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例6篇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1

在2011年11月初召开的全国首届农村产权交易研讨会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强调,要加强对农村产权流转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资本和农村资源对接、农村产权市场发展模式、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在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健康发展中的作用等进行深入的探索,以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黄文芳)

中央财政下拨47.4亿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金

为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顺利实施,最近,中央财政下拨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补助资金47.4亿元。

财政部表示,资金将用于弥补中等职业学校因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而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全国约有40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享受到免学费政策。

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要求,各省级财政、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落实好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进一步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新华网)

两部委免征小型微型企业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部分行政实业型收费。

免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包括: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取的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部门收取的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部门收取的海关监管手续费,商务部门收取的装船证费、手工制品证书费、纺织品原产地证明书费,质检部门收取的签发一般原产地证书费、一般原产地证工本费和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工本费,贸促会收取的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ATA单证册收费,国土资源部门收取的土地登记费,新闻出版部门收取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费,农业部门收取的农机监理费(含牌证工本费、安全技术检验费、驾驶许可考试费等)、新兽药审批费、《进口兽药许可证》审批费和已生产兽药品种注册登记费,林业部门收取的林权证工本费,旅游部门收取的星级标牌(含星级证书)工本费、A级旅游景区标牌(含证书)工本费、工农业旅游示范点标牌(含证书)工本费,中国伊斯兰教协会收取的清真食品认证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财政、价格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批准设立的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据财政部网站)

李源潮勉励大学生村官要放低姿态,从脚底板练起

在最近由中组部、农业部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村官培训班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指出,大学生村官要放低姿态,尊重和信任农民,虚心向农村基层干部学习。要走农户、干农活、学本领,从脚底板练起,在与农民群众以心交心、一起摸爬滚打中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培养对百姓的感情。

李源潮说,大学生村官要充分发挥知识优势和所学专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力量。要从小事做起,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要了解农村和农民需求,找准发挥作用的切入点,勇于创新创业,和农民群众一起开拓致富之路。要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不怕受累,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考验,不断在农村历练中积累经验和本领,为今后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盛若蔚)

国土部:鼓励有条件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国土部副部长王世元最近表示,国土部门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王世元强调,土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国将抓紧完善现行法律和政策,为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王世元表示,要鼓励集体土地股份制改革,成立集体土地农业经合组织、股份合作社或股份公司等,使农民对集体资产享有充分的股权,通过完善和强化土地用益物权,使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实现最大化。

对于征地、拆迁中如何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的问题,王世元表示将探索建立土地基金,惠及城乡统筹发展。应及时足额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理补偿,尤其是对城乡结合部农村土地房屋整体征收的,更要解决好就业、住房、社会医疗保障以及长远的生计,尽早实现由村民向市民的过渡。

(据中国广播网)

36亿中央财政将扶持农业产业化引银行贷款500亿

记者从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获悉:今后对农业综合开发的产业化项目,中央财政将主要采取贷款贴息方式予以扶持。2012年中央计划安排36亿元资金,扶持竞争优势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项目,其中60%以上的资金用于贴息,可引导银行贷款500多亿元;其他资金用于财政补助,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2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工业化;中国农业;现代化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要求之一。落实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全方位推进中国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的长期落后状态。同第二、三产业相比,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还相差太远。中国经济实现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努力实现中国农业经济的市场化和现代化。

一、彻底改变小农经济状态

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发展中,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需要切实贯彻执行国家土地有偿转让政策,吃透政策精神,落实政策到位,以集体土地制度的稳定与市场化作为发展农业的基础。

(一)小农经济与实现工业化相矛盾

在中国,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已延续数千年。当前,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农业生产必须超越传统的小农生产方式,走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实现土地集约经营和机械化种植。小农经济与实现工业化是矛盾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农业还停留在小农经济状态,这个国家不可能实现工业化。小农经济需要大量农业人口,不需要特别多的工业产品,这就限制了工业就业人口的增加和工业产品市场的发展。所以,小农经济的存在是工业化的阻力。有小农经济存在,就无法推进工业化的腾飞。长期以来,中国人已习惯小农经济,一想到改变小农经济需要付出高昂的社会转型成本,就望而却步。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一直未能启动农业转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是一个在思想上尚未认识小农经济延续的严重性问题。然而,如果在工业化腾飞阶段还留恋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就会遇到经济发展的障碍,就会因农业的基础落后而无法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农业生产必须达到集约规模

2003年3月1日实施的《土地承包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这对改变中国农业传统经营方式是必要的法律保障。在现有的土地制度基础上,推进农业的规模生产与集约经营,并不是走回头路,也不是重新回到大锅饭时代,而是要在现行政策下实现农业土地的市场化集中经营,让农民自愿地以有偿转让的方式将土地集中在农业生产专业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和经营。近年来,在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不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就不能发展现代农业,就不能实现土地的规模生产与集约经营,这种认识实际上是没能跳出原有的体制思路看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权的运作十分简便与灵活,以土地的产权运作为核心,在土地有偿转让政策下,是可以进行土地的市场化集中,并不存在不可协调的阻止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只要允许土地有偿转让的政策稳定,就可以保证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者的经营稳定和获取良好的经济利益。现在,当务之急是有效落实允许土地有偿转让政策下的农业土地集约经营,逐步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出传统的土地分散经营的小生产方式窠臼。

(三)中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必须下降

在工业化腾飞阶段,为适应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中国农业人口的比重必须降下来。如果还是7亿多的农村人口、3亿多农业劳动者,工业化实现不了。美国只有300多万农业劳动力,中国人口是美国的5倍,按同样比例,应只需要1500万农业劳动力。但这与中国农村的现实距离太远,我们不可能很快与美国消灭差距。从实际出发,中国恐怕在近期内还有不少于1亿的农业劳动力。按这个数量,虽然比美国还多得多,但我们还是降了很多。我们一定要明确这个目标,努力实现降低农业人口的最低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表现就是农业人口的大幅度减少。如果农业人口的数量降不下来,不论对新农村建设有多少投入,农村的房屋和街道变得多好,农村还是旧农村,并不是新农村。这也就是说,新农村的实质要求是农业人口降下来。为实现工业化及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应将降低农业人口作为硬任务来抓。但这并不是把农民硬赶出农村,而是城市要主动吸收农村人口,工业要创造更多的条件吸收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因此,降低农业人口比重的责任主要不在农村,而在城市与工业的发展。

二、改革农业生产组织

为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国工业化,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定要有实质性进展,不能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水平上,必须尽快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相适应,积极探索建立能达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生产组织。近几年,有些地区的农民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自发地创办生产合作组织,就是一大进步。这便于农民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便于农民与市场对接,便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以色列是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以色列的农业成就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在中国工业化腾飞阶段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历史进程中,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展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法人经营资格的农业生产组织,这是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创立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是一项基础工作。现在,城市可以发展多样化的经济成分,为什么在农村就不能搞多种经营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起过很好的作用,而现在应进行新的创造。我们可以发展各种各样的农业合作组织。吸取外国经验,搞多方面合作,成立农业合作社组织。搞以色列式的合作组织也好,搞自己创新的股份合作制组织也好。总之,不能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我们主要应搞家庭农场。现在,发达国家的农业组织基本都是家庭农场,这是很成熟的经验,应学习与借鉴。从发展的趋势看,中国农村走家庭农场化道路是早晚的事,应该早走,而不要拖到不能拖的时候再走。

我们还应发展个人或法人投资的大农场。一般说,大农场数量少,但一个农场顶几十个或几百个家庭农场,具有更大的经营优势。要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的误区,就要大胆向前走,允许各方面力量进入农业领域,创立大型农业生产组织。中国的农业保障不单纯是土地问题,还要在更新农业组织方面下功夫,需要创办中国特色的大农场。

三、采用市场化方式经营农产品

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化经营组织,进行公司化运作,不需要政府直接参与。就是说,除完成国家收购任务和农民自留的消费部分,其余的农产品全部通过市场交易。为此,必须建立农产品经营公司,同其他行业一样,进行资本运营,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提供条件。

(一)政府不要充当市场中介

在向农产品营销市场化迈进的过渡期,许多地方政府对农产品种植、养殖和销售有过直接资助或进行组织控制,不论其出发点和效果如何,都是反市场化的做法,不能再延续了。中国的农业发展必须走市场化道路,不能成为政府包办的产业。政府充当市场中介的弊端很多,其中,最大的弊端是政府赔不起。如,政府号召农民种大蒜,农民都种了,丰收后,好卖或是特好卖,那没有说的;倘若市场不好,大蒜卖不出去,又当如何呢?农民怨政府,政府是好意,农民不怨政府,大蒜卖不出去,就没有活路。所以,政府不要介入其中,不要只包盈不包亏。政府是做社会工作的,不是作市场中介的,政府没有能力负责农民的损失问题。政府可以招商引资,可以技术推广,还可以作市场主体,就是不能搞市场中介。现在,县一级和乡一级政府特别喜欢指挥农民,让农民干什么,农民就得干什么。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这很不正常,是与市场经济不合拍的。这其实都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后遗症,我们在工业化腾飞阶段必须要给予清除。

(二)销售农产品需要资本运作

从创新的角度讲,农产品的公司化、市场化经营是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市场保障,是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保障农业生产者稳定收益的基本条件。经营农产品的公司在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搭起资本运作的桥梁,以现代资本经营的方式为农业经济服务,可将农业发展带到以高科技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链条中,使之能与第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其创建意义十分重要。同时,要与第二、三产业实现协同发展的现代农业不能仍是在无金融体系支撑的状态下生存。由于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处于小农生产的发展方式下,现代金融机构难以进入农业领域,原有的农业金融组织的服务功能也逐渐消退,甚至将自身的主营业务转向城市。显然,离开现代金融体系的支撑,仅仅依靠国家政策性银行和融资能力很小的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金融服务,中国农业迈不开现代化发展步伐。因此,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实现,先进的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产品经营公司成为产业主体,现代金融机构必须大举进入中国农业经济领域,构建相对完整的农业金融体系,提供全方位的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在这方面,金融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其重要性并不仅在于支撑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更在于第一、二、三产业需要以此为基础实现协同发展。

四、国家应负责农业技术进步

在二十一世纪,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需投入巨额资金进行农业科技研究。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现代农业必须建立在现代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相比减轻农民负担,国家供给农民先进的生产技术更重要。

(一)技术进步是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

发达国家都把对农业的投入摆在重要位置,为农业技术研究创造最好的环境和条件。而在所有的农业投入中,重要的是技术投入。技术代表的是劳动力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这一水平决定劳动力整体的发展水平。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技术也发挥主导作用,但从事农业劳动,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体力,传统的耕种模式要求劳动者必须有强劲的体魄。而在现代农业中,智力因素更重要,没有高智力的投入,就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无法改良土壤,更无法得到优良的品种。农业是随着技术进步发展的,从机械化农业到生态农业,从传统畜牧到现代优质的良种畜牧,这些变化都是由农业技术进步推动的。我国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是在农业技术水平上,农业技术上不去,农业的发展就受到制约,国民经济就要受影响。发展农业一定要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做起,哪个国家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其农业发展就会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在中国工业化腾飞阶段,更需要推动农业进步,推动农业走向现代化。因此,需要高度重视农业技术进步。

(二)保障农业技术进步的资金应由国家负责投入

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国家应负责农业技术进步,即负责全国的农林牧副渔的良种培育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每年都讨论农业生产问题。而所有问题的核心就是农业技术投入。在中国农业走向市场化进程中,唯一不需要市场化的就是农业技术研发投入。这不是市场化能解决的问题,在世界各国,都由政府统一负责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得到集中体现。因此,中国也不能在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搞市场化,中央政府必须调集充足财力保证全国性的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必须依靠国家对农业技术进步的统一负责和财政支持。农业技术研究是长期的过程,非常耗费时间和财力,而且也需要最优秀的科学家。但除时间和人才外,最重要问题是必须由中央财政负责农业技术基础研究的全部资金投入。是否重视农业,关键看为农业技术进步的科学研究投入多少资金。

五、二十一世纪中国需要尽快提高农民素质

中国农业要在二十一世纪走出传统模式,走上现代农业经济发展道路,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劳动主体方面实现转变,即提高农民素质。

(一)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是提升农民素质

现代化的农业需要现代化的农民。只有提升农民素质,才能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措施为:一是提升农民的文化知识。文盲不能当农民。今后,不用说文盲,就是低素质的农民也是落伍的农民。大力普及农民的文化知识,这是农民进入新时代的基本条件。二是提升农民的专业知识。未来的农民要懂得生物工程、机械化原理、农药知识、畜牧知识、气候知识等,并且要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现在,美国的农民就是多面手,做哪样儿活都会,是知识型农民。而我们的培训目标也是要将中国农民培训成知识型的农民。培训费用也要由政府支付,这是支持农业走向现代化,是关系国家经济基础的大事。三是提升农民的市场经济意识。中国农民必须走出传统农业,奔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空间。要让中国农民了解市场经济的规范要求,了解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未来发展走势,知道怎样在市场中求得生存之地。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3

关键词标准化;现代农业;基本特征;关系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农业的重要指标,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大的社会 经济 条件,现代农业有着明显的时代和区域特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在稳定农产品质量、农业产业化、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发展对标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精确高效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范市秩序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无论是大规模农场化经营还是设施农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标准化的支持。大规模农场化经营所必需的机械化、农艺与农机相适应的生产方式,都是标准化的成果。设施农业更是以市场为导向的高科技、高标准精确农业生产。因此,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流通的标准化,带动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区域化,进而推动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的重要手段[1]。近年来,因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导致的农产品污染和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了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这些问题的出现或多或少都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有关。同时,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严密的过程监控,使得农产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食品安全保障。

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现代农业不仅要求农产品品种要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农业生产管理也要标准化,还要求农业市场规范、 农村 经济信息建设也要标准化。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农业信息化的过程和农业市场化的过程[2]。

1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世界农业发展的 历史 ,尤其是欧美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证明农业现代化是在 工业 现代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1.1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标志,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要素。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持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是农业产业吸引人才和资本进入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产业,农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农业现代化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而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

1.2具有很强的区域特色

农业对环境的依赖很强,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因而现代农业有着很强的区域特色,这也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农业资源又是脆弱的,部分资源如淡水等又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注重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发展所必需的。

1.3科技贡献率高

现代农业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工业装备的,其基本特征是:技术性能优良的现代农业机器体系被广泛应用,因而机器作业基本上替代了人畜力作业;同时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 科学 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产业。

1.4市场化程度高

传统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自给自足,因而现代农业只有面向市场,提高商品率,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才能建立起科学完整的产业体系。广泛采用先进适用的农业科学技术、生物技术和生产模式,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以适应市场对农产品需求优质化、多样化、标准化的发展趋势。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

2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2.1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础

(1)标准体系的过程控制作用。标准化最重要的作用是过程控制作用,即准确识别过程、制订优化的程序和方法,实施标准得到最佳秩序、持续改进和提高,也就是常说的pdca循环。农业生产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建立起系统化的标准,就形成了覆盖农业生产和加工全过程的标准体系[3]。标准体系的实施将强化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使农产品的质量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生产过程不可预期性更强,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结果即是最终的农产品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任何一个环节的失控就会使最终的产品质量失去控制,近年来反复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就证明了这一点。因而在农业生产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尤其重要,只有过程受到生产者和监管方法的控制,才能确保生产的结果符合市场的预期。

(2)保障农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农产品是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最终结果,是农业生产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农业产业利润实现的载体。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因而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是持续变化的,或者说是持续提高的。农产品质量的最直接体现就是产品标准。产品标准是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的核心,也是农业生产的目标。农产品质量标准既能够客观地反映市场,又能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改进和提高,再回到生产环节,对生产过程提出更高的要求,对生产过程的标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4]。

农业标准化还是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调节农产品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我国加入wto后,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受到了安全标准的挑战。我国90%的农产品出口 企业 ,不同程度地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影响,如有机农产品、农业gap生产等都是更高标准的农业生产。同时,由于我国标准“门槛”低,加之检测能力弱,客观上为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提供了便利。在此形势下,加快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食品安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3)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的实践证明:农业标准化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农业产业革命的战略要求。

农业标准化既源于农业科技创新,又是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成倍地提高推广应用的覆盖面。同时,标准的提高又会推动科技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过程,既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行为标准化的过程,也是规范千家万户农民生产行为和应对千变万化农产品市场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农业的标准化,就难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

2.2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更高水平的标准化

(1)土地制度。规模化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素之一,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是土地制度,这是由于农业对土地资源的严重依赖决定的。无论从历史还是国外发展历程看都是如此。我国农业过去逾30年所取得的成果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承包制基础上的,曾经给

(2)农业产业化的市场规范机制。 现代 农业是直接面向市场的产业,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是必需条件。而我国农业产业市场化程度仍然较低。近几年来很多农产品出现价格的巨幅波动,造成农民收入大幅降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者综合素质还比较低,还不具备直接面向市场的能力;另一方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场规范机制未完全建立起来,流通环节对农产品市场的主导作用太强,农业专业化合作社未能真正发挥联系市场的桥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的波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国外农产品在市场上的流通都是由专门的协会或公司来组织,相应的 法律 法规、行业协会标准等都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建立起适应我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相适应的市场规范机制和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3)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最明显的标志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地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物质装备条件。而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又要求不能片面地追求大规模农场化生产,集约化、高效率地使用各种现代生产投入要素,包括水、电力、农膜、肥料、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等物质投入和农业劳动力投入,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目的是人们现实的选择。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规范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控制水平,对农产品质量稳定起到保障作用。

探索不同形式的农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化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有效的方式。最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应该是社会化,也就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部分产品或服务进行 工业 化改造,利用工业化的成果来提高农业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现实情况下涌现了很多农业组织,要充分利用标准化“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进行组织,获得最佳秩序,以确实提高生产率。

3结语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离不开当地的社会经济 发展 条件。标准化是现代管理和现代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现代农业生产追求的高质量农产品需要标准化;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机械化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标准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精准农业都需要更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来控制生产过程,因而现代农业发展过程需要更加重视标准化的基础和保障作用。

4 参考 文献

[1] 金人宪,王瑛.农业标准化在食品质量安全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307,309.

[2] 杨谨,杨娜.标准化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7(16):211-212.

[3] 邹冬梅,陈成海,陈业渊.实施农业标准化 促进热带现代农业发展[j].热带农业工程,2009,33(6):53-56.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4

【关键词】证券市场 农业现代化 中原经济区

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原经济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成全国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资金大量投入的过程,资本短缺是制约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而证券市场在筹集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分散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证券市场引导资源流向农业,使社会资源向农业和农村优先配置。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之一。①因此,研究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文献回顾与综述

国内外关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这一课题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戴宪生提出农业利用证券市场的途径,即通过农业企业化—农业企业股份化—农业股份公司证券化的途径利用股票市场;通过发行企业债券、项目债券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方式利用债券市场;通过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利用基金市场。罗宜成、郭丽华指出证券市场可以从资本、新型农业生产方式、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和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并将社会稀缺性经济资源优先向农业和农村进行配置。

目前,有关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定量分析方面还比较欠缺。本文拟用定量分析方法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并结合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就如何利用证券市场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推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样本选取。本文选取近几年各区域中农业总产值较大的黑龙江、山东、河南、安徽等8个省份作为样本,研究这些地区农业发展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关系。文中“农业上市公司”指中国证监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界定的农林牧副渔板块和食品加工及饮料板块的A股上市公司。

指标选取。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土地、环境、人力投入既定的情况下,农业的发展直接体现为农业总产值的增加,其主要源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标志。农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以农业总产值最具代表性。笔者选取农业总产值这一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以2005~2009年作为分析期),选取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指首发融资额)作为证券市场资金投入的代表,并以农业类上市公司为例,通过这两个指标分析说明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

分析方法与结论。为测定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作用,需要证明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额与平均农业总产值这两个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方法是:首先画出如下散点图做初步分析,然后计算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最后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并判定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

通过散点图可以看出,各地上市公司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进一步测算,得出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r=0.798766≈0.8,在小样本情况下,采用t检验方法对样本相关系进行显著性检验并通过。这说明融资总额与农业总产值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是显著的,因此,证券市场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农业较为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对证券市场的利用程度较高,证券市场对农业现代化的贡献和支持较大。这与当前学术界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界定是一致的。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证券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融资支持,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龙头企业通过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纳入市场化、工业化活动框架,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科技研发能力大幅提高的同时,也较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证券市场对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支持现状

中原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存在周期长、自然灾害风险较大等天然弱质性,其发展一直存在资金瓶颈,进而制约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在财政投入有限、信贷扶持不足、农户自身投入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须摆脱单纯依靠现有资金来源的局面,拓宽融资渠道,广泛调动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对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而农业进入证券市场的基础主要是企业化经营,可以说,农业企业化是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推动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重点关注农业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业企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据统计,2011年,河南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13000多个,龙头企业6000多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近500家。但是,在A股市场,河南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只有2家,即雏鹰农牧和华英农业,食品行业上市公司有4家,即双汇发展、好想你、莲花味精、三全食品。在利用证券市场直接融资方面,除了上述几家农业企业上市发行股票外,在其他直接融资方面几乎都是空白。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农业企业利用证券市场水平较低,要实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必须充分发挥证券市场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增强证券市场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对策与建议

鼓励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优质农业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培育和规范证券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积极鼓励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区域特色、有优势、有前景、有基础的农业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达不到主板上市要求的中小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这类企业如果能在创业板市场上市融资,将会推进农业高新科技革命,加快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能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更为重要的是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较好的平台。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根据区域农业特点,借助证券市场,扶持、发展和壮大一批像双汇、三全、思念这样的以资本为纽带、市场为导向、科研为龙头、产业为依托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合同契约、资产参与、投资入股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增强龙头企业对农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同时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实现农业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为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借助债券市场,建立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方式。中原经济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要重视和加强债券市场的作用,运用债券工具融资。当前地方债债务率较高,企业债、可转换公司债券应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综合这些因素,农业现代化在债券市场上可采用新型融资方式,可借鉴国际新型融资方式—资产支撑证券化。该种融资方式适用于规模大、期限长的项目建设,是将较稳定的项目收入权利转让给SPC(Special Purpose Corporation),以此将项目风险与原始收益人自身风险隔断。SPC通过专业化的信用担保进行信用升级,直接在证券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同其他机构组织债券发行,并将募集来的资金用于项目建设。大型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采用这种融资方式。

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建立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体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内在要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基金可以采用地方政府控股的“政府主导型”模式,由相关金融机构和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按市场规则共同发起设立,委托或成立专业管理团队进行管理。面向社会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进入产业投资市场。中原经济区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进行股权投资的目标主要是大型农机具生产、绿色农产品深加工、生物工程科技研发推广等领域的优质农业企业,重点培育和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金的具体存续期和募集规模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5

目前,我国已建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300余家,城市社区市场超过10万余家,这些市场承担着全国70%以上农产品的批发和零售业务,为服务城乡人民生活和促进农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绝大多数农产品市场仍然处于传统集贸市场发展阶段,与先进国家现代化农产品市场相比具有很大差距,我国农产品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国家对农产品市场发展模式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部级发展战略思想不够清晰,管理体制不顺,政出多门现象时有发生,专业化法规政策研究滞后;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生产、信息、流通与消费等各个环节常常出现脱节现象,影响了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2.全国农产品市场分级不明,缺乏科学布局;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编制农产品市场发展与建设规划,许多城市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轻视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造成全国、省际大区域、省域、城区、镇乡农贸市场建设仍处于混沌发展状态,难以在近期内形成部级市场体系。

3.市场建设主体、市场管理主体和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市场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市场运行秩序不够健康;金融、物流、仓储、信息、检测等市场配套设施不全,现代化市场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4.市场交易方式原始、简单,电子商务、配送、竞买竞卖等现代市场交易技术推广缓慢,市场运行成本高,经营效益低,市场缺乏创新能力,发展后劲不足。

5.农产品专业市场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市场理论体系支离破碎;市场法规研究滞后,市场法规政策疲于应付市场运行中的应急现象,缺乏战略性、长期性主导政策的指导。

上述问题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信息不灵、食品安全隐患很多、商品价格不稳、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市场的调控能力降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稳定收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城乡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从“十二五”起,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改善民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国策。因此,加快建立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条件成熟,势在必行。

二、探索确立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济性质

要学习借鉴先进国家和地区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做法,尽快明确农产品市场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产品商品流通中的地位,明确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济性质,从而确定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体制。

1.农产品市场的经济地位

要用国家经济法规的方式,明确农产品市场是我国今后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建设以农产品市场为主体,以超市、专业店、便民店、集市贸易为辅助流通方式的城乡农产品流通体系。

2.农产品市场的经济性质

要用国家经济法规的方式,明确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是由国家和各级政府调控下的民生经济组织,是公益性、半公益性的民生服务体系,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管理和发展,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性经济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指导方针。

三、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构成

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由以下体系构成:

1.国家农产品市场管理体系

(1)建设以国务院为综合管理、以商务部或农业部为主要管理、以相关部门专业技术管理的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管理机制,负责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顶层设计,市场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国家财政市场发展专项预算的执行,负责农产品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统筹协调工作。

(2)国务院各专业部门建设市场运行专业监管体制,保证市场的安全健康运行。

2.国家农产品市场设施体系

(1)国家农贸市场设施体系的构成,包括部级综合和专业中心市场设施,省域中心市场设施,城市中心批发市场、社区与镇乡零售市场,城乡其他农产品商业设施。

(2)由中央政府建立部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设施,建设部级冷冻食品、特色食品和进口食品等专业中心批发市场设施,建设部级农产品储备市场设施。

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建设省域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设施。

市、县政府建设以城市中心批发市场为龙头,以社区、镇乡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城市、县域农产品市场设施。

企业建设超市、连锁超市、便民店、专业店等农产品商贸设施。

3.国家农产品市场运行体系

(1)逐步建设农产品市场现代经营主体组织,包括入驻市场的经商户和企业,都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求的经营资质。

(2)逐步建设农产品现代市场管理组织,包括农产品流通协会、政府组建的市场管理中心和具备经营管理资质的市场管理企业。

今后,政府、不具备经营管理资质的企事业单位和自然人不得从事农产品市场的经营和业务管理。

4.国家农产品市场物流体系

(1)建设全国、省际大区域和中心城市综合性或专业性农产品物流园区,形成全国、省际大区域和中心城市农产品物流网络。

(2)建设具有专业资质的农产品物流企业群体,不具备专业资质的物流企业和个人,不得参与农产品市场物流经营业务。

(3)建设全国农产品快递物流体系,实现农产品市场和电子商务零售服务。

(4)建设全国、省和中心农产品市场的物联网体系,建立农产品产、供、销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商品追溯系统。

5.国家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

(1)建立全国级并能集聚全国农贸市场信息的网络体系,逐步引进云计算技术,建设全国农产品数据库,形成全国综合性或专业性的“市场云”,及时、交换农产品交易信息,强行推行农产品电子商务和其它现代交易技术,提升我国农产品市场交易水平。

(2)部级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要与农产品生产信息体系、物流体系、金融体系和其它相关网络进行链接,形成全国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网络。

(3)在“三网”融合工程建设中,开辟农产品市场频道,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信息进入城乡居民家庭,使他们能够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服务。

四、建设步骤和措施

1.建议由国务院组织有关部门,在对全国农产品市场现状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吸收先进国家和地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发展经验,着手编制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规划。

2.建议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和商务、农业主管部门着手研究农产品市场的改革措施,明确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级政府职责和义务,明确政府、市场和企业的关系。制定农贸市场体系的改革方案,整合、利用好现有市场资源,完善市场体系建设。

3.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建设国家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业政策,包括土地免费供应政策,市场建设免税政策,市场建设投资体制政策,市场管理体制与补助政策,农产品经营免税政策,农产品物流优惠政策,市场监管政策等,形成国家农贸市场建设与发展的政策体系。

现代农业市场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伴随着市场农业的发展和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应运而生,是广大农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营体制创新,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一、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一) 现代农业的涵义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管理手段、现代经营理念为支撑,由现代知识型农民和现代企业家共同经营,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一体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体系。它实现了全面机械化,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农业,用现代经济、管理科学来经营和管理农业,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广泛应用,生产经营达到高度社会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企业化和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农业产业化的涵义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演进过程,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各类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实行种养加、产共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形成市场农业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和各参与主体自愿结成的利益共同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创新,既能有效地解决分散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结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体现了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农业产业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充分发挥其为农业服务的功能,通过改善服务设施,有效组织生产,拓展市场,增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其传播先进技术的功能,通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技术的到位率和生产经营水平;充分发挥其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功能,通过制定、实施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市场销售等生产和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充分发挥其营销农产品的功能,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价格、统一结算,扩大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获利能力;充分发挥其落实产业政策的功能,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行农业产业经营,有利于解决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有利于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空间和就业领域,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有利于形成新型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有利于促进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等生产要素的集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性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和竞争力。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条件的有效载体

    分散农户的小规模生产缺乏现代农业的规模效益,既不利于资金的注入和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也不利于先进管理方法的引进实施和组织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式,采用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等多渠道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入,重点扶持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源、乡村基础设施、新型农用工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促进农业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自主创新搭建了平台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和科技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体制创新滞后,农业内部缺乏科技进步的动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科技推广的有效载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有规模地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新标准,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对科技的需求和推广是在市场推动下,出于自身发展和农民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需要,这种动力是内生的,最富有生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的主体,通过引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等农业技术,提高现代农业的生产技术、生产手段、生产管理和生产组织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促进农业经营形式转变的基本途径

    农业产业化经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科技先导、创新体制机制,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户的组织制度和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通过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参与、政策扶持,全面提高农民组织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引入现代经营理念创造了条件

    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用工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理念谋划和推进农业,将农业作为关联产业的第一车间,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工业化发展,获得规模效益。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用工业化的方式发展农业,农业关联产业通过产业化经营的利益纽带,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以及工商资本注入农业,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将农业带入现代化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