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经济时代;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价值分析;人才培育;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5-0138-02

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在于,技术创新取代传统的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提高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知识经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知识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要求,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有序、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向调整和产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在我国制定的产业转型战略中,降低劳动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力发展具有较低能耗和较高经济增加值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国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关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也成为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重要战略。体育产业是以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为主要对象的产业的总称,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上的体育经济总量的提升、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和体育产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万人,实现经济增加值超过1 500亿元,显著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孕育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入挖掘经济时代民族体育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以此为导向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对于实现民族体育的价值、促进民族体育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体育产业是以体育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为主要对象的产业的总称,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指向。实践中,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区域均衡性、体育产业经济增加值较低、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以及体育消费市场有待培育等方面:

1.体育产业发展缺乏区域均衡性。体育产业的发展存在地区间极度非均衡性。以体育产业的产值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约为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的几十倍,反映出地区间发展的极度不均衡。

2.体育产业经济增加值较低。体育产业结构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体育产品制造、体育博彩、体育娱乐等子产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主要源自体育旅游、体育特许产品、体育电视转播、体育赞助等体育服务业方面,而体育产品制造对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较低。体育服务业对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贡献不显著,即使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贡献率也不足30%。

3.体育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我国体育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从企业的角度,专利的获取数量通常是衡量企业能力高低的关键指标,进一步,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结构中,发明专利由于技术价值最高以及申请的难度最大,通常是衡量创新质量的关键指标。以国际体育企业耐克公司和国内体育企业李宁公司和安踏公司创新能力的比较为例,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耐克公司的中国专利申请量达到982件,而同期李宁公司的申请量仅为175件,从而暴露出我国体育企业在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与国际知名体育企业存在显著差距。

4.体育消费市场有待培育。消费市场的可持续增长是产业存续和发展的基础,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体育消费的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一现状也对合理引导体育消费,以优质的服务不断增强体育消费产品的供给能力提出了需求。此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还表现在核心体育产业的滞后、体育中介产业缺位,以及对于农村进城群体体育消费潜力的忽视。

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价值分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先民在历史长河的演进中所创造的珍贵的民族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内容博大精深,涉及养生、健身、竞技、搏击、休闲、娱乐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文化价值。赛马、摔跤、射箭、划龙舟等活动都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些项目经过传承发展,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得到推广,有些项目如赛骆驼、跳马、跳牛等却濒临失传。民族传统体育的产业化价值可以从经济价值和人文社会价值两个层面理解:

1.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分析。体育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体育产业的经济增加值较高,特别是体育旅游、体育特许产品、体育电视转播、体育赞助等体育服务业等体育产业相关产业的经济附加值显著。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孕育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旅游资源结合,能够实现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我国大量宝贵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分布在西南、西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通过开发民族体育资源、发展体育经济,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缩小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非均衡性。

2.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文价值分析。体育运动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的语言,无论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体育总能够成为联结各民族之间的纽带,例如中国的乒乓外交就在中国对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体育精神的核心在于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而不仅仅局限在竞技体育结果本身。民族传统体育更重要的价值体现在,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弘扬勇于超越、积极参与、拼搏不懈等人文精神,通过体育人文精神的传递弘扬社会正能量,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社会合力。

三、体育产业化背景下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建议

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是关键。以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为基础,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应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类型,延伸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阶段,以及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形式:

1.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坚持以高校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等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协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挖掘和实现,提高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云南民族大学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形成了以民族传统体育为特色、现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并重的发展格局,探索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示范基地”“云南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研究中心”“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基地”就是多主体协作进行人才培养的有益尝试。

2.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类型。我国体育产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体育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超过300万人,实现经济增加值超过1 500亿元,显著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体育产业经济价值显著。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应着眼于体育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更应该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运作人才的培养,从而挖掘与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实践中,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运作和体育金融服务人才的培养,从而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类型。

3.延伸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周期。201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了《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规划要求,进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间体育,积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中的推广与普及。青少年的可塑性较强,民族传统体育中孕育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青少年强健体魄、砥砺意志,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以青少年为对象,将民族体育纳入青少年体育课程教育体系,延伸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阶段。

4.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形式。网络化与信息化不仅影响经济和社会生活,更对教育过程以及教育对象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智能手机等各种移动介质的发展使得教与学的过程可以实现离散化而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课堂时间和地点。因此,信息时代应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形式,在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M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

四、结语

体育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体育产业化程度是提高体育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体育孕育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经济价值,深入挖掘经济时代民族体育的价值,以此为导向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对于实现民族体育的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民族传统体育孕育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人文价值,经济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应创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类型,延伸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阶段,以及优化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国勇,王宪忠.体育产业发展的系统协调评价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56-59.

[2] 杨领航.对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保护的思考――基于民间庙会视角[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122-125.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对策

DOI:10.15938/ki.iper.2017.01.016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079-04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以分析和处理道德现象、指导自我道德行为的一种价值取向与价值心理,是促进大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也重点强调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1]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精神涵养,其所蕴含的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宝贵素材。因此,面对多元社会思潮的激,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养相融合起来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我国国家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道德文化传承,才使我国关于人的道德教育实践具有一种“先天优势”。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优质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底蕴与涵养。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提供优秀资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耳忘家,公耳忘私”等醒世箴言,来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操,引导大学生加强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理念的认同;深入挖掘“法者,天下之仪也”、“以道为常,以法为本”等卓越思想,彰显自由、平等、公正与法治的社会价值理念;通过挖掘“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等修身自律思想,提升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感悟与认同。通过“古今对话”、“古为今用”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丰富各国共同遵循的世界价值。

第二,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提供路径参考。纵观历史,我国历朝历代对人的教育形式主要包含三种教育,即国家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古代国家教育主要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以及“治人”之学问;而从古至今的家庭教育则更侧重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与“孝悌”等伦理道德的灌输;社会教育主要采取道德教化的形式,依托道德舆论、道德环境以及道德风气的熏陶加强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化。这三种教育对当今的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和示范价值的发展输送精神养料。

第三,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及价值,倡导人应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中彰显自我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主要包含对国家价值、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引领。“精忠报国”、“治国齐家”体现了个人对国家利益价值的尊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关于奉献社会的千古名言体现了传统对社会价值的精神引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立志言为本,修身行乃先”、“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关于个人自律、修身的忠告则彰显了个人层面对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犹如“黏合剂”,可以强化和“粘合”当代大学生作为炎黄子孙的“精神共性”和“文化基因”,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群体形成相对一致的道德价值观;促使当代大学生在参与世界竞争时发扬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光芒,不因外界消极力量的干扰而放松自我修为和道德追求。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社会重构与深刻变革。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使我国社会成员的道德价值观发生了较大改变,大学生所处的道德环境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新的特征。部分大学生道德品行出现一定偏差,其价值追求、价值取向表现出令人担忧的问题与倾向。

1.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第一,道德责任意识淡漠。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其他成员道德责任冷漠,同情怜悯之心寡淡,不能推己及人,甚至更视“乐于助人”为一种“道德绑架”,不能理解和不认同见义勇为的做法。再如部分大学生离家求学迷失在大千世界却忽略父母的挂念,对家庭培育缺少感恩,表现出对家庭关系的道德冷漠。另有部分大学生缺少诚信意识,欺骗国家助学贷款拒不归还,肆意操作网络借贷平台,使身边的亲友利益受到损害等等。第二,重个人利益而轻集体与他人利益。部分大学生为了达到个人利益而罔顾原则,在集体利益、他人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选择牺牲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满足个人私欲。例如2015年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违法盗猎国家级保护动物燕隼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一案例虽是个案,却可看出个别大学生为谋取私利而不顾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漠视国家公共安全,表现出了该生道德的失守。第三,缺乏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许多学生没有把诚实守信作为安身立命的戒律而随意践踏。例如,部分学生为了扩大个人自媒体影响力不惜造谣、传谣,在公共危机爆发时急于散播不良舆论,夸大和歪曲事实,对社会安定团结造成一定的影响。更有个别学生无视道德与法律的尊严,为了满足自己虚荣不惜走向违法之路。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一些大学生缺少道德自律和自我反思,反映出大学生道德约束和自控能力的薄弱。

2.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变化。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的新生代,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收获成果的阶段,成长于社会利益多元和社会结构重组的时代,外来文化的涌入在改变我国民众价值观念的同时,导致了大学生群体价值标准朝着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社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地域差距、教育不公、等等,社会舆论的利益至上、一夜暴富等宣传诱导至使部分大学生的价值理想受到质疑,道德标准产生动摇,继而出现了道德价值观让位于个人利益的错误思想。

第二,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及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实效性不足。多年来,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道德教育始终是我国整体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青年的成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较少接受系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而在大学阶段一些高校更加侧重专业教学和注重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道德价值观教育往往仅存于思想政治教育课之中,缺乏全员和全过程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养成,高校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方法及途径亟待创新与提升。

第三,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家庭教育缺位。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教育是学生整体教育中的关键一h。然而,伴随着社会整体道德价值观的重构,大学生家庭成员的道德价值观也出现了嬗变。有的父母忽视家庭道德价值观教育,不能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教育孩子;有的父母家风失范不仅不能以身作则,而且带头败坏社会公德。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的内涵不足,致使大学生缺少常态化的道德情感和道德熏陶,这也是造成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第四,大学生自身道德价值观学习意识不强。目前来看,知行不一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问题的显著特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表现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矛盾和偏差,即道德认知失衡。”[2]部分大学生缺少自觉接受和汲取道德价值观的意识,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甚少,不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道德价值营养,不能从世界角度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甚至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由于盲目崇拜和追捧西方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中缺少民族情怀、理想信念;缺乏艰苦创业、拼搏进取等高远志向和精神品质。加之部分大学生道德学习、道德自律、道德升华意识不强,致使自我道德价值观随波逐流,出现了道德价值取向的迷失、道德价值追求不足。

三、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具体措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自觉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基础和源泉。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宝贵涵养,为此,应整合社会、学校、新媒体、家庭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建立五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模式,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渗透到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培育之中,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1.学校教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系统性整体性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质上是一个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过程。高校应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系统性优势,全面提升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要求。为此要找准我国历代圣贤及诸子百家关于对事物本质和社会运行规律的探讨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契合点、共生点。第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深层次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例如《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其深刻认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崇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价值取向。第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崇信尚德、孝悌仁爱、德法结合等教育资源,有机融合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之中,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及民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和道德水平。同时,应深入挖掘高校每门专业课程中的道德资源,引导大学生在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的实践中践行诚实守信、求真务实、严格自律、遵纪守法的品质。

2.社会教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主流文化风尚

社会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渗透性和隐蔽性。通过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大环境的熏陶和感染,使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逐步向着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靠近。首先,进一步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基础。强调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3]。为此,应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核心价值观所承载的道德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和行为准则,持续净化社会道德环境。其次,公益事业社会组织应发挥作用。各地博物馆、历史陈列馆、慈善机构以及社区等组织单位,应该积极肩负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培育的社会责任,自觉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条件,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通过发展“红色旅游”、鼓励大学生从事社会公益与志愿服务等,为大学生参与道德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帮扶和条件。再次,发挥企业优势弘扬道德文化。大型知名企业如海尔、华为等企业,在为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国际荣誉的同时,应借助自身的影响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传播到世界文化中去,在有形和无形中向青年、社会及世界传递中华传统道德文化。

3.新媒体教育:依托新媒体弘扬传统文化净化网络空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精神文化,为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维度的传播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的应用者90%是青年学生。要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谦恭礼让、严于律己”精神培育大学生的新媒体道德素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新媒体的信息内容,养成文明使用新媒体的习惯,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二是开展网络道德价值观教育。通过新传媒对传统道德、传统文化的弘扬,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律意识。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肩负起传播积极健康文化的责任,做网络新媒体的“卫士”;学会在新媒体活动中修身和克己,在利用新媒体过程中诚实守信,不造谣、不传谣,自觉净化空间维护稳定,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跨越时空与国度的“播种者”。

4.家庭教育:重视和优化家庭道德价值观培育

曾强调“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并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4]中国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依存,这种情感的“根”深植于家庭生活当中,为家庭教育提供着重要的精神和文化指引。第一,家长的以身示范。作为学生的父母应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提取道德精华,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家长对传统文化的尊崇与见习、对孝悌仁爱的亲躬与传承,必然耳濡目染影响与传递子女。家长道德行为的示范引导,对子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和无法替代的作用。第二,家风的塑造。家长要通过重阳节、中秋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引导学生注重道德实践,提高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和义利观。通过塑造良好的家风、家训,营造浓郁的家庭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知行统一。第三,“修剪”大学生的行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子女的思想变化和行为举止,告诫子女“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净化思想,矫正自我道德价值观。家长还要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刚直不阿”的思想精髓,使进大学生修身自律,崇德向善。

5.自我教育: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道德主体能动性

自我教育是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最高层次和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善为目的的意向性道德抉择。”[5]引导大学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传播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主体。其一,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习、提炼和转化传统道德文化的能力。其二,大学生要丰富和厚植自我道德素养,用优秀传统文化涵B自我的道德世界,躬行践履,锻造品质,自觉在社会实践中弘扬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其三,大学生要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研读,萃取文化精华,提升道德认知,实现知行一致。其四,大学生要提高学习践行传统道德文化的行为自觉。大学生应做到友爱同学,挂怀亲人,感恩师长,用自己的言行兑现道德价值承诺,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检验自我,将自我道德价值观外化为道德实践;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增强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以自身道德力量和道德能力彰显中华文化的风格与气派。

参考文献

[1] 陈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同志关于中华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6-09-22(7).

[2] 黄海.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论析[J].教育评论,2014(5):94.

[3]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1).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3

摘要:作为当代90 后为主体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使命。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国际大环境的骤变,过去在大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时代对大学生的新要求。因此,以创新性思维、方法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工作融入大学校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顺应世道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 后;大学生;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表达。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学校抓起,把对青少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深入到大学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①在当前思想活跃,文化交融,新旧观念碰撞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的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于从更深层次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首先高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在以90后为主体,人才竞争日渐激烈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如如何抵御西方文化侵袭,全面深入的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等新课题,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大学生新潜能,不断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输送合格接班人。其次,大学生素质的高低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兴衰成败,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工程。②最后,新形势下,必须认真研究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校园教育的方法、手段和途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

二、长期以来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存在严重不足

1.教育观念落后

高校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工作,长期以来单向的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灌输式、填鸭式教育。这种长期的单向灌输落后的教育观念势必无法满足广大求知欲旺,自主性强,兴趣广泛的大学生的需求。除此之外,大学校园主体工作要求及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落后,使得大学生校园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长期的大学教育工作重教学科研,重学术骨干培养,轻思想政治教育,轻政工队伍建设。③其次,在大学校园重教学轻政工大环境中,大多数学术过硬的教师有着天然的优势和较高的特殊待遇。长此以往在不断地影响和竞争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忽略了教书育人的双重使命,客观的说,大多数的教师除了兢兢业业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外,在自我管理,自我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为人师表,完成了自身言传身教的使命。但还存在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缺乏育人意识,课上课下散布一些有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言论,给学生带来认识上的障碍和价值观偏差。最后,高校工作者对教育模式认识上存在狭隘性倾向,比如大多数高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政工部门、干部及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大多数负责教学,管理的部门、人员对此工作漠不关心,这种认识上的狭隘性成为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缺乏实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大学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取得一定效果,也在寻找创新性的改革,但依然存在着教育形式的种种单一性,一是教育手段单一,有相当多的教师专注于简单的传教式教学,而忽略教育内容的渗透,不能融会贯通。二是信息传递方向单一。教育者忽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教你做,我说你听等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缺乏有效的交流、讨论、沟通,削弱了先进思想认识的精神指引功能。三是教学环节单一,社会信息化、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教学环节,使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培养工作更具实效性。

3.实践性教育虚于口号

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何况在如今愈演愈烈的社会竞争下,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大学生早日与社会接触,将自己所学用到实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自己的光热,已经成为大学校园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⑤实践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育的补充,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能力,贡献社会的重要途径。部分高校由于种种因素不能有效开展社会实践性教学,或者仅仅局限于提出方案,简单宣传,虚于口号,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三、在90 后为主体的大学

校园创新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模式新时代下,对青年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工作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传统核心价值体系教学培养的种种不足与落后已无法应对时代对大学生培养工作的要求。90后大学生自身的不足与前所未有的优势,都促使并指引着高校工作者对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模式进行创新性、针对性的改革。

1.理论教学的创新

首先无论如何改革,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还需要从理论学习入手,依托各种课堂教学开展。但必须对以往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有针对性的对90后大学生有效进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要注重从他们价值观的不足之处入手,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教育、对话沟通等方式逐渐矫正不良的价值观。同时要以鼓励认可的形式促进他们保持新时代大学生特有的优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参与活动,发挥其政治敏锐性。适当的抛开教学大纲的束缚,提高和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与整体素质,杜绝重科研轻思想的理念,改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从关系,调动激发广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时代大学生不停留在对马克思主义、党的优良传统方针政策等理论知识的排斥,或者死记硬背上,从而使高校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真正深入大学生脑海与心田,形成他们心中主流的价值观念与人生信仰。此外课堂外的日常理论教学无论是否被高校工作者提上日程,他都直接或间接的被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小到每次课堂中的讨论,大到建立学习讨论指导中心等,潜移默化的建立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发挥其长处,调动其积极性,保证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并长远的传承下去,为祖国未来的兴旺昌盛源源不断的输送合格优秀的接班人。

2.培养工作形式的创新

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校园内得到广泛传播,光靠形式单一的理论教学或者形式化的简单校报广播等形式,根本无法引起个性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90后大学生的关注。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对培养工作形势进行创新,一是要突出活动的重点,通过开展专题研究,举行学术报告会,专题讲座等把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与深化教学改革、中国梦的宣传结合起来,打造主题活动。二是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继承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以来的宝贵经验。要想使一种价值观念被广大人民认同,就必须扎根于民族传统,深入研究本民族长期意外价值形成的规律。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根基,抛开传统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无本之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一不是对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④三是充分利用学生组织带领,和校报宣传板、网站、广播电台等媒介的宣传,形象生动的战士近年来我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发挥榜样力量,使得大学生自主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利用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如微博、微信等平台尽力手机联动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借这些便利快捷的通信交流方式等将国家政策等传递给学生,对一些谣言进行及时辟谣,引导大学生时刻保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3.实践教学的创新

针对过去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学虚于口号、无法有效开展的现状,以90后大学生个性和追求的独特性,我们在新时代下开展价值观培养工作必须力求将计划和理论付诸于实践,开展更多更精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巩固大学生在校园中建立和培养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实践活动可以分为自身实践和社会实践两部分,对于自己实践来说,广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我校开展的“青马班”,党员值班制、带班制、党员示范岗、党员设岗定责等日常学生活动,不断积累经验,锻炼工作能力、管理能力,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对于社会实践来说,学校应该做好调查工作,真正了解学生的不足和兴趣等,结合理论,组织系统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动和社会中有条件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企业、机关、部门协调,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使得学生可以经常有效的开展丰富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⑤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才能使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转变为感性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向和理想信念。此外,实践活动不仅应该落于实处,同时还需要建立有效地评估和反馈机制,不能流于形式。必须及时的对实践活动进行评估,找出其中值得保持延续的部分,摒弃不合适的部分,改进不足的部分,进而使得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同时使得整个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通过不断的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环境对大学校园核心价值观培养工作的新需求。

在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的今天,精神世界的富有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和国家的指导与推动下,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先进性代表的大学校园,责无旁贷的成为青少年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面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与不足,针对90后为主题大学生的独特性,如何顺利开展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工作,创新理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切实将实践性教学落于实处,而不仅仅虚于口号,建立完整有效的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和践行体系,成为新时代高效工作的新挑战和共同的目标。相信通过全体一线的高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打好这话时代的一仗,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源源不断输送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引文注释

①韩永升.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出国与就业北京日报, 2011(1).

②梅荣正.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6).

③张娜.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元化路径[J].思想理论研究, 2013(7).

④张建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6) .

⑤仲兆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传播 传播主体 传播次媒介 核心价值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美国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主要通过渗透在宗教教育、学校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政治社会化教育中来实现的。中国开设了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传播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美国不同。除此之外,中美在传播主体方面、传播次媒介、传播的方式也存在着不同。

1 传播主体方面不同

核心价值体系主体的传播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但我国传统理论的观点一直把受教者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客体,这极大地挫伤受教育者在传播中的积极性,严重地抑制着其主体性的发挥。故笔者先论述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重点论述之,借此突出受教育者在传播中主体性地位。

1.1凸显受教者的主体性发挥与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

美国教育历来注重人的自主性、个性化,主张教育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各种教育理论学派可以窥见一斑。关心学派提出:对学生在情感上进行更多的关爱与体贴、体谅;价值澄清学派提出:教会学生在学习生活冲突中澄清自己脑海中的价值混沌,开展自我指导,自我教育,以及形成自己的观点;人本主义学派提出:学生应该以自己为中心,不受他人思想影响,自主学习学校德育理论;形式主义德育理论提出:美国德育不是教授书本知识而是教授学生自主学习;抑或认知发展流派提出:儿童成长起来的标志是儿童能够自主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断和提出自己的道德原则,而不是遵他人作出道德判断。可见,美国核心价值传播的核心理念是破除传统道德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高扬 “个体的主体性”价值。

与美国不同的是,在价值观教育中我国具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色彩。我国从小学生就抓起,对公民进行集体主义的意识培养。在施教中,我国更多地注重人的社会价值,较少地关怀的人的个体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为了集体的利益可以舍弃个人的利益,更多地强调“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更少地意识个体从社会中获取维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产品所拥有的权利。可见,我国的教育无疑带有浓墨重彩的“集体主义”。“个体只有在社会中,并通过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人是通过对于社会的奉献去显示自己的人生的意义的,是以工具性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价值的。为社会奉献,为人类造福,不仅不是同自我的完善互不相容的,而且恰恰是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由此可见,与美国相比而言,我国价值观培养过多的强调集体主义的培养,过少培养受教者的主体性,这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受教育者的主体积极性。

1.2思想政治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与专业泛化、职业的弱化

在美国,对思想政治工作岗位的准入资格要求非常严格,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化与职业化。一是学历层次高,他们大部分是拥有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专家;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专业的考试和培训。不仅仅是学历方面的要求,他们更要通过专业的考试和专门的岗位培训活动拥有上岗资格才能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美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等专家,具有专家化的特点;这是因为,在教学计划中都要包含思想政治内容,对教师、校长、督学等教育者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具有的政治道德素质标准进行筛选,确保教育不偏离美国政策方向。与美国相比,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岗位准入宽松。首先我国思想政治工作者学历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人数很多,但是人员构成庞杂,工作量大,大多从事的是事务性工作,工作很难被学生、教师甚至某些领导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育者的积极性,致使许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博士生不愿进入思想教育工作一线或者怀有“跳板”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转岗的跳板)。其次,专业性和职业化不强。他们的专业来自各种专业,专业性弱。如高校在招聘辅导员岗位时,要求的专业不限或者为了培养教师后备军相符合的专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学、社会学等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性专业招收没有特别要求;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而且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自己终身职业来做。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存在专业化、职业化较弱问题,这也制约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他们的主体性发挥。

2 传播的次媒介的不同

传播媒介依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别。依传播的媒介层次不同,笔者将核心价值体系传播媒介,分为主媒介与次媒介。课程教学,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次传播媒介。课程教学分为课程设置、课程授课过程等。美国课程具有设置分散、隐蔽,注重合力特点。专业课、基础课等授课全过程渗透着核心道德观、价值观。

(1)以塑造“美国精神”为旨归的道德规范课程设置。美国德育教育通常做法:通过美国人民的言行来塑造“美国精神”。尽管美国各级各类开设的道德规范课程不同,但在 “美国精神” 塑造、美国价值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共产主义敌对思想的政治化教育上却具有相似点,美国各校大部分开设了“美国史”、“公民道德”、 “西方文明史”、 “宗教教育”等德育课程。美国还通过正式颁布的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要求学生必修美国历史和公民教育这两门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美国精神”的合格公民。这一德育目标体系是通过宣扬美国文明史和历史上伟人的光辉形象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来实现。

(2)在课程教学全过程渗透着道德观、价值观教育。美国通过渗透道德教育于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中,将授业与传道统一起来,在学习每一门课程过程中,学校都要求学生从社会学、历史学和伦理学的三角度去研习它们,要求学生对学习每一门课程前回答三个问题:这个学科领域的曾经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学问题是什么?它要在伦理和道德上面对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就在进行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可见,美国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将美国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借此实现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课程化。

美国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取得很大成功的,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人心中怀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情绪。他们以自己是美国人为自豪、认为自己世界上优秀的民族,这些都归因于美国实现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化。但是,美国在核心价值体系观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缺陷: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统一组织部门,缺乏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尽管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观是统一的,但由于出现了不同的演绎和理解,使得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不同,这种不同反过来极大地阻碍了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传播,如美国媒体经常报道的美国校园的学生枪杀案。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观传播主要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成,课程的设置由政府实行全面干预、统一规定,在各级各类学校配备统一指定的教材、参考书,并规定相应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小学有思想品德课,中学有政治课,大学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社会主义理论、法律与思想品德修养等多个领域,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四有”的新型公民。但是,我国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中也存在一些缺陷,这归因于我国过多地强调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具体来说,有些课程重复率高,整体教学的层次性和连续性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在中学、大学都进行了讲授,但是这些课程内容由于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尤其是层次性,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新鲜感,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在“炒旧饭”;其次是教材内容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现实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学起来抽象枯燥无味,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没有结合学生的内在需求理论化和不切社会实际的高格化课程内容以及老师授课从书到书的“填鸭式”教学过程,制约着核心价值体系的课堂传播的有效性。

3 传播方式的不同:多样与单调

一是渗透为主,重在引导。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必须背诵诸如“忠于这个国家,保卫这个国家”,“愿上帝保卫这个国家”,“愿主保佑美利坚”等誓词;在课堂上,教师一般采用无形的或间接渗透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二是全方位渗透德育。从学校到家庭再到社会媒介全方位的进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渗透教育中,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重视道德实践、服务教育。服务教育主要包括志愿服务和服务学习。通过道德教育和服务教育,促进了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培养了与他人建立关爱的关系,奉献精神,理论与实践、思考与行动的良好衔接。四是开展心理咨询。美国学校把心理咨询作为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排除心理障碍过程中,有效渗透其价值观念。为实现这一目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设有心理咨询机构,有全职的专业的心理辅导师、心理咨询师。为了确保心理咨询的正常有效的运转,学校在组织上、人员组成上、活动经费上、活动场所上提供物质保障。这些旨在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上获得正确心理调适的能力,在能力培养过程中也自觉地获得了爱国精神、“美国精神”。

我国的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方式单一呆板,目前仍然主要靠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满堂灌”。虽然我国教育行政者已经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和实践锻炼,特别是高校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及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假期社会调研等)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较好的锤炼平台,但至今没有制度规划和操作体系(如像美国那样法律形式的明文规定),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轻内容的情况。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与美国中小学教育社会实践比,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少,多数学校甚至没有这类活动,教师与学生仍然是被动的主―客体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的教学效果依据学习成绩确定。早在20世纪80年代心理咨询就进入我国高校校园,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在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组织,但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都是无法和美国相比,如: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数量上以及经费的保障、心理咨询规章制度上,均有待改善与提升。

参考文献

[1] 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的演讲[EB/OL].news.省略 /45/15/news147951545.shtm,l 2002.2.23.

[2] 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6).

[3]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M].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7.

[4] 侯丽君,张庆.吸取国外经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5] 刘络华,甘德松.论国外思想政治工作对我们的启示[J].求实,1998(7).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5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是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时期,利用传统蒙学蕴含的丰富教育内容和深刻的教育思想,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道德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蒙以养正德教为先的思想十分注重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诚信友善谨严向善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勤奋严谨生活有序的思想有助于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其博爱情怀。结合青少年的身心特点把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作用;重视家庭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从而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切实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关键词]

传统蒙学;青少年;道德教育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立足本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做到教育为本,坚持德育的首要位置,更好地做到立德树人。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特别是关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传统蒙学,蕴藏丰富的德育思想,具有深刻内涵,我们应该学习其优秀的教育思想,运用于当今青少年道德教育,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传统蒙学蕴含的德育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明天的希望。随着文化思潮的大量涌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文化的激流中,认清自我,传承和创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我修养和文化判断能力,让祖国在发展中站稳脚跟。我国传统蒙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深刻的德育思想,德育职能至上,以孝悌为核心,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告诫人们奋发向上、崇德向善。而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滑坡、道德冷漠等一些反道德现象,某种程度上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和迷惑,加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高其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首先,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孝悌作为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强调要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才能成为一个人的根本。[1]良好的道德修养需要基于孝悌,教育青少年孝敬父母、诚实守信、反躬自省、崇尚贤德等,在不断地学习中去慢慢养成,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其次,注重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传统蒙学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教育他们在生活上要勤奋严谨、勤俭节约、生活有序,注重生活的礼仪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注重青少年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小教育他们要珍惜时间、立志积习、勤学敏思,要发奋读书,端正学习态度、终身学习,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贡献。最后,培养青少年博大的仁爱之心。仁爱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传统蒙学对儒家“仁者爱人”的继承与发展,强调具有慈爱之心,注重家庭和睦,热爱祖国、关爱社会与他人,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

二、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价值

传统蒙学注重高尚品德的养成,而在当今品德的力量同样必不可少,我们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品德教育,在纷繁复杂和文化多样的社会,提升青少年的道德判断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关心国家,关爱社会,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民族特色,让社会繁荣发展、和谐稳定。

(一)蒙以养正、德教为先,注重儿童的家庭道德启蒙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形成和道德养成的引路人。而青少年思维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判断和评判是非的能力,父母作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不仅需要做好榜样,更要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当前注重智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意识到道德教育对孩子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更要关注孩子的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和价值取向[2]。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孩子具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三观。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孩子的道德意识和价值取向,需要家长的及早培养、用心教育和指导。青少年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生活态度的方式,以及价值追求取向,很容易受到父母的熏陶和影响。这不仅需要家长做好榜样,更需要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在注重智育的大环境下,家长需要看到道德教育对学生未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从而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计较个人得失,具有家国情怀和为未来社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精神,才能体现人生的最大价值。

(二)诚信友善、谨严向善,加强青少年的道德修养教育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青少年未来进步的根基,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追求。而中国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博大精深,意义深厚,家长应该充分利用其深刻的教育思想,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教育孩子学会感恩,孝敬父母,把孝作为一个人的根本。只有孩子具备孝敬之心,心中有爱,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包容和体谅。孩子才能够心有大爱,具有家国情怀和民族责任,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不断奋斗。所以,家庭的道德启蒙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在文化交流频繁、社会思想活跃的当下,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使其具有道德判断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孩子未来发展进步的根基。

(三)勤奋严谨、生活有序,注重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道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体现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展示了个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在传统蒙学当中,不仅给我们讲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刻苦学习、勤奋严谨的良好习惯对现在的青少年来说也同样重要,它是个人成功的关键,也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的最终目的是引导人幸福地生活,而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需要广大青少年生活有序、讲究卫生、珍惜时间。良好的生活习惯是道德修养的重要载体,能够促进青少年在物质丰富、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不盲目追求生活的奢华,勤俭节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尔在青春年少的最美时光,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

(四)仁爱共济、立己达人,加强青少年的社会关爱教育

传统蒙学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注重对人对事仁爱宽容,而仁爱之德更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道德标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的现代公民,不仅要加强个人的品德修养,更要注重培养青少年对他人、社会、自然的仁爱之心,学会心存善念,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尊重自然。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过于自我、道德冷漠、道德失范、自然灾害频发等现象,借鉴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教育青少年学会体谅宽容,关爱社会,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文明意识,形成宽容大度、乐于奉献、关爱社会、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三、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一)注重学校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主要阵地。学校应该加强传统蒙学与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有效链接,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做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首先,要加强学校的课程建设。通过专门的思想品德课,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传统蒙学的道德理念,了解传统蒙学所包含的慎独、修心、养性、内省等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诚实守信、慎言向善等与人交往的道德修养,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和道德认识水平。另外,创新相关课程体系,加强传统蒙学与相关课程的结合,[3]通过学科教学对传统蒙学的嵌入,丰富课程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具体地感受到蒙学当中蕴含的立志积习、勤学敏思、学以致用等良好的学习理念,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感受传统蒙学的博大精深和存在价值。只有让传统蒙学走进课堂,与教学过程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其次,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创造有利的道德教育环境。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需要加强道德环境的建设,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公告牌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传统蒙学当中蕴含的关于家国情怀、道德修养、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生活礼规、社会公德等做人的规范,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让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渲染,感受传统蒙学蕴含的深刻的德育思想和古圣先贤的历史事迹和榜样作用。最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生接触最多,在教师专业化的背景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通过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不断提高,改善全民道德水平,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前途和未来[4]。因此,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培养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注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道德养成,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做到知行统一。

(二)提升家庭道德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础,也是青少年道德教化的第一课堂。当前社会存在的道德失范现象,家庭也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及早施教。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思潮的不断涌现,家庭教育存在着榜样作用缺乏、价值观教育缺失、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等问题。学习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和丰富的德育内容,融入家庭教育,做好青少年的道德启蒙教育,是势在必行的。首先,家长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家长应充分利用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弘扬孝敬父母、兄友弟恭、与人为善的家教传统,促进家庭和睦,教育子女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孝悌作为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也是评价一个人德行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孝悌之心,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家长要基于孝悌,培养青少年的德行。其次,家长要做好榜样,对青少年进行示范引领。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需要家长树立榜样,更要对儿童进行教育引导。传统蒙学蕴含丰富的生活、学习、与人相处等规则,家长通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教育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交往原则。如生活方面,教育儿童养成讲究卫生、早睡早起、生活有序的行为习惯;学习方面,家长要教育青少年珍惜时间、勤学敏思、终身学习;与人相处要诚实守信、谨严向善。最后,家长要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教育青少年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攀比、不盲目,具有崇高的家国情怀、高尚的道德风范,勤勉的乐学精神、勇敢的担当精神。[5]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环境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加上近年来,各种传播媒介发展迅猛,现代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各个角落。青少年思维活跃、感知力强、心理不够成熟,面对网络时代社会多元的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以及道德、信仰和诚信的缺失,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影响。[6]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媒体和网络的监管,优化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首先,加强新闻媒体对社会主流价值的宣传引导。新闻媒体要屏蔽不良信息和错误观念,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通过弘扬传统蒙学所包含的关于国家、社会和个人应遵循的价值原则,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教育他们爱祖国、爱家庭、爱社会,具有民族责任和社会公德意识。其次,加强对网络的监管。互联网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化形式为大众带来源源不断的资讯、娱乐和教育信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最能吸引青少年。这就需要社会加强对信息的管理和过滤,净化网络空间,给青少年提供健康绿色的上网环境。同时通过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传统蒙学的德育思想体现到网络宣传中,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的良好素养,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和熏陶。最后,社会为青少年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虽然新闻媒体、互联网传播信息方便快捷,但也要注重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书籍的传播和制作,发挥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古代蒙学的古圣先贤的历史典故和感人故事,蕴含爱国精神、求学精神、孝道精神等,可以出版系列书籍、话剧作品等文艺作品,丰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提升对传统蒙学的学习兴趣,了解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做德才兼备的人。

作者:陈晓霞 冯文全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彦霞.试论中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思想及当代价值[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15.

[2]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

[4]张凌洋,易连云.专业化视域下的教师专业道德建设[J].教育研究,2014(4).

传统体育养生的价值范文6

一、传统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弊端

这里所言的传统价值观不仅包括儒家社会伦理价值观,也包括道家自然伦理价值观和法家法治伦理价值观,这些伦理关系的统合构成了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就当代而言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它是以全民价值为主导、以个体价值为基础并融合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多层次结合。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对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需要理性的批判与选择,我们既不应全盘抛弃延续至今的传统伦理观念,又不能忽视对封建伦理糟粕的批判。毋庸讳言,传统价值观中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等思想是与现代价值观不谋而合的,而诸如“忠君”“愚孝”的传统价值观则与现代价值观背道而驰。

(一)内容上追求“清洁”

承载着丰富内涵的传统价值观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遭遇到各种冲突,在转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断被删减,可谓命运多舛。例如,“礼”一方面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和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代表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规范;另一方面“礼”也是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彰显了统治者维护其封建秩序的内在意义。前者在当今社会毫无疑问值得赞扬和继承,而后者是与现代价值主流不相符的。这些冲突与不符的部分因此被限制学习,承受不同程度的清洁化删减。这种删减虽可理解,却值得商榷。曾参与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北大哲学系干春松教授说道:“对于删改经典的问题,我也看过一些选本,编者自行删去他们认为‘有害’的内容。我不赞同这样的做法,一方面,传统经典中并非每句话都可信,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古人的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如果把一些所谓‘糟粕’删掉了,那经典就不完整、不真实了,我们就更无法了解古人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学校在选文时应当研究学生的情况,但不能对文章加以删减;对于传统经典的局限性,学校、教师应向学生加以解释说明。”[1]可见,清洁化删减只剔除了内容,并没有祛除内容背后隐藏的传统价值观;只改变了经典的原貌,并没有揭示出经典背后蕴含的传统价值观意义所在。这切断了我们与传统价值观的交流,阻隔了我们系统地、充分地体察传统价值观的思维之路。

(二)方法上强制灌输

工具理性主义对效率的追逐逼迫着教育逐渐流于形式,传统价值观教育中灌输式方法比较盛行,甚至成为主流方法。卢梭尖锐地批判过灌输式教育:“我们从来没有设身处地地揣摩过孩子的心理,我们不了解他们的思想,我们拿我们的思想当做他们的思想;而且,由于我们始终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教育他们,所以当我们把一系列真理告诉他们的时候,也跟着在他们的头脑中灌入了许多荒唐和谬误的东西。”[2]221灌输式教育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求甚解的教育只会让传统价值观黯然失色。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于2016年在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M学校进行调研,发现教师在传统价值观教育方法上存在着两个方面的认识错误:一是不求甚解。他们认为大量的背诵就可以达到传承传统价值观的教学效果,所以学生只要背诵不需要理解。二是放弃注释。M学校所用教材中无彩图、无故事、无注释,他们认为无需解释,讲解只会干扰学生的注意和记忆效果。从教育效果来看,上述做法的确可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做到出口成诵。但是,对于传统价值观的机械记忆就像一座沙上之塔,缺乏思维辨析和价值体验的学习过程,只会事倍功半。因为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引发受教育者的价值共鸣和心理认同,学生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识记只会徒增心理负担,难以习得传统价值观中的道德智慧。

二、批判性思维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批判性思维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广泛认同。《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及能力。”[3]然而,批判性思维在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性转换中却没有得到合理的运用。一方面,由于思维的惰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价值信息中往往采用既成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传授不够系统,对于传统价值向现代性的转换缺乏心理准备,教法上存在偏颇。所以,现代价值观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批判性思维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有助于批判质疑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批判性思维强调个体在求知欲的驱使下进行质疑,带着问题意识看待事物,是一种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挑战传统、敢于发表见解、敢于追求真理的一种思维习惯。[4]在传统价值观教育中,质疑精神表现为对权威不迷信、不盲从、持怀疑态度,不苟同一般的答案。延续千年的传统价值观,即便历久弥新,但受到历史和阶级局限性的影响,其中不乏封建保守的内容,与社会所提倡的和谐民主、自由开放等现代价值观格格不入,使传统价值观的现代性转换出现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避免低估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通过多种角度的辨析、反思和批判,能够消除认识上的误区。如《二十四孝》中的“郭巨埋儿”这则故事,我们并不怀疑孝敬行为的伟大,然而,故事中郭巨儿子的存在并未威胁到母亲的生命,为何要残忍地活埋他?人人都有生存的权力,人人都是父母的血肉儿女,即使儿女明白父母的艰辛处境,又有谁愿意接受郭巨这样的父亲呢?可见,对于传统的价值观不能单纯肯定,要摈弃文化保守主义,敢于质疑权威和传统,用批判的眼光审视之。

对于传统价值观的不合理之处自然要批判,但是要防止非此即彼式的二元对立思维,尤其是要避免以现代价值来简单地评判传统价值。按照价值性的理解方式,“精华”和“糟粕”不是指传统价值观的任何对象本身,而是指它们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所谓“精华”和“糟粕”的简单划分,总是离不开以现实主体为根据的选择和塑造。[5]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主体的反思意识,构成了传统价值观的内在激活机制。因此只有突破思维定势,摧毁接受性思维中对唯一性答案的因循依赖,解构对不容质疑的权威的服从状态,才可冲破原教旨主义的枷锁,使传统价值观现代化成为可能,现中国文化更高层次的发展和更深层次的跃进。

(二)有助于独立思考

批判性思维要求学生基于论据进行思考,弄清事实、意见与价值之区别。“一旦要用他人的眼光去观察事物,你就要以他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了”[2]80,学生作为自主性的个体,应当主动对传统价值观进行思维上的加工,而不该依赖于既成的价值产物。

现代价值观与古代传统价值观同根同源,所以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学习容易陷入两种误区:第一,人们忽视了思想家们本人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加批判地移植到现代社会中来,阻碍了文化的进步;第二,传统价值观的直接灌输模糊了人们的视野,传统价值观能否指导当前社会生活已然成为一个迷局。如何甄别传统价值观维系历史、滋养当代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在利益横流的社会中明晰事实、还原价值本真,是当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并辩证地看待问题,能帮助学生区分事实与价值。第一,它提醒学生独立思考深层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统思想的社会背景,明晰历史发展的事实性脉络,进行事实还原。第二,它为学生拨去层层迷雾,揭示出传统价值的历史演变过程,解释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之间的契合与冲突,帮助学生厘清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命运,进行价值还原。例如,传统价值观中最受人诟病的是“忠孝”二字。邓晓芒曾对忠孝教育进行过批判,认为“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中教民成孝、由孝而忠,看似温情脉脉的忠孝其实只是披着忠孝的外衣,其中隐藏着国家专制主义的潜在逻辑,所以他认为忠孝立国是当代教育的病根。但其实,“忠”并非一定是国家专制主义。“忠”蕴含着丰富的职业伦理和强烈的爱国色彩,如“弃事不忠”,意为忠于职守、忠于事业,“精忠报国”意为忠于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忠”的内涵有所变化,爱国逐渐狭隘化成忠君。所以,我们既要回顾过去,又要立足当下,思索传统价值观对现代的启示作用,这样才不会囿于一隅,完成现代价值观对传统价值观的超越。

(三)有助于对话与选择

批判性思维有一种建构功能。文化对话基于文化的普遍价值与特殊价值展开,其本质是一种价值交换。[6]换言之,文化对话的过程中伴随着价值的选择。从横向上看,人们生活在东西方的碰撞与融合之中;从纵向上看,人们又行走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接续之中。各种价值观的矛盾与变迁所激起的震荡足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发生动摇。

价值之流变,古今之融通,是一个思想不断碰撞的过程,价值的选择便在不断激荡中逐渐形成。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文化对话和价值选择。例如“知止”“发乎情而止乎礼”,知道该止于什么地方、达到什么程度,这是中庸思想积极的方面。中国古代社会“君子思不出其位”,它强调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忠、为人父止于慈、为人子止于孝,这就是一个“知止”的传统。一般认为所谓“知止”就是地位低下的人守规矩,其实“知止”不只是当儿子的要知止、当臣的要知止,当父亲、当国君一样要知止。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这些都是“知止”。这些思想在传统价值观中占据一定的内容,而且在历史上确实起了积极作用。知止与中庸之道所体现的实践智慧,在其他国家的伦理文化中亦有回响与体现,这也是多元价值观相互对话和碰撞的结果。

决定现代价值观的变与不变,要求我们以传统价值观为原点,构建价值坐标,让传承下来的“已成之物”在理念价值不断发展中趋于“将成之物”,让传统经典免于漂泊无根的浮萍之态,使国人免于沦为经典价值的异乡人。价值的批判性选择是主体意识不断投射又不断延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代价值观和学生主体皆得到自我发展。

三、现代价值观教育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上述之,批判性思维在现代价值观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试图从教育实践的角度探寻现代价值观教育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路径。

(一)教材呈现

教材的设计和编排要充分利用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之处,一方面利用冲突启发学生,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第一,利用冲突启发学生。教材的编写需本着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为原则,依托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启发学生,在古今价值观的冲突之中寻觅理性的出路。例如,孟子强调做人和学习要自我推敲,与当代提倡的“张扬个性”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冲突和矛盾,教材中遇到此类情况,不应刻意避之;相反,教材应设置相应的“问题与讨论”环节,引导学生开展对话和碰撞,如此一来,价值观的冲突从浅浮层沉淀为深刻层,古今之变的思想便可在冲突的发生与接受中陶养而成。总之,教材编者不能挤占学生的思想,取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是要正确认识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平衡性,利用冲突和对话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二,教材设计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首先,可以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学内容,一方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一方面帮助其记忆和迁移。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安排现代价值观学习的顺序。最后,不同年龄段的内容设计要做好与当前学校教育任务的衔接,比如,在小学中低年级可以和学生识字教学相衔接;在小学中高年级可以和简单书面表达和写作素材的积累与练习相衔接;在高中阶段要与国家意识的培养相衔接。

(二)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此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并进行价值选择。

第一,运用历史想象法。由于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之间的鸿沟,学生在将传统价值理念迁移至现代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困惑,所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想象法是对传统与现实进行理性批判的有效方法。例如封建道统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一思想毒害了无数无辜妇女。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历史境遇中,穿越于具体情境,切身体会当时妇女的社会处境与家庭生活,从而明晰传统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和逻辑体系。人们只有将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历史这两者放在一起认识,才能真正地理解它们。[7]怀特海表明:“一切体系化的思想都必须从一些预先作出的假定出发。”传统文化逻辑起点的预设需要想象力的统领,历史想象力是文化体系建构的肥沃土壤,在历史想象力有机肥料中不断的生长,就是对旧思想批判、对新价值重建的理性过程。

第二,运用“两难故事法”。道德两难故事法以道德两难故事为载体,置学生于道德两难的选择困境中,通过思想的冲突与斗争,使学生逐步学会道德推理、判断与选择,不断走向道德成熟。“儒学的传统不是静态的结构,而是动态的过程。”[8]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中国当前价值观念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特点。在古今价值观的对立互竞中,发生的矛盾冲突恰恰可以成为教师运用两难故事法启发学生的资源。比如,当自己的父母年迈将老时,人们面临的是陪伴父母一起生活还是选择将父母送往养老院孤独终老这一问题。当然,“老有所终”“老有所养”是历代以来为人所称道的道德规范。可是反观现代社会,不乏有人选择了第二种赡养方式。做出两种不同选择的主体可以开展充分的讨论与辩驳,在此基础上达成价值共识。当面对复杂价值矛盾时,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拿起“批判的武器”,提升自主判断和处理的能力。

总之,在社会价值体系处于与日俱新而又辗转嬗变的过程中,学校是进行价值观教育的主战场,担当着引领主流价值观走向有序和良善的使命。培养批判性思维可以作为传统价值观实现现代性转换的重要路径,从而实现现代价值观的跃迁。

参考文献:

[1]曾国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知更重行 入考更入脑――专访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J].中小学管理,2014(5): 19-21.

[2]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隐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34.

[4]袁S新.学生质疑精神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67-70.

[5]李德顺,孙伟平.精华与糟粕:传统不是“烂苹果”[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57-60.

[6]杨茂林.关于文化对话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2(5):21-23.

[7]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陈强,张永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