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1

关键词:荣辱观;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新课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0077―02

改革开放以来,在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思想道德领域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健康和可喜的变化,但也产生一些值得关注和忧虑的问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一些人心目中淡漠了。与此同时,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与消费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上出现了金钱至上的不良倾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流行开来,损人利己、见利忘义的各类事件屡屡出现甚至屡禁不止。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各项改革的今天,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大学生知荣弃耻、褒荣贬耻、扬荣抑耻,知晓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一、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教育,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对于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人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含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关系,涉及人生态度、公共行为、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标杆。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更加积极、更加主动的态度,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努力营造大学校园尊荣弃耻、见贤思齐的氛围,不断提高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切实完成好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战略任务。

二、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引入学生头脑

加强新的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深化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认真实施新的课程方案,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教育,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融入高等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之中,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全面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努力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大学中做到“三入”:入耳、入脑、入心。要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重点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同时,高等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的有关专业课和基础课中也要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内容。在新一轮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也要增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我们要把“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准则,激发大学生的崇高精神追求,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引入大学课堂,就是要使高校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走在前列,切实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入课堂,就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分量和实现形式,要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积极引入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教学方式,更多地应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渗透到相关的专业课、基础课教学之中,加强教学研究,强化教学督导,切实使社会主义荣辱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

三、注重实践育人环节,引导大学生在知行合一过程中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荣明耻,重在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学习生活的实际,把荣辱观教育与学牛的自觉行动结合起来。如果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方面而不付诸行动,只知道何为荣辱而不在行动上真正的为荣拒辱,那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很难有实际的效果。因此,要在大学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环节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觉行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组织大学生参加“三下乡”、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可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知行合一,牢固树立起祖国利益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还是学生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实践,贵在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形成是一个知、行相结合的过程,只有不断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作用,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各高等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搭建“社会需要、学科优势、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社会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帮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活动中深入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当前,志愿服务是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的重要途径。要积极引导和动员大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与大学生的行动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扎根于学生的心灵。

四、提高师德建设水平,以教师示范作用引领大学生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把帮助教师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教师自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和示范。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把提高师德水平作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前提。在师德建设中突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热爱学生和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素质、职业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一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使教师成为学校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和模范。

作为教师,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过程中,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自身的一言一行来影响青年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带领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教师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教师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要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大力弘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只有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师德建没有机结合,才能不断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我们:(1)要把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师德建设中,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要牢记使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把“八荣八耻”内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3)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和表率作用。教师在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上,要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只有自己率先垂范、言行一致,才能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因此,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中,教师要在自觉学习、提高认识上带好头;要在坚持标准、严于律己上带好头;要在点滴做起、躬身实践上带好头;要在坚持经常、一以贯之上带好头。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真正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五、抓好环境育人,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营造良好氛围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优势。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氛围,做到环境育人。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指出:“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让每一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青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不断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文化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健康向上、多姿多采的校园文化,使学校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内涵,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主旋律,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不断优化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全面发展。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阵地,营造有利于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环境,引导学生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项不仅重要而且紧迫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既要迅速行动起来,掀起热潮,又要从育人的全局出发,切实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过程中发挥基础作用和引领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2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 思想政治课程 教学方式

一、目前体育运动学校政治课教学方式

目前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老师将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中间有时穿插提问,查看学生是否掌握,是否能够运用。老师让学生将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对于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有时会举例进行说明,辅以PPT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帮助学生记忆。体育专业性较强的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专业词汇,特别是哲学内容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其理解。此外,体育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学习无足轻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学习认识不足,上课不认真听讲,与老师互动较少,或基本无互动,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在上面讲得没有动力,学生在下面听得没有兴趣。

二、目前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1.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

因家长、老师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文化课学习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有些学习比较认真的同学,其基础较好,而一些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学生,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同学其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将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同学,老师只能按照平均水平讲授课程,设置问题,安排进度。这就导致一些基础好的同学感觉课程内容不充实、学习的新知识偏少,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又会感觉进度有些快,不能完全掌握、吸收新内容。长此以往,这种不加区分学生水平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整体水平趋平,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是重大损失。

2.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授课模式要求老师按照课本进程讲解,由于思想政治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学生不容易立马接受和理解,所以课堂上学生很少或不发言,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完全本末倒置。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感觉老师是在灌输知识,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老师摆在了中心位置,提问学生仅仅作为补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本来上课注意力比较分散,单纯的老师讲课方式,使得课堂更加呆板无趣,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三、改进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建议

1.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认识

在课下,任课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的基础。在课上,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独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尤其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大多处于感情的敏感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印象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并注意自己的言语,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多沟通,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最大程度的包容与谅解,并鼓励他们积极的改正,树立自信和勇气。通过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任课老师要以朋友、长者的身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而不要以老师的身份一味说教,可以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例子,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精心做好备课,层层深入讲解

任课老师的讲课方式、讲课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在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因课下要进行大量的体育训练,文化课复习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尤其是对学生的情况更要了解透彻,深入分析,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以前上课的情境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在课堂上做好教学内容的导入,课前导入要有吸引力,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教学的氛围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教学、开放教学等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这些模式的共同之处就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传统模式老师一言堂的局面。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起到引导、监督作用,让学生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讲授不同专题内容,老师加以点评和补充;可以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新闻热点或者案例;可以开展帮扶工作,鼓励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水平。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走近学习。视频、图画、音乐、文字,配上教师的讲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

3.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活学活用

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课只有在实践中、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功效,而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面上和讲义中。所以,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真正的内化、吸收思想政治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只停留在课本上,一味地分析理论,只能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使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应有的热情和兴趣。要使政治教学活起来,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典型材料和热点问题,并运用适当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政治教材有机结合,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同时,若有条件,可以开展学生进行社会实际,在社会实际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是否会应用书本知识,使教与学、学与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7-0091-03

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背景下,在我国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风险不断涌现,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每一个社会个体,同样也对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群体,在其成长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风险的冲击,而且还可能会经受学习、生活、就业、创业等环节风险的影响,他们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如何,不仅关乎其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更直接制约着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应创造性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风险防范知识,正确认识风险,自觉防范风险,积极应对风险,有效化解风险,使大学生形成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良好的风险防范能力。

一、当代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

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是指大学生面对或应对经济社会生活、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所持的主观认识、价值理念、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认知、风险防范观念、风险防范心理。具有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的风险防范观念、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和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我们对济南市长清大学城5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相应的访谈,发现在面对个人成长和发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时,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较高的警惕性,具有健康向上的心理,能够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风险防范意识滞后,对风险的警惕性不高。从个人成长道路来看,不少大学生长期处于父母百般疼爱的环境中,父母过度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几乎包揽了他们的一切事务,使他们几乎没有经历多少挫折的考验、风险的洗礼。成长过程过于顺利,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遭遇的风险缺乏正确认知,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风险警惕性不高。调查中在问及“在成长过程中,您是否经历过风险的考验?”时,有70.5%的学生选择“否”,认为自己成长顺利,人生路上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风险考验。在问及“您认为加强对风险的预警,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重要吗?”时,选择“不太重要”的比例高达65.4%,这些学生认为依靠父母的支持,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所面临的风险,没有必要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在调查过程中,还有31.2%的学生认为现在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尽管有一些风险存在,但自己只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不会有什么风险降临到自己头上。由此可见不少学生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主动防范意识不高,这将影响他们应对和化解风险的最终效果。

2.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深陷心理疾病困境。大学生虽已进入成年阶段,但不少人心理仍然不成熟,心理波动较大,再加上他们普遍缺乏社会阅历,难以经受社会激烈竞争和深刻变革的冲击。由此导致不少大学生在面临风险的考验时,缺乏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较强的风险防范能力,风险防范心理不健康,往往身陷心理疾病困境难以自拔。“据教育部门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校生20.33%至25.6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1]当风险降临时,不少大学生愿意采取一定的措施去应对和解决风险,而一旦他们凭借自身的能力无法消除这些风险的消极影响时,就会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如果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或释放,将有可能使他们陷入万念俱灰的绝境。近年来,大学生中离校出走、被开除、误入传销陷阱、创业被骗、抢劫银行、陷入生活贫困而自杀、因恋爱失败而杀人的事件不断出现,如“马加爵杀人事件”、“黎力抢劫银行事件”、“杨元元自杀事件”等,真实地折射出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忽视的现实,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重要时代课题。

3.风险防范能力不强,难以有效解决所面临的风险。不少大学生由于成长之路一帆风顺,没有经受大的风险考验,没有切身体会成功所需经受的艰辛,因而往往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憧憬,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性,不愿甚至不屑学习风险防范知识、自觉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更不想参与社会实践,结果使他们的应对风险能力难以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尤其是一些贫困大学生更多地承载着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改变家庭命运这一沉甸甸的期望,因而会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成绩上,对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不强,无法成功解决所面临的风险。鉴于此,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的风险观,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教育,不仅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方法论指引,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大学生“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2]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人本转向的必然选择。尊重人、关心人、塑造人和发展人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开展教育活动,而是采取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方式进行,忽视了大学生的内心诉求,忽视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乏力。高校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切实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它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挑战,切实关注他们风险防范意识滞后、风险防范能力不足的现实,力争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育活动,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风险防范知识,增强对风险的警惕性,培养和塑造敏锐的风险防范意识、突出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健康的风险防范心理,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

2.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动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分注重教学内容的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忽略了教学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因而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实际效果弱化的困境之中。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和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能够使学生提升风险防范知识素养,辩证地认识风险,有效应对和化解风险,即使风险突然降临,也不会茫然失措,无法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调动他们防范和解决风险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终极追求。

3.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高等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要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风险的存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开展挫折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素材。风险意识教育既立足于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又着眼于大学生未来发展,充分适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三、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积极引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风险防范教育的重要平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适应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大学生面临的风险现实和他们的防范风险意识和能力现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势,把传授风险防范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风险防范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风险防范教育资源,广泛收集风险防范教育的案例,特别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案例,充分展开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丰富而又生动的案例引导、启发学生,比空洞的说教和单纯的风险防范知识灌输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时时有风险,事事有风险”,风险并不可怕,可以预防和有效应对,不必过分恐惧和担忧,更不要麻痹大意;要树立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敢于面对诸多风险挑战,在战胜风险中获得成长和发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要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教育的实际效果。

2.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实施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推进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必须加大对相关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培训,“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提高教师的风险防范知识素养,建立起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掌握风险防范知识的高素质、强能力、专技能的教师队伍,以切实保障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顺利进行。在风险防范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大学生面临的严峻风险现实,结合大学生自身风险防范意识的现状,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方法,倡导体验式、实践式、参与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情境或实践性的活动,提高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参加社会团体活动,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风险防范知识外化为自觉认识和化解风险的行为,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往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少引入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内容,遑论对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的关注了。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仅仅依靠学生自身是难以解决这些危机与风险的,必须依靠教育和教育者的力量,号召和动员学生正确地认识危机和风险,激发他们拼搏的意志,培养其不屈不挠的坚强品质”,[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法解决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缺位与严峻风险现实之间的矛盾,因而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形势、大学生自身学习、生活、就业等结合起来,增加社会形势教育、风险防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抗逆能力教育等内容,形成环环相扣、相互补充的教育过程。同时,根据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现状和自身诉求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宣传栏、板报、班会、论坛、专家讲座、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加大风险防范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更富有时代气息。

4.把主体性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增强大学生自我开展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主动性。“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启发、培养、发展、建构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活动,它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在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教育者要想方设法增强大学生学习风险防范知识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其真正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一是要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的成效。加强对大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绝不能止于单纯的理论研究和教育者的一厢情愿,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的现状,自觉主动地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并将所学到的风险防范知识转为防范风险的积极行为。二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大学生进行风险防范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唯师是从”的片面做法,充分重视大学生风险防范意识、防范能力和防范心理的现状,尊重他们在风险防范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对于那些风险应对能力不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学习风险防范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三是要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增强大学生独立、理性、健康、完善、自由的人格,是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目标,也是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大价值所在。通过风险防范意识教育活动塑造大学生的主体人格,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主动性,自觉投入到风险防范教育活动中,积极探寻化解风险之路,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留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7).

[2].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4-25.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4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邝丽湛在《中学德育学科教学论》一书中,把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观点进行了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是:“一是指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三是兼含以上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连榕主编的《教师专业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由此看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是一个过程,它并不是能在某一个阶段停止的,因为世界和国家的变化和发展,也促进和推动着人们思想、行为的变化,而国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新的政策和主张的提出更是与时代同步的,思想和政治的变化,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发展是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因为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内容的核心构成部分。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其专业发展的第一站,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其专业发展开始的地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前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通常是在各个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但目前在这一专业的培养中,包括在各大院校中对于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的培养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和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学科教学(思政)课程设置的问题

课程本应是依据培养目标和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但在设置的门类上,能体现培养目标,却没有很好的与社会现实向结合。课本上的东西很多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这一点在本科相对突出。而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教学本身是一种双向活动,活动虽是一种表象,但没有表象的提升,哪来的理论升华。

二、教师引导上

好的课,有意义的课主要是取决于老师。钟启泉教授在云南师范大学所讲的《为了新时代教师的成长》中,尤其强调了老师的重要作用。他阐述了教师的立德树人、学会教学和教师学习三个方面。我国课程的改革不仅体现在中小学,同时也应体现在高等教育中。但在本科的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有时老师在讲课中也会自己的思想,试图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但由于引导的不当及对教学艺术掌控的未发挥或缺失,使得学生多以朦胧似睡的眼神以回应。为人师表,教师的表率作用是很大的。另外,对于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老师方面,问题比本科有过之而无不及,由于国家的政策改革及国家发展的需要,加强对专业硕士的培养。因此,全日制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本身发展时间也不长,因此,许多方面是不成熟的,这些不成熟总,包括老师的不成熟。专硕培养实用型人才而非理论型人才,正是由于这一点,专硕有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然而,在于这一点的认识上,有体现但是力度不够。部分老师会给学生去了解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所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并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受到非常大的启发,但这仅仅只是少部分。但是大多数依然只站在上层下不来,只是用理论去解释理论,用理论去推导理论,而不是让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验证理论。因而带有本本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另外,在导师方面,虽然硕士研究生不论生理、心理都已然成熟,但对于专业问题的思考却是欠缺的,有些导师并非研究学科教学(思政)方面,而是有着一定的差距,却来指导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学生。在这种理论有欠缺、实践不扎实、导师不挂钩的基础上,如何打好思想政治课教师职前教育的第一仗?这是一个问题。

三、具体实践的欠缺

具体实践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欠缺,另一方面则是质量上的欠缺。而这两大欠缺都是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数量上的欠缺

在本科的实习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实习是不足的,有的学生被安排实习之后,所实习的科目并不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或品德与社会,也不是初中的思想品德,更不是高中的思想政治,有可能是小学体育、语文、数学等。这样的实习虽然能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锻炼一些教学艺术,但它毕竟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这样的实习在数量上明显是一个问号。这在本科较严重,但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学生,情况就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班的同学,有的实习多,有的实习少,有的没实习,这就是在监督机制上的盲目和缺乏。导致了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的学生自信心受挫,自我怀疑和否定。

(二)质上的欠缺

质上的欠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数量上的不足,数量足是保证质量的前提,量变才能引起质变,量变的缺失,只能导致无质或质低。二是教师的指导方面,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硕士研究生,与教师的沟通都变得非常稀缺。在教学实践上,没有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质上的突破就显得困难重重。本科和研究生阶段,虽然“悟性”和“思维”很重要,但教师的引领也特别重要,它能缩短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路径,减少取得真经的苦难。

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有效职前教育的途径

(一)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中的缺陷

关注理论发展的同时,也关注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密切关注本专业学生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凉席,有意识的设立相应的课程。特别要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职前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以避免学生觉得在感性和理性层面,书本和现实都太遥远,而厌学、弃学。导致毕业了四处漂泊,就不了业,没有产生被需要感。

(二)加强教师引导

无论是本科教师还是硕士研究生教师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课教师职前教育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学生在理论、思维和实践上的引导。

(三)加强专业实践

因为实践才会变动的更专业,因为专业才需要更多的实践,空话是没有多大作用的或根本就没有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前教育中,必须加强专业实践,以此逐步提升专业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5

[论文关键词]新课改 师范生 职业素养

一、新课改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素养的新要求

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新课改对基础教育师资素质要求有重要的变化,这是由新课改课程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其特点在于:首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突出加强德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纲要》规定:“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①其次,课程结构呈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状况,培养全面、均衡且富有个性的人。再次,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最后,学习方法与课程评价创新。新课改体现学习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课程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内容和方式单一的现状,发挥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的功能。倡导建构以人为本、多元、开放、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新课改对师范生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在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在统一的。“课程发展即教师发展”,斯腾豪斯的这句话高度概括了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②因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对于即将成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也提出了的新的素质要求。

1.培养教师职业精神,掌握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要有敬业爱岗、全身心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作为中学的政治课教师,学科的特殊属性要求其具备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强烈的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爱生爱校、爱教育的职业道德情操。综合性、生活化、现实性的课改特点在政治学科体现得非常明显,这要求师范生应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把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植于心中并付诸行动,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扩大知识面,强化知识综合能力。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广博的相关知识。师范生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以及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新的科学发展知识,并能够对这些知识高度综合,结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加以灵活运用。

3.提高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教师走向成熟的标志不仅是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还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教师要具备自己的教学特色与教学风格,必须在教育科研中磨炼。③因此,师范生应该注重在校培养自己的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在今后的职业道路中,可以通过教育的双向活动,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受到种种启迪,实现教研相长、创新发展。

4.具备政治敏锐性,要有健全的人格。中学政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政治课教师要能够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去教学育人。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中学政治课教师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基于这种特殊的要求,思政专业的师范生必须要有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识和奉献精神。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素质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在2005年才有了自己专属的学科基础——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④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有着鲜明的学科基础特点:实践诠释性、整体性、教育性。⑤但是高校课改与基础教育的新课改并不同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明确化又比较晚,所以师范生所接受的依然是传统的课程体系教育,其职业素养与新课改的教师职业要求并不同步,且存在很大的不足。

1.职业意识模糊,对新课改、新课标了解不够。在传统课程体系中,缺乏职业教育、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新课改等相关内容,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不够。这就出现了学生的职业准备与现实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在师范生参加招聘会试讲时,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握不住试讲课程的重、难点,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较差,比起那些有经验的、已经受过新课改培训的教师来讲,师范生没有任何优势,即使走入课堂,也很难很快地吃透课本,进入新课改中的教师角色。

2.本科培养方案内容陈旧,与新课标的知识体系不一致。由于课程结构没有根本改变,课程理念没有完全更新。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课程单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修课: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俗称“老三门”理论性强,另外还开设其他必修、选修课,内容陈旧,实用性小,没有与现代社会需求挂钩,与新课改精神不相适应。

3.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师范教育理想的专业特点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学科专业性”与“教育专业性”的统一。但是,“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多年来一直是教师教育的一个争议问题。既要求师范教育达到与其他专业同等的学术水平,又要求师范生掌握必备的教育知识和技能,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一些师范生对专业学习不重视,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教学技能的训练,结果造成了“学术性”和“示范性”的双缺失。

4.职业技能训练不充分。师范技能训练在很多高等师范院校没有得到重视,大一、大二注重专业课学习,在大三或大四才进行短时间的见习和实习。平时训练少,学生锻炼机会少,主要的时间用在了理论学习上,而对师范技能的基本功缺乏有效的训练机制。所以在一、二、三年级没有实际可操作的师范技能训练,只是在实习时才会对师范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但是实习一般都安排在大四,甚至有的安排在大四下学期,时间又比较短,多为8周左右。以上情况使师范生的师范技能没有得到有效训练,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要求。

转贴于

三、解决思想政治专业师范生职业素养问题的对策

《纲要》对教师培养和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新课改要求更新教育观念,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确立和强化高等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点,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教师人才。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所存在的职业素养问题,要想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立足于以上问题,洛阳师范学院连续进行了几次大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做了相应的探索尝试工作。

1.根据学校性质定位,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调整教育观念和培养目标。我们根据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教学型”的办学定位,坚持学校“发展应用性教育,建设应用型专业,开发应用型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把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他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整为“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能在中学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及其他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由原来的“高级专门人才”调整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专业的师范性,强调应用性,同时把专业就业方向由原来的“中等以上学校”准确定位于“中学”,主要满足地方基础教育需要,培养合格的中学政治课教师。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继续调整教育目标。

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原则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目标应充分体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培养目标必须满足高等师范院校服务对象的要求。新培养目标的确立必须经过严密的可行性论证。(2)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调整应照顾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之与高等师范生发展的目标基本一致。(3)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开放的、具有一定弹性的、可操作的目标体系。具体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学生个体目标,二是学生职业角色适应目标,三是学生社会适应目标。这些要求为高等师范院校提出了努力的方向和目标。高等师范教育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其培训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队伍。高校应转变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超前意识的批判反思型教师,为基础教育改革服务。

2.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我们根据培养目标的变化,调整了课程体系。把原来的四模块结构调整为“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教师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五平台结构。搭建文理渗透的通识教育平台、注重基础扎实的学科基础教育平台、体现特色的专业教育平台、突出技能的职业技能平台(师范类专业增开突显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师教育平台)及突出能力的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思政专业没有通识教育平台的公共政治理论课程,我们就加大学科教育平台的课程比例,拓宽思政专业的基础知识,对原有专业课程体系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进行撤并、精选、重组和充实,设置直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的专业必修课,依照“专而尖”的原则开设“哲学与社会学”和“法学与政治学”两个方向的限选模块,设置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任选课。

我们原则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面对新形势,高等师范教育要结合基础改革的实际,整合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学科知识,从整体上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倡导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的渗透,拓宽基础课程,重视综合性课程。(2)新课程体系应该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单一的课程目标定位,实现由“一”向“多”的转换,构建出以知识、道德、能力等多种素质要求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结合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要突破以往偏重理论的不足,加强综合性课程的设置,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和生活经验的积累,完善教育教学体系。(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按照“前瞻性、科学性、适应性”原则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体现各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培养方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教师教育专业化特色。

3.做好教师职业规划,强化师范技能训练。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教育行政工作者奠定良好基础。设置教育理论基础、学科教育基础和教师职业技能三个模块必修课程,一个模块选修课程。由学校、教育科学系及教学院系组织实施。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开展职业规划活动。我们思政专业专门开设职业规划的相关课程。积极开展利用地方优势资源,把中学的政治课名师请到课堂上,开展“名师进课堂”活动;结合学生学习阶段,确立具体学习目标,设置“五个一工程”项目;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师范技能的比赛活动,举办“未来教学明星”大奖赛;根据学生兴趣,开设“未来公务员计划”培训班等,最终使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做好职业准备。

4.加强实践技能训练,拓展教育实习基地的作用。坚持实践育人意识,以专业实践能力规格要求为主线,构建全程专业实践能力训练的教学体系。构建以实践教学、知识应用、素质拓展计划、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五个模块为载体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我们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累计学分数占总学分数的比例占31.2%,课程实践教学学时占理论课总学时的比例为26%。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两大主要基地的大学和中小学应该密切配合,通过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范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国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思想政治教学的著作主要有:邹学荣著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陈秉公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罗洪铁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高德胜著的《知性德育及其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王志强、申小蓉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等,这些著作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进行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国内思想政治教学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论文有: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主要论文有:2008年,毕红梅、张耀灿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第6期发表的《关注交往: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转换》 ;2009年,范平花在《中国教师》第S2期发表的《教育学课程内容模块化动态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2011年,李超在《新课程》(下旬刊)第7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探析》; 2012年,向晓春在《山东社会科学》第S2期发表的《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2013年,燕喜堂在《课程教育研究》第22期发表的《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刘海江在《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宣杰在《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面对社会环境的变迁》; 2014年,吕海滨在《华章》第5期发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在《现代企业教育》第14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论课教学改革初探》、邱光洪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4期发表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机遇与挑战》和2015年陈晖阳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刊)第1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和价值探讨》等。二是关于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的主要论文有:2009年,梁健惠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第8期发表的《当代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分析及其借鉴意义》;2012年,王红云在《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1期发表的《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及启示》;2016年,符雨薇在《中国培训》第18期发表的《浅论西方公民教育对中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陈妹、范明水在《大学教育》第8期发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西方社会思潮》,陈奕霏、张智武在《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发表的《论西方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合理借鉴》等。这些论文或从教学内容、或从教育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角色转换、抑或从宏观理论的角度阐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策略,为我们对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二、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思想政治课最常见的考核模式,即由一份期末试卷来对学生最终成绩进行评定,这种考核模式弊端显而易见。当然,国内也有很多高校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考核规定:学生最终成绩是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平时成绩、基础知识考核和能力测试,满分100分,其中平时考核30%、机试40%、能力考核30%。具体而言:①平时考核的30%由平时成绩的20%和口语成绩的10%构成。平时成绩的20%包括学习态度的10%,课堂发言或者讨论占6%,课内作业占4%。口试成绩的10%中包括学生胆量0.5%、表现0.5%、普通话标准程度1%、语言表达2%、逻辑思维2%、重难点2%、沟通能力2%。②机试占40%。机考按100分命题,题型由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构成,教研组全体成员命题,建成试题库,学生上机考试,试题由电脑随机抽取,题型及分数分配比例单选共60个小题,每题1分,共计60分;多选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判断共20个小题,每个题1分,共计20分。③能力考核占30%。能力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能力。能力考核主要采用分析社会焦点、热点问题,形成分析报告,制作PPT汇报的考核方式。这些对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的探索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与考核模式现状

国外对思想政治教学的专著、论文以及考核模式比较少见,但毋庸置疑的是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国外对其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具有“隐蔽性”和“渗透性”。比如,西方国家通过公民教育和共同价值观教育、宗教教育、环境教育和道德教育等来宣传该国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使其国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注重个人的实践能力,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公民根据自己的认知判断、推理、独立决定该怎样做从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三是注重“垂范”作用,比如,教育工作者是学生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等方面的模范;四是对公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分层次、分阶段的,但所有层级和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把做一个“好公民”作为最基本的要求等。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特点为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综观现有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状况,虽然对思想政治教学研究从宏观到微^都有不同程度的把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一是仅仅关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二是仍然局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三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在大数据视域下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如何进行思想政治课考核模式创新进而走出面临困境等问题研究鲜有涉及,即使涉及这方面研究也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申小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与创新[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

[2]邹学荣.思想政治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5]燕喜堂.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2013(22) .

[6]刘海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3).

[7]吕海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华章,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