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例6篇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1

关键词:难点处理;分层教学;初中数学

随着各种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教育呈现出新的特点,课堂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角色,激发出数学独特的魅力,成为教学改革的焦点。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把握课堂,准确处理课堂中的几个关键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精心备课,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整个教学系统都处于高效运转的状态,必须提高备课的质量,实施有效备课。首先,作为教师应该明确角色转变意识。教师不再去唱独角戏,而是如何做一名指导师、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通过文本研究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出教学计划,这个计划要反映教学大纲要求、要体现进度安排,更要突出重难点,同时还要关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并做好相关课件、实验、教辅资料的准备。当然,备课的另一个重点是备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个性心理特点、认知能力及学习习惯、方法等,尽量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

重点和难点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而对重点难点的处理技巧更为突出。举例,在学习抛物线一节中,教学重点是图像的认识和处理,尤其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时,因为通过图像可以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但识图和作图更是初中生的难点,所以教师要把握几点,一是根据图像,看自变量x和函数y的取值是否对应,二是找准自变量x的范围,三是通过给x和y赋值,进行描点、连线,最后得出图形样式和规律。如此的教师处理,不但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到突破,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另外,具体内容固然是教学中常见的难点,但是难点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教师不能只把难度定格在数学知识上,更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分析和研究。因此处理教学难点时,教师应该在平衡心理位置和思维水平方面上为学生着想,分析学生,将学生具体情况和重点难点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

三、特殊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已经流传很久,但魅力无穷,作为教师,一定要掌握一些专门的教学方式,挖掘教材中的有效成分,才能让课堂科学有效,让学生兴趣盎然。比如,变式教学就突出显现特殊教学法的独特作用,变式法可以让题目一题多解,也可以多题同解,举例,在一次函数的定义中,形如y=kx+b(k不能为零,且k,b为常数)叫做一次函数,但我们要突破固有模式,深层考虑,假如k等于零呢?又假如b等于零呢?定义是不是变了?情形又该如何?这样的变式让学生打开思路,并激发学好数学的动力。再如,生成性教法,即教师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成新的知识经验,这要求教师对生成性资源有科学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并着手开发和利用,比如,一些公式的延展利用、图示的再加深等。这种教法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层层递进,有效培育数学人才。

四、关注学生,因材施教

数学学科比较枯燥,而且大家的兴趣度不尽相同,因此,关注学生,分析学生,并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1.积极评价学生

中学生已处在青春发育期,他们希望教师能把他们看做独立的,有自己思考的成人。在数学课堂上,很可能遇到学生反应不到位等现象,如采用批评态度会引起学生逆反,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怎么激励呢?除了及时表扬,还要适时启发,比如三角函数的理解有难度,学生对公式比较麻木,教师可以对真实的三角形实物进行测算,当学生有了兴趣后,趁势牢固公式,效果会很好。

2.采用分层教学

数学教学一定不能一刀切,那样会将大部分学生关在数学的大门外,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是设立学生分层档案,按短时摸底情况把本班学生分为A、B、C三层,然后从学习成绩、课堂表现、数学能力、潜力程度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动态跟踪。在实施分层教学过程要在课堂设问中体现层次性,既包括提问的内容要分层次,找同学回答时也分层次,通过不同层次回答,做不同点评和总结。

五、设计练习,强化巩固效果

数学的练习环节非常重要,所以,教师为学生设计练习非常讲究。一是作业的设计,基本要分达标、拔高两个档次,另外量也要科学合理,作业的评改也体现层次性。二是课外练习,教师最好根据本班级特点设计不同的练习内容,这样的效果会非常好。

总之,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挖掘科学方式处理数学中的关键环节是初中数学教师不能放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凡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技巧.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建模教学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课堂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教学内容,选取典型素材激发学生兴趣,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渗透数学建模思想,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发现,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与应用。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运用,掌握重要的数学观念和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建模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使之符合“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规律。

(1)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目标

初中数学建模教学的目标是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观念

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能利用已有知识,从数学的角度审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构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模型进行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评价和推广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通过数学建模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还是一门艺术。数学中充满着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建模教学,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性和创新性,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内容枯燥、方法呆板的缺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⑤培养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严谨性,这样使得学生普遍感到数学难懂难学,对数学学习产生畏惧感。数学建模教学,注重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授数学,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这些对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有着独特的作用。

(2)数学建模教学的五个环节

①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在教学内容的指导下,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安排适当的实际应用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同时教师

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进行数学活动交流的机会。

② 建立数学模型,导入学习课题

教师启发学生从实践、交流中抽象、概括所要学习问题的本质,同时渗透建模思想,介绍建模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

③ 研究数学模型,形成数学知识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灵活运用启发式、尝试指导法等方法共同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研究和分析,完成课题的学习。通过这种数学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④ 解决实际问题,享受成功喜悦

利用课题学习中获得的数学知识可以顺利解答课堂最初提出的实际应用问题。学生在整个建模活动中体会到了数学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价值,体验到了所学知识的用途和巨大作用,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

⑤ 归纳总结,深化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课题结束后要指导学生归纳出知识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在整体中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使学生在认识新问题的同时能同化新知识,构建形成自己的智力体系。最终使学生不但能很好掌握数学建模方法,而且还能使教学目标达到深化。

(3)课例

① 创设问题情景

问题:某单位组织职工上驾校,现在有甲、乙两个驾校可供选择,原价每人1000元,最少10人,两家驾校都可实行打折优惠。甲校每位打七五折;乙校可以一位免费,其余打八折。若单位职工准备去10至30位,应选哪家更省钱?

② 抽象概括,建立模型

解:设当该单位去x名职工时,甲、乙两校收费相同,根据题意得:

③ 研究模型

建立不等式模型(甲比乙优惠的情况):

④ 解决实际应用问题

通过建立方程模型(a +b=c +d)和不等式模型(a +b

⑤ 归纳总结

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和不等式模型,我们解决了生活中的最少费用问题。

总之,数学建模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落实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数学建模的课堂中学习到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钱珮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 [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4-103.

[2] 孔凡海. 中学生数学建模读本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3-20.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3

数学教学的环节是预、题、读、听、思、问、记、议、练、结。

1.预

即预习。在有些同学中,有忽视预习的现象。他们说,复习已学过的东西时间就不够,哪来的时间预习。其实,如果课前预习好,准备充分,增加了不听课的效率,课后复习时间大大减少了。预习有什么作用?其一,课前准备充分,为课堂专心听讲奠定基础。其二,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找出新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及不理解的内容。明确了这些之后,听课的目的就更清楚了。由于找出了“趣点”,对听课的兴趣也就更浓厚了。课堂上,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学习效果就高。

2.题

题有两层意思,即解题,有些题目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细解题另一层含义是教师课前向学生出几个自学题或思考题,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新课指路。

3.读

数学教学中常常是重讲轻读,重练轻读,其实“读”也是数学教学别重要的一个环节,一个题目读通了,读懂了,自然也就理解了,会做了。

4.听

现代数学课堂重练,重讨论,重交流,重探索,而谈化了讲,即要求精讲,精讲不等于不讲,即有讲便有听。当然有时学生不爱听,教师也得进行一点反省。如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讲得缺乏条理性、艺术性,一类问题反复重复,激不起学生听的兴趣。

怎样听课呢?一是会神专心(不分心,专心致至的听课)。二是连绵思路,即保证思路的连绵而不间断思路,包括教材内容的思路和教师讲课的思路。三是抓住关键,即讲课时要抓住所讲内容的重点、难点、趣点,让学生听得轻松,学得愉快。

5.思

思即思考,即听课要动脑,即深思。为什么要深思?一是深思才能解惑,故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惘(迷惑)”。二是深思才能加深记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你对问题思考得越深,记忆就越牢固”。三是深思才能更好的领会所学的内容。

6.问

学数学要善疑好问,因为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教师一方面来说,在数学课中精心设问是很重要的。怎样设问,主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擎心设问,有利于深入理解新课内容。其二,精心设问,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三,精心设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新知识和已学过的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7.记

记,主要指在听课时怎样做笔记。我认为,数学笔记在于记住有代表性的教材上没有的难题及特殊的解题方法,以便记一解十。

8.议

议的形式主要是讨论,在新课学习之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课后的思考题,或教师提出的自学题分组进行讨论各抒已见,然后教师加以综合、分析,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达能力。“议”有时也会发生争论,争论的双方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争论有助于强化记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9.练

对于数学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学生从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巩固、复习,与实践没有结合起来,就会稍纵即逝。教师可对中差生的练习数量上和难度上放宽要求,或进行面批面改,增强他们做好练习的自信心,缩短他们和尖子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课内练习、课外作业,要做到少、精、活。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4

【关键词】 预习;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作为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关于自主学习的研究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倡导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维进入数学课堂,这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预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怎样看待预习?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怎样的预习?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怎样看待预习,到底要不要预习

(一)专家的观点

孙维刚老师提出:在中学阶段我是不主张课前预习的,因为通过预习学生已经知道了课上要讲的内容、结论、推导过程、例题的解法等,那么课堂上还谈何超前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在思维运动中进行思维呢?只有教师课堂上讲不清楚、对于某些基础薄弱或反应不够敏锐的学生才不得不预习,但预习的方法一定要得当.

华东师范大学吴亚萍教授提出: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就当下的教材而言,都是以演绎的方式直接呈现结论的,学生通过预习就知道了现成的结论,学生在已知结论的情况下无法真实地进入探究未知结论的情景中,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

(二)预习的不足与优点

1. 预习的不足

A. 学生不预习,课堂上经常有精彩之语;学生预习了,课堂反而沉闷了,没有激情,只有少数学生在积极思考.

B. 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再有新鲜感和探究的欲望和热情,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提高学习的效率.

C. 部分学生对预习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中下等生,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弄不好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D. 绝大多数学生进行的预习,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E. 预习后学生众口一词,教师顺水行船,课堂就像表演场.

2. 预习的优点

A. 如果预习得法,课堂教学的方法再加以改进,课堂教学会更精彩.

B. 有了预习,教师更能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教学,体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C. 预习使课堂教学充实、丰满,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

D. 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能够积极表现自己,增强学习自信心.

E. 学生经过预习,课堂上讲到预习时不懂的问题,他们就更能专心听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F.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考虑,预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 3. 我的观点――赞成预习

A.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强调,要促进每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强调要满足每名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B. 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如孙维刚老师所说的“基础薄弱或反应不够敏锐”.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安排学生预习和如何进行预习后的课堂教学,从而达到预习和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需要怎样的预习

预习最忌讳的就是只说一句预习新课,而不做任何具体的要求,那样的预习缺少目的性,学生只能将预习泛化,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真正的预习不仅是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看一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根据初中数学教材的特点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笔者认为可以进行如下的预习过程:

首先,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进行预习. 因为学生开始预习时不知从何下手,这时教师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较强. 教师先要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相关学习内容要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的价值又有吸引力的,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的预习任务. 教师布置任务时,可以采取表格的形式或者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去预习. 布置预习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适中,具有诱发性和趣味性,预习要求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

其次,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预习方法:

1. 笔记法. 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书上做简单的笔记,把自己的理解、体会或独特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还可以让学生做摘录笔记,在笔记本上摘抄重点概念、关键语句等,以加深对重要知识的记忆、理解,并简单地记下预习过程中的疑惑和不解之处,在课上进行质疑,这是数学课程最常用的预习方法.

2. 温故法. 这是新旧知识联系的预习法. 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要求预习新内容时要与学过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知新”,联系旧知,学习新知,使知识系统化.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二章“有理数”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复习小学学过的数. 准备课内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多而全.

(2)阅读课本,用红笔画出或写出主要概念、关键内容和不理解之处,并围绕概念分别写出1~2个具体的数.

(3)把下列各数分类:

准备课内交流:比一比,谁分得准?谁分得细?谁的理由最充分?

3. 试做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同学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 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五节“分式方程”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 让学生先试做课后练习.

(2)解完方程后与课本例题对比一下,你发现与例题有何不同之处吗?

(3)为什么例题中多了检验的步骤,你认为有这个必要吗?

4. 操作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因为课堂中有动手操作的内容,自然少不了要通过熟悉教材,了解操作过程中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材料等,在课前要准备好. 学生只有亲历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知其所以然. 总之,预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找准学生的能力点,要瞄准学生的兴趣点,切实使学生预习时“动”起来.

本人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五章第三节“展开与折叠”时设计了如下的预习活动.

预习设计:(1)请同学们将一个正方体纸盒沿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你能得到如图1的平面图形吗?

(3)你还能得到哪些不同形状的平面图形?请与同学交流.

最后,教师必须每天认真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预习有问题的学生应及时指出并作出辅导,做好学生预习的督促工作. 因为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形成预习的习惯和能力,在课堂上听起课来也会事半功倍.

三、教师如何上课

1. 预习后的课堂以分析和解决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为立足点.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及时发现学生预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即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课堂上教师应满足学生的要求,给予解答,并对发现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说明该生动脑筋了,用功了,值得表扬,因而再次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同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2. 教师上课的内容一定要与学生预习的内容吻合,即课内学习过程与预习设计要吻合.

例如上节所设计的有理数的预习与之对应的学程预设:

(1)回顾小学学过的数.

你知道小学学过哪些数吗?

方式:学生围绕预习(1)交流,小组交流1分钟,汇报展示. 归纳.

整数:0,1,2,3,…

(2)理解相关概念.

① 初步感知.

由于负数的引入,现在的整数又指哪些数呢?分数又指哪些数呢?

方式: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名称,并举例.

整数:-1,-2,…

② 理解概念.

方式:同桌间合作,一人说名称,一人写相应的数.

③ 快速正确地给有理数分类.

方式:学生围绕预习(3),小组交流3分钟后,汇报展示.

④ 从不同角度认识有理数.

3. 教师除了在课前对学生的预习检查外,更要在课上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展示是主动的,有助于学生把对新知识的感悟及时表达出来,有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及时纠正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颇. 在展示中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商、情商值,而且可以大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 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不仅理解掌握得更好,充满成就感、快乐感,而且这种参与状态又反过来激发学生主动预习. 例如上节所设计的正方体展开成不同的平面图形,让同学们上黑板演示自己的成果,从中归纳11种不同的平面展开图.

4. 教师要变讲授为导学. 教不会的不代表学不会,听不懂的不代表学不懂,预习要有活力,课堂必须以生为本,变讲授为导学. 教师既要跟上学生的思路,又要引导学生的思路. 遇到疑难问题,要创设不同梯度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正领悟、掌握.

例如在执教苏科版七年级第四章第三节“用方程解决问题”时,在学生预习新课的基础上,对行程问题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导学:两人在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练习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3米,

(1)若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2)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3)乙先出发10秒后,甲向乙出发的方向追乙,问:几秒钟后第一次追上乙?

(4)若甲、乙两人相距100米,问: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出发(甲在乙前),几秒钟后两人首次相遇?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 实践证明,抓好了预习环节,课堂上学生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敢于发言,这样的课堂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高效课堂, 这样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所追求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孙维刚.孙维刚谈立志成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洪波.处理预习与课堂教学冲突的实践探究[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4).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5

1. 备课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第一,备学生。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必须全方位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方法,此外,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将对教学很有帮助,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关于这点,根据笔者的经验,教师可以从学生上课以及作业的情况来掌握相关信息,可以找学生谈话,也可以个别辅导。

第二, 备教材。研究教科书,熟练掌握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并根据各章节的相关联系,适当地调节教学顺序。

第三,备方法。要上好一堂数学课,必须有一套符合本次课堂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上初一上册数学第一章时,内容比较简单,有关几个代数的概念,那教师就可以采取以学生练习为主的方法。在讲解负数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年龄也小,可能不容易明白。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举例,比如小明有三本书,小红有四本,那么小明比小红少几本?这样学生就有个概念了,负了多少其实也就是少了多少。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情况,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做好了这些准备后,教师还应该掌握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首先,教学目的必须具体明确。例如对于刚入八年级的学生,第一课是“全等三角形”,那么教师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就应具体明白地指出:通过这堂课,学生可以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性质;能灵活运用这些定理性质解题。其次,合理地组织教学。分析每章节的重点难点,比如“全等三角形”这节,它的性质就是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有SSS、SAS、AAS、ASA、HL(针对直角三角形),但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能在课堂中轻松地掌握重点难点,并学会进行反思,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将所学的知识化为己有。再次,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特别是数学这种很费精力的科目,往往整堂课下来学生神经很紧张,教师也不轻松。但也可以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做些改革与创新,比如启发式教学。就如上述例子,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为什么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呢?把这个问题抛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自然地,学生们就会去思考为什么,为什么不可以呢?教师讲课讲得好,如果数学教师在讲函数问题时,讲得不错,但学生接受情况却不明朗,那么这样的课也就不能算是一堂好课了。因此,教师应根据全班同学的接受水平来设定课程的讲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3.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是课堂的延续和发展,它对巩固和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训练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技能等都有帮助。所以,教师在布置和批改课外作业时应遵循如下要求:(1)作业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以巩固新内容为目标。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布置练习本上的以及课后练习,也可以适当地另找些题目。但也应兼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也就是可以选择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可以综合考察巩固新旧知识点。(2)作业的数量和难度要适中,不能使学生的负担过重,这样可能会打击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比如,给刚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同学布置一元二次方程,甚至是二元二次方程,这肯定是不科学的。(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做到及时、准确,并且适当。可能有些教师教的班级比较多,工作量较大,有时不能及时批改或不能按质量地批改学生的作业。那么,学生就不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薄弱点(因为很多情况下,学生总以为自己掌握了,可在练习中往往能发现些问题)。值得提出的是,那种简单地打“√”或“×”已经不适用了现在的教学,教师应适当地给些提示,而且也可以做些鼓励式的或警告型的评语。学生肯定会认真去体味老师的这些评语,由此一来,学习积极性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4.课外辅导

数学这门课程比较特殊,需要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在练习中不断提升,从而吃透知识点,各个击破,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教师的针对性的辅导,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应注意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环节范文6

由于教材实验内容比较多,实验内容所体现的教育作用有很多共性,但是每个实验内容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那么怎么设计这些实验内容并且主要起到哪些教育效果呢?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教师,以教材中的几个实验内容为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

一、实验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合作精神、探究能力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内容《游戏公平吗?》。在第二节课的处理上真的值得教师重视。因为这节内容操控性较强,游戏比较简单,是一个基础型实验,可以不要求事先预习,但是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个硬币。这里特别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刚开始上课时,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投掷过硬币吗?学生回答后,再问:如果我们投掷一定的次数,那到底是正面朝上多还是反面朝上的次数多呢?这时就已经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了。大家先想一下怎么计算正面或反面朝上的频率吧,并猜想一下哪个频率大?要让学生带着这两个期待去动手。实验之前当然还要讲明纪律要求,活动要做到有秩序,教师掌控要收放自如,对实验数据还要求有记录,以下的实验都这样要求。本节内容正好有兴趣,符合青少年好奇好动的天性。当开始做实验时,教师要到各个小组巡视,特别要督促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也加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每个学生至少投掷10次,在自己的小组内积极实验。提示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要与学习困难的学生配合,必要时给予讲解指导,在合作中共同进步。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统计图。让每个小组汇报数据,有意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统计,这里只是在做加法与除法,看时间情况,其它学生补充,师生协作画好折线图。这样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当投掷次数越多,正面朝上的频率变化幅度将越来越小,最后差不多稳定在图中的虚线处即稳定在0.5处,而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结论。

然后教师提问:同学们得到的数据是否与自己的猜想差距很大?出现了差距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己找原因,是自己这个小组的实验次数太少还是偶然因素,这些都让学生自己探究。

二、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