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研究

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研究

[摘要]在指导研究生科研实践中,导师仅确定一个研究方向,运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让研究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调整从导师到研究生的“单向性”传统指导模式,将学习和研究的决定权从导师转移给研究生,开展研究生与导师之间互动交流、讨论,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性”互动联系。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模式更有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翻转课堂;研究生;科研能力;“双向性”互动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导师对研究生科研潜力的发现、引导、开发、训练的一项长期系统工程[1]。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导师要制定完整的培养计划,对研究生学习、尤其毕业论文阶段给予明确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要重视指导内容、技巧和方法,例如布置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引导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实践训练,实施合理有效的考核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目前南昌航空大学正处于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攻坚阶段,要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水平。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更新理念、强化认识,确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强化研究生教育的责任意识,发挥导师的研究生培养主体作用”。因此,需要强化导师责任担当、提升导师指导能力,推行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制度建设。

一、“翻转课堂”模式的概念及研究现状

研究生的知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二步是对知识的反复学习、吸收和消化,使其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即从表面学习到深度学习。研究生培养的传统指导模式,通常停留在接受知识过程,往往不重视吸收消化的深度学习。显然,在这种从导师到研究生“单向性”指导过程中,缺少师生的互动、交流和协作,缺乏对知识深度理解,不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新知识,而“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改善传统模式所存在的问题[2]。“翻转课堂”(英语InvertedClassroom),将导师到研究生的“单向性”关系,发展成导师和研究生双向性教学与研究新模式,也称为“反转课堂式教研模式”。学习的决定权从导师转移给学生,学生到导师,导师再反馈回到学生,建立导师与学生“双向性”互动联系[3]。在这种新型模式下,研究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目标性学习,完成自主学习。他们可以听学术报告、看视频、下载科研文献、阅读电子书,还能在网络上与志同道合的同学讨论,能在任何时候去查阅研究材料,以获得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4]。当研究生自主学习之后还有解决不了的疑惑时,导师将与研究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交流、讨论和研究。“翻转课堂”模式具有混合式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是为了让研究生的学习更加灵活、主动,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个性化的主体性理念、开放和创造性理念等多种教育理念[5]。导师指导研究生实践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在研究性教学和科研能力指导过程中,把主动权给研究生,让研究生深度思考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见解和导师的思想发生碰撞,头脑风暴式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研究生解决问题的科研能力[6]。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显然其对导师的要求也更高,导师也应该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导师必须熟悉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导师与研究生的讨论应引进最新文献,将研究生引向科研前沿,组织研究生讨论学科或课题中有争议的、不确定性疑难问题。课题组营造民主课堂氛围,鼓励讨论与质疑,力求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中,使研究生自主深度学习,消化知识能力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提高研究能力[7]。

二、“翻转课堂”模式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能力实践的意义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有一个挖掘、培育的长期过程。但在“翻转课堂”模式下,在导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可以获得和不断提高[8],它体现的作用和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

研究生教育阶段,科研是研究生培养的基础性工作,研究生的科研活动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要完成科研课题要求,研究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由于新网络科技让知识的传授变得便捷和容易,翻转课堂的实施,导师与研究生建立“双向性”互动关系,而把导师指导重心放到第二步促进知识“吸收内化”深度学习的过程。

(二)重视导师指导作用重视导师指导作用,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

导师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第一责任人,但目前发现了一些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问题,例如指导内容的滞后性和重复性、方法和手段的单一性等。“翻转课堂”的实践使第一步知识传授作用在弱化,导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练,注重导师与研究生的互动与协同创新能力,对导师指导能力也要求更高。

(三)体现因材施教体现因材施教,研究生个体的特色教育

“翻转课堂”模式的实践不是学生无序学习,更不是学生在孤立的学习。而是研究生与导师之间面对面的互动学习,包括导师和研究生一起进行“脑力激荡法”有意义的科研活动,增加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让不同研究生都能得到有针对性的和个性化教育[9]。在研究生培养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研究生谦虚友善,实验刻苦认真,团队合作意识强,是老师的好帮手。而有的研究生个性强,行为偏执,虽然自我实验执行力较好,但改变思路创新能力不强。所以,导师要做到知人善任,因材施教,懂研究生,才能培养好研究生。终上所述,“翻转课堂”模式指导研究生科研活动,要达到增强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性”主动性、互动性的深度学习,从接受知识到知识的创新;要明确导师为第一责任人,更要重视导师指导能力和责任;要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特色。这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翻转课堂”模式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机制分析

在传统研究培养模式中,若研究生完全按照导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路线去做,没有对课题进行深入调研,缺乏深度思考,实验过程问题多多,创新性不强。低年级研究生只能跟在高年级研究生后面,在其基础上做一些修修补补的研究工作。翻转课堂后在导师引导下,研究生自己掌控学习,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而不必像从导师到研究生“单向性”传统模式那样紧绷神经,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节奏,研究生学习效果更好且科研能力提升更快。在对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学习现状及科研水平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和“翻转课堂”模式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的影响,表1为传统指导模式与“翻转课堂”模式在导师和研究生角色定位、教学指导、科研训练、技术应用、评价方式、研究生数量等问题的比较。在科研指导实践中,导师指导案例可以包括正、反两方面,即科研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通过自身榜样示范,引导研究生进行科研,建立导师与研究生的“双向互动性”关系。这个过程不仅是导师考察研究生的能力,也是研究生考验导师的科研水平。“翻转课堂”的实践使导师的角色转变为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的教练,导师给定一个研究方向,研究生查阅大量文献,了解别人做了什么,还存在什么未解决的问题?我想做什么?研究生提出问题,再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所以研究生清楚自己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实现目标拟关键解决的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意义何在,创新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有一定水平认知,在不断与导师进行讨论过程中,导师凭丰富的科研经验,不断修正完善研究生预想的科研活动。然后制定合适的技术路线,进行可行性分析,做好实验研究的规划。这一套完整研究性思维的训练过程中,研究生和导师形成合力,在“双向协同”研究指导过程中互相促进,最终导师和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得到同步提升。根据“翻转课堂”模式在实践中的操作,图1归纳出“翻转课堂”模式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机制,首先让研究生进行独立的学习和研究,随后展开研究生与导师之间双向互动交流、讨论的脑力激荡法,进行较全面的科研思维训练。

四、“翻转课堂”模式对导师指导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经验总结

以本课题组为例,运用“翻转课堂”模式指导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总结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研一上学期,学生要阅读大量文献。研一下学期,研究生会开展一些实验,有初步研究能力,但创新性不强,只是模仿别人实验。研二上学期,完成开题报告,会独立思考问题,开展一些新工作。研二下学期,能对所做实验进行归纳,发表一般水平的论文。到了研三,研究生水平提升很快,还能在教师提供的方案上进一步改进,做出一些创新性研究,发表出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科研能力较强,达到了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运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要教会研究生学会自律,给研究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让研究生放任自流、无所事事,研究生应该明白自律才能自由。在课题组多年的研究生seminar实践中,课题组每位研究生每个月都要做实验总结、文献报告。要使知识在导师和研究生的互动思考、辩论等脑力劳动中“活起来”,真正做到吸收内化知识[10]。其次,“翻转课堂”模式会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要求导师与研究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沟通才能起到良好的指导效果,这是成功运用翻转课堂模式的一个挑战,本课题组要求导师的知识体系也必须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导师与研究生科研能力存在互相促进、同步提升关系。再次,实施“翻转课堂”需要给导师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支持,因为“翻转课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与研究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多向、多维度的交流,利用信息技术为研究生构建个性化、协作化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本课题组加强对导师信息素质能力的培训,导师在网络技术平台中引导研究生积极地进行前沿课题的学习和吸收内化。总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在科研实践中以科研问题为导向,基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课题组也可以组织多样的非课堂形式的科研活动,科研思维可以在课外高质量的脑力激荡自发进行探究式讨论,而且往往会产生新的idea,这样就充分发挥“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导师与研究生“双向互动性”优势,让研究生在实战环境中深度研究学术问题,促使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

作者:万里鹰 李喜宝 黄军同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