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例6篇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1

【关键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C-006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社会科学等各门学科的基础课程,是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基本方法和程序、技术相统一的科学方法论体系。它洞悉社会发展脉搏,了解社会需求,决策社会发展,有极强的理论性、应用性、实践性。但多年来,该课程的教学未能很好地将理论、实践、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合起来,未能将课堂与社会、行业有机结合。基于此,本文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鉴于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并结合学生的身份与学习特点,课程总体设计基于以下教育理念。一是基于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追求学科本身的系统化,而是追求和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流程化。真正按照具体的职业行动,要求学生按流程实际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调查工作的程序和技能,掌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如在指导制订调查方案时讲授原则意义;涉及社会学和系统论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设计方案的实例,适当讲授,以够用为度。二是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将企业需要、学院办学需求、学生感兴趣的真实项目引进课程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进行项目调查,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实际、行业需求零距离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三是实行课证融通的教学。将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调查分析师(初级)考试的内容引入教学内容,并在课余时间进行培训,让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以上两个职业证书的考试,以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基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以及《统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调查分析师》的考证要求,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对原有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解构和重构,以一个社会调查项目的实施过程来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按社会调查项目实施的流程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总结5个阶段,划分出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任务,选择阶段实施过程中所必须用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教学。每个阶段均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与应用、调查技能的掌握和实施、职业能力的培养。详见表1。

表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工作过程 典型工作任务 理论学习内容 实践项目

理论基础 1.社会调查的定义及其任务

2.社会调查的基本功能、基本概念、基本方式、主要类型等

3.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4.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

选题阶段 1.初步选题

2.选题的初步调查论证 1.选择调查课题(选题的意义、调查课题的类型,选题的标准,选题的途径和方法)

2.调查课题的初步探索的方法和途径 团队调查项目选题

准备阶段 1.提出研究假设

2.设计调查方案 1.提出研究假设

2.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

3.调查指标的设计

4.信度和效度

5.调查方案的可行性 团队制订调查方案

1.为课题选择恰当的社会调查的方式

2.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1.社会调查的方式

2.普查

3.典型调查

4.抽查 团队制订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利用恰当的调查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问卷调查法(问卷的类型与结构、设计的原则)

2.访谈法(访谈的特点和类型、实施的步骤、技巧)

3.观察法(观察的特点和类型、误差的控制)

4.实验法(实验的特点和程序、实验的设计)

5.文献法(文献的收集和分析)

6.专题调查(电话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网络调查方法)

7.调查员的调查方法和技巧 团队调查项目实地调查

调查员培训

数据分析阶段 1.资料的统计整理与分析

2.对统计调查进行理论分析 1.资料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文字资料的整理

3.数字资料的整理

4.问卷资料的整理

5.统计分析的方法(单变量描述统计、集中量数分析、离散量数分析)

6.理论分析 团队调查项目数据分析

总结阶段 1.撰写调查报告

2.团队汇报 1.调查报告的特点与类型

2.调查报告的结构和内容

3.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和撰写程序 调查报告撰写(个人完成)

团队ppt汇报

(二)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上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及该课程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操作性特点,决定了在该课程中运用的是基于工作过程、团队合作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案例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例如,在访谈大纲的设计与实施教学中,理论部分采取的是学生探究与教师教授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探究,就是课前让4个小组的学生查询“什么是访谈、访谈的类型、访谈的准备、访谈的方法和原则”等内容,并在课堂上汇报,再通过提问、回答、教师补充、视频学习等方式,完成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学生的学习能力、讲演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部分则是学生通过讨论,制定了本小组调查项目的访谈提纲,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拟训练并展示。这里我们模拟的是座谈式的群体访谈形式,一个小组推选访谈主持人访谈嘉宾及其他观众,其他小组和教师共同评价,给予指导。课堂外,各小组成员深入到校园、宿舍、其他院校、社区进行访谈,完成调查任务。又如,在调查员的培训中,结合企业调查员的培训教材、培训内容和方式,结合专业特点创设了“社区工作人员为调查住户对小区环境的意见要求,进行入户调查”、“海飞丝洗发水使用街头拦访调查”、“学生食堂满意度的座谈调查”等情境,对学生进行调查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动作技巧、观察技巧、处理拒访的技巧的训练。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因此,该课程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成绩由过程实践操作成绩和理论考试组成,其中,过程性实践实践成绩占70%,期末综合理论考核成绩占30%。过程性实践操作成绩是根据各个团队提交的工作成果确定的。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并制定相应的考核量规,使教学更具有实践性、操作性和目标性。详见表2、表3。

表2 各阶段确定工作任务所必须呈现的成果

工作过程 成果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调查方案、抽样调查方案

调查阶段 调查问卷

数据分析阶段 数据分析报告

总结阶段 调查报告

在“调查方案设计”的成果展现中,制定了以下考核量规。

表3 “调查方案设计”成果展现考核量规

考核项目 考核关键点(技能标准) 配分 得分

调查方案的制订

抽样方案的制订 调查的目的明确 10

课题研究的背景分析语言通顺、叙述合理 20

课题组成员任务分工明确 10

活动步骤清晰、合理 20

调查的方式方法合理恰当 10

抽样方案的设计合理可行、格式规范 10

实训表现 团队合作积极主动 10

在团队合作中履行职责、认真负责 10

合计 100

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教学改革效果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改革已经在柳州城市职业学院2009级、2010级、2011级行政管理专业顺利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三个年级的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了柳州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柳州市人才招聘岗位需求调查、大一新生专业调查、老年人家庭赡养现状调查、两面针产品社会认同感调查等20多项调查。这些调查充分体现了学生结合专业,以社会调查的方法和视角,洞察社会,关注学院建设,关心大学生自身成长的愿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的调查项目下企业、到街头、到招聘市场、到其他院校进行实地调查,锻炼了实践应对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数据统计分析能力、文字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同时,学生获得了对社会的真实认识和感悟。这些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从社会实践出发,将理论学习和社会现象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行动中拓展和深化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同时,注重调查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2)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B类)(2012JGB415)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 社会需求 胜任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8-0012-04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弥补市场缺陷的政府行为正日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事业近几年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也成为很多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重要专业。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和研究生招收信息网的相关信息,截至目前我国有160所院校开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有92所院校招收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生。

随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有关本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角度:(1)基于院校学科优势凝练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研究――财经院校(曹信邦,2006;曹永红,2014)、理工类院校(张军,2012)、工科院校(唐运舒,2008)、农林院校(林建鸿,2014)、医学院校(吴传俭,2011);(2)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杨立雄,2003;黄任民,2009);(3)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刘媛媛,2013);(4)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与调查(徐丹,2015)。上述学者大都立足本校特色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不同的思路和看法,但是本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如何一直未见系统深入研究的成果。

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对本专业本科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本专业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进而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的最佳路径,最终促进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和社会适应度的提高。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研究方法――胜任素质模型

胜任素质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指“与特定组织特定工作职位上工作业绩水平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特征和行为”。麦克利兰认为胜任素质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技能、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这六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层次体系,也就是胜任素质模型。胜任素质模型被描述为一座在水中漂浮的冰山,知识和技能是胜任能力最表层的内容,如同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是胜任能力中比较深层的内容,如同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但它们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①。

麦克利兰的研究无论是对学术界还是商业界都产生了关键的影响,使人们认识到应切实关注那些能够真正带来实际工作绩效的胜任素质。这一胜任素质正是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胜任素质模型,提炼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所从事职业的胜任素质,并提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

2.数据来源――问卷调查

调查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调查方法,以某医学院院校近三年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14份。

调查内容:本次调查的内容通过胜任素质模型来设计,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所从事职业的基本信息;二是胜任素质调查;三是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第二部分主要是根据胜任素质模型,将调查内容分为大学所学知识和职业素质调查。大学所学知识内容在胜任素质模型中主要指冰山的水上部分,主要为知识和技能;职业素质即为胜任素质模型中冰山的水下部分。

分析方法:第二、三部分的题目设计为多选题,因此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重响应的分析方法。既统计响应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所有选项被选总数的比例),也统计个案百分比(某选项被选的频率占调查者总数的百分比)。

三 研究结果

1.基本信息统计与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行业的性质比例最大的为企业(64.9%),其次为事业单位(17.5%)和政府部门(12.3%)。分析原因在于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为逢进必考,而且有编制限制。同时,随着企业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劳动者的福利,社会保险日益完善。因此,本专业毕业生在政府和事业单位就业人数偏少,而在企业的就业人数偏多。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岗位分布是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占比最大,为38.6%;会计、营销等岗位(15.8%)、文秘行政岗(14%)、社会保险岗(12.3%)人数所占比重相差不大。访谈中了解到,很多毕业生尽管在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上工作,其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既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也有社会保险实务的内容。分析原因在于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起步较晚,很多企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岗位没有独立出来,大部分仍包含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工作内容中。

2.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大学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契合度的整体分析。大学所学知识主要包括六方面:(1)公共基础知识(英语、数学、计算机等);(2)专业基础(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等);(3)专业理论(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学原理等);(4)专业技能(社会保险模拟软件操作、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等);(5)社会实践(见习实习、大学生科技创新、三下乡社会实践等);(6)其他综合知识(公文写作、普通话、文献检索等)。

根据表1数据显示,本题目设计的所有选项都有响应,也就是说整体来看,大学所学知识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均是有帮助的。从比例来看,公共基础知识所占比重最大,占总数的22.1%,从个案百分比来看有56.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该项,这说明公共基础知识对工作的帮助是最大的;其次为专业理论知识、公文写作等综合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而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所起的作用偏低。分析原因一方面在于本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很多为非社会保障岗位,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强化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的水平。

第二,公共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最能契合工作需求的基础知识为计算机(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公文写作(个案百分比为59.6%)。统计学、英语和数学的契合度较高;在此需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对与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否开设医学概论的问题,从选项结果来看,医学概论课程对部分同学(个案百分比为10.5%)仍然是有帮助的,也就说明该课程不能贸然取消。

第三,专业基础知识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专业基础知识中,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60.7%)与工作需求的契合度最高,其次为管理学类课程(个案百分比为50%),社会保障学类课程和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在个案中所占比重均为46.4%,占比最低的为经济学类课程。分析该结果与毕业生大部分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有关,也体现出管理学、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为本专业的核心课程。

第四,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基础技能中,与工作需求契合度最大的是数据统计与处理(个案百分比为65.3%),其次为信息系统操作(个案百分比为32.7%)、外语(个案百分比为23.8%)。由此可以看出,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数据统计与处理的技能培养。

第五,基础技能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在本专业所学的专业技能中,人力资源管理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9.6%)、管理基础技能(个案百分比为52.6%)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会计统计等技能(个案百分比为47.4%)、社会保险操作技能(个案百分比为35.1%)。该结果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分析结果相似,也进一步说明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以及会计统计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第六,职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分析。将表2中多重响应总计的数据与表1比较,可知,表2的总计数据为410,个案百分比总计为366.1%,远远高于表1的总计数据(频率总计为282,个案百分比总计为247.4%),由此可以看出职业素质对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与麦克利兰的胜任素质理论相对应,即隐藏在冰山水下的部分是决定人们行为和表现的关键因素。这也说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外,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

结合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经历,本专业人才培养中应该重视的素质为社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其次为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而科学研究能力所占比重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本调查的对象是本科毕业生。

3.关于人才培养的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所得数据可知,本专业毕业生在能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方法中选择比重最大的为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的实验(个案百分比为71.9%)以及见习实习(个案百分比为66.7%),其次为理论讲授(个案百分比为22.8%)、小组讨论(个案百分比为28.1%)和学生翻转课堂(个案百分比为28.1%)。

由表3也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更多地集中在增加社会实践和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在调查中,本问卷还设计了关于人才培养建议的开放性题目,调查结果大部分仍是集中在社会实践和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这说明本专业在今后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与学生就业有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险等相关实验实践的设计,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路径讨论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从本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事的行业和岗位来看,本专业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大部分毕业生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结合本专业毕业生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得知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应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根据调查结果和胜任素质模型分析,提炼本专业人才培养主要模式应该为: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其中知识包括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基础技能和专业技能,素质为综合职业素质。

2.凝练专业知识结构,优化课程体系

要提升本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知识的培养是前提。根据胜任素质调查结果可以得知,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能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是整个专业培养的基础,大学英语、计算机、数学、政治、体育课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课程体系应该以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和社会保障学三大学科为核心,在三大核心学科基础上拓展相关知识。技能知识方面,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和市场营销是本专业学生的必备技能知识,这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相关。同时,公文写作、文献检索等综合知识与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契合度较高,也应该进一步强化。

3.强化实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要强化本专业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培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关键在于实验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实践的内容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应该遥相呼应,实验实践内容也应当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能三部分。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应该构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平台。

具体培养过程为:在大一、大二学年,强化专业基础实践,以校内实验室为依托,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大三、大四学年,夯实专业实践,以校外见习实习为途径,组织学生深入人力资源管理和社会保障相关机构见习实习;全程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4.重视综合能力培养,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

胜任素质模型中尤其强调特质动机等综合素质在工作绩效提升中的重要性,也说明综合素质与工作需求的契合程度决定毕业生工作业绩,因此,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中应该占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要提升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参加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深入社区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各种校内外竞赛、学生社团活动、社区公益服务活动等,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5.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方法是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应该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改进和探索。教学方法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通过采用启发式、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和交叉,不断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通过自主选课和充分利用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发展个性,逐步具备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注 释

①董克用.人力资源管理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42

参考文献

[1]唐运舒、骆正清.工科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社保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3)

[2]曹信邦.财经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经济师,2006(4)

[3]张军.走出理工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之路――重庆理工大学社保专业的建设与探索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2(3)

[4]吴传俭、元林.医学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

[5]曹永红.财经类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2)

[6]林建鸿.农林院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特色培养探析[J].高教论坛,2014(10)

[7]黄任民.经典著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

[8]杨立雄.是“社会保障”还是“社会保险”――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置中的社会保险偏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3

关键词:抽样调查;统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2802

1抽样调查课程在财经类高校开设的重要性

抽样调查课程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在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国内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应开设10门主干课程中就有应用抽样技术,由此可见该课程在统计学科中的地位。各高校在具体的课程名称有诸如《抽样调查的原理与方法》、《抽样调查原理与应用》等不同称呼,但课程的核心内容一直未变。

抽样调查是专门讨论调查技术原理的课程。目前,国内在社情民意、市场行为、消费者心理、满意度研究、以及企业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抽样设计、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分析研究与预测的需求越来越多。抽样调查在社会经济和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凸显了抽样调查方法普及的重要性。加强本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力度,是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素质的需要。

2抽样调查课程开设现状

随着抽样调查在我国的迅速推广,抽样调查成为统计学学科体系中发展最快的分支学科之一,国内各财经类高校均开设了相关课程,课程建设各具特色。从课程性质来说,抽样调查是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对非统计学专业学生作为选修课开设;从学分设置来看,从2学分到4学分不等,总学分在36至72学时之间,涉及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教材来看,目前国内高等院校抽样调查课程选用的教材以国内教材为主,比较流行的有冯士雍、倪加勋、邹国华编著的《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1998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属国家统计局规划教材)、金勇进、蒋妍、李序颖编著的《抽样技术》(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谢邦昌编著的《抽样调查的理论及应用方法》(1998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等,这些教材虽然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按照概率抽样的组织方式安排,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系统抽样等。随着抽样调查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近年来,市场上陆续出版了一些新的抽样调查教材和参考书,有些教材内容还涉及了一些抽样调查的国际前沿知识,这使得教师在本课程教学中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3对抽样调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授课内容的重点是一般是各种抽样调查方法理论公式推导以及相应的例题计算,对财经类高校的学生来说,该课程内容抽象难懂,理论与实际应用严重脱节,课堂上师生缺乏互动,学生学得吃力,老师教得费劲,往往一堂课下来学生不懂老师讲些什么,老师不知道学生掌握多少,以至于一学期结束,学生还不知道如何将抽样调查方法运用到实际中。这样的教学方法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结合抽样调查课程的特点调整和改革该课程教学方法是目前教学中面临的首要任务。笔者长期从事抽样调查教学工作,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紧密结合抽样调查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和和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1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充实

3.1.1课程内容的衔接

一个完整的抽样调查包括几个阶段的工作:调查目标的确定、调查问卷设计、抽样方法确定、调查方式确定、数据编码与录入、数据审核与插补、数据估计、调查结果表述。抽样实施过程中利用概率抽样方法进行估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由于目前多数抽样调查教材内容主要是介绍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及其估计量设置和抽样误差的计算,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这一模式,缺乏对抽样调查整个过程比较系统完整的讲解,这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了不同概率抽样方法后仍然不会应用,这显然违背了抽样调查侧重于实际应用的本意。对此,有统计工作者提出,应先开设《市场调查》学习抽样设计和数据处理以外的调查过程、然后开设《抽样调查》专门学习抽样方法,最后开设《数据处理》探讨对调查数据处理的各种方法。不同课程讲述抽样调查过程的不同环节,这样保证抽样调查课程内容的衔接,也避免了相关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如2001年起兰州商学院在进行专业教学计划调整中,就将原来的《抽样调查》分为《抽样技术》、《调查技能》和《市场调查》等三部分,分别讲授抽样调查的理论与技术、抽样调查的具体技巧、以及抽样调查在市场研究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值得推广和借鉴。

3.1.2课程内容的充实

抽样调查按抽样方式不同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种。在抽样调查实践中,一般只有政府统计部门在进行抽样调查时会按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其他部门、单位或个人在获取样本数据信息时多采用的是非概率抽样,因此实践中非概率抽样的应用范围远远大于概率抽样。而目前几乎所有的抽样调查教材都是重点讲述概率抽样方法,对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简单介绍,以至于许多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非概率抽样的重要性。因此笔者认为非概率抽样调查内容及其实现最好能作为抽样调查教材中独立的一章内容讲解,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抽样调查理论和方法。

3.2案例教学

国内的抽样调查教材每章的内容安排大致是:首先通过理论推导分析各种基本抽样方法和估计方法,然后简单举例分析讲解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内容笼统抽象,很少有详细的相关调查案例分析,这样学生即使学会了计算例题和课后习题,也不会设计抽样调查方案,不能理解相应的抽样调查方法在实际中如何应用,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抽样调查如果侧重理论推导和机械的公式计算,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考虑到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各种抽样技术的基本思路、基本特点、适用条件进行总结,注意对各种抽样技术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进行分析比较,而避免过多的数学推理。在授课过程中,应灵活使用理论推导、启发和讨论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透彻分析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进行抽样方案的设计,便于学生加深理解。如为了对比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可以介绍分析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人口普查事后质量抽样调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抽样调查、我国城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等一些有代表性的调查设计方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公布的调查技术设计,加深学生对调查方法和统计思想的理解与认识。

其次,可以提供国内国际经典的调查问卷给学生阅读借鉴,并组织学生就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问卷调查,从对调查问卷方案设计到最后问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熟悉抽样调查设计的整个流程。

案例教学既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同学们也非常喜欢结合案例讲解的教学方式,不少学生的毕业论文就选择了通过问卷调查分析问题。

3.3实践教学

抽样调查属于基本技能培养训练的一门基础性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相比,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性质和实践性。因此要求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加强实践环节。

首先,授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院或学校专有的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室,收集或设计一些合适的微观数据让学生进行模拟实习,使学生真切加深对抽样调查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外实习实习,为实践环节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能加强与相关专业调查机构的联系,为学生积极争取各种参与社会调查实践锻炼的机会;最后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教学的加强,使学生在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等方面取得明显的效果。

3.4网络教学

统计调查课程应重视教学手段的不断改革,积极推动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网络教学。高校校园网发达,多数教室为多媒体教室,学校图书馆馆藏电子资源、数字资源,以及市场调查网、中国统计教育培训网/ets/等网络资源为本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这些电子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既大大拓展了教学信息量、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运行的效率、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也能够激发学生对抽样调查的学习兴趣。

3.5考核方法

传统的抽样调查课程的考核通常是笔试,题型主要有选择、填空、计算等,单调的考试方式和内容难以考察到学生实际掌握到的抽样调查知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改革,以灵活多样的作业与考试形式,巩固提高学习效果。主要做法包括:(1)把学生分成各小组,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他们感兴趣的校园或社会现象进行抽样调查,从设计抽样调查方案到调查报告的撰写均独立完成,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抽样调查的进程,并给与适当指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操作能力;(2)鼓励学生撰写关于抽样调查问题的小型学术论文,提高学生利用文献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抽样调查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3)课程考试中逐渐淡化标准化的考试方法,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加大主观性与灵活性比较强的综合应用题的份量,鼓励学生参加大型社会调查活动,在课程的成绩的综合评定中加大对平时实践环节的比重。这些措施的实施,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训练了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士雍等.抽样调查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

[2]伍长春,宁自军,杜欢政.应用型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实践――以嘉兴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11):1619.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4

一、工作中的主要作法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勤于学习锻炼,慎于品行修养,始终致力于做德更高、业更专、行更正、艺更精的信合人。

一是注重和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注重学习是我多年来养成的一个比较好的习惯,除继续加强对分管工作中涉及的监察、审计、法律事务等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外,不间断地加强对财务会计、信贷管理、风险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及时加强对计算机知识和信用社新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同时认真学习各级制发的管理制度及相关法律文件,通过不断的深入学习,不仅充实和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库容,而且开阔了思路,更新了观念,增强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注重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坚持承担工作任务时把自己当作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在承担工作责任时把自己当作一名勇于负责的主管领导。实际工作中,小事放权放手,但件件都及时督办和查问结果,大事都主动参与和承担。如在查办寨河信用社会计挪用资金违规违纪问题时,带领稽核审计部、财务会计部和监察部的工作人员到寨河信用社核查账务、调查取证、座谈询问、分析情况,为处理本次违规违纪提供了详实依据;在查办举报信用社信贷员和分社负责人违规办贷问题时,抽调联社不良办、风险管理部、监察部及基层信贷员组成贷款核对小组,带队进村入户上门核对贷款,找村干部和村民调查了解,与社内职工座谈情况。在案防工作过程中,带领案件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到基层营业网点对内控制度执行、会计核算、信贷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逐项检查。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不仅深入了解了基层实际工作情况,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本职工作,同时,也进一步锻炼了实践工作能力,丰富了实践工作经验。

三是注重和加强金融理论的钻研。每年我都结合工作实际,通过调研后撰写一些专业理论文章,用以总结和指导工作。,我根据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情况,通过认真调查分析,撰写了《农户小额是考验》调查报告,被第4期《新金融》刊载。同年《一策解“三难”“多赢”促发展》一文,被《中国农村金融创新与实践》收录。

四是注重和加强政治品格的锤炼。,我利用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党性锻炼和品格锤炼,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认真参与,按照活动的安排进行了学习和深刻地自我剖析,并在活动中撰写了数万字的学习笔记。通过积极参与这次教育活动,使得自已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和稳重,品格上更加坚强和耿直。

五是注重和加强领导艺术的累积。除了向身边的同志学习领导艺术外,还经常留意书籍、网络上介绍的一些比较经典的领导艺术类案例。

(二)加强内控建设,坚持从严治社,始终致力于做内控理念的传播者和严密内控的践行者。

总理曾经说过,对于银行而言,相对于资本充足率,严密的内控制度更有意义。一年来,在加强内控建设和落实上,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狠抓了促制度落实的制度体系建设。从规范操作行为的层面上来说,现行的基本制度基本能够覆盖业务经营活动的各个层面了。但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制度根本上就得不到很好的落实,责任追究不及时不到位,经过认真的调研和分析,我参与起草了《崆峒区农村信用社违规贷款责任认定处理暂行办法》,对强化全区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规范信贷管理行为,增强信贷人员责任意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促进了促制度落实的制度体系的建设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

二是树立了“内控严密、管理严谨、处罚严厉”的基本内部控制理念。在工作中我总结出,要防范操作风险,在制度建设和落实层面,不仅要有严密的制度,严格落实制度,还要严惩违规行为。因此,我倡导树立“内控严密、管理严谨、处罚严厉”的内控理念,并在稽核审计工作中实践推行,这种从严治社的思想,也因此得到了较大范围的认可。

三是践行了严密的内控和其他各项工作制度。在工作中我能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内控和工作制度,如省联社制定的《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罚办法》反复学习了好几遍,并且在文件中做了很多标记,其他有关制度我也利用时间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并能严格遵守。

四是督导了各项内控制度的有效落实。我们主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计和内控评价来督导内控制度的落实。组织了高管人员离任审计,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活动,陪同省联社、省联社办事处、银监局现场检查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认真查找问题,认真组织整改,认真分析不足,认真总结教训,认真制定措施。

(三)积极履行职责,指导做好内控监督工作,加强联系,优势互补,实施有效监督。

联社党委是崆峒区农村信用社的政治核心,所以,监事会的日常工作注重定期或不定期向联社党委报告,重要事项取得了联社党委的理解、协调和支持。同时,监事会作为联社的监督机构,与银监部门、联社内部稽核部门,共同构筑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规范监督体系。

一是建立和完善稽核审计部门内部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制订了稽核审计部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健全了《序时稽核登记簿》、《专项稽核登记簿》、《来信来访查处登记簿》,对稽核时间、区间和责任人进行详细登记,落实责任,以备查考。其次建立了查处情况及时反馈工作机制。本着对理事会负责的基本要求,我们将每个项目的稽核检查结果及时向联社班子成员和职能部门(理事会、经营班子)汇报和反馈,以促进领导管理决策和部门指导服务的针对性,提升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实行稽核审计情况定期通报制,即对稽核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查处的典型案例定期通报,做到查处一事,警示全区,督促辖内各网点查缺补漏,纠正偏差,完善不足,以促进全辖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工作符合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并对案件专项治理、治理商业贿赂工作实行了专档管理。

二是有效地开展了稽核审计工作。指导稽核审计部围绕联社重大决策和中心任务,突出财经纪律严肃性、信贷资金安全性和经营管理合规性,认真履行稽核审计职责。全年组织开展稽核审计项3项3次,即:实施了花所信用社等4个网点的会计决算工作真实性专项检查;对全区44个营业网点中14个信用社、15个信用分社和联社营业部进行了序时稽核,稽核检查覆盖面70.5%;根据人员调动和岗位调整情况,及时开展了24名信用社主任、副主任和4名联社部门经理的离任审计,以及岗位轮换的105名信贷、会计、出纳人员的岗位轮换手续移交工作。共查出并认定责任违规贷款49笔817.69万元,违纪资金8.96万元,提出稽核建议8条,下发稽核审计整改意见书25份,下发稽核审计处罚决定25份,为全区农村信用社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查防结合,认真开展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保持了对各类违规行为严处的高压态势。

初,因班子换届,联社调整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本着暴露风险、加强管理,坚决遏制违法违规行为,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的基本原则,5月份,制订了《崆峒区农村信用社案件专项治理深度排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排查人员、排查方式、排查内容、排查责任和工作要求,9月份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对辖内网点的贷款、存款、金库尾箱、印证押卡、查询对账、“九种人”等重点业务、重点环节、重点人员进行了风险排查。在10月12日全区农村信用社工作会议上,对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安排,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案件专项治理工作的安排意见》,根据不同岗位职责分级明确了案件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岗位、重要环节、重点人员的排查内容、排查频率和案件排查责任,为构建案件防控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通过加强了纪检监察和案件防控工作,对信用社会计、信用社柜员挪用资金违规违纪问题的3名当事人和负有管理责任社主任进行了责任追究,给予了党纪、行政纪律处分和经济处罚。

(五)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好和纪检监察工作。

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自律工作中,按照省联社党委的党风廉政建设以及纪检监察责任制的要求,每年年初联社党委及时与和各信用社(分社)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基层各信用社能够按照责任制的各项目标规定,认真对照学习落实。经检查大部分信用社、支部书记都能在各种会议上强调和警示教育全体员工拒腐防变,杜绝一切行业不正之风,凡一经举报,联社都及时调查核实、处理和回复。通过反腐倡廉,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责任制的落实,全体党员职工基本上无违纪问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较以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信用社在农民群众中的作用发挥和形象建设都得到了充分肯定。

对工作从维护农村信用社行业新形象的高度进行认识,以服务大局为重,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在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下,尽量避免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对来信来访者的合理要求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尽力帮助解决困难;能解决的案件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讲清道理,说明原因,并及时向上级汇报,对于有些者的要求不合法或反映的问题与事实不符的,通过耐心细致地解释和说服疏导,使上访群众心服口服。努力把问题和矛盾化解在一线,防止事态向恶性衍变,造成越级。,按工作“首问责任制”的要求,查处省联社卡中心电话投诉4起、省联社网站投诉1起、办事处投诉1起、区联社电话投诉12起、群众来信来访3起。对9名责任人做了相应的经济处罚,并责令相关责任人做出深刻书面检查,为全区业务发展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经营环境。对客户举报材料、信件的处置做到了专簿登记,有阅批,有查办记录和查处结果。2010年,针对全区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工作现状及工作现实要求,提议并成立了监察室,专司监察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回顾一年多来的工作,荣辱得失在心。总结成绩的同时,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还存在很多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还没有有效地促成形成系统防案的观念,在案防工作中条块分割的情况仍然比较突出,部门孤军作战、“一边倒”的情形没有多大的改变。

二是还没有促成内控理念和风险文化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可,全员主动防案的意识明显不足,被动发案的可能仍然存在。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5

关键词:封闭式调查问卷、合理性原则、设计指标

作者:张彩霞(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毕业生离校并不意味着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结束,毕业生通过职场平台为社会做出贡献,取得一定的标志性成果才能称得上“真人才”。

毕业生就业质量如何,受用人单位欢迎吗?现有的专业和课程内容设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紧跟市场经济步伐吗?符合社会用工需求吗?作为培养具有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实用型人才的技工院校,绝不能闭门造车,不接受外界反馈。但我们的反馈渠道必须畅通、反馈的路径必须多元、反馈的时效必须短快。我们要有目的性地筛选这些反馈信息,更好地为专业建设和培养管理学生服务。这就奠定了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指导思想,即多渠道采集筛选有效信息,了解毕业生的思想表现、职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动态,平衡学校与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实事求是地了解反映就业情况,为学院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就业,且达到高质量就业。

从某种程度来说,能发掘事实现况的研究方式——调查问卷,可以作为获取毕业生就业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在决定是否采用问卷法作为研究工具,应考量是否能顺利实现研究目标及注意研究样本(被调查对象)在问卷上的配合度。这里笔者与大家共同探讨毕业生调查问卷的一些设计思路和想法。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设计问卷,是询问调查的关键。完美的问卷必须具备两个功能,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要完成这两个功能,问卷设计时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且采用一定的技巧。

1.背景性原则

主要是指被调查者的个人信息,比如专业名称、学制层次、身份证号、学号、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另外,调查问卷设计要考虑被调查对象的群体及其数量,如果没有足够的被调查对象提供的调查信息,调查结果就会缺乏统计意义。

2.合理性原则

有些调查问卷设计时,没有考虑被调查对象的答题兴趣,直接影响了问卷填写人的情绪,应将容易、直观、清楚的问题置前,困难、复杂、敏感、窘迫的问题置后。即要充分考虑结构合理,符合应答者的思维程序。因为问卷中的问题设计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对每一个问题的表述都必须规范、具体、意义明确,使得每一位被调查者对问题都有一致的理解[1],不至于导致最终答案失真。

3.必要性原则

要设计一份好的调查问卷,必须考虑这样两个问题:它能否提供必要的管理决策信息?它是否满足编辑、编码、数据处理的要求?简言之,调查问卷中每一个问题都应对所需的信息有所贡献或服务于某些特定目的,如果从一个问题得不到满意的使用数据,那么这个问题就没有列出来的必要,应该取消。

4.自愿性原则

调查问卷问题设置时,必须考虑被调查者的配合度,即其是否自愿真实回答某些问题,凡被调查者不可能自愿真实回答的,都不应该正面提出。若这方面问题对整个调查反馈比较重要,则建议采用其他方式进行。

5.其他原则

调查问卷设计的答案必须与问题具有相关性、同层性和完整性。即设计的答案必须与询问的问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具有相同层次关系、应该穷尽一切可能的,起码是一切主要的答案。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思路

明确了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后,就要进入如何开展问卷调查,即如何设计问题的环节。一般情况下,调查问卷可以分为电话调查问卷、邮寄调查问卷、网上调查问卷和座谈会调查问卷等[2]。

不同类型的调查方式对问卷设计是有影响的。在面访或座谈会调查中,被调查者可以看到问题,并与调查人员面对面地交谈,因此可以询问相对较长的和复杂的问题,即以对话的风格设计相应问题。在电话调查中,被调查者可以与调查员交谈,但是被调查者看不到问卷,这就决定了只能问一些短的和比较简单的问题,否则会引起被调查者的不配合、厌烦抵触情绪。在邮寄调查问卷和网上调查问卷中,被调查者与调查员没有直接交流,因此问题要设计得直观易懂,且必要时需做出详尽的指导语。

依据回答问题的方式,还可以分为封闭式调查问卷、开放式调查问卷及封闭和开放相结合的调查问卷。开放式调查问卷中涉及的问题,即这些开放性问题可以让被调查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并且比较深入,有时还可获得研究者始料未及的答案,但这种方式搜集到的资料中无用信息较多,难以统计分析。但开放性问题在探索性调研中是很有帮助的,但在大规模的抽样调查中,弊大于利。封闭式调查问卷是指对问卷做了精心设计,被调查者只需如实认真填写即可。封闭性问题的答案是标准的,对答案进行编码和分析都比较容易;回答者易于作答,有利于提高问卷的回收率;封闭性调查问卷问题的含义比较清楚,因为所提供的答案有助于理解题意,这样就可以避免回答者由于不理解题意而拒绝回答。但也有不容忽视和避免的缺点,一方面,回答者对题目不正确理解的,难以觉察出来。另一方面,可能产生“顺序偏差”或“位置偏差”,即被调查者选择答案可能与该答案的排列位置顺序有关。研究表明,对陈述性答案被调查者趋向于选第一个或最后一个答案,特别是第一个答案。而对一组数字(数量或价格)则趋向于取中间位置的。综合考虑,笔者建议采用封闭式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形式,笔者建议纸质与电子并行。可以借助学校互联网信息中心的平台优势,电脑界面和手机版界面双渠道采集调查,逐步向智能化校园迈进,更贴近现代社会的主流趋势。以网上调查问卷为主,可以分别对学院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专业系部负责人、班主任和学生设置不同的录入或查看权限。原始数据填写的及时性、可信性和有效性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先交由班主任审核把关,专业系部负责人二次抽测审核,最后招生就业部门负责人总体把控抽核。对于一些特例,比如自主创业和自由职业类学生,可以通过面访或电话的方式设计调查问卷格式、设计具体提问内容等。

为了有效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量体裁衣,设计符合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特点的调查问卷,设计能对反馈教育教学起到真正帮助效用的问题。当然,在选取这些问题时,要有所侧重和导向性,并非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其在整个反馈评价中所起的作用大小。

就业质量是就业结果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概念,既要反映客观的就业状态,又要体现就业主体的思想、感情、态度、愿望等一切主观世界状况方面的问题;同时是一个宏微观相结合的概念,既可从宏观上用于一个地区或是产业的整体研究对象,又可从微观上用于单个劳动者的个体研究对象。基于此,毕业生调查问卷主要选取5个一级指标问题,20个二级指标问题,34个三级指标供选答案,见表1。

表1技工院校毕业生调查问卷设计指标问题和供选答案

说明:薪酬是指工资、可以折算的福利、奖金及加班等。

笔者就单位基本信息(性质、所在区域、所属产业)、薪酬、专业对口、满意度等几项调查问题的设置原因及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技工院校的毕业生作为高级蓝领,所面对的就业单位相对还是较一致的,主要集中于三资企业、私有企业等。通过分析各专业毕业生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用人单位就业的比例,可以了解用人单位的特色,了解各专业学生的就业意向企业,为次年次届学生的校园招聘会提供数据参考。对于就业结构这项问题的信息采集,还是较便捷的。

在众多二级指标问题中,设置薪酬为重要参考指标问题之一,原因主要是薪酬可以相对较有力地反映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若是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这项指标则更能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对企业和社会的贡献能力及社会对他们的认可程度。当然,考虑到不同就业单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该指标需要科学设置不同地区的薪酬系数,否则得出的数据也就失去代表性意义。

在采集薪酬这类涉及毕业生个人隐私比较敏感且浮动较大的数据时,可以不用硬性要求其填写具体的数值,在设计问卷调查时,可以设置不同薪酬水平的区间,让其勾选即可。当然,填写具体数值也可以,数据统计分析的难度可能也会相对随之提升,但需要设定上限(杜绝或避免被调查人乱填,失去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上述两种方式均可采纳,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待。当然,薪酬高低不能完全代表毕业生就业质量,还需要从专业对口、兴趣、满意度、岗位的发展前景等因素综合评价。

专业对口是技工院校非常重要的就业参考指标。如果某专业的应往届毕业生从事相应专业的比例较少或逐年减少,那么说明该专业的需求已与市场脱轨,必须是要停招的专业。继续开设下去,一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二是给社会就业秩序增压。

专业对口的数据采集并不困难,重点在于一定要跟被调查对象说清楚专业对口的概念,这个概念可以在类似就业指导等课程就向学生具体解释到位,或者在调查问卷上适当给出详细的指导语。比如,某学生就读的是数控加工专业,在校期间学习了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普通铣工、车工、数控车工、数控铣工及相关工种(钳工、电气电子)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只要从事的是这些知识或技能所涉及的工作岗位,就可以称得上是专业对口。

毕业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它的主观意识和想法,他们对用人单位和母校的评价也是学院专业整体就业质量的一个概括,所以设置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和母校满意度的调查评价有其充要性。但这些评价反馈体现了人本意识,是主观意愿指标,带有一定的浮动性。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主要的是就业现状、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方面的满意度,而其他满意度二级指标则较适应于毕业1年-3年的往届生的调查。

三、结语

社会调查的方案设计范文6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实践环节;教学设计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程是为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必修课程,但在某些学校中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偏差。“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但在一定程度上实践教学环节更是该门学科教学的关键,实践教学环节的开设目标是为了增强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文科专业学生实现人文教育与应用能力的有效统一,可以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完成工作,还可以促进学生实现创新思维的增强。

1.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同于理工科学生完备成熟的实践教学体系,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教学实践课程还没有制订出较为成熟完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学科内容纳入到学生专业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去。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以“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内容为范例,结合该门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效对接,与社会就业创业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相结合,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2)构建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验教学体系。为提高“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相关教学人员就必须构建出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验教学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统一的规划,对每课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安排相应的研究实验,同时根据课程中连贯的知识安排重点实验,并需要保证该门学科至少有4~6个重点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中的“量表制作和问卷设计”就可以作为重点实验进行安排,在课程实验的安排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实验中的各项内容做好统一的规划安排。

2.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思路方法

(1)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思路方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应该重点突出其专业性,这是其有别于一般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特点,在相关教师进行实践安排时需要将实践活动与课程内容进行广泛的联系,严格贯彻学科的教学目标安排,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认真仔细的调研,并在完成后写出完整的社会调研报告,并由教师进行检查和批改。在构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师还可以在课程规划中安排专业实践环节,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一定学时的专业实践课,并要求学生上交具有质量的实践调查报告。另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内容,教师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完善的案例为学生进行剖析讲解,常采用的案例教学方法包括引导性教学案例、分析式教学案例等。在讲授课程理论知识之后,教师应督促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调研,其中包括校内调研、社会调研、企业调研或假期调研等。

(2)构建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实验教学体系思路方法。对于“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实验的安排,需要教师对学校及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考量后安排,对于实验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也需要认真敲定。如,在课程总课时的安排上,要对实验课时的比重进行合理搭配,在保证理论教学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课程实验教学的学时,一般情况上实验课时以整体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到二分之一之间为宜。另外对于一般实验和重点实验的安排也需要进行差别处理,对于每一个实验的设计,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理论知识安排实验的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等,另外教师也可编订适合“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实验手册来指导学生规范化进行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