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学习范例6篇

初中物理的学习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1

    中图分类号 G633.7

    在物理教学中,习题课是必不可少的一种课型,它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始终。本文谈谈笔者在习题课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及体会。

    1 从物理基础知识着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物理的定律和公式是最基础的知识,也是每堂习题课前必掌握的知识。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要求学生从5个方面(公式名称、公式、适用条件、各字母表示物理量、各物理量的单位及符号)进行全方位复习。其次,根据认识规律要让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定律和公式解决实践问题,教师应该先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物理定律或公式解题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物理量时单位必须统一的要求,进而使学生形成解答物理习题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进一步深化做好准备。

    2 认真钻研教材精选习题

    在掌握物理定律和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维和解题能力是习题课的核心任务。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对习题的选择是关键。

    2.1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联系实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习动机,活跃课堂气氛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趣味性习题的好素材。例如,在运用速度公式解题时,笔者编了这样一道题目:上午7∶35早读课,老师家到校的距离是3km,如果骑车的平均速度是5m/s,问老师7∶30从家动身会迟到吗?学生解题后发现老师迟到了。笔者接着提出如果要不迟到必须在什么时刻前动身。这样编排的习题不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指导学生把理论运用于实际,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

    2.2注意一题多解

    扩展学生思路“一题多解”是指通过不同的思维途径,采用多种解题方法解决同一个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启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密度应用练习,笔者选用这样的一道题:实验室需要购买4kg的酒精,用容积为4.5L的容器够装吗?先让学生解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起到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kg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等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3注意一题多变诱导学生思路

    在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拓学生思路。

    3 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1)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学生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起重机对物体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2)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①求总功、②求有用功、③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梯度,学生在教师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认识的飞跃。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2

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最关键时期,他们的智力发育已经接近成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好奇心最强,遇到新鲜的事物总爱探个究竟。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有效性。

1.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气氛要活跃,不能过于沉闷,沉闷的课堂学生不会感兴趣,学习效率自然就低下,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可通过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教学内容以及对物理现象或生动形象的解释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物理的学习非常有意思,而物理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又会让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用处是非常大的,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2.模拟科学的探究方法进行授课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是怎么来的,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物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探究,面对物理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搜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等步骤自己去探究,通过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学习的实践性,让学生感到满足和探究知识的喜悦,这样会大大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复习、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及归纳总结等。

1.养成提前预习,及时复习的好习惯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如果学生会预习和复习,那么他的物理学习就会事半功倍,首先,课前预习可以使学生大致掌握这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且知道重点、难点。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便于以后灵活运用。而及时复习就是一个温习的过程,通过及时复习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程度,对于该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2.积极参与物理课堂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上课不分神,学习效率自然就高,课堂学习效率高了,要远远胜过课后采用题海战术。

3.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

总结归纳还可以让学生对比相似知识,避免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思维混淆。此外,总结归纳还便于学生记忆,而不会出现无序的记忆,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联系物理实验,提高物理学习的有效性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的比例,因此我们要重视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1.分组实验的教学

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实验,这比单纯的传授物理知识要有效得多,这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浮力”这一节的教学中,阿基米德原理通过讲解是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介绍了浮力的产生原因。产生: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向上托的力叫浮力。方向:竖直向上。原因:液体对物体的上、下压力差。接着,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分组实验,通过学生的分组实验探究最终得出:F浮=G排液=ρ液GV排。通过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重视演示实验教学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例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 项目学习

近年来,初中物理课程虽然进行过多次的改革,但教学课堂仍然局限于传统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它是以引导学生自觉动手和动脑完成项目任务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引入项目学习的重要性

1.1项目学习的应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项目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依据教材内容,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设计的项目学习任务,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有效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项目学习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1.2项目学习的应用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内在要求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学科,包含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同时蕴含着奥妙的自然科学,但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呆板无趣,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天性泯灭,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项目学习是一种多元化的学习方法,可通过物理实验、实物模型、图片展示、物理现象演示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阐释物理知识,对发生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进行“回放”,是物理学科内在本质的回归,也是物理学科特色的具体体现。

1.3项目学习可以有效促进物理教与学的和谐共进

项目学习设计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的根本要求,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进行学习任务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同时项目学习是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物理知识的奥妙,促使学生以最大热情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促进师生双方能力的全面提高。

2.项目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初中物理是一门知识丰富的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项目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应用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1项目学习内容应当联系实际生活

在设计项目学习内容时,教师应当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才能使项目内容通俗易懂,避免知识的遥远空洞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发电机》这节课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大型发电机,很少有机会了解到大型发电机的内部结构。在设计项目学习时,教师可以选择手动发电手电筒为实物,对其发电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进行类比,并要求学生通过拆装主要发电结构,了解手电筒内部线圈的发电原理。通过直观有趣的项目学习,学生充分理解了电磁感应发电的原理,提高了教学实效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项目学习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遵循激发学生兴趣的原则,使得项目任务具有趣味性、科学性、探究性,促使学生高效地完成项目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太阳能玩具作为项目学习的载体,让学生拼装出太阳能汽车玩具、太阳能风车等,使学生深刻理解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再通过电能转化为玩具运动动能的过程,并引入能量守恒定律。初中生正处于童心未泯的年龄,具有很强的好奇心,通过玩具设计项目学习,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极大地促进教学的高效实施。

2.3项目学习应当遵循学习有效性的原则

初中项目学习的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有效性,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气体温度计”的项目任务,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必须在掌握温度和温度计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温标、量程、刻度的定义,才能有效完成任务学习。教师应当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空白”处填补相关知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树立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信心,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结语

项目学习引入初中物理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要措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设计项目学习时应当密切联系实际、遵循激发兴趣和关注有效性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素质化。

参考文献:

[1]盛建国.初中物理教学实施“项目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科研论坛,2011,05(06):65-67.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4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学生之间通过面对面进行互动学习,能够使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与人合作学习、与人沟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写作时,与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旨在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有效分组,全员学习

合作学习的效果与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密切相关。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时,要与学生共同商讨,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成绩以及性格等因素,主要的分组原则为“组内异质,组组同质”。在进行分组时,4-5人一组为宜,在组内,要分工明确,设有组长、记录员等职务,每一名小组成员都要明确自己在小组中所承担的角色,并定期对组内人员的职能进行互换,但组内的成员不宜调整频

繁,一般每隔一学期调整一至两次为宜。

在分组合作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以及知识储备。教师要确保学生进行合作的内容在小组中大部分或所有成员均不能独立完成,但是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协作能够完成。就好像许多人去摘树上的桃子,但是一个人就算是跳起来也很难摘到桃子,但是如果所有人一起相互配合搭成“人梯”就能够达到目的。

二、设置问题,引导合作讨论

问题的设计与合作学习的效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许多教学内容是围绕问题的提出而进行的,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与掌

握。因此,教师对于学生合作学习的问题的设置要进行仔细的研究。首先,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例如,初中物理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电路图的设计,然后提出问题:“为了让结论更加普遍,可以对电路中的电阻两端的电压进行怎样的改变?”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可以找出问题的答案,以此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的难度,不要使合作学习为了合作而合作。例如,在讲解电压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组,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书本内容讨论电压表与电流表在使用过程中的异同点,虽然学生在进行讨论时会很热闹,但是问题的答案都在书里,不值得讨论。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每个科目的教学目标以及内容均不相同,即使是同一学科,不同的章节教学目标以及内容也不会相同。因此,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及合作性,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合理评价,增强合作意识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果与小组学生的共同努力密切相关。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学习过程的评价与学习结果的评价要有机结合,例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是否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参加任务是否积极、在进行分工时职能是否与学生的能力吻合以及最后小组的研究结果对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若小组以上方面均较为合理,当给予满分以示鼓励。对于有关小组成员的评价,要根据成员与小组其他人的配合是否默契、合作时是否积极以及是否完成了自己的特定任务对其进行评价。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小组成员对于在学习中的正确学习方法以及结论进行积极的强化与巩固,并且能够对小组学习的安排以及个人参加时的表现进行调整。教师在进行合作W习评价时,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态度以及情感进行关注与评价。教师通过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并建立学习的自

信心。

综上所述,采用合作学习模式进行初中物理教学,学生能够体验到为了完成某一任务做出努力的快乐与愉悦,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更能理解获得科学真理的辛苦。同时,合作学习模式以育人为最终目的,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参与进来,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教师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时,应充当好组织者、指导者以及帮助者的身份,注意分组、问题的设置以及评价三方面,使物理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序而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5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合作学习 策略优化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实现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促使学生形成集体动力,发展认知水平、合作技能和社会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创新思维、获取信息的能力、竞争意识、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的科学组建对于小组合作的效果至关重要。组建时必须考虑到学生个体的性别、兴趣爱好、成绩、学习能力、性格等状况,按“组内异质,组组同质”的原则,通常每小组4—5人,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内设组长、记录员等。总之要让每个小组成员明白自己承担的角色,并定期将组内人员的角色轮换,而组员不必频繁调整,一般一学期调整一次到两次即可。

分组合作后,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文本的重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能力储备。确保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多数成员甚至是所有成员不能独立地完全掌握,而通过小组成员的集体合作能攻克的内容。就像很多人摘高处的桃子,任何一个人单打独斗甚至是跳起来也很难摘到桃子。如果就大家相互配合搭成“人梯”会比任何一个人跳起来还要高,自然就能够达到目的。

如在初中浮力教学中,探究两个不同物体在水中沉浮状态时,学生的回答可能有各种答案,进而提出问题: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认识进行猜想,并说出各种猜想的理由。有的说,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没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有的说,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然后,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猜想,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验证一个猜想,自己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可行的学习方法,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引导得法,合理调控,就能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合作中体验、纠错

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出现矛盾和困难,然后自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这样的过程,学生不可能学到和掌握有关内容,更谈不上创造性学习。物理史上不少显赫的成果都闪烁着人类的批判思维的熠熠光辉,许多前沿的科学理念正是在“批判”旧理念中确立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阶段经历一些“挫折”,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反思,促进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个体和群体中获得新的想法,从而去积极探究规律和方法。因此,新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要刻意去提醒学生在易犯错误处小心,而且应在必要时让其体验错误,从而得到方法上的改进。他们在错的教训中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完成了“物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牢不可破了。这种合作学习,必将丰富学生物理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体系。在习题课中,对于批好的作业,也不要满堂灌地讲解,而是先在小组内进行分析错误,找出大家都不是很清楚的题目,把题号写在黑板上,然后来分析写在黑板上的题目。在组内纠错的过程中,让每个同学展示自己做错了的题目的解题思路,让别的组员来发掘那个同学解题思路中错误的部分,并进行分析、展示。这个过程不仅帮助了做错了的同学,其他同学也检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每个组员都得到了提高。

如:分组实验,“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1.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分析其原理。

2.提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有什么样的关系?

3.从以上分组实验和“曹冲称象”的故事可以初步知道,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它排开的液体的多少有关,并且排开液体越多,受到的浮力越大。

4.学生选择器材并设计好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这个猜想,教师则从旁巡视、指导、在探究中纠错。

小组合作要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首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探讨价值,有针对性、趣味性、开放性和拓展性,并不是每个学习环节都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其次,合作学习的次数要适当,时间要合理,否则,就会妨碍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最后,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话肯说、有话敢说、有建议敢提。注意引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合作学习,相互帮助。还要注意少批评,多鼓励;少打击,多扶助。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学习合作、思想交流、情感沟通的互动关系。

总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欣喜地体验到为共同完成某个研究课题而做出努力的那份快乐、那份愉悦。通过合作学习,品尝到科学探究中的那份艰辛,懂得科学真理的来之不易。同时这种合作策略,是物理教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探讨如何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全过程的一种尝试。只要精心设计、周密组织、合理评价,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就会开展得有声有色、高效而有序。

参考文献:

[1]王曙光.浅谈初中物理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研),2011(01).

初中物理的学习范文6

一、开展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科学

有些教师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性格、性别等因素,而只按学习成绩分组,出现前后桌随意搭配的状况,小组分组处于随机无序的状态.

2.合作时机不合理

有些教师认为合作学习是“万金油”,过分夸大合作学习的功效,或为了体现课堂气氛的热闹,凡问题必合作.其实,有些问题没有合作的必要,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解决.

3.合作学习形式化

有些教师“做秀式”的合作屡见不鲜,导致学生看似讨论,实则各做各的事,而且讨论结束后仅让个别优秀生发言、展示,合作成为“合座”;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就让学生发言,使学生还未深入思考探究便被叫停.这种空有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4.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

有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为“观望者”,没有走进学生的讨论中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是“管理者”,只是维持课堂纪律,师生之间缺乏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小组学习处于无序状态.

5.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评价比较单一,只有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或对小组的评价,缺少学生的自评、小组间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有些教师采用“同一”的评价标准,对优等生的表现大加赞赏,忽视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创新意识方面的评价.

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

1.科学分组

教师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存在的差异进行分组,每小组以4~6人为宜.为保证组间的公平竞争,各小组的物理水平应基本一致.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有小组长、报告员、记录员、检查员、监督员等,小组成员定期轮换角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

2.合理设计问题

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合理设计问题,难易适中.当问题答案不明确或思路不太明朗时,让学生带着困惑展开合作;问题具有开放性,没有唯一答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当学生对同一问题持不同的观点时,让学生通过合作探讨、争辩,使问题越辩越明,思路越辩越清.例如,在讲“动能势能机械能”时,教师可以演示实验,让小车从斜面的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哪辆小车对木块做的功较多?哪辆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大?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有学生从小车到达水平面的速度不一致的角度阐述,也有学生从小车使木块移动的距离较大的角度阐述,从而获得小车的速度较大,把木块撞得较远,说明做的功较多,因此具有的动能较大的结论.

3.给学生留有充足思考的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让学生思考讨论,要把思考的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时间也要充足,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掐表”,让大多数的组员完成讨论.

4.发挥好自身的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是“设计师”,要了解学生的基础情况、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制定合适的分组策略、把握小组合作的节奏,保证合作学习有序、稳步推进;教师是小组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了解学生合作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出引导、点拨、启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教师是小组学习活动的“协调者”,避免个别优秀生“独霸”话语权,尽量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是小组学习活动的“指引者”,教会学生倾听,教会学生提问,教会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5.制定多元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