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特征范例6篇

公共管理的特征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1

公共事务管理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受重视,但是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政府官员以及学者和政治界所重视。公共管理的概念随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新的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而造成了变化,其理论和管理的模式正在逐渐与时代接轨。目前各国的政府改革运动正如火如荼,这对?传统的公共事务管理提出了挑战’公共行政需要在自我辩证否定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并延伸其内涵,自我超越,以前者从未有过的张力和活力迅速发展,奠定它在新担:纪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往开来,塑造、规制和导引当代公共事务管理的方向和运作方式的重要地

二、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

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它的公共性、管理本质的服务性和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共治性。下面笔者分别介绍这几个本质特征的内涵及其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

(一)公共性

公共管理内的公共性,其含义主要涵盖两个层次:第一,利益取向方面。公共管理是不能只作为某一特定群体与阶层的意志实现工具的,它必须要肩负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全体大众人民的整体利益为首要。并且,公共性的宣示能够明确的表明,公共管理是一种能够实现与维护公共利益的一种方式;第二,公共参与性。公共管理的实行主体是大众,也就是说其中包括涵盖政府,同时还有公民与其他组织在内。现代的政治理念所昭示的政府合法性的基础是公共性,政府所实行的一切权利也都是公共权力,所以,公共性是公共权力的特征。这种权力只能用来提供与维护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它不能成为实现某一阶层与群体利益的工具,政府也没有权力用它去剥削社会成员,更没有权力用它去维护自身的一己私欲。所以,合法的现代政府一定是具备秉持与坚守公共精神的,并会运用这种公共精神去规制着其的运行过程。

(二)服务性

在研讨公共管理服务性之时,非常有必须要再次审视一番其的概念。由现代意义去看,管理应该是什么?其实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疏解它:(1)管理就是决策。管理中的一切活动,由最初的确立目标到最后的绩效评估,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决策。(2)管理就是服务。政府的协商、调控、强制、约束、指导活动,都是为实现政府目标而进行的措施,所以它是一种服务。其他组织管理也是如此。(3)管理就是协调。管理需要化解矛盾与冲突,需要协调所有万事万物间的一切矛盾与冲突,需要通过协调管理去创建和谐且有效率的运行体例,然后由这种运作体例去实现已经确立成型的目标。

(三)合作共治性

合作共治性是公共管理尊崇的治理理念,这个特点意味着,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治理的职责并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社会各界包括公民和政府相互配合,共同来承担的。这种思想极富创新性,在公共事务管理历史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种管理理念之所以会横空出世,原因在于人们看到了市场自发调节存在的局限性,而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也不是尽善尽美的。靠市场单方面的调节,只能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反之,仅仅依靠政府和政策,资源最优配置也是无望实现的。所以,治理思想不畏国家与政府权威,宣示社会唯一中心权力不是政府。治理思想明确表示:政府在面对与解决社会与经济问题的时候,因为受制于外部与内部客观条件,所以无法做到全知全能事事一肩挑,所以,这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局面——去找寻且发挥其他资源的作用去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而这种资源则是民间与公共组织的可以当做权力主体的力量。

三、公共管理的时代性:公共管理何以成为当代全球关注的焦点

全球各个国家对公共管理与其变革的关注均是比较热切的。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各个国家的政治家们与学者们在官邸与书斋以心智谋略演化而来的,而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发展的需求是造就的现象。其涵盖全方面意义的全球化发展,此中包括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以致全球众多国家自上世纪中期至今一直面临的均是有着一定相似度的问题,只是问题严重程度有所不一而已。随着社会中不可治理性问题的频发,现代民主化进程发展,技术革命与知识经济的发展等问题的凸显,这些问题都以时不我与的紧迫态势步步紧逼各国,要求公共管理在管理效率、理念、方式等方面能够推陈出新。

技术与经济的发展大幅度的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已而得到相应配置与重新配置;国际间的合作与对话协商频次均有大幅增长;传播优势强的文化的渗透性与扩展性已得到增长。全球化问题早在上世纪中期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逼近人们。全球化发展也是自那时而逐渐进步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也愈加强劲。如果通过经济活动去观望全球化会发现,全球化涵盖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管是从原材料到人力资源的转移,还是从金融到收入分配或者是市场营销,它们都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模式上相互依存。上世纪中期到至今所凸显的种种问题证实,民族经济的整体性已在被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所侵蚀,民族经济的自主权甚至也遭到了相当大程度的侵蚀,这种情况明确的证实:全球内没有一个国家是可以在不对国际信息深思熟虑且不找寻国际合作的前提条件下,去做出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相关的任何决定的。

全球化理论为从世界的角度来观察社会活动的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在改变着很多国家决策者的战略决策,全球化的发展对于公共管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首先,它影响着很多国家的外交策略,以及国际关系的变化;其次,国际竞争和国际的合作并存,使各国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效率发生着变化;再次,全球化推动公民社会和全球结社革命的兴起,结果便得政府的权力运行方向发生着变化,将权力运行的方向转移到国际组织,或者与社E组织近距离接触。导致政府权力部分上移和下移一向上是向国际组织转移,向下则是向社区组织或第三部门转移。这些变化,都导致了传统公共事务管理已经不合时宜,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管理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公共管理必须要进行自我创新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2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着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3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一)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

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是法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税收征管法治化是指税收征管中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征管方面立法、执法、司法越来越规范,在征管体制、管理程序、税收文化建设中,越来越讲求法治思想、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是指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全社会共同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趋势就是税收征管社会化。法治化是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信息化是改良征管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化则是税收征管制度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1.征管决策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税收征管立法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利归于人民,税收征管也如此。征管法的修改要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广泛征询意见、最后还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这是征管决策社会化的表现。

2.申报征缴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申报缴纳方面。新的征管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到银行划拨,实行“三自缴纳”,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和对个人收入的支付,还要求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只起“监缴”的作用。税银联网和“税银库一体化”的建设,更加方便和完善了这些功能。

申报征收社会化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它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通过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自我纳税申报率已达100%,按期申报率企业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

4.培训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涉税培训和纳税服务社会化、以及政府采购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方式的探索。《“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开展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条件下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职能作用的研究;开展拓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领域和以政府采购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开展税收改革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等等,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5.税务中介组织的兴起壮大。主要是指税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兴起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向的重要反映。非政府组织,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既不同于公营部门、政府,也不同于私营赢利公司、企业的“第三部门”,具体说来,包括研究咨询服务机构、各种商会、各种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构等。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税务师事务所2893家,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数共66866人,执业注册税务师21000多人,从业人员近10万人。

6.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这也是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表现之一,从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税案的关注度便可看出。当然,也有一些事项是不能社会化的,如税收征管中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措施等。

三、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税收征管专业化,即税收征管专业化分工管理,是指在税法规范的前提下,征管由全职能转变为按征管业务职能进行组织机构分工,实行专门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五”期间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中指出:“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即在信息化支持下的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管理体制,即征、管、查相分离的管事制。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减少职能的重复设置,能够分清责任,便于以业务内容来划分岗责,建立相互制约和更加透明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考核和进行责任追究,从机制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将税收征管职能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稽查职能,并按业务范围分为24个涉税事项,它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成立三个专业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三者之间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总之,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问题、即征、管、查相分离的征管格局。

但是,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趋势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即:容易使老百姓误认为税收征管是税收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由于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只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而税收征管社会化才反映了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一种实质特征或标志。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尽量少提税收征管专业化,多提税收征管社会化,突出现代税收管理“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三大特征,消除老百姓心目中对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的误解。"

四、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首先,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全球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正确理解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概念;其次,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把该让社会和市场去办的事情交还社会和市场,政府(税务机关)搞好监督,当好裁判,搞好服务;第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征管社会化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

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对税务行业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进一步建立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促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对纳税事项的参与,积极维护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促进税收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化,既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进一步把纳税人权利和职责交还给纳税人

当前应界定好税务机关与税务中介组织的服务界限,要还相关的权责予税务中介机构,给其相应的发展空间,加强监管,促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界定好税务机关与其他社会相关部门的服务界限。进一步发挥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其它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首先,在我国各类纳税人中,大企业、大公司少,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居多,对后者的管理与服务会耗费税务部门相当大的行政资源,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让税务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使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纳税事项通过中介机构,税务部门集中精力管好大企业、大公司,这样既降低征税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据悉,我国工商企业委托税务机构的还不到5%,而日本和美国这个比例高达85%和50%以上。

其次,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在纳税申报环节的服务作用。要仿照国际惯例,使对纳税申报环节的监管从税务机关逐步转移到税务中介机构。从国际上看,一般发达国家只有极少数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或邮寄申报纳税,大多数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都是委托税务人进行纳税申报的。如美国大约有40%的申报表是发给律师、会计师等申报人的,德国的几乎全部纳税人都委托职业会计(税务)师代行纳税申报。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公共征信体系 运作特征 策略

一、公共征信体系的运作特征

在征信机构的模式选择上,欧盟成员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葡萄牙和比利时等国家采用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为主体的社会信用管理模式,该模式由中央银行建立中央信贷登记系统,主要由政府出资,建立全国数据库,组成全国性的调查网络。如法国实施的是最严格的公共征信系统,唯一的征信机构是信用服务调查中心,该机构是1946年法兰西国家银行的组织下,建立的含企业信贷登记系统和个人信贷登记系统两个子系统的公共信用登记系统。欧洲的中央银行管理公共征信系统,只有被授权的中央银行工作人员才被允许进入公共征信系统。整个流程为:信息首先从参加机构流向公共征信系统;每家机构必须定期提供有关自己发放的每笔贷款的数据;公共征信系统汇总各家银行给同一借款人的贷款数据,得到该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返回的信息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其报送贷款数据的借款人的总体负债情况;在提前申请的情况下也可获得新的信贷申请人的同类信息。

表1列出了欧洲公共征信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强制参与、保密、隐私保护、报告贷款信息的最低贷款规模要求以及计算机密集型技术。以下七个欧洲国家具有典型的公共征信系统,捷克、保加利亚、斯洛伐克等国家也设立了公共征信体系。

处于中央银行监管之下的所有金融机构参加公共征信系统是强制性的。在奥地利、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财务公司也可加入公共征信体系;在葡萄牙扩展到信用卡公司;在德国扩展到保险公司。与美国私营征信局的通过合同来管理的方式不同是,公共征信体系是通过法规严格的执行管理。强制性和全体参加,是公共征信系统与私营征信体系的关键差别。

公共征信系统始终根据为参加机构保密以及保护单个借款人隐私的原则运行。参加机构得到保证,他们提供的数据仅以加总的形式公布,只提供给其他信贷机构,而且只为批准信贷的目的而提供。隐私保护法使单个借款人有权检查并更正在公共征信系统的档案。

公共征信系统还便于中央银行的监管,这是其非常重要的功能。监管当局可以得到公共征信系统数据的全部细节。这些基础统计数据可以向监管当局提供有关借款人或银行风险暴露最新概览,通过这些可以察觉出借款人是否会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这不仅能得到银行对一特定借款人的总风险暴露的信息,也能够监测单个银行对特定放款机构的风险暴露。在一些没有公共征信系统的国家,收集关于银行贷款的数据是仅用于监管当局的。公共征信系统的这种监督作用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一些国家报告的信息不仅限于信用数据。

二、公共征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一)以互利原则为基础,寻求征信机构与主要客户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

征信行业在发展初期主要的难题是信息的全面采集,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欧洲国家的经验得出:形成征信机构和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电信公司等主要信息提供者合作的氛围至关重要,也可以互利原则为基础,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共同确定信息共享的方式与范围。目前想获得所有信息提供者的支持有一定难度,但可率先和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合作,通过征信市场规模的较快扩张吸引更多的信息提供者的加入。同时通过公共征信体系的建立反补信息使用者。

(二)应允许采集正面信息,但要对正面信息的采集和使用做出明确限定

法国的公共征信系统只收集和共享个人的负面信息,包括个人信贷中的分期付款中的拖欠、信用卡的逾期和透支等信息。该系统也会收集合法的公告栏、法院和金融新闻等公布的个人信用负面信息作为参考。这种只收集负面信息而忽视正面信息不够科学和客观,个人信用的真实状况很难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反应。因此,应允许采集正面信息,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防范风险,消费者利益也会得到有利的保护,降低消费者因过度负债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客观上也会推动征信市场的健康发展。当然必须对正面信息的使用做出明确规定。比如德国的经验,采取互利和共享的原则,即只有提供正面信息的机构才能从征信机构获取征信信息,并且只能获得与其向征信机构提供的信息类型相同的信息。这样规定可确保正面信息在合适的范围内使用,有效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三)在法律和程序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保护

国际经验显示,从法律上对信息采集和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是保护消费者利益和规范征信机构运营的基础。我国的征信行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及早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信息采集和使用的方式以及范围是关键。同时也要构筑严格的失信机制来提高失信成本。在正式法律出台之前,征信机构应注重对消费者的保护,如可先自行制订隐私保护政策,在采集一些敏感信息时事先征得消费者的同意。从欧洲国家的经验看,加强对征信机构的日常监督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要方式。我国在对征信机构的管理方面可以借鉴这种做法,但应明确这种监督主要是依据相关法律对征信机构业务程序的审查,而不是对征信机构的随意干涉。

三、结论

在政府组织下的由中央银行或金融监管当局设立的公共征信体系可以有效发挥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合力。我国的个人征信系统需要为金融监管服务,也要为信贷决策服务,所以建立中国人民银行主导的公共征信体系符合我国国情。我们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征信经验基础上,从个人征信机构组织模式、市场及监管、立法建设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确定我国个人征信体系。

参考文献

[1]唐明琴.征信机构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12(10).

[2]耿德科.征信体制建设及其对金融的影响[D].杭州:浙江大学,2012.

[3]姚存祥.简析世界各国征信体系[J].中国信用卡,2010(08).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强化措施

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以实验研究法作为基础提出的学科研究法,现阶段,不少学科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例如心理学科。实验研究作为一种经典的论证方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区域无法有效使用,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实验法的缺失。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与特征

(一)实验研究的优势

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相关变量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以及作用机制,而发现因果关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实验。虽然非实验法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在使用时并不存在局限性,在实际的实验研究法中调查法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1]。实验研究法常用到的思维方式是逆向思维,即在开展实验研究时,研究人员始终都存在“假如此事没有发生,那么它的结果会是怎样的”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该思维方式,研究人员可以确定构建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结构,与最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相比较,实验法可以人为地对实验变量进行操控,并对其他干扰因素进行控制,效率相对提高许多。因此,实验法具有非实验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要素分别是:时间先后、公变以及不存在干扰量[2]。在这三个要素当中,首先,变量之间的发生是存在时间先后关系的;其次,变量之间的变化应当是相关的,有着共同变化的趋势;最后,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是由于其他量的变化导致的。实验法可以很好地满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需求,因此,此非实验比较,其更加具有研究的优势。

(二)实验研究的特征

实验研究法是在排除其他所有干扰因素之后,通过控制影响变量的所有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取出研究目标之间所存在的变量关系,其特征为:控制性、随机性以及操控性。这三个特征在随机实验研究法当中存在特别明显,该实验法可以将可能存在影响因素尽数剔除,从而为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实验背景。另外,实验研究法重在人为地对研究变量进行操控和干预,其具体操作方式是在一定的数值范围内对研究变量进行调整,观测不同数值下因变量的变化情况。

二、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策略

(一)基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的强化策略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变量相关关系的论证已经成为一项成熟的方法,仅仅依靠了解实验方法的理论和实验变量的状况是无法进行论证的,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下面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这一方面对强化策略提出建议。实验研究方法的含义通常指的是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即以理论判断验证为研究目标,在特有的或者是认为创造的实验研究条件下,通过科学仪器设备,对相关研究变量进行控制和干预,通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3]。上文我们说过,在进行实验研究是通常采用的是逆向思维方式,即常用的理论验证实验研究方式是理论假设方式。实验法由于其自身独特的性质成为科学研究的景点方式,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是以人为的手段对变量进行调控,尽可能地减少其他因素对因变量的干扰,通过调控变量值取得不同结果的因变量,通过对这些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实验研究法具有随机性,保证因果关系不是偶然线型,保证了因果变量之间的普遍性。在公共管理中应用实验研究法最大的问题是其外部效度问题,指的是将研究所得到的结果类推到实际的社会情境当中或者是其他母体环境中的有效性。也就是说,将实验所取得的结果应用到实际环境的情况下,由于其他因素的变化,很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失效[4]。对此,我们认为,通过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我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的内部效度而非其外部效度。具有社会科学实验研究,其外部效度问题是不能避免的,但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全盘否定实验研究的结果,实验研究本身的目的是通过人为地操控验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存在,从而对一类的事物进行推理论证。因此,在进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时,只能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因果关系推论,不应当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布式推论或者是结构式推论。

(二)基于公共管理实验方法学科特征的强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实验研究去论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已经逐渐成为一项成熟的论证方法,部分学科甚至已经形成了对自己学科最为有效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科、社会经济学以及政治科学等。在公共管理中形成适应自身特点的实验研究方法,在汲取这些已有专业实验研究方法学科经验的基础上,需要公共管理实验研究者根据自身项目的特点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特征。要形成具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需要研究人员根据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形成具有学科特征的实验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是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本文以“根据问题中心,采用公共管理的思维方法”为研究策略,以公共管理真实情况中所存在的问题作为中心,以公共管理的总体状态以及内在因素联系作为基础,构建公共管理学科实验研究的理论框架[5]。每一个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都是不同的,公共管理学科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应当是,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对现阶段公共管理工作的恰当性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依据建立公共管理的框架结构,以恰当性作为框架中心目标,其构建方式为:因素—结构—功能,也就是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分析,此次实验研究对象的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存在的变量关系,该关系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等。在构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的实验特征之后,在进行实验研究调查的过程中也需要依据公共管理的特性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现阶段,部分学科通过不断的实验研究已经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例如心理学实验方法的成熟,与其发展早期心理物理学的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要强化公共管理科学实验研究,需要研究者们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寻找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方法。

三、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与挑战

(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机遇

随着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的不断推广,以中国国情为基础的实地实验和调查实验越来越多,针对各地需求开展不同目的的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并推算出其附加价值。实际上,在中国国情下开展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供研究的题目种类也十分多。随着我国政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第三方项目评估的兴起,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的应用也在不断增加。比如,在公共项目开展之前,需要对该项目进行评估,预算其价值并进行风险控制。另外,处于发展和经济转型时期的我国,与其他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更多的变化,更加利于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展开,即我国的体制改革优势为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应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每天在不同地区都要开展各种政策实验与管理创新,这些实验管理创新都为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中的自然研究与准实验的展开提供了背景条件。例如,我国大量推行的定点管理实验,这些项目为实验研究者运用公共管理研究方法提供了极佳的背景条件。公共管理实验虽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般难以展开,如2013级厦门大学传播学院广告系的硕士生们运用“清推”方式开展的“凭借公益广告的力量改变市民以及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实验研究活动,在排除其他变量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影响之外,通过对不同标语对人们践踏草坪以及横穿马路等不文明行为的影响,看哪种标语对人们的这种不文明行为具有强烈的制止作用。该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并没有很大的资金投入,但是通过该实验研究可以为城市不文明行为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二)公共管理实验研究在我国应用的挑战

现阶段,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在我国的应用仍然较少,国内公共管理学界对公共管理实验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管理实验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例如,《管理世界》在征稿启事中对实验研究结果的发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规定虽然没有限制实验研究论文结果的发表,但是对于学生的实验研究却做出了限制。另外,部分专家学者仍然未曾认可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认为实验法只能在实验室案中应用,并不认为我国的改革和试点均可以采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方法进行论证研究。要想推动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法在我国的应用,首先需要转变研究人员的传统思想,在实验研究中曾发现,理工科背景的研究人员较之文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更加容易能够接受实验研究法在公共管理的应用。因此,增加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文理科之间的交流互动,对推广公共管理实验研究是十分有益的。

四、结语

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自身环境较为复杂,研究结果由于受到外界因素失效的现象而引起争议,但是基于公共管理的实验研究法本身就是对相关关系进行论证,从而对系列事情进行类推得出相关结果的方法。为了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研究工作者们应当根据汲取现有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结合公共管理学科的现状,以我国社会环境作为实验条件,实验探讨出具有公共管理学科特色的实验研究方法,为实验研究法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应用提供有利依据。

参考文献:

[1]景怀斌.专栏导语:强化公共管理实验研究的几个问题[J].公共行政评论,2015,(3):120-125.

[2]马亮.公共管理实验研究何以可能:一项方法学回顾[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5,(4):13-23.

[3]王永明.公共管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93-95.

[4]马亮.公共管理改革和公共服务绩效:来自中国大部制改革的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2):45-56.

公共管理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工商管理;公共部门;约束参数控制模型;定量递归分析

工商管理方法的对于盈利性组织机构进行经济管理的一门基础性理论学科,在当下环境中,经济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企业规模不断扩张,管理的复杂度随之增加,没有更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依据,很难保证管理部门决策的实时更新以及更强的指导性。基于此,就需要利用工商管理方法对于企业及公共管理部门的财务、成本、人力资源、投资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统计及管理指导,以保证在企业部门成长的同时,不断优化管理体系,充分煽动成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生产、经营等各部门效率。对工商管理方法合理利用,对于公共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的具有促进作用的,通过综合分析限制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约束性参量因素,建立相关模型,进行科学计算分析,便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实际的决策理论支撑。

1 约束性因素以及特征分析

1.1 约束性参量因素

要想建立公共管理部门的约束性参量模型,就需要从约束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升的因素着手,将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归入,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量纲等方面的差异,导致无可比性可言,因此需要先将各因素进行归一化处理,并计算出工商管理对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高的指数的协方差矩阵,如下式所示:

1.2 特征分析

在已建立上述约束性参数模型的前提下,采用递归分析的方法对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升进行分析以及特征提取。

首先在最佳管理决策函数下进行特征的分解,表达式为:

该公式中,只有当积累的贡献程度到达一定量,才能够对公共部门的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平衡管控,用定量递归分析的方法进行一系列优化和求解。

2 定量递归分析

在上述公管部门能力提升的参数性约束模型以及特征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定量递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由欧式距离计算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高的递归特性差异,有:

从上述序列中能够准确反映出工商管理对于公共部门管理能力提高的促进作用。

3 仿真结果分析

为了对工商管理对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进行验证,本文进行仿真实验对比,通过MATLAB以及VC++软件进行编程计算,其中工商管理数据分析中所用到的OpenGL库就包括了opengl32.dll、glu32.dll,在该库中间就包括了比较多的成本、物资、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管理的特征数据,通过本文建立的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相关约束模型,对其进行定量递归的分析,并且以公管部门最终的效益为评价指数,得到本文模型与传统模型相对比下的结果。

通过图中分析,可知通过本文模型能够有效实现公共管理部门管理能力的提升 ,增加管理收益以及服务质量,为公共管理部门管理的实时性和指导性提供理论上的基础,为决策实现直接提供依据,并且仿真结果表示模型结果准确稳定可靠,对于传统模型,相比之下则逊色很多,精度不够高且模型鲁棒性不高。

4 结论

基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需要,本文基于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通过从公共管理部门的财务、人力资源、成本、物资、以及经管等方面的管理进行综合分析, 考量对于公共管理部门能力提升的限制因素,从根源出发,通过建立模型对考量到的因素进行控制,并且建立了工商管理与公共管理部门的关系模型,利用定量递归分析的方法对模型进行分析,直接促进了公管部门能力的提升。在本文最后还进行了仿真实验,对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进行算法设计、编程实现,并与传统模型对比分析,发现其相较于传统的决策模型在准确性、可靠性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进,为公共管理部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决策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