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例6篇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1

劳动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劳动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教育的论述。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在小学阶段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第一,劳动帮助儿童智力得到发展。通过学习和劳动相结合,使儿童更好地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第二,劳动教育也是人格教育。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教师在校的所有行为对学生都是教育,其中也包括必要的体力劳动。学校应当教会学生懂得敬重劳动和劳动者,而不是鄙视劳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每一个劳动者都值得尊敬,任何一种劳动都值得尊重。第三,生活的真正幸福来源于劳动。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到一个人获得的生活和文化的财富是与他参加的劳动有直接联系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期盼不劳而获、少劳多得都是病态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确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去克服。

越溪乡中心小学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校训,让学生通过劳动提升品质,践行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的综合提升,以“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使每一天更靠近梦想”为教育理念,通过劳动教育和品格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感悟。

一、学校概况

越溪乡中心小学坐落在宁海县越溪乡越溪村,创办于1919年,学校几经变迁,正式定名为“宁海县越溪乡中心小学”又名“宁波市金钥匙希望小学”,学校占地面积10418平方米,建筑面积3974平方米,绿化面积1902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336人,教职34人。近年来,学校提倡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孝文化教育,在实现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校始终铭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以品格教育和劳动教育为中心,辐射学生智力发展、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县教育局、越溪乡教办的关心支持下,把劳动教育纳入本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认真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建设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组建校内专任教师+专业教师+老农民三方共同形成的师资团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精彩的劳动教育活动来提高学校劳动教育改革的初心。在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学校负责人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科技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劳动教育”的双向模式。近几年,我校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也有所收获,学校先后荣获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小学科学教学优秀实践基地、宁海县文明学校、宁海县科技特色学校、宁海县劳动教育示范学校、宁海县学校特色科普示范基地等荣誉。

二、“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建设

学校在建设初期留有一片空地基,占地700多平方米,后因发展需要,学校开始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开始着手建设劳动场所。由学校老教师牵头,以社团的形式开展劳作活动,学生开始逐渐开始感受劳动的乐趣。2013年,越溪小学劳动社团开始正常运行,随着学校关于科技教育不断的深化,2018年,宁波市专家对于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考察和指导,学校开始创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由原来每周社团开展活动到每班每周至少一节劳动课。2017-2019年,学校投入3万多元建设劳动教育基地,对土质、环境进行施工建设,建设生命科学实践基地。2020年,学校响应国家号召,积极开展学校劳动教育活动,将素质教育改革核心转变为“科技+劳动教育”,学校投入5万余元打造“格知园”劳动教育基地,对入园门亭、基地区域规划、外部宣传栏、围栏等进行维修,将劳动教育落实到底,2020年底,学校获评宁波市劳动教育示范学校,极大程度鼓励学校发展劳动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基地内的储藏室、基地周边的道路进行改造,学校计划投入2万元,建设工具展示墙和“格知教育”文化长廊。学校每年在工具增设,种子秧苗采办中投入0.5万元。另外,学校还对绿化进行分区域管理,真真切切做到每个班级都有田,每个学生都有地的劳动教育环境。

三、校园文化建设

自2018年以来,学校积极打造“科技教育+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越溪小学始终围绕“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为核心理念,践行实践出真知的教育方针,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忘校园环境建设的重要性,积极打造格知实验室、无人机实践基地,为学生科学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学校也对文化环境建设考虑其中,在基地内的外体墙面上是,日常劳动种植的植物介绍以及季节性植物名称,在基地内有毛主席书写的字体样本“劳动最光荣”,基地门庭上写有“体验劳动艰辛,收获劳动快乐”字样,基地南侧建设“格知·劳动教育”文化长廊,学生可以通过长廊认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以及传统节日下的庆祝活动。此外,学校各中队以国内科学家姓名来命名,主要用以感谢科学家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贡献,针对各个科学家的具体贡献来进行班级环境布置,并定期评选。2021年夏,我校将进行环境改造,学校将对学校门厅进行改造,到时将世界科学发展史进行沿廊设计。各个班级上还有班级展示栏用以记录各个班级在劳动教育中所展示的作品。学校希望通过处处有劳动,时时做劳动的氛围打造,提升学生劳动意识。

四、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一支具有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师资队伍。我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由校长胡旭波领导组织,教导处负责具体落实,学校师资队伍主要由三方面人员组成,专兼职教师队伍,越溪小学的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局限于劳作务农,而是在劳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身体素质、创新能力、艺术审美各方面的提升,因此,学校在组建团队的过程中就提倡各学科融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融合了语文、品德、科学、美术、体育以及科技等学科,在语文学科上需要诵读经典诗词,感受劳动的艰苦奋斗和感恩之心;在科学课上,教师要通过观察、记录、实验、求证的过程,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美术课上学生通过绘画、制作等方式发扬劳动艺术的价值;通过劳动强健自身的体魄。兼职专业技术人员,劳动人民是学校教育及其缺失的部分,所以,学校通过外聘兼职教师来校指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体验不同职业的艰辛,学校在常规课程之外,还设有乡村青少年宫特色拓展课程,学生可以在拓展课程上学习剪纸、舞龙、太极、国学等内容,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感受传统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此外,学校还联合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开展研学活动,每学年至少有一次校外研学活动,通过活动加深学生独立自主、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在职业体验方面,学校联合越溪乡派出所、越溪乡敬老院、越溪乡交警支队,定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加强学生对不同职业的认知。兼职老农名,农民是劳动教育课程至关重要的存在,有了专业老农民的加入,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就得心应手了,学校邀请了2位校外农民,每周定期半天展开种植、施肥、除草、除虫等教学,由助教进行转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既有实践的体会,又有理论的指导,使得劳动教育生根发芽。我校这只由“学科教师+兼职专业人员+老农民”组建的师资团队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向上,不断向前发展,在学校发展的同时,教师也得到了发展,学校现有高级教师2人,中级教师12人,初级教师8人,其中市骨干教师1人(科学),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人,县骨干教师4人(语文、音乐,科学,数学),县教坛新秀7人(语文3人、品德1人、科学1人、英语1人、数学1人)。

五、劳动教育特色活动

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校园文化活动的支撑,越溪小学立足学校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为轴心,组织策划适合的劳动教育文化活动,在学校读书节期间,开展劳动教育主题征文比赛,学生切实感受劳动带来的乐趣,还进行了古诗词诵读经典活动;在科技节上,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七巧板绘画竞赛,手抄报评比活动。另外,学校还组织策划了应时应季的“农耕活动”“丰收节”等具有鲜明特点的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和赞许。2019年,我校组织策划首届美食文化节,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食物、自己组织售卖活动,活动得到了空前的成功,也受到来自家长的支持。在校园活动以外,学校还将家务劳动作为常规性活动辐射至家庭,越溪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需要开展一次家务劳动,并由家长监督,切实有效的做好家务劳动生活化的要求。此外,学校还组建了越溪小学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跟随越溪乡交警支队开展“平安宣讲”活动,“一盔一戴”宣讲活动;元宵,我们制作元宵慰问了越溪乡敬老院和抗战在一线的越溪卫生院的叔叔阿姨们;志愿服务队还承担学校安全督导员的工作,切实宣传防溺水、防欺凌等宣传教育活动。越溪小学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活动受到县教育局、乡政府的多次表扬,活动受到今日宁海、看宁海的报道,今年学校的拓展课程文化展演活动还登上了现代金报六一特辑。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2

【关键词】田园文化;种乐;特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6-0020-03

一、“种乐”教育提出的背景

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谢家庄是一个有着250多年历史以农为主的乡村,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过着农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孕育、滋养了谢雨金等一批名人志士。谢家庄小学地处广州市北郊的谢家庄村落里面,这里的田园风光衬托着校园的美丽,校园广阔,有大片可种植之地。

提到“田园”,我们就会想到著名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种恬静的生活。田园是最理想的和谐社会,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审美的母题。田园文化之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绵延不绝,在于精神上对一种特定文化的不断体验,在于对“健康生活”这一核心的守常秉承。它更应深入到心灵感受层面,这种感受是清新、明朗、轻松、愉悦的,折射到生态环境、建筑空间、师生关系、课堂学习等方方面面。

学校根据自身的环境条件,在2006年开始就确立利用乡村资源创建办学特色的发展方向,并于此进行乡村特色课题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和教育教学研究:经过师生多年的开垦种植,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开心农场,学习教育和劳动实践的结合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了独有的教育资源优势。以“开心农场”为德育实践基地,进行种植体验、拔花生、收割稻谷等劳动实践;立足于乡村,确立生活教育、快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近年来,我们进一步提升教育思想,在整合原有乡村资源的基础上,凝炼文化精髓,提升到具有明显校本特色的“田园文化”。

二、“种乐”教育特色课程的目标

学校挖掘“田园文化”,确立以“播种快乐,构筑幸福家园”的办学理念,以“种乐得乐,献乐得乐”为校训,形成了“本真快乐的情怀、健康质朴的人格”课程总目标,依托农耕种植的劳动实践,构建更具体、更易实施的实践课程,以乡村游戏、乡村劳动实践、乡村竖笛演奏等特色项目为载体,开展系列的各学科快乐课堂和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符合乡村孩子兴趣的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乐读乐想,乐说乐行”。

挖掘“田园文化”,并不是要回归乡村生活,也不是倡导无为、宁静的生活,而是以“田园”为出发点,追寻自然、健康、和谐、快乐、绿色的校园文化。学校拥有良好的生态校园环境、勤朴的耕种文化、健康快乐的学习氛围,绿色、和谐的人文课堂。因此,以劳动种植实践来构筑和谐校园文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对乡村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寻求传统与现代、本土化与现代化、内省与外显的结合点,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体验温情,释放生命灵性,让生命在家园自然与本真地舒展,让每个人都有播种快乐、享受快乐的机会,让幸福伴随快乐出发,让育人伴着快乐到达,所有人都在为追求自我成长、自我收获而主动投入,学校成为每个生命快乐成长的沃土。

“种乐”教育课程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庄稼人文化的汇聚结合――田园文化;二是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环境,环境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主张为理论依据;三是以素质教育理论为依据。人的心灵是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所以,我们主张让孩子在心灵里播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种子;四是新课程理念。种乐教育回归自然与本真,尊重、欣赏和呵护每一个生命,一草一木一人。

三、挖掘田园文化与乡村资源,构建系统的特色课程

我们挖掘田园文化与乡村资源,创造充满乐趣的教育环境,研发系列校本课程。师生通过学习校本课程,达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对学校的热爱。

学校校本课程,包括“游戏课堂”“乡村游戏集”“乡村家园礼仪”“种植快乐”“美画乡村家园”“诗颂乡村家园”等课程模块,编写了系列校本教材,并分级、分步实施。

学校通过这几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发动师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制定了校本课程大纲,编写了部分校本课程进行拓展学习。特色课程大纲分五部分:一是关于田园文化、乡村教育理论的阐述;二是学校特色发展史、社区名人事迹、精神的展现;三是学校办学理念、校训等形成过程的阐述;四是田园诗及基本的农耕种植知识;五是乡村游戏活动的内容等。这几年,我们师生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总结、收集,编写了几门富有特色的项目特色课程。如:学生从祖辈、父辈以及他们这一辈身上,收集了许多极具乡村特色的游戏活动,像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老鹰捉小鸡、跳房子、两人三足等,然后汇编成《乡村游戏》一书;各教师在平常教学过程中把有些难的知识点设计成游戏而汇编成一本《游戏课堂》;师生们在开心农场长期种植的过程中总结而成的经验介绍等整合而成的《种植快乐》;各年级师生在语文课本上或网络资源等收集,每个年级一本田园诗《诗颂乡村家园》……

四、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实施的途径

学校从校本培训、课堂、实践活动、环境等各方面实施种乐教育特色课程。

1. 校本培训,真实体验乡村田园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特色课程领导小组,制订了课程评价体系,着力建设学习型组织,开展校本培训。如邀请了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专家主讲“田园文化特色建设”等讲座,邀请谢家庄名人讲当地的历史和故事,邀请有种植经验的家长为校外辅导员,并计划与广州市农科院钟落潭基地促成共建单位,依靠他们的农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学校进行农耕种植的辅导;通过组织教师观看《放牛班的春天》《美丽人生》等乡村特色的经典电影,参观云山诗意江南竹乡特色,参观极具岭南乡土特色的“故乡里”,开展“幸福”和“感恩”教育活动,教师们对“爱”字又多了一份理解,边参观、边收集适合学生的游戏活动。

2. 立足田园本色,构建“五趣生乐”课堂

我们坚持立足课堂,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在各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特色教育内容。

(1)准确切入,渗透特色。学校充分挖掘乡村素材,把田园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方面。譬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各班用学校种植的水果、花草植物等名称来作为自己的班名,如“红荔班”“向日葵班”,等等,并赋予其深刻的教育内涵;各学科充分利用各种乡土材料作为教学用具,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感受。如,品德与生活课与美术课整合:用枯枝树叶、黄豆、花生壳等作为创作素材,把它制作成一幅幅美丽的具有创意的生活美术作品。音乐课:用竹子做笛子当做学生自己的乐器,在开心农场劳作中,学生边吹奏边创作,享受着田园之美和快乐。体育课:师生用铁丝做成铁环,用竹杠来跳竹竿舞等,把乡村特有的资源带入课堂,这是学校田园文化的教学特色。

(2)寓教于乐,绿色生成。校园文化的落脚点和集中体现在课堂:学校结合田园文化内涵,极力构建高效、愉悦的游戏课堂,创设了“五趣生乐式”教学模式。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采用游戏、操作、合作、互动、竞赛等趣味形式,把枯燥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熟悉、喜爱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快乐成为课堂的境界,着重于“三个快乐点”:①导入激趣点,使之成为一节课的良好开端;②抓住“课堂绿色生成点”,捕捉课堂上呈现出即时生成的“笑果”;③玩得“意味浓一点”。各学科根据教学知识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知识游戏,把学习融于游戏中,在快乐中学习。

3. 在田园文化的辐射下开展多样具有特色的实践活动

(1)依托开心农场,全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学校开辟了校园围墙边的一大片空地,作为学校的“开心农场”,有效整合、合理利用,开展了一系列种植活动。在这块开心农场中,我们把土地分给各班进行劳动种植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知识、爱劳动的意识,从而明白“成功的收获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的道理。同时,各班在收获的过程中还能体会到分享果实的喜悦,现在,有师生们亲手种下的木瓜、黄皮树、杨桃树、杜鹃,还有时令蔬菜。从开垦、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师生们一路走来,在这块热土上倾注了万分热情。在观察记录中,师生与家长记录着这些植物的发芽、长叶、开花……陪伴着植物的生长、发芽、开花,师生们也在不断地成长,从无知到有知再到行动投入,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觉的过程。这里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据点,是美术的课堂,是语文写作指导阵地,还是综合实践课的地盘。语文科组开展“校园一角”作文比赛,美术课、音乐课师生们也经常把课堂移到开心农场来进行创作实践学习。

(2)利用校本课程,开展书香校园的诵读活动。只有让师生认识、理解学校文化,才能让他们热爱学校文化,因此,学校把每周五下午第二节课定为田园诗歌诵读或校本课程阅读学习课,各班开展田园诗歌诵读活动等。利用阅读这一特殊的心灵交流驿站、思维激荡空间,悉心品尝、咀嚼和回味田园学习的快乐。48首田园诗、24个节气,中国的农耕文明、陶渊明等名人故事,田园文化历史底蕴深厚,充分利用这些教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感受爱劳动、爱校园的情感。

(3)展现儿童的活泼天性,回归田园淳朴本真,开展乡村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们感受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喜欢上学,给他们留下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学校开展乡村游戏活动的目的。学校充分利用乡村、社区资源,收集、编写了“乡村游戏”的校本课程,这里面收集了上百种游戏活动项目。竹竿舞、滚铁环、打陀螺、跳格子等都是学生们以前从没见过的,我们重新挖掘、整合,体育课、大课间等都渗透着乡村游戏,学生们玩得无比欢快。此外,学校还定期在每年的十月份开展展现学校特色的乡村游戏运动会,并分别在每年的5月、9月开展“风筝节”“灯笼节”等传统教育实践活动。

4. 营造“田园”文化底色,催化课程果实

学校通过建设“十一”工程:一门(校门文化墙)、一场(开心农场)、一坊(农具坊)、一廊(文化长廊)、一林(竹林)、一亭(乡情亭)、一室(乡村文化室)、一台(文化教育舞台)、一苑(农家棋苑)、一阁(读书阁),营造出田园文化特色的校园环境,让校园里的每一堵墙、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坪、每一幢楼,甚至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一石一沙、一砖一瓦,都外显着乡村环境的本色;一草一木、一叶一花,都体现出田园之美。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镌刻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句的开心农场,开心农场旁边有一个百米文化长廊,48根柱子镌刻了48首田园诗,长廊顶上的24条横梁代表了中国特有的24个节气。

开心农场旁边是一间种乐农具坊,这也是一间农耕工具的博物馆,所有农具都是老师和学生家长收集过来的。学生通过参观农具博物馆,深入了解我国农耕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从前辈身上学习到他们的劳动智慧。

乡情亭内张贴了一幅幅师生的优秀作品,展现了师生对校园之美的眷恋和热爱。学生们喜欢把这当成诗歌诵读舞台,或吟诵,或玩诗词接龙,或下象棋,自得其乐,这正是田园生活悠然、恬静生活画面的展现。

五、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实施的成效

这几年,学校种乐教育特色课程尽显田园本色,营造出诗意般的校园,发挥着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熟悉的地方,熟悉的脸孔,熟悉的故事,勤劳朴实的身影,都在师生们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形成了“家园情怀、快乐精神、健康人格”的品质。

每一位教师都是快乐大使,用轻松的语言为学生送上滋润心灵的欢乐,讲台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舞台,学生乐读、乐讲、乐做、乐助、乐疑。伙伴互助、小组互助成风,学生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学生的独立预习、自学习惯和能力得到培养,学习效果整体提高,真正实现了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通过这一系列丰富多彩、贴近乡村孩子生活的、符合学生兴趣的有特色的种乐教育活动,通过劳动――感悟,体验――领悟,游戏――创新,在这里生活、活动、成长,在校园里,可以见到学生劳动的身影,学生的作文不再空洞,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再是盲目打闹,学生正在渐渐地变化着。一次次实实在在的劳动体验,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的日记经常提到,因为劳动让他们更珍惜平时吃到的一粒米,一棵菜……这些通过劳动而获得的感悟比教师们多少次说教都要来得有效,学生对田园文化有了深刻的认识,传承着田园文化的精神,有着热爱家园、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勤奋学习、懂得感恩、学会生活、坚强自信、懂得包容等良好风气得以形成。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3

关键词:劳动教育;聪慧园本文化;实施路径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见,劳动教育已经被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成为新时代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

一、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优秀品格养成的奠基工程。成都市金牛区机关三幼教育集团开展劳动教育以“聪慧”的园所文化为土壤,将劳动教育自然融入基于儿童核心素养的“聪慧课程”体系中,使劳动教育很好地回应儿童核心素养的培养宗旨。本园将幼儿核心素养培育定位在“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三个层面,具体为“自信、自主、勇敢、尚美、合作、善良和创新”七大项目。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养成“善良”的品格;能够增强幼儿的自尊感、胜任感,帮助幼儿建构“自信”;有利于在共同劳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我园的劳动教育指向儿童多种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但不限于自主、善良、自信、合作等素养。

二、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目标

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结合本园的聪慧育人理念,我们设定了如下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幼儿学习并掌握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服务自我、服务他人的意识;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家园配合共同开展幼儿劳动教育;拓宽劳动教育的路径,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渠道和形式。

三、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意见》强调实施途径多样化,家庭要发挥基础作用,注重日常养成;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系统培育;社会各方面要发挥协同作用,支持学生走出教室,动起来、干起来。结合我园劳动教育的目标,我们通过多途径和多形式开展劳动教育。

(一)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一是服务自我,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劳动项目。幼儿园劳动教育应立足幼儿的一日生活,我园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发展需求预设相匹配的劳动教育内容,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层次、有梯度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二是服务集体,在班级日常管理中为幼儿创造劳动历练的契机。自理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服务他人、服务集体的意识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良好体现。我园在劳动教育中秉承儿童本位的核心理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强化班级小主人翁的责任感,更好地实现班级自治。例如每周一次的集体劳动(擦小椅子、玩具柜等),以及值日生轮岗整理图书、拖鞋、书包、餐前准备、为植物浇水等,让孩子产生光荣感,不断强化其值日活动的责任心,在增强幼儿劳动技能的基础上不断树立为集体服务的意识。三是服务社会,挖掘多元渠道拓宽幼儿劳动形式和服务对象。幼儿服务意识的培养是多维度、多层面的,呈现出由小及大的格局,服务对象从个人延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不断丰富幼儿劳动的渠道、形式和内容,拓宽幼儿的服务群体,在更广的维度上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随着大班幼儿自主性的不断增强,我们鼓励幼儿用劳动服务更多人。例如,以班级轮值方式开展“小小送报员”活动,让幼儿为全园各班级分发育儿周刊;再如借助“白色环保袋”进校园活动,引导孩子对可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回收,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呵护地球母亲。

(二)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核心部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关键渠道,各类课程成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和载体。一是主题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大型主题月课程是园本课程不可或缺的部分,幼儿园可以将劳动教育目标自然融入其中,施加劳动教育的影响。例如每年十二月的“爱心义卖”活动,孩子们自制玩具、清理闲置物品、设计布置“跳蚤卖场”、进行商品买卖,提升劳动技能,感受了劳动的意义;新年活动之“小嘴巴去旅行”中,孩子们动手装扮各国美食餐厅,制作、品尝各国美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二是走班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走班课程是我园的一种打破教室界限的创新课程模式,可以让幼儿在愉悦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价值。例如木艺乐园、美食工坊、扎染工坊等,让幼儿在自制玩具、物品、美食和扎染布匹等实践操作中,感受劳动的无限乐趣。三是研究性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课题研究聚焦儿童本位,主张课程活动凸显操作性、体验性、生活性,因此幼儿园可以把劳动教育与研究性课程活动有机融合,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幼儿探究的全过程。例如,结合十二五科研课题“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研究”,开展摘石榴、榨石榴汁等有趣的户外劳动课程;结合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基于STEM理念的幼儿园项目活动实践研究”开展主题活动“园宠诞生记”,孩子们搭建鸡舍、呵护园宠,学会照顾和关爱小动物,获得了动物饲养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了鸡和鸭的习性。

(三)游戏中的劳动教育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能够使劳动教育过程更加有趣、生动、愉悦,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感与胜任感。因此,游戏也是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我园一月一次的“大带小角色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孵化现实社会生活的雏形,大班孩子轮流担任餐厅服务生、公交车司机、理发店理发师等工作人员,为弟弟妹妹们提供服务。通过角色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劳动过程,树立为他人服务的劳动意识。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4

一、主要目标

1.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全县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良好劳动习惯和积极劳动态度的形成,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形成统筹资源,课程完善,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目标,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2.坚持思想引领。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劳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3.坚持系统整合。要有效发挥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劳动教育功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正确观念。

4.坚持体验为先。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劳动过程,增强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坚持适当适度。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性别差异、身体状况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和内容,安排适度的劳动时间和强度,做好劳动保护,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三、关键环节

6.落实相关课程。要根据国家规定,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要明确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义务教育阶段三到九年级在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安排劳动与技术教育课,高中阶段执行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课时可视情况相对集中。、两个实践基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劳动教育的示范引领作用。各校要以两个基地的劳动教育为依托,结合实际在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课程。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在其他学科也应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7.开展校内劳动。要在学校日常支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开辟专门区域种植花草树木或农作物,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予以精心呵护,有条件的学校可适当开展养殖项目,幼儿园创建种植角和养殖角。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活动,进行手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劳动意识。

8.组织校外劳动。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旅行、环境保护、团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9.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密切家校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他们懂得劳动在孩子学习、生活和未来长远发展中的积极意义和作用,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四、完善保障

10.加强统筹协调。校长是学校劳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统筹安排,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地、设备等落实到位。学校要成立领导机构,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发挥家长学校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

11.加强师资建设。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评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要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劳动教育教研活动,开展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5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上级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务实创新,确立勤工俭学新的内涵,以创建健康的教育服务市场为中心工作,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加大教育市场的开发和管理力度,切实提高服务质量,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全面完成县分配的勤工俭学任务。

2、加强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创建合格的劳动实践场所,督促学校开足开齐劳动实践课。

3、进一步加强校园经济建设,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创收工作,使校园经济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努力推进后勤向社会化方向发展,实现食堂承包。

5、严格执行思教发【20__】76号文件精神,切实做好教学用品和教辅资料的统一购置与管理工作。

三、主要措施:

1、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县局勤工俭学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会议要求,以“三个代表”为指针,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出发点,积极探索和开拓勤工俭学的新路子,力争超额完成县局下达的勤工俭学目标任务。

2、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勤工俭学条例,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发挥勤工俭学的育人功能。20__年学校勤工俭学工作的重点将放在由效益型向服务型、经济活动向素质教育活动的转移上,以勤工俭学活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接班人。

3、认真贯彻执行县局76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教学用品和教辅资料统一采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本着“必需、节俭,应订必订”的原则,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教育局做好学校的教学用品采购工作。

4、严格执行地、县文件精神,凡学校学生统一着装的,报局勤工俭学办公室批准,严格规范学校购买纤维制品工作程序。让学生得到实惠,也获得一个相对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劳动教育进校园的实践范文6

关键词:立德树人;多元文化深度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9C-0024-03

“立德树人”是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工作作为每年的重点工作,切实落实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形成了军校文化、校企文化、院校文化等多元文化深度融合的德育工作格局。

一、确立多元文化融合的办学定位,成就中职学生职业梦想

如何把选择中职校的中考落榜生从自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找准专业发展定位,重树自尊和自信,大声说出“我能行”,从而选择并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是对中职学校提出的严峻拷问。

对此,我校明确提出了“德技双馨、身心健康”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学校发展战略,创新军校共建、校企联动、院校协作模式,实现了人才共育、成果共享、多边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为中职学生成人成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体”,即坚持党政育人合一、多元主体合一的思想,破解了学校党政工作主次轻重有别,校企合作、多元主体协作冷热不均之窘境,树立了“一盘棋、共发展”的思想。

“两翼”,即明确了就业与升学“两条腿走路”的发展方向,确立了“德技双馨、身心健康”的育人目标,形成了“四轮驱动”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培养较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是通过与部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院校合作,在自治区率先启动了“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直通车”,打通了中高职衔接“断头路”,拓宽了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

三是创建了自治区职业院校首个“兵员培养选拔基地”,为国防建设培养和输送有专业、懂技术的优质兵员,为中职学生献身国防、出彩人生开辟了事业坦途;

四是学校坚持社会培训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办学格局,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发展选择。

“四轮驱动”统筹了学校发展布局,激发了学校内生动力,助推了学校规模适度与内涵建设协调发展。

二、推进国防教育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对中职校的“问题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增强中职生的责任意识、感恩情怀和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自觉和道德自律,是摆在中职学校面前的“老大难”问题。我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引入“准军事化”育人模式,实施“四进一创”工程,把国防教育、军事化管理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我能行、我成长”的发展之路。

一是坚持开展“准军事化管理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继1995年我校创建包头市青年军校以来,21年来学校坚持把准军事化管理引入校园,着军装、出早操、抓内务、拔军姿、练养成,把国防教育与军训科目内容引入课堂,纳入课程计划,实施早操、间操、会操“三操”训练,规范了学生行为习惯。学校组织开展了“六看六比六评”教育活动(即看军容风纪、比着装形象、评军校标兵;看内务整理、比自理能力、评内务标兵;看卫生清理、比行为习惯、评卫生标兵;看三操活动、比精神风貌、评操课标兵;看就餐秩序、比节俭习惯、评自律标兵;看课堂常态、比学风表现、评学习标兵),引导学生告别陋习。通过开展“六星文明班集体”“四化班级建设”“四化文明宿舍”和“五好文明学员”的创建活动,学校对“优秀标兵”“先进集体”进行表彰,受奖率达到80%,学校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和干部作风等“五风建设”卓有成效。如今,学生勤学苦练、崇尚技能成了校园新时尚;热爱集体、荣誉至上,成为学校的新常态;遵规守纪、文明礼貌,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成为同学们的良好习惯;积极进取,阳光向上成为校园的主旋律。

二是深入开展“国防知识进课堂活动”,强化学生国防意识和国家观念。我校把国防教育课纳入了课程计划,每周六下午组织实施。学校编写了《三歌进课堂100首》(军旅歌曲、校园歌曲和草原歌曲)、《学生国防教育读本》等5本校本教材,建设了“国防教育长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了傅前哨、潘厚任等全国著名军事专家和科学家来校作报告;通过“班班通”校园信息化平台,组织收看《国际军事动态》《国防警示录》《国际时事热点》等优秀节目,增强了学生的国防意识。

三是积极开展“连队建设进校园活动”,提升学员国防实战化水平。2010年6月,经陆军预备役步兵第30师批准,我校正式编入了89团“双37高炮连”,成为自治区乃至西部地区第一个拥有预备役正式编制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把预备役连队特有的管理模式在全校推广,多次参加上级比武演习、抢险救灾,为建设和谐包头做出了贡献。我校连续三年被预备役步兵第30师评为“基础建设优秀连队”。《国防动态》《华北民兵》《战友报》等部队主流媒体专题报道了我校国防教育的情况。2014年6月,现任中部战区司令员、时任副司令员韩卫国将军亲临我校视察指导工作,对我校预备役连队建设和国防教育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创建“兵员培养基地”给予了大力支持。

四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校园活动”,创建兵员培养基地。 2014年11月,在、内蒙古军区、包头军分区的关心支持下,“包头军分区兵员培养基地”在我校挂牌成立,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为部队培养和输送有专业、懂技术的合格兵员正式启动,也标志着驻地部队每年定向从我校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兵员有了机制和制度保障。2015年,我校30名在校优秀学员应征入伍,实现了中职学生保家卫国的“迷彩梦”。

“四进一创”活动丰富了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内涵,彰显了学校德育工作特色,为中职学生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促进校企文化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提高中职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是中职学校深化德育工作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深入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引企入校”模式,使企业文化进校园成为常态。2013年我校与一机集团林峰公司合作,在校区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校中厂,厂校合一”的产教一体化格局,构建了实训与生产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企业把8s管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学习)引入学校,实现了教学实训“车间化”、 生产运行“企业化”、企业管理“精益化”,学生在实训和生产实践中受到了企业文化的熏陶。

二是拓展“引校入企”模式,建立“现代学徒制试点”。2014年我校与一机集团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一机集团瑞特精密工模具有限公司三方合作,在生产车间占地5000平方米的瑞特公司建立了自治区首个“现代学徒制”生产实训基地,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创业水平闯出了一条新路。学校先后组织了六批次800余名学生深入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结对子”拜师学艺活动。校企双方联手组织了学生技能大赛,13名学生被企业正式录用,“招生即招工”一体化办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结出了丰硕果实。

三是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打造现代学徒制试点“升级版”。为了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资源优势,我校与一机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以有“大国工匠”美誉的卢仁峰、宋殿琛、张学海为代表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站,聘请了50余名能工巧匠和专家学者为学校“特聘专家”,启动了“劳模进校园”“企业家进课堂”活动。2015年我校又与一机集团特种装备有限公司和北奔集团建立了两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与北奔集团签订了“校企共建汽车装配与制造合作基地协议”,实现了学校主干专业与企业主体岗位全覆盖和无缝对接,“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取得新突破,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取得新突破。目前,我校已与100余家专业对口、实力较强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产教融合、校企共育人才的局面已经形成。

(二)深入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一是营造浓厚氛围,弘扬劳模精神。我校紧紧抓住“全国职业教育宣传周”活动契机,利用校园网、校报、板报、多媒体平台等宣传阵地,发挥包头作为西部地区最大工业城市的独特资源优势,认真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深入开展以“三爱三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大力宣传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无私奉献为核心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尊重劳模、学习劳模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是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彰显德育感召力。我校充分发挥包头市部级技能大师、企业家和劳模群体的独特教育资源优势,聘请了部级技能大师宋殿琛、卢仁峰、刘培林等劳模为学校“特聘教师”,定期组织“劳模专家大讲堂”活动,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共同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课程开发、技能大赛等工作。全国劳模宋殿琛是我校20世纪90年代的毕业生,作为自治区唯一 一名基层工人代表,当选为党的十代表。部级技能大师卢仁峰左手残疾,仅靠右手练就一身电焊绝活,手工电弧焊单面焊双面成型技术堪称一绝,被誉为“独手焊侠”,成为名副其实的专家型技术工人。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节目特别报道了卢仁峰的事迹,在师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劳模的身上体现了劳动者的力量和创业者的伟大。劳模精神必将激励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职业梦而不懈努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加强人文素养培养

一是深入开展“中国梦、我的梦、职业梦”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十八岁成人宣誓”和“我们的节日”教育实践活动,举办了纪念“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开展了“五月鲜花――校园文化艺术节”“激扬青春志、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和“大手拉小手”科普知识讲座等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当代中职学生的风采。

二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注重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制定了《包头机械工业职业学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方案》,把感恩教育、企业文化、心理健康、安全教育、应知应会、书法音乐欣赏等内容排入课表。学校重视德育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了20余本人文素养校本教材,开设了《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公共艺术》《法治案例》等8门人文素养课程,开展了“五个一”和“六进课堂”活动,组建了校园足球、桥牌社等35个学生社团,成立了体育艺术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建立了“心灵港湾”活动室,学校被命名为“包头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市教育局体育示范学校”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三是深入开展德育科研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校《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实践研究》《中职学校时事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形式创新研究》等4项部级课题已经立项研究,《中职学校深化校企合作、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5项自治区级课题已结题。在2015年教育部举办的德育工作座谈会上,作为自治区唯一代表,我校的德育工作经验材料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

四是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建设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学校投资1000余万元,建成了数字化校园和云计算平台,建成了“心灵港湾”“国防教育长廊”“安全教育平台”“名画作品欣赏”“报刊休闲岛”“技能大师工作站”等25个精品文化长廊。

几年的德育工作实践,形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德育模式,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我们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开放办学、内涵发展、提质增效、多元主体文化融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德育目标创新、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创新、德育环境创新等方面做了更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杨洋.高职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