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工业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石油工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石油工业论文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1

石油工程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人才和技术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人才和技术二者之间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世界石油与科技市场,这意味着我国石油工业要应对国际市场中复杂的技术交流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石油工业的跨国开发与经营对石油工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知国际石油工程的相关技术与商务要求,同时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因此,培养石油创新型人才是石油工业国际化发展的要求和基础。

(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应对复杂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不断地勘测开采中已经越来越稀缺,提高石油勘测技术和采收率已经成为石油工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同时,随着条件较好地带的石油未开采数量的不断锐减,这些地带剩余石油的开采难度必将加大,而且石油开采需要继续向深海、极地、沙漠等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带延伸,这些都给石油工程带来了更大的技术挑战和更高的人员素质要求。因此,培养具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应对日益复杂的石油开发环境的技术要求。

(三)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希望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需要、熟练开展工作,并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创新潜力,能在日益复杂的开发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促进企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校需要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这也是高校提升学生就业率的必然途径。

二、目前高校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意识到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而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高校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的不足,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我国石油高校的教师多是工科院校的硕士和博士生出身,虽然文化程度高,但缺少师范专业教学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其缺乏工程实践的背景,所以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过于偏重理论学习的问题。他们仅有的实践经验也多是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积累而来的,缺乏系统全面的工程实践知识,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只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缺乏培养和指导。此外,这些教师往往对提升科研水平的热情高于对教学方式的探索,这些都导致了石油工程教学实践中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二)教学模式单一化,缺乏个性指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没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从而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严重缺乏知识应用与技能实训,授课时对课程内容精选不够,其知识结构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足等。教学模式的单一化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缺乏个性化的指导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三)实践环节不完善,实践学习效果差

我国高校石油工程的课程实践多是在校内的实验室完成的,导致实践过程中主要目的是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对学生在实验设计、问题分析以及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此外,由于企业一般不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和机会,学生在生产实习阶段也往往没有获得足够的实习锻炼,毕业设计也多流于形式,或因选题过大或涉及知识比较复杂,最终以毕业论文代替,没有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教学研究

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以满足石油企业面向工程实际的人才需求为目的,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综合的实践运用能力,具备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从而能够解决石油工程实际发展中面临的技术难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在对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培养石油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具体教学方式和途径。

(一)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1.增加经管类和人文类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石油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产业,在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中,往往需要综合利用技术、经济、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出具有复合型知识背景且能在工程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和能力进行技术创新的人才。就目前的高校课程教育来说,需要增设和改进的地方有很多,增设油气藏经营管理、石油工程招投标、人际关系学、领导艺术与才能等经管类和人文类的课程,可以很大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引进企业的企业文化、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短期培训,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岗前培训和职业素质培养;组织学生进企业参观调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了解工作环境和内容,以便毕业后快速完成角色转换。

2.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强化校内实训环节。

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系统而全面地了解专业、掌握知识脉络。石油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包括渗流物理系列、石油工程流体力学系列、油气田开发工程系列、钻井完井工程系列、采油工程系列等五个系列的课程组,这五个系列的课程组以技术流程为主线,便于学生整体掌握石油工程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过程。而在这五个系列的教学中,要强化每个环节的实训性,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更好地强化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提供多方向的专业培养。

高校可以通过制定宽专业、多方向的培养方案,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和兴趣,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又对所修方向有足够深入的认识和学习,能够更好地使用工作需要,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创新潜力。

(二)建立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1.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

一个缺乏创新和实践的教学团队是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也就是说建立创新型教学团队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关键的决定作用。建立创新型团队可以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引进专业领域的名师,引导教学团队的建设,学院按不同系列的课程组构建出名师引导下的教学团队,由名师引领团队进行专业领域相关专题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探讨,充分利用各种措施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形成积极向上、不断创新的教学氛围;第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教学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展示自身的能力,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团队成员间的甄选、提升、奖励、发展等方面的公平公正,从而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提高教师工作质量。

2.优化教学模式。

目前缺乏个性指导的单一化教学模式严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在全面把握和理解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知识讲授与学生自学、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石油工程是知识实践性和技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现场工程实践、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对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对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加强了目标性和针对性,从而更好地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四、结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生产实习;实习基地;实习效果;改革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机制的改革和社会的市场化发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有创新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石油企业大都从自身发展出发,希望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要达到“零过渡”,毕业即能熟练的开展工作。对于石油工程专业而言,毕业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工科基础理论和石油工程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储层评价等方面的工程设计、生产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生产实习环节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动员全党全国人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总理指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就难以在国际上争取平等地位,就难以获得应有的国家尊严,甚至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目前石油工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石油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就必须由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转变,由以理论教学为主向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转变,强化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此,我们必须足够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生产实习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生产实习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劳动观念、思想道德觉悟和劳动就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工科专业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美国的工科院校都拥有较好的实验设施,同时具有良好的管理体制,使得学生能够得到较多的实验训练。在我国,高校的教学长期以来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每门课程都力求完整、系统,致使课时总量膨胀,专业课教学内容不精,陈旧和重复内容多,不能反映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缺乏实用性。现在许多学校石油工程专业使用的教材出版时间都较早,有的甚至是九十年代初的版本。比如由丁次乾主编的《矿场地球物理》一书,1991年出版,2003年再版;张琦主编的《采油工程原理与设计》一书是2000年出版。石油工业在这一二十年间发生了迅猛的发展,而教材更新的速度没有跟上石油工业的发展步伐,与学生的需求相脱节,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生产实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生产技术,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见识到先进的仪器设备、工艺和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完成参加工作时的过度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探讨如何搞好生产实习这个实践性环节意义重大。

二、生产实习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1.实习内容达不到教学计划的要求

首先,石油行业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安全性,如压裂现场、注水站、联合站、酸化施工、修井作业等,工人在上岗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培训,需持证上岗。而实习的学生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因此考虑到现场安全,企业一般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在实习过程中主要以参观学习为主,导致学生对生产工艺过程、常用设备与工具的性能和操作方法掌握和了解的程度很差;其次,现代的企业生产有许多资料和技术需要严格保密,即使是企业的职工,很多关键性的资料也是不能触及的。学生作为企业之外的人员更不可能接触到这些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实习难免就流于形式,不能深入进行,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再次,由于指导教师深知实习单位来之不易,在学生实习时往往更多的听从企业的安排,不敢对企业提出任何的要求,教学计划没有得到实施,这无疑使学生的实习效果大大的打了折扣。

2.学生对生产实习的认识不到位

现在的学生已进入“九五后”年龄段,普遍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年石油行业的火爆形势给他们造成了一定的误导,只看到了石油人取得成绩时风光的场面,对石油人在现场工作时的艰苦和默默奉献了解不够。虽然在选择石油工程专业的时候也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实习现场的严酷现实和心理期待值还是有很大反差。尽管在实习的最初时间里学生还会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他们的兴趣会慢慢的冷淡下来,实习的热情也会被艰苦的外界环境消耗殆尽,个别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开小差的现象,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相对条件艰苦的油田现场,学生往往更希望到实习单位的研发部门和管理岗位等条件优越的地方进行实习。

3.实习联系工作难度大

石油工程专业在进行生产实习时普遍的做法是先由校方出面联系各石油企业,争取企业的同意,允许他们派学生前来实习,然后校方才能安排和组织学生来石油企业进行实习。在石油企业改制以前,那些大型国企大都乐于接受学生进行生产实习,无条件的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条件。现在,企业更多的重视经济效益和生产安全,不乐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因为学生的实习不但不能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反而会给他们的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实习安排难度大、费用高、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企业安全管理压力大、实习效果差等问题。

4.实习经费短缺

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学生的学费。据统计研究显示,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国家对高等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速度赶不上高等教育总经费的增长速度[5];另外,这期间学生的收费标准基本没变,而各种支出费用却增长了好几倍。为了提高学校的声誉和影响力,许多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实习教学环节的经费因此而越来越少,致使在安排生产实习时只能捉襟见肘。随着物价的上涨,学生在实习时的交通费、住宿费、餐饮费不断上涨,而学校每年的实习经费不但没有随着增加,甚至还有小幅度的缩减,这必将影响到实习的开展。

三、提高生产实习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1.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效益是企业的生命,而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高校是高素质人才聚集的地方,教师除了教学以外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为了实现优势互补,学校可以派专业教师到油田企业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收集教学素材,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当学校的兼职教授,邀请他们来学校作报告,和学校的教师进行理论交流和切磋。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稳定的实习基地,保障学生的实习工作,提高了实习的质量和效果,高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等服务,利用自己的师资力量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职工培训、技术服务指导和科研项目申报等工作,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在人才培养、技术开发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样化、多层次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还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实现共赢。对于那些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可以采取签订协议或挂牌的形式,明确校企合作的形式,增强企业的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调动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另外对高校而言,稳定的实习基地还可以节省联系实习所要花费的大量人力物力,节约了实习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习经费短缺的矛盾。

2.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凸显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

由于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的难度较大,很多高校采取了缩短甚至是砍掉部分实践性环节的做法。比如有的学校石油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已经没有了地质实习和金工实习的环节,生产实习的时间也由四周缩短为两周。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实践能力差而造成市场竞争力差,不受企业欢迎,这又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相反的,一些新开设石油工程专业的学校虽然面对重重困难,还是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新生入校开始就不断的进行各种实习、见习,比如大一时的课程见习,大二时的金工见习、地质实习,大三专业见习,大四时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石油类各种竞赛活动,这样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步步得到提高,在生产实习时很快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现场实践结合起来,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还应该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编制专门的生产实习指导书和实习计划,指导书和计划既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出发,又要结合实习企业的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

3.加强其它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生产实习

除了生产实习这个实践性环节以外,实验和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们对于生产实习的有效进行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石油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比较多,多数石油院校都建设了普通地质实验室、采油工程实验室、钻井工程实验室、油藏工程实验室、油层物理实验时、流体力学实验室、油田化学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可以模拟油田生产的某些过程,或者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技术型难题。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和感知书本中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工程技术测量方法,熟悉常用设备和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资料,做进一步科学判断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本科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训练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在完成毕业设计时,需要用到本专业所学到的许多专业课程的知识,进行某方面的工程设计和工程规划,最终解决油田生产中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应用能力。

4.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许多高校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够,培养的学生也就必然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会明显不强[6]。指导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习效果的好坏,实践教学应该派业务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来作为指导教师。但目前的高校师资队伍有年轻化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的特点决定了指导生产实习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各高校派出的教师大多是年轻人,甚至绝大多数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在指导实习时往往会因为自身实践经验的缺乏、讲解能力有限而影响实习效果。通过学校派遣青年教师深入油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和在校内做进一步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使教师在指导实习中做到既精通理论知识,擅长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述,又具备工程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能熟练实践操作和实习指导,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另外,通过这些高学历人才在现场的言传身教,也会使学生对石油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默默奉献的精神有更深的体会,培养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和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顽强奋斗精神,为以后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5.适当延长实习时间

现在多数学校生产实习时间为四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使学生接触到采油、钻井、油藏、地质、井下作业等各个实习环节,几乎是不可能的。加之企业的生产压力也很大,他们不可能放心的把这些未经过严格训练、不具备上岗技术要求的学生放在一些关键岗位上,所以只能是减少实习环节,实习效果较差。为了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高等学校进行了很多的大胆尝试,其中“3+1”模式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具体来说,“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四年制的本科院校,前三年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等内容,最后一年进入企业完成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综合实践训练[7]。实践证明这种延长实习时间的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极好的实习效果。

四、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学生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应用到生产实践中的过程,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也是学生深入了解生产实践,培养工程意识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才,适应现代市场对高校教育的要求。生产实习的模式,需要从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实习企业的现状和特点出发,经过长期的摸索和改进,寻找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董伟,伊向艺,卢渊等.浅析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5(2):68~71.

[2]周智翔,蒋小鸣.教学改革与工程科研有机结合初试[J].高等教育研究,1994(1):77~80.

[3]李晓梅.强化工程教育提高石油高等人才培养质量[J].石油教育,1999(7):7.

[4]贾焕军.培养石油类专业创新人才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3):102~105.

[5]张进.我国高等教育资金来源探析[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66~74.

[6]姜元章.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4):94~98.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3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完成,为学院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办学思路,整合社会资源,加强技术研讨和交流;也有利于搭建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院校之间和校企之间等各方面合作的稳定机制,从而进一步提升石油天然气工程类专业的办学水平,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的成效

1.转变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充分利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配套资金,使石油工程实训基地达到了实训设备种类齐全、技术水平先进的目标。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与生产一线一致的专业技能,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训教学的要求。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教育教学培养模式也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发生了质的转变。把部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搬到基地讲授。结合实物,结合生产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学边练,讲练一体,工学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把过去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实训课程。把实训课程内容和学生职业资格培训有机融合,让学生掌握实用的专业知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不断提高。从2011年开始,在油气开采技术专业实施了“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2年,《高职院校“工学交替、分段递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课题在天津市高职教育研究会立项,结合石油类专业在华北油田山西煤层气的学习性实习情况,按照该课题运作模式进行实践。代表该模式实施成果之一的课题研究,已于2014年12月结题并通过验收。

2.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先后选派26人次教师下厂锻炼或参加专业培训,共24人次取得国家承认的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考评员证书。石油工程教研室还从企业聘请了15名具有丰富生产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专业教师团队中,所有教师都具备了“双师”教师资格。2014年,石油工程教研室新引进了2名油气田开发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来学院工作,增强了专业师资力量。

3.深化了实践教学改革

利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平台,对“采油工程”、“钻井工程”等多门课程实施教学改革。通过引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大幅提升,教学改革效果良好。教师充分利用实训基地的仪器设备,开展教学科研和技术攻关,先后完成在上级有关部门立项的多项科研课题。如,《“采油工程”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研究》、《基于采集输技术系统的采气工程课程开发研究》等多项课题,并通过验收。其中,部分项目还在华北油田公司和学院获奖。近几年,专业教师参与和主编了《油水井生产与管理》、《钻井液的配制及处理》等教材34部,发表了《钻井过程中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发挥行业特色与专业优势,建设石油高职学习型教研室》等65篇学术论文,建成1门天津市精品课,建成3门院级精品课。其中,“采油工程”成为2013年天津市精品资源共享课。

4.推动了职业技能竞赛及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天津市提出,“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竞赛在天津市职业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借助实训基地,学院连续举办了三届“海蓝科技石油杯”职业技能大赛,共计参赛856人次。依托实训基地,通过修改完善石油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较好地满足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和地方石油企业发展的需要。将“双证书”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确定为必修学分,要求学生必须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与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达到100%。近3年,共计2000余人次在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通过训练考核,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石油工程实训基地成为钻井工、采油工、井下作业工、采气工等多个工种的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考点。

5.促进了校企合作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成后,面向社会和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和社会化培训。近三年,完成了渤海钻探工程公司364名钻井操作工岗前培训任务,完成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05名学生的实训任务,为华北油田参加中国石油集输工技能大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取得了三金两银的历史最好成绩。与中国石油大学合作,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压力管理钻井技术研究”PWD工具井下试验等一批科研成果。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和对兄弟学校开放共享,基地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提高了实训基地的社会影响。

三、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经验

1.项目建设前进行认真细致的论证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项目建设前,学院聘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结合基地现有条件,未来几年石油行业人才需求调查及预测,以及基地建设的必要性等,项目组一致认为,石油工程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该项目建设非常必要。项目建设依据天津市、华北油田公司及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了完善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瞄准专业领域一流水平,以加快培养适应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充分借鉴职教与培训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增强职业教育辐射、集聚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努力打造融在校学生教学实训,石油企业在职人员培训及职业技能资格鉴定,以及石油职业技能大赛于一体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门类齐全、设备先进、共享型和开放性的实训基地。

2.项目建设中实施规范化的管理

为确保实训基地高效运行,学院专门成立了由教学主管院长任组长,实训部、教务处、教学系和教研室人员等为成员的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组织机构。同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教务处负责总体教学组织安排与协调,实训部负责实训基地的管理及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系具体负责组织教学、培训、实践技能鉴定、设备维护、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对外合作等工作。严格遵照学院《财务管理办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确保经费的有效使用。依据《合同管理和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设备管理程序》和《贵重设备管理办法》等管理办法,进行设备购置、管理、维护保养及维修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相关法规及条例,以及学院《安全管理办法》、《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办法》等,进行实训环境管理,制定设备操作管理规程,完善劳动保护措施,确保基地建设符合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并按期完成。2013年5月,由设备管理、资产管理、合同管理、纪委和使用单位等各部门的负责人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整个项目进行验收。未发现质量问题,基本符合标书和使用要求。在实训设备运行中,建立健全了实训基地仪器设备台账,编制了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和使用手册,开发了实训项目,编写了实训指导书等。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仪器设备技术文件建设,实施目标管理,责任落实到人,保障了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

3.实训基地的建设注重参照企业化模式

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掌握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邀请油田企业领导、行业专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参与基地实训计划的制订或修订工作。通过职业分析,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努力使实训基地建设和改革符合石油行业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从实训基地设备的整体布局,到设备间距方位;从设备质量的精度要求,到标语制度的完善,都与石油企业文化相融合。实现了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以及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从而使学生经过实训基地的培训,完成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地保证了专业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要求。

4.注重发挥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辐射作用

基地不但要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任务,而且还要为学院其他相关专业、兄弟院校和石油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员工培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工作,明确各共享单位(主要包括学院、油田企业、其他石油高职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石油工程实训基地已初步成为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油田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中心。

四、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1.创造亮点

目前,学院有数控技术实训基地、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石油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焊接技术及自动化实训基地获得了中央财政实训基地专项建设资金资助。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正在进行天津市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校的项目建设。作为一所示范性院校,必须要有吸引人眼球的内容。实训基地就是示范性院校的闪光点,是可示范的内容。这是符合高职办学规律和时代潮流的,是可以学习和借鉴并具有推广价值的。

2.打造特色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不但要培养高素质石油人才,推动石油科技发展,而且还肩负着传播和引领石油文化,弘扬石油精神的光荣使命。把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主要内涵的石油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让石油精神在学校发扬光大,并成为激励广大师生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3.创造经验

石油工程实训基地作为示范校建设的一个亮点,在形成特色的过程中,瞄准示范校建设的目标,抓住发展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客观规律,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加大实训基地人力、财力投入,不断推进改革,在实践教学创新、学生实训管理、培训服务、产学合作,以及人事和用工制度改革、收入和分配制度改革、后勤服务体系等若干方面形成了改革驱动成果和可学习推广的经验。

4.铸造品牌

实训基地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石油工程实训基地的建设始于2004年,经历了10年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在较长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形成特色,已成为一个品牌。先后被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命名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滨海新区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学院“天津市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无论是大到企业实训基地、校级实训基地,或者小到系级实训基地、专业课程实训项目,均努力成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品牌。

5.扩大影响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4

1读者群落分析

石油科技期刊是行业内期刊,长期以来着眼于国内的专业读者。随着期刊国际化和科技传播的需要,受众范围在逐渐扩大,这无论对于科技传播和科技期刊影响力还是科技成果的转化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笔者把《石油勘探与开发》的读者分为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领导决策层读者、现场产业技术人员读者、行业基层读者、社会读者等。

1.1国内本专业专家学者

作为科技期刊,读者群主要来自于本学科范围内专家学者,他们即使读者也是作者,同时也有很多是审稿专家,往往具有多重身份。《石油勘探与开发》的审稿专家就有上千个,编辑部几乎每期的电子刊或者纸质刊均发送给他们,也包括相关领域的大学教授、油田技术骨干等。这类读者是我们期刊的主要读者,他们本身是本学科领域的专家,大多数时时关注本专业的研究进展,多数人对学术界的研究态势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对于呈送到眼前的最新研究进展或研究成果抱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是经过统计,由于过去的纸媒受到经费的限制,并非都会订阅所有的科技期刊,此外目前电子刊物的发送多数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受到通讯方式不全等原因,第一时间读到新论文的这类读者仍然只是少数。

1.2现场技术人员

石油行业专业读者里还有大量在油气田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这类读者具有扎实的石油勘探开发理论功底,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主要的工作是理论技术的应用为主,部分参与到科技研发。这类读者大多数并不写论文,但是对于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意义重大。他们是把科技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的主力军,关系到科技能够实实在在转化成生产力的问题,如何吸引这部分读者是石油类科技期刊的重要工作。

1.3国际学术界专业读者

《石油勘探与开发》是石油行业的权威科技期刊,肩负着争取国际学术话语权的责任和使命。在中国石油公司走向海外和国际合作过程中,显示中国的科技水平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完全能够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一争高下,个别领域还有独特的优势。增加中国科技在世界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知名度,对于提高中国石油科学家的国际知名度并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合作中争取更多的经济回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

1.4领导决策层

随着国家创新战略的实施,决策层对于科技给予了高度重视。就石油公司而言,并非所有的有关石油领域的科技成果都能通过汇报的方式让石油公司领导层了解,石油科技期刊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办刊过程中也注意到,论文能够通过摘要和题目、标题等关键内容让决策层迅速把握论文的创新点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能及时传递最有价值的信息,不能提供高质量令人信服的数据,那么长期下去得到关注的机会将会逐渐减少,进而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作用也将降低。

1.5行业基层读者

除了以上与石油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化起决定作用的读者以外,本行业基层读者也不可忽视。石油行业有几百万职工,他们对自己的行业充满感情,尽管并非人人都是科研工作者,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只有小学毕业,有时候基层技术工人的创造性也不可限量,他们比大学教授更深刻了解技术难题所在,他们对创新的渴求有时候更为强烈,一旦其创造性和潜能得到释放,将成为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并使技术走向成熟和完善。

1.6交叉或边缘学科读者

专业期刊面向的读者群通常是本行业人士,但是我们也要兼顾到复合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需要,很多伟大的科技创新往往来自于交叉学科领域,如果科技期刊一味的考虑本专业读者,而不关注交叉学科的读者乃至于作者,有可能错失很多重大的新突破,难以对科技发挥革命性的贡献。过去石油天然气工业主要专注于石油和常规的天然气,20世纪80年代初,煤成气和煤层气成为学科交叉新领域,《石油勘探与开发》及时捕捉这一交叉学科发展动态,发表相关论文,为这类天然气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

1.7社会读者

石油天然气是个特种行业,社会上对其了解和认识主要来自汽车加油和厨房用气。对于工业的血液的深入认识还是很少。科技期刊的专业性让社会上对其关注度长期以来并不高,显然我们需要改变这一现状,争取社会上更多的读者群,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其对石油工业增进相互的理解,同时也会潜移默化让下一代对更多地了解石油天然气工业,对这一行业的科技进步有所认识,不然多数人并不知道陆相生油理论其实是和两弹一星一样对新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作为石油科技期刊有责任由义务让社会了解到新的科技革命如天然气革命将对环境和生活方式产生的颠覆性变化。

2面向不同读者群的差异化服务方式

“期刊是为读者服务的”,国际知名科技期刊《Sicence》的主编与本刊交流时说。面向读者的办刊思路日益为期刊界所接受。根据以上对石油领域读者群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服务,不同读者关注的内容不同,接受的传播方式也有差异。

2.1打造专业经典论文,得到专家学者和现场技术人员认可

对于本专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他们对于科技论文的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都有很高的期待。没有很好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很难吸引他们的关注。因此,期刊在组稿、约稿和选稿方面着力优选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成果,抓住引领石油天然气行业重大发现和理论技术新进展,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沟通,积极协助作者突出其创新点,以快速、高效的速度把科技重大进展展示给学术界。近年来,在线优先出版为快捷地推出论文提供了良好通道,期刊通过CNKI、维普及期刊网站多种方式联合论文,使创新成果第一时间与学术界见面,受到了石油界专家的高度认可。此外,论文预出版之后,仍然需要反复打磨,力争在图表、数据、文字等方面做到精益求精、科学严谨,争取不留遗憾、少留遗憾,以工匠精神打造经典。让专业读者引用和应用成果的时候更加放心,也为作者研究成果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

2.2符合国际规范和国外阅读习惯,获得国际学术界的持续关注

《石油勘探与开发》以中英文双语同步全球发行,必须研究国际学术界的需求和阅读习惯,期刊通过与爱思唯尔集团的合作,在英文翻译和论文格式都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石油专业的专业翻译把关,并经过编辑部的资深专业翻译多次审核,并与反复作者沟通,力求让读者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对于国外来稿,编辑部把全文翻译成中文后,反复审读,对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点和文字表述和图表关系都进行多次筛查,以确保论文质量、合乎逻辑和可读性。此外,每半年发给国际上知名学者对英文版进行审读,提出改进意见,以期更加贴合国际读者的阅读习惯。通过多重措施,期刊英文版迅速为国际学术界所接受并加速传播,2016年较2015年的下载量增长35%,2017年的下载量较上年增长了175%,3年来,读者从86个国家和地区攀升到94个,而且以欧美国家的下载量增长最为迅速,显示了期刊在国际主流学术圈快速增长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引领行业科技发展,影响领导决策

石油行业与国家能源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石油科技期刊直接为科技产业化服务,很多革命性的理论技术常常受到石油公司领导决策层高度关注。作为石油行业的科技期刊领头羊,经过多年的办刊实践,得到了国家和公司层面领导层的认可,期刊每期都要报送到国务院办公厅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领导。近年来,编辑部密切关注全球石油天然气领域的重大突破和理论技术进展,主动组稿约稿,引进国际知名学者撰稿。对于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理论技术前沿,及时与国内外学术权威、院士取得联系,组织综述性论文,系统阐述学科发展和前沿趋势。对于国内亟需了解的学术前沿,有意识优选此类研究方向的优秀稿件优先发表,及时传递最新的科技前缘进展。此外,在发行方面,编辑部对于关键的油田产业部门,以纸质和电子期刊双赠送的方式增进与产业部门的联系。目前,期刊已经逐步成为集团公司领导层和油田领导层案头不可或缺的科技期刊之一,主管技术部门的技术总师对期刊的投稿热度也逐年攀升。

2.4促使学科交融,促进科技成果落地

交叉边缘学科和行业基层读者这两类读者是需要科技期刊扩展的读者群,边缘学科通常不一定会关注,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需要,他们会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因此,在作者论文的内容安排上需要适当考虑到普适性,也就是争取能让更多的学科学者受到启发或受益。狭义的科普是把科学知识浅显化,更多的考虑青少年;广义的科技传播则是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知识的交融,则不宜局限于本学科的研究成果阐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适度发散思维,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此外,让基层默默实践的读者能够在有兴趣的情况下有所收获,也是科技期刊需要考虑的。特别是对于石油行业而言,基层有百万级员工,往往是万众创新的主体。让最前沿的科技进展向他们推送,将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5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

“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二、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

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

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三、结论与认识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格局

1沙特阿拉伯R&D投入研究

沙特阿拉伯在科技发展方面,非常重视对现有科学技术的提升和改造,同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瞄准前沿技术,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本国科技发展整体水平。2019年R&D投入占GDP的百分比为0.7%,约49亿美元,与2009年的0.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近几年来数据缓慢下降,如图1所示。

2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分类研究

SCI中共收录沙特阿拉伯共发表的科技期刊论文130391篇。按研究方向分,最多的是化学类21523篇,其次是工程类18040篇,第三是物理学方向13612篇,此外材料科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类别数量也较多。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数量如图2所示。沙特阿拉伯科技论文按研究方向分类数量如表2所示。基于科睿唯安高被引学者统计,沙特阿拉伯2019年有82名学者上榜,高被引论文2716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方向为化学、农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机构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高被引数38篇。被引用最多的学者是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大学(KAU)的客座教授VINODKG,他同时担任石油与矿产大学达赫兰分校化学系系主任、副校长,他在2019高被引文排行榜中排名第22,这也说明沙特对化学工业的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3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研究

截至2018年,沙特阿拉伯共有专利35448件,其中居民申请量8747件,海外申请量26701件。沙特阿拉伯专利申请数如图3所示。从专利申请量可以看出,沙特阿拉伯的专利大部分是由国外申请,居民申请专利量虽然也在逐年增长,但增长幅度低于非居民及国外申请量。沙特阿拉伯每千亿美元GDP居民申请量如图4所示。专利主要分布在采矿技术、化学催化剂技术、烃油裂化、高分子化合物等方面。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专利拥有量最多,在全世界共拥有3952件专利,排名第二的是法赫德国王石油与矿产大学,拥有1568件专利。

4沙特阿拉伯在线教育投入方面的探究

科学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政治现代化;又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政治意识的觉醒。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投入。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原油价格不断攀升,沙特财政收入随之增加,沙特王室也不断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投入,从而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兴建学校,教育同时也是培养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以及普通劳动力的主要渠道,世界银行的研究显示,劳动力如果受教育时间增加11年,该国的GDP就会相应增长9%。沙特在教育领域的投入一直都居于世界前列,2019年公布的财政预算中,教育支出达1930亿里亚尔,折合249亿美元,占年预算的17.4%。除大学外,教育部也加大了对职业学校的投资,建立皇家职业学校的资金达400万美元,仅实验车间的设备价值就达300万美元。除此之外还开设了包括软件、汽车、电子、通讯等专业课程,极大地振兴了沙特阿拉伯的实业。对教育财政投入的增加使沙特受教育人数有了显著提升。科学与教育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石油以及其他产业的进步,还使受教育人数迅猛增长。教育不仅为沙特阿拉伯提供了一批熟练和半熟练的劳动力,还改变了民众的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提高了统治阶级的知识水平,提升了其对现代化的适应性,在客观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教育入学率如表4所示。

5沙特阿拉伯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的研究

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沙特采取的措施主要是增加资金投入以及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等。自2017年以来积极发展制造业,出口产品以化学品、塑料制品、基础金属制品和电器机械设备为主。沙特阿拉伯萨比克公司1991年就在首都利雅得启动“国家研究发展中心”,随后又相继在朱拜勒、休斯顿、印度、尼德兰建立了四个辅助发展研究中心。为致力于对石油催化技术的研究,成立了科研设计公司,其后加大同法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丁烷技术工程,在11个国家中建立了19个石油分公司,大大提高了企业效益,拓展了海外市场。这些举措都有力地促进了沙特石油生产技术现代化。除石油工业外,钢铁产业、有色金属产业和建材产业也都发展迅速。沙特科技的发展在推动石油产业进步的同时,也使交通、通讯设施等先进的西方工业化技术进入沙特,修筑了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学校、医院、发电厂、灌溉系统以及城市供水设施等一系列基础设施;通过创立农业示范区等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加快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行农业补助和无息农业贷款,鼓励农业方面的民间投资,提高农业机械化,使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到达国际水准。科技进步为沙特实现多元化经济,摆脱对石油经济过渡依赖提供了新动力。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沙特推进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制定了新的发展规划,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①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工业化。沙特制定了新的经济发展规划“2030年愿景”,主要目标是使政府收入多元化,摆脱对石油经济的过渡依赖,使石油行业实现上下游并举,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发展钢铁、电解铝、水泥、海水淡化、电力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非石油产业。②实施私有化战略,积极引进外国资本。面对政府财政收入锐减的困境,沙特更加重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积极实施私有化战略和引进外国资本。2015-11,沙特民航总局(GACA)宣布,在沙特航空公司已实现私营化运作的基础上,沙特将全面实现机场及相关服务运行私营化,沙特的机场、空管和航信服务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私有化。③大力发展包括太阳能、核能等在内的新能源。伴随“后石油时代”的到来,沙特政府日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这也是“2030年愿景”的一个重要目标。目前,沙特正积极筹建太阳能发电站和核电站,以减少国内的石油发电需求,从而释放出数十万桶原油用于出口。

6结束语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7

天然气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课程类似,是一门既偏重于理论,又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天然气地质学与石油地质学既有紧密联系,同时还有一定区别。一方面,在石油地质学中讲述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成藏要素,是石油和天然气成藏的共性内容,但由于天然气气体分子直径小、活动性强,使得常规天然气藏(田)在成藏方面具有特殊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油气工业越来越重视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与开发。

因此,课程组通过研究和对几年来教学过程的总结,确定以常规天然气藏(田)成藏特殊性和非常规天然气为该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本课程的学时数,授课时主要突出以下教学内容:常规天然气部分主要讲述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地球化学特征、碳同位素组成、各类天然气的鉴别、气源岩展布特征及各类气源岩的产气率、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中国气藏类型划分、控制气藏形成的地质因素、大中型气田的形成条件等;非常规天然气方面集中讲述煤层气、致密砂岩气(深盆气)、页岩气、水溶气、气水合物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富集规律、控制因素及国内外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针对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课程组以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科研基本技能的培养为主要目标,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革。通过跟踪国内外石油工业的发展,介绍国内外天然气勘探与开发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近期与天然气资源相关的新闻资料,使学生认清国际国内能源发展形势,从中领略天然气资源在21世纪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发展天然气工业的紧迫性,培养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和使命感。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课,教学效率较低。

针对这种状况,课程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各种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内容不再抽象,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方式上,增加课堂提问、课程讨论、学生查阅资料撰写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科研课题,指导学生就其感兴趣的课题深入研究,撰写科技论文。这种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锻炼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天然气地质学是研究天然气藏形成及分布基本原理和地质控制因素的科学。石油与天然气素有孪生姊妹之称,所以早期与天然气有关的地质问题,都包含在石油地质学中。但随着勘探和研究的深入,理论和实践均证明天然气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有很多不同。1979年前苏联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N.B.维索茨基撰写的《天然气地质学》问世,使天然气地质学由从属依附于石油地质学的状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分支学科。我国是勘探、开发和利用天然气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

石油工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石油石化行业;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良好行为

0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推进,标准化在国家治理中的关键作用越来越凸显,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以标准助力我国各行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总书记描绘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美好目标[1-3]。培育发展团体标准是此次标准化改革的关键一环[1],有助于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高质量发展[4-5]。2017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正式赋予团体标准法律地位[6],促进了团体标准的迅猛发展。截至2021年11月30日,通过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开展团体标准化工作的社会团体有5658家,公布的团体标准有31063项,每月新增的团体和团体标准数量也很可观。石油工业领域,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了中关村材料试验技术联盟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委员会(CSTM/FC58)的工作,负责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性能指标及相关试验方法的标准化工作及归口管理。涉及材料主要包括:石油专用管材、油气输送管材、石油钻采设备与工具材料、炼化设备材料、阀门材料、防腐材料、海洋工程及装备材料等。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起步晚,要赶超国外著名团体还需继续深化改革,转变观念,加强自身能力建设。CSTM对标的是美国材料和试验协会(ASTM),通过对其进行简介,并对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发展提出思考和建议,希望对国内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

1国外著名团体标准化发展情况

团体标准凭借自身优势,可以充分调动企业主体参与标准化活动的积极性,快速反映市场需求,在美国、英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已成功应用上百年,培育出像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ASTM)、美国石油学会(API)、英国石油学会(IP)、德国工程师协会(VDI)和挪威船级社(DNV)等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组织。各团体组织和工作程序大同小异,选取CSTM的对标对象进行简单介绍。ASTM成立于1898年,是全球公认的制定和实施自愿性共识标准的领导者。ASTM拥有来自140多个国家的3万多名会员,代表了制造商、用户、试验和检测机构、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各相关方利益[7]。不同于API的单位会员,ASTM主要为专家会员,值得注意的是有超过一半的会员来自雇员不超250人的企业和单位。1901年,ASTM发布了第一个标准《钢轨》,截至目前发布了超过1.25万个标准。ASTM标准几乎涵盖材料试验的各个领域,涉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标准广泛应用在建筑、石油、消费品等行业,并及时响应纳米技术、添加剂制造和工业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的标准需求。ASTM建立了先进的基于互联网的标准开发工具,围绕标准开发了众多的周边服务。ASTM的数字图书馆(ASTMCompass®)包括海量的标准、期刊、技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数据,可方便查阅新旧版本标准的变化。围绕石油产品、金属、水泥等产品开发了50余项实验室能力验证项目,全球超过4000多家的实验室参加了比对试验,一半以上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围绕石油、建筑和机械性能测试等开发了230余项培训课程,每年举办的培训超过100场,每年培训的人员超过1000人次。ASTM举办的国际会议和开展的认证项目也非常有影响力。

2我国CSTM团体标准化工作思考和建议

当前,我国团体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单从团体数量上讲,已具有相当的规模。CSTM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团体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初步进展,已发布标准11项,在研20余项。但我国团体标准的发展毕竟刚刚起步,制度、市场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8-9]。“三文鱼”团体标准事件就给团体标准的发展上了生动一课[10],相信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那些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团体和标准将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最终我国也能培育出诸多像ASTM一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团体和标准品牌。这个过程或许比较漫长,但对于从一开始就从事这项工作的标准化工作者而言,所思考的应是如何让这项工作做得踏实。

2.1找准定位,做有用的标准

国家鼓励具备相应能力的学会、协会、商会、联合会等社会组织和产业技术联盟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制定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标准,供市场自愿选用,增加标准的有效供给。同时对团体标准不设行政许可,寄希望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可以预见,同一个标准主题,可能有多个团体在制定相关的标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团体标准的数量将急剧增加。标准化工作改革前,标准交叉重复的问题已很严重,现增加了团体标准的制定,是否会让标准交叉重复的问题变得更复杂,这取决于团体标准的定位。团体标准不同于政府标准,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主要用于兜底线、保基本,团体标准则应侧重于自我规范、提高竞争力[9]。ASTM标准力求反映市场需求,注重协商一致和反对票意见的解决,因此制定的标准应用广、影响大。CSTM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材料领域团体标准化工作应发挥好团体标准的优势,紧贴市场和用户需求,迅速反应、快速跟进,联合全行业力量制定团体标准,使之成为国家、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有益补充,使石油石化工程及装备领域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具活力。对于新兴产品和技术,在没有相应标准的情况下,应尽早介入,发挥团体标准的创新性,及时满足市场需要;对于相关标准技术指标不合理的情况,应发挥团体标准的先进性,及时制定相关技术补充条件;对于同一主题存在多个相关标准很难进行选择的情况,应发挥团体标准的协调性,及时制定相关的选材规范。

2.2加强信息化建设和组织建设

与ASTM这些国外著名团体相比,CSTM在标准制修订原则和程序方面没有实质差别,基本按照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确立的“透明、公开、平等与协商、有效性和相关性、一致性、考虑发展中国家利益”原则开展标准化活动,重视对反对意见的处理。但在如下两个方面差距明显:①标准信息化建设落后,ASTM等国外团体都建有完善的标准制修订管理系统,方便网络会议的召开、专家投票和意见的收集和处理;而CSTM标准制修订投票系统刚投入使用,很多流程还不优化。②参与标准制修订的专家还不够,应进一步加强专家库的建设工作,吸收更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2.3处理好标准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通常而言,标准质量和标准制修订速度是一对矛盾。为提升标准质量,前期需要进行充分的调研、基础试验等准备工作,需要各方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充分讨论、协商,甚至需要开展更多的补充试验,所以这个过程是比较漫长的。市场主导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由于制修订程序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减少了标准制修订时间,提高了标准制修订速度。但过于强调标准制修订速度,对团体标准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ASTM等国外著名团体标准之所以制修订速度快,除了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外,很重要的是他们对标准进行持续地修订完善。国内标准制修订过程好比是串联线路,通常一个标准1~2年做完,等到下一复审周期才可能进行再次修订完善;而ASTM等国外团体标准制修订过程好比是并联线路,一个新标准的发布其实也经历很多年时间,而一旦新标准发布后,可能就有多个修订项目(针对标准其中某一具体指标或问题)同时开展,对标准进行持续地修订完善。

2.4处理好标准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

标准的先进性方面,相当一部分人有这么一种偏见,相比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认为国际标准是最先进的,这种认识并不全面。从技术指标高低来看,国际标准和众多国际化的团体标准中规定的技术指标是相对较低的,国内标准(特别是企业标准)的技术指标要高于国际标准才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但国际标准和国际化的团体标准反映了全球在该方面的整体水平,具有最佳普适性。一些技术水平高、标准化开展程度高的单位会最早参与到团体标准化活动中,慢慢会有更多企业参与其中,团体标准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广,但技术指标可能会有所降低。团体发展壮大了,标准的适用范围也扩大了。那些为了片面追求标准指标“先进性”,忽视协商一致原则和少数弱势团体成员利益的做法对团体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团体标准的技术水平客观上取决于这个团体的整体水平和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应坚持协商一致的基本原则,做好团体建设。

3结束语