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经济论文范例6篇

石油经济论文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1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约束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安全、有效,首先应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道德思想,并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将企业管理人员的责任与权利有效结合,同时还要采用激烈的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实现财务管理目标,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能够顺利正常的进行,其次应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保证企业财务管理每一个业务都能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同时还要建立岗位责任制,使每个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财务管理的公平有效,最后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使石油企业一切财务管理工作都有章可循,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财务风险的目的,保证企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2财务管理目标多重化

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员工通过劳动获取相应的工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主要依赖于企业员工的创新性活动,而且企业中的劳动人员中不仅要以劳动为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不仅要实现股东财务最大化,还要使员工利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还要满足与企业关系密切的集团利益,促使这些集团能够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回报,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多重化是必要的。

3企业风险防范与企业财务管理创新

企业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经营风险,石油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在石油开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油价的波动较大,因此会加剧市场竞争,不利于石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2)金融风险。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各种金融工具的影响下,企业可以从金融市场上获得相应的资金,并合理使用金融工具,避免发生金融风险,提高企业资金的使用效率,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生产和发展与金融市场息息相关,虽然金融市场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但是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金融风险。财务管理人员是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要做好石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要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还鼓励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创新,并积极学习理财创新工具,充分掌握理财的方法和技巧,保证企业能够稳定持续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新的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财务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明显增强,因此石油企业应协调好企业之间的发展与合作,共同实现双方利益。(2)风险理财观念。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风险理财观念,科学预测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3)信息理财观念。为了企业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收集的信息应更加的准确和全面,因此石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信息理财观念,加强对有效信息的收集能力,从而为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提供重要的依据。(4)知识化理财观念。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知识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关乎着财务管理的创新,因此石油企业管理人员一定要树立知识化理财观念,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能力,完善自身的不足,从而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4总结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2

    论文研究的是石油与西欧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段时期的关系,论述了石油在战后至六十年代逐渐取代煤而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和原因,探讨了它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具体影响,以及七十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爆发的原因,它对两欧经济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冲击和西欧国家为此采取的应对之策。论文以经济为主线,涵盖政治、社会等方面,根据石油与战后西欧之间关系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分两个阶段展开论述:第一,二战结束至七十年代初,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如何成为两欧最主要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第二,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期,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两欧为此采取的应对措施。文章共七章。 第一章扼要介绍了现代石油业在二战以前的发展概况,以及石油在西欧的消费状况。现代石油业建立于美国,建立后便得到迅速发展,二战以前基本上保持着每十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石油业的发展伴随着高度的垄断,先是标准石油托拉斯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后是“七姊妹”对国际市场的垄断。二战以前,以美国为主的西半球在石油业的发展上更为领先,西欧的发展要落后得多。 从第二章到第四章论述石油如何发展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以及它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第二章分析了战后西欧石油工业的初步发展。战后初期,西欧面临着严峻的经济、政治形势,恢复经济的任务十分迫切,而作为恢复经济前提之一的能源供应却极为紧张。面对困局,西欧国家利用进口石油作为缓解能源紧张状况的一项策略。在进口石油的过程中,西欧各国政府、国际石油公司从各自利益的角度出发,掀起了战后西欧炼油工业发展的第一次热潮,西欧石油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第三章论述了石油成为西欧主要能源的过程。五六十年代,中东石油产量出现了跳跃式增长,美国为保护国内的能源生产而对进口石油实行“强制进口限额”政策,苏联为获取硬通货而向西欧出口石油的政策,使得国际石油市场出现了供应充足的局面。同时,美国和西欧众多独立石油公司的加入,使国际石油市场供应主体大大增加。供应的充足和市场竞争主体的增多,加上五十年代初,墨西哥湾加价制废止,扫除了石油价格向其实际成本靠拢的制度障碍。这些因素使得国际石油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价格不断下跌。此外,技术上的突破和新工艺的采用,使得石油的用途扩火。也增加了石油的需求。在众多因素的共同推动下,西欧石油消费持续快速增长,逐渐成为西欧最主要的能源。 第四章分析西欧石油消费的增长对这一时期西欧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问题和隐患。石油消费的增长对五六十年代西欧经济的高速增长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西欧石油石化工业的迅速发展,汽车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地理布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石油在西欧能源地位中的上升和对煤炭的替代,导致了在西欧具有悠久历史的煤炭工业无可挽回的衰落,而西欧国民经济各部门对石油的高度依赖则给其经济安全带来了隐患,同时,廉价石油还带来了对能源的巨大浪费。从第五章开始到第七章论述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它对西欧造成的冲击,以及西欧为摆脱过度依赖进口石油的状况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后收到的效果。 第五章分析了两次石油危机对西欧造成的冲击。20世纪七十年代初,当西欧经济已经陷入对进口石油,尤其是中东石油高度依赖的时候,欧佩克在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大提价,终于使西欧长期积累的对中东石油过度依赖的风险爆发出来。西欧受到了石油涨价的严重冲击,经济增长率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通货膨胀加剧。 第六章介绍了两欧国家面对石油危机的打击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几个方面,如加强能源节约,增加替代能源的生产、推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分散石油来源地,降低对中东石油的过度依赖等等。 第七章介绍八十年代以后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出现的新变化。经过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西欧对石油问题的态度更趋理性,过去那种不顾政治和战略风险而过分依赖进口石油的做法逐步得到纠正。同时,西欧的经济结构也开始了新一轮调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部门迅速增长,而传统的高耗能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力等部门的发展趋缓,甚至走向衰落。西欧经济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消费趋于稳定。 最后,文章在结语中介绍了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石油与西欧之间关系的一些新变化。由于经济结构已经成功转型,以及石油在西欧能源消费结构中地位的下降,西欧(这一时期西欧本身也在发生更大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体化程度更高的欧盟,并且向东扩展)对石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比起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大为下降。另一方面,石油所涉及的环境、人权等问题越来越成为西欧社会关注的热点,石油与西欧的关系也从以往以经济安全为核心转向更广泛、更复杂的社会领域。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安全链;石油安全;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石油作为当今主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但又是现实的重要污染源。解决好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中国是一个石油消费大国,也是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能源环境问题已严重影响着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实现发展方式从简单满足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为目标,转向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效益的目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的能源安全观。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观应包括两方面内容:确保石油经济合理的持续供应和高效使用;减少与石油生产、使用相关的环境污染。

石油企业承担着国内石油的供给、生产、销售及引导消费的职能,因此,必然肩负着保证国家石油安全的历史使命。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势必影响石油的供给与使用效率,也必然影响石油安全的保证能力和环境保护能力。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石油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给出了新的石油安全概念;借助价值链理论提出了石油安全链分析方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的关系,提出了新的“能力安全观”。

二、石油安全概念的拓展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出现,石油安全概念的内涵也不断拓展。从以能够在数量和价格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石油供应为主要内容的石油安全概念,逐渐演化为考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概念。例如,崔新健把石油安全的概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定义为:石油安全主要是指一国拥有主权、或实际可控制、或实际可获得的石油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该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李树芳、潘懋探讨了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认为现阶段的石油安全概念已经发展到了关注石油的不可再生性和资源有限性,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保障阶段。

石油作为支持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物资,石油安全供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前提;同时,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能源约束,它的使用效率和消费安全与环境问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实现石油安全供给、环境保护及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和谐是石油安全概念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石油安全是指能够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该概念强调在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石油供给和使用能力,其终极目标是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三、石油安全的相关理论

1.传统的石油安全观。传统的石油安全理论是建立在仅关注石油供给安全概念下的安全观,主要有2种:一是“储量安全观”,认为有了储备和储量就能保证石油安全;另一种是“资本安全观”,认为依靠资本运营,通过在石油市场上购买石油,可以获得石油安全保证。但是,通常本国内的石油储量是自然天赋,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在短期内单纯依靠增加储量获得石油安全是不现实的。而储备是应急措施,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对于“资本安全观”,石油市场一向风云变换,晴雨无常,所以,单纯依靠石油市场,也不能保证长期的石油安全。因此,从供给角度来看,二者对保证石油安全具有一定作用。但是,从保证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石油安全角度来看,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2.石油企业与石油安全。国内的石油生产,由国家控股的几大石油企业集团主导。由于勘探权的登记制度,我国只有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和延长石油被授予原油勘探开发权。这种开采业的垄断经营,决定了石油企业肩负着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使命。同时,我国的石油企业集团多为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公司掌握着国内绝大多数的炼油厂,它们控制着国内成品油供应的主渠道,拥有近80%的市场零售份额。所以,几大石油企业集团经营业绩的好坏,其整合资源、开拓市场能力的大小,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与国家的石油安全息息相关。

3.相关的竞争力理论。主要就价值链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介绍。

价值链理论:价值链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他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价值链由价值活动构成,而价值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增值活动和辅助增值活动。价值链管理就是找出企业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主要驱动因素,通过合理的控制这些驱动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成本和收益,最终使整条价值链得到最大增值,同时总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Hamel)提出的,是指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核心竞争力已日益成为企业追求的战略目标,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四、从“价值链”到“安全链”:新的“能力安全观”

1.基于价值链的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企业是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具有完整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条的企业。结合石油企业的特点,我们给出石油企业的价值链,见图1:

价值链中价值活动的核心是创造企业利润,这也正是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整合的目的所在。整合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能力即为核心竞争力,由上图我们发现,石油企业的价值增值活动贯穿整个产业链条,在每个价值活动中都可进行业务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整合,创造出企业核心竞争力。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可以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资源因素、能力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石油企业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后,再以这些影响因素为媒介,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工作效率,最终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石油安全保障。

转贴于

2.基于安全链的石油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石油安全问题是个系统问题,要综合考虑,不能片面,其解决途径贯穿石油生产的各个环节。借助石油企业价值链,我们给出石油安全链(见图2)。石油安全链是将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定义为一条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增值活动组成的链条,而石油安全保障活动贯穿于整个链条的各个环节。安全链由安全保障活动构成,安全保障活动又可以分为主要安全保障活动和辅助安全保障活动。

从石油安全链中我们可以看出,石油安全贯穿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安全链管理就是在企业安全链上的关键环节,分析其影响石油安全的因素,通过合理控制这些影响因素,从而影响该环节的生产和消费,最终在整条安全链上保证石油最大限度的供给和最有效率的使用。我们按照石油安全链的各个环节,逐一分析如下:

(1)上游开采部分。上游油气开采是石油企业生产的基础。由于油气资源是在千万年乃至上亿年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形成和富集起来的,它深埋于地下,而且区域分布不均衡。我国目前石油资源有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依赖进口。因而,石油企业在上游开采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就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获得资源的能力,包括国内现有储藏的勘探开发能力及开拓国外石油市场、整合国际石油资源的能力。其次是创造效益能力。在现有科技水平下,油气勘探、开采的不确定性很高,进而造成油气生产成本也很高。如果石油企业在油气开采方面拥有资源和技术优势,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其油气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从而为企业创造超额利润。这样不但能为中下游企业提供生产原料的保证,更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最后是海外经营能力,包括适应当地文化,获取国际人才,熟悉海外市场。上述三种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提高和技术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即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2)中游炼化部分。石油企业是典型的规模效益型企业,影响炼化企业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为:首先是企业规模。炼厂规模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规模优势,易于与上游的原油供应和化工企业一体化。其装置结构易匹配合理,生产方案易于优化。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选择各种不同品质的原油,无形中扩大了原料的来源,既降低了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又相当于增加了原油的供给,有利于保证石油安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可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相当于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原油的供给,同时,也降低了废气、废料和废水的生产环节的排放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总之,石油企业中游炼化部分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最终表现为原油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过程更加环保,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增强,这些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下游销售部分。下游(销售)部分是企业与外部经济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石油产品的销售一方面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石油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也是保证石油企业正常生产的有效需求的关键。下游(销售)部分的安全保障能力:首先是保证石油有效供给的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的企业,能够有效降低库存,加快产品周转,相当于增加了石油供给。其次是市场占有能力。如果企业销售网络完善,产品品种齐全,无疑会保证供给效率。企业的效益直接与市场占有率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通常意味着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也是企业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表现。企业只有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才能完成产品的销售,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服务。

(4)辅助服务部分。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是指研究与开发以及与油气开发和炼化、销售相关的服务性部门。影响石油企业的辅助部门安全保障能力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因为,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能力直接决定企业的创新能力。无论是开发资源还是节约资源,都必须重视科技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我国油气资源勘探程度不高,探明储量中只有20%-30%可转化为有经济价值的商业储量,并且其中70%都是复杂性的非常规油田。因此,提高勘探储量要依靠地质理论、勘探技术创新;提高采收率要运用先进的开采手段。此外,科技创新还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等。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效益和保障石油安全的主要手段。

总之,石油安全链上各个环节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决定了石油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

五、结论

由上述分析发现,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石油安全密切相关。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反映了企业生产能力与效率,因此不仅对于提高国内石油产量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决定了其跨国投资控制境外石油资源的能力。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中国石油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中国石油企业与跨国石油公司竞争的前提,是石油安全供给和安全使用的保障。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贯穿于企业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表现为企业的各种能力,正是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能力,决定了安全链各环节的安全保障能力,进而决定了整条石油安全链的石油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我们得出新的“能力安全观”:通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石油安全保证程度是长久的、全面的和现实可控的途径,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真正的石油安全在于不断增强石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崔新健.中国石油安全的战略抉择分析[J].财经研究,2004,(5).

[2]李树芳,潘懋.石油安全保障概念的经济学诠释[J].经济师,2004,(5).

[3]葛家理,胡机豪,张宏民.我国石油经济安全与监测预警复杂战略系统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2,(1).

[4]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4).

[5]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May, 1990:79-90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4

关键词:石油经济;石油经济发展;石油经济走向;未来发展和安全

一、引言

我国的石油石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石油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农业、建筑业、汽车制造业、机械电子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增长。我们如何面对世界石油资源日益匮乏,石油产业竞争力加剧的严峻考验是我国石油经济发展关键所在。

二、石油经济发展现状

2.1产业特征

(1)资源的约束性。资源约束性的突出表现是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和区块产量的逐步递减。任何油气田的稳产,都要靠措施增产和滚动开发。开采时间较长的油田替代储量的不断增加是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储量,就没有石油企业的明天。

(2)勘探开发的高风险性。石油勘探开发的过程充满了风险。其主要风险包括地质风险、工程风险、投资风险、技术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等等。

(3)规模经济性。石油产业要求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庞大的生产规模。由于石油产业耗资巨大,固定成本远远大于变动成本,不达到一定的规模,很难有好的效益。

(4)范围经济性。采用上下游一体化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反之,单独从事上游或者下游业务,面临的经营风险相对也很大,因此,石油产业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

(5)战略性。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也是特殊的商品,关系国家经济安全、能源安全、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等。因此,石油产业不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是战略产业。

(6)全球性。石油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商品,石油产业通过广泛的国际石油合作得以发展。缺少石油资源的国家往往谋求从全球获得石油资源,而一些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或国际大石油公司,往往以其全球化战略谋求控制更多的石油资源。

2.2石油经济的基本特征

石油工业的基本经济特征是供给上的“高资本密集度和风险”、“高度规模经济”、“设备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低价格弹性”和需求上的“低价格弹性”、“高收入弹性”、“变异弹性”、“交叉弹性”。这种特征极大地影响着石油市场的动态、企业策略、政策和价格趋势,决定了石油工业无论在需求或是在供给方面,都不能通过一般意义上的经济理论中有关价格的“自我调节机制”来自发达到平衡。因此,石油工业是一种“非自我调节”的工业。石油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政治商品。

2.3 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完整的石油工业体系,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油气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我国建立了“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重视环境保护;保障能源安全;鼓励和指导能源产业多元化投资”的能源政策。加大国内油气资源勘查开采的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海外油气资源;积极实施灵活有效的油气进口贸易多元化战略,确保石油安全;鼓励发展和利用石油替代燃料,以减轻对原油的依赖;同时进行了石油经济体制的初步改革。

2.4 阻碍我国石油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问题

(1)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

(2)国际石油化工产业竞争加剧。

(3)国际石油化工技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石油经济发展要素

石油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挑战,为了应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我国石油企业必须主动地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提高国际竞争力。这种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集中体现在规模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上下游一体化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和企业文化竞争力几个方面。

四、我国未来石油经济走向的思考及未来石油安全战略

4.1 我国石油产业的市场

我国的石油产业必须保持国有经济的绝对控制力,并必然由若干个国家石油公司为主导。我国的石油勘探开发业一定要采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这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提高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对石油产业的调控;有利于资源的保护;有利于提高产业或企业的创新能力。在市场准入和法律规范后,其他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入石油产业上游,以补充大公司的不足。

4.2 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

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一是有利于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有利于支撑国家经济发展,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实施能源和石油发展战略;三是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培育世界级的跨国石油公司;四是有利于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我国石油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应是提高我国石油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五、结束语

以上对我国未来石油安全战略的几点认识,主要侧重于和平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迅息万变,局部战争、恐怖事件此起彼伏,国际安全环境极不稳定。国与国之间争夺石油资源的经济摩擦随时可能引发为政治、外交乃至付诸武力的军事摩擦。因此,决定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因素不仅仅在经济层面,更重要的是政治、军事层面的因素。建设和发展强大的军事力量,是保证国家石油安全战略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沥青产业网 产业经济与管理.

[2]国内石油市场季度回顾与展望 2004年4期.

[3]高油价阴影下的我国石油安全战略【J】 现代管理科学2005(3).

[4]石油工业出版社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 .

[5]石油与监管[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石油石化企业;“学习型”企业

作者简介:谢少垒(1988-),女,西南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会计学专业

“学习型”企业的提出,是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典型示范。“学习型”企业以共同愿景为目标基础,以团队学习为主要特征,讲求团队一体,以人为本,以企业和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增强企业学习力,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所架构的学习求知的目标管理体系和所建立起的能够不断实现知识转化的运行机制的现代企业。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势在必行。

1.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的重要性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战略能源的特殊支柱企业。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经济发展局势,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个发展。纵观各方面来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与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差距,要想缩小这种差距,就要求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要想顺时代之风,快速有效,不受阻碍的发展下去,就必须慢慢向“学习型”企业转型。石油石化企业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是应改变目前石油石化企业管理现状所需,是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环境所需,只有转型为“学习型”企业,才能提高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发展前景才会更广阔,才能适应时代企业发展的需要。

2.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因素

影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症结因素有多种,既有外部因素,又有内部因素。从外部来看,知识经济的到来也伴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增强,竞争压力加之对创新力的需求驱动使得石油石化企业意识到,仅靠传统的发展模式是不足以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应不断以学习的姿态来吸取新鲜的知识,为企业补充新的能力。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受自身束缚因素的影响颇多,依个人意见来看。其一,企业自身年龄不断增长,石油石化企业只依靠先前方式发展,对社会市场需求反应等存在一些迟缓;其二,石油石化企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领导对学习的重视性不够,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其三,企业自身管理一味的靠经验主义和保持比较保守的态度来发展。归其根本原因,传统的发展管理思想观念是阻碍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的根本因素。传统思想观念认识,从思想意识领域就束缚住了企业发展的“手脚”,思想观念的不进步、不创新、不发展会使得企业发展进程迟缓。

3.创建石油石化企业为“学习型”企业的几项建议

3.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

石油石化企业当前的传统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以业主自主经营的项目管理等传统模式,与当前信息化、人才化、创新化的市场发展有一点的脱节。要尽快赶上市场发展步伐,与其相融合。石油石化企业首先就是:思想观念的解放更新。引进知识化、创新化、年轻化的大批人才,让年轻的思想观念逐步渗入企业中,逐渐影响企业观念的更新,加快企业整体思想观念的解放和转变。比如,对于传统的组织管理模式,石油石化企业可以实行“网状管理模式”,就像一张网一样,各个部门目标明确,让组织各部门相互制约、相互发展。应时代所需,将“学习”的观念贯穿于“学习型”企业的实践活动之中,努力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到日程上来,促使石油石化企业从思想观念层面上,向“学习型”企业进一步迈进。

3.2以学习为重点,提高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

坚持以“学习”为主,学习是“学习型”企业的核心。石油石化企业要成功转型,提高自身整体实力和素质,就必须抓住学习这个重点,努力做到领导带头学习、全员互动学习以及全过程学习。在此同时,提高学习动力,这样才能提高石油石化企业全体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石油针对培训这一模块,投入的经费比较大、从事培训人员多,培训规模与强度超过世界任何一家石油公司。但学习成效不显著,学习与工作结合不紧密。针对学习效果不显著,石油石化企业一方面可以创新培训内容、培训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要做到学有所用。针对员工需求,理论联系实际,选取合适培训方法和手段,使得培训更具有效率性和效果性。针对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员工采取相应的培训奖励、物质保障机制等措施。至于学习与工作的不紧密问题,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决策层、执行层以及操作层,针对不同层的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分层的进行有针对性、有效性的培训指导,使得培训成果,可以更好的指导实践工作。

3.3将创新融入学习中

创建石油石化企业,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创新的点子或者火花没有凸显,那么这样的学习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知识经济需要的是大批的创新性的人才。当下,我国石油石化企业管理水平比西方要落后一些,存在缺乏自主创新意识、能力比较低、范围比较狭窄、创新人才少、重引进轻消化创新等问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石油石化企业创建“学习型”企业过程中,要时时将创新有机的融入到学习整个过程中,创新式的思维,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进一步将人才、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五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行全方位的系统创新,要努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探索属于石油石化企业特色的创新式的“学习型”企业模式。

3.4培养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所谓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体现,是企业的灵魂。因此,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关键之举。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传统石油文化的典型代表。在新形势下,石油石化企业在继承传统优良精神的基础上,吸收借鉴文明成果,学会从文化内容和形式上力求创新,用创新的思维和发展的观点对石油石化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创新,适应信息时代,进一步弘扬时代精神,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员工“以企为家”的高度融合,创建石油石化企业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

4.结论

石油石化企业是我国一个特殊的支柱行业,它的成功转型也就意味着我国将渐渐步入“学习型”企业时代。努力将石油石化企业创建为“学习型”企业,以学习为主线贯穿于整个企业中,营造更为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全体员工上上下下都有一个积极学习的心态,时时刻刻懂得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用知识来说话,这样,才会让企业在面临困难绝境时,有针对性的知识来应对难题,并解决难题,不会有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从而,企业会及时抓住该来的机遇,让整个企业更上一层楼,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发展。

参考文献:

[1]俞碧晖.学习型企业的创建途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5月

[2]冯显钦.创建学习型组织,推动石化企业向学习型企业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8期

石油经济论文范文6

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一路狂飙,从年初每桶不足85美元直线上扬,突破140美元/桶。为什么油价犹如脱了缰的野马一路狂奔?因为供求关系?因为美元贬值?因为中东地区局势动荡?因为金融炒家投机……各种原因,众说纷纭。

金融炒家催生油价泡沫争议大

这一轮油价上涨将国际投资机构推到了风口浪尖。包括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内的许多机构及个人,都将矛头直指投机行为,认为国际市场上疯狂的金融炒家,是油价持续攀升的罪魁祸首。石油输出国官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目前国际石油供应充足,油价高涨与供求关系无关。不断攀升的油价,很大程度上并非供需关系的真实反映,而是国际投机资本直接催生的泡沫。

独立经济学家、前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也持这一观点。他认为:石油价格已经进入泡沫阶段,这不是一个基本的供求关系问题,而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世界经济总体不景气,房地产在下跌,股市是熊市,债市也不好,衍生品市场也委靡,钱转来转去,转到石油这儿来了。

谢国忠说:“在石油期货交易中,只有5%与石油供求有关,95%与金融市场交易有关。”按照他的说法,在20宗合同里面,只有一个是真正用油的。所以,看油价要看金融市场的走向。

早在两年前,美国高盛公司就预测油价会达到三位数;今年5月,高盛又作出预测,油价在两年内会达到200美元/桶。此外,摩根士丹利在6月初预测原油价格在7月初会达到150美元/桶。

谢国忠说,无论是谁预测,都是泡沫当中的一个现象。“当大家都在关注一件事情时,总会有人愿意出来说一些惊人的话,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种语言对市场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谢国忠认为,油价上200美元/桶不是没有可能,“但有一点要记住,泡沫吹得太大,就会垮掉。”他认为有一个重要因素将阻止泡沫继续吹大,那就是美国已进入大选期。石油价格成为左右大选结果的重要砝码,所以,美国政府、议会不断爆出言论来限制机构投机,压低石油价格。美国正在对高盛等投行的相关行为进行调查。

有人认为,按照目前的供求状况,原油价格应该在80~100美元/桶之间。谢国忠却不愿对原油价格做预判,“这个谁都不知道。”他说,“理论上都是用是否短缺来衡量油价是否合理。但世界上短缺的东西多了,金子、古董、各种稀缺资源,短缺并不代表无价。价格是多少合适?很难说。我想强调的只有一点,油价一定比过去高。二三十年都没有勘探到大油田了。近日,巴西发现了一个大油田,但从投资到生产需要很长时间。石油行业滞后期很长,所以,油价处于相对高的区间,将是个漫长的过程。”

美元贬值导致油价上涨,

毫无争议

美元贬值导致油价上涨是公认的一个原因,这也很好理解。国际石油销售大部分以美元结算,美元持续贬值导致原油价格跟着上涨。这是其一。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的分析,还有另一层理解。

美元贬值后,人们希望找到一种可以替代美元保值的资源或者货币。但到目前为止,这种货币还没找到。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长期拿欧元也不放心。所以,人们就找到了资源之王――石油,认为拥有石油比拥有美元更保值,石油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消费品,而成为财富保值工具。这是一种财富替换,假如某一天美元重新升值,而且很稳健,每天升一点,石油价格还会回落。但现在人们不要美元要石油,不要美元的人越多,美元贬值得就越厉害,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美国“卸债论”是胡扯吗

6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撰文《油价飙升是美国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文章认为:弱美元、高油价是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市场的力量至少与美国政府的意图形成了某种共识。从根本上讲,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

刘煜辉认为:如果说当今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能扛得住油价的冲击,那就是美国。经过二十多年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美国已经完全变成了消费型经济体,80%三产,15%制造业,该转移的都已经外移了,能源敏感度小,因此,美国经济对抗能源价格冲击力很强。

与美国的对外负债问题相比,油价导致的通胀问题只是一个小问题。美国的政策都是在围绕负债问题做文章,只要有利于负债问题的解决,意味着美元获得支撑,通胀问题自然就消失了。油价上涨的直接结果,是不断消耗新兴市场国家多年积累的储蓄,而这储蓄的硬币的另一面,就是庞大的美国的对外负债。

对于上述说法,谢国忠的直觉回答是“胡扯”。他说:有些人就喜欢阴谋论。在高油价下,美国受害人数肯定比中国多。原因是:美国一天进口1200万吨石油,中国进口400万吨,只有他们的1/3。此外,石油价格上涨对美国百姓生活影响非常大。美国很多穷人要开很长时间的车去上班,单程距离大约在40~50英里,需要耗费两个加仑汽油,8美元,一天来回需要16美元,一个月消费近500美元,而他们一个月才赚2000多美元。

发展中国家,影响几何

在国际油价动荡格局中,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石油消费预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学教授钟永生在内的一批经济学人士一致认为,正是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预期,从而预测中国用油增长,市场上的“做多派”才在推高期货市场油价的游戏中反复得手,兴风作浪。中国的石油需求已经被国际金融投资集团大加利用,并成为市场炒作的重要题材。

2008年6月19日,国家发改委宣布:自6月20日起将汽油、柴油价格每吨提高1000元,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1500元。消息甫出,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应声下跌。国际市场预测,中国用油需求将受到抑制。第二个交易日,国际期货市场油价每桶下跌4美元。

不可否认,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对石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核心因素之一。中国加印度一共20多亿人,都想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而美国的生活方式就是一种高能耗的生活方式。中国和印度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急剧膨胀,可是世界石油已经用得见底了,价格上涨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价格上涨对这类新兴国家市场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就表示:如果说上个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是由美国等发达国家以经济大幅回落付出代价的话,那么,这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很可能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来付出代价。

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充当的是“世界工厂”的角色。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工业资本家认为工人工资太高,而在发展中国家有大量廉价勤劳的劳动力,他们可以比美国工人工作的时间多两倍,收入却少得多。于是,精明的老板们将制造工厂搬到了中国,这看起来是一个十分划算的买卖。但从能源消耗来看,却得不偿失。大量的原材料运出来,加工成商品后再运到美国,消耗了更多的能源。

供求是硬道理

石油价格上涨到底是不是投机所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丁斗的观点是:140多美元的价格更多源于一种“超调”,是价格变化对市场做出的一种过度反应,不属于投机。所谓“超调”,就是预期可能涨到120美元,但市场反应过度一下就涨到140美元了,然后慢慢会回复到120美元左右。“如果是投机炒作的话,这样的价格肯定不能维持很久,不久就会降下去。”

尽管对于短期内油价暴涨的原因众说不一,但毫无疑义的是,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上涨是一种必然。

全球能源紧缺是我们无法忽略的大背景。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世界各地的油井会因开采而枯竭。或许,这让人觉得有点危言耸听,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一悲观论的可能性。

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哈伯特认为,当任何油田的总蕴藏量被开采出一半时,它的产量会达到顶峰,然后就开始逐年下降。这一结论已经在美国得到了证实。根据哈伯特模型推断,世界石油产量会在2004~2015年间达到顶峰。国际能源署在其发表的2007年度世界能源展望中提出,世界石油产量已经达到极限。

近年来,供给增速明显低于需求增长,1965~2007年石油需求增长了172%,同期的供给增速为156%,石油供应国产能扩张落后于需求。石油短缺以及达到峰值之前的预期变化,是近些年来油价一直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

石油战争,一触即发

石油将越来越少,对于现代文明而言,没有石油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不论是欧美,还是阿拉伯世界、俄罗斯、中国、印度,等等;只要是现代工业国家,石油都是至关紧要的一颗战略棋子,否则耗费了巨大资源建立的工厂都可能变成废铁。在这一点上,美国的先知先觉自是无人能及。即便其他国家有所意识,也没有美国的能力和魄力。而这,也许才是盛产石油的中东地区近年来局势动荡的根本原因。

布什政府自组建以来,相继向阿富汗和伊拉克开战。有人分析认为,若不是美国后院着火,爆发次贷危机,美国很可能已经向伊朗开火。据媒体报道,截至2008年6月,美国、以色列袭击伊朗的舆论和军事准备都基本到位,三艘航空母舰已经部署在波斯湾周围,箭在弦上,随时可以发动对伊朗的袭击。

美国对中东地区开火的原因有很多,但怎么都跳不过“石油”二字。彻底控制中东石油就意味着垄断了世界石油的供应,因为国际石油供应的70%来自中东。这样,美国未来就可以抬高油价,向全世界的工业化国家征收“石油垄断税”,以支持美国的霸权和现有的文明方式。

有人担心:如果美伊开战,国际石油价格将进一步暴涨,这又会极大地动摇美国摇摇欲坠的美元防线。如果美国陷入更深的困境,很有可能更加穷兵黩武,使用其超级武力,将更多的国家卷进来,大有可能在不太久远的未来,甚至十年之内会激化为第三次世界大战。

这些言论尽管听上去有些耸人听闻,但可能性存在,而且还很大。

三次石油危机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阿拉伯成员国当年12月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价猛然上涨了2倍多,从而触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持续三年的能源危机对发达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

这次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组成了国际能源机构,应对可能出现的石油危机。这个机构要求成员国必须保持相当于前一年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伊朗的政局发生剧烈变化,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引发第二次石油危机。

此时又爆发了两伊战争,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