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例6篇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1

一、初中数学符号语言的种类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这个阶段学习符号语言不仅具有可行性,还能实现学生思维的顺利过渡,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初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符号,包括结合符号、约定符号、性质符号、关系符号、运算符号以及元素符号等类型。元素符号一般有字母和数字符号,并且还能进一步进行细分,字母可以分为表示线条的字母、表示点的字母、表示图形的字母、表示常数的字母以及表示未知数的字母。在初中教材中,通常用来表示约定符号的有(所以)和(因为);表示性质符号的有-(负号)和+(正号),一般是为了体现出数据的性质;表示两个线条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和∥等符号,表示直线的关系是平行还是垂直;表示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通常使用=、>、

二、初中数学符号语言学习与教学策略

(一)从符号的表示入手,培养学生的感觉

初中学生大多数都是刚开始接触这些数学符号,学习上还存在一定困难,心理也难免会有一些排斥。数学老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从符号的表示入手,首先培养学生对符号的“语感”,只有学生找到了一定的感觉,学起来才会得心应手。数学符号形状各异,学生很容易混淆,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数学符号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关系或内容,例如∽表示相似关系,π专指一个数。老师可以先让学生记住这些符号的外形,掌握符号的读音,再学习这些符号对应的意义和概念,最后再进行适量的练习,建立概念意义和符号外形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的印象。除此之外,初中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符号有多种含义,比如这个数学符号,在初中生的知识库里,这个符号就是代表三角形,但是在初中教材,这个符号还代表代数当中根的判别式。学生在接触的时候,认知就会产生冲突,老师要引导学生在突破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去学习新的数学符号,例如,在学习全等三角形的时候会接触新的符号≌,这是一个表示全等的符号,老师可以借助符号∽进行教学,将≌这个符号拆开,引导学生记住这个符号:上面部分∽是表示两个图形的形状相似,下面这个符号=是为了表示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因此,符号≌就是指两个形状相似、面积相同的三角形,即全等三角形,既帮助了学生理解,又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二)合理运用公式符号语言

初中数学有很多数学符号,这些符号的形状各不相同,如果仅仅让学生记忆,可能学生能够快速记住,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忘记。如何加深学生的记忆,让学生将这些形状各异的数学符号内化成自己的知识,数学老师可以借鉴英语老师的词汇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老师可以带领和指导学生对这些数学符号不断进行运用,促使学生在反复应用中记住这些数学符号。例如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立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平方差公式,?@些都是初中数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数学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或者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对这些数学符号的应用能力和准确率。

(三)复杂符号语言简单化处理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2

关键词:方法;指导;课前;课后;课上;定义;定理;概念

步入了初中,数学内容进一步拓宽、知识更一步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要求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发生根本变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从“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方面具体谈谈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课前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1.课前预习的方法

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

一看:先粗略浏览教材,了解新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反复阅读、仔细体会、认真思考,对难以理解的概念作出标记,以便带着问题去听课.

三做:在对预习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要求学生练习包括至少三种不同的题型。

2.明确数学学习要求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一般应从以下方面去理解掌握。

(1)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数学概念是反映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的定义方式有描述性的,有指明外延的.下面归纳出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

①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

②理解定义,掌握特性;

③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

④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

⑤与其它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

(2)数学公式的学习方法

公式具有抽象性,公式中的字母代表一定范围内的无穷多个数.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公式的时候就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①正确书写公式,记住公式中字母间的关系;

②懂得公式的来龙去脉,掌握推导过程;

③用数字验算公式,在公式具体化过程中体会公式中反映的规律;

④将公式进行各种变换,了解其不同的变化形式;

⑤变化公式中的字母所蕴含的内容,达到自如地应用公式。

(3)数学定理的学习方法.

①背诵定理.

②分清定理的条件和结论;

③理解定理的证明过程;

④应用定理证明有关问题;

⑤体会定理与有关定理和概念的内在关系。

二、课上数学学习的方法

课上数学学习主要是“听课”方法的指导.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处理好“看”、“听”、“思”、“记”的关系。

1.“看”就是上课要注意观察,观察教师的板书的过程、内容、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

2.“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1)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2)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

3.“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在思考方法指导时,要多思、勤思,随听随思。

4.“记”是指学生记课堂笔记。学生一般不会合理记笔记,通常是教师黑板上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往往是用“记”代替“听”和“思”。因此在指导学生作笔记时应要求学生:

(1)要结合教材来记,要掌握记录时机;

(2)记要点、记疑问、记易错点、记解题思路和方法、记老师所补充的内容;

(3)记小结、记课后思考题.使学生明确“记”是为“听”和“思”服务的。

三、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课后学习是数学知识应用和深化的关键过程,是学习的继续和深入.重视课后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可以达到知识结构严密化、记忆牢固、思维灵活多样、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易产生新的联想等作用。

1.完成作业的方法

初中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习。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起不到作业的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每天先浏览教材中所要学习的内容及笔记,回顾课堂讲授的知识、方法,同时熟记公式、定理。然后独立完成作业,解题后再反思。有能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地进行一题多解,提高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2.课后复习巩固的方法

(1)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我们都知道,要想学好数学,做一定量的题目是必需的,刚开始要从基础题入手,以课本上的习题为准,反复练习打好基础,再找一些课外的习题,以帮助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能力,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在解题时做到精力高度集中,思维敏捷,能够进入最佳状态,在考试中能运用自如。

(2)细心地挖掘概念和公式

细心一点(由观察特例入手),深入一点(了解它在题目中的常见考点),熟练一点(无论它以什么面目出现,都能够应用自如).

(3)总结相似的类型题目

当学生会总结题目,对所做的题目会分类,知道自己能够解决哪些题型,掌握了哪些常见的解题方法,还有哪些类型题不会做时,学生才真正的掌握了这门学科的窍门,才能真正的做到“任它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

(4)收集典型错误和不会的题目

一旦学生开始收集典型错误题,学生就会发现,原来就是这一个错误反复在出现;过去他们认为自己有很多问题都不懂,现在发现原来就这几个关键点没有解决。那么就要求学生做题就像挖金矿,每一道错题都是一块宝贵的金子,只有挖掘、冶炼,才会有收获。

3.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

教师可以在课上先结合习题给以指导,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逐渐地,学生上完课后能够会反思了,也有了些主动性。

4.加强小结或总结的方法

从初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学会自己总结的方法。在具体指导时可给出复结的途径。要做到:

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

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

三做: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归:归纳出体现所学知识的各种题型及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3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为依据,通过

“公推直选”,进一步扩大学校党组织领导班子的群众基础,提高群众的信任度和认同感,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充分尊重和保障党员的民利,体现党员意志,同时提高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服务意识。

二、组织机构

1.“公推直选”指导小组

组长:

组员:

负责学校“公推直选”工作的指导和组织领导。

2.“公推直选”工作小组

组长:

组员:

负责相关工作的实施,向教育局党委报告情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三、人员设置

华蓥市高兴小学党支部设支部委员3名,其中书记1名。

四、方法步骤

“公推直选”工作按以下六个阶段进行。

1.宣传发动阶段(10月26日-11月1日)

党支部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交学校党员大会讨论通过。通过召开教职工会议和广播、标语宣传等方式,组织教职工学习相关的党内选举条例、宣传“公推直选”的目的意义、程序办法,宣传学校党支部成员的任职条件等,使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实施“公推直选”的重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选好配强学校党支部领导班子。

2.组织推荐阶段(11月1日-11月3日)

被推荐对象的范围为全校符合条件的党员,一般应推荐在职在岗党员。可采取教职工会议或教职工代表会议推荐、群众联名推荐、党员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产生学校党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初提候选人。支部书记和委员推荐人选必须是党组织关系在所在支部的、2年以上党龄的正式党员。以会议无记名推荐的,参加推荐的群众和党员应不少于总人数的60%。推荐结束后,要当场开箱计票。根据推荐得票数,按正式候选人数的120%-150%确定出初提候选人(支部书记的初提候选人不少于3名)。推荐出的人数不足正式候选人的120%的,可采取会议推荐,以无记名方式推荐候选人,补足120%。推荐结果报市教育局党委审查。

3.资格审查阶段(11月3日-11月4日)

市教育局党委对学校党支部上报的初提候选人名单,进行资格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是正式党员、是否有被选举权、是否符合任职条件、本人是否愿意担任学校党支部成员等事项。如有不符合任职条件的或自己不愿意担任学校党支部成员的,可从群众推荐的人选中按得票数顺延上报。

4.公示阶段(11月5日-11月9日)

将资格审查后符合任职条件的初提候选人的基本情况通过校务公开栏、广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广大群众进行公示,公示时间3-5天。公示期间,如有举报,学校党支部和局党委要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公示期满,符合任职条件的即为初提候选人。

5.正式候选人确定阶段(11月10日-11月15日)

学校组织召开党员和教职工会议,由公示期满符合任职条件的初提候选人在党员和教职工会议上进行竞职演讲,然后由全体教职工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对支部书记、委员初提候选人投信任票。参加会议的党员数应超过党员总数的五分之四,教职工代表数至少应过半,方能进行投票。每位参会人员按正式候选人数等额投信任票。监票员从不是初提候选人的参会人员中产生,计票员在工作人员或不是初提候选人的参会人员中指定。

按得票多少确定2名支部书记正式候选人,差额1-2名确定支部委员正式候选人。支部书记、委员正式候选人的得票必须超过到会人数的半数。若超过半数的支部书记初提候选人多于正式候选人数的,按得票多少由高到低确定;若超过半数的支部书记初提候选人少于正式候选人,则对未超过半数的初提候选人再次进行投票,等额补足;若出现得票相等,不能确定正式候选人的,则对得票相等的初提候选人再次进行投票。信任投票落选的支部书记初提候选人直接作为委员候选人,参加选举,产生委员正式候选人。落选的支部书记正式候选人直接作为委员正式候选人,参加委员的正式选举。

6.正式选举阶段(11月10日-11月15日)

全体教职工大会进行信任投票,产生正式候选人后,庚即召开党员大会,按《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差额直接选举支部书记和支部委员。若出现不能确定当选人,按投信任票的办法,重新投票选举。选举结果报市教育局党委审批。审批确认后,选举出的支部书记要与市教育局党委签订任期目标责任书。

五、工作要求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4

[关键词]Excel 办公自动化 应用 技巧

[中图分类号]TP39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32-01

胡振猛(1983-),男,河北衡水人,衡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助理电子工程师。研究方向:电子计算机。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的必备工具之一。用的较多的就是对大量信息的处理,而这些文件总是以Excel文件的形式存储。这对于不熟悉Excel操作技巧的人来说是一个挑战,下面对常用Excel的应用技巧作以介绍,供相关用户参考。

一、自动填充数据

自动填充数据是快速输入数据的有效方法。而Excel具有“自动填充”作用,可以快速地复制原来数据以及输入等差、等比、日期序列预设序列和自定义序列。

(一)用“序列”对话框填充数据

对于步长任意的等差、等比序列以及日期序列,可使用“填充”菜单中的“序列”菜单项,来完成数据的自动填充,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要在第一个单元格中输入初值,选定要填充的单元格区域。2.从菜单中选择“编辑”“填充”“序列”菜单项,打开“序列”对话框。3.在对话框的“序列产生在”中选择“行”或“列”;在“类型”框中选择需要的序列类型;在“步长值”输入框中输入步长值,日期序列要选择日期单位,最后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二)通过拖动填充柄来填充数据

将鼠标指向选定区域右下角单元格的填充柄,当指针变成黑十字光标后,沿着要填充的方向拖动填充柄直到目标单元格,松开鼠标数据就自动填入拖过的区域。

自动填充数据时,初值决定以后的填充项,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初值为字符型数字时,直接拖动生成步长为1的等差序列。原数据复制时应按Ctrl的同时拖动填充。2.初值为字符与数字混合体时,数字作字符型处理,直接拖动字符复制,数字生成步长为1的等差序列。原混合体数据复制,按Ctrl的同时拖动填充。3.初值为汉字、字母、数值型数字时,直接拖动为数据复制填充。4.初值为日期和时间时,直接拖动填充按日或小时生成步长为1的等差序列。5.初值为Excel预设填充序列、自定义序列的一员时,拖动填充按预设填充序列或自定义序列填充即可。

二、输入公式

使用公式可以方便地进行计算、统计和分析。Excel中公式总是以英文的等号“=”打头,等号后面是一个表达式,由常量、单元格引用值、名字、函数、运算符等组成。

单元格中直接输入公式的具体步骤为:单击将要输入公式的单元格;在单元格或编辑栏的输入框中输入等号“=”;输入由数值、单元格地址、函数组成的表达式;按“Enter”键或单击编辑栏上的“√”按钮。如取消,可按“Esc”键或单击编辑栏中的“取消”按钮。

三、函数的使用

输入函数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直接输入函数

先输入一个等号,然后,输入函数本身及参数。常用的函数有两个:1.SUM:对指定的区域中的值进行求和。如:公式“=SUM(B3:C9)”表示对B3至C9的矩形区域内所有单元格中的数据求和。2.AVERAGE:求指定的区域各单元格数据的平均值。如:公式“=AVERAGE(B1:B10,D1:D10)”表示求B1:B10和D1:D10两个区域中所有单元格中数据的平均值。

(二)使用“粘贴函数”

粘贴函数是常用的输入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1.选定要输入函数的单元格。选择插入菜单中的函数菜单项,或单击工具栏中的“粘贴函数”按钮,即出现粘贴函数对话框。2.单击对话框左边函数分类列表框中的函数类别,右边的列表框中就会列出该类别的所有函数,单击其中要使用的函数,单击“确定”按钮,弹出函数选项面板,在Value1、Value2框中输入参数,单击“确定”按钮即可。

(三)使用自动求和

使用工具栏中“自动求和”按钮,可将工作表中选定区域的求和公式自动填写到目标单元格中。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单击存放求和结果的单元格。2.单击工具栏中的“自动求和”按钮∑。3.核对自动生成的求和公式的参数是否正确,然后确认即可。

(四)公式的复制和单元格地址的引用

公式的复制指在一个单元格输入公式后,如相邻的单元格中需进行同一的计算,可利用自动填充功能,来复制公式。操作步骤为:1.将鼠标指针指向已输入公式的单元格填充柄,当指针变成黑十字光标后,沿着要填充的方向拖动填充柄至目标单元格。2.松开鼠标,公式就会自动复制到拖过区域的单元格中,自动计算出结果。

Excel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只要熟悉这些技术要领,多做多练习,人们就会应用得得心应手,增强工作技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5

【关键词】主体性;数学课堂;对接教学;策略

一、问题提出

现在许多数学优秀学生,升入高中不适应,成绩大幅度下降.许多观点认为,根源在于初高中数学教学上的衔接问题.虽然高中一直都很重视衔接教学,但现实效果总是不够理想.因此,更深的原因被忽视了,那就是初中教学出了问题.

教师为了搞好教学都很注重知识衔接,因为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开始,才能有效组织教学.这种向下衔接的内容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反映出来,但高一级学校学习所需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如果不去钻研高一级教材,将无法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获得.

虽然课程标准倡导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现实压力驱使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的甚至在执行中考必考的要求,挤出大量时间用于模拟训练和反复的操练,根本无暇顾及与高一级教学的对接,削弱了为学生的升学而应做的准备.本文对课堂对接教学实践策略提出一点建议.

二、基于学生主体性的对接教学

对接亦称正结合,是指两物体端部的对头接合.航空业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人造轨道飞行体(如宇宙飞船等)在太空相互接合.教学对接是指教师在搞好本学段的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高一学段学习所需的知识、方法、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更有后续竞争力和生命活力.

基于学生主体性对接教学,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和思考.教学中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猎奇心、求知欲,协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维护他们的探究主体、创新思想,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激起他们学好数学的情感,鼓励他们克服艰难的意志,使他们感到亲切、可敬,产生情感融合的愿望.搞好初中与高中教学对接,是一个在初中阶段就应贯穿始终的重要任务.

三、课堂对接教学策略

为了学生后继学习力,教学中初中教师应把握诸教学因素的相关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对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原理和思想方法深入理解、挖掘,探究和感悟,以达到对接高中后续学习所需的主体性、知识性、方法性、情感性等方面的能力需求.

1.主体性对接——唤起学生的主体精神

(1)教育观念上的对接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构成课堂教学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而真正决定数学课程的是我们教师.因此,教育观念上的对接是首要的前提.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了学生后继学习得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初中教师应对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定理、原理深入理解、挖掘.

初高中数学教学对接,是初中数学教师改善课堂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有益的数学活动,培养数学素养和能力,为适应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做必要的准备,是一种综合性、发展性的对接.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责任.我们应遵循教育的规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摒弃功利主义的做法,加强研究和实践,以人的发展为本,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中考上,更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

(2)引导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一种工具、一种语言、一门科学和一种文化,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经过逻辑加工的严谨的演绎系统,形式枯燥,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但从数学的教育形态看,数学却融含着火热的思考和生动的过程.

首先,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如讲概率时,让学生抛硬币、转转盘、摸球;学到相似三角形时,让学生去测量学校建筑物、旗杆的高度;讲到统计量时,让学生去设计调查项目做统计报告;在讲到圆的有关定理时,让学生查找圆中还有哪些重要定理,组织学生交流.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来提升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其次,教师要抓对知识实质理解的教学.数学本质的认识正是通过对一个个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促进的.数学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不断回到概念中去,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要加强概念联系性的教学,从概念的联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2.适切性对接——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

(1)适时类知识拓展

初中概念将来在高中拓展的学习中加以适当点明,这样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印象,到更高阶段的学习时就不觉得陌生了.如数系扩充,对数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讲到无理数时,数系扩充到了实数集,这时不失时机,问一下:今后还会出现新的数吗?有虚数,扩充到复数,还有吗?实数表示在数轴上的点,是一维数,复数表示平面的点,二维数,还有三维数、四维数……n维数,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介绍,能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良好心向和情感.虽然这不是课标要求的,但对学生思维发展是有好处的.另外,也是对高中知识的适时有效对接.

(2)探究性素材的引申

教师首先是一个思想者,课堂上我们要把握好时机,根据学生当时的学习愿望和热情,把握好数学材料的引申,在深广度上关注学生差异发展.如“多项式乘法公式”教学时,从(a+b)(c+d)=ac+ad+bc+bd一般式通过特殊的代换得到特殊公式: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通过公式特征的分析、与相关知识的联系,待学生通过例题巩固掌握其公式特征后,应该因势利导,能否继续再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必要时可做一定的提示,如对公式中的次推广得到(a+b)n,an-bn,n=3,4,5情况的公式,从实践来看,学生学习的愿望和热情被激发了.这时候,学生表现出一种发现的惊奇和兴趣,有利于知识结构的完整,在学生脑中会产生持续的作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念和憧憬.

3.方法性对接——提升学生的学力发展

(1)数学思想方法渗透与领悟

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它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

数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思维是对人类思维实践的理性总结,也是对思维过程的形式概括,包括概念与判断、辨别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它们既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又是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有效手段.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因此,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任何发展最终都要落实在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上.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数学思想方法予以渗透与培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减轻负担,学会学习.

(2)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它是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数学能力的综合体现.

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对所学材料进行概况和总结,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关键点,采取总体把握和各个分化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课堂上应多让学生讨论合作,充分暴露学生的思想方法,教师要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本质和基本过程,提升到思想方法的层次和高度.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启发和感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高明的教师总是将自己想说的东西掩藏起来,放到最后.

4.情感性对接——获得数学文化的滋养

(1)感受数学精神文化

学好数学相对学好其他学科有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正由此,数学是最能激发兴趣和增强信心的一门学科,数学家的一句“数学好玩”我想就是指数学这方面的特点.数学不应成为学生越学越厌、越学越没信心的“讨厌鬼”,而应成为他们不断追求、完善自我的“好朋友”.

让学生发现、探索、学习到新的知识与方法固然重要,但与此同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如无理数的发现、乘方运算时介绍历史故事,欣赏先哲的探索、求知过程,感知求知历程中的执着、反复与艰辛,能起到一种震撼人心、鼓舞斗志的教育效果,有助于感知数学发展的规律,指导数学的学习,预测数学的未来,从而提高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

(2)体味数学的魅力与美

数学不是冰冷的代名词,而是有血、有肉、有美、有情感的.学习数学是为了享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力量,感受数学的魅力与美,正是丰富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情感,获得数学的滋养.

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事物,用直观的图形描述抽象的概念,用不同的方法得到同一结果,如用对称使得一个复杂的最值问题变得很简单,这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都是一种很美的结构,引导学生去欣赏和感受.会审美的人对它心醉神迷,不会审美的人对它望而生畏.因此对数学美的发现与挖掘,必然能让学生在赏心悦目中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数学精神也会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数学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展示数学美,不仅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而且能触发学生的各种联想,产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结语 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直观到严谨、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教师不是灌输现成的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抽象的具体过程,在这个基础上形成抽象的概括能力.不重视基本概念的理解,把主要精力放在技巧训练上的做法,不仅导致学生的基础不扎实,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而且使学生陷入机械重复操练,养成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导致厌恶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每章节内容特点,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思考和讨论.这样不但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其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总之,初高中数学教学对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位数学教师除了正确领悟课改中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外,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因素和实际情况,采用切实的方法,无缝对接初高中数学教学,帮助初中毕业生能尽早适应高中学习,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黄成昭.新课改形势下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探索[J].新课程(中学),2010(6).

初中数学指数公式范文6

关键词:序时平均数;时期数列;间隔时点数列;连续时点数列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007-03

序时平均数是分析和认识经济现象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当重要的水平指标,由于时间数列根据指标值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绝对数时间数列、相对数时间数列和平均数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既可以根据绝对数时间数列计算,也可根据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其中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很多初学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类似“平均工人数”、“平均利润数”这样的统计指标,由于给定条件的不同,经常找不到其中的规律,无法得出正确结论。本文就围绕下面例题对绝对数时间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做一个简化。

例1:某企业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如表1所示):

例2:某企业2011年上半年职工人数(如表2所示):

例3:某企业2011年11月份仓库某产品的库存量(如表3所示):

一、序时平均数的计算的基础

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础是区分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

时期数列反映某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时点数列是反映某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1],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时期数列具有一可以累计相加[2];二与时期长短有直接关系;三是连续统计的结果的特征,而时点数列不具有上述特征,即一不具有可加性;二与时间间隔长短没有直接关系;三是非连续统计的结果。其中重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可以累计相加。是否可以累计相加,不是数字能否有数学上的相加功能,而是指其累计的结果是否有经济意义。

时期数列中指标值具有计算不重复特征,使得时期数列中彼此相连时间的指标值可以加总,得出更长时期的总计值。如例1中,该企业1—3月份的销售收入之和为570万元,代表着该企业一季度的销售收入为570万元。因此销售收入的时间数列为时期数列。

时点数列中指标值可能被统计到数列中几个时点的指标值中,使得时点数列的各指标值总和本身无意义。如例2中,该企业可能会出现某名或多名职工一直在岗,在统计人数的过程中被连续计算了二到三次,1—3月初的职工人数之和35人就没有任何意义,因此职工人数的时间数列为时点数列。同样的,例3中,即使是按照先进先出法发出产品,本期期初产品中的30千克,仍然在30日的100千克之中,11月份的四个数字之和430千克也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产品的库存时间数列也是时点数列。

二、时期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时期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很简单,直接用简单算术平均法就可以计算:用时期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之和除去时期项数即可。其公式是:

a=■ (1)

如例1中,该企业1—6月份的月均销售收入为:

a=■=260(万元)

三、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时点数列序时平均数,如果要想得到精确的数据,就应该将每个瞬间都登记下来,这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的,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天作为瞬间单位,其实用天作为瞬间单位,也是一个较大的工作量,为简化起见,常用两种方法:一是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时点定在月(季、年)初或月(季、年)末,比如例2中职工人数的时间数列就采用月初登记一次;二是只是在现象的数量发生变化时登记,如例3中产品的收发记录,只是在收到或者发出货物的时候才进行登记。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统计了两个时点的统计指标,至于统计指标变化过程并没有相应的统计,如例2中一月初人数是15人,二月初人数是12人,从在职人数15人,何时如何变化为12人,可能1月15日增加了2人,1月20日减少了5人,也可能是其他原因,对于这样的变化,我们不做统计,只强调了两个时点的指标值;后者则不同,不仅统计了两个时点的统计指标,而且可以非常明晰的统计出指标变化过程,如例3中库存产品从100千克变化为80千克,是6日瞬间减少了20千克库存引起的。这两种情况下的时点数列在计算序时平均数时处理方法是有所区别。

(一)间隔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每隔一段时间登记一次的时点数列实际上就是大多数教科书中所列示的间隔时点数列,由于间隔时点数列中统计指标的变化过程没有相应的统计,就假定两个时点的变化过程是均匀的,用两个时点的算术平均数代表这段时期的平均值,而用间隔时间的长短为权数计算加权平均数,其公式为:

a=■ (2)

如例2中,该企业月均职工人数为:

a=■=16(人)

本例中时间间隔不等,如果间隔相等,即权数相等,则公式就变化为:

a=■ (3)

即首尾折半法,此方法是公式(2)的特例。

(二)连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发生变化时登记的时点数列实际就是大多数教科书中所列示的连续时点数列,由于连续时点数列中统计指标发生变化的过程很清楚,发生变化之前的这段时期,指标数值是个不变的数值,在瞬间发生变化后,指标数值又是一个不变的数值,直至下个变化瞬间到来,所以就要两个瞬间变化的时间为权数进行加权计算,其公式为:

a=■ (4)

如例3中,该企业产品日均库存量为:

a=■=108.67(千克)

本例中持续的间隔时间不等,如果间隔相等,即权数相等,则公式就变化为:

a=■ (5)

此公式也可以看作是公式(4)的特例。

(三)两种计算方法的合并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间隔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中有个假设:是假设间隔时点数列的两个时点的指标变化过程是平均的,用两个时点的的指标的算术平均数代表这段时期的平均值,即这个时期的开始时间点和最后时间点的指标算术平均数来代表该段时间的一般水平,有了这个假设以后,例2中1月初和2月初职工人数的算术平均数13.5人可以理解为1月份这个连续时点的职工人数就是13.5人,于是间隔时点数列就可以转化为连续时点数列,间隔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就转化为连续时点数列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问题,具体转化过程(见表4):

根据公式(4):

a=■=16(人)

计算结果和使用公式(2)结果相同。因此公式(2)仍然可以使用公式(4)计算。

综上所述,在计算绝对数时间数列序时平均数时只需要分清楚时间数列是属于时期数列,还是时点数列,时期数列采用公式(1)进行计算,时点数列可以采用公式(4)进行计算,只是在计算的过程中要考虑两个时点之间的指标数值是否有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直接采用公式(4)计算,如果有变化,就需要求出两个时点指标的平均值来作为该段时期的一般水平,再利用公式(4)进行计算。这样就将原本5个计算公式缩减到2个计算公式,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良文,陈仁恩.统计学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250-251.

[2] 董云展.统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8.

Talking About the Chronological Average’s Simple Algorithm of the Absolute Number of Time Series

WANG Zeng-hui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gqiu 47600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