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的培养范例6篇

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1

关键词 本科 医学生 科研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 on Under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Ability Training

LIU Liang, GE Ming, QIANG Jianfeng

(Medical School of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0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played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ll medical colleges or hospitals throughout the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s big gap in the scientific strength among undergraduates between China and neighboring country Japan or European countries. According to some survey, most of respondent among most 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training level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s.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lev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overseas, some suggestions and idea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area of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oward undergraduate in China.

Key words graduate; medical students; capac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development

近年来,科研在全国各大医学院校及各类医院工作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无论是院校的排名还是个人各项工作的评比也越来越看重科研水平,国家每年投入大量的经费鼓励科研项目的申报,各类奖项的评比也遍地开花,可是我们也看到,一些学术造假、论文剽窃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某些人的急功近利,另外一方面也说明这些人缺乏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我国医学领域的科研创新应从源头抓起,即从本科阶段就应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1 我国本科医学院校对本科学生进行科研培养的现状

当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第一学历(多指本科)毕业院校越来越看重,这从一方面也说明,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了重视,国内很多“211”及“985”的重点高校对本科生的教学重视程度甚至超过了研究生的培养。因此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本科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关系到一个高校的声誉。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的一个途径就是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近几年,国内院各大院校逐步探索和建立起自己的本科生培养机制。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都提出了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计划,比如“学生科技训练”(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RT)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 program, SRTP)等,①这些计划深受本科学生欢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然而,医学类院校,无论是独立的医科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却鲜有提出此类科研训练计划。

为了调查目前本科医学院校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我们对在江苏省21家及浙江省2家医院实习的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包括南通大学学生250名及省内其他院校的学生50名)和南通大学基础及临床共70名教师发放了调查问卷。在所调查的300名学生中,只有2人感到非常满意,3人感到满意,一般的163人,132感到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在所调查的70名教师中,认为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方面感到满意的只有1人。详见表1。可见,大部分师生对目前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均不认可。

表1 我校70名教师和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300名学生对科研能力培养的满意程度(%)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2

【关键词】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科研训练;科研兴趣;培养

1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含义及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即研究生在各学科领域进行旨在探索真理的普遍理智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简言之,指研究生顺利完成科研活动任务所需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如下6个方面的基本要素[3]。(1)科研创新能力,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和发明新事物的能力,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是科研能力的核心。(2)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能力,科研问题往往从问题开始,问题解决则贯穿与科学研究全过程,同时也是科学研究的落脚点,因而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是研究生必备的一项基本科研能力结构要素。(3)资料搜集和处理能力,科学研究是继承和创新的结合,是系统地搜集和评价信息的探索过程,因而离不开资料的搜集和处理。在科研工作中需要了解大量资料,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能有效掌握资料,能减轻在科研工作查找资料和筛选资料时的负担。(4)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研究生在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各方面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5)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是表现科研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的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研工作。(6)动手操作能力,是研究生运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世界问题的能力。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形成、提高,虽然受先天因素的影响,但确实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训练而得以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本质的体现;是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的共同做法;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可以说,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实现自己历史使命的重要方面。

2口腔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1从零开始,夯实基础

口腔医学的科学研究多是从临床出发,根据诊治过程中的疾病病因、发病过程、影响机制、防治策略等进行观察、分析、总结,从而发现并凝练出尚未解决的临床问题,然后借助有效的测量、评估手段去探寻最佳的解决方案。一个只关注临床而不会科研的医生不可能是一位真正优秀的临床医生[4]。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研究生教育,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国内医学的进步[5]。因此,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口腔医学研究生有必要积累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仅包括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影像学、口腔内科学、口腔外科学等口腔医学基础知识,同样需要掌握在科研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实验动物技术、模型建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而且,一些常用的基本技能如文献检索、外文阅读、统计分析、设计构图,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研之初也应当有所了解。这些知识或者技能的获取,除了学校安排课程见习实习外,导师和课题组也可以结合已有科研方向去指导,并鼓励研究生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参加课题组开展的实验、进行结果统计分析等,这些都有益于研究生及早接触科研、了解科研。可以说,口腔研究生在开展科学研究之前,导师和课题组要有意识地鼓励研究生广泛涉猎并努力掌握未来科研工作中有可能需要的各种相关知识,一切从零开始,从头做起,在最初阶段即夯实基础。只有这样,研究生才有可能在自己真正开展科学研究时,有的放矢地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做到举重若轻、得心应手。

2.2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的培养建立对口腔医学院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科研的性质决定了研究者在整个科研阶段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去探索未知的科学真理。实验室工作常常需要重复、反复,面对这些枯燥无味的实验工作,如果没有相当的科研兴趣,学生佷容易感到疲劳,最终因为气馁而放弃。相反,如果对所要研究的东西始终充满兴趣,就很容易从一点一滴的研究发现中看到希望、感到兴奋,面对失败和挫折也就能够始终坚持不懈。因此,尽早地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使其对科学研究产生好奇、向往的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展举足轻重[6]。在口腔医学研究生这一培养过程中,课题组可以通过举办读书报告、课题组讨论、科室学术交流或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各种科研学术活动,并通过介绍研究课题、启发思考、指导阅读相关文献、参与某些实验的简单操作,多方面启发、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开阔学生视野。通过上述活动,打造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浓厚的科研兴趣[7]。此外,导师要勤于监督研究生的科研进展、询问研究生的科研想法[8],从中了解研究生的科研兴趣或优势,结合其自己的科研兴趣,因材施教,发挥研究生的长处,让其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思考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和具体内容。

2.3言传身教,注重传承

导师是整个科研课题组的核心[9],学生所进行的口腔医学研究工作也是导师提供、指导的。可以说,导师就是研究生的带头人,作为一名口腔专业人士,应当具有非常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要学习和了解相关其它专业知识,做一个知识丰富的多面手。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许多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口腔科学研究中来,导师要首先对这些新鲜事物有所认识,只有对本研究领域的充分了解,才能更好地将所知所会传递给自己的学生、并帮助他;们锻炼捕捉先进信息的敏感性,也才有足够的自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水平。此外,导师作为学生的师长,除了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外,良好的科研道德、严谨的科研作风也必不可少。一个秉承严谨科研态度的老师,也必将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如今,确实有一些研究生受到某些不良科研风气的影响,对科研急功近利,科研态度不端正,畏首畏尾,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力,不愿为科研牺牲自己的利益[10]。而一个时刻注意自身修养和科研品行的导师,会在学生面前树立威信,从而发挥榜样的力量[11],让学生感受到科研的魅力,更让学生懂得“先学做人,再学做事”的道理[12]。

2.4有规有矩,奖惩分明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口腔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做到有规有矩、奖惩分明。要通过各种渠道对研究生所取得的科研成绩和科研进步给予适当的鼓励[13]。例如,为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定期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测评,定期进行相关主题的科研读书报告会,发表各自的读书体会,总结自己的科研思路,并将测评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作为评选研究生奖学金、优秀党员等的重要参考条件,让研究生自己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竞争意识,知道时刻努力、不进则退。也可以设立专项研究生科研基金,鼓励研究生将自己的科研想法和课题付诸实践。或者通过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深造、参加学术大会,鼓励他们将所取得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既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展示能力,也可以督促他们继续深入科学研究[14]。而对于表现平淡的研究生也要多以鼓励为主,树立信息、端正态度,相信努力总有收获。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培养;专业学位;科研能力;医学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与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现阶段采取的临床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虽然是并轨进行,但培养的要求和目标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医学人才,要求在临床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科研能力发展,因此,如何将科研意识贯穿在整个规范化培训过程之中,值得我们探索。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4

高等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主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和探索就没有停止过。当前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流倡导人才培养必须反映工程的本质特征,顺应工程的本质要求,回归工程的本来含义。这一含义不再仅仅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教育,而是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全面工程教育。但当前的教育改革,在对高等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化”、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同时,往往片面强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师教学能力建设,而忽视了对知识更新起决定作用的科研能力建设。教师科研能力的缺失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常年累月的重复简单的工程知识、工程技术和工程意识的传授,这样的状况很难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工程人才。因此,研究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一)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辩证统一

如何处理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高等工程教育中,人们更多的强调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更有人认为实践教学的工作者不具备科研能力、也不应该从事科研工作。

笔者认为,高等工程教育中科研和教学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不仅在理论上两者不可分割,在实践中也很难把两者绝对的分割开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可能是只从事教学不从事科研。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教学能力恰恰是科研能力的反映,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大工程意识和先进的科技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程师。所以说,高等工程教育领域,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是辨证统一的。

(二)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有人对从事高等工程教育的教师进行科研活动存在异议。认为该领域教师从事科研违背了工程教学理念,坚持工程和科研是相对独立的说法。笔者认为高质量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是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的产物,高等工程教学不同于一般教学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已有或同化的知识转授给学生,而是强调学生创新的培养、大工程意识的培养。所以,高等工程教学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活动,其教学内容应该反映教学活动的本体――教师研究的成果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

(三)教师科研成果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能力

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中,教材的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时时更新,才能与时俱进。而科研是获得新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必须通过科研,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利用自己最新的科研成果对教案进行补充,使之应用于教学。只有以科研作为坚强后盾,教师在教学时才会觉得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得心应手。

另外一方面,科研工作可带动教学工作进人到学术前沿地带。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的教师从事科研工作,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关注了科研和工程领域国内外的动态,不仅增强了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出来的成果也会不断地渗透到教学中去,充分反映和体现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念。

二、当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

(一)当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现状

当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趋同、建设模式大同小异。基本围绕培养现代化需要的工程师进行的人才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方面,高等工程教育的载体――工程训练中心以培养具有大工程意识、创新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建设宗旨,整合核心资源,积极推动自身能力建设,构筑综合化工程训练平台,变过去离散的金工实习为系统的工程训练。围绕目标、内容、保障体系等几个方而,建设具有特色的工程认识、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教育平台,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

(二)师资队伍的不均衡发展现状

比起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的发展相对滞后。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第二,人员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第三,青年教师缺少科研经验。

(三)当前国内高等工程教育科研现状

第一,工程训练中心没有学科和专业设置,阻碍了科研的发展,高水平科研与教学人才流失状况较大。第二,高校政策对工程训练中心教学为主体的定位,导致科研发展缓慢。第三,很多高校工程训练中心承担科研水平较低和技术简单的产品生产工作,忽视了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

三、对高等工程教育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综上所述,在高等工程教学领域,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中心科研建设势在必行。工程训练中心科研能力上不去,留不住高水平的教师,没有高水平的教师,教育不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优秀人才,也达不到了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的目标。因此,笔者提出培养教师科研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能力建设。优化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强队伍自身能力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引进一批优秀人才,扩大队伍规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升队伍的综合能力。

在人才引进方面,一方面要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吸纳一批具有科研能力和工程背景的、具有不同专业层次和热爱高等工程教育的优秀人才来工作。另一方面,引进符合工程训练中心科研发展的专业人才,争取学科的建设。

(二)提高师资队伍福利待遇

争取获得学校的政策支持,使工程训练师资队伍在福利待遇有所提高、职称评定上给予政策倾斜,特别是对具有教学和科研双重能力的教师予以重视。充分发挥工程训练中心行政职能,通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称评定、津贴、奖励等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

(三)规范管理体制,健全激励机制

第一,依据工程训练中心师资队伍的特点,建立教学和科研并重的人才奖励办法。在重视教学的基础上鼓励适合从事科研的教师投身科研工作,根据教师的特点,建立公平合理的教学和科研奖励办法。

第二,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以岗位职责为基本的考核内容,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从实践教学工作量、实验室建设工作量、实践教学改革工作量、科研工作量等几个方而进行量化考核,准确反映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以此作为今后培养、晋升的重要依据。

第三,要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和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以教学为主体,科研为教学服务的评价体系,细化体系的各项指标,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5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

作者简介:张园(1980-),女,湖北襄樊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机械电气学部,讲师;张萍(1950-),女,河南商水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机械电气学部,研究员。(湖北宜昌443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独立学院机械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K1104800)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108-02

独立学院办学的基本定位是技术应用教学型高校,与职业学院的技能教学型相比,学生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具备更好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力。这种培养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而开展科研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不可或缺的手段。目前,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学队伍中充满朝气的新生力量,承担着重要的一线教学任务,因此,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素质对培养的学生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一、培养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作为独立学院的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其主要任务,所有工作都应围绕教书育人,即围绕教学这个核心来开展。但“研”与“教”是相辅相成的,教学是科研的源泉、动力,同时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革新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1]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科研掌握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科研活动凝练和升华知识,继而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高屋建瓴的去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新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声誉的重要途径

一所高校是否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一方面体现在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业率);另一方面是学校的科研水平与学术水平。学生质量与教学密切相关,而科研又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科研工作搞好了,学校的活力就会得到增强,教学活动得到促进,培养的学生质量就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相应也将提高。青年教师作为独立学院教学与科研的主力军,其科研能力对学校声誉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

目前,作为独立学院教师主力军的广大青年教师,其科研能力也不容乐观,他们做科研的兴趣低,积极性差;再加上在科研方面处于起步阶段,科研能力不足,以及学院的重教轻研的政策导向,导致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参与的项目非常少,科研能力低下,论文、专利等科研成果不仅数量少,且质量不高,在科研上有影响的成果更是寥寥无几。

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严重不足,既有青年教师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管理制度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教学任务重,科研精力和时间不足

独立学院的领导通常在思想上不重视科研,甚至认为独立学院不需要科研,致使教学安排占用了极大的比重,使得教师没有精力和时间开展科研工作。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2]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就三峡大学科技学院而言,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均占学校开设总课程的70%以上。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2.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3.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且科研综合素质不高

有的青年教师认为只要自己教好书,搞不搞科研无所谓,搞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学者的事情,仅满足于现状,因而其教学内容得不到更新,对知识的理解也停留于表面,教学质量也无法提高。实质上,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也是提高学科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大学教师首先应该是研究者,……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教师科研能力在教师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科研素质的不足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三、加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养的对策

在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立学院的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是独立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把培养青年教师的科研素质提到学校的工作日程上来。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需要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1.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2.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青年教师客观上存在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经验欠缺的劣势,存在着对科研过程不够熟悉、科研方法掌握不多、科研经验不足等情况,导致其开展科研活动困难多、成功率不高。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大力开展学术交流,不定期的组织学术讲座,让青年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前沿信息;积极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校外的各类培训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青年教师赴名校进修学习,与名师座谈研讨,采用青年教师进修和考察等方式开阔其眼界,增强其科研意识和能力。[3]同时,给予青年教师更多参与科研的机会,并通过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的“传帮带”,为青年教师增加更多的学习机会,积累科研经验,激发其科研潜力。

3.组建科研团队,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开展科研能力培训

以高校优秀学术带头人为引导,以课题项目为依托,吸收青年教师加入科研团队,使科研团队形成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群体。分工合作,互相促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各个成员的科研潜力,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带动独立学院教学与就业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科研团队的组建,增加了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同时,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在做中学”的科研培训方式,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使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同时,团队合作对培养青年教师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是很有益的。

4.制定相关的科研倾斜政策,增加青年教师的科研信心

一是科研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主动收集信息,为青年教师申报课题搭桥引线,增加青年教师参与课题和主持课题的机会,锻炼其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科研前期,在申报课题时,给予适当的指导,组织中老年教师帮助青年教师选题、把关项目申请书,合理预算经费,尽量避免盲目的选题与不合理的申报导致的项目失败。科研过程中,要及时关注青年教师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协助或指导其解决科研中间遇到的困难,提供相应的配套设施,比如协调设备的使用及提供适当科研资助,促进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三是设立院级课题,增加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自筹经费,设立面向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基金,鼓励以青年教师为项目负责人的系列课题申报,锻炼青年教师组织、协调能力。并通过适当的物质奖励,激励他们的科研兴趣,培养其科研能力。

5.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的更新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更新中,为跟上时展的脚步,青年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时刻关注学术前沿,扩大知识面,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为教学和科研奠定基础。[4]因此,青年教师应利用高校的图书馆等学术资源优势,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通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等来丰富自己的知识,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创造既有理论价值又有使用价值的科研成果。

四、结束语

总之,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培养对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和独立学院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它是独立学院培养出强能力、应用型高级人才的重要保障。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采取相应对策,并为其提供更好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芳,王桂梅.论民办高校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性[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84-86.

[2]高扩昌,任桂婷.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53-156.

科研能力的培养范文6

(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建立和完善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着重要意义。高校要以“夯实基础、突出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搭建舞台、建立机制、营造氛围,加快学生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化的步伐,最终达到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课外科技创新组织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10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22—0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17)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4—11—18

作者简介:陈倩(1981— ),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冯程伟(1981— ),男,河南灵宝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

王岳蕾(1986— ),女,河北保定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李伟娜(1980— ),女,河北唐山人。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科技持续发展的后续力量,其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是关系到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我国创新型社会的建设、经济转型都有重大意义,也是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1]

(二)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企业也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尤其是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强,并且具备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毕业生一般理论基础扎实,为了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他们不但要主动自学课堂上未讲授的专业知识或软件,而且要对自身的科研项目进行多次修改或调试,在此过程中,他们的专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科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科研中所解决的问题往往也都是现实生活中亟待解决的,这些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能更快地适应企业和市场的要求。[2]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在校期间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学习,二是科研。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对专业课知识的学习,科研工作则多是通过第二课堂进行的。大学生搞科研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这不仅能够促使大学生将更多的课外时间放在科研竞赛类相关学科知识的拓展学习上,对于大学生专业视野的拓宽、高校学风建设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取得实效

1.加强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成立高校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由相关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财务处、人事处、科技处、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工程训练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办公室设在教务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高校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方案,制定、修订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统一协调各院系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工作组的工作,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地、资金及设备支持。

2.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评审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由各院系、教务处、学生处、科技处、团委共同推荐组成。专家组具体负责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评审、立项、检查和验收,对创新实践活动的有关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抓好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1.创新实践基地是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要注重依靠行业内的龙头企业,通过校友会等组织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积极争取与企业合作,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在企业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实验室特别是重点实验室都要结合专业优势,突出专业特色,为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场所、设备和技术支持。各实验室每年都要制订接纳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的计划,要通过实验室开放、创新性实验等方式,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到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创新实践基地要按照专家推荐和自由申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都要确立一批具有基地学科特色、代表学术前沿且适合学生参研的创新实践课题,择优参加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活动。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创新实践基地负责为每个立项项目联系一位或几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热心从事学生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3]

3.创新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报纸、展板、网站等媒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的宣传,扩大创新实践基地在教师和学生中的影响力。同时,要定期组织并举办各种科技讲座、学术沙龙以及学生间的学术交流活动等,为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条件成熟的创新实践基地,学校要积极鼓励、支持其开设一批实践性强、特色突出的全校性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修。

(三)以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为载体,以项目经费为保障,深入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1.加强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组织建设,按照“因地制宜、百家争鸣”的原则,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包括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社团、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俱乐部、科技创新活动项目组(工作组)等。课外科技创新组织开展的活动要有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

2.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组织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为日常活动载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参加相应的科技创新竞赛。学校有关部门和院系要对创新俱乐部活动的开展给予经费支持。[4]

3.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设立校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验项目,按照“公开立项、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原则进行立项,对项目给予经费支持。创新实践项目可以来源于教师科研,实验室、创新实践基地的推荐等,也可以由学生自行拟定,定期报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严格规范指导教师的聘请制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

1.发动学校各方力量,按照“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为各级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组织组建指导教师团队,为科技创新项目聘请指导教师,全方位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指导教师要根据专业领域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选择前沿问题、热点课题,进而确定主题新颖、有一定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项目供学生参与研究实践,并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指导经验,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3.学校每年都应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工作,对于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或在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地、组织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予以表彰。对于获奖的指导教师、组织管理者,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奖励。[5]

参考文献]

[1]杨剑钊.略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

[2]朱新力.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思考[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3]任其亮,李淑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