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论文范例6篇

校园心理论文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心理素质;独立思考;自我价值

1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环境适应问题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他们从中学到大学,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和老师,一些大学生内心深处便产生了恐慌和恋家情绪。对新环境的不接受,自理能力的不足,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有的学生来到新的环境,面临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反差,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便感到茫然无措,并由此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其中一年级新生表现得最为突出。

1.2 人际关系障碍

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由于各自的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同班及同寝室同学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个性特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气氛紧张,导致心理压力。大学生希望社交、渴望友谊,然而由于害羞、自卑、不善言辞、缺乏社交基本技能等原因,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导致部分大学生害怕交际,不愿敞开心扉,自我封闭。这种矛盾心理很容易导致压抑、孤独,人际关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难题。

1.3 自我认知失调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大学生向往和追求的目标。www.lw881.com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但到了人才荟萃的大学,失去了原来的领先地位,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突。少数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进取心。大学的学习具有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的学生无所适从,表现出困惑的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缺乏学习兴趣,因而情绪低落,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1.4 就业压力造成的心理负担

随着择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择业,他们既向往又担忧,既对自己有很高的期盼,又怕自己失败受挫。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一方面,他们渴望竞争,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到理想的职业,以证明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又不免使他们犹豫担心,害怕竞争中的失败,担心选择带来的风险,畏惧探索中的困难,自卑、恐惧、焦虑、急躁的心态不时出现。这些悲观情绪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心绪抑郁,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2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2.1 校园物质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设施,以其独特的校园风格和文化内涵,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正如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乔丹所言,校园的“长廊连同他们的华贵的圆柱,也将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每一块砌墙的石头必定会给学生以美和真的熏陶”。校园环境建设应着眼于文化氛围对师生的熏陶和感染,要千方百计地让草木“说话”,让石头灵动。这就要求我们以传承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校区的建设规划,通过对建筑物的造型装饰,对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对树木花草的种植培育,对校园雕塑的摆放,对名人画像、名言警句、艺术作品的悬挂等校园环境的点缀,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之中陶冶情操。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在这样的文化的影响下,能对大学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进取精神、调节心理状态等重要作用,做到人与环境、自然的和谐。

2.2 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保障机制

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等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科学管理、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管理机制。良好的校园制度文化为大学生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人格形象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制度文化一经形成,能凝结为一种无须强制即可在代代学生中自然传承的精神文化传统。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富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活力的制度文化体系,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育人功能。这种教育氛围,必然会发挥约束、激励、保障、导向的功效,使大学生在观念上、情感上、心理上、行为上按照这样的价值准则自觉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

2.3 校园行为文化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等,是学校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学校精神、学校价值观的折射。从内容上看,不同的行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同的。如学术科技文化,以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兴趣培养产生巨大的作用;艺术文化能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快的情绪特征,并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下获得休息和娱乐,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展示天赋与才华,获取奋进的信心。

2.4 校园精神文化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供精神支撑

精神文化,是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表现为学校风气、学校传统以及教职员工的思维方式等,可以说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风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在学术探索中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它既是大学精神的综合反映,又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和外化。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校风建设中一定要从当代大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全面的素质教育理念,加强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可利用讲座、报告、心理沙龙、主题班会、心理知识竞赛、广播、校园网络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而使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校园文化中养成独立自主、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人格特点,铸就经得起考验的心理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总之,随着当代新形势的发展,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将面临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切实增强学生管理工作是所有老师和管理人员应共同探索和奋斗的使命。

我们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方式,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造就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章明明.大学生心理冲突现状调查[j].高教探索,2007(2).

[2]杨江水.塑造青年大学生“阳光心态”的对策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7.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地方综合性大学;文化建设;校园文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49 ― 02

随着全球只是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已经逐渐的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时代格局。在繁多的文化交流和碰撞下,文化的情节越来越重。文化的重建与反思也逐渐的成为了当前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改变的重点所在。大学校园也经受着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的文化浪潮的冲击。高校的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偏失,使得形式主义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横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发展中也存在封闭性问题等的方面。面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激荡,对于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以及相关的理论逐渐的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与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下面将详细阐述本人对于加强地方性综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设想和建议。

一、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高校文化的指导作用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先进的文化与落后的文化,健康的文化与腐朽的文化并存,有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引的话,将直接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化境界。但是如果是错误的文化指引的话,将使得我们之间文化建设的成果毁于一旦。所以,面对这样的形式,高校要建设其本身的校园文化,就必须要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价值观念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使得其成为广大师生的精神支柱和主流意识,促进其通过自我的调整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要树立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大学阶段的学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和确立自我的过程,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要注重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的教育。引导广大的学生将自我的追求和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自身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广大学生,引导他们能够坚定的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再其次,弘扬和培育大学生中的民族精神

早在上个世纪,同志就指出了校园文化中继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将以培养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和新的时代精神融入到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的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凝聚力。通过民族精神的教育,树立广大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同时,要贯彻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的树立新意识,培养新人才。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分为,将高校的校园文化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保持校园文化的先进性和时代性。

最后,要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念

高校本身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地方,对于高校的师生来讲,其不仅仅要掌握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是先进的道德和文化的创造者和忠实的实践者。在这个过程中,高校的文化建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学习和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念,将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广大的师生梳理正确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校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

2.必须要加强精神文化层面建设

首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本身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的,其内涵非常的丰富和拨打,校园的精神要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发展的土壤,并且要以此为基础。在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十分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就应该适当的从传统文化中取得一定的精华,并且要赋予这些传统文化先进的理念和时代观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比如,在儒家文化中,就有自强不息的精神文化内核,其倡导的是积极的人生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一定的加工,以这样的人文关怀和人生情节为基础,建立在精神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文化对生命的敬畏,促进师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其次,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校园文化本身一旦建立起来,实际上就是要以历史和现实相互结合,要以现实和未来相互结合,只有三者之间相互结合的精神支柱,才能够实现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者要以倡导学生本身积极的入世为要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和发展方向。校园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倡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国家的事业和民族的事业当中去,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全面发展。

二、增强校园文化竞争力,必须要纳入到高效发展的总体规划

1.要提高对校园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是不是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有足够的重视,首先是要取决于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的相关领导对于当前形势下校园文化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在当前的情况下,高校本身面临着教务工作的改革,还需要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解决困难和问题有很多,尤其是目前有很多直接的影响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直接的牵扯了领导的主要精力。同时,在人们的本身观念中,校园文化往往被视作为单纯的文化娱乐活动,其本身的功能和作用也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了。所以,到现在位置,校园文化受不到一定的重视。

在当前,校园文化逐渐的受到了重视,也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神话和发展及其本身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反应。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思想,也成为了学校人文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项目。

2.建立完善高校文化建设的自我保障机制

首先,加强对于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

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要将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内容加入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去。学校的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相关的团委部门要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同时,要完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检查的制度,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评估系统,以评价作为宣传和促进的方式。学校要从其本身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方向,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的认识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统筹校园文化的建设。成立相关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指导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要充分的发挥出党团的组织,学生会以及相关的大学生社团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不断的推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次,要加强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建立校园文化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加强社会科学制度的研讨,加强校园论坛的管理,抵制相关的错误言论。坚决的地址各种的庸俗文化和相对腐朽的生活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要加强对于大学生组织的领导和相关的管理,推进大学生社团的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的开展相关的活动。

最后,要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的经费充分的纳入到大学的预算当中,在各个方面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好投入,确保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的保障校园文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能够顺利的解决。加强理论的研究工作,开拓出新的措施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3.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流工作

首先,积极的拓展校园之间的直接交流

从教师的层面上来讲,要从积极的拓展以教师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我们不能将国外的思想当做不好的方面一直规避。要鼓起勇气积极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文化,不能够将国外的文化一直抵触和存有偏见,科学的认识,并且将那些有优越性的先进文化积极的引进。不要以保护我们本身的校园文化特色为理由,对发达国家的那些优秀的文化抵触。同时,我们在积极的交流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的流于形式,要深入的了解校园文化的本身内容,努力的改变传统的形式主义学习作风,真真正正以交流的目的,深入的感受国外先进文化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要以教师作为主体,组织那些对于校园文化理论中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负担着发展校园文化众人以及直接指导学生教师参加。

从学生层面上来讲,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联谊活动。当前我国高校的国内外交流活动相对比较少,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其中,比价常见的是文艺汇演和体育比赛。这样的活动仅仅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实际意义上的文化交流并没有展开。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到,学生本身是校园文化交流的主体,因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基础就是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了发达国家文化活动的实际,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其先进的文化为我们的校园文化发展服务。所以,必须要让大学生走到国外了解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这本身是具备了很重要意义的。

其次,要适当的扩大留学教育

留学教育本身要包含国内的学生到国外接受教育,同时也包含国外的学生到国内接受教育,这两种形式都能够有效的实现发达国家校园文化对国内校园文化的影响。

所以,在留学教育的扩展方面,要扩大出国留学的建设。由于发达国家的高校自身在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中非常的有优势,教育的输出十分的多,影响能力也十分的强。所以,发达国家的校园文化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是十分的有吸引力的。这对于国内高校来讲具有十分大的优势。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扩大出国留学队伍应该坚持理智留学,不断的提高留学生的回国率。同时,要争取更多的国外留学生。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校园中,留学生的比例是十分高的。这些不同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之间不断的交流,丰富了教育的形式,多元化的师生组成结果,国际性的文化背景,使得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也使得校园文化非常的丰富。所以,对于一个大学来讲,能不能吸引到大量的国外留学生本身也是一个大学校园文化能不能繁荣的关键。

高校的校园文化本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断的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高校本身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的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来讲,我国的高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十分的丰富,但是针对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仍旧不多,在本文中笔者是针对地方性的综合大学进行准备和研究的,但是有限于个人的水平,同时也有限与资料和时间,疏漏的地方有很多,还需要广大的同仁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李晓华.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21).

〔2〕孟蕴华.试论如何强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社科纵横,2010,(07).

〔3〕唐立英.浅谈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经济研究导刊,2011,(17).

〔4〕黄静潇.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J〕.煤炭高等教育,2010,(02).

〔5〕吴睿.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对策〔C〕//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2011.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校园流行文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影响 启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流行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大学生群体以其感受的敏锐、思想的先锋、接受的迅捷、行为的前卫而成为流行文化的主要受众之一。流行文化的广泛传播和渗透不仅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利用借鉴校园流行文化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载体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时代课题。[1]

一、校园流行文化及其特征

校园流行文化是指高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得到同辈群体认可的,包括行为模式、心理特征和生活形态等。主要包括流行产业、流行新品以及流行话语。它的特征主要有:

1.多元化。各种西方的思潮、话语、主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话语空间,使得校园流行文化多元化和多种标准,这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选择的迷茫。

2.世俗化。在高校校园流行文化中更多的是其娱乐性和对现实社会的调侃,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高点击率从而摄取商业利益,其传播的所谓流行文化往往是以迎合大众的感官愉悦程度为检验标准的,这样势必导致世俗、庸俗文化产品的产生与流行。

3.虚幻化。在目前快节奏、就业难、压力大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会寻找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大学生一旦对某种流行文化产生兴趣,常常会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并且极易产生浮躁的心态。对流行文化的过分沉溺,容易导致大学生逃避现实生活,去追求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精神需要。

4.娱乐化。流行文化的娱乐化特征极易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对于一些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大学生不是用自己的理性去反思,而是当做一种娱乐和调侃来追捧。而这样的非理性的文化现象对一些优良传统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二、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积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当前大学生比较关注的文化现象、社会事件等引入课堂、将部分优秀、先进的流行文化元素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拓展大学生的知识,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提高大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密切大学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2]

2.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

校园流行文化具有形式多样化、内容生活化、交流娱乐化、平等互动化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鉴校园流行文化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短信等丰富课程教学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3.校园流行文化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谐教学氛围的建立

把校园流行文化引入政治理论课课堂,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与校园流行文化相结合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强,把校园流行文化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活跃和丰富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校园环境,促进校园文明建设,形成和谐教学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1.校园流行文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地位受到挑战

校园流行文化虽然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但是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网络的兴起促进了校园流行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网络游戏、青春偶像剧、网络影视、流行音乐、偶像崇拜等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而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普及率和关注度却不是很高,校园流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抢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从而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3]

2.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秩序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严重,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他们逃课的原因有些同学是因为热衷于网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手机文化、网络文化等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正常秩序。

3.校园流行文化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他们,其根本目的在于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道德观。目前,校园中流行的考证热文化,热衷于计算机、英语这些实用性课程的学习,导致某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什么功利性,很多学生认为学与不学这门课程都没有关系,这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四、校园流行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校园流行文化的特征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特别是积极影响,进一步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借助校园流行文化中的先进元素,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生活化、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强互动性,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其教学内容长期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从而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而校园流行文化贴近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难点,满足了大学生对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借鉴流行文化的这一特征,关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学生现实生活,把学生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公平正义问题等社会热点引入课堂,增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现实性和生活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性和互动化

要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教学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可以借助网络、短信丰富教学手段,可以通过网上或生活中的典型事例为教育素材,如将反映强烈的社会事件引入课堂,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短信文化来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与沟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发言权和选择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对话、交流、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对各种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扬弃与吸收,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使其自身文化素质和发展过程成为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自动化过程。[4]

3.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校园流行文化

校园流行文化的思想多元化使得大学生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认同感变弱, 校园流行文化在给大学生群体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思想观念。 其中一些不良思想如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悲观主义等观念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政治性和主导化,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作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课程教学和引领校园流行文化, 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流行文化,要切实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校园文化的主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校园流行文化的主流精神,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学生的人生准则。

4.积极利用校园流行文化的先进因素,提高思政理论课的实效性

对待校园流行文化,我们不能简单的盲目排斥或者笼统接受,应该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以科学、宽容的态度对待它,故意的避而不谈,反而会加重大学生们的好奇心。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汲取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的营养成分,提高育人功能,适当把大学生校园流行文化积极、健康的内容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寓教于乐,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使其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同时,弘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规律,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差别性需求,和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使其参与到教学中来,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共同讨论和反思校园流行文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的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

[2]顾洪英.流行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08,(11).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4

(一)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是由高校校园文化和校园网络文化构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高等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由校风、教风、学风等因素所构成的独特文化氛围和校园精神,具体表现在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习惯、道德准则等方面。校园文化代表着一所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对高校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未来发展走向。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复杂而多样的,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四种基本形态。校园网络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个地域范围内,以互联网为依托,电子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承载物,以数字化呈现方式为基本的技术手段,以在高校工作、就读的师生群体为主体,以虚拟的网络空间为信息流通和展示平台而建立的不分空间、时间、年级而进行的信息传播和流通的文化。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特点

1.它具有高度自由、开放的社会性。

网络犹如一个虚拟的社会,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迅捷、即时的特点,呈现出突破时间、空间、民族、文化的特点,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这种不设边界的网络社会,方便了师生凭借这个平台了解外部社会,学习和借鉴各种优秀人类文明成果,也有利于不同民族、种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2.它具有丰富、持续的主体创造性。

工程院校网络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为接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背景和思想道德修养,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术,对于网络中所传播的最新科学技术,具有天然的吸收、运用、创新和推广能力。他们的创造性发展,能够引领网络新风气,纯洁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3.它具有明确、集约的多功能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与校园生活的不断融合,高校网络文化已经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人际交往、管理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作为传统校园文化的新形态,高校网络文化正在逐渐发展成为传播校园主流文化的新阵地、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以及师生互相沟通的桥梁。

二、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程类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极具工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反映在网络文化方面,则表现为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表达和行为方式。这种踏实、稳定、理性的特征对于保持校园文化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极具工具、理性的网络文化,也存在一些不能与时展与社会变革同步更新、提升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满了工具理性色彩。

学习研究和从事工程类专业工作的人,大多具有较强的理性思维,做事情从理性出发,注重实效,不掺杂过多的感彩,不拖泥带水,做好规划,选择一个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直奔主题,且不过多考虑该方法的表现形式是否完美无缺,只要能够达成目标即可。在这样直接、理性思维的指导下,他们的行为方式反映到网络上,便呈现出简单、实用的特征,这样的网络建设直观、醒目,却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即只考虑到工具理性,却忽略了文化渗透和价值理性。通过浏览各工程类院校的校园网站,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网站建设风格简约、实用,理性有余而文化色彩不浓。

2.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缺乏热点和公众文化情怀。

大多数工程院校校园的师生,都具有沉稳、理性、务实的性格特征,再加上科研和学业的压力,他们更多地把精力倾注在专业知识的钻研和学习上,对于虚无缥缈的网络文化持消极态度,反映在文化层面就是机械、呆板。具体表现在:工程院校的网络缺乏青年人“百家争鸣”的思辨氛围,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激烈讨论的热点话题较少,学生的人文情怀兴奋点不高等情况。即使是在网络上发言,他们传播的内容、交流的信息也都是以工科知识为主,在校园论坛上所讨论的主题、跟帖也都趋向实用性。这样,就形成了工程院校的网络文化人文底蕴薄弱,略显沉闷、滞后的整体文化氛围。

3.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充斥了大量的现代文化,缺乏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几千年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逐渐演变、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充满了如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文明、和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先后相继、保持一致的文化因子。它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落脚于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并以追求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理想的人生境界作为终极目标。而现在高校的网络文化中,充斥了许多引自西方的所谓“时尚”的价值观念、理论信息和文化现象等,有时甚至会误导青年人的价值取向与人生理想判断。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力度,是必不可少且迫在眉睫的。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工程类院校往往会忽略这一点,更多地把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现代文化建设上。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网络是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传播的最佳平台,而高校的师生是接受这些新内容的主体人群。因此,网络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伙伴,校园网络文化对他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功能,这时,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便显得尤为重要。而工程类院校师生的工具理性的满溢与价值理性的缺乏,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校园网络文化又反过来塑造了创造网络文化的主体人群,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校园网络文化便显得尤为重要。近一个时期,各高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始终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三个倡导”为基本范畴,构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我国各项事业树立了明确行为规范和共同的价值标准。另外,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国民教育全过程,必然包括高等教育。网上传播阵地,当然包括校园网络文化,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校的网络建设,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在这里,将高校的网络纳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置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和领导地位。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1.在网络政治文化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题思想指导工程院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政治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成员在政治理论的学习、政治实践的参与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能够影响人们政治取向、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和牢固的政治心理。而网络政治文化,则是政治文化的亚形态,是人们在网络政治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态度、情感和评价的总和。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系的成果纳入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范畴,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指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抢占和巩固网络阵地。在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时,要通过网络进行信念教育,使师生深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理论自信和思想认同;在网络上加强时事形势宣传与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国际国内时政,准确把握当前国情,从而对我国在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深理解,并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总体来说,是要达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的力量,共同把高校建设成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基地。

2.在网络制度和行为文化层面,要以完善的网络规章制度约束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制度是人们通过行动实践而建立的约束日常活动的行为规范,而制度文化则体现在文化的规则和秩序层面。同样的,网络制度文化,则是为规范网络健康、有序发展,净化网络环境而制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体系在文化领域的体现。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促进文化发展、人类进步的经验和各种创造性活动。同样,网络行为文化,则将范围局限在网络活动中人们所实践的各种促进网络和社会发展创造行为的总和。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完善网络文化制度建设,约束广大师生的网络行为,在校园网络环境中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提倡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弘扬正气,扬善惩恶,促进校园网络文化良好风气的形成。

3.在网络精神文化层面,要以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高校网络;舆论现状;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1-0136-07

比尔・盖茨曾说:“如果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那新世纪的前十年就是注重速度的年代。”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传输快、覆盖广、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网民总人数为4.2亿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1%,高中以上文化的比例占到了53.6%,而学生在其中的比例高达31.5%。在互联网络提供的网络服务中,网民使用论坛、BBS、微博等比例达41%。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利用互联网络(包括局域网一校园网)进行沟通和交流,校园网络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发表观点的主要阵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说:“数字化社会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本质,‘推’(pushing)送比特给人们的过程将一变而为允许大家(或他们的电脑)‘拉’(puuing)出想要的比特的过程。”校园网络的建设,对广大师生提供了“拉出想要的比特”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校园BBS,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比特”推送出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无数“推送”的“比特”加在一起,经过筛选和升华,促成了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载体比较广泛,各类网站上的公共论坛、校园BBS及个人网站、学生网站、博客、微博等为个人观点的自由表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公共平台,“权威”、“中心化”等得以消解,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但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还是校园BBS。校园新闻网、校方微博的新闻信息往往被大学生转移到BBS论坛进行讨论或评述,而学生个人网站和博客网站、校方微博等由于质量、访问人数、阅读的有效性、可控性等问题,只是停留在“浅舆论阶段”。

其一,高校校园BBS的使用人数。随着高校网络的日益普及,大学校园BBS的用户数量日趋增多,其影响力也极为广泛。例如: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BBS,平均每天拥有同时在线用户数近14000人;华中科技大学的白云黄鹤BBS,每天拥有在线人数超过30000人;同济大学的同舟共济BBS,己有注册用户近35000人;西南大学的樟树林和稻草人BBS,已有注册用户近40000人;重庆大学民主湖BBS已有注册用户近92000人,平均每天在线用户数近7000人。

其二,高校校园BBS的版块设置。同社会性的网络BBS一样,校园BBS也设有多元化的讨论版块。大学生群体成员虽然具有相近的年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但志趣、爱好、专业等不同要求讨论版块更加多元化。重庆大学民主湖BBS设有“校园信息”、“学术学科”、“文化艺术”、“生活休闲”、“体育竞技”等10个分类讨论区,81个讨论版块。多元化的版块不仅能满足广大学生多元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能保证多元化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但也有调查显示,只有6%的校园BBS用户表示版块设置“非常能满足”,31%的用户表示“不太能满足”_2j。因此,校园BBS版块设置有待完善。

其三,高校校园BBS使用频率。一项对成都某高校校园BBS使用频率的统计显示,59%的大学生一个月内上校园BBS的时间超过20个小时。另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登录所在学校BBS“一天多次”的占5%,“一天一次”的占12%,“几天一次”的占41%,“从来不去”的只占30%。据重庆大学民主湖BBS管理对访问者的统计:以月为单位统计,其中3 7月、9―12月为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2000多万页面流量;以小时为单位统计,其中10-12点、22-24点为论坛访问的高峰期,最高达5000万页面流量。

其四,高校校园BBS的使用目的。据一项对登录校园BBS目的的统计数据表明,选择“了解学校的情况”占57.3%,“了解学术信息”占32.7%,“人际交流”占36.4%,“娱乐”占37.3%,“随便看看”占46.4%,“发泄情绪”和“其他”占2.7%。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使用用户的调查显示,主要使用目的依次排序为:了解校园信息、了解社会热点、人际交流、情感需求、娱乐、学术讨论、记载网络日志、其他。可以看出,对于高校网民来说,获取信息、人际交流和娱乐占了很大的比例,以BBS为代表的讨论类校园网络文化以其内容之丰富与涵盖范围之广泛而独树一帜。

其五,高校校园BBS讨论话题统计。关于校园BBS热门话题的调查研究显示,BBS话题呈现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情感交流占据重要地位,即校园BBS上更多的话题突出情感问题;二是专业性较强,即把BBS作为获取专业信息、解决学习问题的重要途径;三是关注焦点有明显地域差别,和广东、上海、北京相比,具有更多开放性和商业性的特色。

笔者通过对重庆大学民主湖BBS一周的讨论热点进行随机抽样,统计结果见表1、表2。

从分类统计结果看,关于“社会热点讨论”、“休闲娱乐健身等”、“校园建设”的讨论话题位居前几位。通常BBS中的帖子都有“点击数”和“回复数”两个功能,这两个数字直接影响了论坛访问者对该帖子的兴趣指数。热门话题的设置,吸引了大量的“点击”和“回复”,即多数人参与到话题的讨论当中;大量的“回帖”反过来又能增加问题的“热度”,两者互相推动,成为校园网络舆论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虽然微博等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对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增加了难度,但是从调研结果看,校园BBS信息交流平台因为贴近学生的优势依然在高校大学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一是能保证校园BBS信息交流平台和解决问题渠道两个功能,二是在发挥校园网络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尽量减少负面言论对师生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

1 重“控制”轻“引导”

高校BBS是各类焦点问题的讨论场所,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集散地。现在高校BBS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针对学校管理事务等方面的负面评价,大多数高校并未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给学生及时作出回应,而是让BBS管理员强制“删帖”。这种

“重堵不重疏”的做法不仅不会消除负面言论,相反会更激起学生的抵触情绪,爆发更大规模的负面舆论,导致学生和学校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2 重“平台作用”轻“媒体效应”

媒体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阵地,发挥媒体效应是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当前,校园网络还只是发挥着平台的作用,即将社会热点和校园重要事件“贴”在校园新闻网或校园BBS上。但校园网络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其重要的功能是发挥“媒体效应”。简言之,校园网络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文字、声音、图像等新闻信息的整合、重构和各种信息形态的转换,最大程度地发挥宣传的效果。

3 重“宣”轻“教”

对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是“宣传”和“教育”的结合,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的同时,要教育广大学生提高政治水平和网络道德素质。目前,高校往往着重于事件的报道、动态信息的传递,而轻视新闻的育人功能。大学生一般处在18-23周岁之间,还处在心理学所谓的“叛逆”时期,对于学校的硬性宣传多表现出反感的情绪和态度。因此,学校在引导大学生舆论的时候,要“寓教于理”,纯粹性的宣传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把教育的观念“隐藏”在信息之下再通过校园网络传递出去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应包括道德和实践两个层面。

1 道德层面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一方面,要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无论学校教育管理者还是校园BBS版主,都应该坚持理性的引导原则,将大学生网络舆论带人理性的道德层面,否则,“任何高校BBS如果脱离理性追求的目标,最终都会成为道德问题的合谋者,比如黄赌毒、破坏性的黑客等”。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反映在校园网络引导上,就要尊重大学生的价值,保障大学生言论表达的自由和权利,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层面出发,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各种问题,充分满足大学生的舆论诉求。

2 实践层面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一是要坚持正面的原则,即在舆论引导过程中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评价。当大学生对某一校园事件或问题形成网络舆论时,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正面地对此问题作出解答,而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和循循诱导,以切实解决问题为出发点,以适度、恳切的语言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到正常的发展轨道。二是要坚持针对性的原则,即对不同形态的信息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对于事实信息,传统媒体主要是事前审查把关,但网络媒体的“把关人”相对缺席,因此,对于传播于校园BBS上的事实信息,必须坚持事前审查、信息过滤和事后追查机制并用。对于意见性的信息,在舆论引导过程中要尽量采取“两面说”的方法。因为对于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一面说”未必能达到说服的效果。要敢于将两面道理都放在校园BBS上,让大学生自己去甄别与思辨,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方法

1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04年8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十七条规定:“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加强校园网的管理,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利用校园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新的教育模式。

一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媒体建设,提高“硬件”水平。首先要建设一批“红色网站”和校方微博,提升其影响力,使其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武器。“红色网站”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以达到育人的目的。高校应在“红色网站”上开设互动性的栏目,如心得交流等,进一步开发红色网站的育人功能,通过大学生的广泛参与,传播真、善、美,提升网络道德,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其次,拓展网站功能,发挥交互作用,使网络的影响力渗透到高校生活的各个方面。开通基于校园网的校长信箱、学生工作咨询系统、勤工助学在线等校园管理网络功能,使网站成为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再次,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通过网络进行名著点阅、名片点映和名曲点播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结构。最后,以网络为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重庆大学通过民主湖BBS开展校庆标识设计征集、民主湖文化衫征集、Flas设计等等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大学生使用网络与利用网络的能力,又为引导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开展网络文化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其中,使广大师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

二是要开展网上舆情分析,增强网上评论力度,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舆论。首先,应成立专门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与分析队伍。掌握舆情动态,了解具体的舆情信息,才能全面把握大学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动态,在引导舆论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广泛收集校园新闻网学生的评论信息以及校园BBS上的各类信息,对其作出整理和分析,以内参的形式提供给学校领导及相关负责人,为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其次,培养网上评论队伍,增强网络评论力度。这支队伍应由校领导或专家、辅导员和学生三个部分组成。校领导或专家主要负责国内外重大事件和学校大政方针的评论,这种评论有着很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辅导员兼任网络评论员,主要是针对教育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撰写有深度、说服力强的网上评论文章,引领网上评论导向,形成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学生主要担任校园BBS讨论区各个板块的“斑竹”,对学生的关注问题给予及时的评论,文风更贴近学生,评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可读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三是继续利用校园传统媒介给予网络舆论引导辅助和补充。传统校园媒介包括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等,对于校园网络上的正确舆论,应积极深化报道,逐步放大加强;对于不正确或不健康的舆论要果断严厉地进行批评和疏导,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媒介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龙头”作用的同时,将校园网络与传统校园媒介结合,整体联动,开展立体式的宣传报道,增强舆论力度。对于校内新闻事件,网络新闻媒介(比如新闻网、博客、校方微博等)发挥“及时迅捷”的优势,在第一时

间发出报道,把握话语主导权,抢占舆论先机;校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报道的深度上下功夫,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为大学生提供全面、正确的信息,避免小道信息的流传。

2 加强对校园BBS的管理

校园BBS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来源,是校园网络舆论的集散地,因此,加强校园BBS的管理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重要途径。目前校园BBS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论者指出:“压迫与反抗永远共生共存,当管理员剥夺发帖人话语权的同时,发帖人内心也一定产生了反抗的期望,当发帖人具有突破管理员权限的能力时,这种硬的监管方式就形同虚设;这种以技术为基础的监管方法是以技术领先为前提的,实质上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技术上的竞赛,而我们无法保证在这场竞赛中取胜”。因此,加强对校园BBS的管理十分重要。

一是高校要建立一套BBS制度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障校园网络舆论的正常发展。从整体上应完善或建立《校园网络BBS站管理规则》和《校园网络BBS站安全运行条例》,从具体操作上应制定《校园网络BBS站信息准入条例》《校园网络BBS站信息条例》《校园网络BBS站监察和管理办法》《校园网络BBS站版主管理说明》《校园网络BBS站违纪违法出发条例》,等等。

二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BBS管理队伍,包括BBS专管教师、BBS纪律委员会、BBS站长及副站长、版主等。高校BBS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一些不良信息,最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校园BBS管理队伍的建设。首先,BBS专管教师应由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良好的政治鉴别力,是BBS专管教师的最佳人选。其次,BBS版主等要做好“议程设置”,把握热点话题的主动权。如果设置多个舆论“兴奋点”,就会引导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如果议题设置不当,就会招致BBS成员的反感,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在议题设置上,BBS版主要主动积极营造校园BBS的热点信息,引导校园热点话题的建构,在工作上还要注重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校园网络热点话题的建构当中。再次,BBS版主要当好“把关人”,确保校园网络舆论的健康和积极向上。对于在校园BBS上传播的不良信息要坚决抵制,采取信息过滤技术,维护网络纯洁及秩序。最后,舆论引导要讲好“两面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在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中,一面理的宣传策略往往难以奏效,宣传效果远远不及“两面理”。很多高校在对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候,回避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问题,这往往使大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因此,要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让大学生对“两面理”都有所认识,从而自己找到正确的观点。

综上,建立一个从高校到BBS站长,再到各个讨论区的版主的校园BBS监控体系,能够有效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如图1。

三是要完善高校BBS技术监控。从技术角度而言,目前高校BBS技术平台大多采用Firebird(火鸟系统)及其修改版本KBS(由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修改开发),而Discuz、PHPW ind、Dvbbs等商业软件也是高校BBS的常用技术平台。由于BBS软件易于在网络上免费获得,而且运行成本及其低廉,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加上一个BBS软件包程序,在任何一台可以免费获得一定网络资源空间的服务器上,就可以方便地开通BBS服务。这样的BBS很容易逃避控制和管理。因此,采取更高端的技术,从源头上断绝网络漏洞显得非常必要。此外,运用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管理和过滤。随着信息过滤技术的发展,能够控制网络信息的技术和软件已经产生。目前几乎所有的高校BBS都采取了信息过滤技术,即先制定一个包含有害信息或诽谤、侮辱他人词汇的“黑名单”,该帖子将被拒绝,无法在网页上出现。以技术的手段保障校园BBS的纯洁和健康。

3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是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包括道德认知出现偏差、人际情感日益疏离、信息污染问题严重、知识产权受到侵犯等方面,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首先,开设专门的德育教育课程,加大高校网络文明理论教育力度。理论教育法一直都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主要方式有讲授讲解、理论学习、宣传教育、理论培训、理论探讨等,然而,传统的理论教育比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方面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普及了大学生计算机知识的教育,但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因此,开设一些“网络伦理学”、“网络文化学”等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方面教育十分必要。

其次,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和网络道德教育规划。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做好相应的教育规划方案,高度重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引导作用。

再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目前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产生的原因看,主要是盲目从众心理、孤独感、逃避现实、麻痹自己以及诚实信用感缺失等,因此,应开设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与大学生心理协会的活动结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最后,要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抵制消极信息,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就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对环境的独立意识,对信息进行鉴别和取舍,而不是被各种信息流所埋没,丧失自主能动性。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就是要大学生接受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地遵守网络活动的有关法律法规,接受网络道德宣传教育以及自觉地宣传相关知识,接受网络活动心理素质训练,做一名守法守纪的网民。

校园心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干预;方法途径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地普遍应用和推广,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趋复杂化,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和压力,高校保持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就必须正视网络舆论传播领域的新问题,探索干预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方法途径。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表现及其形成因素

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是指大学生群体成员参与网络行为过程中,原有的某种倾向性经过网络发酵后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网络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如在大学网络论坛网站,经常会看到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相关评论,一开始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的总体价值导向是好的,大家也基本赞同,认为该社会热点应该广泛传播,宣传正能量。突然在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大学生从反方面提出了一个观点,并找出来该社会热点中人物行为的某些瑕疵,并进行可以放大,甚至误导了部分大学生网民,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讨论,在网络上支持后者,最后甚至形成了主导舆论的网络观点,这种现象实质上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负面表现。该类现象导致正面主流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传播,不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贯彻。对这种负面现象必须加强引导,要找出足够的证据和可以说服大学生网民的理由,击败错误的网络言论和观点,使大学生的主体回归到正确的方面来,形成积极正确的网络群体极化行为。

在对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进行调查的工作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与了解背景信息的客观程度有关。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过程中,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特定时期内出现的对某一事件的网络群体极化行为,往往与大学生自身对事件本身背景信息的客观程度了解多少有着直接关系。如在河北大学飙车案这一事件中,研究发现,在论坛上紧紧评事件表象发表观点就能引起共鸣获得支持的人只有20%不到,而在表露观点的同时配以 “真相”、“证据”往往能获得超过50%以上的支持度,这就引起了网络上群体极化行为。

(二)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与大学生的年龄、性别、阅历有密切关系。大学生群体从从年龄上来看,大多在17-25岁之间,年轻活泼,在网络空间,遇到热点、焦点问题,往往直率地表露自己的意见,这反映了大学生有很强的民主意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这实质上好事情,如果加以引导,就会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真正成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由于长处校园象牙塔里面,社会经验往往不足,在不明真相的条件下,容易受到各种观点的影响,一旦受到不怀好意的人蛊惑,很容易诱发不理性的一面,就会导致群体极化中的负面现象出现。因此,作为高校管理者来说,必须关注这一现象,必须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展示事件的真相,树立权威意识。

(三)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与网络自身特点有关。网络自身有着虚拟、直接、迅捷、互动、难控等特点,使得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行为中,不象现实生活那样小心翼翼,很多大学生乐于上网,积极参与网络交际了,愿意在网络上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愿意在网络上直率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必进行任何掩饰,也不用担心现实当中该种观点是不是会受到周边人群的孤立,或者会否诱发人际交往中的矛盾。在网络上,正确的观点引起共鸣甚至会让其获得更多网络盛誉,从而得到自我价值的提升。错误的观点只要言语不过激,也不会给发帖人带来太多的麻烦,所以基于上述原因,大学生很愿意参与到网络行为中,这实际上是大学生网络群体极化行为产生的客观条件之一。

(四)大学生网民群体极化行为产生中的舆论管理因素。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急速增加,但很多高校的教育管理却没有与时俱进,尤其是很多高校对校园网络管理不够,缺少。在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上,多数停留在事后管理,缺乏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机制,缺乏网络舆论管理的综合领导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分析研判机制、监测机制、分级预警机制、疏导机制、危机处理机制。加之高校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强,没有约束性,这很容易引起网络矛盾和冲突。一些大学生网民,很有可能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带有错误倾向性或者偏激的言论,一旦被大家认同,并引起共鸣,那么就会很快传播开,形成主导意见,从而产生一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对于这些现象,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做好网络舆论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高校对网络舆论的领导工作,建立干预大学生群体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方法途径

(一)增强高校管理网络舆论的使命感紧迫感,积极推进网上理论武装和建设工作。高校网络舆论工作事关师生的健康发展,事关学校、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在党中央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高校管理网络舆论工作围绕学校发展大局,扎实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还应当清醒地看到,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极其复杂,高校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与网络发展形势、党的要求和师生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高校必须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的原则,切实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提高复杂形势下引导舆论的本领,利用校园各种网络载体,宣传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着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和基本内容,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广大师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并转化为校园群体意识。按照党的十报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在大学生网民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网络共识。通过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理论工程建设,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促使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发帖,推进校园网络文明,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确保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二)提高高校对网络舆论问题的洞察能力、预测能力、调查分析能力,积极掌握对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传播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洞察力,加强舆论舆情监控。一方面,高校必须组建专门的网络舆论管理队伍,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动态管理。网络舆论管理队伍组成人员可以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校园网络中心管理人员、大学生中的党员骨干组成,学校党委宣传部门要联合相关机构部门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掌握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对校园网络舆论传播领域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能够保持足够的警惕,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可以做出干预控制和引导。另一方面,还要制定相关的网络管理制度,并在学校网站,网络舆论管理队伍专门人员按照学校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BBS论坛、校园博客等重点板块的监督,阻止恶意、反动帖子上传,并对过激言论及时预警,责令改正。再就是,学校要联合相关技术部门开发相关的技术,对校园网络运行实时24小时动态监控,及时过滤筛查校园网络信息,发现问题新闻、帖子,及时跟踪、屏蔽,把引发网络舆论舆情爆发的源头遏制在萌芽状态。

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问题的调查分析能力,认清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增强责任意识。高校一旦有突发舆情出现,必须保持沉着冷静,及时调查舆情爆发的原因,分析舆情传播的影响,研究应对的策略。对于校园突发性事件,要查明真相,迅速做出处理,并及时进行网络反馈,避免网络以讹传讹的言论左右视听,阻塞校园网络舆论。提高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科学预测能力,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高校必须把握大学生网民的思想动态及对思想政治教育、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入研究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发生特点、传播趋势、发展规律,准确预测网络舆论的热点和波及范围,及早拟定方案,做到早预防、早控制、早干预,始终保持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掌握对校园网络舆论领导的主动权。

(三)必须充分发挥党委宣传部和基层党组织、学生社团的地位和作用,强化网络宣传工作。党委宣传部是校园网络舆论的主要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是把握校园网络舆论的直接负责部门。高校党委宣传部必须切实承担起对校园网络舆论的引领和管理工作,努力改进、创新校园新闻网络宣传工作,强化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主流阵地作用。在对校园网站、网络论坛等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内容、更新网络文化传播的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导校园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力推动校园网络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服务。加快实施校园网络文化精品工程,鼓励并资助大学师生在线创作一批格调高雅、内容健康、特色鲜明、形式新颖、师生喜爱的优秀文艺作品。对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效果,要定期进行专家评估考核,客观评估校园网络文化传播的功效,评选优秀新闻宣传工作集体和个人,以增进校园网络宣传效果。

基层党组织直接从事大学生管理,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联系紧密。借助基层党组织的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将会起到事倍功效的作用。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重视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发挥基层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团员的作用,及时了解本单位学生的校园网络行为的状况,实时进行管理。同时,高校基层党组织可以创新网络党员管理模式,创立校园网络党支部,党员e动之家,及时宣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党内重大事项、基层党组织重要活动事项,开辟党员网上学习栏目、党员在线交流栏目、党员精神宣传栏目,丰富党务管理内容,吸引学生党员、党员发展对象、学生积极分子参与其中,积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党和国家的有关理论在校园网络的广泛传播。

学生社团是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直接参与校园管理的组织,是校园网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保持和加强校园网络舆论工作,必须依托党团组织进行,通过引导大学生社团组织参与学校网络管理,巩固网络舆论传播的辅助阵地。鼓励学生社团组织深入校园实际、深入校园网络、深入学生生活,利用校园网络载体开展社团实践服务工作。利用校园网络空间,开展在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开展网络文艺汇演活动、校园文化网谈交流、在线举办网络文化节、在线举办网络科技周等社团网络文化活动,通过一系列社团网络文化实践,充分发挥校园先进网络文化的教育娱乐功能,促进和带动校园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繁荣和发展先进校园网络文化,构建网络舆论传播的良好载体。高校必须牢牢占领网络文化阵地,开发利用校园网络空间,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真正入心、入脑,时刻把握意识形态斗争的无形环境,认识到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积极地筑起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自觉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具体工作上,可以利用校园网页网站、校园BBS、博客、贴吧、手机网络平台,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国民素质教育。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化“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奉献社会”的20字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自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加大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创建文明校园的浓厚网络舆论氛围。合理利用校园网络空间,评选宣传校园先进典型,在全校形成弘扬正气、学习榜样的良好环境。同时,高校必须严格管理校园网络论坛违规行为,净化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党的十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高校必须积极贯彻,积极培育“文明使用互联网;自觉抵制黄、赌、毒等不良诱惑”的优良氛围,促进校园网络健康发展,增强先进网络文化的影响力。

总之,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网络舆论领域新的挑战,高校必须探索网络舆论发展规律,创新网络舆论管理体制,始终保持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