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市场分析范例6篇

经济市场分析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信用;信用制度;市场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0文献标识码:A

没有信用,就没有秩序,市场经济就不能健康发展。信用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同时,信用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并且作用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因而它是一种经济关系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地位较为凸显。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要求经济行为诚实守信。信用不但是一个思维观念,而且可以形成制度,进而规制经济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深刻洞察了这一点,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信用凸显经济关系

在中国,一般认为信用是一种道德准则,为人们所重视。而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它更凸显经济关系,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都与之相伴而生。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存在且密不可分。它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商品经济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信用作为本质的,发达的生产关系,也只有在以资本或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流通中才会历史的出现。”在早期资本主义社会中,商业信用是从劳动力买卖开始的。自从劳动力成为商品,也就涌现出大量的雇佣关系,而雇用劳动力也是一个经济信用关系,这个关系发生作用是通过流通领域体现的。资本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是在劳动力发生作用一段时间后才兑现的,这里的“兑现”与时间差就体现出了信用关系。马克思也看重这一关系的生产,这也同于他在论述商品交换一样:“动机和决定的目的是把G转化G+G”,商品的交换中要履行契约,要守信,这样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否则,一旦信用环节破裂,只能两败俱伤。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命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作为外在的强制规律对每个资本家起作用。”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虽然是唯利是图,甚至是尔虞我诈,但要想在市场中生存,都要遵循起码的所谓“规律”,这“规律”就包含有信用理念。也可以看出,不守信用者必定失去商机,受到惩罚,甚至破产。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流通领域,货币充当支付手段这一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相互之间的信用经济关系的思维内化。马克思指出:“主要流通费用之一是具有价值的货币本身。通过信用,货币以三种方式得到节约。……由于信用,流通或商品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进而资本形态的各个阶段加快了,整个再生产过程因而也加快了。另一方面信用又使买和卖的行为可以互相分离较长的时间,因而成为投机的基础。”由于支付的分离成为可能,因而在交换中不必要具备大量的现金,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某种意义上总是相当落后的交换方式了。而且这种交换会造成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浪费,而靠信用支撑的交换方式可以给双方方便快捷。尤其是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更凸显了信用经济关系的地位。马克思指出的“另一方面”也给经营者敲响了警钟,即防止失信者投机行为的发生,这也是信用经济关系有待解决的一面。要维护信用的良好作用,就需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在其中的角色也十分重要。社会主义条件下,信用有更好的构建环境,更易于发挥信用制度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与资本主义市场没什么区别。因此,信用作为经济关系的地位也相当突出。在商品流通中,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公私、公公、私私之间,信用在其中的角色相当突出。各交换主体都认识一种信用理念,即信用使互相长久受益。信用的受益,这个“益”,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经济利益,没有经济利益,市场主体是不会感兴趣的。所以,信用作为经济关系是相当明显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引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其中一处是引用了英国经济学家的托马斯・图克的一段话:“信用,在它的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式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后一定要偿还。”马克思对他们观点的正面引述,在一定意义上,表明了马克思的认可态度。社会主义信用制度也离不开这种“一般形式”,(当然它还有更为特殊的形式)这里只想说明信用体现的经济关系。从个别的市场主体看,如个人与银行机构,这种信用关系就相当明显,这种经济关系的运行,有其特定的程序与替代物,如马克思所说的“贷放(这里我们只考察真正的商业信用)是通过汇票的贴现――使汇票在到期以前转化成货币――来进行的,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贷款,即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直接贷款,以有息证券、国家证券各种股票,作抵押的贷款,特别是以提单、栈单及其他各种证明商品所有权的单据作抵押的贷款来引进的,是通过存款透支等等来进行的。”货币的“虚拟化”成为“信用货币”――汇票。这也是以经济关系生息攸关的。因此,马克思说,“真正的信用货币不是以货币流通(不管是金属货币还是国家纸币)为基础,而是以汇票流通为基础。”因为在商品交换的这个阶段上,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很大一部分正如马克思所分析的那样,以汇票作为流通中的“基础”。而且还不仅在单一这种汇票上,还有更多信息化的内容。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信用的经济关系也得到充分体现。

二、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性

对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理论界是相当熟悉的,其中马克思关于“信用制度”的精辟论述在当前却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因为“信用”在道德准则范畴所发挥作用对人们影响相当大,而今,信用在经济领域的重要角色不容人们忽视。因此,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又遭遇到“信用”和“诚信”的新问题的今天,有必要认清它的重要特性。

1、信用制度在经济中的广域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一个涉面相当大的范围,而信用制度镶嵌于它的每个角落,不管从时间还是从空间看,自从有了阶级社会,它无时不作用于人类社会生活。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更显著了。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和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中,要使此方式正常运转下去,“自然基础”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一职能使商品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在商品流通中而形成,而商品流通是一个庞杂的社会系统,“扩大”、“普遍化”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中,信用制度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大、普遍化。只要有商品流通,就存在信用制度起作用的“温床”。

2、信用制度在经济领域中的特定性。这里我们研究的它的特定性,是相对于广域性而言的,是指定在特殊方面的作用显出更重要、更明显。比如,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等。其实马克思也对信用制度的特定性作用作过述说的,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打算详细分析信用制度和它为自己所创造的工具(信用货币等等)。我们在这里只着重指出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所必要的少数几点。因此,在这里,我只研究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这种信用的发展和公共信用的发展之间的联系,不属于我们考察的范围。”这正如说明信用不仅有“公共”的地方,而且更有它特定的角度。银行信用是个特定角度,在这个角度中,信用制度就显得更重要了。客户把钱存入银行,完全是一种相信,这种“相信”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中的相信。在存储手续完成后,留在客户手中的是一种数据凭据,银行信用就从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也认为:“资本家随着货币的积累,把货币作为有息的活期存款存入银行,这就是属于信用范围的问题。”

马克思在论述股份制的理论中,也体现了信用制度特定性的视角。马克思说:“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同样,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国家规模逐渐扩大合作企业的手段。”又说:“把股份制度――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它越是扩大,越是侵入新的生产部门,它就越会消灭私人产业――撇开不说,信用为单个资本家或被当作资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别人的资本,别人的财产,从而侵犯别人的劳动权利。对社会资本而不是对自己资本的支配权,使他取得了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因此,一个人实际拥有的或公众认为他拥有的资本本身,只是成为信用这个上层建筑的基础”。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股份公司”中的业主所拥有的各种权利,实际也是在信用制度这个特定的视角中的一种应用。马克思还在分析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关于股份制的著名评述中指出:“它是在资本主义体系本身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的私人产业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因而是一个自行扬弃的矛盾,这个矛盾首先表现为通向一种新的生产形式的单纯过渡点”。对股份制的内在框架在这里不需过多的考察,只指出一点,“私人产业的扬弃”其实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扬弃”,各私人业主把自己“闲散”资金投入合伙经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风险是次要考虑的事情。因此,他蒙发这个目的的因素是信任这个“项目”,信任经营者的能力,致使他不怕风险。因此,特定的经营境况产生特定的信用制度的取向。

三、加强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国际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有异曲同工之处。就其在市场的角色中,虽然制度是“异曲”的,其信用是“同工”的。因而,这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是没有国界的。因为经济的全球化、交往的普遍化致使信用拉动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没建立在信用制度之上的国际化经济经营国,在世界经济大潮中是难以立足的。

1、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有助于认清商品经济发展的本质。早在19世纪,恩格斯在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年法文序言中就对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信用”作出深刻分析,他认为:“现代政治经济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白费时间和辛劳”。恩格斯在当时纷繁的经济现象中清醒地认识到:“哄骗和欺诈手段”在市场大潮中是难以生存的。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讲信用,是讲求经济关系中的信用,而绝非是简单的“伦理的狂热”,即不是简单的商业道德问题。因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商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制度,信用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危机。而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起步时期,很有必要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2、信用能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从市场主体方面看,各主体要积极地适应市场,并在其中取得一定的地位,信用是它的内在底气。各主体之间建立的经济关系,虽是一种契约关系,但要想维护契约的生效,而让双方顺利受益,其中没有双方的信用是不可能的。否则,双方都不能受益。从流通领域方面看,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金周转,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从政府职能上看,信用可以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宏观调控更有力化、简便化。以上不难看出,信用的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因而我国信用制度在市场经济运作中,应呈现出其基本的效果。

3、当前我国还存在缺乏信用的诸多方面。我国正处在新经济体制转型期,很多人一下不能适应,对突如其来的经济“洪流”很容易被淹没,不是就是违约欺诈;不是刁蛮钻营就是以假充真。种种迹象表明,忽视信用制度之风犹存,并已严重影响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且出现经济现象倒退的方式,如现金交易。因此,如果再不采取适当措施整治信用危机,则其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综合治理信用问题已刻不容缓。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成熟,给我国企业带了很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机遇在于企业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而挑战则是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经济管理模式,来优化和整合企业的内部资源,使得企业能够把握好发展机遇,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对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保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1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1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加大了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是对企业的眼前利益看的比较重,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缺乏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不完善[1]。而且,由于大部分企业长期采用的都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对于经济管理制度的制定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很多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都不具备实际的管理意义,没有时效性。而且,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企业的很多管理制度都得不到贯彻和落实,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有效的约束条例,工作缺乏积极性,工作态度不端正,使得管理制度难以发挥其效用。

1.2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在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只注重计划和生产,看中经营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企业的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管理理念落后,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基本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管理模式,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容易给企业管理者带来市场情况的误导,是企业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市场判断,从而造成企业经济利益的损失。

1.3人力资源配置存在问题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一部分,它能够使企业保持企业的科学管理,让企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优秀的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证,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2]。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人才招聘不合理,对于企业员工的岗位分配没有按照员工的职能来划分,员工的工作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等现象,在员工之间容易产生利益纠纷,使得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不能正常的开展。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改进对策

2.1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从而保证企业能够稳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并且能够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相关的制度条例进行修改和完善[3]。在企业的各项工作中,企业管理者都要严格按照企业经济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制度,对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支出,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保证企业的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经济管理水平,使得企业能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2管理理念的创新

为了企业能够更好的实现经济管理,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彻底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创立新的管理理念,创新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3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必须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企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在现有的工作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完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教育工作,将企业文化等渗透到企业员工的思想中去,从而提升企业的凝聚力,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降低企业员工的流动性,以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得企业能够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转变企业管理的理念,建立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夏侯健丹 单位: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徐晨香.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238-239.

[2]朱强开.浅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J].新经济,2016(18):102.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3

关键词:柠檬市场;金融市场;优化设计

阿克洛夫、麦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为对“信息不对称市场分析”的贡献,共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阿克洛夫将“柠檬市场”(the "lemons "market )的概念引入信息经济学研究,(“柠檬”一词在美国俚语中表示“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主要用来描述当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比买方拥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从而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阿克洛夫以旧车市场为例进行了分析。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市场化的的初级阶段,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伴随着竞争的无序,以及有效监管手段的缺乏,在一般性的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均存在大量的“柠檬市场”的例子,现分类予以分析。

一、证券市场的“柠檬市场”问题

我国证券市场是典型的“柠檬市场”,在股市的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是如此。

1.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我国证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均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

在证券发行市场,由于上市公司及券商比中小股民更了解股票的真正质地,在监管不力、信息披露不够公开的前提下,大量业绩不佳的公司就会包装上市,并挤占了优质公司上市的空间,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整体质量的下降。股市由大量劣质上市公司占据。

在证券流通市场(交易市场),则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政府政策管制的信息不对称和上市公司质量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的政策缺乏连续性,上市公司的质量不可琢磨,这种事前的不对称信息导致市场参与者的逆向选择,而逆向选择博弈的结果就是市场失灵,投资者“用脚投票”,退出市场,这也是导致近期股市形成持续2007—2008年近一年时间下跌的主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持续下去,市场面临彻底萎缩甚至完全消失的风险。目前政府管理层强调的重塑投资者信心,实质就是实现证券市场信息对称,才能创造价值。因为证券市场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信息市场,信息创造价值,信息不对称是难以创造价值的。

2.解决“柠檬市场”问题的最优化设计

为解决证券市场“柠檬市场”的问题,应实现证券市场的最优化改进,即实现帕累托最优,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实现多赢。即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包括其大股东)以其认为合理的、且市场认为合理的价格获得资金,并为此提供市场认为合理的回报;大小投资者承担其认为合理的风险,并取得相应的收益回报;中介机构取得其减少市场“摩擦”,提高市场效率而应获得收益;监管机构和政府取得维持市场秩序的收益。

(1)发行市场的最优化设计

发行市场最优化设计的核心是发行市场应构筑一个有效的市场基础——有一定真实价值的上市公司。这是实现市场稳定均衡的基础。其核心是改善监管思路,完善发行审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以建立真正的上市公司,构筑有效的市场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是为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简言之,就是为国有企业寻找不花成本的融资渠道,减少银行的压力。国有企业由于治理结构的缺陷、所有者缺位、权利寻租等积弊,国有企业经营者也没有动力和压力经营好企业,客观上形成股市成为国有企业圈钱的工具。这样,股市无法形成良性的资金循环的通路,大量资金流入上市公司,然后被“蒸发”掉,无法形成产出投资回报于股民。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柠檬市场”——在经历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市场上充斥的都是劣质公司,上市公司真实的投资价值严重贬值,真正的好公司被挡在了市场之外。这样的股市基础无疑是相当危险的,也是我国股市是投机性市场的根本原因,因为投资者无法通过长期持有上市公司股票获得稳定的投资收益,只有通过低买高卖获得价差收益。

①监管层从根本上转变思路,真正作到企业上市与否应由公司的质素决定,与企业的性质无关;

②其次,应完善对中介结构的监察力度,会计所、律师、券商应加强资格审查和业务检查,对于虚假上市者不仅上市公司要严处,中介机构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③最后要加强对已上市公司的定期检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稳健经营和合法经营,为投资者创造最大的股东回报。

(2)流通市场的最优化设计

流通市场最优化设计的核心是:流通市场应通过交易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在上市公司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基础上,市场参与各方,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通过交易实现市场帕累托最优,达到“多赢”,即市场的稳定均衡。

①解决股权分置问题。目前国内股市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等问题是股市发展最大阻碍,并严重影响投资积极性及导致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对流通市场的侵害。

②监管层建立流通市场上上市公司的正常信息披露秩序和法律约束,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投资者决策的有效性。比如管理层应明确上市公司对重大收购重组行为的信息披露规则,以及其他对股价波动有重大影响的公司信息,以保持投资者及时获得充分信息。

③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目前我国的证券流通市场已从机构和散户博弈的阶段逐步过渡到机构投资者博弈的阶段,2006年以来这一趋势非常明显,这标志着我国股市已逐渐进入成熟阶段,因为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市场形成均衡价格后,个股和大盘股指的市场波动幅度较小;而且机构投资者主导的投资理念一般是价值主导型,更侧重于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挖掘,而不仅仅是以前看重炒作题材的所谓“资金推动型”理念,价值投资的理念无疑有利于形成市场多赢的局面,客观上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良性经营,因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时,良好投资回报的上市公司才能获得机构投资者的认购。

④管理层应降低有关税费。比如针对流通市场的印花税无疑是偏高的,而且投资者买卖实行的是双向征税,国外通行的是对投资者获利征收资本利得税,即赚钱收税,亏钱不收税,我国是盈亏“通杀”,这明显也是不合理的(而且我国股市的情况是投资者赢少亏多,据统计2008年,至少90%的投资者亏钱),压抑了投资者投资的积极性,应逐步改变,首先降低佣金(目前已实行),其次逐步过度到征收单向的资本利得税。管理层应通过大力发展证券市场,“把蛋糕做大”的方法获得监管收益,而不是“河泽而渔”。

二、银行系统的“柠檬市场”问题

金融市场中,除证券市场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外,银行系统也存在“柠檬市场”的问题。简单予以阐述。

银行系统的核心是银行、企业、储户。企业从银行贷款发展项目,项目有好有坏,好项目占总项目比例总体上应处于多数才能确保银行稳健经营。如果市场总体上坏项目太多,而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则银行并不知道项目的好与坏,银行系统风险很大。

银行体系形成“柠檬市场”是相当危险的,比如1998年的金融危机。韩国、日本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这是因为这些国家当时的产业政策实际上是鼓励发展技术成熟的产业,换句话说,项目大多是好项目,好银行还会留在银行体系(同业拆借市场)中,拆借市场还能工作。但到了19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其产业政策发生了变化,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坏项目大量增加。这时好银行会发现,离开银行系统,和其留在市场中的利率损失比起来可能就微不足道;这时,好的银行就会离开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只剩下最糟糕的银行。因此一个银行出问题,就可能通过这个市场波及其他银行,金融风险便会通过“柠檬市场”相互传染,进而爆发金融危机。

在我国,由于银行系统的贷款对象主要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点项目,而一旦银行决定继续放贷后,以后即使发现项目是坏的,银行也将不得不继续贷款,政府行为也导致项目容易继续得到支持,而且也没有激励机制使得企业如实报告,坏项目也将会一直继续下去。由于市场中坏项目的普遍存在,银行的好与坏也没有信号表现出来,逐渐银行体系就成为“柠檬市场”,即充斥坏的银行的市场。

事实上,由于金融封闭,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国的银行体系基本就是“柠檬市场”,按国外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和衡量指标,已没有“好银行”存在了。只是由于硬性的行政监控和金融壁垒,没有形成金融危机。但已相当危险。政府的解决方案是剥离不良资产(动辄打包几十、几百亿资产拍卖),注资(发国债)、还有企业上市。当然一些新兴的股份制银行的质素相对好些,如招行、民生银行等。

三、过度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过度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容易形成“柠檬市场”。这里要分两种情况讨论。

1.非垄断型的产品市场

对于非垄断型的产品市场,如果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容易形成“柠檬市场”。这种市场主要是零配件的生产销售,处于产业价值链的辅助环节,属于“利基”市场。由于市场中没有大型的垄断企业,没有领导型企业,企业的市场份额普遍不高,市场竞争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企业。

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主要处于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的市场,生产特定的产品。小企业尽管资本投入不大,但退出障碍也较高,因为固定资产的专用性程度较高,一旦出现全行业衰退或企业亏损,经营者也很难使设备转用或转卖,所以企业主往往只将经营维持下去,或者同时偷工减料极力降低成本,特别是在过度竞争条件下,产品售价压的很低,小企业主往往采用牺牲产品质量,以维持企业生存,结果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不断退化,形成“柠檬市场”。

2.垄断竞争型的产品市场

垄断竞争型的产品市场,市场通常由几家占有较大市场分额的企业把持。如彩电行业、通讯设备制造行业等。这里分为两种情况。

(1)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市场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垄断竞争产品市场,容易形成“柠檬市场”。如彩电行业,vcd行业,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我国几家大型彩电企业长虹、康佳、tcl、创维主要是靠规模取胜,而不是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我国彩电企业并未掌握,主要依靠高额成本从国外进口。因此产品普遍同质化。这种情况下,市场竞争的关键在于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关键就是成本。因此,当市场的需求容量有限时,过度竞争条件下,供大于求,市场买方的要价很可能低于市场卖方的平均成本价,卖方为维持生存,要末亏损,要末只能以牺牲成本,即产品质量为代价,形成“柠檬市场”。前些年,彩电业曾出现严重的价格竞争,导致企业普遍亏损和产品质量下降。

不过,目前来看,我国彩电行业几家巨头也非常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国家也把发展“数字化信息家电”列为五年计划发展的重点,长虹、海信等公司也开发出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2)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市场

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垄断竞争产品市场,不容易形成“柠檬市场”。比如国内的通讯设备制造业。与彩电业相反,我国通讯设备制造业没有形成“柠檬市场”。我国通讯制造业很明显属于垄断竞争型产品市场,国外的厂商有ibm、hp、cisco,国内的有号称“巨大中华”四家企业(华为、中兴通讯、大唐电信、巨龙集团)等有限的几家,由于该行业进入壁垒较高,竞争厂商普遍具有核心技术,在各自的细分市场,具备专有技术和固定的客户群,其他厂商难以超越,因此,不需要打价格战,也就不可能形成“柠檬市场”。

因此,垄断竞争型产品市场能否形成“柠檬市场”的关键在于,市场中的主导企业是否有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所形成核心竞争力是有效防止形成垄断竞争型产品市场形成“柠檬市场”的关键,因为产品的独特性导致竞争的焦点不是价格主导而是技术主导,企业没有必要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去获得市场份额,因为技术优势是一般企业难以模仿的。

参考文献:

[1]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汪丁丁:《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4

可以说实际的企业性的经营,本质上就是对于企业进行资源的有效再利用以及比较合理的分配,主要的服务目标就是实际的生产以及经营把自身企业的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转变,进而使得以经营性为主要目的以及未来得到比较好的发展。

2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随着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频率越来越高,使得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需要跟上内部的现代化的管理性的模式。历史的经验表明: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在现代市场的竞争中,可以说能够应付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很多的新兴产业也在不断崛起。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产业。而这时候的经济增长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型变成集约型,由此可以看出外部的市场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的经营模式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在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转变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经营管理模式,深化自身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构造出比较合适的现代化的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需要慢慢地一步一步来,实际的磨炼中不断地成长,虽然竞争非常的残酷,导致有些企业会失败也有些企业会成功,进而脱颖而出,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会淘汰一些适应力比较差的企业。总的来说,成功的企业并不是全靠运气,除了自身品牌的价值以及产品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自身的模式。有的企业之所以做得成功,肯定有其自身的优势所在。

3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1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可以说现代的小型企业的数量非常多,企业更多的是以利润为主要的目的,并不是非常重视自身的内部管理以及相关的政策以及法规。但是实际上也存在很多的漏洞,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另外,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的政策以及实际的制度并没有进行有效落实,因此缺乏一定的实用性,进而使得企业的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3.2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较多

现代企业的发展,更多的是以利益为主要的目的,所以整体人员的素质却是被忽视的,通常企业的人事变化比较大,具体而言主要差异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在于人员的流动比较的频繁,工作没有办法进行有序的开展,这样时间一长使得工作的开展并不是非常的顺利;第二方面就是企业制定的相关制度并不是非常的人性化,更多的是以企业的利润为主要的目的,企业并没有对于员工进行有效的鼓励,反而降低了员工的积极性。第三方面就是员工的素质比较低,企业对于道德的培养不到位,对于企业的形象受到严重的影响。

3.3企业的组织机构缺乏灵活性

现在企业的整体构架非常的臃肿,机构的组织并不是非常的灵活,显得非常的僵化,因此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只是盲目的追求效益,进而对于自身的组织内部构架缺漏并没有进行完善,使企业在管理中出现很多问题,对于突出的事件并没有比较好的解决机制,进而影响企业自身的发展。

4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的探讨

对于企业来说,如何有效地实现企业经济的管理模式规范化,使每一个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变得更加规范以及科学,一定要从实际的管理模式入手解决,进而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型的工作,文章主要是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提出比较合理的建议以及实际的看法。

4.1企业一定要有一套具有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制度

一个企业想要长期的发展必须制定出一套比较合理的管理制度,对于企业制定的这些制度并不是形式主义,最为关键的是在于执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正常以及比较好的运行,同时也为企业的规范化以及精细化提供比较可靠的保证。在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比方说对于施工的企业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所谓的精细化就是包含项目运行成本的费用,对于实际的项目构建节约型的管理公司,让这种方式成为新常态,比方说在进行具体的施工的过程中,需要推行节能以及环保型的材料,项目的施工必须达到两低一高,简单的就是低投入、低消耗以及高收益。再有就是对于现场的施工质量需要进行严格的把控,对于现场的管理体系采用“三标一体”,就是对于公司员工的精神意识进行有效的提高,在实行精细化的管理时,“从我做起”使得每一个员工需要有主人翁的意识。同时企业内部需要进行积极的创新,对于企业生产以及经营中的难点进行积极地攻关进而系统的解决。

4.2不断优化企业内部人力资源,落实精细化管理工作

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除了自身需要进行严格的规范以及自我约束以外,企业当中假设没有优秀员工的努力,也是很难把企业做大以及做强的,难以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对于现代的企业来说,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花费大力气进行人才方面的培养。对于企业的价值观以及规章的制度进行不断地发展,只有把这两方面都做好才能使得企业在未来的竞争中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境界,对于实际的人才管理,具体的表现如下,首先就是人力资源配置满足企业的实际生产需要,对于企业有很大帮助的人才不惜花重金进行挖掘,对于普通的员工后期加大培训使得成为认可公司价值观以及努力为公司奋斗的人,进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使得企业不断为员工带来收入的同时,更加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能力以及价值,进而得到员工真心的认可。

4.3将企业的组织机构向更加灵活的方向发展

当前的企业组织需要根据实际的市场需求进行满足,企业组织并非一个单体,需要互相的合作。虽然企业的经济价值固然重要,但是要考虑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在企业的经营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利益,还需要强调高效的组织架构。从而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更重要的就是对于企业长期的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5

本文以介绍工商管理、市场经济的相关概念为出发点,从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方面和工商管理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方面,浅要地分析了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特点,着重从工商管理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方面和工商管理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方面,仔细分析了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最后,总结了分析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已完成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关键词:

工商管理;市场经济;企业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快发展,经济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工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运营手段,对于市场经济起调控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自由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下的产品、销售完全由价格决定,不同于计划经济,需要国家的引导。所以,市场经济下,决定产品质量以及销售价格的管理手段尤为重要。正是因为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本文中,从分析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为着重点,我们开展了对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关系的分析,希望为以后的学者在研究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一、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下的特点

1.工商管理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首先,对于我国而言,工商管理是非功利性的,它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是价格。产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样产品价格也决定了消费等级与范围。在这样自由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公司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他们会相应采取一些策略增加自己的利益,这种情况下的产品市场价格完全由企业决定,但在这个过程中,工商管理起到了监督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监督价格的工商管理才是真正的推动力。

2.工商管理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市场经济在企业资源配置的作用下,会呈现不同的体系,为了加强自身的经济体制且不影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经济体制需要不断改革,向我国工商管理所要求的标准逐步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寻找一种维护市场利益的工商管理制度。近几年,我国了工商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工商管理的有关部门从目前市场经济的实际现状出发,制定有效的政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规划,在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协助企业发展,保证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下,发展稳定、长久。

二、市场经济下工商管理的作用效果

1.工商管理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工商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工商管理对市场监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工商管理部门在执行权力时,主要通过维护市场秩序、监管商标注册等方式,有工商管理的参与,可以避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为市场经济的完善,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平台;不仅如此,工商管理的存在为企业家的投资提供了保障,避免投资者陷入骗局;工商管理部门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规范,企业在开拓项目、发展经济的时候,需要经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许可,层层审批;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也会积极倡导和宣传良好的市场经济体制,让消费者了解到工商管理部门在群众消费过程中的监督、完善经济体制的责任,让群众放心消费;我国法律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同时积极倡导消费者监督,向有关部门检举商家的不合法行为,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2.工商管理为市场经济的稳定提供了保障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很迅速,但同时具有不稳定性,怎样才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了各地经济学者研究的新课题,但实际究其根源,只要协调好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就能为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自由的经济体制,它的生产、销售及价格均是不受限制的。所以,很容易出现违法、造假的行为,这就需要有法律效力对其进行制约。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担当很多种角色,这就要求相关工商管理部门统筹全局,从市场经济的实况出发,了解目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分析市场经济结构,对市场上违法、不规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始终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保障经济制度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这个词汇在我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与此同时,工商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运营手段,对市场经济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而市场经济有无时无刻不将信息反馈回来,作用在工商管理上,二者相辅相成。仔细分析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把握工商管理的正确走向,还可以使我国的市场经济能够在资源充分,管理制度合理化的空间发展,更为研究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互关系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在二者相互制约下的正确走向。

作者:路宜昌 单位: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下半月),2015(11).

经济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市场经济 经济管理 模式

一、引言

企业经济管理就是企业为实现经济目标,实现经济资源价值的管理。具体表现为企业的经济管理者对其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的经济活动进行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智慧、协调以及控制。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强调以生产指标为中心,企业的经济管理围绕实现生产任务,完成指标展开,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这种在计划体制下产生的以促进生产为中心的固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越来越缺乏生机与活力,必须将企业的经济管理牢牢与市场结合起来,加快从生产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向市场型的更具前瞻性和活力新模式的过度。

二、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一)经济管理观念陈旧

我国目前大部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活动全都指向生产能力的提高。过分强调生产环节使得企业经济活动中的其他环节缺乏必要的投入,陷入发展停滞的状态。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财务风险不断提高,企业从获取资源到出售产品无不处在激烈的竞争下,如果还一味地埋头生产,企业很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产品积压等严重的危机。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经济管理部门或团队,在进行经济管理时依赖于各部门的兼职性活动,或临时抽调组成经济管理小组,开展临时性的经济管理活动。这种经济管理队伍缺乏必要的专业性,在开展具体的经济管理活动时难以编制合理的计划,进行协调的组织,体现高明的管理智慧,也难以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因而管理效率低下,甚至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

此外,目前我国还有很多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建立内控制度的企业也往往不能照章办事,在进行内部审计和监督时,存在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的不良现象。这大大降低了经济管理者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控制力,使企业的经济活动混乱而无章法,甚至处于无监管的真空状态,容易使企业遭受损失。

(三)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组织结构僵化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不能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提供应有的助力。首先表现为对人才结构的以及组管理体系的构建不合理。企业在考虑吸收人才时,过分强调招收能直接提高生产能力技术人才而忽视了经营管理人才的招收和录用。在企业内部,往往能成为高层管理者的都是技术出身,而专门的企业经济管理人才难有用武之地。此外,企业在划分组织管理权限时并没有将经济管理权的各项职能细分,并没有赋予专门部门专门的权力。这导致了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在宏观上对经济管理活动实行把控,在具体地开展经济管理活动时,各部门也职责不明,难以协调有效地开展经济管理活动。

其次表现为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较低。很多企业缺乏经济管理人才的晋升通道,经营管理人才工作积极性较低,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另外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就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这使得部分员工目无章法,肆无忌惮。

三、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策略

(一)革新经济管理观念

企业首先必须重视经济管理。应该仔细研究经济法律法规与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要把这种重视的态度,自上而下地传达到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处,应该制定符合这些经管法规及政策文件精神的经济管理模式,同时还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宗旨。由于市场是多变的,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也应该具有动态可调整性,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发展完善。要持续改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落到实处,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进行定期的评估,也要保持与其他各层级管理人员及员工关于该经济管理模式的有效沟通,并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

另外,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应该适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分析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中编制具体的目标以及抓住机遇的措施;面对市场竞争中的诸多挑战及潜在的危机,企业也应该经济管理模式中制订合理的面对竞争、规避风险的内容。

(二)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企业应该设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首先应该设立专业化的部门或团队,明确他们的职责,授予他们足够的权限。要努力提高这个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确保该机构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协调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工作,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能够找出漏洞,并能监督、责令其他职能部门及时整改,保证企业安全、高效地运转。

制度能够体现企业生产经营各环节的观念、方针和策略。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能够保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提出各项举措落实到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活动中还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作为先导。应该首先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的内部监督、审计应该表现出常态化、规范化的特点,确保公司各部门严格照章办事,贯彻执行公司进行经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内部审计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而是应该真抓实干,要真的能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也要保证能及时、有效地敦促相关部门进行改正。某大型国有建筑业集团在内部审计方面就很有成效。该集团设立了专门的审计部,对旗下各分公司及重点建筑工程项目部进行定期的审查,同时还采取不定期突击检查及抽查等方式,重点排查各单位经济活动中的漏洞与隐患,并将检查结果与绩效考评联系起来,直接与奖金挂钩。审计的材料分门别类地归档,保存原始记录,以备查用。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组织结构

人力资源是企业才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源,丰厚的人才储备能让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很大的优势,而完善的人才结构能让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流畅而高效。企业首先应该制订合理的人才战略。企业的生产经营不光需要生产方面的技术人才,也需要经营、管理人才。因此,企业应该完善自己的人才结构,在招收录用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同时,着眼于现有的经营管理人才资源,大力开展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时也应该紧盯市场的变化,了解市场对企业人才突出的新的要求,及时调整培训计划。同时,应该建立奖励与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在经济管理活动中不作为或犯错误的员工施以惩罚,另一方面通过绩效考评等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撒欢你过得双重奖励。企业应该为经营管理人才提供专门的晋升通道,这是激励人才努力工作的最有效的举措。一家建筑业企业就专门设立了三条职业发展通道,技术人才通道、项目管理人才通道、经营管理人才通道,其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视可见一斑,这种模式也很值得很多企业去学习。

除此之外,企业内部管理组织要积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科学、人性化作为管理的原则。优化管理组织队伍。同时,在管理过程中要坚持民主的原则,将员工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合作伙伴,在重要活动中积极鼓励员工参与,并鼓励其对企业的管理模式提出意见与建议。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市场联系的紧密性空前提高。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如果一成不变,那么企业将损失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甚至会被淘汰。所以必须转变经济管理的观念,通过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组织结构等诸多具体可行的措施,努力使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市场经济形势,如此,企业才能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廖铃.浅谈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J].中国商界,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