理体制,提管理水平,生产出对应市场的产品,整理企业结构、改革企业的产权制度,从而增强企业的信用度。再次,要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财务体系。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更要注重对资金进行管理。健全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仅是提高企业融资能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加强企业管理的核心。最后,要强化信用观念,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调查中发现。一些中小企业在企业改制、重组过程中,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企业信誉和形象,破坏了银企关系,最终导致中小企业贷款难。

(二)银行方面

银行要改变对中小企业的态度,不能歧视中小企业,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合理配置金融资本,以正确的观念去导向市场。商业银行可以实施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拓展金融渠道、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在金融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利率的杠杆作用,对市场的金融贷款进行市场调节。如根据中小企业要求信贷时间短、数额小、频率高的特点,就可以适当提高利率,从而摊低自己的信贷成本。另外,商业银行应开发更多更新的金融服务项目,提高为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健康财务管理制度。

金融危机如何应对范文6

论文摘要:面对金融危机,我国的设计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本文主要论述我国的设计企业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

Abstract:The face of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enterprises are faced with the design of fierce competition and tough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China's enterprises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hallenges.

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design; challenges

2008年下半年,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对欧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而且也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总理温家宝以及美国刚上任的新总统奥巴马都召开紧急会议,目的也都是为了应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当然,这场危机风暴,同样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自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我经常从电视新闻节目上得知,许多沿海和内陆地区的设计企业大量裁员,许多企业的员工下岗,甚至有些设计公司面对当前的危机,出现了破产倒闭的现象......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又要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面对这场金融危机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设计企业将如何应对呢?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等业余时间,认真走访了一些设计企业的经管者,通过亲身社会实践考察,再加上自己的思索研究....

下面我就谈一下,关于我国设计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几项建议。

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乐观地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

在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爆发金融危机,每个国家的设计企业都要面对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设计企业的经管者,更要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不消极、不退缩、不气馁、不灰心,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严重冲击。从中发现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此外,管理者还要敏锐的关注市场动态以及流行趋势,及时掌握金融危机中市场上的最新信息,根据市场上的信息动态,及时对企业的设计产品、设计理念以及管理方法进行改进调整,使企业能够按照正常、健康的市场经济运作发展。

二、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

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欧洲的设计强国德国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二战后,德国的政治、经济濒临崩溃,广大人民的生活连温饱都没有,面对这样严酷的现实,德国民众毫不气馁,人人都树立了危机感,更增强了忧患意识。然而,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德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强国。正是德国民众的这种忧患牺牲精神,才换来了德国经济的高度繁荣。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树立危机感,增强忧患意识。尤其是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以社会市场为导向,加强市场竞争意识,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从自身思想上树立危机忧患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严峻形势,应该从企业的哪些方面着手解决,正确发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时加以纠正,此外,管理者要经常告诫下级员工,对企业的发展要有强烈的竞争忧患意识,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设计企业的发展永远属于具有竞争意识,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人。只有管理者与全体职员共同树立忧患意识,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会克服企业内部的一切困难与挫折,企业的发展才会更有希望,更有活力。

三、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

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正由昔日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青岛的海尔集团在这一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海尔集团从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短短十几年,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知名企业。其根本原因就是海尔集团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了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实,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从海尔的发展中汲取丰富的经验。比如提高设计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使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转变。坚持与时俱进,勇于抛弃一切落后的思想理念和墨守陈规的设计产品,加快设计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在新的设计理念和设计产品不断出现的情况下,原有的理念和产品已经跟不上社会形式和人们的需要了,因此,设计企业必须要对原有的老一套东西进行改良。只有这样,我们的设计产品才会更受社会消费者的欢迎。

四、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设计企业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亚洲的日本在这方面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日本是一个非常善于向外国学习的国家,日本学习借鉴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然后再通过实践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因此,日本在二战后的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发展,并且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优秀的设计人才,正是这些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也应多学习日本的这种先进的思维理念,比如,经常派企业中的一些优秀的设计人员去欧美、日本等一些设计相对发达的国家学习考察,通过认真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来发展和挽救在金融危机下的自己的设计企业。谈到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正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一批有志之士,面对当时清王朝的危机四伏,积极向外国学习先进技术,才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五、与众多设计企业和综合性高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加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实现“双赢”的效果。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人强调“和谐高于一切”,有人提倡“竞争才能生存”,而社会实践证明,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才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协作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运作中,竞争与协作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国的设计企业之间更要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协作发展,增强集体团队合作精神。比如说,A公司拥有优秀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但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相反,B公司拥有先进的管理经验,而缺乏一些优秀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因此,A、B两家公司,可以互相增进友谊,互相沟通交流,共同促进,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双赢”的效果。只有这样,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与缺陷,才能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共同生存与长远发展。此外,设计企业还要与周边的一些综合性高校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企业的管理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必须要注重这一点。比如,经常去高校考察研究,经常给高校的大学生做一些演讲报告,让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金融危机下,社会竞争的激烈以及就业工作的严峻。此外,还要在高校中选拔一批优秀的设计学生去公司企业参加实践。这样,既给一批大学生解决了就业困难问题,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又给自己的企业注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了“双赢”的效果。

六、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同样也是诚信经济。面对当今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国的设计企业更要注重这一点——加强诚信观念,用诚信来维护良好的企业形象。我经常从电视或报纸杂志上获悉,国内有些设计企业存在着营销方面的缺陷问题,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诚信问题,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因此,这些设计企业失去了广大消费者的信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认为,设计企业的经管者应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首先,提高营销人员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强企业的诚信营销管理,实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人。谁出了问题,谁负责任。必要时对玩忽职守、不负责任的企业人员进行严厉处罚。此外,还要加强企业的道德文化建设,努力提高企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修养,让他们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价值观。只有企业的每一位职员,真正从思想上树立好诚信的观念,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才能提升企业的信誉度和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