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范式探索

新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范式探索

[摘要]自从<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实施以来,乡村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农村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六盘水市银行金融机构结合当地实际,打造“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农户”全产业链支持的产业新模式,探索用新金融力量助推乡村产业变革。本文以六盘水市利用“新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的具体实践为背景,探讨新金融支持乡村特色产业振兴的做法与成效,分析其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为新金融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思路。

[关键词]新金融;产业振兴;金融+

1背景综述

1.1新金融概述

新金融的本质核心是服务实体经济。新金融是指金融要素市场化、金融主体多元化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要素,以平台搭建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普惠、共享、开放的新的价值观金融体系。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移动化、云计算、大数据等大趋势引发金融业服务模式变革。金融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样,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存在某种内在需求,那就是需要金融服务不断升级迭代,要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需要金融更具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新金融不是简单的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相加,新金融路径探索需要科技驱动,通过科技手段将金融服务做到最优,将设计出来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用于更好地解决社会痛点问题,根植实体经济,回应民众关切,为社会提供全新的金融服务体验、服务模式,与社会发展一道,共同服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2“三变改革”奠定基础

2013年,贵州六盘水市出现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2014年,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基于精准脱贫难题和发展山地特色现代农业中“资源分散、资金分散、农民分散”的困惑,对基层“三变”改革探索进行总结归纳,并在本市推广。“三变”改革给农业产业化注入了活力,龙头企业获得了集约化、规模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农民变成了股东,变成了产业工人,产业的发展持续带动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这种产业模式的实施需要得到新金融的支持才能发展得持久。

2金融服务六盘水产业现状

2.1六盘水市概况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能源原材料工业城市。全市国土面积9914平方公里,六盘水市共辖4个县级行政区(六枝特区、盘州市、水城区、钟山区),92个乡镇街道(27个街道、39个镇、1个乡、25个民族乡),1145居(行政村),全市户籍人口约为358万人。六盘水市在温、光、水、气、土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寡日照”的特点,气候凉爽、舒适、滋润、清新,被气象学会授予“中国凉都”称号,是全国唯一以气候特征命名的城市。在经济方面,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1473.6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2%,两年平均增长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6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两年平均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670.03亿元,增长9.4%,两年平均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623.92亿元,增长7.1%,两年平均增长5.8%。

2.2六盘水市农业产值情况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9.60亿元,增长8.7%。其中,种植业总产值212.84亿元;林业总产值22.55亿元;畜牧业总产值57.47亿元;渔业总产值0.82亿元;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总产值15.91亿元。2021年,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278万亩,增长2.7%;粮食产量63.9万吨,增长4.9%。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22.48万亩,蔬菜产量175.08万吨,增长4.5%。年末果园面积147.06万亩,全年园林水果产量22.53万吨,增长7.3%。年末茶园面积28.46万亩,茶叶产量0.36万吨,增长7.1%。

2.3传统金融服务农业产业情况

金融机构提供农业贷款的情况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看出金融机构支持农业发展情况。近三年来,六盘水市涉农贷款总量逐年递增,如下图所示: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功能来实现,一是金融能够聚集社会闲散资金集中投入到乡村产业领域,是解决乡村产业“钱从哪里来”的重要途径;二是资源配置的功能。通过发挥金融在信息汇集、筛选、分析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能以资金为引导,带动各类资源投入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领域。

2.4存在问题

(1)银行金融机构难以明确农村资源产权,难以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涉农小微企业无法向银行金融机构提供符合标准的押品。农村金融市场经营成本较高,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低,涉农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难以短时间解决融资难的问题。(2)信用风险集中。目前六盘水市各县区尚未建立专门的风险补偿机制,银行金融机构充分考虑风险,进而影响银行金融机构支持的积极性。(3)乡村产业经营规模化程度不高。目前,小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业经营主体分散,通过转包、出租、转让、互换、入股等形式形成的规模经营情况较少。

3新金融支持产业振兴模式分析

3.1新金融支持“凉都三宝”特色农业产业

(1)2020年底,六盘水红心猕猴桃种植面积18.18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二,已经初步形成贵州省最大的猕猴桃产业带。产业规模和生产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产业效益凸现,猕猴桃产业已经成为六盘水市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建行六盘水分行不断摸索,创新推出“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农户”新金融产业新模式,不再是简单的发放贫困户扶贫贷款,也不再把贷款作为金融服务的全部,而是把金融要素介入农业全产业链(产业规划—种植养殖—加工销售),通过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化流转土地和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引导土地、劳动力、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聚集,抵御小农经济面临的规模小、较分散、市场乱的风险,提升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品牌价值,快速做强产业和企业,带动乡村产业发展。(2)“中国刺梨看贵州,贵州刺梨看六盘水。”贵州因独特的气候与地质条件,具有刺梨移他境而不生的区位优势。2020年,贵州刺梨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5%。贵州刺梨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六盘水市、黔南州、毕节市、安顺市。其中,六盘水市种植面积88.95万亩,全省占比44.32%。六盘水市刺梨产业的发展,金融机构支持较多,相关银行机构围绕“平台公司+村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保证担保+动产抵押/产品抵押”、“农户贷款+贷记卡”、“信贷+订单”等模式开展信贷支持,服务平台公司下属种植端、加工端、销售端成员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推动刺梨产品高端化发展,助力产品附加值提升。同时,银行机构还通过自身电商平台以“电商+金融”模式认购刺梨树等活动拓展企业销售渠道。(4)六盘水茶叶种植基地90%以上位于海拔1400m以上的区域,平均海拔在1600m以上,最高达到2300m,且茶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雨充沛,云雾多且日照率低,日照短,漫射光多,非常有利于茶树有机物质的积累,故六盘水市茶叶具有叶片肥硕,持嫩性强,汤色黄绿明亮,香高味浓、耐冲泡的优点。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孕育了集高山茶、早春茶、生态茶、有机茶和古树茶于一身的“六盘水茶”。政银企通过“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农户”产业融合模式,以“整合资源、提升改造、打造品牌、开拓市场”为主线,以“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为思路,以提升产量、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突出品质优势、生态安全优势,促进茶叶产业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营销网络化,提高六盘水市茶叶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3.2新金融助力搭建生态旅游

2021年,六盘水接待旅游总人数7642.4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9.37亿元;接待过夜游客432.27万人次,增长10.94%;游客人均消费942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44亿元,占GDP比重4.7%。新增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旅游景区7个、2A级旅游景区12个。部级乡村旅游重点村7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0个通过金融科技搭建平台,从票务、酒店管理、电子商城、智慧停车等搭建统一的管理平台,科技赋能,提升全域旅游吃、住、行、游、购得统一管理能力。同时,普惠业务助力全域旅游深度发展我行拟依托“裕龙快贷”、“农旅贷”等乡村振兴产品,结合“三资平台”,将农村集体、农民的资产整合上线,扩宽普惠金融服务面,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资金支持,以新金融模式为依托实现企业、农户与景区共荣共生,持续发展。

3.3以新金融理论打造智慧能源平台,推动发展能源产业

六盘水市当地能源资源丰富,素有“西南煤都”的美誉,是西南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资源要地,境内煤炭蕴藏量高达711亿吨,且种类齐全,煤质优良,是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但是近年来,煤炭行业下行,煤炭贷款不良对银行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一边是丰富的储备,一面是传统产业的被迫转型,在老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只能谋求新的发展之路。因此,推进煤炭产业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进程,促进产业提质生效刻不容缓,建行新金融运用正当时。为此,建行六盘水提出“能源+金融+工业互联网”的新金融模式并向全市进行推广,打通煤炭、煤电、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贸易等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创新推出“智慧能源平台”。通过以“金融+科技”的模式深入支持煤炭产业发展,通过供应链业务拓展煤炭及煤炭设备交易场景,提升普惠受众群体,支持产业发展,有效解决产业痛点。

4相关建议

4.1产业发展阶段金融实践

产业发展阶段复制推广“产业(龙头企业)+金融+数字化平台”新金融实践。结合本地实际,运用“产业+金融+数字化平台”模式搭平台建生态,通过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开发水务、公共资源招标等数字化平台,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上的相企业,实现信息流、资金流的闭环,为企业提供线上开户、融资、支付结算等金融服务,破解产业链供应链企业信用风险难于控制的问题,真正形成金融、科技、产业三角互动和良性循环。

4.2金融服务振兴的新路径

深刻领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论述精神,结合当地实际,金融赋能助力产业振兴,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下的“乡村信用贷”、“助农土转贷”等普惠金融信贷产品,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探索新金融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4.3引导企业集中资源发展产业

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设施农业和农机装备金融服务模式。银行金融机构应探索拓宽农村资产抵质押物范围,尝试开展农机具和大棚设施、养殖设施等抵质押贷款,缓解涉农主体购置更新农机装备资金不足问题,金融机构通过对龙头企业进行集中授信,提供信贷支持产业发展,引导企业集中资源和资金发展产业,实现规模化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

4.4融合发展

新金融助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六盘水市农产品(猕猴桃、刺梨)加工、“凉都”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特点,银行金融机构应持续完善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积极探索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给予优先支持,合理增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长期信贷投放,引导社会资本长期投资特色优势产业。

作者:周涛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六盘水市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