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例6篇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预防医学; 公共卫生管理; 发展现状; 问题与措施;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YANG Honghua XIE Chengqiao SHAO Wenjie

Huadu District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Xinji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Guangzhou

Abstract:At present, China's economy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edical system and public health system is constantly developing. However, China's population base is large, cultural level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re differ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o there will inevitably be some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As far as preventive medicine is concerned, problems such as increasing types of diseases and rapid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continue to challenge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olve existing problems in a timely manner to effectively ensure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ventive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and analyzes the existing situation problems, put forward targeted solutions.

Keyword:Preventive medicine; Public health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与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富足之余,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公共卫生方面的关注度不停的提升,在民间资本与政府资本共同参与的情况下,我国的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公共卫生是保护国民健康的重要工作,发展至今,我国的相关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众多问题,相关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1]。特别是在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出现之后,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我国人口基数大,面临难题多,如何有效分析现状,并且实施有效改进措施则十分重要。本文讨论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1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1.1 预防医学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预防医学主要发展内容包括流行病学、社会医学、食品卫生、健康教育以及环境健康等方面,其中流行病学以及食品卫生是相比之下发展较为快速的部分,我国的预防医学在城市中的发展与农村中的发展差异较为明显,随着政策与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中预防医学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文化和地貌多样化,其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乡村内卫生院缺乏专业人才、技术能力薄弱、相关机械设备落后;对于流行病的知识宣传普及不够彻底,流行病范畴中包括慢性非传染病的控制等受到限制[2]。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进展加快,在营养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更加全面。

1.2 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现状

以2003年非典疫情为时间节点,重大传染类疫情疾病在我国受到空前的重视,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并且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党和政府也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加大了重视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对预防医学以及公共卫生管理的要求。新时期背景下,我国公共卫生管理获得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当下人们对公共卫生方面的内容缺乏重视,还没有意识到公共卫生的重要性[3]。一些乡镇卫生应急法制体制等不够完善,在卫生应急机制的建设上有待全面加强,这就包括人员、规定等多方面的问题。

1.3 基层医院发展现状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一线应用基地,当前不同地区的医院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基本形成以医院“国家重点医科”为主,其他医科为辅的发展方式,大多数医院有其擅长的医学科,这是一个好的发展现状。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投入,基层医院的发展也在不断加速,在基础设备设施、医院建筑、医疗器械、人才储备方面都有着长足的发展,这是我国综合医疗质量提升的重要原因,也是重要基础,总的来说,我国的基层医院发展现状症朝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2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预防医学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世界其他国家,我国的人口密集程度更大,社会性质更为特殊,世界性传染疾病的预防医学研究仍然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痛点,资源的开发以及科技的快速进步导致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同时近年来,在资源开发促进社会大幅度进步的社会背景下,人类不断接触到更新的生物和植物领域,这导致当下传染病变得越来越多,传染性疾病的不断蔓延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加上社会分工更加明确,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大城市中各个年龄段的群体均存在缺乏精神依靠的问题,长时间处于单人的状态,导致精神健康成为一大疾病。此外,在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十分严重的问题,在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之下,当前年轻人的数量相比之前明显减少,加上社会压力加大,使得青年群体中晚婚、晚育已经成为正常的现象,这也导致老年人缺乏关照,而青年人经过长时间的精神压力以及身体素质降低也为以后患老年疾病埋下了隐患。老年患者重大疾病类型研究较少,在预防医学中如何提高重大疾病类型研究的质量十分关键。

2.2 公共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经过17年的时间,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强势,在疾病的处理及预后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我国当前始终缺乏较为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与健康保障机制,应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卫生问题时候,我国管理机制稳定性较差,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专业人才的缺乏、专业管理设备的简陋、公共卫生应急研究室的建立不够完善,同时我国卫生监督的任务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实际上对于公共卫生管理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4]。经费短缺是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滞后且缺乏公共卫生标准制定的现实问题,除此之外,受到各种疾病的影响,我国卫生监督任务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不断地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我国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缺乏严格的界限,公共卫生部门既需要根据我国的相关国情对公共卫生标准进行精确的定位,又需要不断地面临全新的疾病,因为人口众多,任何一个细小的公共卫生问题都可能大面积的摧毁我国长期建立的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体系,为了保证我国公共卫生管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健康保护水平,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事业面临着重大挑战。

2.3 基层医院存在的问题

基层医院是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者,但是基层医院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践行发展并不全面,因为当前的基层医院都是以重点科室带动其他科室为发展的方向,公共防疫、传染科等在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发展中起到总要作用的科室可能存在被忽视的问题[5]。也就是说,关于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基层医院存在建设不足的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大量存在,那么即使我国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在理论建设方面领先于世界,也很难被辅助实际,因此,关于基层医院配合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建设发展的问题需要被极大的重视起来[6]。

3 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措施

3.1 卫生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健全建设

卫生实验室是应对重大卫生事件、国民高发疾病的有效研究途径,高效发展的实验室管理工作能够帮助国家快速地解决发展进程当中预检的卫生问题,但是因为实验室管理工作涉及内容多、范围广,研究人员流动性且实验环节复杂,导致人才培养、资金投入以及实验室针对性建设都成问题[7]。因此在不同的实验室当中,应当充分的结合院内相关情况,放弃落后且故步自封的管理模式,从基础上对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健全,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招纳与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在重点难点疾病的研究当中,落实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职责,不断加强制度建立,有效打造国内各大实验室敢打胜仗、能打胜仗的研究精神,将实验室发展成为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研究的“心脏”[8]。

3.2 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养

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是一项十分广泛的工作,上至国家管理层,下至乡村生产队的技术人员,总体的综合素养加强都是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决定性力量,因此针对基层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都需要不断的加大力度进行培养,对于一些新进技术人员来说,目标责任制是我国各项工作应用较为成熟的方式,通过全面的培养以及资源投入,提升整个体系中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最终保证各层人员发展成我国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实施发达的“四肢”[9]。

3.3 充分结合国情促进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管理的全面发展

我国社会人口多、文化差异大、知识水平差异大是必须要接受的现实,因此公共卫生管理应急与预防医学的发展不是纸上谈兵,更需要结合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法制、经济政策的发展对策,进一步增强卫生监督工作的可持续性,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成为以“人”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并进一步扩大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和潜力,才能够为卫生监督工作为社会创造出健康安全、和谐的良好环境[10]。

3.4 建立顺应社会发展下的公共卫生事业

为了有效提升公共卫生的管理水平,其发展离不开对于社会的顺应性,在相应的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当中,我们更应该坚持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需要以人民健康作为管理导向,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促使卫生监督工作朝着人民健康导向的方向发展[11]。除此之外,我们认为在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更应该遵守目的性原则与可接受性原则,相关的工作资源应该切实地投入到公共卫生管理工作当中去,结合相关工作原则,针对存在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且科学性的总结,从而进一步的明确公共卫生事业的监督目标是什么[12]。在该过程当中,需要不断地对管理与监督对象进行有效的整改,应对某一种公共卫生疾病的时候,应当考虑社会发展下该疾病的影响与发展,切实的针对发病群体、年龄、地区等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从而进一步的将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改善得更加科学化、针对性以及灵活性,最终促使公共卫生事业长期发挥有效的管理作用[13]。

3.5 建立先进的基层医院

基层医院是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加强医院的重视,措施实施:(1)院领导班子把医院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作为医院重要工作来抓,全面地、有机地渗透到全部工作中去,培养一支道德强、作风正、思想好、业务精、素质高的员工队伍,为医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4]。(2)政治理论教育:组织党员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展“三会一课”。(3)法律法规培训:在全院范围分批分期开展法律法规培训,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医院常年聘请法律顾问,决策遵循法律,确保各项工作及规章制度有法可依。(4)业务知识学习:重视新员工培训,分析当前医院的人员情况,要以“敢打仗,能打胜仗”作为预防疾病的重要尊卑,培养医务人员“随时准备着战斗”的战士精神,在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出现的时候,能够贡献巨大的力量。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方式,实施全方位、不间断、多形式的职工再教育活动等。(5)道德修养培训:开展道德风尚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宣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6)医院文化精神的塑造:医院不定期开展一系列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医院文化活动,从而激发职工爱院如家的思想感情。组织参与扶贫助困、爱心助学、无偿献血等活动,培养职工奉献与担当意识。组织各类业务技能竞赛活动,如护理技能大赛、病案书写质量比赛、演讲比赛等[15]。

4 讨论

综上所述,随着国力提升,当前我国处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建设快速发展的状态,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增加,但是由于人口基数众多、年龄结构发生改变、文化水平差异等原因,我国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展望对策,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建设、技术人员综合素养的提升、社会发展下文化、体制与模式的发展等,通过相关措施的实施,我国的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管理发展将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罗小峰,张莉,罗斌,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队伍建设与管理探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33):193-194.

[2]朱涵潇.论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干预[J].现代经济信息,2018,3(14):397.

[3]周健,李鸿成,张亚娟,等.创新项目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教”和“学”的促进和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6,239(1):121-122.

[4] 刘喜梅.传染病预防工作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J].健康必读,2018(15):289.

[5]袁凤莲.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4):167-168.

[6] 胡启源.分析传染病预防中公共卫生管理的干预及定位[J].商情,2017,31(14):147,263.

[7]策红曼,许锏.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中的定位与干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3):191.

[8]赵成珍,梁循,王军礼.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与应对[J].中国流通经济,2020(5):84-94.

[9]陈少贤.国外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经验与启示[J].人民论坛,2020,33(6):142-145.

[10]林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296-297.

[11] 刘东,时少华,吕灿利.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引文版:医药卫生,2016(2):283.

[12]谌杰,黄明芳.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1):23-24.

[13]付翠娥,郭念玉,赵爱霞.公共卫生医师发展现状及改革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2(10):205.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2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之间本身存在着较多的异同点,其中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集中方面:管理领域、资源以及价值体现和运行机制。本文针对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异的分析,从根本上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有效异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两者的科学化比较分析。

关键词:

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区别

一、引言

公共管理同工商管理本身都属于管理学,因此具备着管理的发展特性,在组织、管理以及调控等方面有着较多的相似点。这些共同特征直接导致了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成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的公共管理中将企业管理直接运用在公共管理中,更多的倾向于引用科学化的市场机制,但是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时特质的管理,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有效的借鉴公共管理的发展前提,保证公共管理发展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管理和发展。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使用实现,对于社会公共管理发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权力的管理和实际运行,工商管理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工作效率,其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进行最小的成本投入,通过实施有效的运行机制和措施,最终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两者的发展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主体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从其出发点来说,都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发展目标所采取的一定的措施和方式。

二、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概念,同时也是公共行政管理发展的最终必然发展趋势,对于传统意义中的公共行政问题提出了巨大的发展挑战,公共管理就是公共行政的延伸发展,从本质上来说,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两者都是一致的,但是,对于两者来说,公共管理更加倾向于重视社会发展公平和平等问题,公共管理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就是公共组织进行创新和深入发展的基本职能,同时公共管理最终的发展目标就是进一步实现公共利益的获取,维护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从广义的层面上来说,公共管理主要包含:行政管理以及城市管理等内容,属于现代化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管理的核心权力层是各级政府,政府部门通过出台实施相关的政策、法律来进一步增强政府管理水平,同时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主体来说,公共管理的多元化发展主体能够有效的实现提升社会公共利益的发展目标。一般来说,公共管理中公共权力部门同政府机构等都属于国家的权力机关,其同国家政治以及治理等方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有着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同时在权力方面则是更加侧重于政治权力的赋予和使用。

三、工商管理概念分析工商管理的研究

重点本身就更加侧重于经济方面管理,工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以及对企业内部行为管理问题,工商管理有着较为独立的应用性,属于企业内部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工商管理对于相应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同时通过对管理学以及经济学的有效运用,能够实现对企业管理的发展目标,保障整个企业能够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工商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相应的专业性要求也较高,因此,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保证的是对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化的发展。工商管理更加侧重于企业建设管理等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范畴中有着重要的发展意义。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公共管理主要是针对公共领域的分析和研究管理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公共问题,工商管理则是更加侧重于私人领域管理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社会本身可以直接分为三种基本的发展领域和部门,主要包括公共领域或部门、私人领域和第三部门,其中公共领域或部门主要指的是政府组织,私人领域或部门则是针对竞争性的工商企业等,第三部门主要指的是介于政府组织和私人部门之间的部门,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准公共部门。第一部门和第三部门两者都是公共部门的发展范畴,因此,对于第一部门和第三部门来说,其中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公共问题的解决。公共管理主要是针对公共领域所产生的管理问题,其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公共管理问题,也就是所需要提供的各种公共物品管理。公共问题主要指的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同公共利益相关的公共性问题本身就是社会问题。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来说,首先两者的发展领域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对于公共管理来说,主要针对的是公共领域管理,同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为公共社会问题,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则是更加倾向于私人领域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以企业的发展为管理对象,是带有较强竞争性的企业。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是政府部门,政府部门通过运用本身权力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实现其发展的职能管理目标,但是,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其本身需要主动的掌握一定的公共资源,其中公共资源主要包括:公共权力、财务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其中公共权力主要指的是公共管理主体在进行实际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具备的强制力和约束力,政府的财务资源则主要指的是政府的合法纳税收入,政府财政从本质上来说属于公共财政,政府只有保障移动的财政发展基础,才能够实现对财政资源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进行相应的管理活动。对于政府所管理的自然资源,如:水利、国土等资源来说,则是能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垄断性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通过公共权力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管理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于工商管理来说,主要掌握的是非公共资源,和非公共权力,工商管理的非公共权力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权力,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实施的管理活动,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工商管理的权力主要是组织内部的约束力之外的企业产权,工商管理的管理权力合法性主要是来自于企业的产权,是企业产权所产生的权力。对于工商管理来说,其所支配的资源主要是市场经济发展范畴中所涉及的各类生产资源,这部分的发展资源通过企业科学化的使用,最终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价值目标不同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本身是政府部门,政府通过公共权力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有效维护发展目标,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的维护和获取,针对公共管理作用的有效评价除了要基于其管理的实际效率之外,同时还需要从公共利益方面进行直接的体现,通过有效维护和获取公共利益的方式为更多的群众创造更多的福利。公共选择理论提出:真正意义上为公共利益所服务的群体和组织并不存在,政府部门以及内部人员属于理性的经济人,能够通过自身权力的有效利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满足更多社会群众的实际发展需求,促进社会福利的平等化发展。公共管理本身属于法制化的管理方式,其本质上的发展目标是为了实现公众的福利发展需求,现今,随着政府阶级统计职能的进一步弱化发展,相应的社会职能开始逐渐地提升发展,公共管理本身的能力提升发展能够为公共创造更多的集体利益。公共管理的内在价值体系是为了进一步实现公共权力的公平化和科学化实施。同公共管理不同的是,工商管理本身就是盈利组织的管理问题,属于私域管理的范畴,公共管理的根本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以及利益的最大化发展,工商管理的主体是经济人,经济人在进行管理的实际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管理的直接影响。工商管理的发展核心内容是工作效率,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进行最小的成本投入,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目标。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所采取的发展手段和方式本身就是一致的,工商企业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这种提品的发展形式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经济利益获取的最大化,在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利润的获取。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公共管理本身就是通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权力使用实现,对于社会公共管理发展,其本身就是公共权力的管理和实际运行,公共权力在进行实际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根据国家法律,实施法制化的管理,公共管理在进行实际决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遵守法律的发展要求,行政行为需要符合现行国家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在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时刻保持被监督的状态,保证整个管理过程中的公共监督性。公共管理本身同政党政治之间有着较大的联系,同时在公共权力的使用方面也存在中密切的关系,对于公共管理的发展而言,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运行主体的客观性特征,同时在实际的运用机制和实际的操作方式方面,则是更加的偏向于政治化发展。工商管理主要是基于市场发展规律进行的,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其本身也属于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需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限制,但是由于法律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规范来说本身就是外在的管理监督方式,能够对市场经济发展进行直接管理和决定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发展优势,就必须要顺应市场发展规律,保证对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深入的了解,最终实现在市场中进行科学化的发展,对于工商管理而言,需要积极的应对市场发展的快速变化要求,把握市场发展热点,才能够最终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五、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者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两者在实践领域以及管理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和区别,从整体上来说,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两者属于辩证统一的发展关系。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都是通过特定的管理方式实现对其相应主体的管理和规划发展,同时其实施都对主体的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通过科学化的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能够实现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目标。

六、总结

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本身就是不同时特质的管理区别,两者的管理主体、重点以及具体内容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根据不同的发展规律,有效的借鉴公共管理的发展前提,保证公共管理发展能够实现进一步的创新管理和发展。本文针对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差异的分析,从根本上对于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的分析,通过有效异同点的比较分析能够进一步实现对两者的科学化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1]陈荣富.试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04:28-31.

[2]董建新.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64-68.

[3]漆圆方.论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和联系[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109.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3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沿革

1.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探讨与争议阶段

从一般意义上说,中国公共管理实践和公共管理教育也可谓历史悠久,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国的公共管理学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落后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落后于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科学领域,以至于在公共管理学科的基本范畴及概念上仍然有许多争议。这些争议主要集中表现在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务及公共治理等研究领域的区别与关系上。从1997年我国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的学科目录中增设公共管理学科之后,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更加频繁和激烈。因公共管理学对于中国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这种理论探讨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就十分必要。

2.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新阶段

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始试点兴办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从学位教育的角度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使我国学位制度更趋完善,并由此推动我国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多样化。2000年10月中国举行第一批MPA招生考试,2001年3月,中国24所MPA试点高校迎接了第一批MPA学生。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教育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到2011年,全国已有146所高校批准为MPA教育的培养单位,由此可见,10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迅猛,在建设高素质公共管理干部队伍,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强化各级政府部门社会事务管理职能,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是毋庸讳言的。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特点

起源于西方的公共管理学的本土化问题一直是中国学者研究探索的重点。我国的公共管理学是从行政管理学科发展而来。行政管理学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设,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院系学科调整后被取消,1979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恢复和重建。30多年来,学者们对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探索和努力没有停歇过。然而,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状况仍相去甚远。因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落后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使中国的公共管理学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特点。理论准备的不足、师资的匮乏和社会需求的压力,使得业界的许多学术同仁着力关注国外经验,大力度地向外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学习思考者有之,拿来就用者有之,断章取义、自由发挥并自成体系者有之,反对学习、强调中国的本土特点者也有之……总之,中国公共管理的学科范式尚未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与融合仍处在探讨过程中。迄今为止,我国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之路经过了学习外国的理论和方法、探求公共管理学本土化之路径,正在寻求中国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看,现在仅覆盖了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土地资源等几个领域而舍弃了其他,这些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对于公共管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要求而言,这样的学科分类还很不健全。同时,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下二级学科设置的越位与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学科性质和学科边界的模糊不利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二级学科的设置问题。

我国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趋势

(一)公共管理学科将进一步内外融合

公共管理问题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管理社会事务的前沿问题,也是利益分化和阶级分化下的现实课题。公共管理本身跨学科性、交叉性、多样性的特点逐渐凸显,需要吸收融合各种学科知识和理论而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着眼于解决公共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叉科学,公共管理学将从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研究社会多元化所产生的实践矛盾,提供综合性的治理手段与工具。在学科整合机制上,将继续推进公共管理的综合化,打破公共管理学科下二级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各个二级学科的共通与融合。特别是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推进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形成特色的学科专业群,在学科综合与交叉中不断生成公共管理的完善的学科体系。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4

 

然而,公共管理学科几年来的发展也遇到了对公共管理学科涵盖范围的困惑,究竟什么是公共管理,它应当包括哪些领域?这是公共管理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取得共识,公共管理学科才能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按照我国目前研究生专业目录(1997年),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等5个二级学科。在本科专业目录中则是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管理、公共事务管理等四个二级学科。这两个专业目录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其差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也感到上述专业目录没有能全面、准确地覆盖公共管理领域。因此,不清楚地回答什么是公共管理这一问题,不利于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和本科专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系统地培养不同层次的学生。从我国目前的学科划分看,公共管理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首先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来探讨公共管理的范畴®〇

 

一般认为,管理是人类对自身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的过程。以人类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事务来划分,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划分为三个领域,即私人事务、公司事务和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产物,它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公共管理就是基于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公共事务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存在于各个国家。但是,公共事务会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因为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范围。一般而言,以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域都属于公共事务管理的范围,例如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国家安全(国防与外交)、公共安全(食品、交通)、公共卫生与健康、基础教育、公共资源管理(土地、水、能源、道路)、城市发展(市政设施)、公共环境(污染防治)等。

 

公共管理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和非营利组织(NPO),其中NPO是近年来随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改革而逐渐在世界各国发展起来,并日趋受到重视的。从政府角度讲,公共政策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财政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资本资源,公务员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人力资源。所以,公共管理不等同于我国一些学者所讲的行政管理,其涵盖的领域要宽得多。从上述判断出发,公共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简称“基础模块”;二是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的部分,简称“职能模块”。我们分别论述如下:

 

一、研究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部分(基础模块)包括以下领域:

 

1、行政管理,主要研究作为公共管理实施主体的政府机构的组成、运作方式、治理机制、绩效管理等;

 

2、非营利组织(NPO),主要研究NPO的组成方式、运行环境、管理模式与方法等;

 

3、公共政策,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检查、反馈机制,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4、公共财政,主要研究公共财政的收支机制,包括税收、政府预算、公共支出管理等;

 

5、公共人力资源,主要研究公共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宏观人力资源政策等。

 

二、研究公共管理具体职能领域的部分(职能模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发展领域:包括宏观经济管理的有关方面,特别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特殊行业的管理;工商注册管理等,可以称为国民经济管理;

 

2、社会发展领域:包括就业与劳工关系、社会保障、人口管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管理、文化事业等,可以称为社会发展管理

 

3、公共卫生与医疗领域:包括公共卫生、医疗、食品安全等,可以称为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

 

4、公共安全领域:包括国际事务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管理(交通、治安)、公共危机管理等,可以称为公共安全管理

 

5、公共资源领域:包括对土地、水资源、环境、能源的管理,可以称为公共资源管理。

 

可以看出,上述两个部分正好构成了两个纬度,以基础模块为X轴,以职能模块为Y轴,正好构成公共管理学科的矩阵结构。公共管理实施主体是落实公共事务管理的基础,公共职能部分是公共事务管理的具体体现,两部分在任何一个具体的公共事务管理中都可以实现有机结合。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在现阶段,国民经济管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宏观经济调控都是公共管理应当大有作为的领域。因为,中国尚处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20多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这可能是中国公共管理的特色之一。

 

另外,由于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在城市中落实的,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有不同的特点。我国正处在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缺乏城市发展规划和管理的人才,因此,可以考虑在公共管理下面设立“城市管理”二级学科。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公共管理虽然是管理学,但是,由于它涉及领域的特殊性和内容的复杂性,它需要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做基础和支撑。特别是政治学和经济学,对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根据上述分析,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生教育可以按照上述领域设置十个二级学科,即行政管理、非营利组织、公共政策、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国民经济管理、社会发展管理、公共卫生与医疗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公共资源管理。在十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三级学科的研究方向,鼓励教师和研究生在上述领域进行深人研究。

 

上述十个领域,特别是职能模块的五个二级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还有许多其它学科在研究,并且,对于这些公共事务的问题,也必须是多学科共同研究才能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不是任何一个单一学科能够独立解决的。对于上述领域,公共管理主要是从管理学角度进行研究,也就是说,公共管理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既定的体制、社会环境、可用资源等条件的约束下,通过选择管理模式和制定管理手段实现对公共事务的有效管理。或者说,公共管理不仅要回答“为什么”,更重要的是要回答“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看出,由于公共管理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任何一所高校想覆盖全部研究领域都是十分困难的,应当各有侧重。

 

从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层次上看,也应当各有侧重点。公共管理的博士研究生是培养在公共管理领域研究和教学的人才,所以,应当鼓励学生在系统掌握公共管理学科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公共管理二级学科内细化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学术型是博士生的前期预备阶段,只应占硕士生的一小部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是主体,对于没有过就业经历的硕士研究生,应当以二级学科为基础进行培养,以利于学生毕业后寻找就业岗位。对于那些在职学习的硕士研究生,例如MPA,应当考虑三级学科的特色,使得学生可以更密切地联系实际。在这方面,目前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17个MPA专业方向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则要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对于研究和学习公共管理的本科生而言,“基础模块”是教学的基础,其中的课程是从事公共管理所必修的,要让学生了解公共管理实施主体及其运行机制的要求。在基础模块中,社会对NPO、公共财政、公共人力资源方向的毕业生也许会有一定的需求量。“职能模块”是本科生的专业方向,随着公共管理重要性的提高,社会上的需求会增加,它们将是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我们应当面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实际工作需要,既可以按照公共管理职能划分专业方向,也可以将有关公共管理职能加以综合,形成“城市管理”等专业,以扩大学生的就业选择空间。

 

同时,也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时期的社会需要,在上述二级学科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时期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三级学科,如食品安全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等专业。但是,从本科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原则上不应当鼓励本科生设置的专业过细。或者,可以根据中国高校分层的特色(教育部直属高校、地方学校)和地方差异的特色,在地方院校中突出专业细分的特色,以利于本科生学生就业。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OBE理念;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路径

一、大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价值意蕴

(一)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公共管理参与权利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参加国家管理、参政议政的广泛民主权利。大学生群体作为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权利,其参与的广度及深度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对公共治理人才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亟须培养一批公共参与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这种社会需求为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提供了动力和契机,也形成了压力和挑战。面对日益多元化和个别化的大学生群体诉求,规范并完善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程序机制,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环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公共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必然要求扩大公民依法参与公共管理过程有利于推动我国公共管理民主化与科学化。积极主动扩大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路径和方法,为公民搭建各种制度化平台表达利益诉求,是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要义所在,有助于推动公共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青年大学生作为公共参与的重要力量,通过多样化渠道表达个人意见、参与校园治理等公共管理活动,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序拓展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管理的权利,激活社会发展的活力,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应有之义。

(三)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高校的思政课以及相关专业比如公共管理类的相关课程“行政管理学”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学科,强化学生参与是思政课和公共管理学科相关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体现,是增强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面对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等教育和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培养参与素养高和参与能力强的时代新人迫在眉睫。高校思政课和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模式及相关课程要因应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将公共管理与社会生活实践融入课堂教学。

二、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实践

(一)以多元化组织促进大学生公共参与有序展开学生团体组织的多元化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提高的外在表现,也是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重要平台。高校各类学生组织承载着诉求表达、思想教化等不同功能,为学生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制度化平台。以广东工业大学政法学院为例,出于教学与管理需要,通过成立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规范引导学生参与学院相关事务管理,及时反映学生诉求、调解学生纠纷,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学生还通过团委、学生会等组织或团体,对饭堂收费、住宿条件等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序表达诉求,优化公共事务的治理。

(二)依托多样化公共管理类活动与项目搭建参与平台思政课和公共管理类课程比如“行政管理学”是理论性、思想性与实践性兼具的知识与素质培养载体,实践教学是这些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与实现形式。大学生通过参与校内外各类公共管理性质的活动、竞赛和项目,达到实践性教学目的。比如2016年广东公办普通高校学费调整听证会,大学生代表出席并表达了群体诉求,在参与的实践过程中转换课堂理论知识并提高公共参与能力[1]。而校内多样化的公共管理类活动、竞赛和项目等形式加强了大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常态化与社会化推动众多高校大力推动志愿活动社会化、常态化,致力于促进大学生接轨社会、服务社会,锻炼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通过与社会公益机构、事业单位等单位或团体开展合作,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公共活动中去,包括广州亚运会等重大赛事或集会的筹办工作,也涵盖帮助弱势群体等具体服务活动,同时还为公益组织等机构输送实习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参与基层公共管理、社区治理、表达意见及诉求,用所学知识服务不同的社会事务,对公共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有序参与公共管理的困境

(一)大学生公共参与意识及能力不足大学生群体越来越重视合法诉求的表达,通过社团组织、公共管理性质活动等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但囿于自身素养、社会环境等主客观因素,仍有部分学生表现出“政治冷漠”[2],具体表现为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偏低。在现实参与中,大学生群体根据自我利益需求选择性参与公共管理事务,参与普遍性不足不利于实现公共管理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亦无法增强学科的实践性教学效果。面对动态变化的公共管理,一部分大学生参与能力与需求不相匹配,难以有效发挥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对高校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的特殊而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参与动机的多样化与复杂性新时代我国大学生群体参与公共管理呈现以个人价值实现为中心参与公共管理过程的发展态势,大学生以自我利益为中心选择性参与公共管理过程倾向明显。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对人大代表选举的参与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而对班干部选举等关乎个人利益的公共事务则表现出极大参与热情,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领域不平衡问题突出,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治理事务等公共管理活动或多或少带有政治性或利益色彩,有些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从众、功利心等不正当动机严重侵蚀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价值,必须警惕此现象的滋生并大范围蔓延。

(三)缺乏可操作的参与程序规范为了回应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参与需要,政府、社会和高校有责任搭建多样化平台满足学生合理合法有序表达需求,这是优化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公共管理效能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为公众参与提供了根本保证,但具体的诸如参与行为及渠道、保障制度却不够健全,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过程普遍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参与主体、内容以及路径均没有具体可操作的程序规范[3],导致大学生参与无门、无序参与的现象,亟须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的程序机制保障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四、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路径

(一)提高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政治素养针对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动机异化的现象,高校应当切实加强对大学生公共参与的政治素养教育。首先,在“行政管理学”等课程教学中,应适当讲授公共参与伦理与素养的环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与公共参与心态。其次,优化师资结构与知识引领。通过邀请校内外公共参与实践丰富的专家学者分享知识与经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最后,提升教师的参与素养与能力。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参与素养和能力,借助多样化实践平台积累公共参与知识和经验,在与学生互动中指导大学生的参与过程与管理能力。

(二)加强大学生群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大学生群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为我国民主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要强化大学生参与公共管理的主体意识。“行政管理学”在开展参与理论知识及实践教学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现代参与意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现有公共管理过程的参与制度、规范的认知程度,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校内外公共管理过程。另一方面,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发挥导师制的引领作用,增强“行政管理学”等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借助学院举办以及专业开展的各种公共管理类品牌活动,更好地让学生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强化参与意识和增长参与才能。

公共管理学的发展范文6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在区域公共竹理的研究上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区域行政就是在一个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协调关系,才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而区域公共竹理是区域内的多元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问交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

区域公共管理是现代公共管理学与区域科学在新的时期和新的实践中有机结合的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然而理论的发展始终落后于实践的步伐,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还处于起步的阶段,基本概念的界定、理论的基本框架以及理论所具有的意义等基本问题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的反映实践和服务实践,对区域公共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正如任何理论的提出都来源于积累一样,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产生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区域的空间有限性与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趋势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区域经济概念的提出,此后许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如地理学家、理论经济学家、发展经济学家等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经济这一实践领域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主要发展成为两大不同的学科群:一是区域经济学;一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都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地方政府间的关系。然而由于国家学科设置等历史原因,政治学和行政科学一直没有能在区域发展领域内开辟自己有特色的研究路径。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涉及到“区域行政”,但该领域学者侧重的是从行政区划改革的角度来研究区域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问题,这里的“区域行政”并不是实际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区域发展进行研究的新的途径,主要是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发展,政治学和行政学在区域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途径:一是区域政治研究;一是从行政科学角度出发的区域行政。区域公共管理正是在区域公共行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区域行政的一种深化。本文试从我国区域行政研究已有理论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和区域内关系的研究提出区域公共管理的一般概念,并对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一分析。

一、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现状

理论的发展总是反映现实和服务于现实,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滞后现实的阶段。在学界,使用过区域公共管理概念的只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刘锋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的陈瑞莲教授,两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本着不同的目的对区域公共管理有不同的见解。刘锋教授运用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理论对区域管理进行创新,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研究与本文所关注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是真正从公共行政学角度对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而是从区域地理学的角度将创新理论引入到区域发展中去。中山大学的陈瑞莲教授是我国研究区域行政的典型代表,也是实质意义上从行政学科角度对我国区域行政进行研究的开创者。她在对区域行政深厚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些问题作了述评,认为任何一门学科和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的产物,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也不例外,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提出主要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区域主义与区域竞争的崛起、经济市场化下的区域政区间竞争加剧以及区域公共问题的大量兴起;而国外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间竞争理论、地区竞争力与区域创新研究、政府间关系与地方治理研究以及流域治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她也对我国区域公共管理研究所具有重要意义做了阐释,仅从理论创新角度看,一方面是推动区域科学研究的创新,另一方面,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全面展开,也能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对现代公共管理学学科创新。这些认识是深刻并富有创新意义的,然而,这些认识是在区域行政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公共管理的一个简约性的概括并没有对区域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涵以及其实质进行分析。毫无疑问,有几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区域公共管理与区域行政有没有区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为什么区域行政会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要解决以上的问题,有必要对区域公共管理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二、区域与区域行政

区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又是抽象的观念上的空间概念,但不纯粹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区域。对区域的含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地理学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内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的;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与国界或一国内的省界、县界重合;社会学把区域看作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经济学对区域没有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要对经济区域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同时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是比较困难的,可以概括出其所包含的基本的内涵:首先,区域是一个有限的空间概念;其次,经济区域必须有相应的公共管理层级以提供公共服务;第三,区域在经济上尽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地区;第四,任一区域在全国或更高一级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区域划分,常采取两种基本的方法,由此可以把区域分成不同的两种类型,一是同质区域,二是极化区域(也叫集聚区域、结节区域、功能区域)。

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是基于其它学科对区域发展已有成果之上的新兴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对区域的界定应该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但行政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自己研究的侧重和偏向,因而我们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必须界定一个适合行政学科研究的区域概念。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区域定义为“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区域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载体,体现各种关系和利益。在区域发展的行政学科研究途径中,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从地理学或经济学的研究中受到启发,认为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的地域单元”。本文支持这样的界定,但笔者以为,既然区域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的,而这一定的标准可能是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一个或多个方面,那对区域的理解我们必须突破从地理学或行政区划研究出发的关注角度,从对其范围的关注转向对其内部实质内涵的关注。如果我们将区域内的主体按照较普遍的三分法划分为国家、市民社会和私人领域的话,可以发现,区域内各主体在不同的利益领域内形成各种交错重叠的复杂关系。区域作为区域发展中行政学科研究途径的基础性的概念,它更实质的东西在于它所蕴涵的多元主体和多领域利益之间复杂的关系,这是由行政学科的学科性质决定的。

基于对区域的认识,中山大学的两位学者认为区域行政就是在一定的区域内的政府(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了促进区域的发展而相互间协调关系,寻求合作,对公共事务进行综合治理,以便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根据这一理解,区域行政的行为主体应该是政府,强调的是政府间(同级政府之间与上下级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通过对政府的协调来达致区域内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这是区域行政的基本内涵,那么区域行政与区域公共管理是否有差别?如果有,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区域行政为什么向区域公共管理发展?

三、区域公共管理

要界定什么是区域公共管理,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公共管理,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具有什么样的区别国外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层出不穷,但什么是公共管理,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现代公共管理即是“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与行政管理不同,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包括行政管理中的政府还包括其它的组织和第三部门组织等。在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的比较分析上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具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的依据,但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便是在公共管理和传统公共行政比较中,公共管理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政府还包括其他各种的社会力量,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行政主体;在公共管理的性质方面,公共管理要体现公共性,即指公共管理主体应着眼于社会发展长期、根本的利益和公民普遍、共同的利益来开展其基本活动;在行为方式上,公共管理更多采取的是多元化和复合型的集体行动,以共同的目标基础,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不可否认,现代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公共行政领域不断扩展、研究范式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

区域行政走向区域公共管理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除了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发展,还有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与善治的理论。我国学者在考察我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要摆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难境地,首先必须从认识上实现一种思维的转向,不能像以往的学者那样,把目光的聚焦点只放在政治权威的转型上,因为中国现代化两难的症结真正的和根本的要害,在于国家与社会之间没有形成适宜现代化发展的良性结构,确切地说,在于社会一直没有形成独立的,自治的结构性领域”,为此,他们引进了西方的市民社会理论,并依据中国现代化的现实进行改造,“中国的市民社会乃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约性规则,以自愿为前提和以自治为基础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的私域,以及进行参政议政的非官方公域”。#!&%就西方学者已有的共识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的结构性要素及其特征主要有以下的几个方面:(1)私人领域;(2)志愿性社团;(3)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介于私人领域和公共权威之间的一个领域,是一种非官方的公共领域,它是各种公众聚会场所的总称,公众在这一领域对公共权威及其政策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作出评判,自由的、理性的、批判性的讨论构成这一领域的基本特征;(4)社会运动。市民社会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后在全球范围内的再度兴起,与当代世界各国所发生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及对此的理论反思有密切的关系,面对现实,理论家们对国家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地位重新思考。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引发治理和善治理论的产生。什么是治理?在关于治理的各种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定义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权威性。该委员会在1995年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研究报告,认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政的持续的过程。这既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的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人们同意或以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整套的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续的互动。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由于治理本身也只是一种实践的科学,毫无疑问也会存在失效的问题,为了完善治理理论,理论家们提出了善治的概念。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最佳关系。善治具有五个基本要素:合法性、透明性、责任性、法治、回应和有效。分析以上的各种理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几个基本的共同点:一是它们都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性,不仅包括了政府还包括私人领域和市民领域;二是在管理的目标上,更多的突出多元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协调的达成并达致最佳;三是在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上,注重合作,通过协商和调整,在认同的基础上统一行动。

综合对区域和以上理论的认识,本文认为区域公共管理是与区域行政有本质性区别的概念,可以将其界定为:区域内的多元主体为了解决在政治、经济或社会其它领域的一面或多面的公共问题,实现共同利益,运用协商和调解的手段和方式对区域以及区域内横向部分和纵向层级之间交叉重叠关系进行的管理。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个内涵:(1)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主体,包括政府组织、私域组织和第三部门;(2)目的是解决由经济、政治或社会其它领域构成的复杂的交错性问题,实现最优的共同利益;(3)区域公共管理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与经济市场领域和政府公共领域的管理不同,不是竞争和压制而是基于平等地位之上的协商和调解;(4)对象是区域内个体和共体之间相互形成的交叉重叠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陈瑞莲,论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缘起与发展[J]政治学研究,2004(1)

[2]王诤,区域管理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58-61

[3]杨龙,我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政治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3(4)

[4]刘锋,新时期公共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02(5)

[5]艾德加·胡佛,弗兰克·杰莱塔尼,区域经济学导论[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239

[6]陈瑞莲,张紧跟,试论我国区域行政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7]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5-12,

[8]陈庆云,我国公共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其重点[J]公共行政,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