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素养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传统文化素养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传统文化素养

幼儿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思考

一、正确认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泛指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传统文化指世界各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在中国的地域内世世代代所继承和发展的,反映华夏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民族文化,其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它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方文明的重要标志。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为我们后世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如:中药、书法、蜡染、唐诗、宋词、元曲、长城、华表、园林、古塔、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甲骨文、兵马俑、景泰蓝、中国结、红灯笼、金元宝等等,它们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我们中国文化的精髓。

二、对幼师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意义

幼儿阶段是吸纳外界知识最快的阶段,孩子耳濡目染的一切对他们今后成长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幼儿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幼儿初步感知世界的黄金时期;是开发幼儿潜能,塑造幼儿心灵,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奠基阶段;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一生的“底色教育”。良好的学前教育为孩子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全民素质提高、民族强大的的根基。我们要把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尊老爱幼、勤俭节约、忠孝仁义、礼仪廉耻、博爱包容、和谐共存、律已修身、自强不息等传统观念告诉孩子,在孩子幼小的生命中注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内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魅力。在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无疑担负着最为重要的责任。作为为幼儿教育输送师资的幼儿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不容忽视。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精髓,以善良的人性、健康的人格为指向,培养学生最终成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拥有独立、成熟、健全人格的现代公民,是幼儿师范教育的美好的憧憬目标。

三、幼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分析

幼师生大部分为初中起点的学生,文化成绩都不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起码的了解和认识,对传统文化的价值也没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对中国文化态度冷漠,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十足,“去中国化”倾向明显。许多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中国的经典的名著一问三不知;数不出二十四节气更不知道他们的来源;不了解中国的天干地支的纪年法,对灯谜、对联等传统的文艺活动不知如何着手;汉字书写潦草混乱;衣着打扮过分的追求时尚和潮流缺乏一定的文化品位。道德素养方面更是让人担忧,有调查显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存在着传统道德的缺失,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班上的事情有利就趋之若鹜,无利就退避三舍;不讲诚信弄虚作假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是屡见不鲜,求职简历弄虚作假的现象比比皆是;缺乏一定的生命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不少学生在实习期间不打一身招呼一走了之,遇到不顺心的事不是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想办法解决,而是通过自虐、自残乃至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四、潜心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阅读全文

医护类高校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摘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传承中,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智慧的结晶。传统文化融合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知行合体、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提升高职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增强医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医学道德,最大限度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具体论述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更大程度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育人功能,以此促进医护类高校医学生健康成才。

[关键词]高职;医学生;文化素养;路径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积淀,更是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其中,在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精神,知行合体、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大人民的病痛,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目前,在医护类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相应技能培训,而忽略了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很容易让学生的民族情感、社会意识和国家观念淡化,所以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一)提升爱国精神和医学道德

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选择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而这个职业直接决定了医学生在今后必须承担起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职责,所以需要全面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尤其是当前大部分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习惯了老师的包办,缺乏忧患意识和个人责任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因此,通过提升医护类高校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有效增强医学生的忧患意识,逐步增强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让其形成高尚的医学道德。

(二)强化学以致用的实用精神

阅读全文

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对策

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其次,深入探讨了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应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广大小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较佳的促进作用。而小学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古今贤文、《三字经》《论语》等),对于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较为有利,甚至还会对小学生日后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务必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为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实时优化调整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无疑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中华民族经过长达五千多年的文明衍化,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若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传统文化底蕴,那么必将能够较好地激发广大学生对于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第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广大学生系统、完整地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传承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提高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相应措施

1.吃透教材,归纳整理

阅读全文

大学生传统文化研讨(3篇)

第一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

摘要:

通过分析影响大学生提升传统升文化素养的原因,从而探寻出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大学生;提升;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5000多年历史精华的积淀,人们常说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传统文化更是支持着炎黄子孙不断进步的根本。而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问题不可小觑。中华传统文化又称华夏文化,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但是中国文明为什么在其他三大文明相继消亡之后依旧没有被掩埋在历史的洪荒之中?我认为,在中华五千年形成的政治制度、文化造诣、精神产物以及物质文明中,一代代炎黄子孙能够摒弃糟粕取其精华,将其发展且发扬光大的原因便在于总能够找到合适的、能提高自己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最佳路径。

一、现阶段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意义3篇

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篇1

我国文化传承已久,经过无数岁月的变迁,传统文化越发煜煜生辉。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内涵与特质,是一个民族历史、思想、文化、观念的集中表现。我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与精神对现今的人们依旧影响深远。因此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在潜移默化之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活动: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课堂教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高中教学当中原本就有思政课程,其中对于传统文化有着细致的讲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专门针对传统文化这一部分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想要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首先便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多阅览相关的书籍,先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之后再从中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以此来增强师生之间、古今之间的文化认同感。高中思政教学当中关于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很多,而且这些传统文化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从这些点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文化生活》中第四课,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当中便配备了一些古代教育家的图片,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收集相关的资料,之后在课上相互交流,以加深学生对于上古时期的时代背景与思想背景的理解,帮助学生适应传统文化。其次便是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如传统习俗,古建筑,传统艺术等,都是传统文化,教师便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开展课堂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在端午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端午相关的故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故事、屈原的故事等,之后还可以准备包粽子的材料,带领学生学习包粽子;除此之外,还可以教学生编织五彩绳、平安福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端午节的氛围,体会传统文化的底蕴。

二、开展多样校园活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由于高考的压力时时存在着,所以许多学生都在校园当中很难放松下来,甚至日常教学氛围都显得十分紧绷。对于此,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来缓解学生的压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传统文化,使得学生能够传承传统文化,修身言行,培养学生良好的传统美德;还能够建设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以环境影响学生,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词大赛,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诗词参加比赛,获胜的学生会得到学校的表彰。为了突出诗词的魅力,学校还可以举办诗词大会,让学生身着古代服饰来到学校精心布置的礼堂,礼堂到处都是古香古色的物件,学生们席地而坐,品茶看诗经,学校方面还可以安排一些教师在现场教导学生写毛笔字、画水墨画等,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培养了学生多项技能。

三、不断开发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和谐校园氛围

阅读全文

文化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思考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变得广且深。尤其近年来,国家一直强调要具备文化自信,大力宣传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子,它不仅是文化的起源之处,更是文化的根基所在,为此,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在现代是被赋予时代价值的任务,每一个中华民族儿女都应肩负起这个重担。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储备军,更应该早早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学习,将其发扬光大,并且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也是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以二者本身为出发点,探究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途径,旨在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至今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聚集演变,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间段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时代意义。而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也有所删减,旧的封建的文化被抛弃,新的积极的精神被重新创造,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根植于每个中华人的心里,其在世界的影响力也日益壮大。为此,作为承担重要教育工作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应该成为其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高校有责任且有必要让大学生们熟悉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种类和内涵,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更应该从学习过程中找到面对生活问题的各种解决经验,完善自身的人生哲理。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人文素养不断提升培养的过程,高校教育工作者以及大学生都应该抓住机会,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作用不断延续扩大。

1  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养概论

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能反映出中国民族历史文化风貌和精神的文化,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是一项简单的艺术活动,代表着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内核。我国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有很多流传了下来,虽然也曾有被遗失的优秀传统文化,但目前,不管是国家还是人民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十分关注。在现代社会,优秀传统文化一般是通过某种艺术形式,例如:书法、古诗文、绘画、音乐等展现的,当然还有一些节日寓意也是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的。从广义上讲,凡是自古代流传下来的,能对中华民族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带来深远影响的文化,都可以称之为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今天表现出来的深远意义,除了文化传承之外,更着重体现在人们的素养提升上。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指导人们日常生活的准则,也是人们检验自我、提升自我的有效助力。如儒学中强调的“仁爱思想”,一直为人们道德思想所提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做到的。道家庄子强调的“道法自然”思想,虽然其中包含着一些较为落后的认识,但其中的“尊重规律,不应外力干涉规律”“尊重自然”等想法与今天的“协调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尤其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走到了时代的前列,在今天也仍然适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思想和观念值得教师反复品鉴,用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素养发展,让优秀文化的基因影响他们,让他们向德才并具的当代青年迈进。人文素养即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和这些知识和能力发展所达到的程度,以及未来人们在此方面可以达到的成就。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启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路途,因为人文素养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品质等都是人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尤其是在人们学习熟知语言以后,人文素养更加体现在人们的方方面面。人文素养是人文知识、能力以及精神的大融合,对人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有利于其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来完善自身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对个人有着独善其身的积极作用,其还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越多,社会的运转模式就会发生更好的变化,社会环境也会愈加改善。现代社会是以成为丰富多样、开放包容、自由度高的社会为目标的,对人们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加快这一目标的实现。基于对人文素养概念的厘清不难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人文素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传统文化要继承,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必须以人为载体来进行,而人文素养高、文化水平高的大学生接受知识和消化知识的能力强,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相对清晰,也有着辨伪存真、趋利避害的文化分析能力,是优秀文化发扬的一大阵地,所以,要在大学中不遗余力地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承工作,让学生心怀敬畏,自愿做优秀文化的代言人,以自身行为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成为新时代的领航者。

2  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融合

2.1  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有推动作用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思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高职院校承担着传递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责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素质有着重大意义。高职院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尚存在诸多不足,通过分析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了进一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路径,以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滋养着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基础。党的报告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掉了精神命脉”。[1]中央相关意见也提出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2]这对高等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职业院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事业繁荣和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实现弘扬文化精神,传承传统文化重要目标的必然举措。在中国知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至目前为止共有5210篇相关研究,其中2/5的文章集中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他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传统文化等方面,关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较少,唯一有所涉及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主要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意义、问题及路径进行研究分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弘扬传承民族文化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文化都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民群众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高等院校是传播知识、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理应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地。高等院校大学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更应当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帮助学生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以校园为基地推动社会传承传统文化的风潮,推动优秀校园文化反作用于社会,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战略,是国民教育的重要依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升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有机结合,用5000多年积淀的精神文明来宣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进一步实现中华文明的蓬勃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探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宽度、高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在中职语文教材中加入更多的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等元素,来培养一批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文化内涵等的优秀人才,从而实现社会主义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这一雄伟目标。笔者将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融合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及相关措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职语文教学;融合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有效融合,成为当代社会最主要的问题之一。在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教育积极融入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当代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在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构建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价值观、人生观。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合到日常的授课中,积极引导学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目的[1-2]。

一、深挖教材,并与传统文化融合

知识是一座宝库,而实践是开启宝库的钥匙。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学会深挖教材,将教材中的优秀文章进行分析讲解。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笔优美、情真意切、富于哲理的文章,这也要求教师应当以教材为依托,结合自身的知识储备,将深藏于文章中的精髓发掘并传递给学生。中职语文教师不仅要将教材表面的知识点进行分析、讲解,更要善于发掘课文中的隐藏内涵,使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咀嚼教材文章的更深层含义,才能让学生渐渐感悟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教师在进行《故都的秋》教学时,可以通过对相关词句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将其中“故都之恋,故国之恋”等思想进行提取,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关思想拓展;再如教师在进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时,可以结合马克思的生平、著作和历史贡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让学生思考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又比如教师在进行《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时,可以唤醒学生对家国情怀、仁义道德的思考,让学生在未来面对艰难抉择时,明白什么是对的。教师通过类似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之间的间隙,为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进入语文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了解作者,使文化与作品相融

中职语文的教材内容是由教育部专家层层筛选得到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是符合时展需要、符合学生成长的作品。每篇作品必定都饱含特定的文化背景或时代基调,教师在对文章进行讲解时,要注意深挖其中的传统文化痕迹。教材中那些或华美、或质朴的词句都是在当时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诞生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应细品其中的内涵。因此,笔者认为若要将传统文化与中职语文教育进行有机融合,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穿过时间的河流,走到文章所描绘的背景年代,再从中体会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精神内涵、文化信仰等,想来必将别有风味。所谓文章背景,不仅包括作者生活的历史社会背景,还包括作者一步步的成长经历等。只有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所经历的事件,才能更好地从背景出发,理解文章本身所蕴含的魅力。只有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和理解程度才会变得更高,才能从整体上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例如,在进行《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时,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等手段查找蔡元培先生的相关资料,并在课上对学生进行介绍。只有学生更好地了解蔡元培先生所在的时代背景和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文章中“兼容并包”的思想。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其作品,并对其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有所领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