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例6篇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1

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教学的需求,尤其在高职院校。据调查,97.4%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填鸭”模式;95.6%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灌输”模式;1.8%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互动式”模式;2.1%的学生认为思政教学采用了“开放”模式。上述调查数据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陈旧,主要表现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二是新的教学模式使用非常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改革现阶段思政教学模式,否则思政教学就会因此效果不好,逐渐会失去高职院校这块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鉴于此,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要作如下改革:一要少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教学模式。“填鸭式”或“灌输式”课程教学模式曾经在上世纪初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过巨大的作用,也产生过一定的教学效果。对此,列宁曾经在《怎么办?》一文中给予高度评价:“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但是,现在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获取知识面广,获取知识途径多,有时候教师获得知识还不如学生全面,如果还要采取填鸭式或者灌输的模式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所谓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教学的方式。我们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构建符合高职大学生的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为此,我们进行思政教学不妨采用如下几种课程教学模式:一是采用案例教学的新型模式。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启示学生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问题教学模式。所谓问题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将教材的要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开动机器”,在教师设定的情景中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辩论教学模式。所谓辩论,就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个知识点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来辩论所采用的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判断力、组织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还有演讲等模式。总之,思政教学必须改变唯教师为主的呆板模式,逐渐走向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案例、问题教学、辩论和演讲等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的转变

所谓课程设计理念,是指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进行教育而进行课程设计的看法、思想。就现阶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而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设计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根本。具体来讲,就是要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课程设计。就现阶段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来看,高职院校通通使用的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材:《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教材从内容、编排体系等对高等院校的本科生来说比较恰当,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在课程设计上有些难度。这一难度主要表现在:理论较难,不适合高职学生;论述的语言风格也难于让学生接受,致使高职学生畏难而不愿意学。为了有效地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可以试图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计理念作如下转变:

第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教材内容设计以学生为本。建议教育主管部门从高职学生理论比较薄弱、理论素质参差不齐的角度出发,组织一批具有高职教学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专家学者编写一部适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让学生想学、愿学、好学,否则学生因畏难而放弃,效果渺渺。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把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从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真正达到“用‘以人为本’统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行动来促进理论的深化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生产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通过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方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拓宽,发挥生产实践的作用。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拓宽高职学生的视野,培养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素养,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的关系,增强高职学生人与人交往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理论才管用。

第三,要坚持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是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的理念。这是一种转换主体角色的新型理念,教师主体在人们心目中曾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理念,这主要源自17世纪捷克教育家提出了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学中的责任完全在于教师”的论述以及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阐述的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充当重要作用的观点等。这些观点为我们把教师当作主体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和发展,教师中心理念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阶段参与到教学中来,而教师要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成就者。这一理论符合当前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也符合瑞士皮亚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皮亚杰认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获得不只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且更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策略

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情感教育不仅要注意教育过程,如学生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校教育气氛,也要注重教育结果,如学生的技能和行为。在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情感教育已经被写进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可见,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是必要的,也是思想政治课成功实施的关键。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体现

情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目标之一。从我国课程改革目标的转变中可以看出“过去强调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现在更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种转向并不是否认知识的重要性,而是目标的出发点不同,学生不是为知识而学习,而是要对所学的知识形成又一种认识。”

1、情感教育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功能与意义

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有巨大的科学价值。过去,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人们注意到了情感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巨大作用,但把这种作用归属于智力因素的附属,如果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来看,只重视智力因素而忽略非智力因素也是不科学的。情感在教学上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兴趣,感染学习对象的功能,还具有调节、强化认知活动、增强学习效率、形成学生个品质的巨大功能。从教育过程看,思想政治课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一个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现实的需要

当今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教学目标上还是偏重于认知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学方法上重教条式讲授,轻教学情感投入。在教学效果评估上,只有对认知水平的考察,而缺乏德育实效的综合评价。因此,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即“以情优教”的思想。以情优教是指在教学中积极自觉地传授知识和技能、传播思想和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许多社会情感逐渐形成,比如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一方面随着意志的增强,中学生对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比较复杂。但是由于他们的情绪动荡,情感波动性较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常常处在不平静、冲突和矛盾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中情感教育的缺失及原因分析

1、在教育目标上,偏重于认知目标,忽视情感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它表现为四个由低到高的课堂教育目标,即认知、能力、情感、思想目标。这四个方面是学生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只要把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就行了,单纯追求政治课考试分数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多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高尚道德情感和思想的培养。教育目标的实现只停留在认知阶段,没有上升到情感目标,其结果是中学生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德行分离,他们在认知上可能已经掌握了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但却经常在思想行为上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

2、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注重教条式讲授,轻视教学情感投入

政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德育情,以德育德,这样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感熏陶就是要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进行动之以情的教育。教师要在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活动中,用自己高尚的情感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学生情感的目的,从而形成孩子较为稳定的健康人格。

3、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集体的单一形式,轻视多样化的形式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形式还是重视单一的集体形式,其实应该尝试其他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如:分组教学、按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层次教学。我们应该让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用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与能力。

三、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情感教育的对策

1、培养教师积极的情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关键

教师的情感素质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高尚、健康的情感品质,既是教师无私奉献的巨大动力,又是影响和教育学生的精神能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成为精神生活极其丰富的榜样,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我们才有道德上的权利来教育学生”。

(1)教师积极情感表现在:要尊重学生的感情,对学生的真实感情的表露要给予尊重,学生会因为受到尊重而乐意进行感情上的交流,接受教师的教育;要信任学生,教师要淡化说教者的身份,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相信学生的见解;要建立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与喜爱,潜移默化地培植学生内心的学习需要和愿望,渐渐在课堂中形成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其次,教师积极情感的作用表现在:有动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近,会使学生兴趣油然而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迁移作用,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情感,把学生不太喜欢的政治课讲的生动活泼,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生迁移并扩大;教师的情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双向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信任、尊重与爱护,能使学生从内心产生对教师的好感、依赖和敬慕。而教师接受了这种反馈后,必然自觉地强化这种情感,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教育。如此双向交流必将使得学习的效果与日俱增。

(2)培养教师积极情感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的培养这种情感:第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是一种双向活动,促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要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第二,优化课堂心理氛围。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各种问题,允许学生与教师争论。第三,注重美感教育。首先,教师对教学对象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状况、学习态度和动机都要进行详细的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容易在教学中实现心灵的沟通,与学生更容易打成一片。

(3)要多查阅关于教材内容的资料,扩展教材内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加工教材,做出合理取舍,他们往往能讲出书上没有的符合教学目的的精彩内容。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渗透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

(1)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在思想政治课程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学生常觉得枯燥乏味,再加上有些老师把理论知识当成单纯的知识来识记,就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讲课时,要根据所讲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起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乐意学习。要使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在教学内容上挖掘外,还要借助一定的外部条件,比如多媒体技术,它具有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2)以教师的情感来感染学生。情感具有传染性,特别是教师对学生诚挚的感情,会对学生的情感以极大的感染。教师要做到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先行理解教材,挖掘情感教育因素。现在的中学思想政治教材减少了枯燥乏味的说教,丰富了感性材料,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要对教材中抽象枯燥的部分进行加工整理,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学生会因为教师的真心真情流露而更加尊重敬爱教师,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无形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促使学生主动的探求,积极地思维。

(3)在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来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两种情境,一种是表面形态上的,既通常所说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另一种情境是内在的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的,就是教师利用现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教学内容包含的知识和道理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一个富有想象空间的情境中,明确知识,从而也提升了思想道德境界和情操。

(4)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长期以来的政治课教学,缺乏富有情感色彩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影响到政治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而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激发人的情感,也可以丰富和巩固人的情感,政治课必须要实践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行激情,以情育理,从而促使教学最终取得全面的成功。

情感教育理论和实践,长期以来是我们忽视和缺失的领域。我们所强调的情感,是人的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所表现的情感,是代表人类进步、文明和社会公正、人与人共同生活的情感,是为伟大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中国现代化的理想、追求、抱负的意识和精神升华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在人的素质形成中,离不开教育和环境,离不开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文化的滋养和哺育,离不开时代大环境中教育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虽然能学到知识与技巧,但由于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就不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学知识也会因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的强化和加温而被很快遗忘。因此,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必须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实施效果,提高中学生情感教育水平。并通过教师自身情感素质的提高,使得师生建立融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更加利于情感教育在中学生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修春.思想政治课教学论[M].大连出版社,2000.

[2]卢家媚.中学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的情况调查[J].教育研究,2001,(08).

[3]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胡炎松.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6]鱼霞.情感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2-0217-02

启发式教学的思维源于孔子在其创立私学的教学过程中所倡导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在现如今的大学教育中,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根本宗旨。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说,教师应当把启发式教学融入其中,达到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有效学习和运用。

一、启发式教学的概述

从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其教学思想中阐明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理念之后,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就一直在学校教育中备受推崇。同时启发式教学的教授方式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恰当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教师缩短课程的讲授时间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运用。

1.启发式教学的含义

启发式教学的产生主体与接受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具体来说,就是在课程以及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在其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特征、个性特征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具体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自我思考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调动他们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奠定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而不是靠老师的自我讲述。

2.启发式教学的来源

在我国,最早践行启发式教学的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创立私学,并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同时,从孔子提出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中衍生出“举一反三”这一成语,举一反三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例子。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即孔子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孔子主张在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层次、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而不是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的“灌输式”教学。“孔子举一反三的教学思想可以被当作是我国教育体制中最早出现的启发式教学的范本。”

3.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在课堂上推行启发式教学的知识讲授方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思考、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启发式教学是学生智力充分发展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个过程的思考和学习,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发展自己的智力,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能够对所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其三,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学会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不断联系在一起,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生活实践,将书本知识变为自身的实践经验,更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大学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传授主要表现在课堂上老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讲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用之才。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尤其表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上。这两门课所涉及的纯理论知识较多,如果在课堂上全由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讲解,课堂氛围就比较消极,学生也比较容易出现厌烦和学习效率低下的结果。因此,引入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不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入学习,达到快乐学习,深入理解的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党的相关理论、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其重要作用是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好地指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功能不只是理论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其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中引入启发式教学,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指导生活、学习、工作的目的。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启发式教学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教学原则和一种教学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倡导启发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引导教师进行角色的转化,由传统的教师讲授型课堂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转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

1.图片联想法

图片联想法教学就是教师将所讲述的跟专业知识有关的图片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仔细观察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相关知识的不断联系与结合、不断思考、发现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不断交流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对于当时故事发生的背景的思考,在不断深入挖掘历史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转变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为有趣的学思结合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涉及大量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引入,两门课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通之处。任课教师在讲授这两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图片和历史影片,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讲述抗日战争时,可以采用当时遗留下来的一些照片和报纸报道作为历史资料,引导学生通过照片所展现的内容思考日本在抗日战争中对于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和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中奋起反击的英勇壮举。

2.创设情境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使用创设情境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当时发生的历史事件的背景、产生的历史条件等,创设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进一步地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故事。

创设情境法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如教师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地主的不同政策时,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引入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两个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敌人和不同的环境,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政策的区别了。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主要敌人是国内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因此在革命根据地内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这样做是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满足广大农民对于土地的要求。而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国情已经由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国内矛盾上升为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因此需要联合国内的进步势力,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开明地主阶级。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创设情境,让同学深刻了解两个不同时期的背景,那么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地主阶级的不同的态度也能很好地被学生掌握了。

3.师生互动法

师生互动法就是要求教师在其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提问、反问、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是指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互相交流、学习而产生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这也是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体现。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两门课程所涉及的纯理论知识较多,课堂内容较为枯燥。如果在课堂上全由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讲解,课堂就比较容易出现死气沉沉的现象,学生也比较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在这两门课程中,任课教师需要通过在课堂不断提问书本中所讲述的内容,对所涉及的案例知识进行反问或者让学生收集一系列的时政内容,举例论证课本中所阐述的某种理论等方法,参与学生学习思考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知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不断互动交流,尊重学生个体,使课堂由教师主导型向学生主导型不断转化,实现课堂的自主管理,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素质教育的启示[J].孔子研究,2007(1).

[4]赵维森.孔子的精神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4

王伟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摘要:三本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在教育创新的背景下,三本院校也应该进行全面地教育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是三本

院校教育改革重点,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加以重视。本研究立足于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和实际情况,提供了以突出马克思主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坚持多元化导向、树立正确思想政治教育

观念等措施,希望对加速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改革服务。

关键词: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马克思主义;多元化;教育规律

1.前言

三本院校进行课程改革是大势所趋,是三本院校发展和壮大

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

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样需要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和尝

试,在课程改革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性和规范性,从对三

本院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入手,通过多种措施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扩大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围

和领域的基础上,更广泛地挖掘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价

值, 在有效提升三本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同时, 实现他们认知、

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现状

2.1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复杂化

三本院校是多种文化的载体,是科学和技术的传播主题,是

多种制式和文化相互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

大学生的主要战场,当前三本院校中西方意识、个人主义和极端

思想都广泛地渗入,这不但给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

更会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影响,其中的意志不坚者会放弃正确

的信仰和思想,进而转投到敌对势力的环抱。

2.2 三本院校出现马克思主义地位的下降

在思想活跃的今天,一些三本院校的大学生错误地将马克思

主义看做一家思想流派,这种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将

会引起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混乱,进而失去了三本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2.3 三本院校学生对本土文化认同度不高

当前三本院校的学生正在享受着改革开发的成果,他们接受

可口可乐、肯德基,讲着美国大片和法国奢侈品,进而会忽视了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精神上的空虚,进

而出现道德的沦丧。由于没有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这样的现象还

会加剧,进而对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发展造成障

碍。

3.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强化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改

革,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进行突出,要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

突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引导三本院

校学生探寻出思想政治的出发点和根据地,要让学生深刻理解马

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实质,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

打造出鉴定的信仰和思想体系,做到对腐朽思想、个人主义和消

极思想的有效抵御。

3.2 把握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本院校院校要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做到

对学生的全面教育,使其做到与时代共同进步,与社会主义共同

发展。要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吸收健康积极的文

化和支持,将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向前进和发展的轨道上。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繁荣社

会主义文化,又要重视大学生心灵世界的改变过程。我们要以健

康、高雅的文化扶持和引导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增强三本院校

生的鉴赏能力,降低低俗文化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3.3 坚持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多元化导向

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课程改革要融入多元化思想。一方面,

要尊重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历史沉淀意义的优秀传统文

化;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借鉴西方思想中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成

果, 在碰撞、 交锋中形成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促进,

进而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多元化发展的主导思想是以开放包容

的文化心态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做到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不断创新,实现批判性继承,达到为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

更多素材和精华的目标。

3.4 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观

在时代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

到与时俱进,通过树立开放与民主的观念来提高三本院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有效性。三本院校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对课程体系进行

有效地创新,使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足够的承受力去应

对社会的发展的考验。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

中,要坚持做到正确引导学生,不能让尚待发展的学生在复杂的

社会价值观念和流行意识中随波逐流,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思

想政治的教育,通过各种有效的、多样的尝试,实现三本院校思

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在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我们要和平、认真地对待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接受他们的

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只向学生宣

布一些不容置疑的道德戒律,要鼓励学生善于、敢于提出自己的

观点。要想取得个性间的相互认同,就必须尊重学生思想的个性

化,通过对个性化的不断塑造和彼此融合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才会更加充实和丰满,大学生个人发展才会日臻完善。

结语

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材来

讲非常重要,需要对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予以高度重视,要看

到三本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迫切性,要有长期工作和艰巨的

思想准备,在坚持不懈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改革来提高三本院

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绩和效果,使三本院校大学生找到科学而全

面发展的基础,在全面成长的前提下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国

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牟萍,徐敏.探析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3).

[2]王顺芬.“两课”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

观要求[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2).

[3]张彩霞.以人为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J].青

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9(03).

[4]王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和谐社会构建

[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已进入一个改革、调整、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国内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飞速发展,多元化的价值趋向与思想观念在国内各阶层中影响逐步加深。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也日益增强,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断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在高等教育占重要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传统的以面对面说教为主、气氛沉闷、缺乏新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兴趣缺乏。本文就高等院校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教育模式进行探讨。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工作存在的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单一

首先,从教学手段的角度而言,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多采用教师面对面宣讲模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授课过程中,缺少与学生有效互动的手段,教学方法呆板、单一,课堂枯燥,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教学手段上看,现在高校课堂中教师单纯强调理论知识、观点的传授,较少考虑培养学生在方法的掌握、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教学效果较差。可见,以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教师将变成宣传思想政治理论的广播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这种程式化的教学中消磨殆尽。长此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将走入死路。

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源于生活的政治理论课程重新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但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会脱离生活,演变成单纯的理论讲解课,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沦为“形式课”。

3、教师队伍萎缩,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难以开展

因为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队伍在不断壮大,不像其他专业课程教师会随着学生的多少进行配置,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并没有显著增长,这就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任课教师的教学负担,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多课时的教学任务,难以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一步降低了教学效果。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慢慢转向由辅导员承担,一方面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一方面在学习、生活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出发点较为明确,但是由于辅导员系列老师并没有进行完整的培养培训,因此,在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更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加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1、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内涵空间。

所谓内涵空间的拓展,是指不再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局限在传统的“两课”内容宣讲,而是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进行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应该更多联系实际,让政治理论课程回归生活。应该主动走出课堂,了解社会,把社会知识和课本知识有机的融入在一起,将教材的理论知识实践化,淡化机械的记忆,重视知识的理解,加强渗透和疏导,在教学中可以将重大事件或身边的事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朴素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常识,将学生身边的小事引进教学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让学生不再局限于书本,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2、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创新,拓展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为了解决前文所提到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笔者根据数年课堂教学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首先,在授课过程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可以由提问展开所讲的内容,也可以由生活实例导入教学理论,寓教于乐,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可以开展讨论式课堂,针对某些实际例子结合理论知识设计论题,以学生分组讨论、辩论或者演讲等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这样营造了宽松自由的课堂情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切身体会相关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使课堂气氛不再沉闷,更加活跃。再次,可以利用网络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有机延伸,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网络课堂。现今大学生上网率在百分之百,他们了解社会、世界的主要方式就是网络,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的独有特征和其高使用率,通过在虚拟实践的交流、碰撞,获得大量学生真实的、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将理论知识和与实际生活相关具有共性的内容、问题有的放矢的放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网络课堂,不仅有传统的视频授课式教学方式,还有论坛、畅言角等可以自由发挥学生创造性的部分,从而实现在内容、方式、思维等方面拓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外延和内涵。

3、增加课外教学课时,注重社会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一般不开设或很少开始实验实践教学,但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正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中适当引入实践教学是增强其实效性的最佳途径。因此,拿出一定的课时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必要的。社会实践给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加深对社会认识的良好机会,使大学生全面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让学生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通过与社会接触,用所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去分析、处理现实生话中的问题,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问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我们必须对其给予充分重视,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加强创新与探索,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创新模式,引导学生面对利益多元化,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树立社会共同理想,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实践性、趣味性、时代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张作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浅析,人文周刊,2010.2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 创新

思想政治教学水平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影响,高校应该在教育理念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由于当前老师和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政治教育课程的忽视,导致当前出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的现象。为了改变当前高校政治课程的教育现状,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意识水平,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发展特点,进行以人为本的政治课程教学。笔者针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究。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现状

1.1在思想意识上对政治思想课程不重视

在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属于基础课程,一般是在学生大一、大二的时候的必修课程,但是安排的课程不多,平均一周设置一节思想政治课程,而且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标准也不够严格,大多数院校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考核内容多是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没有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这些现象都是基于学校对政治思想教学理念上的不重视。

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大学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学校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素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专业课的教学,每个学生都有固定的专业课,由于专业课程直接关系到今后就业的方向,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上重视专业课,完全忽略了其他素质教育学科的学习,大学生几乎不愿意拿出时间来学习思想政治课程。

1.2政治课程教学内容陈旧

在当前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所使用的教材在最近十几年中,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动,没有将马列主义、思想结合新时期的特点进行教学,教材固定不变,教学理论内容陈旧,是我国高校政治课程教学的现状。这种没有结合当前具体形势的思想教育脱离了实际,导致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性不高。

1.3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落后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都是采用老师教授理论,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上,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老师进行填鸭式的理论灌输,到这学生对政治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

2.1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理念

正所谓,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只有在思想意识观念上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在行动上进行积极的教学改革,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转变思想政治的教学观念,在思想意识上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学习应该积极学习我党新时期的政治经济形势以及教学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

2.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内容

由于过去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效率性都不高,因此我们要本着我党的根本政治思想不变前提,结合当代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的更新,将当代的新事物、新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去,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效率,同时将思想政治课程在提升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我们要积极探索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大学生良好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现实特征,对其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其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的基本道德规范,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2.3创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

在新时期下,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创新。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实际条件和特点,进行指导教学。其次,要进行课堂形式的创新,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设立思想政治实践课,让学生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去了解我国人民生活的实际状态,同时深入市场调查,根据自己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思想分析。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备思想政治知识的应用能力。

2.4创新高效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考核方式,是以考试的形式,我们可以通过改革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标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我们应该打破传统走出课堂,比如采取关爱空巢老人、社会救助、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提交个人心得体会,这种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更能触动学生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

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发展

3.1发展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着力建设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的与时俱进,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要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学术研究、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

3.2发展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

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队伍包括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类人员。要鼓励一些德才兼备又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去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他们真正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事业去奋斗。

结束语:总之,我们要在思想意识上充分重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考核标准上进行创新,同时要坚持长期发展的目标和与时俱进的发展原则,才能做好新时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