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例6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1

关键词:经济责任   科学评价 

    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十分重要,是进一步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是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是矛盾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必然过程。大家都希望有一套可循的标准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我们对历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按照审计评价的要求进行分类,并按问题出现的频率实施量化分析。有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任何一门学科,只要与数学相联系,其科学化程度就大大提高了”。如果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能进行量化,无疑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大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科学含量。

    一、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原则和要求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意义

    1、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被审计领导干部十分关注的关键环节。评价原则、依据、方法、内容的确立能进一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也能有力地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

    2、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单纯的定性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定量评价又难以量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为经济责任审计注入了科学含量,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科学化使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又充分考虑审计的实际情况,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

    3、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有助于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形成的结果为当地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管理和使用干部提供了决策依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也充分听取当地党委、政府、组织、纪检、人事部门的意见,反映民意,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客观性、公正性、时效性强的特点,成果明显。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1、重要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重要性原则,关键是要求审计人员运用辩证法,分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区别于其他一般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确定审计重点,运用“重要性概念”进行审计判断。

    2、客观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客观性原则,是指以审计查证的事实为依据,在全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并以此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

    3、谨慎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谨慎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应采取谨慎态度,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审计事项或证据不足的、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以及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审计事项不予评价,对审计难以定性的事项应予如实描述。

    4、科学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科学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的标准、方法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5、历史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历史性原则,是指审计评价要考虑当时的政策环境、当地的经济运行环境,要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相适应。

    6、统一性原则  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运用统一性原则,是指“三个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评价内容和范围统一、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统一。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要求:

    1、严格执行国家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办法

    审计机关应当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相关规定,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审计事项评价,是指审计机关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

    审计评价意见,即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发表评价意见。尤其是在任期内对本单位的重大经济决策、重点工程管理、重要资金运作应负的责任,以科学发展观和专业知识水平,发表客观的审计评价意见,并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发现问题的数额大小、性质和情节等因素。

    审计机关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

    2、科学设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分值分配

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百分考核表”,实施固定分值与变动分值相结合、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相结合、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方向。通过设置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分值的分配趋于合理。由于贴近实际,因而更具科学性。

     3、全面实行集体打分,内外二次修正

    由审计小组将审计发现的情况,在小组内进行集体打分,列出基本得分表;然后由审计机关召开审计业务会议,组织审计小组以及审计小组以外的审计人员对一些指标和得分进行评定(第一次修正);最后聘请组织、纪检、财政、人事、国资等部门的专业人员对相关内容进行评定(第二次修正)。

    4、合理划分评分档次,进行综合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2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办、国办两个《暂行规定》和《黑龙江省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等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建立健全了经济责任审计规章制度,强化了审计结果的运用,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加强干部管理、预防干部违法违纪、实现廉洁从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必须加强领导,协调运作。一是统一了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20__年以前,由于监管力度不强,我县曾出现专项资金被挤占挪用、资金利用效果不好,领导干部、违反财经法纪的案件也时有发生,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反应,影响了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痛定思痛,我们认识到,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是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为此,县委及时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统一了一班人的思想认识,使大家感到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和经济责任的审计监督十分必要,十分紧迫。在此基础上,我们及时召开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五部门”参加的联系会议,明确部门职责,合理分工,从而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切实发挥领导组织作用。为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20__年起我县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的职能。在每年年初安排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依据县委组织部《经济责任审计委托书》和上级审计工作的总体要求,审计机关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年度项目审计计划,保证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遇到难点问题时,各部门协调作战,实现了优势互补,保证了工作效果。我县芦苇公司问题积压较多,情况复杂,因退休职工工资发放问题而引发了集体上访。针对这一问题,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作出了关于对该公司经理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决定,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一同介入,借助职能优势和工作手段,很快完成了此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查清了事实,审计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上访职工得到了满意的答复,维护了一方稳定。为了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县委对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重新作出调整,组长由县委书记担任,副组长由主管干部和纪检工作的县委副书记担任,高层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几年4月份,在对某局局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该局长不仅不配合工作,反而百般刁难。经济责任领导小组在听取审计情况汇报后,建议县委先行将其待岗。通过审计,发现了该局较多的经济管理问题,事实查清后,县委根据审计结果免去了该局长的职务,从而进一步树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县政治经济领域活动中的权威地位。三是积极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20__年,为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县委组织部选调政治素质好、懂财务、审计工作的业务干部5人到审计局经济责任审计室挂职工作四年,到期后,4人被提拔重用。20__年,在机构改革,精简编制的情况下,破例为县审计局增加了4个编制,同时设立的经济责任审计室,将室主任高配到副科级。通过面向社会招录的形式,将具有注册会计师职称的专业人才充实到了审计一线。今年我县又为县审计局增加了5个编制。根据工作需要,我县在财政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资金,保证经济责任审计

工作的经费支出。在此基础上,县财政累计拨付专款50万元,为审计局更新配置了15台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办公现代化,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工作条件。二、健全规章制度,确保客观公正

规范有效的工作制度,能够克服工作中随意性。为此,我们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建立了一整套的工作制度。一是研究制定了《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我县按照边审计边规范的原则,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在实践中将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指导全县审计工作健康发展。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等进行了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制定了我县《科级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并于20__年经县委常委会研究通过,以县委文件依法执行。《规定》将全县所有履行经济责任的科级干部全部纳入到审计对象之中,使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达到100%。除此之外,20__年以来,先后印发《全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及组织办法》、《__蒙古族自治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追究及结果公开制度》、《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关于对局级领导干部实行全程审计的实施办法》、《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开办法》、《关于财政、审计部门参与干部考核工作有关问题的规定》等规章制度。二是实行了“先离后审”制度。为解决审计结果和作用滞后的问题,我们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实现了离任审计向在职审计转变,事后审计向事中、事前审计转变,对领导干部的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转变。县委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实行审计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凡属审计对象,任职3年的,必须对其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拟提拔、调动工作的,不经审计不能提拔和任职,而是将其先行免职,在进行审计,然后根据审计情况作出是否任用的决定,在干部任用上实现了“先离、后审、再任”的运行机制。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13名在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为县委调整中层领导队伍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三是实行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为了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达到监管干部的目的,在工作中我们又相继制定了审前公示和审后通报制度。实行审前公示制度有利于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利于审计人员更广泛地搜集被审计对象的相关证据,拓展审计的工作空间,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实行审后通报制度,有利于组织部门了解和掌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为考核任免领导干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有利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增加透明度,以确保工作质量。四是建立了审计成果综合利用制度。在审计成果的利用上,我们实行了“一单到底”的运行模式。一项审计工作结束后,通过填制《审计结果督办单》的形式,将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封闭的循环系统,使审计成果转化实现最大化。

三、规范工作程序,保证审计质量

为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机关注意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使审计方法科学有效,内容全面具体。

(一)项目安排上着重把握“三个环节”。对于拟提拔、调任的优先安排审计;对不涉及升迁调动的适时进行审计;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较为突出的安排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二)在审计过程中把住“三个关口”。一是把住“质量关”。在严格执行审计署6号令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级复核”制度,对审计项目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二是把住“人情关”。在严格执行“八不准”的基础上,县委同审计局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审计局同全体审计人员签订了廉政责任状,在廉政问题上实行一票否决。三是把住“评价关”。在对被审计单位评价上,我们严格区分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由审计机关召开业务会议讨论决定,确保了对被审计对象的评价客观公正。

(三)在审计内容上注重“三个热点”。一是着重看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二是着重看主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及其经济效益情况;三是着重看被审计对象执行财经纪律及廉政情况。这样就保证了从多个角度去评价被审计对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四)在审计方法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在项目安排上,注重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统筹考虑,有效地节约了审计资源,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注意发现被审计对象普遍存在的的共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针对这些情况及时对其进行专项审计调查,为县委、县政府及时解决问题,提供重要依据。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与专项审计相结合。着重核实重大经济决策所产生的效果,为客观评价干部提供依据。

四、正确运用成果,发挥监管效能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结果运用 SWOT分析

党的十以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计“全覆盖”首次写进了政府文件。其中规定“凡是涉及管理、分配、使用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部门、单位和个人,都要接受审计、配合审计”。高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学校内审部门的特殊性和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经济责任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既有优势,也有弱点。如何科学合理的明确责任,充分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是新形势下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理论基础

(一)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指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或者任期届满,审计部门根据上级委托或年度计划对其任期内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审计,并且出具审计文书来反映所审计的内容,和审计发现的问题和相关事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果运用,是指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审计、财务等有关部门,在干部监督管理、选拔任命、奖惩考核等工作中,将审计结果作为依据,做出决定的行为,其目的是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

(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法律依据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关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不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有与经济责任审计监督相关的条款,但是对审计结果运用没有直接的规定。

从党的条例与规定来看,2010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逐步探索和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制度”。2010年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200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以及《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等,在条例和规定中,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合理使用审计结果的依据。

2014年7月27日,中央纪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监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资委联合印发实施《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审经责发〔2014〕102号),“审计结果运用”在第六章独立列出,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各级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和相关部门应当逐步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责任追究、整改落实、结果公告等制度。”明确了各个部门在审计结果运用中的职责,并对被审计单位也做出约束性的规定。由此可见,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是经济责任审计得到落实的载体,是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在2014年10月9日以国发〔2014〕48号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全覆盖”的概念部署审计工作,以期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推动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有关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更好地服务改革发展,切实维护经济秩序和促进廉政建设。在“主要措施”中将“狠抓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单独列出并细化成三个部分:健全整改责任制、加强整改督促检查和严肃整改问责。由此可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充分运用,对于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现状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历程

1996年至1998年期间,我国陆续颁发实施了《教育内部审计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有关行政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和《教育系统企业单位有关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高校的审计工作还处在财务上查账等基本工作上,涉及经济责任审计的很少,之后在国家机构改革中,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在2000年,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要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高校才陆续在摸索中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2002年左右,全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了基本的步调。

2009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推出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作为独立的一章占有很高的地位,其中明确了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原则。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切实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全国的高校都依此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办法或规定。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办学有了自,经费来源有了多种途径,资源配置复杂化,从而高校经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高校腐败现象相应滋生。高校的高知人才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经济问题,踉跄入狱的接踵而来,无疑是对高校的严重打击。高校党政领导逐渐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随着审计独立性的提出,陆续取消了财务与审计合署办公,纪监审合署办公。审计以独立的姿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在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加强高校内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中起来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后,最终形成审计报告等审计结果,需要向学校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构成的单位和被审计单位报告审计结果。各个单位对审计报告的运用如图1。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否能充分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牵涉到被审干部本人和许多部门的运作,能够将审计结果做到审用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价值所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内部审计中通常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实现,集中反映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的整体情况,除了上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依据。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经济责任审计包含了财务收支审计,还涉及各种问题的定性和责任归属。因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形成环节多、程序复杂。审计结果能否得到良好的运用,关系到高校党政领导、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财务、审计等部门对审计结果运用的沟通与协调情况,实现审计结果运用的主要途径见表1。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特点

高校的内部审计,在行政上是不可能完全独立的,内部审计没有国家审计的强制性,同时也没有社会审计的独立性。但内审部门作为学校行政的一部分对高校运作情况了解,熟悉高校的财务和经济活动特点,在审计时能够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发现问题,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由图1可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不是单一一个部门的工作,是校党政领导和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环境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然要划分到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身上,作为对其考核、任免、奖惩的依据。因此,审计结果涉及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政治前途和切身利益,政治敏锐性强、各方面影响大,而且受到学校党政领导、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对经济责任审计做出的结论,在事实认定、证据获取、数据文字、责任划分和定性评价等方面会非常谨慎。被审计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异议,是可以向有关部门申诉的。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出现较大偏差,与客观事实不符,在审计结果运用上的不良影响比其他类型的内部审计影响更大,风险更高。首先直接对被审计人的考察、选拔、任用、奖惩造成很大危害,其次学校高层和一些相关部门依靠这种错误信息做出决策会造成经济风险和损失,由此审计监督的功能丧失,因此高校内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必须十分谨慎,时刻保持风险意识。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构建

(一)SWOT矩阵原理

SWOT分析法经常被用来作为内部风险控制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外部威胁四要素,依照矩阵形式排列,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结论并供决策使用。运用SWOT矩阵分析方法,对研究对象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研究后, 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或对策。结合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而言,就是把审计结果运用作为开放的组织,找出内部环境所具有的优势(Strengths)及弱势(Weakness),并结合审计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挑战(Threats),通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综合分析建构 SWOT矩阵,以此确定审计结果运用的策略。

(二)审计结果运用SWOT建模分析(见表2)

(三)SWOT矩阵理论下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方向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干部管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事实和数据作为依据。有利于加强高校领导干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推动学校经济科学发展。但由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的因素,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很难得到有效运用。

由SWOT矩阵分析得知,找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中内部黄金的优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与威胁,通过动态综合分析,可以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有效方法,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模式的方向所在。

四、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制度

建立有效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在高校有着现实意义,在审计工作中应该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制度建设。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务、审计等部门实际工做出发,综合制定审计结果运用的原则、方式,明确各部门的责任等。

(二)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与协调

关于审计结果运用的相关部门有纪检监察、审计、组织人事等,在现有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下要加大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在审计结果运用方面细化职责,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以及问责追究形式。

(三)适当实施内部审计外部化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审计人员以财会人员为主,专业结构不全等现实问题。外部审计机构相对更为独立和专业,可以解决学校内审部门的固有问题,有效提高审计质量。外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对象没有行政上的关系,受托于学校,不容易被学校行政干预,理论上可以更加独立、客观、公正,可以有效推进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结果运用。

(四)审计关口前移

高校“先审后离”的情况和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难的现象普遍,要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充分运用,真正成为高校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应该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建立任中审计制度,结合经济责任专项审计调查,有效防止出现“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现象的发生。

(五)加强审计结果的公开

通过审计公开可以促进审计结果落实,通过审前公示在学校公布审计的对象、目的、范围和审计组联系方式,给群众一个表达诉求的渠道,广泛征求意见和线索,审计结束后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问题整改公示,可以督促和提醒被审单位对审计发现的问题急建议整改与落实。审计结果公开可以与干部任职或任前公示结合起来,在干部任职公示的同时公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有效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和效果,促进被审计单位依法行政。

参考文献:

[1] 黄D杨,丁朝霞.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研究――基于部分高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12):36-38.

[2] 刘磊.基于SWOT方法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13):179.

[3]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中办发〔2010〕32 号)[Z].

[4] 《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 号)[Z].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4

同志们:

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精神,市委市府决定今天召开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这对于促进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我市干部队伍的监督管理,努力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加强干部的监督管理和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作出了贡献

近几年,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上的部署,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摆在重要的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机制,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使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呈现出起步早、起点高、工作实、覆盖广的良好发展趋势,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十个区县均已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配备了经济责任审计专职机构,有的区县将经济责任审计专项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落实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和经费保障。同时,五年来,全市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仅市级共出台9个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2000-2004年,通过对全市552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开展,各部门通力协作,不断探索,注重成果转化,组织部门参考审计结果晋升领导干部66人,平调147人,降免职16人,纪检监察部门根据审计移送案件线索21件,对20人分别给予了党纪政纪处分,实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目标。为市委、市人大、市政府监督管理干部提供了参考依据,促进了我市领导干部遵章守纪、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廉洁从政,在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在最近召开的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上,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了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六部委的表彰。在此,我代表市委、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市审计局荣获省审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表示祝贺。

二、充分认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开展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需要。加强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监督是事关我们党能否经受住各种考验和挑战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我党是否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的关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重要环节。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是我党事业骨干和中坚力量,其行为导向往往对党和政府的形象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他们不遵纪守法,不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甚至、贪赃枉法,我们党的凝聚力就会涣散,战斗力会大大削弱。推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就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重点,有效地规范权力行为,充分发挥权力的正面效应,制约权力的负面效应,从而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勤政为民。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大家都知道,新形势下市场行为进入了我们的全面领域,而对市场行为的日常管理还不规范,大量的资金在流动,而有效的监管跟不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必然有一部分人会在糖衣炮弹面前打败仗,不正之风、腐败行为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党风廉政建设面临许多新问题。其中如何监督各种权利如何促进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就出现许多新课题。对于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央下发了许多指导思想,特别是最近又下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根据中央一系列的指导精神,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中有很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要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中央再次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是加强事前防范,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作用,这对规范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治市,从机制和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有着重要意义。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维护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如何来考察领导干部具备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其中很重要的部分是靠经济责任审计来发现。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需要维护,其中审计则是维护市场经济很重要的一方面,通过审计了解各地方、各部门和各单位是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是否履行了市场经济游戏的有关规则。根据全国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我们应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力度,为整顿和加强财政经济管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挥积极的作用。

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新的干部用人机制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虽然我们党在任用干部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但是因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使一些政绩不突出,有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的干部受到了重用,甚至有的干部到了新的岗位后不断有群众反映出以前任职中的经济问题,这些现象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形成社会政治的不稳定因素。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将审计结果作为安排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就可以克服好坏荣辱无人评说的弊端,从而拓宽了党委政府知人识人的渠道,是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考核干部,防止和遏制了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手段。所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可以有效的促进领导干部领导干部改变短期行为,确立长远观念,规范领导行为,制约领导用权,严于律己,真正做人民群众满意的公仆,从根本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三、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进一步促进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水平的提高

通过各级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越来越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工作方针和审计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注重证据、依法认定的原则,坚持准确、全面、谨慎等原则,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进取,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逐步做到“逢离必审,先审后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实事求是,防范风险,提高质量。纪检、组织、监察、人事、审计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一)审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继续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注意突出重点,加大对重大违纪违规问题的查处力度,严防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加强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审计部门在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不断开拓创新,结合过去工作中的实践和全国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的精神,不断改进工作,开拓创新。如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如何运用,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如何评价等都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二)组织人事部门应充分运用干部管理手段,及时为审计工作排忧解难,支持审计部门依法行使职能。同时,综合分析审计结果,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把审计结果作为评价、使用、奖惩干部的重要依据。组织人事部门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最初使用部门,要与审计密切配合,及时提出审计计划,充分运用审计信息和审计成果,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纪检监察部门要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应将审计结果作为教育、监督和保护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搞好成果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最终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进入领导干部本人廉政档案,注重审计结果的后续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5

【关键词】《审计法》;经济责任审计;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于1994年8月31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执行,这部法律没有提及经济责任审计问题。2006年2月28日《关于修改的决定》经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6年6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审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审计工作的实践谈谈这一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地位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国有资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进一步分离,从而导致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开展。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开始于80年代后期,成长于90年代。从经济责任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看,经济责任审计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999年5月24日以前;1999年5月24日到《审计法》修改实施前和《审计法》修改实施后。

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而逐步提高。第一阶段,从法律和法规上没有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地位,只是根据所有者对受托者所应履行受托经济责任实施独立监督的需要日益迫切而进行的。第二阶段,以1999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所制定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的颁发为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正式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但这些规定只是行政法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第三阶段,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审计法》在总结这些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责任监督制度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规定,以适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突出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依据,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也便于全面深入开展和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二、对审计结果运用、审计质量及主要负责人应付责任的影响

2006年6月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领导干部走上新岗位后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多数领导干部已经升职或退休、离岗。对发现问题的处理上,有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得到的只能是教训,放的是“马后炮”,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不能作为领导干部任用的参考依据,削弱了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2006年6月后,把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时间规定为“任职期间”,强调了领导干部的“任中”审计,严格了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和问责制度,把经济责任落实到主要负责人的头上。有的单位尝试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和干部任职公示制度相结合,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影响力、增加了审计透明度、提高了审计质量、规范了审计人员的行为,也使群众对拟提拔干部有一个更全面、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促进了审计质量的提高,对客观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监督权力的运用,改变审计监督跟着“失误”走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影响

《审计法》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规定,使得审计机关的责任愈来愈大,审计的难度愈来愈高。这是因为:首先,审计机关主要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资料来确定该单位的职权范围、工作标准等,取得的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判断被审计国家机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的标准或依据就显得不够规范清晰;其次,审计工作的规范化要求审计取证范围愈来愈广,证据形式愈来愈复杂,审计报告总括性定性结论需要的证据支持愈来愈多;第三,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愈来愈高。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和高难度,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个人修养、较高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同时,也要求审计机关有关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使法律法规和各种制度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得以完善。

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范文6

【论文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将经济责任、经济权利、经济利益结合为一体,从经济运行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公平合理性和发展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在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特点及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着手,阐述了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是指旨在明确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者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不同于常规审计。常规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其出发点是维护被审计单位和国家的经济秩序。而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清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在本部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当负有的责任,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或者兑现承包合同等提供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经济责任审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将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种类 

(一)按照审计的内容,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和破产经济责任审计 

目标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对经济责任人完成其承担的承包目标、租赁目标、任期目标等目标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这类审计主要是根据经济责任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发包(或出租)单位或者本级政府部门所签订的承包、租赁合同或目标责任进行审计。审计内容在合同中有明确规定,审计目标、范围明确,重点突出。 

破产经济责任审计是根据《企业破产法(试行)》的规定,主要审查和确认企业破产的原因;确定对企业破产应当承担责任的主要责任人;监督破产企业的财产物资,包括破产清算时资产、负债项目的确认,资产价值的评估,破产资财的变卖和分配等。这种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全面地对企业整个破产过程进行审计,确认责任人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保证破产清算的顺利进行。  

(二)按照审计时间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事前经济责任审计、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事后经济责任审计 

事前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经济责任关系确立之前,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以保证经济责任关系各方合法、合理、正确地确定有关方案和合同,以保证经济责任的合理性、有效性,维护有关经济责任关系各方的合法权益。 

事中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指在经济责任人任职期间对其进行的审计。在经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对领导干部或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检查机关的财务收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存在差错或舞弊行为,督促责任人正确履行经济责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防患于未然,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事中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例行的年度审计和不定期的临时性审计。 

事后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在终止经济责任关系或者领导干部调离所在部门、单位后,对其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的审计。如承包、租赁经营合同期满时,对经济责任关系主体的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的合法性、真实性、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确认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以解脱责任人所负的经济责任。

(三)按照被审计单位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对国有独资企业、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股份制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或总经理)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将经济责任审计分为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从政企分开的改革思路出发,充分考虑到党政机关与国有企业在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不同特点,以便审计机关能够分层次、有重点地对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实施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工作的特殊性 

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项目审计相比,存在如下特点:一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省、地级市、县三级直属的党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群众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以及乡、镇党委、政府正职领导干部,他们集人、财、物三权于一身,对其经济责任、经济行为及经济关系开展责任审计,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二是审计监督的内容和重点不同。其内容包括财务信息的真实性、经营业绩、资产营运质量、内控管理、执行制度以及个人经济行为和责任等。三是经济责任审计必须遵循干部管理权限,根据党委组织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委托和要求,具体实施。 

(二)审计方案的科学性 

审计方案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操作的基本依据,审计方案制订得是否可行,有无操作性,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能否顺利实施。为了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在制订审计方案之前,要认真进行调查,在了解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之后,再考虑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实施步骤、人员分工、时间安排等,然后拟定方案,经领导批准后正式实施。在审计时,还要注意从实际出发,适时充实原定方案,使其更加切合实际。这样,不仅可少走弯路,也有利于被审单位积极配合。 

(三)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责任审计不仅领导关心,群众关注,也是矛盾的焦点。工作稍有疏忽,就会造成负面影响。对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来说,任职期限相对较长,任期内情况又错综复杂,审计人员一定要认真细致、深入调查、广泛取证,广征博引,不能以偏概全,偏听偏信。在取证时,不仅要从审阅账表凭证入手,检查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性,从清查资产、实物、有价证券入手,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而且要通过调查当事人、责任人、知情人,取得一手资料,弄清经济活动的原始面貌和真实情况。在此基础上,再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综合分析,把最真实和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作为审计证据。 

(四)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离任人或任职人的任期经济责任进行恰当的评价,这又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所在。

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必须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的辩证分析。能用数字说明的问题,要用写真的手法来反映;要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不能夸大成绩,回避问题,又不能脱离实际,妄加评论。总之,在审计评价时要注意适度,恰如其分,不能乱扣帽子,乱打棍子,走向片面和极端。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要点 

(一)选好审计的切入点,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 

经济责任审计不能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混淆。经济责任审计虽然以财政财务审计为基础和主线,但其重点是通过审计来评价经济责任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而目前我国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特色体现得不明显,降低了组织部门作为考察干部的参考价值。为此,审计人员审计时应作较为充分的审前调查,根据经济责任人的重点工作,在审计范围和审计权限允许的情况下,选好审计角度和审计重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力求使审计结果与组织部门考察、任免干部工作联系得更加密切。只有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特色,才能为组织部门考核、任免干部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二)提高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企业领导的主要工作就是决策、领导企业的经济活动。而企业的经济活动在财务核算中体现的较为明显,因而通过审计能够较充分地反映企业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时,既要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又要跳出财务的圈子,结合组织部门的重点考核内容,有所侧重地开展审计,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提高经济责任人对审计结果的认可程度和组织部门对审计结果的重视,从而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 

(三)加强风险意识,防范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复杂,但从总体上划分主要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审计风险外部因素包括: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意识的舞弊行为和手法变幻使隐蔽性增强;机关单位和企业经营状况复杂化,含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审计对象和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环境的影响等等。审计风险内部因素包括: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因素;审计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查证事实欠深欠细;审计人员独立性差;审计文书表达不规范;引用法规欠准确等等。 

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保证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任何审计的灵魂所在,没有独立性,审计监督也就无从说起,经济责任审计也不例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遵守审计回避制度,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审计部门在依法实施审计时,被审计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妨碍,其他部门和个人不得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