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1

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始终是发展社会的经济热点,发展乡镇企业不但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也给周边农村建设发展带来了无线生机,在发展乡镇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给农村及周边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为此,本文从阐述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意义、要求入手,找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建议,为全面顺利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乡镇企业;新农村建设;建议

1.新农村建设对乡镇企业发展的意义

乡镇企业是指由农民投资或控制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经过“二次改制”后,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但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只要是由农民控制,承担支农义务,都应该属于乡镇企业的范畴。改革开放前,对社队企业做出很高评价,说“我们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也就在这里。”但是,当时乡镇企业只能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夹缝中艰难发展。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开始异军突起,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发展,增加村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自身素质,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前提是农民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坚持以发展乡镇企业为重、发展乡镇企业为先,加快实现农村城镇化的脚步,尽快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宗旨是城市支持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走效益化、信息化、绿色化、和谐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进行产业布局的创新,大力改造经营理念,最终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服务理念创新道路。

2.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分析

2.1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因素

2.1.1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大家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一切建设发展的基础。农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靠乡镇企业的大力支援,乡镇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农村房屋、道路的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距。这就需要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就业问题,以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2.1.2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乡镇企业为大批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使得大批农村劳动力有了工作、有了经济来源,所以说,乡镇企业为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在现实社会当中,乡镇企业的就业人员大约1/3 来源于当地的农民,总书记曾经说过要想提高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建设乡镇企业。使农民生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乡镇企业在这个过程要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首先,乡镇企业解决了农民群众的就业问题,通过劳动致富的形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其次,部分乡镇企业是股份合作制形式,年底有赢利分红的现象,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收入。可见,乡镇企业在推动新农村建设阶段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帮助农民解决了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

2.1.3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自从农村建立和发展乡镇企业以来,农村有了工厂和企业,也就说农村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农业生产也进入了机械化,农民也不再靠体力进行农作,而是部分机械自动化代替了人力,如传统的人力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等都用机器来代替,既节省了劳动力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的引入,解放了农村大部分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到乡镇企业去工作,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促进了乡镇企业之间的共同发展,农民的身份也开始转化成工人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越来越像城镇,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起了重要的作用。

2.2发展乡镇企业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

2.2.1镇企业建设在农村,缺乏高素质人才。

乡镇企业也城市大企业相比,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上以及工人的综合素质上都处于较大的劣势,首先欠缺经营管理乡镇企业的高素质人才,现代企业的运营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这些条件在乡镇企业是无法具备的;其次是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这就导致经营管理人才的短缺,造成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未来乡镇企业要想健康持续的发展,必须在科技投入上和人才引入等方面进行大突破,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生产效率,消除其对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因素的不良影响。

2.2.2法律法规不健全,社会责任感不强。

乡镇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是导致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因素,究其根源主要是关部门制定法律法规不健全的原因。特别是当地政府对乡镇企业管理的不够严谨,因为乡镇企业每年要向政府缴纳税收,所以政府为了维护乡镇企业的行为,有着过于宽容的态度。对农民土地资源的占有方面,相关部门也置之不理等等。给当地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也阻碍了乡镇企业自身健康持续的发展。

3.发展乡镇企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阶段,政府在发展乡镇企业起主导作用,严格执行二十字方针政策,目前我国乡镇企业正处在飞速发展过程,乡镇企业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宏观利益,给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大幅度的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间接的起到稳定社会治安的作用,但在发展乡镇企业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的帮扶,特别是在资金上应大力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如采购政策扶持和财税扶持方面。要充分、长远的考虑乡镇企业发展,还要为发展乡镇企业制定出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危难时期顺利度过难关,为乡镇企业营造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乡镇企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凯乔.2001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分析[J].探求,2008(02).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 工农业 协同发展 问题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97-02

拍马村作为荆州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它的发展注重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大量的征用耕地兴建工厂,忽视了以农村为基点、以现代农业为发展基调,出现了工业与农业脱离的现象,呈现出工业完全挤占农业的趋势。工业对于经济固然重要,但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一定要去带动和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的理解更应该理解为发展农村的基本农业,同时也要促进农村工业的发展,因此笔者就探讨新农村协同发展工农业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见解。

1 新农村工农业协同发展的现状

1.1 农业发展状况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拍马村的目标是打造工业镇,且从拍马村的创收比例来看,农业只占极小部分,所以拍马村相关生产性基础设施较少,如现代农田、水利设施等,目前在当地几乎没有。村中的耕地面积1447.9亩,由村集体统一管理,大部分土地用于兴建厂房和居民区,致使耕地在很大程度上被挤占,想从事农业种植的村民,需要交纳一定的土地使用金。另外,拍马村和其他的农村一样种植着普通的农作物,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仅用于保证对于粮食的需求,如果农村都照此发展下去,我国将会出现粮食危机。

1.2 工业发展情况

为实现新农村经济发展地飞跃,拍马村对工业园区的建设加大了力度。筹资1500万元完成了马路扩宽和绿化等主要工程,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园区的基础设施,也是配合新农村发展的目标。招商引资这个主要内容,注重“求大”与“选小”。“求大”就是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目前,拍马工业园共有35家企业,除去已经改制的5家企业外,其余30家企业全都是近几年的引资企业,共完成到位资金5.6亿元。拍马村在骏马纸业和飞马科技建立技术创新小组,引导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去年,拍马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实现利税8500万元,上缴国家税费4341.8万元,村级综合经济实力处于全市领先地位。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感受到了当地厚重的灰尘、刺鼻的气味,农村那种郁郁葱葱、多草多树的现象并未在拍马村出现,由此可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当地的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1.3 工农业发展呈现的关系

整个拍马村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0.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0.4亿元,占总产值的99%,虽然农业绝对产值在不断增长,也反映了农业在不断发展,但农业在GDP 中所占份额一直呈下降趋势,农业产值的增速远远低于非农产业产值的增速。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农业的资金获取能力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均在减弱,拍马村斥巨资发展工业,但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比却非常小。这种重农轻工的产业制度使得工业占耕地的势头增强,农地生产能力削弱,耕地、水等农业资源约束与提高农产品供给能力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农田水利、土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再加上耕地普遍存在“占多补少”、“占优补劣”问题,导致耕地质量下降,耕地在占用中被大幅数量减少,严重削弱了土地的农产品产出能力。

2 新农村工农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发展滞后、耕地锐减

拍马村进行新农村的建设首先想要打破原始农业的模式,想走工业带动经济的发展的道路,在这过程中显得有点着急,有点忽视农业的重要性。再者财政支持不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重要部门,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部门、薄弱环节。发展新农村极不容易的招商引资、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首先想到的就是工业投资,大兴工厂占用耕地是顺其自然的事情,前景黯淡的农业自然而然的就被排挤了。

2.2 工业在新农村迅猛发展,环境受挫

工业生产率高,科技含量高,投资收益高回报快,其发展势必会让一个农村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也才能使新农村有他真正的新意,而农业面临市场与自然的双重风险,比较收益低。工农业的这些性质让国家忽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而是单方面地强调工业投资与发展。而农村在过去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大力引进工厂,对于工业废水废气的污染不予重视,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

2.3 工农业发展不均衡

拍马村居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在村内企业的打工,而农产品收入的比重却占较小的部分,这归功于国家产业政策对工农业的不同重视程度,拍马村要大力发展经济,也采用此战略将大部分资源都投向了工业,尽管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却只得到很少投资,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制约了农业发展,直接导致今天工农业差距巨大的严重不协调发展状况。当地很多耕地都已用来建设居民小区与工厂,占用大量耕地资源,也剥夺了农业的基础要件,对工农业协调发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

3 完善新农村工农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3.1 推动农业生产向现代农业转型,健全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1)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投资。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私人是不愿意提供的,所以政府必须重视对农业生产条件的投入,使农民有开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积极性。(2)加大对农业科研与科技投入,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3)培育农产品加工业。依托当地特色资源优势,把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另外,采取“企业+农户”的合作方式,加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发挥加工企业在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等方面的作用。(4)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推进耕地质量建设。鼓励农民治理改造农田,引导农民运用综合农艺、生物和工程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以增加耕地的产出,加大土地整理投入,清理闲置土地,扩大工业用地来源。

3.2 平稳工业发展脚步,完善环境保护机制

(1)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村委会在引进工厂时要与工厂达成一致,在发展过程中,工厂对于自身所辖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负有完全责任,村委会在定期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检测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避免工厂只顾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也能舒缓工业的迅猛式发展。(2)建立新型工业节能模式。首先是改变过度开发资源求发展,设立强制淘汰制度,如行业或地区高能耗工艺、技术、设备,实行重点能耗产品准入制度;再者是从财政政策等方面激励企业降低能源消耗。(3)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和研发能力。当村内的工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要向高端的、环保的方向发展,同时一定要带动农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同时,运用宏观调控这支有形的手,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

3.3 工业“反哺”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工农业协同发展

(1)对农民的直补,如退耕还林的补贴、种粮补贴等。由此,反哺资金用在对农户生产经营上了,但反哺资金的发放要加强监督要保证发到农民手中确保支持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各项政策落实到位。(2)发展农业科技,例如农业抗病虫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的极大提高,良种的培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灌溉和节水技术的推广等,农作物产量的大幅度提高。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3

1问题的提出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学科,其职责是为农业领域提高劳动者素质,优化劳动者结构,培养不同层次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以促进农业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然而,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传统农业正快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农业生产力水平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市论文联盟场化、国际化程度日益明显。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也使得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类型与层次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服务“三农”,许多农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近期,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主任罗峦副教授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等方面对这些学校的改革举措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方向及思路[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目前和今后较长时间内各地区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究竟如何?如果有需求,具体需求类型是哪些,需求层次侧重在哪个方面?要培养出与实际需求相匹配的农村经管人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该如何规划其职业发展?基于以上问题,本课题组走访了湖南省部分村级干部,重点了解各地区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期为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明确规划、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适应性提供现实依据。

2农林管理专业职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耦合情况

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融合状况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一个专业的职业发展是否与区域社会发展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

2.1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扩大了空间,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株洲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1):(1)增加了总量需求。92.5%的村级干部认为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当地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2)扩大了需求类型。据调查,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已由过去单纯只需要村级管理干部扩大到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种植能手、养殖能手和加工能手,其比重分别为77.5%、70%、50%、47.5%、45%和45%;(3)提高了需求层次。各地急需的农村经管人才的层次主要集中在大专生、当地土专家以及本科生,其比重分别为57.5%、45%和32.5%,同时,对高层次的人才——博士的需求也较大,其比重占到20%。这一方面可能与当下“高学历崇拜”的错误观念有关,但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地方对具有全局把握能力与前瞻性高素质人才的渴求;(4)增强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复合型人才普遍受到欢迎,几乎全部的村级干部希望本单位的农村经管人才既能具备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能具备现代科技、社会学等深厚的文化素养;既能具备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又能具备对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有清晰的把握能力。

2.2现有的农村经管人才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管人才表1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

需求的变化,众多农业院校都在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但是从目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来看,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据笔者2009年7月对湖南某县主要村级干部的调查结果显示(表2):(1)人才总量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总量是否满足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82.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满足”;(2)人才层次与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当问及“本村农村经济管理人才的学历、专业知识的结构是否适应当前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时,67.5%的村级干部表示“不能适应”;(3)人才类型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在调查中,当问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您认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能否在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时,65%的村级干部表示“无法给予肯定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资金不足和缺乏人才,包括专业技术人才、领导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3新时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是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为了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对农村经管人才的迫切需求,需进一步明确规划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3.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调整为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化、产业化与市场化,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而据有关专家预测,中国要完成新农村建设所需的时间大约是50年左右,在这个长期的战略中必将伴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与农村改造将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坚定专业定位、主动服务“三农”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作为办学宗旨,“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作为办学理念,重点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所谓“能思”是指通过先进思维方式的培养,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农村经管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能写”就是通过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将自己的素质和风格表现于字里行间;“能说”就是通过演讲等训练使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能用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做”就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解决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同时,考虑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禀赋、产业结构、历史发展基础、社会人文条件以及未来主导产业等的不同,各农业院校尤其是地方性的农业院校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对国家和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等进行调查研究,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向。在此基础论文联盟上,应及时根据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并在发展层次、规模、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模式上突出区域性和泛区域性[2],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教育的周期滞后性为目标,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能兼顾长远需求,真正实现在保证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同时,又可以提高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提供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例如,日前湖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就以本省烟草这一优势产业为立足点,通过与本校特色专业烟草工程相结合,确立了烟草经济与贸易的研究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3.2优化调整知识体系,加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

纵观当前农业发展,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各区域间的竞争已不在于规模与数量,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其中,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最关键因素又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建设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与区域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对接,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从而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成为促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那么,在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后,如何才能切实地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农村经管人才,以满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主要侧重于农村企业经营人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村级管理干部等三种类型。由以上三种人才类型可看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经管人才的需求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对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企业性质的农业生产单位进行管理和经营的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为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以及在现代农村出现的为人们生活提供各种服务的服务管理类人才、对一定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建设进行方向性与政策性引导和管理的宏观管理类人才。这就决定了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要培养出适应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满足于现代农业发展实际需要的农村经管人才,需要进一步调整知识体系,完善课程设置,并在专业理论学习上实行“分类培养、分级教学、梯度推进”的教学计划,采用分类、有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教育成一专多能、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经管人才[3]。例如,在培养农村企业经营人才等生产经营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业生产概论、农产品加工概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企业经营预测与决策、企业财务管理、产品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课程;在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带头人等服务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合作理论、法律制度、财务会计、市场营销、效益评价等方面的课程或专题讲座;在培养村级管理干部等宏观管理类人才方面,可加强或增设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学、农村统计学、农业政策学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考虑调查过程中,各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显现,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应重视研究生教育,在抓好在读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为本科生进一步深造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研究生培养打好良好的生源基础。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南农业大学从2004年开始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施“创新实验班”教育计划,选拨部分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成立实验班,通过多项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研究能力。

另外,考虑各地对具备全面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偏好,还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其应加强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现代科技、社会学等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以及将其运用到现实热点问题、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各自的工作思路和对策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的能力,并重点培养科学决策、开拓创新、沟通协调、政治鉴别、做群众工作等能力,最终培养出既具备强大的理论武装与深厚的文化素养,又具备准备把握事物发展动态与科学决策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农村经管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3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的是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并能立即投入实际工作中的复合型人才,只有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确保该专业真正成为带动一方经济的主力军,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应转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进一步建设好自己的实验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为此,一方面,在讲授专业理论的同时,应强化案例教学,尤其是应把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案例纳入教学实践中,从而在增强学生直观感受的同时,提高案例的解剖深度与广度。同时,针对一些现实中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可组织学生深入农村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能思、能写、能说、能做”的综合能力;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乡镇部门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不仅为本专业的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实习场所,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加深对现代农业的理解,帮助其尽快树立市场意识,而且还能为广大在职人员的再教育与再培训提供场所,以满足在职人员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工作需要。这是因为,据调查,当问及村级干部“您希望学校以什么样的形式给您提供职业发展方面的帮助?”时,67.5%的村级干部希望学校能“提供学习考察基地”。

3.4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4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二、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1.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1)招生难

(2)经费不足,条件不足,师资不足

(3)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

总的来看,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喜忧并存,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2.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问题的原因

(1)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之中。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观念格外突出。同时,应试教育传统使许多教师、家长把与考试、分数无关的都归为不务正业,这就使许多学生鄙视职业教育。

(2)“两高”扩招的影响

近两年来,国家为了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即通常所说的“两高”(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扩招。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

1.加强学习,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职教观念

“观念决定一切”,意识决定行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积极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农村,转变“重普教、轻职教,重升学、轻就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倾向,控制“普高热”的盲目升温,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2.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

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基本保证。要注重培养既有合格学历,又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操作和动手能力。同时,要把既懂教育又懂经济,既能当校长又具有企业家素质的“双肩挑”型人才选拔到职业学校领导岗位上来。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区域发展; 实践教学; 实践主题; 实践地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1. 08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1- 0140- 02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大学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1]。

1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培养以大农学为基础,具有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具备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现展理念和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诊断分析、规划设计、决策评价等)的基本训练,毕业后能够在政府及事业单位、涉农企业集团、农村协作服务组织、农业推广部门等,从事农村发展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区域发展规划的设计与实施、区域发展项目的管理与评价、企业和农协的组织与管理、农产品策划与营销、农业综合开发与推广等工作[2]。

上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不仅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具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更为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 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化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培养方案为该专业的学生设置了大量的农村区域发展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课程,然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虽然老师的讲解很全面、很系统,但由于理论性过强以及教师对学生理解能力把握的程度不同,学生也很难对这些知识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实践教学则恰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上述不足,学生可以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对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温故”,而后通过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而“知新”,并在“知新”的过程中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做到“活学活用”。

1.2 增强学生对“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认同感

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设立的时间并不长,目前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加之人们对涉农专业认识上的偏差,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选择这个专业或者是不得已而选择之。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多数学生及其家长认为这个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且毕业后的就业也很难。这一想法的产生主要是源于学生对实际情况认识的缺乏。通过专业实践,使学生深入到田间地头,去亲身感受农村的变化,了解农业经济发展的情况;同时通过与农民、村干部及相关部门人员访谈,可以使学生对农民的需要、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前景有直观的认识。由此会使学生逐渐意识到“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重要性,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并非没有用武之地,从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更加热爱本专业的学习。

1.3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班级凝聚力

专业实践通常会安排形式多样的实践内容,比如入户调查、人员访谈、参观农业企业或基地等,每一项活动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并在参与过程中开动脑筋去思考与实践内容相关的问题,从而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比如在进行入户调查时,学生必须要思考如何与农民进行接触、如何组织自己的语言、在调查时需要注意的一些细节等问题。如此整个实践之后,学生在与别人进行有效沟通方面必然会有所收获,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笔很有价值的财富,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此外,专业实践一般是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的,班级的学生除平时上课外,几乎没有以这种集体方式进行的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大家统一行动,共同探讨、交流实践内容,彼此互相帮助……这些都会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加彼此交流的机会,这一切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2.1 实践主题的确定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的目的是要锻炼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即不仅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同时要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相联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专业实践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在确定实践主题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考虑在专业实践中如何使这些专业知识能够得到运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由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内容体系庞杂,所以在确定实践主题时,可以由该专业负责人给出一个大概的方向,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方向下,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问题作为子主题,这样既可以确定专业实践的最终主题,同时学生在寻找问题的过程中,也可以对作为子主题的内容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以便于后续实践的具体展开。

2.2 实践地点的选择

在实践主题确定之后,要着手选择适合具体开展专业实践的地点。实践地点的选择必须与实践的主题相一致。首先,可以根据确定的主题大致拟订几个备选的地点,然后围绕实践主题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备选地点的详细情况,最后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出符合实践主题的实践地点。在实践地点的选择过程中,在同等条件下,如果能够和实践地点的相关人员直接取得联系,则这样的地点应该优先选择。在实践地点确定后紧接着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踩点”,也就是由实践负责人带领参加实践的具体人员(一般为带队老师)进行实地考察。考察的目的,一是确定具体的实践形式,比如是参观农业生产基地、入户调查还是进行相关部门人员访谈等,并与相关人员进行接洽,商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二是提前联络住宿和用餐地点,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实践。

实践地点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是否与实践的主题相吻合外,还要综合考虑其他一些相关因素,其中实践经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要素。实践教学虽然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经费拨付仍然很有限。而且不同的高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实践经费也会有所差异。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中,交通费、住宿费、餐费是最主要的支出项目,这3部分都与具体实践地点密切相关。

2.3 专业实践开展前的准备工作

专业实践开展得是否顺利,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与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由于专业实践是在校外进行,且一般的行程安排在一周左右,加之参加实习的学生人数较多,所以实践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繁琐的一项工作。

专业实践的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一些内容:①学生的动员工作。这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专业实践的意义和目的、实践的主题、实践的时间和地点、实践的具体行程安排、本次专业实践的负责人、带队(指导)老师及学生小组分配情况(包括组长、组员的具体安排)、住宿及用餐的大致安排等。②带队老师之间的沟通工作。带队老师在专业实践中主要负责带领学生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并且要辅助实践负责人来完成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因此,在实践开展之前,所有带队老师应该在负责人的召集下,就实践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沟通,从而为后续具体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③带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专业实践的学生小组分配确定之后,应安排指导老师与所指导的学生见面并就实践的主题进行简短的交流。这一安排可以使学生和老师对实践主题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达成一致。

2.4 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专业实践的开展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同所指导的学生对每一天的实践内容进行及时的总结,不仅要总结一天当中的收获,更要对实践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梳理,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以避免在第二天的实践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带队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地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使学生对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进行重温,并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现实问题。除了带队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之外,带队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是必要的。因为每一组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都会遇到一些特殊的情况,只有进行必要的沟通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与实践相关的内容,这种沟通也有助于相互学习借鉴一些好的方式和方法,从整体上提高实践的效果。

2.5 专业实践后的总结工作

专业实践的总结工作可以为下一次的实践或类似的实践活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参考,因此在专业实践完成之后对本次实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更是如此。实践教学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建设中不可取代的教学环节,是需要长期坚持进行的一项工作,所以,每一次实践后的总结都是对这一教学环节的一次提升过程,决不能不总结或者是草草了事。在“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总结工作中,既要肯定本次专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更要找出专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待进一步完善的方面,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也可以对如何使专业实践开展得更好提出建议,从而为以后的专业实践提供参考。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看似简单,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必须周密计划、统筹安排、合理布置,要依靠整个团队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否则其中某个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无法完成预期的实践目标。

3 结 语

“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是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一专业特色的彰显,更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工作。因此,“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工作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在这项工作的进行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各级主管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需要得到同仁的指导,希望对这一领域有兴趣或者是致力于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积极参与,为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献计献策。

主要参考文献

农村农业发展的问题范文6

【关键词】农村商业 现代化商业流通体系 连锁经营

农村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繁荣农村市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现状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需求分析

1.从需求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逐渐增强,消费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自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确立了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减免农业税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使得我国农民收入在近几年间收入不断增加,购买力日益增加。我国农村居民2001―2005年以来收入增长情况与恩格尔系数可见下表: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网《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居民在这五年期间收入增加速度比较快,意味着农民购买力的增强和消费需求的增加,尤其是随着恩格尔系数的不断下降,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更加多元化。

(2)对耐用品(如家用电器、手机、摩托车等)和质量可靠且价格合理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国家商务部曾对全国1万户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其结果显示:想要购买冰箱、电脑、洗衣机、摩托车、空调机、手机的农民比例都在20%以上。这些耐用消费品的农村家庭中的保有量还很有限,远没有满足农村对其的需求。

(3)不同地区的农村呈现出的消费需求有很大差异,具有多层次性。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有较大差异,从而使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民对商品的消费需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如我国东部某些发达地区的农村家庭家用电器基本已经普及、对商品的需求已转变为对高质量的日用消费品、高科技的家电产品和汽车等的需求;而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的农村家庭连普通的家用电器还不具备。因此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的消费需求会有许多层次,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点。

2.我国农民的消费需求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需求的发展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消费需求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式中W为农民的消费需求,I为农民的可支配收入,P为商品价格,C为商品质量与其价格的配比关系(性价比),A&F为地区消费观念的差异对商品时尚程度的要求(消费偏好),G为政府为农民提供的社会保障。

很明显,农民消费需求的变化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关系:I与W呈正向变动,即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P与W呈反向变动,即商品价格的下降会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C与W也呈正向变动的关系;A&F与W的关系则体现为商品时尚程度如果与地区消费观念切合则会增加消费需求,超前或滞后都会阻碍消费需求的增加;G与W也呈正向变动关系,如果政府能为农民提供足够的社会保障(如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则能明显增加农民的消费总量。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供给分析

1.从供给方面来看,其发展中所形成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内产能过剩,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新契机。目前要提高内需的众多措施中想办法满足农村消费需求则是其中较好的措施之一,试想9亿多农民只要每年多消费100元,通过大致为12的乘数效应,就能为国内增加1800亿元的内需,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为生产企业开拓农村市场提供了十足的动力。

(2)市场提供的商品与农村需求产品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生产企业以往在设计开发商品时,主要针对的是城市市场这块大蛋糕,而针对农村市场,企业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在城市市场生命周期处于衰退阶段或已淘汰的产品投入到这一市场,无视农村对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需求特征。因此哪一家企业能根据农民需求开发出适合农民的产品,将会在农村商业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

(3)农村商业流通体系的不健全和流通网点布局缺位,致使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顺畅地通过流通环节转变为农民所能得到的商品。我国许多地区(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其商业流通体系依然是传统的且已残缺不全或名存实亡的供销社体系。许多农村由于供销社经营的亏损,很多已经关闭或只能交给私人承包。农民消费需求的满足,往往是“油盐酱醋在村里,日常用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跑县里”,为农民消费带来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消费成本。其中很多的农家小店往往是村民“夫妻店”,商品进货成本高、售价贵,选择余地小,质量得到不保障。

(4)此外,由于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存在的缺陷,使广大农村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近年来商品质量案件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在农村,如2004年安徽阜阳出现的劣质奶粉事件,案件的调查结果显示被查获的55种不合格奶粉主要在农村销售,同时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案件也时常可见报端,仅2004年有关部门查获的假冒伪劣农资就达22亿元。因此广大农民对质量可靠、价格合理日用消费品和农资商品的渴求十分迫切。

2.我国农村的商品供给函数

根据我国农村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可以初步设计一个农村商品供给函数,其具体公式为:

Q=f(P,C,S,A)

式中,Q代表农村商品供给量,P代表商品价格(这一价格要使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都能获利),C代表商品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S代表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A代表企业生产能力。

很显然,农村商品供给量的多少与这些因素有着密切联系:P与Q呈正向变动关系,P上升,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利润增加,会促进供给增加;C与Q呈反向变动关系,其增大意味着利润的减少或亏损,则商品供给会减少或停止;S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政府对向农村供应商品的流通企业或生产企业提供补贴,意味着企业利润的增加,从而会企业增加供给;A与Q也呈正向变动关系,但A的大小受制于需求。

二、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农村商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商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商品供给与农民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农村缺乏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等。

我国从2005年起商务部开始组织开展“万村千乡”的农村商业流通体系建设工程,经过近二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使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层度的解决。但仍没有解决供给方面的总题,主要是:

(1)政府提供的政策补贴对弥补相应的流通成本远远不够,按政策标准,试点企业在乡镇开店补贴2800元/家,在村组开店补贴3800元/家,而开设一家乡镇店投资需数十万元以上,这难以调动商业流通企业到农村布点的积极性。

(2)缺少支持农村流通网络发展的融资渠道,流通企业在农村进行网点布局所需资金无法得到融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因此建设农村金融市场,完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和金融体系构建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存在着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的现象,不能很好地结合地方特点,对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村乡也要应硬搞,反而会导致失败。一般来说,开办农家店的村镇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农民的年均纯收入要达到3000元以上,达到5000元就更好, 农民就有了一定的购买力,就能解决价格问题,就可以注重品牌;二是乡镇村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市场容量);三是交通要比较方便,以利于配送,降低成本。

(4)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政府应对愿意在农村发展的商业流通企业有所选择,而不是什么企业都让上。江苏的苏果超市发展经验,值得各地区政府在发展本地农村商业时借鉴。目前在我国某些地区,一些既无行业经验,又没有配送中心和物流体系和管理能力的流通企业,尤其是一些县级小型流通企业,在农村中突击大搞连锁网点,其目的很可能不是想真正建设农村的现代流通体系,而是想为了套取政府财政补贴。

(5)在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还存在着如何发挥农村流通网络双向流通功能的问题。农村既是产品的销售地,同时也是一些产品的提供地,现代化的流通网络应该能名将这两种功能集合起来,但是如何集合这有待于各地在建设过程中进行积极探索。其中尤其是在收购农产品方面,政府应提供相应的优惠措施,以降低流通企业的采购成本。目前流通企业销售的农产品必须从农民手中征收,不能通过中介,通过中介就要被征收13%的抵扣税,而这些企业往往没有精力自己去征收所有产品,导致销售的农产品常出现断档的情况,影响了商品流通的顺利完成和农民的增收。

(6)如何充分利用传统的供销社体系为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服务,这还需要各地根据本地情况积极研讨。我国的农村供销社是拥有上至省市、下至乡镇的全国性网络,一些地区的这一网络,近几年经过“四项改造”,尤其利用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的经营网络取得很大成就。到2005年6月,全国供销系统开展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企业800多家,网点5万多个,销售额480亿元;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的企业650多家,网点37万多个,销售额470多亿元。在全系统1500多个连锁经营企业中,有1145家县级供销社企业,他们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市场逐步建立起来,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以村级店为基础的网络化连锁经营网络。这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思路是一致的。因此各地区如果能充分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就可以大大缩短“万村千乡”工程的建设周期。

(7)政府在推进“万村千乡”工程过程中,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项目验收和复查机制还有待强化。政府商务部门要把新建和改造农家店数量、进度、质量、成功率、农民满意度等列入考核指标,经常进行检查,对存在经营风险甚至骗取补贴资金嫌疑的企业重点跟踪,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防范。根据我国商务部部长2006年2月28日讲话的要求,地级商务主管部门在组织项目验收时,要成立有关部门参与的小组,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及标准进行验收。各省级商务部门要强化项目实地复抽查机制,抽查比例不能低于2%。

三、发展连锁经营商业的必要性

农村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建设需要多种措施和方法互相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这些措施和方法中,充分利用现代商业流通模式――连锁经营则是其建设和发展的一条至关重要的路径。其原因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连锁经营的三种模式为推进“万村千乡”工程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手段。连锁经营可分为直营连锁、自愿加盟连锁和特许经营连锁:对于一些实力较为雄厚的商业企业可以在农村建立直营门店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一些已在乡镇布点中小型的商业企业则可以自愿加盟到大型商业企业的方式,或通过与其他中小型商业企业联合成立加盟总部再自愿加盟的方式展开业务;对于已存在于乡村的一些微型店、夫妻店则可以通过获得特许权,加盟某一些加盟总部的方式来展开业务。

2.连锁经营在农村的发展可以实现农村流通企业管理现代化。连锁经营可以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现代化的连锁经营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迅速提升农村商业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实现对农村商业网点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此外,连锁经营总部和门店都采用POS系统和库存管理系统实现从经验管理和事后管理向事前、事中管理和科学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迅速提高农村商品流通的现代化水平。

3.有利于农村市场进一步开发建设。我国农村市场发展较为滞后,从农村商业网点数量、设置、经营组织结构等方面,远远没有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消费需要,没有达到发展农村大市场的要求。连锁经营是适应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的商业组织形式。通过建立以资产联结为核心的现代流通组织,实现规模经营,提高流通效率,打破经营上的种种限制,最终形成商品流通与要素流通、农村流通与城市流通相结合的大流通格局,从而促进农村市场的全面开发与振兴。

4.连锁经营能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有力杜绝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的泛滥,从商品的源头上控制好商品的质量。连锁经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特点,就使得绝大部分或全部商品的采购不再由门店具体负责,而是由总部进行集中进行,这样就从源头上杜绝了假冒伪劣、质低价高商品在农村市场上的出现,从而能很好地满足农民对质优价廉商品的需求。如:湖南步步高的连锁超市在湘潭楠竹山镇开业后,当地生活用品的价格下降了10%~15%。

5.有利于满足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仍停留在自给经济传统模式上,流通组织设置分散,实力单薄,素质不高,没有能力保证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并且由于缺乏规范的流通规则,致使农村商品流通秩序混乱,农村居民正当的消费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发展连锁经营方式后,不仅可使原有农村国合商业重振雄风,而且可以使国有商业通过连锁经营,将经营触角伸向农村,规范了农村商品流通主渠道,繁荣了农村市场,提高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努力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部长在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上的讲话[N]

[2]中国统计年鉴编辑部.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6,10.

[3]黄海部长助理在安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第二次部省联席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10月13日.

[4]商业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